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笔记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专题比较

中西文化专题比较

以圣经开篇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告诉我们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
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善恶树(即知识 之树)上的果实,他们获得了知识,但代 价却是生命的痛苦和死亡。 西方文化的选择:知识之树 中国文化的选择:生命之树 主要原因:西方注重人的灵魂,中国注重人 的肉体。
上 专题比较
1.儒家生命哲学:以理性调理情欲以适度享 受人生。孔子以家为本,强调个人只有生 活在齐乐融融的大家庭中才能长久。 愚忠, 愚孝充斥着人心。比如二十四孝中《卧冰 求鲤》的故事。 西方主张个人离开家, 对科学知识探索无畏不怕“死”。
4.杨朱的生命哲学庄学的反动 从无情无欲到纵欲享乐 反对违反 违反自然的刑名礼法,仁义道德。 认为欲望的的抑制和阻塞,是对身心的残 害。
5.道教––生命之树上的奇葩 从道家到道教,对老子和庄子的神话,追求 长生不老。对肉体注重,忽视灵魂(生命 长久的知识之树)。 相较西方更注重灵魂的不灭(执着于真理, 智慧的知识之树)。
老实说我当初选择看这一本书时, 是被它的封面吸引了。 当我真正地去看时, 其中丰富的内容让我惊叹。 虽然它挺难懂的, 但这本书的内涵是值得我去懂得的。
6.理学是非生命的吗?
7.佛教 ‘变形’ 8.墨家 ‘以苦为极’ 被中国主流文化抛弃的墨学 (与西方文化 比较接近)

宏观比较
下编从理论概括的角度层层递进地深化了 比较的主题。(即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的 不同 ) 介绍中国执着生命与西方执着简单地为了人 生的享乐。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 在工作上,我们应该带着一份热忱,去创新, 学会热爱生活。 另外,我们需要的不是应试,得高分的教, 而是能真正的在享受生命快乐的同时,也 享受知识丰收的喜悦。
---- 中西文化专题比较
高旭东 著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代码:1012014课程负责人:李红梅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和介绍。

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

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

中外文化比较参考书目

中外文化比较参考书目

1、《西方文化概论》启良,花城出版社2、《西方文化史《庄锡昌,高等教育出版社3、《西方文化概论》赵林,高等教育出版社4、《西方文化概论》方汉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中西文化比较》徐行言,北京大学出版社6、《比较文化学》高汉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中西文化比较导论》曹锡仁,中国青年出版社8、《文化模式》[美]本尼迪克,北京三联书店9、《中西文化异同论》郁龙余,北京三联书店10、《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1、《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2、《中国文化概论》李建中,武汉大学出版社13、《欧洲文明》(上下)汝信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读史有学问》(上下)冷成金,南海出版社16、《论语心得》于丹17、《西方素质教育精华----西方人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孩子》叶云生,重庆出版社18、《当代美国教育》史静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新华出版社20、《可以平凡,不能平庸》刘兴旺,新华出版社21、《为什么那个傻瓜比我赚钱》(美)罗伯特·谢明,中信出版社22、《墨迹》曾子墨,长江文艺出版社23、《一分钟的你自己》(美)斯宾塞·约翰,延边人民出版社24、《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雷夫·艾斯奎斯,中中国城市出版社25、《黄石的孩子》(英)26、《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27、《把信送给加西亚》(美)阿尔伯特·哈伯德28、《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华夏出版社29、《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云腾飞说中国历史上》袁腾飞,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30、《圣经故事》1。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28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一、教学目标中西文化比较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克服文化障碍,以减缓可能碰到的文化冲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1.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有关语言与文化的知识,并掌握其学习方法。

2.有计划地指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教材外,还要注意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更新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自觉性、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一、中西方对“文化”的界定并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二、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三、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比较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一、人类文化的起源--“轴心时代”二、中西文化形成的地理基础三、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四、家国与城邦五、中西文化的源与流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探讨二、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三、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四、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第四章中西哲学比较一、哲学意识和宗教情怀二、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三、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四、中西哲学简介第五章中西宗教比较一、宗教与终极关怀二、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三、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六章中西审美观比较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二、中西审美观的差异第七章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的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二、中国文化前景展望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本课程采用平时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开卷)成绩占70%。

