汉赋概念及特点共17页文档
汉赋的主题与艺术特点考究
汉赋的主题与艺术特点考究一、引言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兴盛于两汉时期。
它以形象化的语言表现情感和意境,被誉为"骈文之鼻祖"。
本文将探讨汉赋的主题与艺术特点,分析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汉赋的主题1. 社会风貌描写汉赋善于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其中包括对壮美山川、城市景观、宫廷乐府等各个方面的生动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2. 人情真挚抒发汉赋强调表达情感与思想,通过旁征博引、具体事例等手法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常用来表达爱国之情、离别之苦、挚友相思等深刻主题。
3. 历史典故借用汉赋经常从历史典故中借用题材或者在作品中涉及历史事件,添加了一层文化的深度。
这些典故使作品更具内涵和历史感。
4. 科学知识借用汉赋常常引用天文、地理、医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突显了当时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重视,并在文学中进行展示与普及。
三、汉赋的艺术特点1. 骈文技法运用汉赋采用骈文的体裁,追求辞章华美且形式繁复。
它注重遣词造句和修饰修辞,语言上富有音韵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2. 志怀独具创新汉赋强调个性表达,通过描写作者自己的志向、情感和思考等内心状态来表达独特的艺术观点,寄托自身情感。
3. 巧妙使用夸张手法为了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汉赋常使用夸张手法来渲染气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产生冲击力与感染力。
4. 富有意境与想象力汉赋善于营造意境,通过对景物、情感和思想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同时,汉赋还注重通过想象力创造出美妙的文学形象。
四、汉赋的影响及价值1. 文化传承与演变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优秀范本,促进了诗歌和散文等其他文体的发展演变。
2. 史料价值与历史见证汉赋是研究两汉时期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人物思想的重要史料。
它不仅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还能提供珍贵的历史见证。
3. 艺术审美享受由于其华美、富丽的艺术表现形式,汉赋可以带给读者极高程度上的艺术享受。
中国文学史-汉赋
中国文学史第二讲秦汉文学第二章汉赋1.何谓汉赋?汉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制。
它的特质是铺采搞文”、直书其事”,多以夸张的手法,板滞的形式,描写宫苑的富丽,都城的繁文,物产的丰饶,神仙、田猎的乐事,歌功颂德的成份居多,结构宏大,语汇丰富,喜用艰深辞句,生僻文字,按类罗列。
2.试述汉赋兴盛的原因。
—.工商业的发展与都市的繁荣汉武帝时,统一学术思想,政治经济的对外发展,文化艺术的中外交流,对外打通河西走廊,沟通了汉帝国与西域诸国以至波斯之间的商路,农业与商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都市也日益繁荣起来。
封建帝王和贵族们的生活越来越奢侈。
最能表现当时上层社会意识形态的汉赋,开始兴盛。
二.文体本身的自然演变春秋战国以来,四言的诗经衰退后,散文接着兴盛,五七言诗也正在酝酿,然后岀现楚辞,而赋的初步形体逐渐形成。
到了汉代,辞赋交替影响,便促成了汉赋的兴盛。
三.统治者的利禄引诱汉赋多是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此统治者便大力奖励提倡赋的写作,并且不管成绩好坏,一概录取给以俸禄。
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诸人都以辞赋得官。
四.文字学发达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到学者们去钻研儒家的经书,促使文字学发达。
这些文字学家善于写连篇累牍,夸绝斗糜”的文体,促使赋的兴盛。
五.学术思想的影响武帝时,一切文学理论,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准。
班固更把赋同儒家的经典和封建道德联系起来,同儒家的文学思想统一起来。
汉赋带着讽喻的美名,古诗的遗意,发展起来O 汉代的历史家、思想家和经学家,如董仲舒、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人,也都作过赋。
V V史记> >、V V汉书 > > 里,各人的赋也完整保存下来。
3.汉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期?试举岀每一期的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汉初的赋家/汉赋的形成期高祖至武帝初年的六七十年间,这一则期的赋家,多以楚辞为依归,唯在形式上略有转变。
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O前者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有其一定的思想内容。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常用的体裁,相比诗词的脍炙人口,现代人对赋的了解却相对较少,但是在古代,诗与赋可是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文学。
陆机曾在自己的著作《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念,可见赋的兴盛,一篇优秀的赋论足以造成"洛阳纸贵"的盛况。
但相比贯穿整个历史,至今仍保持活力的诗歌,赋这一文学体裁在汉唐时期的辉煌之后,却逐渐开始衰退,至明清时期,几乎已经彻底被淘汰了。
这样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体裁,为何消失了呢?赋的推动者司马相如,使它成为汉朝主流文学"赋"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著有《赋篇》一书,让"赋"这个称呼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在战国时期,赋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当时主流文体是诗和文这两种,《赋篇》全文也并没有采用赋这一体裁。
真正开创了赋这一文体的是楚国诗人屈原。
屈原所创作的《天问》等一系列作品,风格介于与诗、文之间,语言充满诗意与浪漫,铺张恣意之风迎面而来,但这些文章又无法像诗歌那吟唱,只能诵读。
于是后世史学家司马迁选用了"辞"和"赋"这两个词来称呼屈原的作品,赋这一文体才真正出现。
不过屈原作品是后人为其命名为赋的,真正将自己的作品称为赋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正是从司马相如开始,赋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主流文体。
