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为样板探索校地合作“事业合伙人”新模式

合集下载

《医药前沿》杂志编委招募

《医药前沿》杂志编委招募

《医药前沿》杂志编委招募
佚名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24(14)6
【摘要】为进一步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升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同时为学者搭建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并为期刊培养编委后备力量,《医药前沿》杂志编委增选工作正在进行中,诚邀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自荐或推荐。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招募《医药与保健》杂志编委
2.全国医药专题报告会、《中国药房》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西部药学》杂志第一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
3.世界中医药前沿论坛暨《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WJTCM)第二届编委会换届会议第一轮会议通知
4.世界中医药前沿论坛暨《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WJTCM)第二届编委会换届会议第二轮会议通知
5.《广州医药》首届青年编委招募启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毅团队创造同济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中心丰硕成果立足转化 协同创新

孙毅团队创造同济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中心丰硕成果立足转化 协同创新

412014.09 Shanghai Economy ZhangJiang Report │ 大张江与产业发展 近日,干细胞研究同济医院临床转化中心续聘签约仪式举行,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于莹、院长王乐民表示,希望孙毅教授带领这支优秀的科学家团队,继续发挥中心的先驱平台作用,引领更多的重大项目落户医院,带动科室协同创新。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主任孙毅教授表示:中心团队将继续坚持同济模式的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的创新性转化研究,继续充分发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干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发展,促进同济医院相关学科群的建设。

2010年10月,孙毅教授引领李思光、薛志刚、李少光、叶克强、罗玉萍、张敬、林泉、刘劼、刘海亮、于珏华等11位中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中心”研究团队落户同济医院,在干细胞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新兴交叉学科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运动神经与精神联合研究、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免疫联合研究、脏器康复、消化疾病合作研究等相关学科组群和新技术开展取得新进步,先后开设的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病房、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病房和心脏康复病区,有力保障了前沿、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能够顺利转化应用于临床治疗。

2011年10月,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孙毅团队创造同济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中心丰硕成果立足转化 协同创新心与美国加州再生医学研究院共同联合组建成立“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标志着该平台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站在了国际前沿并具有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2013年9月,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资质,与临床学科紧密合作,举办“脊髓损伤修复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81期“双清论坛”和《国际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干细胞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联合脊柱外科加入国际多中心研究《脐带血单核细胞慢性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以及中国脊髓损伤研究协作组,《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的临床与相关基础研究》获得201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

成都京东方医院项目(一期)

成都京东方医院项目(一期)

成都京东方医院项目(一期)
陈国亮;钱正云;成卓;无
【期刊名称】《当代建筑》
【年(卷),期】2022()3
【摘要】1项目概况成都京东方医院项目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启动区,总床位数2000床,是由京东方科技集团投资建设的集预防、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三级综合医院,也是应用最新科技打造的、领先业界的超大规模智慧医院。

项目一期分南北地块建设,总用地面积为235885.01 m^(2),总建筑面积为374940 m^(2),其中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22313 m^(2),地上总建筑面积为252627 m^(2)。

秉承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设计结合医院对远期发展的规划,分别在北地块预留质子中心,南地块预留1500床专科医院发展用地。

【总页数】10页(P72-81)
【作者】陈国亮;钱正云;成卓;无
【作者单位】不详;榫卯建筑摄影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花园酒店”式医疗体验--成都华普医院一期改扩建项目设计
2.浅谈FIDIC合同形式的基础工程项目管理——嘉信茂广场·成都金牛二期与一期扩建项目土石方及
基坑支护承包工程心得3.BIM技术助力医院精装修项目应用实践——以合肥京东方医院精装修工程为例4.成都京东方医院电气设计5.成都京东方数字医院开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落实“三大发展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成都落实“三大发展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成都:落实“三大发展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03月5日08 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成都市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委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以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交通先行、产业升级、立城优城、统筹城乡、全域开放这“五大兴市战略”为抓手,积极做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核心极”,努力当好“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奋力打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示范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成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攻坚之年。