北京大学中西文化比较__辜正坤

北京大学中西文化比较__辜正坤

一.人类文化演进九大律1.第七律:审美递增递减经济学上叫边际效应2.第八律: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中国文化的兴旺往往伴随着西方文化的相对衰弱,中国文化的衰弱往往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兴盛。

互补喜新厌旧喜旧厌新世界文化是阴阳循环(尤其是东西文化),互进互退,相互作用的。

《东西文化是互根互构互证互抗互补互彰阴阳循环互进律》(1995)西方在数方面较好,中国在象方面好。

易经基本原理:阴阳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远取日月,近取身体器官同性相斥(多凶),异性相吸(多吉)易经与计算机原理一致3.第九律:万物五相选择律(事物发展往往五个方向)文化变迁也遵循此规律二.中西地理对比中西地理与文化关系环境三要素:地形,气候,资源。

环境三要素的影响:循环与生灭,挑战与迎战1.文化的兴衰与地理气候的变迁距今5000-4000年前后,多种文明相继壮大。

古代中国气候与文化温度暖,文明辉煌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和中华文化本身的发展有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

文化大循环2.辜正坤观点:中国文化历史不仅5000年前,我的推测是7000-9000,至少8500年左右。

中国的阴历和天文地理现象相契合。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亮:交相影响,互根互构互补互彰互抗互合。

地形,气候,资源。

山,水,平原(北纬30度——40度之间的地区是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中国隔绝机制(有利有弊)西方开放机制(有利有弊)环境与心态同构趋势。

内陆性气候:夏季湿润,雨季丰沛。

中原拥有大量的森林,耕地,属于阔叶林文化中西资源及文化取向比较1.中国:阔叶林,森林文明,土地肥沃。

顺应自然——农耕+畜牧业+家庭小工业+内陆贸易——农业文化倾向强。

西方:硬叶林,草场文明,土地贫瘠:征服自然——畜牧业+农耕+商贸(海上)——商业文明倾向性强。

(征服性,破坏性)中国农业文化倾向强:静态,稳定性,安居乐业,追求天下太平,重血缘关系,家族主义。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科技信息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

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

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

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

一、范围不同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

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

”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

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

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深厚的、长久的。

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

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

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

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

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

文化与文化比较

文化与文化比较

文化与文化比较初晓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副教授、法学博士课程前言各位学员,非常荣幸,今天第一个来讲课。

在党中央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小时候,那时候天天喊着要实现“四化”,“四化”里边当然有人才、科技层面,可真正把文化提升到整个国家发展的一个非常高的战略高度,应该说是非常罕见的,而且我们国家有一系列的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各位,我想作为高级干部都已经做过非常深刻的学习。

我们今天肯定不会再给大家去重复中央的一些政策,这些各位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想充分证明我们这个比较,或者说各个文化的学习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大家拿到的课件,我们的词会变一下,针对不同的情况有所改变,稍微有一点变化。

我们今天的引言,就从学校开始说起——北大。

北大的校园,这不是现在的北大,看看这个照片全部是绿色的,现在的北大是大工地,到处在盖楼,北京是一个大工地,不停地在盖,北大西门往东门那儿看,当年是一片绿色,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用热气球拍的。

现在,仅仅过去几年,就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一直认为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其实,各位如果去过清华,来过北大的话,会非常敏感地发现北大和清华是两个不同的校园。

清华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大学校园,非常地宽阔,草坪很多;而北大往往都是非常传统的,北大盖楼非常麻烦,哪怕你高出5公分,1公分,这都是经过文物局批准的,这是非常严格的,因为我们这儿是文物保护区,其实北大的园子大家都很清楚,看了很多的介绍,其实北大这个校园真正的呈现现在这个样子,并不是我们传统建筑的结构,它的设计师是一个美国人,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设计师就是设计清华校园的设计师是一个人,叫Henry Killam Murphy。

当年,司徒雷登买下这个地以后,想建成一个传统风格的大学的校园就请了Murphy 和另一位设计师,他们两个人一起来设计,然后以北大的正西门,“北京大学”四个字,“京”和“大”之间的那个中间线为中轴线,一直向东走,沿着湖心岛一直到东门,形成一条中轴线,各位可能认为有专家班门弄斧。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鱼云霞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

