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尹伯成版西经简明教程课后题答案习题八

尹伯成版西经简明教程课后题答案习题八

习题八1.简释以下概念:要素需求答:指在一按时期内,对应某一要素的各类价钱,厂商情愿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厂商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并从中获益而对要素产生的需求,它是由消费者对消费物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因此是一种派生需求。

同时也是一种联合需求。

边际物质产品答: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物质产品量。

边际收益产品答: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边际产品价值答: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的销售值,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价钱的乘积。

边际要素本钱答: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本钱支出。

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答:劳动供给曲线说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钱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样以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钱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慢慢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必然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慢慢减少〔具体说明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

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全然上是向右上倾斜的。

洛伦茨曲线答: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不同程度的收入分派曲线,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其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派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答:是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由洛伦茨曲线导出,其值由0起最大到1。

2.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C=MR什么缘故能够从头表达为MFC=MRP?完全竞争条件下出售产品的利润极大化MC=P可否从头表述为MFC=MRP,什么缘故?答:从不同的考察角度动身,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能够表述为MC=MR,也能够表述为MFC=MRP,这二者都能够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

咱们明白,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需要对投入要素量、产出量作出某种选择。

若是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本钱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必然数量,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发的总本钱的增加量〔即边际本钱MC〕,即便得这一产出量下的MR=MC。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八版答案精编版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八版答案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习题解答(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习题一2.答:要看具体情况。

例如,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如何决定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对象;研究人们的消费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则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3.D4.B5.B6.C7.B8.B9.答:经济理性主义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假定:人们的经济行为或选择都是具有理性的,即人们总是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作出能最好地达到预期目的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符合此原则,也有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

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定中,自私或利己主义和完全理性是两个前提,自私自利者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此原则下他很可能从不感情用事且处处斤斤计较。

当然,现实生活中愚蠢的或守财奴式的自私自利者也可能是非理性的。

损人利己可能导致他人的抱负或法律的制裁,而且这种报复或制裁所带来的不利可能大于损人所得到的利,所以,损人利己很可能是非理性的。

上述答案是实证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

10.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最后倾向等于零的那种状态。

”([美]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习题二2.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⑵需求曲线向右移动;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⑷需求曲线位置不变。

3.以教材P47-49 的结论为已知条件,用几何方法可以证明:在同一坐标图上,任意两条需求曲线(无论是否线性)相交的交点的弹性都是不相等的。

(如果两条需求曲线相切,则切点的弹性相等。

)4.以教材P47-49 的结论为已知条件,用几何方法可以证明:①a、b、c 三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相等。

② e 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d 点;d 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a 点。

5.答:农产品应当提价,高档消费品应当降价。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消费者行为理论)【圣才出品】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消费者行为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3.1 复习笔记一、基数效用论1.效用和边际效用效用(utility)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程度的变化。

边际效用可以表示为:MU X=ΔTU X/ΔX。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表述为: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人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

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第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满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

(2)设想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

3.消费者均衡当消费者买进的一定量的一种商品X的最后一单位效用同他买进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Y的最后一单位效用之比(即它们的边际效用之比)恰好等于X和Y的价格之比,这时他买进的各种物品的总效用之和就达到极大值,消费者的行为处于均衡状态。

消费者达到均衡的原则可用数学公式表述:MU X/P X=MU Y/P Y=λ。

4.需求规律的边际效用说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解释需求量与价格变化呈反方向变化,从而决定需求曲线是自左上向右下倾斜的。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MU X/P X=MU Y/P Y=λ,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λ在一定时期内对任一消费者来说都是稳定不变的,因此,MU必然和P同方向变化,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消费者购买某商品的数量增加时,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对他而言必递减,因而该商品价格也要相应递减。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导言1(简释下列概念:(1)稀缺答: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有限和人类欲望及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消费。

”同时,对稀缺资源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

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2)自由物品答: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自由物品是相对于经济物品而言的。

(3)经济物品答:经济物品即稀缺物品或供给有限的物品,是指人们不能自由取用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

经济物品在人类社会中是最重要的,但它的数量是有限的。

(4)生产可能性边界答: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社会使用既定生产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

也就是说,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同时也可以代表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5)自给经济答:自给经济是指自己消费本身生产的大部分物品,只有少数商品用来交换。

