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

合集下载

心理学好奇理性思维培养方法

心理学好奇理性思维培养方法

心理学好奇理性思维培养方法
一、培养好奇心,拓展思维
在心理学中,好奇心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培养好奇心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我们保持好奇心时,会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问题,从而促进我们的思维发展。

因此,要想培养理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好奇心。

二、多角度思考,拓宽视野
除了培养好奇心外,多角度思考也是培养理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当我们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时,往往会陷入思维定势,难以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

因此,要培养理性思维,我们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我们的视野,避免片面性的看待事物。

三、批判性思维,理性分析
在培养理性思维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不轻信一切,善于质疑和辨别信息的真伪。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避免被主观情绪左右,从而提升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

四、实践与反思,不断提升
最后,要想真正培养理性思维,实践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不断提升自
己的思维水平。

同时,通过反思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找出不足
之处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好奇心、多角度思考、批判
性思维以及实践与反思等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


有不断努力,我们才能在思维上更加敏锐,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愿我们都能成为具有理性思维
的人,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笛卡尔概览

笛卡尔概览

笛卡尔概览(代序)博弈勒内·笛卡尔(Ren¨DesCartes,1596~1650),这一名字在哲学的殿堂中回响了300多年。

人们一直把他供奉为近代欧洲哲学的始祖,理性主义的先驱。

他的哲学不仅展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和结论,而且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笛卡尔哲学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复杂性,它是如此地丰富,以致人们能够从中发现全部近代哲学的源泉。

17世纪形而上学的大家们(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是通过反思笛卡尔的哲学来建立他们的体系的。

……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人的哲学分析中有其笛卡尔主义的来源。

康德著名的‘哥白尼式革命’,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是对笛卡尔给予的那个正在思维着一切被思对象的主体的至上性的一种复活。

黑格尔把笛卡尔看作英雄。

而更近一些的胡塞尔,把他的一本著作命名为《笛卡尔沉思集》。

”笛卡尔哲学是一个多种精神的统一体,作为方法论上的笛卡尔主义,它强调我们唯一能够信赖的是理性的证明;作为科学上的笛卡尔主义,它把我们思想的存在看作是最为确实的东西。

笛卡尔单哲学上的成就就足以惊世骇俗,然而他的研究领域远远超出了哲学的范围。

他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反射和反射弧理论”,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表述了物质不灭、运动量守恒以及宇宙的星云演化等光辉思想。

这些成就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使他成为名垂史册的巨人。

笛卡尔作为近代欧洲理性主义的肇始者,他开创了哲学的新时代,他所运用的“盘古开天”之斧就是他的崭新的科学方法论和“我思”概念。

哲学必须从“我思”开始,即从“自我意识”开始,因而崇尚的是“理性”而不是权威。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过是笛卡尔“我思”的至上性思想的一种更成熟的再现。

笛卡尔哲学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我们经常讲笛卡尔哲学,但却很少能够讲清笛卡尔哲学。

笛卡尔的新方法论到底是什么?“我思故我在”在哲学界有口皆碑,然而它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它在欧洲近代哲学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对“天赋观念论”我们也人云亦云,然而到底它包括几层含义?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是不是对安瑟伦本体论证明的简单重复?心身(或称灵魂和肉体)关系问题是笛卡尔哲学的中心问题,然而这种心身区别的认识论意义是什么?笛卡尔怎样将它们分开,又怎样将它们统一起来的?在目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一工作的探讨仍然较为薄弱。

新理性主义

新理性主义
第三节 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发展概况
1、发源地:60年代,意大利 2、理论背景:

政治背景 社会背景 文化背景
第三节 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
二、理论基础:理性主义
1926年,意大利米兰“理性主义” 七人集团的成立标志了理性主义的开 端,他们追求真诚和理性、普遍规律 及与传统的结合。理性主义建筑往往 采用简洁单纯的几何形状,倡导将 “有机”的观点引入建筑,将环境作 为现代与历史、建筑与传统之间联系 的纽带、桥梁。
第三节 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
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意】阿尔多· 罗西(Aldo Rossi) 1、设计理念:建筑类型学 类型学(typology)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罗西 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的类型学,实质是要建筑师在设计中 回到建筑的原型去,提出了“相似性”的概念,由此扩 大到城市范围,提出了“相似性城市” 的主张。
在使用建筑符号上不主张模仿古典的装饰细节 ,而强调使用古典主义的几何形式的应用,特 别是圆形、圆柱形、长方形、方形等等,这些 形式是古典建筑的根本。 这个流派与其他后现代主义派的区别在于它强 调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从城市的总体考虑来选 择风格,同时排斥通俗文化,建筑形象大多严 肃、庄重。
三、相关术语: 坦丹萨学派(Tendenza)、塔夫里
学派、威尼斯学
第三节 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
四、理论著作
《城市建筑》 1966年,阿尔多· 罗西(Aldo Rossi) 该书的理论基石是主张建筑应该成为城市肌 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入侵或者突变,强调已经确 定的建筑类型在其发展中对城市形式的形态结构 所起的作用。 《建筑的逻辑结构》1969 年,格拉西 (Giorgio Grassi)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心理学思想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心理学思想
主张不要讲生理也不要实验一切心理活劢都是观念的活劢一个新观念进入意识时必先进过意识阈乊后进入众多观念的组合体统觉团成为其中一部分统觉团指由很多已理解的观念组成的综合性意识亦即是个人当时的经验对教育学的贡献重视道德教育以自由完美善意权利义务五者为基础教学的功能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灵而心灵功能的収挥系二三个方面即认知情感及意志五段教学法
Baruch de Spinoza
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 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 茨齐名
(1632~1677)
心身一元论
心身合一的双边论
世界只有一个实体
心灵和身体是统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接受环境中物理刺激而生感觉反应是身体属性的功能,由感觉而生 知觉、而形成记忆,则是心灵属性的功能。
“我思故我在”(怀疑)
相信灵魂存在
理由:无论我看什么,或想什么,我可以怀疑我看错了,想 错了,看见蜡,其实不是蜡,想外界的东西,其实没有东西;
可是,无论如何,看错也好,想错也好,总有个在看,在想
的主体。所以这个主体必定是存在的。这个主体就是灵魂。 因此他的公式就是:“我思,故我在”(他所谓思,是广义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I.
真理来自理性,人的理性是神赋予的先天本质
II. 理性存在于人心之内,使心具有主动功能
III. 理性助人合理思维,从而明了真理,获得知识
René Descartes
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的先驱 近代哲学之父 (1596~1650)
认识论与方法论
方法论、认识论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
1、霍布斯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 认为一切知识都由感觉开始。 2、霍布斯以为每一感觉过程发生以后, 都留有残余的运动,这残余的运动就是想象。 平时想象的这种残余运动比较微弱,被当前 感觉过程更强烈的运动所淹没,因此平时显 现不出来。只有人在睡眠时,感觉运动不存 在了,残余运动才突显出来而形成梦境。

西方经济学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西方经济学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西方经济学基本定义西方经济学是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

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研究内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经济学是15世纪经济学产生,18世纪经济学建立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

其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经济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等。

其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经典著作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大卫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本书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德国)《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人人耳熟能详,就其概述的经济学现象对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选了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瓦尔拉斯(法国)《纯粹经济学要义》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其是瓦尔拉斯的代表作,也是西方边际主义经济学的一本经典著作,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费雪(美国)《利息理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所获得的报酬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认为是个人理性通过自由性质与性质的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这一理论(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遭到质疑和批判的原因,是其在国家政治干预时引起的争议在《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他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他说,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他自称他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即通论,既可解释充分就业的情况,也可解释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马歇尔(英国)《经济学原理》被西方经济学界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新的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1、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仿古典的建筑形式2、先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年代,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的建筑。

3、浪漫主义建筑: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在英国为中心、以小资产阶级意识兴起的发扬个性、提倡天性的建筑形式。

4、折衷主义:19世纪上叶~20世纪初,欧美盛极一时的建筑形式,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样式,也称“集仿主义”。

5、分离派:1897年,一部分人从维也纳学派中分离出来,成立“分离派”,声称要与过去的传统决裂。

主张造型简洁、常用大片的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只有局部集中装饰6、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以比利时布鲁塞尔为中心,以在绘画、装饰及建筑上创造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艺术风格特点为目的的运动。

特点:①极力反对历史样式②主张采用新的简化建筑装饰题材并大量使用易于制作曲线的生铁构件③主要特征表现在室内。

6、芝加哥学派: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特点:高层建筑、铁框架、横向大窗、简单立面。

7、草原式住宅:20世纪初,赖特在美国中部地区地方农舍的自由布局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创造了富于田园诗意的草原式住宅。

