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能力-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版)综合应用能力D类重要知识点(背诵),推荐文档

(完整版)综合应用能力D类重要知识点(背诵),推荐文档

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发展,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这标志着素质教育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4.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目标:①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②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③造就平等的公民④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⑤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要求:①面向全体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7.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 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②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1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1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1-3章一素质教育1.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③人们的教育理想.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6.什么是素质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7.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8.素质教育的目标:①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②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③造就平等的公民④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⑤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9.素质教育的要求:①面向全体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10.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1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12.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②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关系:①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由专业教师施教,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反之,就会抵消学校教育,甚至走向教育的反面.另一方面,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共性,照顾大多数,解决突出问题,而学生个性的发展,很大一部分需要家庭的配合和弥补③学生还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把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的任务: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核心任务: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①实现课程功能转变.(核心)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3.新课程改革的理念:①关注学生发展②强调教师成长③重视以学论教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⑤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5.学生的特点: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6.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7.师生关系的内容: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8.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①专制型②放任型③民主型9.师生关系的作用: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10.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教师方面: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1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④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12.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①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②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1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特点: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2)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办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特点:①问题性②过程性③开放性过程: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3)合作学习: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特点:①互助性②互补性③自主性④互动性意义:①它能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②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③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14.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①主动性(首要特征)②独立性(核心特征)③独特性④体验性⑤问题性15.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16.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业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1.对工作高度负责2.认真上课备课3.认真批改作业4.认真辅导学生5.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利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银钗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3.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1.崇尚终身学习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三学生发展指导能力1.记忆的品质:①敏捷性②持久性③准确性④准备性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③活动任务的性质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⑤识记的方法.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和动机4.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说④提取失败说(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5.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⑦掌握复习的量6.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7.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8.思维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9.思维的类型:①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②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③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④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⑤思维还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10.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①流畅性②灵活性③独创性11.思维的品质: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1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1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区别: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联系: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14.情绪的分类:①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喜.怒.哀.惧.②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从社会内容角度来看,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15.情绪与情感的功能:①适应功能②动机功能③组织功能④信号功能⑤健康功能16.中小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①培养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接纳.④提高情商水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⑤有针对性进行不良情绪情感的调适.17.意志的特征:①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②意志对活动有条街支配作用.③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④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18.动机斗争分为四类: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19.意志的品质:①自觉性②果断性③自制性④坚韧性20.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①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②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④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21.人格的特征: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整合性④功能性⑤社会性22.人格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三个方面.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23.气质的四种典型类型:①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粗枝大叶.刚强.易感情用事.②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③粘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缺乏生气.④抑郁质:敏捷.稳重.体验深刻.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24.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25.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因素④学校教育因素⑤个人主观因素26.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①家庭②学校教育③同伴群体④社会实践⑤自我教育⑥社会文化因素27.良好性格的培养: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28.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29.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3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⑥教育经验总结法⑦产品分析法31.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教育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系统性原则32.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心理断乳期出现在初中阶段.33.性格的类型差异:①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②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34.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①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35.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②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③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④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3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3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还认为习得的行为会受强化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3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3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②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上,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在创造.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3)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发:①它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②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③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40.学习动机的分类:①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②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③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④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⑤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4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①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②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③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4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1)主观因素:①需要与目标结构②成熟与年龄特点③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④志向水平与价值观⑤焦虑程度(2)客观因素:①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②学校教育43.培养学习动机的原则:①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②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③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④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⑤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44.学习动机的培养:①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②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④培养学生努力获得成功的归因观.45.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②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③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④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⑤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46.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①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②设置合适的目标③训练归因④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7.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①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②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③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48.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49.学习迁移的类型: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50.学习过程的作用: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5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5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形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事业单位综应D类笔记

事业单位综应D类笔记

”题干中表述的观点虽然正确,但是表述并不完整。

等为最常出现的知识点。

通常来说,题干表述的内容不完整时,判断为错误。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2.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3.影响遗忘的因素;4.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5.影响迁移的因素等。

1.中小学教育的途径;2.德育的途径。

1.教学方法;2.德育方法;3.教育研究的方法。

【例题】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学校教育。

【解析】学校教育确实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除此之外还有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等。

题干中把部分的因素当成全体因素,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通常来讲,题干中涉及的两个概念,相近或相关。

考查对概念识记与理解的精准程度。

例如:1.有意注意vs无意注;2.有意注意vs有意后注意;3.正强化vs负强化;4.惩罚vs消退;5.泛化vs分化;6.自我提高内驱力vs附属内驱力;7.德育vs品德等。