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

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

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

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

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

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

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道德文化自觉——兼论德育现代化.《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12期.宋晔.寇茜.[2].文化差异·税收道德精神·税制改革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我国税收改革取向.《税务与经济》.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1期.彭骥鸣.蔡军.[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教育与职业》.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7期.喻晴.闾振华.[4].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电影文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9期.张丽君.[5].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性恶文化"假设.《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1期.王登峰.崔红.[6].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长白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3期.朱丽娟.胡忠丽.[8].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2期.孙萍.[9].从“先救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8期.王康妮.[10].神话传说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山西财经大学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z1期.尹晓予.二、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影响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杨超.体育人文社会学西安体育学院2012(学位年度)[2].动画角色表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被引次数:4作者:姜宾虹.艺术设计学中国美术学院2011(学位年度)[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的影响.被引次数:2作者:崔源.设计艺术学湖北工业大学2009(学位年度)[4].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作者:许伟利.英语语言文学天津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5].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我国男女篮影响之分析.被引次数:2作者:陈曦.体育教育训练学武汉体育学院2009(学位年度)[6].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国际贸易合同的翻译.被引次数:2作者:张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西南政法大学2012(学位年度)[7].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传统节日禁忌研究.作者:李燕.汉语国际教育曲阜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8].旅游文本英译的中西文化差异处理——碛口景区资料翻译实践报告. 作者:刘晋宏.翻译山西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9].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陶灵丽.会计学东华大学2012(学位年度)[10].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被引次数:4作者:周媛.英语语言文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7(学位年度)三、相关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ChineseandWesternCulturalDifferencesEmbodiedinIndustrialDesign .C.Zhong《MaterialsScienceForum》,被EI收录EI.2012[2]Crosscultural,valuesandethicsdifferencesandsimilaritiesbetween theUSandAsiancountries. FrediGarciaDianaMendezChrisEllisCaseyGautney 《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inChina》,20143[3]ChineseandWesternCulturalDifferencesEmbodiedinIndustrialDesign .C.Zhong2012[4]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wonovelcoloncancercelllinesfrom Chinesepatients. HuDNHwangSMLinXZYangPYTsaiCHHuangQHuangHYHwangMH 《InVitroCellularandDevelopmentalBiology.Animal:JournaloftheTissuesCu ltureAssociation》,被SCI收录SCI.20073/4[5]InfluenceofChineseWesternAestheticCulturalDifferencesonDesignE valuation.J.M.LiX.J.Wang2011[6]DevelopmentofChineseConsumers'BrandLoveConceptualStructureandS cale:WithSportsShoesBrandsasanExample.MingJinShenghuaJia2011[7]Chapter97AnalysisonCrossCulturalFactorsonEnglishTranslation. ZhaoyangGuo2013[8]DevelopmentofChineseconsumers'brandloveconceptualstructureands cale:Withsportsshoesbrandsasanexample.MingJinShenghuaJia2011四、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科技新闻写作模式的比较研究.傅爱军,2010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2]科学与艺术的纠结浅谈中西绘画的不同表现形式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秦硕茗.秦威,2014第七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3]中药文化视角下的中药复方研究.赵静.李绍平.王一涛,20082008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4]中西方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比较.陈立新,2005首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5]从民间故事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以"虎姑婆"和"小红帽"为例.鹿忆鹿,2013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6]由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区分看中西方法治社会的差异.徐银花,2008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7]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研究从本源文化角度.王雅洁,20112011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暨“体育强国目标下的体育发展”专题论坛[8]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王矗.程晓皎,2014软科学论坛——能源环境与技术应用研讨会[9]中国与西方大学管理文化之省视.尤克强,20052005年海峡两岸大学文化高层论坛[10]编校医学期刊论文英文标题应注意的5个问题.吴洋意,2006第五届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管理和学术研讨会。

第一课序二篇

第一课序二篇

2.中国:提出“天人合一”命题的基础,是小农 生产、自然经济,满足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封 建社会的需要。
西方:注重天、人相分,注重征服自然、改造
自然的思想,是随工业生产、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发展,它也满足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资本主 义社会的需要。
所以,东西方两种文化代表了人类认识与思维
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东方: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优缺点:确有重视人与自然统一的合理性,但 不利于认识人与自然,使人屈服于自然、个体屈服 于群体、感性屈从于理性,这样也不利于人的生存 与发展。 所以说,东、西两种文化各有短长,二者应互相取长 补短,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正如中国的老 话所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四、写作特点分析
(一) 序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
序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古代的序文范围 比较广,大体可分两类: 叙:和今天的序文相近 赠序、寿序:在交际性的诗文前
现在的序文:是写在诗文篇章、著作前的应用文字。 主要是写在成本的著作前。 内容: 本人与作者的关系,特别是作序的缘由; 对作品内容综述,或对作品涉及的问题再发挥; 对作品的评价:一般要讲些好话,或对涉及问题的 重要性作些介绍。
1984年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2000年回天津定居,为使中国成为世界数学大国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4 年,陈省身获得世界数学界的最高奖—— 沃尔夫奖。获奖证书上写道:“此奖授予陈省 身,因为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成就,其 影响遍及整个数学。”
二、文本朗读、分析
(一)两序文的写作缘由:

陈省身的序,头尾扣住作序的主题 、目的,中间则天马行空。所谈论的内 容似乎和范曾原作关联不大,自身逻辑 似乎也不太连贯,但仔细看后,才发现 内在的理路相当清晰,只是思路活跃、 文辞跳荡罢了。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号:097D91X所属学院:旅游学院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导游课程类型:选修1、前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与西方基本隔绝的环境中独步东亚。

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东方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无情冲击。

在一定的程度上,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在西方的侵略压力下开始近代化、现代化的。

这个过程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碰撞、文化比较、文化选择的过程。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观察这一过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全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这个文化碰撞、比较、和选择的过程还远没有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东西方文化冲突这一老话题又一次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变的鲜活起来:是全盘西化还是比较多地坚持旧体制,还是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又吸收了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抛弃嫁接文化的梦想,寻求一条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固守传统对集体目标、团体利益的强调,还是尽可能地学习西方的个人主义生活方式……老问题换了新形式继续摆在我们面前。

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完成五四时代开创的未竟事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髓,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创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代课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非常有益的,也是本门选修课的努力方向。

1.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导游专业的任意选修课程,专为导游专业而设置。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是一门涉及中外哲学、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语言、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时代性。

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边缘交叉的人文学科。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是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其知识更应广博,应该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素养,尤其是分析辨别中外文化,客观科学地认识中外文化本质差异,为将来分析、处理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从中西文化特点的简要比较看儒学的价值

从中西文化特点的简要比较看儒学的价值

从中西文化特点的简要比较看儒学的价值摘要:当今社会,文化霸权主义使得西方文化已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未经仔细分析、商榷就直接引用的态度,使中国社会面临种种危机。

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两方面对中西文化稍做比较,以引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树立民族自信,使中国优秀文化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关键词:儒家文化;西方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天人合一;天人二分一21世纪,社会发展进入全球化时代,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超级强国借着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强行将西方文化推向中国,形成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倾向,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究其原因,作者认为这不仅在于文化霸权主义,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仰陷入低谷,而对西方文化盲目地拿来主义所致。

儒家文化曾影响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对历史发展的功绩十分巨大,也被许多国家视为优秀文化而借鉴并流行,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被国外奉为经典的文化却得不到国人的重视?为什么西方文化能够轻易在中国本土上扎根?这些问题要从历史说起。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的产生是为封建帝王政权服务的,在1911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使儒家哲学失去了君主制政权的依托,从而结束了儒家哲学自汉武帝以来作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历史。

”另外,“五四”运动时期,激进的青年分子指出了全盘西化的救国道路,提倡采用西方“民主与科学”以及“自由平等”之说,使儒家文化在国人心中失去了其价值;再由于当时西方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发达,一派繁荣景象更加引起人们对其文化的崇拜,坚定了向西方学习的信心,也就使儒学真正失去了其“独尊”的地位。

其实,时代在发展,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儒家文化有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但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提倡,它的一些优秀思想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失去光彩,如“仁学”思想、“天人合一”等都有永恒的存在价值。

站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耶鲁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宣传片

站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耶鲁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宣传片

站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耶鲁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宣传片近日,我看了北京大学的宣传片《星空日记》和耶鲁大学的校园宣传片《为什么选择耶鲁》,我对这个视频感触颇深,北京大学的宣传片《星空日记》含蓄曲折更像一部文艺微电影,而耶鲁宣传片《为什么选择耶鲁》则直接写实,更新一部纪录片。

北大宣传片随着一根火柴划亮点燃一盏油灯,北大室内被照亮,整个宣传片由此拉开序幕……宣传片中并无语言对白,博雅塔、日晷、竹林、伟人像、未名湖等北大特有的景点,在光与影和音乐的牵引下,呈现了100多年来北大的变化。