2月24日至25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总体战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并绘就市场化、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和创新驱动“四化一驱动”的深化改革路线图,力争在四川新一轮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引领作用。

做强“多点多极支撑”的核心极“去年9月底,成都市金堂县与德阳市中江县正式签署了共建工业发展区的实施协议,意味着成德工业园的建设工作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

”德阳市经信委总工程师米楷表示:成德工业园未来将成为深化成都、德阳合作的重要支撑点。

成德合作只是四川省试图以多个区域增长极带动四川下一轮跨越式发展而提出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最新案例。

“此前成都已经与阿坝、资阳、雅安等地共建了多个工业园区,成为城市间项目引进、产业互动、联动发展的重要平台。

”成都市经信委主任施跃华表示,成都充分发挥了“首位城市”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与周边城市的深入合作,逐步承担起支撑“多点多极”经济格局的重任。

成都担“首位城市”重任2012年12月底召开的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发展要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

”其中,“多点”即是要做强市州经济梯队,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力争有一批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一批市州超过1500亿元。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一、产业概况成都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拥有良好的优势条件,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地区。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经拥有了一批具备较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

然而,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成都市的生物医药产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二、发展目标1.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

2.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医药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生物医药人才。

4.增加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和就业岗位,促进成都市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发展策略1.加大政府支持:成都市政府将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产业扶持政策。

2.加强创新能力:成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机构,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生物医药科研团队,在科技创新上下大力气,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加强企业联合:鼓励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合,共同攻克科技难题,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4.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成立专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提供周到的产业配套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落地生根。

5.加强人才培养:举办生物医药相关的职业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生物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

四、推进措施1.优化营商环境:成都市要加大力度优化生物医药企业的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减少行政审批时间,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2.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成都市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的生物医药企业和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研发技术和成果,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

3.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加强药物研发和生产的质量安全管理,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4.加大宣传力度:成都市要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宣传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成果和潜力,增强市民和企业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认同和支持。

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培育项目

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培育项目

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培育项目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培育项目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传统的科研基金往往只能支持常规的研究项目,对于新颖、前沿或者具有高风险的项目则往往难以得到资助。

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尝试联合基金的模式,以培育和支持更有前景的科研项目。

其中,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1. 背景介绍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新医学研究院共同设立的,旨在支持跨学科、前沿、高风险的医学研究项目。

该基金由两个学术机构共同设立,充分发挥了两者在医学和科学研究领域的资源和优势,从而为更多具有潜力的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2. 项目评估为了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对申请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评估。

项目团队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计划和预期目标,以及清晰的科学问题和创新点。

项目需要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能够吸引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

项目团队需要展现对风险的认识和可行的风险控制方案,以及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前景。

3. 经验分享在过去的几年里,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已经支持了多个具有潜力和前瞻性的医学研究项目。

这些项目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未来的申请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科研合作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4. 个人观点对于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这样的跨学科、合作式的科研项目,我个人持非常积极的态度。

这种基金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和优势,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还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科研团队的创新潜力。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将会为医学研究领域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

总结在科学研究领域,跨学科和合作式的科研项目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资金支持模式,既符合了当前科研合作的需求,又为具有前瞻性和潜力的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类似的基金出现,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和可能性。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6.21•【字号】成办发〔2019〕20号•【施行日期】2019.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19〕20号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成委发〔2018〕22号)精神和《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要求,现就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抓手,在更大范围聚集高端资源、更深层次融入国际分工、更高能级提升产业水平,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世界级、万亿级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体系。

到2020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到2025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0亿元;到2030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0亿元,建成世界级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将成都打造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面向“一带一路”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国际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培育20个百亿级和千亿级医药健康企业,一批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建成3个以上具有鲜明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千亿级产业功能区。

二、发展重点按照“夯实特色领域、提升优势领域、抢占新兴领域”原则,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健康、医药商贸等重点领域,对标国际一流,加快构建优势突出、融合互促、发展强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