如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消费本身生产的大部分物品。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全面知识点整理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全面知识点整理
1
(五)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预计涨价,抢购产品,引起该商品需求增加
5. 需求函数一般式 P=a-bQ(d) (-b 是斜率)
6. 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点的位置移动)
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线的位置移动)
7. 供给 是指生产者(厂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
15. 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别
1. Ed=0 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怎样变动,需求量都
不变。(棺材、火葬、特效药)
2. Ed=∞ 需求弹性无穷大 在既定价格水平上,需求量是 无限的,而一旦高于既定价格,需求量为 0
3. Ed=1 单位弹性需求量与价格按一定比率发生变动,即价格每升降 1%,需求量就相
应减增 1%
度,其弹性系数是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用 Exy 代表商品 x 的需求量对商品 y 的价格反映程度,则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公式:
Exy=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 = ∆������������ · ������������
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率
∆������������ ������������
4. 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运行规律,不涉及评价问题,规范经济学则对经济运行进行 评价。
第二章 商品供求和均衡价格
1. 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购买的数量。 需求是以人们的货币购买力为前提。需求实际上反映了人们购买的商品数量和商品 价格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可以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个人需求指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对某种商品的需 求。个人需求是构成市场需求的基础,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的。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
* 理性人(Rational Man ) 假定
* 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理智的,不会感情用事。 * 利益最大化,既定目标最优化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一节 需求和需求的变动
* 需求(Demand)
* 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 而且能够 购买的数量。 *个人需求 *市场需求
Q
* 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3)
* 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从量税& 从价税:从量税根据商品销售数量征税;从价税根据商品销售收入征税。
* 对厂商征税,供给曲线左移;
* 对消费者征税,需求曲线左移。
P
S1
P
S
S
E1
P1
E
P0
T
P0 P2
D
E T E2
D D1
O
Q1 Q0
QO
Q1 Q0
Q
* 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 因变量 / △ 自变量(d 因变量 / d 自变量 )
* 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
* 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 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 )
* 经济模型外部的因素决定的变量
* 存量(Stock )
* 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如:国民财富
系。
* 即:P↑=> S↑ ; P↓=> S↓
* 供给规律的例外:
* 技术发展、规模经营导致成本锐减 * 劳动力的供给
* 影响供给的因素
* 商品本身的价格 *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 生产要素的价格 * 其他商品的价格 * 对未来的预期
* 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的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的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习题二2. 下列情况发生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如何移动?⑴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食用这种蘑菇会致癌;⑵另一种蘑菇价格上涨了;⑶消费者收入增加了;⑷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了。

答:⑴对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

因为卫生组织发布的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使得人们普遍产生对食用此种蘑菇的恐惧心理,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减少对它的需求量。

⑵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各个品种的蘑菇属于互替商品,当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那种蘑菇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此种蘑菇来实现替代。

因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

⑶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他们购买力的增强,这将使他们增加对这种蘑菇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并且在任一价格水平下都是如此。

⑷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不变,如果不考虑培育蘑菇的工人作为消费者对此种蘑菇的需求的话。

因为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只影响蘑菇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其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则不发生影响。

3. 答: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性需求曲线在相交之点各自的弹性是不相等的,斜率绝对值小(坡度较平缓)的那条需求曲线在交点处的弹性大一些。

如上图,、分别为两条斜率不同的线性需求曲线,它们与横轴分别相交于点B、D,与纵轴分别相交于点A、C,两条需求线相交于点E。

这里,之斜率绝对值,之斜率绝对值,显然,,即斜率绝对值较大。

由几何表述法可知在交点E处,之弹性系数,之弹性系数。

因EF∥OC,故,则显然,故。

这表明在两条需求曲线交点处斜率绝对值较小(坡度较缓)的需求曲线的弹性系数值大于斜率绝对值较大(坡度较陡)的需求曲线的弹性系数。

两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在它们相交处的各自弹性也是不相等的。

如上图,、分别为两曲线型需求曲线,两者相交于点E。

在E点的切线为的切线为。

显然,切线的斜率小于切线的斜率。

而需求的点价格弹性系数公式为,在、交点E,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坐标位置,即有相同P与Q的数值,但由于切线的斜率小于切线的斜率,因此的弹性大于的弹性,即在交点处它们具有不同的弹性。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16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简释下列概念:(1)总需求函数答:总需求函数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

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以求得总需求函数。

(2)总供给函数答:总供给函数是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或者说是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供给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函数,总供给函数的一般形式为:,总供给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资本和技术的增函数。