北大的宣传片很有东方韵味,从开头的灯灭到最后的日明萌,那种调调是飘然悠远的。

北大的宣传片是一部艺术片,片中加入了历史等人文素材,旨在传承中国文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气质。

但同时也宣传了一种传承,一种文化底蕴。

片中将古老的北大和现代化的北大相结合,体现出了北大既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紧跟时代的步伐。

感觉北大的宣传片并不是十分注重招生,他更注重的是宣传一种文化。

北大宣传片想表达一种历史厚重感和社会责任感。

北大宣传片走时间线,四季的变化,每日的东升西落,北大的过去到现在,通过对这些时间变化的描述来展现北大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学院气息。

北大宣传片的主题是“光与影”,画面就像“浮光掠影”,用清新唯美的镜头去展现一个如梦如幻的大学。

其实两所学校都不错,我觉得只是拍摄手法是有不同的。

北大是要突出一种历史与现代城市的一种结合,一种动与静的对比,将城市喧嚣与学校宁静的写照,突出了大学就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蜡烛的传递与知识的眼布满整个校园,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得以体现,中国味儿十足。

看完了耶鲁大学的宣传片,他落实到了学生本生,为什么要来,实在的突出生活与学习的快乐,不仅凸显了学校的优秀,也将课余丰富的生活得已展示,一种学生与学院的融合感与亲切感会是你不由得选择这所大学。

北大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宁静至远,短短的十几分钟,把中国的文化突显了出来,清新的环境,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它没有过多的嘈杂,舒适而优美的环境,惹人留恋.耶鲁给人一种张扬青春的感觉,青春需要张扬,但过度的张扬青春,让我觉得十分的向往和憧憬。

中西文化方法论比较研究

中西文化方法论比较研究

中西文化方法论比较研究王畅【摘要】To study the comparison of methodology is a key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these two cultures could be interpreted into different conclusions ,so that it is suggested to base the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y .Under each background ,the distinc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cludes four pairs of concepts ,following as the whole and the part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ruling by virtue and bylaw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It is beneficial to utilize the complementary methodology to build a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研究中西方文化,就要注重对中西方文化方法论的比较。

从不同的方法论入手,对中西方文化的阐释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研究应基于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方法论具体差异表现在整体与局部、归纳与演绎、德治与法治、内化与外化;应善于利用对生互补的方法论来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文化保守与创新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文化保守与创新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文化保守与创新00848264 罗浩在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文化创新都是被禁锢在一个相当小的范围内来进行的。

西方漫长的中世纪,宗教礼法紧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使人们不得自由。

这样的文化保守和压抑状态和当时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统治阶级害怕变革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而大力宣扬压抑创新的保守文化以维持稳定的生产关系。

然而,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通过社会制度的创新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迎来了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大时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近代以来,西方科技文明迅速超过曾是世界领袖的中国,并用先进的武力打开了中国国门。

因而这一时期许多中国学者认为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认为中国近代经济军事落后源于文化的落后,强调中国文化应该创新。

然而事实上,武力的先进并不等同于文化的先进,相反,先进的军事科技往往具有反文化的特征。

“凡是军事工业过度发达的国家,它的文化相对优势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抵消了。

”创新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治体制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超过了文化上具有保守性传统的中国。

但是,“创新是必要的,反创新是同样必要的”,因为“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创新就好”。

中西方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和语言系统,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

中西文化不同,文化应有的发展方式自然也不同。

具体来说,西方人的思维以逻辑推导为主,而中国人重视直观体验;西方人喜欢“征服自然”,而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西方人强调个人价值,而中国人重视集体利益;西方人习惯于创新和推翻前人,而中国人做学问的方式却不同,更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中国人不应盲目模仿西方人的文化创新方式,因为中国文化有其特殊性。

一方面,一些中国文化在古代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这部分文化,创新往往会破坏文化的精髓,文化保守反而更具价值。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及大、小语种课程进程方案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及大、小语种课程进程方案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京师同文馆(1862-1902),距今已有147年的历史,甚至比北京大学的直接前身京师大学堂还早36年。

大批优秀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任教于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外语学科。