【例题】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实际是不随意注意的概念,但在开头偷换成随意注意了。

对注意分类不清楚的同学可能就会误以为是正确的。

将两个看似相同、实质不同的概念理解为完全相同的概念。

这类错误的标志性词语为“”,即表述为“”。

例如:1.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2.发现学习就是意义学习;3.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4.教学就是智育;5.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6.减负就是取消考试。

【例题】负强化就是惩罚。

【解析】负强化、惩罚都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概念,但这两个概念的意思是不同的。

负强化指撤销厌恶刺激增加个体的行为反应概率,惩罚则是通过某种手段降低行为反应概率,它们的目的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等同。

在没有限定条件、范围的情况下,简单地将两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

这类错误的标志性词语有等一系列对比性的字眼。

例如:1.讲授法的效果优于讨论法;2.集中有意注意的效果优于无意注意;3.学校教育的效果优于社会教育;4.家长的教育作用不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5.说服法是教育效果最好的德育方法。

综合应用能力D类知识点总结

综合应用能力D类知识点总结

综合应用能力1、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面向全体学生(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6、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4)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5)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6)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1)以素质发展为核心(2)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教育观①确定全面发展的必要性②正确和理解全面发展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④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8、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0、学生观(1)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3)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11、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①身心发展有规律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是正在成长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12、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创造性:因材施教、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跟新、教育机智(2)主体性和示范性(3)延续性和广延性(4)长期性和间接性(5)个体性和群体性13、教师的心理素养(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14、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4)注重仪表、风度和习惯(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15、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1)胸怀坦荡、实事求是(2)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威信(3)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4)不断进取、言行一致16、新课程改革教师观教师角色转变(1)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17、新课程改革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对待其他教育者上,强调合作18、教师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19、教师权力(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20、学生权力(1)身心健康权(2)人身自由权(3)人格尊严权(4)隐私权(5)荣誉权(6)名誉权21、依法执教(1)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2)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3)注重培养和提高依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22、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有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有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有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有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有个别差异性2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独立性、不平衡性25、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条件:(1)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积极主动的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的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者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2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1)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发展,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和目标(2)有意义的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氛围,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用“学习的促进者”代替“教师”(3)促进学习心里气氛因素:①真诚或者真实②尊重、关注和接纳③移情性理解,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27、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观(5)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28、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兴趣和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表达明确的期望(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7)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29、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30、学习兴趣的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根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3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32、心智技能的培养(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和概括性(3)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5)科学的进行练习3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2)知识经验与迁移(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5)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3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35、创造性的培养方法(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消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集体讨论(头脑风暴法)36、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知(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37、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前习俗水平①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③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取向阶段④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阶段,也称维护权威或秩序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也称社会法制取向阶段⑥原则或者良心取向阶段,也称普遍伦理取向阶段38、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发展的因素(1)外部因素①家庭教育②社会风气③学校教育④同伴群体(2)内部因素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39、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40、学生不良行为矫正心里策略(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41、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8)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4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43、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僧相结合的原则(4)依靠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5)影响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知行统一原则(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44、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治的学习45、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践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46、学校心理教育基本原则(1)坚持科学性与时效性相结合(2)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4)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7、心理辅导主要方法(1)精神分析疗法(2)行为疗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松弛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肯定训练法(3)认知疗法(4)人本主义疗法48、教学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5)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9、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1)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过程(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育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50、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8)量力性原则51、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与深度,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巧技能(2)作业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3)作业与教科书的内容要有逻辑关系,不能照搬,要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4)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5)作业应当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但不可牵强附会(6)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52、教学设计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2)程序性原则(3)目标性原则(4)反馈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6)具体性原则53、教学情境创设原则(1)基于生活(2)注重形象性(3)体现学科特点(4)内含问题(5)融入情感54、创设情境的基本方法(1)借助语言(2)借助问题(3)借助实物、多媒体(4)运用游戏(5)运用故事55、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方法顺水推舟、随即调整、将错就错、借题发挥、解围鼓励、幽默调侃、巧妙暗示、问题转换、警告、暂冻56、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1)调查研究法(2)目标管理法(3)情境感染法(4)规范制约法(5)舆论影响法(6)心理疏导法(7)行为训练法57、班主任主要内容与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工作(5)组织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总结与计划58、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认识②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③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④正确实施奖惩,树立守纪风气59、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60、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方法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敢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61、良好师生关系建立,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2)发扬教学民主(3)公平对待学生(4)提高自身素养(5)善于与学生沟通62、课堂氛围的营造(1)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3)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4)给予学生合理期望63、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1)学生方面原因:挫折、寻求注意、人格因素、生理因素(2)教师方面原因:教学不当、管理不当、威信散失(3)环境方面的因素64、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1)运用积极的语言、非语言手段控制(2)合理运用惩罚(3)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不给学生留违纪世间(4)进行心理辅导65、教育评价的功能(1)导向与激励功能(2)鉴定与选拔功能(3)诊断与改进功能(4)反馈与调节功能(5)管理与教育功能66、发展性评价的内涵(1)评价目的(2)评价功能(3)评价观念(4)评价内容(5)评价方式(6)评价主体(7)评价过程67、教师批评艺术(1)批评博士责备(2)对事不对人(3)进退有度(4)要做个别化处理(5)因人而异68、同事合作能力(1)主动配合,团结协作(2)公平竞争,大局为重(3)尊重同事,相互信任(4)谦虚谨慎,彼此学习69、家校合作意义(1)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2)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3)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70、处理家长问题要求(1)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2)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3)教师要真诚对待家长(4)教师不得对家长提过分要求(5)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合理:了解家长、评价要恰当、讲究方式71、与家长交往策略(1)换位思考,理解感受(2)安抚倾听,相互信任(3)目标一致,相互合作(4)有效沟通,保持交流72、教育反思原则自主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个性化原则73、教师反思内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得失、教学再设计74、教学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验证阶段75、教育反思主要方法反思日记、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教学诊断、教育叙事76、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步骤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并实施、在实施中评估与调整规划77、教师展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精神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深化与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自我的形成7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79、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80、教师职业压力调整策略(1)自我克制,增强自控力(2)控制焦虑情绪,改变不良心境(3)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抑制、自我激励等(4)设法使情绪合理释放,多找朋友谈心,以减轻精神压力和抑郁情绪,解开问题,消除误会(5)运用情绪转移法,转换情境,转移注意力,改变心境81、教师不良情绪调试方法(1)合理宣泄(2)转移注意(3)升华法(4)暗示法(5)补偿法。