赋代表汉唐文化的载体,反映出当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自汉唐以来,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优点,讲究文采和韵律,又吸收了纵横家善用铺张排比的特点,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酣畅淋漓感,当时的文人中,诗歌虽然兴盛,但只是用于陶冶情操。
真正判断一个人的才识学问则要看他写赋的能力,擅长写赋而不会诗歌的依然是文学大家,但却从未听闻文人有会写诗而不会赋论的。
赋也被称为"汉代五绝"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学符号,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体。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
中国古代文学---汉赋展开全文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二、汉代骚体赋及其流变三、枚乘与司马相如四、东汉辞赋与张衡凡一代有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一)汉赋的涵义汉赋是兴盛于汉代的,以体物为内容偏重,以铺排夸饰为其艺术特点的便于吟诵的散文文体。
1、关于“体物为主”体物,即描摹景观和器物。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洞箫赋》《屏风赋》《柳赋》《笙赋》《扇赋》《灯赋》2、关于吟诵吟诵也就是带着特别声调的朗诵。
这恰恰显示了汉代文学过渡性的特点。
汉赋已经是较为纯粹的书面文学样式,但仍追求声韵的和谐、语句的整齐,以求诵读时的朗朗上口。
3、关于汉赋这种文体的名称由来一种认为取于诗六义中的第二义,风赋比兴雅颂,赋,即“铺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诗有六义,其二曰赋。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另一种认为赋之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取义于诵读。
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认为“不歌而诵谓之赋”。
还有第三种综合意见,认为赋作为文体之名,兼取铺陈与诵读二义。
一、汉赋的涵义和形成(一)汉赋的涵义(二)汉赋的来源“诗源说”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辞源说” 《离骚序》又说《离骚》“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战国诸子说”刘师培“诗赋之学,亦出于行人之官”(二)汉赋的来源汉赋即是在《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带有综合性质的文学样式。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 刘勰赋的产生与楚地创作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就现有资料来看,赋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楚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到“屈原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选》所收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就都是以赋名篇的作品。
汉赋
汉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汉赋是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类别骚体赋、大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骚体赋特点: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通篇用韵。
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
骚体赋代表: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贾谊《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
此篇的形式与风格,是骚体的继承,但由于作品倾诉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因而和后来那种纯然出于模拟《楚辞》而为文造情的作品明显不同。
《鵩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假设与鵩鸟对话而敷衍出一篇文字。
这篇赋一方面使用了主客问答体,同时也比较多地倾向于使用铺陈的手法,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淮南小山《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
赋中描写山中景物,使用铺叙和夸张的手法,充满丰富的想象,是汉初骚体赋的优异之作。
汉大赋特点: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
一,铺张扬厉、文绣鞶帨的夸饰;二,结构宏大、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三、词汇丰富,文采华茂;四、多用生字僻字,晦涩难懂;五、行文结构上多用问答体。
汉赋的艺术特点与创作风格
汉赋的艺术特点与创作风格引言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起源于东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赋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与创作风格,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汉赋的艺术特点与创作风格。
深入的思考1. 精细而生动的描写汉赋以其精细而生动的描写而闻名,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将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赋体诗中,作者常常使用形容词、形容副词、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人物和心理状态。
例如,《范晔赋琴赋》中的“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描写,准确地表达了琴弦声音的音质和氛围。
2. 富有情感的抒发汉赋注重情感的抒发,作家常常通过音韵、词句与形似感官的比喻和意符来反映自己的感受。
他们借助词语的美感,抒发心中所思所感,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例如,《司马相如赋长门赋》中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飘飖忽忽灭红尘”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往事的思念之情。
3. 丰富多样的形式汉赋在形式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它既可以是长篇叙事,又可以是短小精悍。