本学科的知名学者包括:蔡元培、严复、胡适、林语堂、徐志摩、郁达夫、梁实秋、朱光潜、叶公超、曹靖华、冯至、马坚、季羡林、金克木、田德望、闻家泗、俞大铟、吴达元、赵罗蕤、杨周翰、李赋宁、卞之琳等,老一辈的优秀学者开创了学院的优良传统和学风。

今天,在数代学者的努力下,学科优势日益明显,学术竞争力不断增强。

今天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是1999年由英语、东语、西语、俄语4系组建而成。

目前下设13个实体系所:英语系、俄语系、法语系、德语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系、日语系、阿拉伯语系、南亚系、东南亚系、西亚系、亚非系、朝韩系、世界文学研究所,有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阿拉伯语、蒙古语、朝鲜语、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印尼语、菲律宾语、印地语、梵巴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等20个招生语种。

外国语学院现有在职教师237人,其中教授64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2人,占教师总数的51.5%,教师队伍高度多元化,有一批从世界各地的名校学成归国的博士,还有15位长期外教。

现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1200余名,其中本科生800余名。

外国语学院是北京大学这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北大的外国历史、外国哲学等学科一起,共同构成了北京大学人文学科的“外”字号专业;与“国”字号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互依互补、互为支撑,构成了北京大学壮丽的人文景观。

外国语学院的使命一方面是进行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以及相关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国语言文学文化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为北京大学的研究和教学社区,乃至为全社会提供外国语言文学文化教育和研究服务。

外国哲学(专业代码:010103)

外国哲学(专业代码:010103)

外国哲学(专业代码:010103)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在本学科上进一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学术倾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具有从事本学科教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习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并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水平。

3、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两年半至三年,课程学习为一年半至两年,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为一年半至两年。

三、研究方向:A、西方社会历史观,B、西方经济伦理,C、东西方哲学与文化,D、西方政治哲学。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应当有新见解,能表明作者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该硕士生的专业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

一旦确定后,硕士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必修课24学分)和非学位课(选修课10分)二大类,应修满34学分。

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9学分)、学位基础课(9学分)、学位专业课(6学分);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4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跨二级学科课程(2学分)、公共选修课(2学分)。