D类综合应用能力重要知识点一览

D类综合应用能力重要知识点一览

D类综合应用能力重要知识点一览1. 引言本文档旨在梳理D类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或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与技能。

2. D类综合应用能力的定义与范围D类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在特定领域内,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沟通协调、创新思维等方面。

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D类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者需要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并能运用统计学、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数据解释和决策。

- 数据收集与整理:掌握问卷调查、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及Excel、Python等数据整理工具。

- 数据分析方法:熟悉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

- 数据可视化:学习使用Tableau、Power BI等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呈现。

4.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习者需要掌握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 演绎推理:学习运用逻辑符号、命题等基本概念进行有效推理。

- 归纳推理: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如类比推理、因果推理等。

- 批判性思维:培养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质疑、评估的能力。

5. 沟通协调沟通协调能力在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

学习者需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方法。

- 沟通技巧:学习倾听、表达、说服等沟通方法,提高沟通效果。

- 团队协作:了解团队动态,掌握团队角色、沟通渠道和冲突解决策略。

- 跨文化沟通:认识文化差异,提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

6.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学习者需要培养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创新能力。

- 发散思维:学习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法展开思路。

- 批判性思维:培养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质疑、评估的能力。

- 创意实现:掌握TRIZ、六顶思考帽等方法,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成果。

7. 结论D类综合应用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学习者需掌握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沟通协调、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 第八章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 第八章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第八章八教育机智(一)教育机智的含义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进行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也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重要表现.(二)教育机智形成的素质要求1实践性知识.这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对教学关系的认识、教学情境的把握、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及对教学的反思等.2教育情感.教育情感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发自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等.3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观判断和感受,是教师激发自身工作潜能和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主导力量.除上述教育机智形成的必备素质和基本条件外,影响教育机智形成的因素还包括教师的智力、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技能等.(三)教育机智的运用原则1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首先要从教育入手,应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化解矛盾、教育全班的精神,既不能一棒子打死,开除了事,也不能浮皮潦草,不痛不痒地处理.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对动因进行全面的评估,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策略,尽量做到公正、公平,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2目的性原则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整体上关怀并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是教师做好班级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处理班内突发事件、医治学生心灵创伤、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指导思想与唯一目的.3客观性原则随着时间的发展,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会形成一种定势,以定势去处理事情必然存在一定风险.对于具体的突发事件,教师必须依据事实真相去分析和处理,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以事实为依据,秉公办事,要有民主意识,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4启发性原则教师要随时注意启发学生,让其自觉改正错误.教师在处理事情时不要一听到或看到某些不良现象就下结论,一定要留“余地”,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所犯错误的性质及其危害,引导学生依靠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5有效性原则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时,有的采用训、压、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有的主观武断、偏听偏信;有的批评过繁,想起来就“讲”,使学生一听教师说话就烦等,这些做法不但不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还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是重视效果,要用“育人”的眼光去看事件,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无论什么事都应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看到坏的一面,又看到有利的、积极的一面,有的放矢,使教育行之有效.6一致性原则教师的班级工作一定要顾及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处理突发事件时,各种因素和力量应力求步调一致,相互配合.校长要尊重教师的工作,主动协调和统一学校内各种教育力量;家长也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不护短,不偏爱子女.