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语文课(二)教案教学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扩建、发展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 英国管治开始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 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制香港的精确
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高中语文
结语
• 23年前,中国能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取决了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 兴进程中的对国家主权维护捍卫的决心和能力,取决于中国在国际上 的地位和综合国力,是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伟大 思想的胜利。
• 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 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背景资料的作用
使用新闻背景资料 • 补充新闻事实 • 形成今昔对比 • 历史厚重感 • 沧桑巨变的自豪感
学习活动二
思考讨论: 这篇新闻消息,很多同学读起来有散文的感觉,本篇在语 言表达和细节描写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赏析。
高中语文
细节一
4 点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 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4 时 40 分,代表英国女王 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 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第3段)
学习活动一
➢ 思考讨论:
➢ 本篇新闻报道共写了哪几个场景?除了真实地记 录新闻事件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高中语文
段落
现实场景(新闻事件)
历史材料(新闻背景)
2一4段 5一7段 8一9段 10-11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表明港 督将永远成为历史 晚6时15分至7时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象征英国长达150多年的管治结束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描写陈小允心理活动的语句,品味他对语文课由讨厌转变为喜欢到最后舍不得离开的心理变化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体会陈小允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
4、教育学生不要做“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宝贵”的人,培养学生爱语文、爱老师、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过程:一、铺垫情感,揭示课题。
1、导入:孩子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谁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课题。
2、板书课题:《别了,语文课(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陈小允起初对语文课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有了什么变化?生: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有点喜欢语文课。
(板书:讨厌喜欢)三、边读边悟,感受陈小允对语文课的讨厌,明确描写“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1、自读自悟,找出表现陈小允讨厌语文课的语句。
师:同样是陈小允,同样是对待语文课,态度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看来陈小允这孩子很值得研究。
下面,咱们出声读课文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讨厌语文课。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讨厌语文课谁先说生:“我不能…我不能…我甚至不能…“从这里我可以看出他就想着搞小动作,根本无心听讲。
可见他讨厌语文课。
师:左一个“我不能”,右一个“我不能”,最后还说个“我甚至不能”谁都听得出来,他就是愿意——他愿意做什么?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生:我愿意…我愿意…我甚至愿意…师:你真比我还了解陈小允啊!同学们请看,这么多“我不能”重复出现,这在修辞方法上叫什么啊(课件2)生:排比。
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教学设计《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和一门课说再见?我就经历了和语文课说再见的时刻。
以前呀,我觉得语文课就是认字、读课文,没什么意思。
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想法。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仿佛自己就身处那个故事之中。
从那以后,我发现语文课原来这么有趣,那些文字好像有魔力,能带着我去到各种奇妙的地方。
但突然有一天,爸爸妈妈告诉我要转学了,新的学校没有语文课。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里特别难受。
我想起在语文课上和同学们一起朗读的时光,想起老师生动的讲解。
我真舍不得语文课啊,我多希望能一直上下去。
《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二我要和语文课说再见啦,心里好难过。
以前我不喜欢语文课,觉得写字、背课文太烦人。
可后来,有一次我们去春游,老师让我们用语文课上学到的好词好句来描写春天的景色。
我认真地观察,写出了很美的句子,老师还表扬了我。
从那以后,我慢慢喜欢上了语文课。
但是现在因为一些原因,我不能再上语文课了。
我会想念语文课上大家一起讨论问题的热闹,想念老师讲的那些有趣的故事。
别了,语文课,我会把你记在心里的。
《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教学设计》一小朋友们,咱们今天来学写一篇特别的作文,叫《别了,语文课》。
咱们先想一想,在生活里有没有哪一门课让你特别舍不得,就像要和一个好朋友分开一样?比如说,可能是体育课,因为能开心地玩耍;也可能是美术课,能画出漂亮的画。
那如果是语文课呢?咱们可以先回忆一下语文课上好玩的事儿,像老师讲的有趣的故事,或者是和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
写的时候,句子不要太长,就像平时和小伙伴说话那样,把心里的想法简单清楚地写出来就行啦。
《别了,语文课六年级作文例文教学设计》二小朋友们,咱们要写《别了,语文课》啦。
咱们先说一说,语文课都有啥好玩的?比如说,学了一个特别难的字,终于会写了,是不是很有成就感?那如果要和语文课分开,咱们心里是啥感觉?是像丢了心爱的玩具一样难过,还是有点舍不得?写的时候呢,咱们可以先说一说为啥要和语文课分开,然后再讲讲语文课上那些让你难忘的事儿,说一说自己的心情。
《别了,语文课》语文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语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别了,语文课》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主人公"我'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对语文课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细腻而真实的传达出我或悲伤、或焦虑、或自责、或欣喜、或感动的情感状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语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依依不舍之情。
通过对牧羊人形象的塑造,赞美了无私奉献的大爱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习这篇小说要通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理清段落层次'等方法来进行。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学习本文心理描写的方法。
3.体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华侨和)(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陈小允对语文课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2)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3)"我'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课前活动:学生课前交流预习情况,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提出疑惑。
华侨,侨居外国的中国公民。
中国政府派往外国的公务人员、留学生、劳务人员和出国访问、考察、讲学、游历的人员以及经常出入境的中国边境地区的居民,不是华侨。
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人是外国公民(亦称外籍华人),也不是华侨。
(二)了解:何紫(1938年1991年),原名何松柏,广东顺德人。
在澳门出生,幼年随母亲来港定居,在港接受教育。
曾任教师三年,香港著名儿童文学家。
(三)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上语文课是在学习我们的母语,如果有一天你忽然不能学习语文了,你会有什么感受?(自由发言)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让我们共同学习著名作家何紫的《别了,我的语文课》。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别了,司徒雷登》;(2)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高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热爱;(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友谊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背诵;(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的理解;(2)课文中的个别生僻词语和难句的解读;(3)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的联系。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方面,深入理解课文;(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5. 巩固提高:(1)进行课文背诵训练;(2)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习作例文 优质教案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与方法,自信地表达。
语言运用: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维能力:从习作例文中学习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