总供给函数反映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

影响总供给函数的因素有: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和供给函数、货币工资函数等。

总供给函数可以分为古典总供给函数、一般凯恩斯总供给函数和极端凯恩斯总供给函数三种。

总供给曲线是总供给函数的几何图示。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16-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价格水平(),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均衡的价格水平为。

这时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所以,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图16-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增加到并使价格水平从上升到。

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与相交于。

这样,国民收入水平从减少到,价格水平从上升到。

(完整版)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八版答案

(完整版)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八版答案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习题解答(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习题一2.答:要看具体情况。

例如,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如何决定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对象;研究人们的消费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则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3.D4.B5.B6.C7.B8.B9.答:经济理性主义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假定:人们的经济行为或选择都是具有理性的,即人们总是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作出能最好地达到预期目的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符合此原则,也有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

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定中,自私或利己主义和完全理性是两个前提,自私自利者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此原则下他很可能从不感情用事且处处斤斤计较。

当然,现实生活中愚蠢的或守财奴式的自私自利者也可能是非理性的。

损人利己可能导致他人的抱负或法律的制裁,而且这种报复或制裁所带来的不利可能大于损人所得到的利,所以,损人利己很可能是非理性的。

上述答案是实证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

10.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最后倾向等于零的那种状态。

”([美]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习题二2.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⑵需求曲线向右移动;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⑷需求曲线位置不变。

3.以教材P47-49 的结论为已知条件,用几何方法可以证明:在同一坐标图上,任意两条需求曲线(无论是否线性)相交的交点的弹性都是不相等的。

(如果两条需求曲线相切,则切点的弹性相等。

)4.以教材P47-49 的结论为已知条件,用几何方法可以证明:①a、b、c 三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相等。

② e 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d 点;d 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a 点。

5.答:农产品应当提价,高档消费品应当降价。

因为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因而提高价格销售总收益将增加;高档消费品是奢侈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因而降低价格销售总收益将增加。

尹伯成《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尹伯成《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尹伯成《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导论1.简释下列概念:稀缺、自由物品、经济物品、生产可能性边界、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存量、流量、局部均衡、一般均衡。

答:(1)稀缺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有限和人类欲望及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消费。

”同时,对稀缺资源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

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2)自由物品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自由物品是相对于经济物品而言的。

(3)经济物品经济物品即稀缺物品或供给有限的物品,是指人们不能自由取用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

经济物品在人类社会中是最重要的,但它的数量是有限的。

(4)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社会使用既定生产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

也就是说,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同时也可以代表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13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简释下列概念:(1)均衡产出或收入答:均衡产出又称之为均衡收入,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的存货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如果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

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

产出或收入的均衡条件是,即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

均衡的条件也可表示为,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2)消费函数答:消费函数是相对“储蓄函数”而言的,反映的是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函数关系。

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代表消费,代表收入。

消费函数中的收入既可指国民收入也可指可支配收入。

消费函数理论最先由凯恩斯提出,并成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石之一。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正数且小于1,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且消费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这就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

但战后的研究表明,绝对收入假设适用于短期分析而不适用于长期分析。

此后,相对收入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便兴起和发展起来了。

(3)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答: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

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表示增加的消费,代表增加的收入。

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增加的收入无非两个用途:消费和储蓄。

所以,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必定为1。

根据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相对而言的。

它是指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可以表示为:它可以指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尹伯成 《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笔记和课后习题(圣才出品)一般均衡与福利

尹伯成 《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笔记和课后习题(圣才出品)一般均衡与福利

第10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10.1复习笔记一、一般均衡1.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研究比较局部均衡分析研究一个部门或单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直接的、单纯的后果;一般均衡分析则要研究一个变量变动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即不仅看到变量变动的直接效应,还要顾及到其间接的影响,看到其最终的结果。

2.一般均衡分析(1)产品市场均衡一种产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该产品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所有相关产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一类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而且取决于各类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一种产品的供给,不仅取决于该产品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各种产品供给的价格的比较;不仅取决于生产该种产品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而且取决于各种产品生产上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2)要素市场均衡一种要素的供求,不仅取决于该要素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要素的价格;不仅取决于该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而且同各种产品的价格有关。

二、帕累托最优1.帕累托最优配置如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任何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己境况变得更好,这样的资源配置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亦称帕累托效率。

2.交换的一般均衡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个人来说都相等,即A B XY XYMRCS MRCS =,此时该社会达到了产品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实现了交换的效率。