只有对学生形成连续不断的一致性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7可接受原则教师处理突发事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对于较大的事件教师要上报校长,单靠学校难以处理的还要报告有关部门,如公安、司法予以协调,使当事双方都能接受,问题得到妥善解决.8因材施教原则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教育这一前提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处理突发事件更强调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如性别差异),同样一件事,对男生用严厉批评的方法去解决可能效果最好,但换成女生则效果不一定好.在处理某些突发事件时,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考虑到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9冷处理原则沉着冷静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沉着冷静地面对事实,尤其在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育修养和心理调控能力,要豁达大度,不怕低头承认自己平时工作中的漏洞.这也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忍耐力.对于有些突发事件,教师不应急于表态,急于下结论,而应冷静地观察一段时间,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简言之,教师的头脑要冷静,感情要克制,态度要沉着,并迅速做出判断,果断决定处理方案.二、教育机智的运用及具体建议教育机智的运用策略教育机智的运用策略可概括为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等.1因势利导因势利导是指教师顺着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对学生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发展趋势,既有向坏的方面转化的可能,也有按人们的期望发展的可能,而教师的“利导”就是基于这种期望的发展趋势之上的点拨、引导.发展优点,克服缺点,力求使外部的诱导、启发通过学生内因而起积极的作用,在这里“势”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导”才是施教的重点和中心.2随机应变教育情境错综复杂,瞬息万变,随时会发生一些意外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能迅速地判明情况,及时地确定行动方向,采取果断的措施,否则会使问题蔓延,甚至使自己处于难堪境地.要适时根据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事先未预料的问题,及时调节.3掌握分寸掌握教育分寸就是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应实事求是,通情达理,且说话合度、行为得体、方式适宜.在教育工作中,如果不注意分寸,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过分的赞扬,会使他们养成骄傲、不踏实的坏习惯,过分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过分的爱抚会削弱他们的意志,过分的严厉会使他们养成性格上的盲从或固执;过分的迁就会使他们形成松懈、放任的习性,过分的苛求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高的教育要求会使学生望而生畏,过低的要求则会对他们失去教育意义等.所以,善于掌握教育分寸,是教师的一门教育艺术,也是教育机智最明显的一种标志.教师既要坚持对缺点不妥协的原则性,同时又要耐心诚恳地帮助学生,对需要“热处理”的应抓住时机,当机立断,迅速处理,不能拖延,对需要“冷处理”的不要急于表态处理,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步加以处理,使得学生心悦诚服.4审时度势审时是仔细研究时局,度势是估计情况变化.针对实际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审时度势的方法常常表现在德育中.当学生处于困境、遇到挫折、遭受突发事件打击时,内心会承受很大压力,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契机,对这些学生表示关心和理解,伸出热情之手,为他们排忧解难,必然会收到良好教育效果.5对症下药教育机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教师只有对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受教育的可能性.对症下药,就是要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使教育工作取得预期的成功.在教育别学生的同时又要对集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力求做到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不同的学生对批评的适应有明显的不同,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1)对性格活泼、反应敏捷的学生可以给予直接式的批评.(2)对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学生可以进行对比式批评.(3)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可以用缓冲式批评.(4)对情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性心理较强的学生可以采取触动式批评.(5)对脾气暴躁行为易被语言所激的学生可以用商讨式批评(6)对玩世不恭、搞恶作剧的学生,课堂上要尽量不与他正面交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爱和期待是批评的出发点.(二)教育机智的具体运用建议1处理教师自身失误的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失误,如读错字、写错字、算错题做错实验、讲错知识点等.出现失误并不奇怪,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待失误.对于教师自身的失误,首先,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地面对自身的错误,而不是碍于所谓的“师道尊严”放纵错误,这是教师处理自身失误应持有的态度.同时,教师要通过教育机智把自身的失误转变为问题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此探寻、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面对不同的情境,教师可采取的应对方案如下.(1)对于一些自身教学的失误,如果学生指正出来时,教师确认自身教学确实存在问题之后,要实事求是,切忌搪塞,否则会降低自身在学生面前的公信力.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意见,并对发现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教师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2)对于一些自身的口误、笔误或是其他明显错误,教师可以用妙语补失,幽默自嘲,来巧妙地纠正错误或把学生引向教学内容.(3)对于一些教学失误,在学生提出或教师及时发现后,教师可以将计就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提醒学生注意该类错误.(4)对于自己不能确定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抱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针对具体情况,有些不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可留作课后查证;有些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可与学生一起探究,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2处理学生失当行为的教育机智学生的失当行为是指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或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如学生开小差、闹、打架、逃课、恶作剧、拿别人东西、抄袭作弊、早恋和叛逆等.对于学生的失当行为,教师要以关爱学生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帮助其改正缺点.