特点:①在造型上力求新颖②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③平面常作成十字形④层高一般较低,出檐又大,室内光线往往比较暗淡⑤惯用水平线条⑥起居室开窗较大,以保持与自然界的接触⑦屋面坡度平缓,外墙多为砖石本色,与自然协调一致8、德意志制造联盟:为了使后起的德国商品能够在国外市场上和英国抗衡,1907年出现了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等组成全国性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的质量以求达到国际水平。

建筑观:建筑的工业化生产,提出使用新材料、新结构,并在建筑形式当中体现出来9、表现主义:20世纪初在德国、奥地利首先产生了表现主义的绘画、音乐、戏剧。

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型来表现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绪或某种时代精神10、未来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发源于意大利的流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

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

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

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 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

德国理性主义设计讲解

德国理性主义设计讲解
• 不仅要求功能上的连续性,而且 要求有简便的和可组合的基本形 态,从而加强了设计中几何化, 特别是直角化的趋势。
• 布劳恩公司1996年生产的电动剃须刀 • 布劳恩公司生产的打火机
• 布劳恩公司生产 的台扇1961年 1970年获前联邦 德国的出色造型 奖。
• 其特点:均衡、精炼无装饰。色彩多用黑、 白、灰等非色调,造型直截了当反映初产品 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特征。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成立和发展以及乌尔姆与德国电器制造厂商布劳恩公司的设计关系这个发展造成战后德国心理性主义的基础影响到许多其他的德国设计范畴设计方法得到了普及与实施其成果就是前联邦德国的设计有了合理的统一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德国发达的技术文化并且影响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设计比如低地国家特别是荷兰比利时日本的电器设计也深受这个模式的影响
•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成立和发展,以及乌尔姆 与德国电器制造厂商布劳恩公司的设计关系, 这个发展造成战后德国心理性主义的基础, 影响到许多其他的德国设计范畴,设计方法 得到了普及与实施,其成果就是前联邦德国 的设计有了合理的、统一的表现,真实地反 映了德国发达的技术文化并且影响到世界上 其他一些国家的设计,比如低地国家,特别 是荷兰、比利时、日本的电器设计也深受这 个模式的影响。
• 系统设计在乌尔姆十分流行,它的核心是理性主义和功能 主义,加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混合。而从形式上看,则 采用基本单元为中心,形成高度系统化、简单化的形式, 整体感非常强,但是也同时具有冷漠和非人情味的特征。
• 系统设计形成的完全没有装饰的形式特征,在设计上被称 为减少风格。但与米斯的少就是多实质上不同,减少主义 特征不是风格探索的结果,而是系统设计、理性设计的自 然结果。认为单纯的风格不过是解决系统问题的结果,提 供最大的效应。认为最好的设计师最少的设计,被称为新 功能主义。色彩上强调黑、白、灰,反复强调设计的 目 的是清除社会的混乱。