(一)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

1.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技术药创制高地。

四川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四川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四川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四川大学2016年8月目录一、基础条件 (3)(一)学校基本情况 (3)(二)建设示范基地的工作基础 (5)二、总体思路 (9)(一)指导思想 (9)(二)主要目标 (10)三、主要任务 (11)(一)建立和实施符合“双创”要求的大学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11)(二)强力推进适合“双创”要求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12)(三)建立适应“双创”要求的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流动新机制 (13)(四)构建“学校-社会-政府-企业”四位一体的全要素参与、全方位支撑的“双创服务体系 (13)四、政策举措 (14)(一)全面落实《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完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 (14)(二)建设3个“先进性、专业性、课程性、创意性”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双创”自主实验中心 (15)(三)打造学生“双创”实战“一条街”。

(15)(四)出台《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15)(五)全面落实《四川大学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学籍管理办法》,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内驱动力 (15)(六)创新人事制度,促进双创人才流动,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16)(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保障制度,设立一站式创业企业孵化服务中心 (16)(八)建立各类“双创”基金,助推川大学子和全球优秀青年创新创业 (16)(九)出台《四川大学“双创人生”供给增值行动计划》,促进已毕业学子成长成才 (17)(十)建立三个示范基地协同共建机制,形成校-地-企双创合作“成都经验” (17)五、重点工程 (17)(一)四川大学双创教育与实践平台 (17)(二)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意实现平台(智造梦工场) (20)(三)四川大学变革性技术国际研发转化平台 (24)(四)四川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 (27)(五)四川大学“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平台 (29)六、保障措施 (31)(一)加强组织领导 (31)(二)狠抓责任落实 (32)(三)强化督查评估 (32)(四)确保经费到位 (32)七、附件 (32)附件1. 建设目标及进度表 (32)附件2 建设目标责任表 (32)附件3 领导小组名单 (32)附件4 建设资金构成表 (32)附件5 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 (32)四川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文件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编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委高技〔2016〕1459号)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近年来推动“双创”工作的基础和成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双创”制度体系,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服务体制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授郭应坤践行为先 知行合一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授郭应坤践行为先 知行合一

食d 新中国 | 丨 \ \()\ \ ri _\c; n n \a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授郭应坤:践行为先知行合一■文/釺鹏江珊舒铭泽他忠诚祖国医学教育事业, 像医学研究中成果丰硕;他热衷培养放射医学人才, 国广阔疆土上遍布桃李;他心系推动影像学科发展, 射学科发展上甘于贡献;他敬畏生命重视患者安全, 学技术应用中精益求精;他热爱钟情医学教育事业, 射影像工作中出类拔萃。

严谨求实,刻苦攻关,在影 甘当人梯,至诚育人,在祖 锐意进取,善于管理,在放 一丝不苟,满腔热忱,在医 一路耕転,一路收获,在放他就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一一郭应坤 教授,一个严谨、豁达、认真、坚钿的放射学科带头人,推 动放射学科领域的向前发展。

执着进取,一路前行20世纪90年代中期,医学影像专业在国内刚刚兴起,如同迷雾一般不知未来前景如何,而郭应坤却敢为人先,勇 于尝试,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毅然来到全国首批影像医学系高 校川北医学院,踏上了他拨开迷雾、寻求医学真知的征途。

2000年,经过大学五年培育的郭应坤迎来新的征程, 他作为第一批优秀影像学人才来到洛阳中心医院工作。

这期 间,他锐意进取,精进影像诊断能力,积累临床实践经验。

随着临床工作能力渐趋成熟,郭应坤越发察觉其影像学知识 水平已面临瓶颈,他必须突破工作的舒适圈,继续深造学习, 才能在影像学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此时恰逢全国非典疫情, 在考研录取后仍留在医院协助抗击非典后,才得以实现自己 的深造愿望。

就这样,2003年的非典疫情结束后,郭应坤也顺利考 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影像医学专业,开始了 5年的硕 博连读生涯,华西深厚的影像专业底蕴锻造了一个临床科研 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在影像学高水平人才匮乏的2008年,16♦中新料技2021年第3期INNOVATING CHIN \ |约新中国郭应坤以科室首个博士生的身份加入华西第二医院,成为科 室学科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成都大学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首期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的批复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成都大学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首期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的批复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成都大学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首期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11.19•【字号】成发改政务审批〔2021〕73号•【施行日期】2021.11.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成都大学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首期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的批复市教育局:你局《关于转报成都大学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首期建设项目投资概算有关事宜的函》(〔2021〕-286函)收悉。