外,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考试过程中出现抄袭行为,教师可用委婉幽默的语言暗示学生,事后在适的时间和地点,主动找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将说服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引导学生改变行为.因此,面对学生的失当行为时,教师要镇定宽容、迅速果断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学生化解矛盾,摆脱窘境.面对不同的情境,教师可采取的应对方案如下.(1)学生出现失当行为总会有一定的原因.面对学生的逃课、早恋等失当行为,教师首先应克制自己,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了解真实情况后,针对具体问题做出有效的决策和行动.如对学生的早恋问题,教师不应反应过激,而应该理解学生处于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奇与好感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应和有此问题的学生充分沟通,用适当的例子使学生理解早恋的危害,学会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将这种懵懂的感情升华为对学习的热爱.(2)面对有恶作剧、抄袭作弊、叛逆等行为的学生,教师应该允许他们说错话、办错事,怀着希望,给他们机会,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带着欣赏和激励的眼光看待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其中,学生的恶作剧是最常见的失当行为.这些恶作剧往往使教师处于尴尬境地,进退两难.这些学生常常对学习兴趣较低,教师可采取宽容的态度,可采取幽默的方式对其在恶作剧中表现出的能力进行评价,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引导其扬长避短,学会克制自己.(3)课堂上有些学生的失当行为,例如做小动作、开小差等,影响不大,涉及面不广.这时教师不应该中断教学进程,停下课去处理,最好采用暗示的方法,旁敲侧击.教师可用语调的变化、目光的注视适当的手势等提示学生,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纠正,又不会影响整个课堂和其他学生,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4)有些学生的失当行为,从表面上看,干扰了课堂教学,破坏了课堂纪律,影响了教学进程,打断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但其中往往包含着一些积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挖掘,并加以利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转变为可利用的生长点,把偶发事件变成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品质以及教育大多数学生的一次机会,以促进学生的积极转变.如学生总喜欢接教师的话茬,教师不应对其采取忽视,甚至批评,而是应该引导其学会在思考之后⑤有些学生爱表现自己,特别希望得到关注,这时教师可以巧用忽视.忽视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更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纵容和包庇,而是巧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消退法,即对学生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否定.如学生在座位上张牙舞爪,希望得到教师关注,教师可采取忽视消退法,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并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学生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3处理学生意外回答的教育机智学生的意外回答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教育教学内容有关的疑难,另一种是古怪的或与教育教学内容无关的意外回答.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讲解、提问、组织讨论时,有时会碰到难度很大的问题,甚至一时难以回答;有时学生视野比教师开阔、思维活跃,会提出一些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等.这是当前信息化时代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首先应承认自身认识的不足,平和地对待这些危机,运用教育机智将其转化为课堂的亮点.遇到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质疑,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在处理教学疑难问题时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思考、辩论和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1)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我每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政于质疑,让学生自已主动去发现问题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辩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对于一些难以解决或难以形成定论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学生的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思考,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解决的向题,下课后应及时查证,得出相对合理的解释,在下节课与学生分享.(3)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古怪的或与教育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或观点,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回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引导,巧妙地把学生又拉回到主题上来.4.处理教学环境突变的教育机智教学环境突变是指外来干涉事件的发生导致课堂教学环境的不协调,它往往不是由学生引起而是由外界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引起的事件,对于这类事件的处理同样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如外界异样的声响、气象的变化、闯入教学环境的生物等.面对不同的情境,教师可采取的应对方案如下.(1)一些外部干涉事件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它往往不是由学生引起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冷静沉着,制怒戒躁,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教师可采取相应措施,以一定的言语动作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如教学时,一块挂着的小黑板突然掉了下来,学生中出现了骚乱.教师不慌不忙地把小黑板拾起并重新挂起来,接着问:“同学们,刚才我们讲到哪里了?”在轻描淡写中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课堂.(2)教师要善于利用外界环境的变化,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因素,借题发挥,灵活调整.第三章人际沟通与合作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也是教师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就要在与学生沟通时坚持以下几个方面.1.关爱学生沟通的基础是关心.关爱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对少数学生的爱,更不是有差别的爱,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对所有学生付出同样的爱,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心理健康、身体状况,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保持对学生稳固面持久的爱.