在创作形式上,汉赋分为议论式和描写式两种。
议论式的赋体诗注重论述和阐释,理性思维居多;而描写式的赋体诗注重描写和叙事,感性和形象相结合。
同时,汉赋还有丹诏体、艳赋、名状赋等多种形式,以满足各种不同主题和创作需求。
4. 以典故和历史为题材汉赋创作的题材常常来源于典故和历史事件,以传承历史文化为使命。
作者借助历史典故和事件,既展现出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又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汉赋的这一特点使其成为了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于后世的文人以及读者来说承载着宝贵的历史信息。
5. 博采众长的创作风格汉赋的创作风格不拘一格,广泛吸纳了各个流派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作者可以吸取先秦民歌、楚辞、乐府以及六朝文学等多种文学形式的特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创作赋体诗。
这种博采众长的创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赋的艺术内涵和形式。
汉赋
第一章汉赋一、汉赋的概念(1)赋:原本是《诗经》的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手法。
作为文体,是指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不歌而诵”的文体。
赋的形式:铺采摛文——用华丽的辞采进行铺陈、描述。
赋的内容:体物写志——或对事物的刻画,或抒发作者情感。
汉赋是《诗经》和《楚辞》中发展过来的。
(2)骚体赋:内容侧重抒情,形式模仿楚辞,带“兮”字语句。
代表作贾谊《吊屈原赋》(3)散体大赋:内容侧重铺叙描写宫苑、京都山川等壮丽事物,逐等生活。
形式上韵散结合,散句为主;结构宏大,千言以上;采用主客问答式和夸张的手法,辞藻富丽。
代表作: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4)抒情小赋:内容侧重咏物和抒情。
形式上篇幅短小,文辞清丽,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
代表作:张衡《归田赋》(第一篇小赋)(完成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过渡)三、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家作品(1)初期(形成期)汉初至武帝初年七十多年“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第一篇大赋,完成了从骚体赋向大赋的过渡。
并形成了“七体”。
)▪枚乘所作的《七发》,无论内容还是形制,都是汉大赋具有开创意义的典范之作。
▪《七发》的艺术特色:▪[1]、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宏阔,富于气势。
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文心雕龙·杂文》)▪[2]、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3]、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个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不象后来一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
▪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等等。
因此在赋史上,“七”成为一种专体。
(2)中期(全盛期)汉武帝至东汉中叶二百多年“散体大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合称《天子游猎赋》)还有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班固、张衡等。
第二章汉赋
2、 用铺张的手法, 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事物,是汉 大赋的基本特色。《子虚赋》对事物的描写, 极 尽铺排夸张之能事, 例如对云梦的描写, 先分类 描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按东南西北方位, 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对每类事物的描写 , 也尽量加以罗列。由于对事物进行铺张描写的 需要, 作者使用了不少华美辞藻, 因此辞藻显得 特别富丽。
二、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 指汉赋的四位大作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其中 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 他的《子虚赋》 和《上林赋》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 就, 并成为后世扬雄、班固等赋家模仿 的典范。
扬雄“四大赋”:《甘泉赋》《河 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三 、《子虚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 点: 1 、 体物为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用了主 要篇幅来描写楚 、齐诸侯的“苑囿和游猎之 事”, 体现了汉大赋在内容上以体物为主的特点。
四、汉大赋的地位
1、汉赋虽然大部分是歌功颂德、供帝王玩赏 的宫廷文学,但也反映出封建王朝在全盛时期 的宏大规模和气象。 2、 汉赋铺陈夸张细腻的描写,丰富的词汇, 语言的锤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成就,它的表现 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对 后世有积极影响,但汉赋形式主义的倾向,也 导引了魏晋南北朝诗文创作中的形式主义。 3、 由于赋的影响,东汉的散文逐步出现 骈偶化的倾向,给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开了先路。
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这 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其中成就尤为突出的 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甘泉赋》 《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 叙述,辞藻华丽。
(三)汉赋的衰微阶段(东汉中叶 —— 汉末)
汉赋简介赋的特征
《七发》的艺术特征
• (三)曲终奏雅: • 《七发》通过铺陈六个方面的事物,极力 展示了事物的巨丽之美、崇高之美,但最 终对审美作用的效果并不自信,还是曲终 奏雅,归结到“要言妙道”,但哲理的陈 说毕竟不是文学作品的份内之事,所以对 “要言妙道” 的描述仅仅是很空泛又很简 短的一小节,这就显出了作者态度的游移、 摇摆。
贾谊《吊屈原赋》