理性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柯莫法西斯宫(1932-1936年) 戴拉尼
佛罗伦萨火车站(1935年)
罗马大学评议会大楼(1932年) 皮亚琴蒂尼小组
意大利文化宫(1937-1942年)
二.新理性主义及类型学方法
• 1.起源及发展
• 新理性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出现的建 筑思潮。起源于60年代意大利对城市建筑的讨论。 代表人物有:罗西、格拉西、阿莫尼洛、格里格 蒂。
理性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要点
• 一.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 • 二.新理性主义及类型学方法 1.起源及发展 2.罗西及类型学 3.罗西类型学思想大意
一.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
• 1.起源及发展
• 理性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出现的建筑思潮。它 试图将意大利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建筑语言。 • 1962年,米兰戴拉尼等成立了理性主义7人小组。理 性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已不在停留在信仰和概念 上,标志着意大利现代建筑的成熟。 • 意大利理性主义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在第 2次世纪大战以后,虽然理性主义作为一个运动已经不存 在,但它的思想和语汇,引起更多的关注,它影响了路易 斯-康、彼得-艾森曼、迈耶等建筑大师。
塞格拉特市政广场和 抵抗纪念碑 设计师:罗西
格拉拉公寓(1970~1973) 设计师:罗西
该建筑平面和立面上的组合均为简单的集合要素,平面只要是短直线,立面上采 用了标准的正方形,下部扁平的立柱从正面上看很纤细,形成了大面积的阴影, 窗间墙和阳台的凹进给立面带来了戏剧性的阴影和强烈的浮雕感。
威尼斯世界剧院(又称漂浮剧场1980) 设计师:罗西
• 4.罗西类型学思想大意
• 类型——几何形体,它是从历史建筑中抽取。因 此,它包含有历史记忆的片段与意大利 理性主义的渊源。 罗西认为,和形式相比,类型是更为稳定的要素。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索绪尔的同时态语言学理论、格式塔心理学 的知觉整体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以整体性观念作 为其理论基础。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 建筑领域的结构主义:
1)按照结构主义者的观点,现代主义运动的建筑 过于冷漠、不明确、中性化,也不适合居住; 而表现主义或典雅主义却相反地过于主观化、 感情化和怪异。结构主义者追求介于两者之间 的“可理解的复杂性”。它为建筑师提供了一 个在非层级的结构框架下,有相当复杂性的规 则体系,并允许个人从中选择。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结构主义建筑以整体的方法论批判了早期现代 建筑忽视历史与文脉的僵化思想。针对千篇一 律的“国际式”建筑风格以及雅典宪章粗暴地 分离城市各项有机功能的做法,凡.艾克借用法 国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无意识 结构”理论来融合社会心理与实体形式之间日 益割裂的矛盾,并提出场所感意向创造以及认 同设施等注重人性因素的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从而开创了崭新的建筑创作思路。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1)结构主义的兴起:
可以上溯到本世纪初在语言学中由索绪尔提出的关于语言 的共时性的有机系统的概念和心理学中由完形学派开始的感知 场概念。此后在社会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物理、逻辑 等各学科领域中,都在谈结构主义。
(2)结构主义的共同特点:
a.认为一个研究领域里要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 能够建立起自己说明自己的结构来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3.结构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
(1)数量美学
结构主义建筑为寻求世界永恒的秩序结构,提出 了整体 性与人性的创作,这使它具有超越人文 化学因素的建筑广度。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西方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分析

西方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与分析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

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

(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

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

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

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

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

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

马克思的9个顶级思维

马克思的9个顶级思维

马克思的9个顶级思维
马克思的9个顶级思维包括:
1.系统思维: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能够看到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影响。

通过系统思维,能更好地理解问题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方式,通过总结具体事实或样本的共性,得出普遍规律。

演绎是从一般规律推断具体事实或结果。

归纳与演绎相互补充,有助于深入理解问题和推理思考。

3.横向思维:跳出固有思维框架,寻找其他可能性的思考方式。

与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对话,扩展思维边界,促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马克思的“新理性主义”“新唯物主义”不是一种仅仅认同现实和现状的哲学,而是彻底的“批判性思维”。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历史的进程总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

6.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阶级斗争的结果是阶级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7.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

8.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9.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由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的,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马克思原著或咨询专业人士。

新理性与新方法

新理性与新方法

当西方学人陷于非理性和解构性思维走上不归之路的时候,中国学人提出了“新理性主义”的观点是极具救正意义的。

但是钱中文先生所说的新理性,主要着眼于对人文精神的呼唤,还不是全面救正西方非理性和解构性思维意义上的新理性主义,仅是这一文化总策略的重要方面。

因此本节花些篇幅,讨论一下新理性主义的主要内涵及其特征,以及它的方法论要求。

一、新理性主义的主要原则从前文可以看出,由于历史提供的机遇,中国学人目前讨论的新理性主义的课题,正是历史所呼唤的思维发展的前沿性课题。

从世界性看,它应当是将人类引向新历史境域的一面旗帜;从中国的角度看,它更是中国学人摆脱历史重负,迎头赶上世界性文化思潮,走出被动局面,参与人类文化理论建设的总策略。

它对于未来中国的影响,绝不亚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20世纪中国的影响。

因此,我主张从文化和思维总体性上去理解和宣扬新理性主义[1]。

关于新理性,我以为它应当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它是指当下人们应当具有的一种清醒的、冷静的、深思熟虑后的理性的选择,即一种合乎理性的价值趋向。

例如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实践理性即伦理理性的张扬,就表明了一种思想家的睿智;再如钱中文先生多年来对人文精神的呼唤,这至少是中国学界应当追求的理性选择,它表达了我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它至少证明我国文论界有人是相当清醒,相当理性的。