该项目已完成项目投资概算的编制并经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完成评审,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经研究,现将项目有关事项批复如下:一、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成都大学生物与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首期建设项目(项目代码:2020-510100-83-01-520208)总建筑面积19423.72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地上建筑:新建综合性研究大楼及裙楼,地上5层,建筑面积约16326.61平方米,包括整合医学先进技术研究中心约2689.11平方米;肿瘤生物学与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约3413.97平方米;肿瘤生物学与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和生物制药与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共用约3479.8平方米;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研究中心约3905.42平方米;智能医学研究中心约2616.88平方米;顶层(屋面层)行政及其它功能用房面积约221.43平米。

(二)地下建筑:地下建筑面积约3097.11平方米。

(三)总图工程:新建道路及广场约5120平方米,景观及绿化面积约3812平方米,以及给排水、污水、电力、通信和停车系统等。

二、项目投资概算项目投资概算为15207.98万元。

其中:工程费11934.7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604.69万元,预备费676.97万元,设备费991.60万元。

资金来源为政府投资和业主自筹。

产学研医金高效协同,有效连接技术与市场

产学研医金高效协同,有效连接技术与市场

产学研医金高效协同,有效连接技术与市场12月1-2日,广受关注的中山大学与广州新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诚生物”)联合主办的“生物材料与临床应用”多学科交叉论坛,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

来自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临床、企业等本领域及产业界的大咖精英们,围绕“生物材料与临床应用”(包括纳米医学、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等专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与互动,内容涵盖科学研究、临床实战、科研成果转化等全产业链各环节。

资料显示,我国生物材料基础研究已进入世界前沿,但临床应用未能同步跟上,究其原因一是起步比西方晚,二是各学科领域缺乏沟通,各自为战,主要表现为科学家主导的技术与企业家主导的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一方面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弱,难以满足与日俱增的临床需求,另一方面科学家有很好的技术成果,却没有合适的通道实现转化。

生物材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且应用性强的领域,唯有全产业链各环节(产、学、研、医、金)高效协同,才能快速推动产业发展。

会议期间,部分参会的嘉宾接受了媒体采访,本期嘉宾来自多个领域,星辰产学研特整理如下,以飨各位。

Q1:王教授,您是全球首个全降解血管支架的主要发明人,您回国后担任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副理事长,请问您对国内生物材料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有什么体会?A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生物材料学科基础研究突飞猛进,整体上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已发表的文章数目位居世界最前列,其中优秀的、高影响力的文章数量上也是名列前茅,我国的生物材料基础研究目前已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

许多国外的生物材料领域专家教授经常来我国进行交流访问,国内也已举办了许多高水平的国际论坛和学术会议。

但在应用转化方面,目前我们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方面我们起步较西方晚,另一方面,生物材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需要多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它是以应用为导向的,需求的起源和终端一般都在医院。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出台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已经选择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大等19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社会、家庭、学校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

编辑本段珠峰计划-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民间俗称“珠峰计划”),是教育部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培育21世纪科坛“三钱”即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而出台的一项顶尖人才培养计划。

“珠峰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实施。

截至2011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9所大学[1]入选。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其中,首批入围“珠峰计划”的高校共有11所,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该计划将首先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开始试验,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新培养方式,构筑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门通道,国家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一流师资,包括聘用有关学科国外高水平教师、国内一流教师授课和担任导师;提供奖学金、国际交流、科研训练等经费;营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等,努力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基于CDIO理念的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理念的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简述 (2)二、CDIO理念概述 (2)1. CDIO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4)2. CDIO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5)三、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6)1. 生物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7)2. 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挑战与机遇 (8)四、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9)1. 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11)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 (12)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3)4. 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 (15)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5)1. 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7)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8)3.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 (19)六、效果评价与反馈 (20)1.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21)2. 社会评价与反馈 (22)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3)1.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5)2. 改进措施与建议 (25)八、结论与展望 (26)1. 探索与实践的总结 (28)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29)一、内容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工程专业在地方高校中逐渐成为热门学科。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地方高校纷纷探索基于CDIO(案例导向探究式学习)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基于CDIO 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CDIO理念进行概述,分析其在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作用。