具体安排见附表一。

六、课程考核与中期考核筛选:考核的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学位课程采取考试方式75分为及格,非学位课程60分为及格,选修课程采取考查方式,按合格、不合格评定,也可采取考试方式。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类文化发展的出路
5、
教材《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第六七章)《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6、考试范围
1)笔记本,课堂讲授
2)书上内容
期中随堂测试,开卷,单选*30(原理性问题)+典型重要知识,简答题 200 字内*3
期末闭卷,带铅笔橡皮,3 简答,为 5 选 3,有一题为公开题?
3、 中西资源及文化取向比较 ·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土壤肥力远远超过长江流域 1)中国:阔叶林、森林文明、土地肥沃: 顺应自然Î农耕+畜牧业+家庭小工业 +内陆贸易Î农业文化倾向强(再生性,循环性) 2)西方:硬叶林、草场文明、土地贫瘠: 征服自然Î畜牧业+农耕+商贸(海上、发达)Î商业文化倾向强(征服性、破坏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vs 一本万利(商) ·价值取向(自己起的) 1)中国:静态、稳定性、安居乐业、追求天下太平、重血缘关系Î家族主义 Î反对党派(孔子)Î礼教家国主义(强化王权)Î中式民主 2)西方:商业文化倾向强:动态,流动性,冒险性,进取尚武,掠夺性,好战性,重 个人主义Î帮派主义(利益集团)Î主张党派Î契约分权制(限制王权)Î西式民主 (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中国比西方战争频率要小,尚“天下太平” “专制”正是因为“太平等”,“均是爹妈生的”强化父母的绝对权威
尔文明,黄河流域中国文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
·古代中国气候与文化
问题 2:为什么中国的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古代黄河中下的气候合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距今 8000-3000 年“气候最适宜时期,
冷—粮食减产—动乱、瘟疫—改朝换代。
二、文化大循环
世界文化循环、东西文化循环、中国文化循环、地方文化循环、个体文化循环、
义。
2、听课心态:
1)空杯,才能学 2)和尚(天下没有什么道理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掌握它的局限性)
3)
宽容南腔北调的人
3、可以不同意,可以不知道
《万理万 相贯---互补论》,每种文化均存在偏见
4、课程目的
1)修心除烦,中国人格的重新发现 ,(人格的升华)
2)中国文化建设,比较是借鉴的前提,知彼更要知己
理论依据:马克思的三个需要:生存需要,享乐需要,发展需要 恩格斯的引证《反杜林论》
第七定律:审美递增递减律 ·喜新厌旧—喜旧厌新(古物,博物馆)“双向”,二者交叉,相互作用,审美变迁,递增到 一定程度会转向 ·举例:国粹 VS 西化 文学:诗歌:白话与格律 艺术:齐白石与毕加索 语言:英国英语/美国英语/雅语与白话 白酒与啤酒、喝茶与抽烟、爱情与友情 缠足与高跟鞋(文化审美工程) ·审美递减举例:艺术,文学,建筑,政治(一种政治制度的灭亡有审美定律作用),服装, 语言(英语与美语) ·辜的成功预言:文革与反文革现象;市场经济;21 世纪初国学热 国外汉语学习热潮 P339:凯恩斯主义死灰复燃 ·辜的最新预言:真正成熟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将卷土重来。P169 “人性总是善恶兼具”群众是英雄亦是狗熊 文学:deviation from norm 齐白石:艺术即“似与不似之间” 欺骗一个人很难,欺骗一个民族很容易
中西文化演进七大律(看书) 中西文化互根、互构、互证、互抗、互补、互彰、阴阳循环互进律(网上文章?) 本课结论:
1)中西文化互根互构互证互抗互补互彰阴阳循环互进论 2)中西文化的发展出路 合而不融—因时选择—循环取用—阴阳互译—二元标准—此生彼合(不是融合,而是拼合) 3)世界文化—中西,东西文化拼合互补论(网上文章)
中西文化比较课堂笔记
by tingtingyr 注:首先感谢提供笔记的同学!在以下整理中,有的地方由于无法辨认笔记上的字,因此 有猜测及不明的地方,由于时间仓促,还有一些输入错误,请谅解!!
第 0 讲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文化是一种人格投射,双向心态与目的
1、 讲课心态:
1)学术良心 2)应机说法(应合听众心态,不扭曲自己想法)
第四定律:物(食)欲原动力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律(论?)不能解释一切文化现象,用其他文化现象可以更清楚,贴 切的解释。
第五定律:惰(性)欲原动力律 ·文学、艺术的内在源泉 ·弗洛伊德:文明发展欲压抑情欲的升华,局限性 ·佛教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许多基本思想可以在佛教原理中找到 ·问题 1:谁吃了鲁迅? 鲁迅为什么会受压抑?同时代的没有,中国传统不压抑男人。“吃人的中国文化?” 自己被吃的深刻体验,灵魂的深处。 《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理教,家庭的弊端、繁文缛节。 来源于鲁迅家族的不幸,例如,婚姻。 情欲压抑(三十年),多源于母亲,但中国历史对情欲(如男人)并未受到压抑,一夫一 妻是主流,已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 古代青楼较为规范,统一管理。
第三定律:科技,工具媒介横向催变律(时效性有限)
生理:第四定律:物(食)欲原动力律
第五定律:惰(性)欲原动力律
三欲论
心理:第六定律:权(性)欲原动力律
第七定律:审美递增递减律