这里所倡导的新理性精神,明显是处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层面上。

当然这种价值取向并非处于一般世俗功利如工具理性的层面上,它是立足于人类长远利益,至少是关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着想的理性的价值判断和取向。

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非常实际的。

因为这种理性实际上处于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职业人格的核心地位上,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从事艺术创造和理论创造之前灵魂上自我拷问的出发点,也是其艺术创造和理论创造的归宿点。

同时,也是一个人文知识分子,能够保持一份超越性的“孤独”,“举世皆醉我独醒”,发出理性的呐喊呼唤,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某些制衡作用的深层原因。

浅析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与衍变

浅析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与衍变

浅析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与衍变摘要:本文分析介绍了现代主义建筑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观点,同时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影响与历史价值,并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变化而来的新生建筑流派——后现代主义建筑及新理性主义建筑的思想特征。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新理性主义建筑、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及主要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社会经济条件下,建筑发展中久已存在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创造新建筑的历史任务更加尖锐地摆在建筑师的面前。

在这种形势下,一批思想敏锐而且具有一定建筑经验的年青建筑师,在前人革新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向保守思想猛烈开火。

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是这些人中间的突出代表。

这些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二)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如,框架结构中的墙是不承重的,在建筑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解决不按传统承重墙的方式去对待它;(三)主张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合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四)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

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五)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要。

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产生了“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六)废弃表面的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人文”一词,在汉语里与“天文”相对,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让人联想到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Hamanism)。

人文主义主要针对前现代的宗教、伦理、政治对于个体的压抑,主张个性的张扬,强调感官、此岸、现实、工具的重要性,主张从宗教的神灵的彼岸的王国,回归到世俗的感官的物质的生活,认为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才是现实的,才是人本身。

人文主义是西方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社会的起点。

人文主义、人文精神都是对于某种外在于人的异化力量的否定,强调“回到人自身”,但两者指向相反。

人文精神针对的是现代进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技术工具主义,强调人文文化,自我实现和内心关怀,主张人的主体创造作用、主张民族自尊、自持、自决。

从这个角度看,关于人文精神过去是否有过的质问是没有意义的。

现代工业与资本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运用,给许多人过于饱和的感官欲望满足。

可是物极必反,人们开始囿于现成知识、常规逻辑、传媒语言、官僚体制与技术规范里,目光越来越短浅,趣味越来越市侩,人情越来越淡薄,竞争越来越冷酷,而人对现实的依赖、顺从以及惰性却在增加,想象力、创造力在减退,主体性在丧失,信仰、理想、道德、情操等构成人的灵魂并且规定人生的意义的品质瓦解了。

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是手段与目的的颠倒。

没有抽象的“人本身”,感官、肉体是人的,灵魂、精神更是人的。

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技术、习俗等都是人的事务的体现,哪一方面的膨胀压抑了全面发展,都是人的异化和失落,都需要回到“人本身”。

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前者从天国回到人本身(肉体),后者从世俗回到人本身(精神)。

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有什么同异?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力量的强大是两种思潮产生的根源。

理性思维演讲稿

理性思维演讲稿

理性思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指在认识、判断和行动中,遵循客观规律、遵从
逻辑、科学和实事求是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
标志,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首先,理性思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
程中,理性思维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迷信、盲从和愚昧走向了理性、科学和文明。

正是因为理性思维的兴起,人类才能够不断探索自然
规律、发明创造,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理性思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只有在理性的基
础上,人们才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正确地判断问题,科学地解决
问题。

正是因为理性思维的作用,人类才能够不断地战胜自然灾害、克服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理性思维并不是人类思维的全
部,也不是万能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人在处
理问题时,总是缺乏理性思维,盲目从众,盲目崇拜权威,盲目追
求利益,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缺乏理性思维的指导。

因此,我们要努
力培养和践行理性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成为
我们认识世界、判断问题、行动的重要依据。

最后,我想借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演讲,“理性思维是人类
文明的灯塔,它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和践行理性思维,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指一种基于实证主义思想的科学探究方法,它强调实验和观察结果的重要性,提倡假设验证和可重复性试验,以推进科学知识的发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核心是实证主义,也可称为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应基于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实验,而不是建立在推理或道德主张之上。

根据实证主义的观点,我们只能通过感官和直接经验来获得真实世界的知识。

在现代科学探究中,科学家们通常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推理,归纳法是从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而演绎法是从一般理论出发推导具体现象的特殊结论。