审美创造:能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解析】关注旁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旁批自读思考,旁批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别了,语文课》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中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并且从这两篇例文中体会充满爱和感恩的情感。
关注习作例文写作方法: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清楚并写出情感变化,通过描写具体事物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1. 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文的情感的。
3.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4.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教学重点】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难点】能把印象深刻的内的容写具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果情感有变化,将至变化写清楚。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想象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上语文课吗?如果有一天你将不再学习语文,不再学习中国文字,你会怎么想呢?有一位少年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2.出示习作例文题目:《别了,语文课》(出示课件2)二、自主阅读,交流情感(一)《别了,语文课》(出示课件3)1.教师出示要求:默读《别了,语文课》,借助旁批,说一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别了,语文课-何紫导学案》
《别了,语文课-何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何紫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
2. 分析何紫的代表作品《别了,语文课》的主题和意义。
3. 理解何紫对语文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4. 提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二、导学内容1. 何紫简介何紫,原名何瑞琴,生于1942年,中国闻名作家、教育家,曾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
作品涉及散文、小说、散文随笔等多个领域,以其奇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 《别了,语文课》简介《别了,语文课》是何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其中学老师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反映了当下语文教育的问题和挑战。
小说以幽默、奚落的笔调揭示了教育现实中的矛盾和荒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 主题分析《别了,语文课》主要探讨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批判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损害,呼吁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
4.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何紫在《别了,语文课》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你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有何看法?有何建议?- 你觉得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成长有何影响?三、导学活动1. 阅读与讨论阅读《别了,语文课》相关章节,结合教室讨论,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2. 创作与表达请同砚们以何紫的视角,写一篇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观影与分析观看与教育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课后讨论,深入探讨教育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课后延伸1. 阅读何紫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
2. 参与学校语文社团或活动,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改革。
3. 关注教育热点话题,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和建设。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同砚们对何紫的生平宁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语文教育的意义和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进修和生活中不息探索,不息进步,为建设美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第2课时)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第2课时【课堂导入】复习巩固关于“特写”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结构分析1.特写也是新闻的一种,回忆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用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析本文的结构。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1-2段)介绍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主体:(3-10段)用四个场景来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始末。
结语:(11段)介绍香港回归历时之久,来之不易。
注意背景穿插在其他部分之中。
(二)准确得体的细节描写: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加点的词语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产生的失落感。
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3.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三)画龙点睛的议论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别了,语文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与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基于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情感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习作有一定速度。
(4)基于口语交际: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写字: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是在写字和习作过程中学生还做不到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
(2)基于阅读:学生学习了浏览和默读,能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和中心意思,但对文章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展开描写体会不够,要做到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意思,还需要指导与训练;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重点词句,能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感受,但对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关注不够,对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不深。
(3)基于习作:学生习作有一定速度,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但是要做到语言规范、内容具体、表达清楚还需训练,特别是不清楚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不懂得如何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语文教案《别了,司徒雷登》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司徒雷登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关注社会现象,关注人生百态。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课文的结构分析和作者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的了解。
3. 对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抽象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一段话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结构,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
4.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结构和作者论证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和论证。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解释。
《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基本内容。
(2)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收集有关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课文内容,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3.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教学难点: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同学们,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它们分别讲了什么?2.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中,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3.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片段: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抒情,就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或直接抒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