哲理:第八定律:阴阳二极对立转化律(东方、西方、科举—推荐)
第九定律:万物五相(五行)选择律
第一定律 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地理,气候,资源) ·传统环境决定论的局限性 ·我的观点:1)环境横向决定性的影响(地理性) 2)环境纵向递减影响 (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反相关) 3)环境影响与历史发展进程呈反比 4)中西文化是各自环境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合理的,应对不同环境而生)
第二定律 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 1)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导致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2)长期性特点导致其纵向因素较强 3)语言的诱导作用 4)语言的暗示作用(催眠,咒语) 5)语言—思维—行动—文化
第三定律 :科技,工具媒介横向催变律 1)技术:技术社会,正面与负面 2)媒介:新闻媒介:电视电台报刊 出版机构:书、音像出版物,报刊,互联网 打创一种传统,使人无法摆脱 媒介篡权:medium is the message 从编辑作用看公仆作用向皇权的转移,权威与非权威
西方传统上禁欲的,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神圣化)。 传到东方,影响了鲁迅—西方文化的婚姻价值观。 故“西方传统文化的婚姻价值观”吃了鲁迅。
第六定律 权欲原动力律 ·权:优越感,名誉—控制权—祸福的杠杆(人生而有之)(叔本华,尼采) ·对知识的执着亦为权欲(知识就是力量)
以上为三欲论(食,情,权) 《三欲论欲一国多制互补论》《三欲原动力论欲人类文化的发展》(1988) 权欲为最重要的欲望 “三欲论”科学依据:巴普洛夫(非条件反射:食欲反射?性反射?防御反射?表现为攻击性, 属于权欲)
第九定律 万物五相(五行,五向)选择律 ·神秘的五:五指,五行,五德,五蕴---五肢 ·作文:起,承,发,转,回应 ·经济制度:私有制,小私大公制,公有制,小公大私制,公私并行制, ·社会阶段:五阶理论(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Æ马克思 选择,跳跃(中国不存在奴隶社会)
人类文化演进原因系统论 1)主根:实根Æ阳根(物理性)原因 虚根Æ阴根(精神性)原因 2)副根:副根 AB,,,,,N 的原因 3)近根:主近根原因,副近根原因 4)远根:主远根原因,副远根原因 5)纵向:纵向物、生、心、哲理原因 6)横向:横向物、生、心、哲理原因 7)初始因:原初共时偶然因 8)后发因:后期孽生必然因 9)多因论:横向辅因+纵向弃因 10)单因论:纵向单因+横向辅因
·利:使文化淀积不易被灭,使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a 西部高山隔断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战争的入侵 b 东部太平洋
c 南部有海,而且文化较北方落后(古代 d 北部俄罗斯人少 ·弊:封闭性,减少了西方文化交流 总体按理说利大于弊,弊在近 300 年才体现明显,因为在较远的历史中中国文化比 较先进,但 16 世纪后,西方大量引进了中国技术(以战争为火车头),精益求精, 但中国却没有重新吸收回来,但中国人的心态很开放,和睦共处,忍让,安居乐业, 不允许商人掌权,财富调节机制(客观上产生均等) 2)西方:开放机制(扩张,侵略) 喜好战争,富有冒险精神,’勇敢”,强调个人,个人主义占上风,动态东西较多,长子 继承权,财富集中,通航方便,民族心态开放 ·利:开放,对外扩张大心态 ·弊:奸诈,惟利是图,强者为王的心态,对本民族有好处,对技术精益求精 3)环境与心态举例:门 中:阿尔泰山—天山—喜马拉雅山:东西的自然隔离,天然屏障 西:航海方便:商贸与战争较为方便 门:·中国古代“虚掩”,曲径通幽Î开放心态 ·中国现代:门锁而不通Î闭塞 “管理” ·西放现代:开放 2、中西气候比较 1)中国中原一带:内陆性气候,夏季湿润,雨量丰沛,肥沃土地 中原拥有大量的森林,耕地,阔叶雨林Î阔叶林文化
2)西方地中海一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干燥,雨量不多 森林稀少,被河流搬运到农田和海水的有机质有限,农作物,海生物都 十分贫乏,西方只有贫瘠的土地和沙化的海洋,地中海就是这样一个喷 穷的海Î硬叶林文化
3)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东西两侧的冬夏气候特征刚好相反 ·夏:东南亚、中、朝、日降水量大,气候湿润;阿富汗、土耳其、地中海反之。 ·东:喜马拉雅山以东各国气候干燥,以西气候湿润
3)学问与思想联姻,what-why,孔子述而不作,黑格尔与叔本华
4)偏激与狭隘(五四传统:矫枉过正策略)
A、一个文化是否伟大,关键能看出是否塑造出一个真正的圣人/人格
如孔子,熏陶出圣人的学生,孔子本身就是-圣人-先成人
B、自信 中国人的心胸太开放了,以至于把别人东西引进后就丢失了自己的Å机械理解马克思主
人体生理心理、血液循环、气行经络循环、体温循环
·中医原理(皇帝内经)
·易经原理
·与上述原理基本符合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易经原理即天地万物(人体生命)循环衍化之最简公式与图示化
·象数之学即根于此
·列宁,否定之否定与螺旋上升模式
三、地形,气候,资源三要素 1、中西地形比较
中国地形:中原 西方地形:地中海(西方文化来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时间越前影响越大,时间越近环境对人类影响越小,环境所在,相应的文化现象存在。 山、水、平原:北纬 30-40 度之间的地区,是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地带 1)中国:隔绝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