两种方法都被认为是科学推理的基础,但归纳法的正确性取决于大量的实证证据以及对实证方法的正确使用。

科学家们还采用“双盲试验”以避免偏见。

这种试验通常涉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随机分组,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不知道哪个组接受了哪种处理,从而避免信息泄露或其他人为干扰。

上述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它们不断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

在现代科学探究中也存在一些限制和缺陷。

它可能会忽略一些本质上不可测量的因素,如所有生命现象、某些心理现象和社会变量。

由于现代科学大多数情况下强调实证方法,因此可能会忽略一些非实证能力和方法。

另一个科学思维方法的流派是Karl Popper提出的“批判性理性主义”。

批判性理性主义认为科学家应该尝试验证错觉和错误的假设,而不是旨在验证正确性假设的实证主义思想。

这种方法强调探索一种假设反证的思想,通过反驳、证伪或不确定性来发展更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

批判性理性主义强调科学家必须放弃先入为主的理念,即不要沉迷于支持自己假说的证据,而要更加关注那些对自己假说的反性证据。

这种方法还鼓励科学家提出更具挑战性和反直觉的假设,并对它们进行实验验证。

批判性理性主义在科学探究中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思想方法,它强调科学家应该集中精力解决错误的假设,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科学认识。

虽然批判性理性主义的逻辑上是更为精确和具体的,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理性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卡塔多公墓 1971 设计师:罗西
柏林公寓楼 1987 设计师:罗西
三.新理性主义的影响
• 其他国家的理性主义——瑞士、法国、德国等, • 新理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欧洲许多国家的建筑
都有很大的影响,它的起源可上溯到十七世纪,当 然那时还只是简单地讲求精确考证,在十九世纪 建筑革新的历史进程中,理性主义有了很大发展,理 论上也有很大变化,开始比较注意自然和历史,后 来又吸收了符号学的一些方法,形成了许多派别,如 古典理性主义、结构理性主义等,理性主义影响 了新建筑运动中的许多流派,它对现代建筑的产生 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角而不同,其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
建筑学,则始于新古典主义时期迪朗对的建筑平面
类型的研究,
• 4.罗西类型学思想大意
• 类型——几何形体,它是从历史建筑中抽取,因 此,它包含有历史记忆的片段与意大利 理性主义的渊源,
罗西认为,和形式相比,类型是更为稳定的要素,
• 类似性城市
• 罗西用类型学方法用于 城市建筑,他认为,类 型学方法所作的建筑, 与传统城市有某种类似 性,从而实现与传统城 市的叠合,这一思想, 表现在其所作的类似性 城市绘画,
柯莫法西斯宫 1932-1936年 戴拉尼
佛罗伦萨火车站 1935年
罗马大学评议会大楼 1932年 皮亚琴蒂尼小组
意大利文化宫 1937-1942年
二.新理性主义及类型学方法
• 1.起源及发展
• 新理性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出现的建 筑思潮,起源于60年代意大利对城市建筑的讨论, 代表人物有:罗西、格拉西、阿莫尼洛、格里格 蒂,
• 2.罗西及类型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罗西 Aldo Rossi,1931-1997 出生于米兰,

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

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一、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首次在设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他用来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

从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是60~90年代的一场风格运动,目前基本消失。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筑设计思潮。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排他性”。

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逆)学习的重要意义。

2.三大理论倡导者(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Charles Venturi,1925一)美国建筑师。

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省就是光秃秃(Lessisbore)”。

主张用两个方面的元素来丰富建筑:①历史建筑因素(托斯卡纳、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巴罗克、洛可可、法国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维多利亚、安妮公主风格等)中所有古典主义元素;②美国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等一向被认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

他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tchitecture,1966年)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年)中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主张激进的折中主义。

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代表建筑作:费城母亲住宅、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等。

(2)罗伯特•斯坦因(RobertStein)美国建筑家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了庞朴先生的文章,深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和辨证思维,“并非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什么朴素的,也就是说幼稚的、粗糙的;而是相当深刻的且深藏着的”,是一种“深邃智慧”的“伟大体系”[1]。

笔者在思考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的过程中,与庞朴先生见解可谓不谋而合。

其实,我们要寻找和建构的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早已蕴含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维框架里,藏在他们伟大而深邃的智慧里。