结合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收集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证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双链并进 成都医学城探索发展新路径

双链并进 成都医学城探索发展新路径

典型案例 FORETYPE2022年2月,成都医学城入选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第十批)名单。

记者获悉,成都医学城是成都市唯一、四川省仅有的3个之一入选该名单的产业园区。

这一“国字号”殊荣是成都医学城发展医药健康主导产业厚积薄发,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方面成果转化的集中体现。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成都医学城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产业链和生态圈,以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加速生物医药创新品种研发上市进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双链并进成都医学城探索发展新路径本刊记者 彭志萍 黄世涛深挖科研资源 提升发展质量“创新既是精神也是动力。

要实施‘大创新’,要重新定义高校院所之于地方发展的价值,推动知识外溢,形成以技术成果转化为主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成都市温江区十分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营造,在该区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就用好区域内外科研资源推动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记者在成都医学城了解到,园区多年来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创造性实施校院企地协同创新模式,先后与20所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累计吸引183名高层次人才带项目落户。

同时,大力建设创新载体,目前已建成投运184万平方米创新载体,正在建设67万平方米,建成人才公寓110万平方米、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中心2个,激发企业创新转化能力。

组建了150亿元健康产业基金群,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7个,省级研发平台188个和大学科技园3个,服务科技企业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成都医学城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把高品质科创空间作为创新的第一阵地,激发园区内人才和企业的创新活力。

”成都医学城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成都医学城已拥有在研在产药械品种达1422个。

强化核心环节 提升产业能级一方面是做优创新链,另一方面是持续做强产业链。

成都百裕制药扎根成都医学城内16年,从最初只有几十名员工、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到如今成为拥有上千人,年产值超10亿元的规模化企业;通德药业以每年20%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发展,并投资兴建了MAH 产业基地;德信安创新医疗用5年时间,在医学城实现了从产品注册、研发、生产到大规模产业化的过程……随着温江生物医药制造企业的飞速腾飞,温江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其中不乏龙头企业,科伦生物医药产业园、罗欣药业医药健康产业园相继落户温江。

华西医院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华西医院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华西医院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华西医院一直以来致力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社会健康医疗事业作出贡献。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华西医院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平台,助力科技成果的落地和应用。

一、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体系华西医院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建立了科技管理机构,确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科技成果的评估、转化和推广工作,并向医院领导层报告工作进展和成果。

科技管理机构由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能够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通过科技管理机构的设立,华西医院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华西医院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该平台是医院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相互合作的桥梁,通过平台,相关单位可以共享科技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华西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和咨询支持,帮助科研人员解决技术难题和市场推广问题。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华西医院能够更好地汇聚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三、加强科技成果宣传和推广华西医院重视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来向社会推广科技成果。

首先,医院定期举办科技成果展览会和专题研讨会,向社会公开展示医院的科技成果和创新成果。

其次,华西医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后,会积极开展相关的推广活动,包括新闻发布会、宣传册发放等,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递科技成果的信息。

此外,华西医院还与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媒体的力量将科技成果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

通过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华西医院能够提高科技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四、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华西医院意识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积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工作。

为了鼓励医院的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医院设立了相关的奖励机制,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奖、科技进步奖等。

基于CDIO的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的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的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 cdio理念是国外最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

依据标准的cdio 思想,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了topcares-cdio理念,旨在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的一体化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topcares-cdio理念,专业创新性地构建了12步专业建设流程,应用系统分析法进行了课程关联度分析。