•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贾谊赴长沙途经湘 水,感念屈原生平而作,名为吊屈原,实 是自吊。用了屈原式的语言,来抒发自己 受排挤遭打击的愤慨。 • 前半(主体部分)多用四言句、排比句, 后半相当于乱辞部分的“讯曰”,多用楚 辞式的长句,在学习楚辞的同时又能有所 变化。
《鵩鸟赋》主旨
朱熹《楚辞集注· 楚辞后语》:“凡谊所称, 皆列御寇、庄周之常言,又为伤悼无聊之 故,而藉之以自诳者。夫岂真能原始反终, 而得夫朝闻夕死之实哉。”
李善《文选注》:“七发者,说事以启发太子也。”
《七发》的艺术特征
《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代散体大 赋的体制: (一)表现手法上 1、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 2 、以铺陈写物为中心: (1)以逐层推进的手法详尽铺写六个方面的事物: 音乐、美味、车马、宴游、狩猎、观涛;最后 引申到“要言妙道”。 (2)铺陈反复而注意节奏的张弛结合、笔法的疏 密相间。 3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
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 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自序》)
一、赋的产生
• “赋”在先秦时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直言 铺陈的手法,即“诗六艺”之赋、比、兴 中的“赋”;二是指不配乐,但讲究抑扬 顿挫的吟诵。即“赋诗言志”的“赋”。 • 战国后期,将不用于歌或不能歌的诗和韵 文称为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 的可能是荀子。 • 旧传楚国宋玉也有以赋名篇的作品,如 《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 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 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 论。
汉赋的概念及特点
汉赋兴起的原因
政治稳定,经济实力雄厚,国威大振。 统治者的提倡。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年),洛阳人。西汉初 著名政治家。有赋七 篇,今存有《吊屈原 赋》、《鵩鸟赋》和 《旱云赋》三篇。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的创作
(a)《吊屈原赋》 “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 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 植。 ” (b)《鵩鸟赋》 “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 自广。”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 ——刘熙载《艺概· 赋概》
汉赋的特点
在虚拟的框架中以问答体的架构方式来展开内容。 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 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 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 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 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夸张铺陈,气势宏伟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以大量的连词、对偶、俳句层层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 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 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 犬马、畋猎驰逐的壮观场面。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 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 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
司马相如
(1)司马相如:约前179 -前118。初名犬子,因 慕蔺相如而改名。字长卿。 蜀郡成都人。 (2)作品:《汉书· 艺文 志》著录有他的赋二十九 篇,今存六篇。其赋作以 《子虚赋》、《上林赋》 最著名,是汉代新体赋的 典范作品。《大人赋》、 《哀二世赋》、《长门 赋》、《美人赋》
汉赋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一章汉赋一、汉赋有哪些主要特点?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西汉初年,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们追求究奢极欲的物质享受,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一种基本上为统治服务的文学——汉赋。
赋,原是《诗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发展成一种富有文采、韵节、善于铺陈,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体。
(一)汉赋的主要特点是体制庞大,讲究铺陈,富有文采音韵节奏,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并往往含有讽劝的意味。
(二)社会原因是:1、西汉盛世国家空前统一富强,为赋家提供了宣扬大汉声威的主题。
2、京都的宫殿建筑富丽宏大,统治集团声色犬马的生活奢侈,成为赋家铺写的对象。
3、统治者大量招致文士写作辞赋,歌颂大一统的繁荣气象,上倡下趋,遂成风气。
赋的鼻祖可推战国时的宋玉和荀况。
始见于荀子的《赋篇》,中经宋玉,盛行于汉代。
汉之后,赋这一文体形式有了发展,六朝时称为“俳赋”,“骈赋”;唐宋时称为“律赋”,中唐之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逐渐散文化了,又称“文赋”。
宋玉是屈原之后楚国的著名词赋家,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16篇赋。
他虽说是追随屈原的,但作品的体制、风格和语言都和楚辞迥异,倒和汉赋非常相近,所以一直有人怀疑这些作品是否后人伪托。
假如这些赋确系宋玉所作,那么,它作为赋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荀况的作品叫做《赋篇》,现存《礼》、《知》、《云》、《蚕》、《箴》等篇。
这些赋都是咏物的,但不直接说出所咏之物的名称,而是以“臣”与“王”对答的形式,对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行铺叙,类似今日猜谜的谜面。
这种问答形式和铺叙手法,加之有韵有散、亦诗亦文的写法,成为后世汉赋基本形式的基础。
二、分类及代表作家作品汉赋可分为骚体赋、大赋和小赋三类。