当然,此时也就实现了交换的一般均衡。

满足A B XY XY MRCS MRCS =的条件的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被称为交换契约曲线,如图10-1所示。

在该曲线上的任何一点A、B 两人的边际替代率都是相等的。

只要参与交换的双方通过产品交换达到交换契约曲线上,便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实现了交换的一般均衡。

图10-1交换契约线3.生产的一般均衡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任何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相等,即X Y LK LK MRTS MRTS =,此时该社会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实现了生产的效率。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第8章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1.简释下列概念:(1)上策均衡答:上策均衡又称占优策略均衡,是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

因为在一个博弈里,如果所有参与人都有占优策略存在,那么,占优策略均衡是可以预测到的唯一均衡,因为没有一个理性的参与人会选择劣策略。

应该指出的是,占优策略均衡只要求每个参与人是理性的,而并不要求每个参与人知道其他参与人是理性的(也就是说,不要求“理性”是共同知识),这是因为,不论其他参与人是否是理性的,占优策略总是理性参与人的最优选择。

(2)纳什均衡答: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所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

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3)静态博弈答:静态博弈指局中人同时决策或虽非同时决策,但后决策者不知道先决策者采取什么策略的博弈。

在静态博弈中,局中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者虽然不是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何种具体行动,从而不能根据先行动者的行动来选择自己的行动。

(4)动态博弈答:动态博弈指局中人决策有先有后,后决策者能观察到先决策者决策情况下的博弈。

在动态博弈中,局中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从而可以根据先行动者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相应地,先行动者知道其行动会影响后行动者的行动选择,从而在决定自己的行动时会把这种影响考虑进去。

(5)极大极小化策略答:极大极小化策略指参与者所采取的使自己能够获得的极小收入极大化的策略。

极小收入是指采取某一种策略所能获得的最小收入。

以表8-1的支付矩阵为例,A采取守的策略所能获得的最小收入是2,而采取攻的策略所能获得的最小收入是-500。

表8-1 极大极小策略就表8-1所显示的策略而言,若A、B两人都采取极大极小化策略,均衡的结果是守与退的策略,两人都分别获得2的支付。

尹伯成《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尹伯成《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3 / 10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图 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4.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 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就是经济体制问题。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划分,经济体制大 体上分为下列四种类型: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1)自给经济的特征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 外界交换来的。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2)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这种体制,从理论上也许可以证明,资 源能够达到最优配置和有效利用。但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不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效率较低, 由此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 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市场机制是解决资 源优化配置,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机制。但是,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并不是万能的。在克服 垄断和外部性中的弊端,提供公共物品,管理信息、调节收入分配、控制经济波动等诸多方 面,市场都无能为力,需要国家或者政府出场来发挥作用。 (4)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1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一、经济原理 1.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人们通过比 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 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2.一些经济现象之间有交替关系 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由于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因此,经济要有效率, 就要多给人们激励,在收入分配上拉开差距,这就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如果要强调平 等,就要缩小贫富差距,这样又会影响效率。同样,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也存在交替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中看出。 3.人们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都有机会成本 人们从事任何事都要求获取收益,也要付出代价或者说成本。如果面临多种选择机会, 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一种,就放弃了从事其他活动可能获得的收益,其中最大的收益就被称为 选择了某活动的机会成本。 4.交易可以改善人们的福利 交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 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通过与他国贸易, 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详解(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课后习题详解(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第6章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1.简释下列概念:完全竞争、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会计利润、经济利润、正常利润、利润极大化必要条件、垄断、自然垄断、垄断势力、价格歧视、厂商短期均衡、厂商长期均衡、行业长期均衡。

答:(1)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的条件是:①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

市场上有大量互相独立的买者和卖者,他们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

②产品同质。

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

③要素自由流动。

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厂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④信息充分。

卖者和买者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除此之外,还有完全竞争者都具有理性的假设。

事实上,这种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很难在现实中存在。

但是,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利用最优、经济效率最高,可以作为经济政策的理想目标,所以,经济学家总是把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当作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把它作为一个理想情况,以便和现实比较。

(2)总收益总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厂商从一定量产品的销售中得到的货币总额,它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即。

由于完全竞争的厂商所面对的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厂商增减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总是等于固定不变的单位产品的价格,所以,总收益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其斜率就是固定不变的价格。

(3)平均收益平均收益是指厂商在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时,平均出售每一单位的产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