只要我们善于将古代思维作现代性转换,将人类的思维方法进行融汇与沟通,一个完全的方法论体系,就可以满足新理性主义的呼唤和要求了。

一、道家的思维方法华夏民族哲学智慧的最高成就,一般体现在道家哲学思想里。

在思想方法方面贡献最大的要数老子和庄子。

老子对宇宙的生成论有一个最高的概括,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们以为,这不仅是宇宙生成论,而且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思维方法,它的伟大和深邃,足可以让西方一切先贤折服,亦可以让中国现代学人油然而生自豪自信,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老子之后的庄子,更是一位有大建树于人类的哲学家,仅就其方法论而言,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建树。

首先,庄子发现层次和境界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方式。

请看《秋水》中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所以,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无数个相对来说大小不同的层次和境界构成的时空整体,它的特征是无限的,不但宏观上是无限的,微观上也是无限的。

被《齐物论》概括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因此层次和境界论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整个宇宙便是由无数个层次和境界有序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种层次境界论即是宇宙构成的基本形式,又是人认识事物、描写事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因而也应当是人的思维方式。

庄子创立层次境界论的目的,并不是像西方系统论那样仅仅是为了弄清事物的结构,而是寻找一种精神的终极性追求,通过对较低层次和凡俗境界的超越,而达到对最高的审美境界的道——一种大美的体悟,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所以庄子不断地嘲笑小境界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热情地赞美大境界的自由性和无限性,因此它的层次论又是一种超越论。

然而,这种超越,却不同于世界上各种宗教的超越论。

许多宗教都有关于宇宙结构的层次论的预设,比如佛教将宇宙分为三个层次,除人间之外,下有十八层地狱,上有九十九重天。

这种主观的臆说显然在于欺骗,是以迷信的形式鼓励人进行一种宗教修行和超越。

而庄子的超越论是想让人用一种超越世俗的更为开阔的眼光观察世界,体悟到道的存在,从而认识了宇宙的整体性、统一性和无限性,这是建立在直觉体验基础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因此它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与西方绝对的相对主义不同,庄子主张一种总体上的可知论和局部上的相对论。

特别是他认为在某些较低层次上,“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2]的。

《则阳篇》讲了一则历史故事和一个寓言,是想说明这个问题的:说的是魏惠王虽与齐威王订立了一个盟约,想不到齐威王单方面毁约,引起魏国君臣的愤怒。

这时主战派公孙衍主张带二十万大军攻打齐国,为魏王解恨;而主和派季子说魏齐之盟,来得不容易,已经争取到齐国和魏国七年无战事了,这是魏王立国的根基,不能破坏;还有一位名为华子的魏臣既不主张战,亦不主张和,而主张求之于道。

搞得魏惠王正没有主意时,惠施求见,并向魏惠王推荐了梁国的贤人戴晋人。

戴晋人就向魏惠王讲了一个触蛮两国之战的故事: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魏)君曰:“噫!其虚言欤?”(戴)曰:“臣请为君实之。

”戴晋人继续说:“您留意一下四方上下,看看有穷尽吗?”,魏王回答说:“无穷尽!”。

戴进又问:“您是不是已经知道人应常游心于无穷的极境,却反被四海之内的大国梦所限制,并陷于将信将疑的地步呢?”魏王说:“是这样的。

”戴晋人继续追问道:“您看四海之内的大国中有魏国,相当于魏国的还有梁国,梁国之中有梁王,那么梁王不正相当于蛮氏之国的国王吗?”他的意思是说,您魏王不就相当于争战之中的触蛮两国之君吗?而这样的争战,对于触蛮之上的境界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触蛮之间的是非是没有意义的,是可以超越的。

因此说得魏王哑口无言。

在庄子看来,在较低的层次上分是非是毫无意义的,因之应持“亦此亦彼论”。

然而这种“齐是非”的做法,并非是为了制造认识的障碍,宣扬不可知性;相反,庄子这种拒绝区分小是小非的做法,恰恰是为了扫清认识的障碍,去求得对更高级的理,即对大道的体悟和认识。

庄子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庄子在终极本源论上,又是坚定的一元论者,《天地篇》中说: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他引用据说是老子的著作说:“《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

庄子境界论最终导致人对宇宙的总体性认识,一元论认识,这是大有深意的。

庄子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构成,还有一种十分独特的见解。

《应帝王》中讲了一个郑巫季咸给壶子看相的故事,十分有趣。

据说郑国有一个巫师名叫季咸,他神通广大,一看便能知人的生死祸福,搞得壶子的学生列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以为自己的老师壶子的本事不如季咸。