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
别了 语文课 初中教案
别了语文课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语文课的感慨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
2. 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语文课》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语文课上的学习经历,思考语文课对自己的影响。
2. 提问:你们认为语文课的重要性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别了,语文课》,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讨论语文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语文教育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语文课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语文课的感悟和思考的文章。
2. 收集一些关于语文教育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深入讨论语文课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检查预习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4.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别了,司徒雷登》。
2.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3. 写一篇关于《别了,司徒雷登》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7《别了,语文课》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7《别了,语文课》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别了,语文课》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在学校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不得不离开语文课的故事。
课文内容真实感人,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同时也能了解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惋惜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取信息,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3.作业设计: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别了,语文课》。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别了’这个词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说‘别了,语文课’。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7《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7《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从课文题目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2.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但是有一个小孩在刚刚爱上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时,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机会,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随着他笔下的人物一起进入语文课堂。
板书:别了,语文课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阅读。
三、质疑,研读课文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情?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交流阅读感受1.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
2.结合课文,谈谈自己最感动或者有同感的地方。
五、总结升华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
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别了,司徒雷登》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别了,司徒雷登》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毛泽东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解读并分析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2)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诗词的表达技巧;(3)通过研究诗词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毛泽东诗词的敬意和崇拜之情;(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诗词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 诗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和他的诗词创作;(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别了,司徒雷登》;(2)学生查找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的意思;(3)学生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技巧;(2)教师强调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性;(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诗词。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别了,司徒雷登》;2. 写一篇关于《别了,司徒雷登》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词的理解、感悟和对自己的启示;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分析和学习,下次上课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七绝·长征》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毛泽东诗词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解读并分析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二课时
新知讲解
场景三
时 间: 6:15 地 点: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主要事件: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 斯王子宣读女王赠言。
新知讲解
场景四
时 间: 7:45 地 点: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主要事件: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新知讲解
场景五
时 间: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地 点: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主要事件: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 次降下
新知导入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盛事, 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 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 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 见的。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 处统计, 截至1997年5月8日, 全球有7 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 交接仪式。Fra bibliotek新知导入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 数位新华 社记者不辱使命, 不负众望, 作为历史的见证 人, 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写下 了《别了, “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 耐人寻味的佳作, 很受读者欢迎, 并在第八届 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新闻写作。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激发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能够正确运用本课重点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反复诵读中学习新闻写作。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 方? 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①标题双关。 从字面上看, 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另一方面, “不列颠 尼亚”号的离去, 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 中国屈辱的一段历史终被洗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语文课(二)》教学设计
滨海实验学校朱丹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孩子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
2、齐读并板书课题:《别了,语文课(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1、陈小允对语文课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有点喜欢语文课。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移民到中美洲无法再学习语文了。
)(板书:讨厌喜欢)
三、边读边悟,感受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明确描写“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1、自读自悟,找出表现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的语句。
师:同样是陈小允,同样是对待语文课,态度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看来陈小允这孩子很值得研究。
下面,咱们出声读课文第一部分(1——9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谁先说?