平均收益等于产品价格,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即为平均收益曲线。

以、、分别表示平均收益、总收益与产品销量,则平均收益为: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厂商的平均收益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单个厂商可以在市场价格下出售任何数量的商品,厂商面临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即平均收益曲线)。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八版)练习题_答案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八版)练习题_答案

21.如果某商品是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C) A)销售收益增加 C)销售收益下降 B)销售收益不变 D)销售收益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22.什么情况下应采取薄利多销政策(B) A)价格弹性小于 1 时 C)收入弹性大于 1 时 B)价格弹性大于 1 时 D)任何时候都应薄利多销
23.两种商品中如果其中的一种商品价格发生下降或上升时,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 增加或同时减少,请问二者的交叉弹性系数是(A) A)负 C)0 B)正 D)1
13.假如其它条件不变,当生产某种商品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上升时,则这种商品(B) A)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14.以下反映供给规律的是(D) A)消费者不再喜欢消费某商品,使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B)政策鼓励某商品的生产,因而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C)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D)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15.当某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出现同时减少的情况时,那么(C) A)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 B)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无法确定,均衡产量减少 D)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 16.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QD=14-3P,QS=2+6P,该商品的均衡价 格是(A) A) 4/3 C) 2/5 B) 4/5 D) 5/2 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D)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E
D Q1 图2.1 答案要点:
Q
(1)P1 是有约束的最高限价。因为只有当限制价格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PE 时,才会对 市场产生影响;而高于均衡价格如 P2,不会对需求和供给的均衡量产生影响。 (2)最高限价的后果: a. 导致超额需求,超额需求量为 Q2-Q1,即在此价格上需求者的需求量远远大于生产者 愿意供给的商品量。 b. 造成商品配给:排队和票证配给,并导致黑市交易,在黑市上,商品的价格不仅有 可能远远高于最高限价 P1 而且还要高于没有价格管制时的均衡价格(PE) 。 c. 最高限价还会导致总剩余减少,降低社会福利,减少的面积为 FFG。而且不仅造成 生产者剩余减少,在需求价格弹性很小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也可能同时减少。 (3)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价格机制,如果政府想要限制价格,可以通过刺激供给来实 现, 比如可以通过减税使供给曲线由 S 向右移动至 S’, 这样市场均衡价格就可以降低到 P1。 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政府预期的产品价格,而且能增加整个社会福利。

尹伯成 《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笔记和课后习题(圣才出品)需求、供给与均

尹伯成 《微观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笔记和课后习题(圣才出品)需求、供给与均

第2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2.1复习笔记一、需求和需求的变动1.需求的概念需求(demand)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定义说明了两个含义:(1)需求以人们的货币购买力为前提,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或者说有效需求;(2)需求这个概念总是涉及商品的价格及与该价格相对应的购买数量两个变量。

2.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规律需求表(demand schedule)是描述在每一个可能的价格上商品需求量的表列。

需求表可以直观地表明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是表现需求函数的图形,通常在以价格(P)为纵坐标,需求量(Q)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

需求规律(law of demand)是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规律或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对一般情况和一般商品而言的,但也有可能出现一些例外的情形,如特殊的低档商品“吉芬商品”(Giffen goods)和某些炫耀性消费商品。

3.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1)影响需求的因素①商品本身的价格(price)。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少;反之,价格越低,需求越大。

②消费者的偏好(taste)。

一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增加后,即使价格不变,需求量也会增加。

③消费者的收入(income)。

收入对需求的影响根据商品的不同特性而有所不同。

对大部分正常商品(normal goods)而言,消费者的收入愈高,对它们的需求就愈大;反之,则愈小。

而对另一部分劣等商品(inferior goods)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它们的需求反而下降。

④其他商品的价格。

这也要区分两种情况:第一,如果其他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互替商品,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

尹伯成《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通货膨胀与失业【圣才出品】

尹伯成《宏观经济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通货膨胀与失业【圣才出品】

第8章通货膨胀与失业8.1复习笔记一、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的度量(1)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降的过程。

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

这个加权平均数,就是价格指数。

(2)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①消费价格指数(CPI ),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计算公式是:100%=⨯本期价格指数一定时期消费物价指数基期价格指数②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又称批发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

这些产品包括产成品和原材料。

③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

这种指数用于修正GDP 数值,从中去掉通货膨胀因素。

2.通货膨胀的分类(1)按物价上涨速度划分: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飞奔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2)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3)按预期划分:已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4)按经济模式中市场机制作用划分:开放性通货膨胀和抑制性通货膨胀。