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的,所以叫“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的内容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也用带“兮”字的语句,是骚体赋的代表作。
汉代人词赋不分,把楚辞也叫作赋,一方面是文体分类不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和骚体赋几乎难以同楚辞区别的事实有关。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体,起源于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一、汉赋的起源汉赋起源于汉朝初期,是由汉朝的文人士大夫所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主要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歌颂英雄壮丽事迹等为主要内容。
汉赋的诗歌形式灵便多样,既有五言律诗,也有七言绝句,甚至还有六言、八言等其他形式。
二、汉赋的特点1. 情感抒发:汉赋注重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对于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的描写尤其突出。
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描绘,汉赋能够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2. 自然描写:汉赋以描绘自然景物为常见手法,通过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和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壮丽。
3. 英雄赞颂:汉赋中时常描写英雄事迹,歌颂英雄的勇敢、智慧和忠诚。
这些英雄形象往往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通过对他们的赞叹,汉赋展示了作者对英雄品质的推崇和崇敬之情。
三、汉赋的发展演变1. 前汉赋:前汉时期的汉赋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要特点,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赋蔡中郎集》等。
这一时期的汉赋注重修辞技巧的运用,形式上更为规整。
2. 先秦赋影响:汉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先秦赋的影响,吸收了其表现手法和意境构建的经验。
在这一时期,汉赋开始注重形象描写和意境营造,更加细腻和深邃。
3. 后汉赋:后汉赋是汉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代表作品有贾谊的《过秦论》和刘向的《新序》等。
后汉赋在内容上更加多样化,不仅有情感抒发和自然描写,还涉及社会现实和政治批评等方面。
4. 魏晋赋:魏晋时期是汉赋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代表作品有曹操的《观沧海》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魏晋赋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灵便,内容上更加深入思量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综上所述,汉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它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和赞颂英雄事迹为主要特点,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描绘,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汉赋
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
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
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
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
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
《大学国文》-汉赋课件
(一),汉赋的特点 (一),汉赋的特点 (二),,汉赋的特点 (一),汉赋的特点
1,赋的概念
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 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 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 化和散文的诗歌化.赋既有 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 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 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 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 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赋源 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 和兴盛于两汉.
),夸张铺陈 夸张铺陈, (2),夸张铺陈,气势宏伟
用铺陈, 夸张的手法, 富丽的辞藻, 用铺陈 , 夸张的手法 , 富丽的辞藻 , 以大量 的连词, 对偶, 俳句层层渲染, 的连词 , 对偶 , 俳句层层渲染 , 极尽铺陈之 能事. 能事. 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 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 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 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 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 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的壮观场 其主旨则既美且刺, 面.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方面大力宣扬大 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 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一方 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 讽谏. 讽谏.
3,班固
两都赋》 《两都赋》是其大 赋的代表作品, 赋的代表作品,它 开创了京都赋的范 例,后来张衡的 《二京赋》,左思 二京赋》 三都赋》 的《三都赋》都是 同类题材的作品. 同类题材的作品.