壶子便叫列子请季咸为他看相。

第一天,壶子仅把生命的“地文”显示给他看,故意杜绝了生命的活气,犹如用水浸湿了的死灰。

季咸看后对列子说,你的老师快死了,活不了几天了。

列子听后大哭,以为老师真的快要死了。

壶子笑着告诉他缘由,叫列子明日再找季咸来看相。

第二天季咸看后说,你的老师有救了,有了活气了,他幸亏遇上了我。

列子将信将疑,壶子告诉他,今天是将生命的“天壤”给他看的,让他明天再来。

第三天当壶子把生命的“太冲莫胜”显示给季咸看时,季咸已无法从相貌上得出结论,埋怨说壶子心意不诚,没斋戒,说要等壶子斋戒后再来看;其实壶子是将其生命的阴阳二气调整到平衡静止状态,生命的深度如九重深渊,壶子仅将其“鲵桓之審”、“止水之審”和“流水之審”[3]三种状态显示出来,而季咸已莫名其妙,无以为解了,而只好以没有斋戒相搪塞,说明他已黔驴技穷了。

第四天,壶子以“未始出吾宗”示之,而郑巫季咸看到这种相象,站而未稳,便吓得拔腿而逃。

壶子忙命列子去追,而季咸已跑得没有踪影了。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它首先表现为生命三昧(samadhi)的多侧面,其次表现为渊然层深的多层次。

这种结论虽然靠壶子的描述无法证实,但作为一种哲学预设应当说有其道理的,当我们在研究精神现象如文学艺术时,这种观点也是可以借鉴的。

而且,我们如果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综而用之,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它所展示的现代意义的确可以让人叹为观止。

例如,在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命题里就显示这样几个重大特征:第一,在这个命题里,已有将一元论与多元论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三生万物”就是多元论的合乎规律的概括,而“道生一”,正是一元论的终极性和本源性的恰当描述。

由于一元论与多元论处于不同的层次上,所以他们才有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第二,“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在这个命题里亦有统一起来的可能。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指事物构成要素中两个矛盾着的侧面;而“一分为三”,或者说“二生三”,实际上指事物的存在的外部状态;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也不必矛盾地看待它们,为什么一定要将它们看得一正一错,水火难容呢?道家的思维方法论已提供了将其统一的可能性。

第三,既然层次是万事万物基本的存在形式,那么这一命题实际上包含着思想方法本身的层次系统性。

也就是说,当人类对事物的不同层次进行概括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系统。

过去,人们总是企图从某一固定的层次、固定的角度去概括事物的本质,于是产生了一元论、二元论、三元论和多元论。

每一种观点出现时,总想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确定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否定或颠覆前人观念的合理性,实际上,哪怕是后现代主义者,也没有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不懂事物存在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因此,道家提供的思维方式,具有超越已往的绝对性思维,将人类的各种本质观念,综合为一个观念系统的可能性,包含有作出现代阐释的丰富内涵,可以为我们开发利用。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遗产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人类理性主义阶段的最高成果。

它的许多结论集中体现了人类优秀的思维成果,必然要成为新理性主义建构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从思想方法角度看,唯物辩证法坚持的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再强调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能动反映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理论等等,都是不应轻易否定的,不承认这些原理,只能意味着人类思维的混乱和倒退。

因此,根据中国人的体会,新理想主义不应拒绝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

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中,还有许多没有来得及深入的问题,也可以成为我们建构新理性思维方法的重要参考,其启示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列宁在其《哲学笔记》里,有一个非常精辟的思想,长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的按语中说: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4]。

这段话的意义从现在看来,至少可以表现为如下要点:(一)事物的本质不能只理解为一个;(二)人类对本质的认识过程可以表现为由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而不断深入的过程;(三)因此事物的本质有可能表现为由初级本质、二级本质、三级本质这样的一个观念系统;(四)这个系统性看法,将预示着人类的本质观必将作出重大调整。

但是,列宁的这个天才思想只是在哲学的夜空中一闪而过,既没有在列宁本人的思想中得到深化,也没有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引起应有的重视,只是在中国道家思维方法的映射下,它才再一次显现出夺目的光辉。

显然,新理性方法论的建构,不能再忽视这样天才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