3.两种通货膨胀(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于商品市场上的过度需求拉上的。

②产生的根源实际因素:指导致IS曲线右移的因素,如资本边际效率上升从而投资需求增加,出口需求增加,进口需求下降,增加政府支出或减税从而消费需求增加等。

如图8-1(a)所示。

图8-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货币因素:指能引起LM曲线右移的因素,如货币供给增加或货币供给不变条件下货币需求减少。

如图8-1(b)所示。

③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针对充分就业时的情形提出的。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上升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而推动的。

它又可细分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

第14章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1.简释下列概念:(1)货币答:货币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其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物品。

货币有三种职能:首先,货币可以充当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用来购买物品,清偿债务,支付租金和工资等。

第二,货币可充当价值尺度,确定各种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比率,用来表明各种物品价值多少,也可以用于会计核算。

第三,货币可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即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时栖息处”。

价值贮藏指在相当时间内能使资产保存其价值,使其用于将来购物。

(2)基础货币答: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它是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

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基础货币有四个属性:①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②负债性,是中央银行的负债;③扩张性,能被中央银行吸收作为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创造的功能;④初始来源惟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构成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

其具体操作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项目,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可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

社会公众持有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扩大或缩小: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应缴准备金后)进行放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在银行体系内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缩过程。

(3)法定准备率答:法定准备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交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是中央银行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导言
1.1 复习笔记
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产生,是由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scarcity)。

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分为“自由物品”(free goods)和“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

前者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其数量是无限的;后者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这类物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但它的数量是有限的。

生产资源以及用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因此,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①生产什么(what)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②如何(how)生产?③为谁(for whom)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④现在生产还是将来(when)生产?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2.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1)机会成本的概念
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存在的原因在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物品在某一时期内是个定量,从而为了生产某种产品就必须放弃其他产品的生产。

(2)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如图1-1中G点,表示社会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闲置资源,也就是存在失业,当社会使用了这部分资源,就可以得到更多的X和Y产品。

当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时,表示社会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充分就业状态。

但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在选择两种产品的组合时,必须确定最佳的比例,是选择D点还是E点,又或是其它点?这便是微观经济学中所要解决的资源配置问题。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3.资源配置和经济体制
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就是经济体制问题。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划分,经济体制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类型: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命令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1)自给经济的特征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2)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

这种体制,从理论上也许可以证明,资源能够达到最优配置和有效利用。

但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不能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效率较低,由此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增进社会福利的有效机制。

但是,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并不是万能的。

在克服垄断和外部性中的弊端、提供公共物品、管理信息、调节收入分配、控制经济波动等诸多方面,市场都无能为力,需要国家或者政府出场来发挥作用。

(4)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

政府限制私人的某些活动;垄断的成分限制完全竞争的作用。

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这种体制被认为是最好的制度,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较好的协调。

4.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宏观经济学一般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等。

微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采用个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已经解决。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的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

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只分析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what is),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会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至于这种经济现象好不好,该不该如此,则不作评价。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而不做另外的选择?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

2.个体分析和总体分析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对象上以资源利用和资源配置相区别,在方法上则以总体分
析(aggregate analysis)与个体分析(individual analysis)相区别。

总体分析称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个体分析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采用个体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体分析方法,都是由它们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个体分析和总体分析,作为一种数量分析的具体形式,都广泛地采用边际增量分析方法。

边际增量分析(marginal adding analysis)是指分析自变量增加或减少的最后一单位的量值会如何影响和决定因变量。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进行数量分析时,把经济变量区分为内生变量(内在变量)和外生变量(外在变量)。

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是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宏观经济学在进行总量分析时,还把相关的经济变量区分为流量和存量。

存量(stock)是在一定时点上变量的大小;流量(flow)是在一定时期内变量的变动量。

3.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均衡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

如果偏离均衡之后会有其他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就称为稳定的均衡。

如果任何力量都无法使它恢复到均衡位置,则称不稳定均衡。

局部均衡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分析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4.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指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是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

动态分析的根本特征是引入了时间因素,从时间序列上对社会经济活动作作时点分析和期间分析、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试图说明经济活动怎样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

5.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或数学的形式(包括几何图形和方程式等)来表示。

衡量经济模型优劣的一个标准是:如果一个经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经济现实,模型就是成功的。

6.理性人假定
经济学家指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的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

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即他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