(:“奇怪,以前我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今天翻开语文书,却另有一番滋味。
我的脑子忽然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的听张先生讲课。
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见了下课钟声。
✧“他全神贯注地听课,可以看出他喜欢语文课。
师:’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全神贯注”来说一句话。
✧“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见了下课钟声。
”这句话写“我”的感受,其实时间并没有那么快,只是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所以才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一下子”说明我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表现了我不想下课的心情,反应出了我对语文态度的转变。
师:这一段直接地、明明白白地写出了陈小允的想法。
此时,他的心里正在想…(课件3)
生:我还没听够呢,怎么就下课了啊!
张老师,你再多讲点吧!
师:你们简直就是陈小允了,谁能把这段话生动地读出来。
(指一人读后),让我们带着又期待又无奈的语气齐读。
3、品读放学后一幕,体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找到直接写感受的语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谁还找到了陈小允喜爱和眷恋语文课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课件5)。
生:“这天放学回家,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书“。
”
师:你从“一口气读完”中读出了什么?
“我有点儿怪张先生,为什么不早送这本书给我,让我早知道中国语文是如此丰富多彩”
师:从这里我们读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实在喜欢得不得了。
这也是直接写他心里的想法。
5、找出通过对话来表现心理活动的语句。
(分角色朗读)
(1)分角色朗读爸爸和我的对话,(课件6)
师:听了爸爸说的话,我是怎么想的,有事怎么做的?
(我听了吓一跳。
“我惶然地拿出语文书….写新学的生字。
)
(指导“急急”重读)
师:对,这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他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
6、通过他的努力,最近一次默写,他居然一个字也没有错,得了100分!
四、细读品味第二部分(10——最后),感悟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
1、默读10、15自然段,体会陈小允的“懊悔”
师:作为一名老师,我很理解陈小允,在他深深喜爱上语文的时候,却要离开他了。
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有何感受?请同学们默读10、18自然段,划出描写他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如果你能体会出他的心情,就用一两个词写在这句话旁边。
师:你划了哪句话,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他很懊悔,因为他再也没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了。
生:他很痛苦,因为在他深深喜爱上语文的时候,却要离开他了。
师:你能读出他的懊悔和痛苦吗?
指名读,
2、轻声读16——19自然段,感受张先生的教育,明白张先生的可敬。
(1)默读自悟。
师: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请同学们默读16、17、18自然段,想:张先生做了什么,同学们做了什么?陈小允想了什么?
(2)师生交流,加深感悟,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做了什么?张先生做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讲述
(3)角色体验,感恩师爱。
师:如果你是陈小允,你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实实在在的爱与期待吗?你想对这样一群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们说点什么?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
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
”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我们再也找不到陈小允讨厌语文的影子了。
年少无知的陈小允“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可贵”语文是什么?中国字是什么?祖国是什么?让我们追随陈小允的生活,去他离开祖国的那一瞬间去寻找答案。
(课件15)师:一天后,陈小允跟家人乘上了去危地马拉的飞机,他手捧同学们送他的中文字典、故事书;他眼望和蔼的张先生和志聪这一班同学;他注视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回首熟悉的校园和城市;他热泪盈眶,他在心里深情地说:(别了,敬爱的张先生!别了,亲爱的同学!别了我的祖国!别了,我的朋友!)他还在说:(别了语文课。
)
五结束语:孩子们,“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可贵”(板书)这句话多值得我们深思啊!陈小允的千种思绪,万种语言,都化作对祖国、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和眷恋!什么是语文?语文不是枯燥的字和词,而是纯洁美好的师生情感,而是难以忘却的祖国文化,更是每个中国人心里永远也离不开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