作品虚设了西都宾和东都主人, 作品虚设了西都宾和东都主人, 宾主相互夸耀, 宾主相互夸耀,西都宾盛称西 长安旧制" 都"长安旧制",代表的是西 土耆老的观点,抒发的是" 土耆老的观点,抒发的是"怀 旧之蓄念" 思古之幽情" 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 东都主人则夸耀东都洛邑制度 盛美,体现的班固本人的观点, 盛美,体现的班固本人的观点, 意在颂美当朝的制度, 意在颂美当朝的制度,也体现 了重礼乐教化, 了重礼乐教化,尚节俭的儒家 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
汉赋概说
汉赋概说一、赋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以夸饰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它像诗歌那样,讲求押韵,注重句式的整饬;又同散文,句式灵活,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制。
这样的文体兼有散文和诗歌的表现功能,可以自由的状物、抒情、叙事、说理。
二、赋的渊源赋的渊源比较复杂1、“赋”本意是指一种无须音乐配合的诵读方式,同时也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战国以后,逐渐出现一种铺陈夸饰、设词辩答、不歌而诵的新文体。
荀子首先为这种新文体冠以“赋”名,其《赋片》颇似隐喻,成为后来引物说理赋的开端。
也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
2、“赋”的形成与楚辞关系密切,西汉刘向编辑《楚辞》时,始称“屈原赋”,《汉书艺文志》又著录“宋玉赋”“唐勒赋”。
汉初群臣多为楚地人,他们的文学创作也自觉不自觉的采用楚辞所代表的文学式样。
故而后代文体多已“辞”、“赋”合称,并认为屈原是辞赋之祖。
汉初骚体赋即是楚辞文学的异代变体。
楚辞文学浪漫的精神、自由的句式,更加深刻的影响到赋体的诸多特质。
3、“赋”的形成也得益于先秦散文的滋润。
战国纵横家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笔触、史传文学独特的叙事方法,都共同作用于此新兴的综合文学式样。
4、赋体文学在西汉的兴起,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汉初的休养生息使经济发展了起来。
帝国的扩张和中外文化的触合,人们的心胸和气魄空前的膨胀,由此培养出汉赋作家昂扬向上的精神和才华横溢的浪漫气质。
他们用尽一切铺陈各类事物景物,反应那个时代的强盛繁荣兴旺。
所以,汉赋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艺术的在现了社会的繁盛和帝王生活的奢华。
其次,汉赋盛行献赋和考赋的制度,成为广大文人入仕得宠的重要途径。
君王提倡、群臣钻研、蔚然成风。
再次,汉赋的兴起也与学术思想的转变紧密相关。
汉初的几十年,黄老思想、不事雕琢、朴素简约。
到了汉武帝时候,儒家地位日渐隆盛,他就需要选择一种体现儒家思想的文学式样,虽然赋体以其铺陈繁冗的的笔触夸饰富贵奢华的生活。
第二章汉赋
《刺世疾邪赋》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是一篇政治抒情赋。其主旨就是讽刺和谴 责当时邪恶的社会风气 。鲜明地表现了作 者愤世嫉俗、正直耿介的性格和强烈的反 抗精神。
2021/4/9
22
艺术特点:
1、议论纵横,词锋犀利 ,采用“剥笋法”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明朗畅达,语言刚 劲朴素,说理透辟。
2、寓议论于抒情, 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和 生动的描述,使语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 诗的情味。
闻一多誉此赋为“哲学的诗”
马积高称它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 理赋” (《赋史》)
2021/4/9
12
第三节 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一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这是汉
赋的主体,其特点一般代表汉赋的特点。 《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摛文,体物写 志” 。
2021/4/9
13
1、 内容上,以体物为主,大多采用铺张扬 厉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讽谏一 般只是在篇末提一下,而大量的笔墨却用 于铺陈渲染,有人把大赋这一特点称为 “劝百讽一” 。
2、形式特点: 一是篇幅较长, 规模宏大, 一 般都在千言以上;二是多采用主客问答的 方式结构成篇,韵文与散文混用, 散文成分较 多。
2021/4/9
14
二 、司马相如简介
汉赋四大家 指汉赋的四位大作家司马相如、扬雄、