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专业一体化能力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从而明确了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cdio concept is the most advanc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abroa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cdio concept, topcares-cdio concept is put forward by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which aims at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high quality by training the students’knowledge, ability and attitude. according to topcares-cdio concept,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rocess with 12 steps is built professionally and innovately, the ralation between the curriculum is analysed with system analysis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integrated competency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in order to get the integr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icitly.关键词: topcares-cdio;能力体系;课程体系;项目体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key words: topcares-cdio;competency system;curriculum system;project system;integrated talent training mode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10-0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校企合作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12yja880118)”项目资助;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topcares-cdio 理念的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

成都医学院附属解放军第五十九医院隆重授牌

成都医学院附属解放军第五十九医院隆重授牌
( 图 文资料 由马斌 . 杨听提供 )
l耵5医 学院 王 亮 军 院 长 与 解放 军 第五 十 九 医 院 肖茂 明 院 长 签 署协 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 都 医 学院 冯 有明 书记 向 解放 军 第五 十 九 医 院 授 牌
隆重授牌
2 0 0 9 午 1 月 1 4 日, 成 都 医 学 院 与解 放 军 第 丘 卜九 医 院 签 署 非 直 管 附 属 医 院 协 议 , 这 足 我 校 建 立 的 第 5 所 非 直 管 附 属 医 院 。 第 五 卜九 医 院 成 为 我 校 长 期 稳 定 的 教 学 实践 基 地 , 学 校 协 助 医 院 开 展 科 学 研 究 以 及 新 业 务 、 新 技 术 , 为 其 培 iJIl~H关 医 务 人 员 。
2 0 0 9 年 2 月2 6 日, 学 校冯 有 明书 记 、 郝 明副院 长 一 行赴 解放军 第 五 十九 医院 , 为其 成为我 校 非直 管 附 属 医 院 授 牌 。 解 放 军 第 五 十 九 医 院 与我 校 已 经 保 持 了2 0 多年 的 良好合 作 关 系 。 非 直 管 附 属医院授 牌后, 医院将加 大承 担 临 床教学 、 科研 任 务, 为培 养医学人 才 贡献 更 大的 力 量。

天冷了要穿袍选择题

天冷了要穿袍选择题

天冷了要穿袍选择题
摘要:
一、项目名称: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 外贸代理服务采购项目
二、项目中标情况:成功中标
三、项目概述:提供外贸代理服务
四、项目意义:提升实验室国际影响力,促进前沿医学研究发展
正文:
近日,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 外贸代理服务采购项目成功中标。

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为实验室提供优质的外贸代理服务,以提升实验室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促进前沿医学研究的发展。

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 是我国重要的医学研究机构之一,其前沿医学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然而,由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多为高端前沿,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次外贸代理服务采购项目的成功中标,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外贸代理服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将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外贸代理服务还能够为实验室带来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促进实验室前沿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总的来说,此次项目的成功中标,对于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 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搭建综合化人才平台助力医院转化医学发展

搭建综合化人才平台助力医院转化医学发展

搭建综合化人才平台助力医院转化医学发展【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搭建综合化人才平台对医院转化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分析了当前医院转化医学发展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随后阐述了搭建综合化人才平台的意义,包括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护人员技能、促进医院科研与临床结合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平台构建方案和运作机制,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平台的实际效果。

最后总结了文章,强调了搭建综合化人才平台在医院转化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医院提供参考,加速转化医学的发展,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医院转化医学发展、综合化人才平台、医学发展现状、人才培养、医疗技术转化、平台构建、运作机制、案例分析、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医院转化医学发展是近年来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医院转化医学发展已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方向。

由于医院内部人才结构、信息流动不畅等问题,医院在推动转化医学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解决医院在转化医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搭建一个综合化人才平台助力医院转化医学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的平台将有助于整合医院内外部的人才资源,提升医院整体转化医学发展水平。

通过平台构建和运作,可以促进医院内部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加速医学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推动医院的创新发展。

综合化人才平台的建设将为医院转化医学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搭建综合化人才平台助力医院转化医学发展,从而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问题现状在当前医学发展的背景下,医院转化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医院内部人才资源分散,信息闭塞,导致医院转化医学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专业化的综合化人才平台,无法有效整合医疗、科研、教育等资源,影响医院转化医学发展的全面性和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为样板
探索校地合作“事业合伙人”新模式
成都高新区是体制机制先行示范区,生物产业是主导产业之一,2018年生物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

四川大学具有强劲科研实力与新药创新能力,“川大22条”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围绕新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校院地合作不紧密、新药成果本地转化率低等问题,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全国首创校地成果确权分享模式,以转化医学为创新靶标、以市场应用为价值导向,建设利益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一、聚焦国际前沿医学,打通高校成果转化全链条
成都前沿医学中心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基因组学等前沿科学技术驱动的新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聚焦“精准医学”“脑科学与认知”“再生医学、3D打印与器官修复”“深地医学”“疫苗与抗体研究”“医学人工智能”等前沿医学领域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以“一心统揽、两极支撑”为整体布局。

“一心”是指前沿医学研究中心整体,“两极”指“研究极”和“产业极”。

其中,“研究极”重点入驻“医学+”领
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团队和项目;“产业极”重点入驻“医学+”领域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

“两极”协同发展,形成涵盖从源头创新、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孵化到成果产业化的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载体和服务体系。

二、围绕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
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积极探索,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构建“共建、共管、共享、共服务”四大创新合作模式。

一是政府建载体,川大引团队的共建模式。

成都高新区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首期提供13.5万平米生物医药研发专业标准载体并提供5亿元装修及房租补贴,并为学校“研究极大楼”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川大学系统摸底、精准导入“医学+”领域国际领(并)跑水准优质项目,形成一流软硬件基础。

目前,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已导入“疾病分子网络科学中心”、“小分子药物精准化技术创新中心”等10个高水平研究项目,“铂金埃尔默”、“华曙图灵”等10个互动研究项目;
引入魏于全等院士级顶尖科学家2人,黄灿华、陈谦明等长江杰青级科学家20人,教授、研究员超过100人;已启动超过10万平米载体装修工作。

二是工作同协调,项目共把关的共管模式。

共同设立工作小组,由双方相关领导担任组长,双方相关单位作为成员,负责中心工作整体协调推进;共同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入驻项目的导入标准、整体设计、战略规划、项目筛选、团队引入、考核评估等工作。

三是成果转股权,支持换期权的共享模式。

成都高新区通过为前沿医学研究中心提供载体建设、租金及装修等资金支持,换取四川大学医学类、生物类、药学类科技成果转化确权后股份,即校方所得部分与成都高新区按照1:1比例分享,以反馈成都高新区前期建设投入部分。

该模式形成了高校获得发展资金投入、政府获得成果转化收益期权、高校教师打通创业通路的三赢局面,确保成都创新、成都转化。

四是知识变产品,教授做股东的共服务模式。

分阶段提供全周期服务。

按照项目发展规律,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分四个阶段提供接力棒式服务。

第一阶段是项目研究阶段,提供包括课题申报、试剂超市、危废处理等服务;第二阶段是项目孵化阶段,提供包括概念验证、公司组建、天使融资等服务;第三阶段是项目加速阶段,提供风险投资、业务拓展、管理培训等服务;第四阶段是项目产业化阶段,提供土地供给、环评消评、规划建设等服务。

分板块提供专业化服
务。

第一板块是专业孵化板块,引进医药健康专业孵化运营机构,提供孵化服务;第二板块是专业融资板块,引进或新成立医药健康专业基金入驻中心,提供融资服务;第三板块是专业中介板块,引进医药健康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专业中介机构,提供各类专业服务。

三、全面融入产业生态,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成都高新区和四川大学的深度合作模式,实现双方优质资源整合,将推动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快速构建起生物医药产业关键环节的创新能力,与区域内的新药发现平台、临床前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中试加速平台以及大量生物企业形成协同创新、同频共振,激发产业生态圈的创新活力,助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创新,带动全市相关产业功能区,辐射周边城市。

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已初步具备新药集成攻关、药物精准合成、药物精准传递等关键环节创新能力,正以做事成事的务实合作方式、面向未来的利益分享模式,提升国际化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区域化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助推成都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医药健康产业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