班固、张衡,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 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代表着汉大 赋的最高成就, 并成为后世扬雄、班固等赋 家模仿的典范。
汉赋
2021/4/9
1
第一节 汉 赋 概 述
一、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1 、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统治者的提倡。
2021/4/9
2
汉赋
汉大赋成熟的标志: 七发》 汉大赋成熟的标志:《七发》
《七发》艺术特色: 七发》艺术特色:
1、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 、用铺张、 语汇丰富, 词藻华美,结构宏阔, 物 , 语汇丰富 , 词藻华美 , 结构宏阔 , 富于 气势。刘勰说: 枚乘摛艳,首制《七发》 气势 。 刘勰说 : “ 枚乘摛艳 , 首制 《 七发 》 , 腴辞云构, 夸丽风骇。 文心雕龙·杂 腴辞云构 , 夸丽风骇 。 ” ( 《 文心雕龙 杂 文》) 2、善用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善用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3、在结构上,用七个大段各叙一事,层层逼 、在结构上,用七个大段各叙一事, 最后显示主旨,富有变化, 进,最后显示主旨,富有变化,不象后来一 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 般大赋那样流于平直呆板。
抒情小赋
产生背景: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当权, 产生背景: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当权, 朝政日非,文学上亦无西汉大赋气象。 朝政日非,文学上亦无西汉大赋气象。 士人继承楚辞抒情传统, 士人继承楚辞抒情传统,作赋不再追求 铺张和辞藻,以短章抒发情志, 铺张和辞藻,以短章抒发情志,语言平 体现了汉赋发展的新变。 实,体现了汉赋发展的新变。代表作有 张衡《归田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王粲《登楼赋》 王粲《登楼赋》等。
据《史记》所说,《子虚赋》作于游梁 史记》所说, 子虚赋》 时期,为初稿; 上林赋》 时期,为初稿;《上林赋》在此基础上加上 天子游猎场面,加工润色,遂成定稿,因此, 天子游猎场面,加工润色,遂成定稿,因此, 《子虚》、《上林》是一篇完整的作品,可 子虚》 上林》是一篇完整的作品, 以称作《子虚上林赋》 或简称为《 以称作《子虚上林赋》,或简称为《子虚 赋》。
汉赋发展阶段
汉赋有哪些主要特点
漢賦漢賦有哪些主要特點?漢賦興盛的社會原因是什麼?西漢初年,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統治者們追求究奢極欲的物質享受,在此基礎上便產生了一種基本上為統治服務的文學——漢賦。
賦,原是《詩經》中的一種表現手法,後發展成一種富有文采、韻節、善於鋪陳,兼有詩歌與散文特點的文體。
(一)漢賦的主要特點是體制龐大,講究鋪陳,富有文采音韻節奏,形式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是韻文和散文的結合體,並往往含有諷勸的意味。
(二)社會原因是:1、西漢盛世國家空前統一富強,為賦家提供了宣揚大漢聲威的主題。
2、京都的宮殿建築富麗宏大,統治集團聲色犬馬的生活奢侈,成為賦家鋪寫的對象。
3、統治者大量招致文士寫作辭賦,歌頌大一統的繁榮氣象,上倡下趨,遂成風氣。
賦的鼻祖可推戰國時的宋玉和荀況。
始見於荀子的《賦篇》,中經宋玉,盛行於漢代。
漢之後,賦這一文體形式有了發展,六朝時稱為“俳賦”“駢賦”;唐宋時稱為“律賦”,中唐之後,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逐漸散文化了,又稱“文賦”。
宋玉是屈原之後楚國的著名詞賦家,著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16篇賦。
他雖說是追隨屈原的,但作品的體制、風格和語言都和楚辭迥異,倒和漢賦非常相近,所以一直有人懷疑這些作品是否後人偽託。
假如這些賦確系宋玉所作,那麼,它作為賦的始祖是當之無愧的。
荀況的作品叫做《賦篇》,現存《禮》、《知》、《雲》、《蠶》、《箴》等篇。
這些賦都是詠物的,但不直接說出所詠之物的名稱,而是以“臣” 與“王”對答的形式,對所詠之物的特徵進行鋪敘,類似今日猜謎的謎面。
這種問答形式和鋪敘手法,加之有韻有散、亦詩亦文的寫法,成為後世漢賦基本形式的基礎。
二、分類及代表作家作品漢賦可分為騷體賦、大賦和小賦三類。
漢初的賦是從楚辭脫胎而來的,所以叫“騷體賦”。
賈誼《吊屈原賦》的內容和風格都和楚辭相當接近,也用帶“兮”字的語句,是騷體賦的代表作。
漢代人詞賦不分,把楚辭也叫作賦,一方面是文體分類不嚴的表現,另一方面,也和騷體賦幾乎難以同楚辭區別的事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