教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掌握良好有效的沟通与表达技巧,杜绝因个人情绪变化而迁怒于学生的现象2.了解学生教师要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3.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建立师生间平等关系的表现.(1)尊重学生的人格,挖苦、讽刺学生,忌粗暴对待学生.教师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应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任意打骂侮辱、体罚学生不仅是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而且是触犯法律的(2)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应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教师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能激发学生性.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的信任能够给他们提供强大的进步动力.4赏识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懂得赏识与赞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以希望,激励学生进步;不要只盯着学生的缺点,或者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5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要求教师要公正、公平、不偏不倚、一视同仁.一方面,教师不能因为个人感情的好恶、私人关系、学生成绩的优劣等偏祖或是轻视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性别,美丑、性格特征、身体条件、家庭出身等的不同而偏粗或轻视学生.6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将热爱、尊重、严格要求统一结合起来的爱.这种爱不是宠爱溺爱和偏爱,而是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要从四个具体的方面去展开工作:首先,严而有理.教师在要求学生时,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的规律,不应压抑抑制学生,使其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学生提要求时要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乐于接受其次,严而有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度的要求,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每一项要求有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到恰到好处.再次,严而有恒.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必须始终一贯,坚持到底,不能朝令夕改、虎头蛇尾.在贯彻中遇到来自学生惰性、理解程度等方面的阻挠,教师必须态度坚决、意志坚定.最后,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考虑教育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刚柔相济、寓刚于柔.另外,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沟通前,教师应充分了解情况,握相关信息.错误的、模糊的信息容易使教师做出错误的分析与判断.第二,在沟通时,教师应以欣赏面不是评判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师应学会赞美学生,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第三,在沟通方式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对于学生来讲,讲故事的方式通常比讲道理的方式更有效.一味说教的教师不易走进学生的心灵.第四,在沟通时,教师应具有针对性,不应因事而评判学生的品行,第五,在沟通进行中,教师要时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结合实际情况揣测学生心理,以便及时调整沟通策略.第二节教师与家长1.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和家长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两个重要参与者,秉承着对学生负责、促进学生健康成的共同目标,应当是彼此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教师在与家长的相处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长不理解学校教学制度、不配合或者质疑教师的教学工作、过分溺爱孩子并且阻碍学校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等,因教师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消除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误解、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在与家长相处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并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应让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达成一致,形成共识,更好地体现家校共育.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应注意与家长沟通的策略1尊重家长,进行平等沟通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以尊重的态度与家长沟通,平等地与每一位家长交让每个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教师不要当众责备其子女,不要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和有悔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行为.2肯定学生,耐心引导家长在沟通时,教师要多肯定学生,要避免向家长“告状”,全面、客观地介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热情、耐心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学生,共同商讨、协调教育方法、步骤3换位思考理解家长感受教师要能换位思考,了解家长的处境,从家长的角色出发去体会家长的心。

教师招聘上岸学霸综应笔记(一)

教师招聘上岸学霸综应笔记(一)

第一篇师德和职业认识第一章教育观一、素质教育(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1、素质教育概念: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观答题话术:第一种: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第二种: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提倡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的是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第三种: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融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四种: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个人的天赋,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要做到共同性和差别性的相互统一,重视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五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素质教育内涵:(口诀:提速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Vs个别教育、放弃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绩+其他方面,不能唯成绩论而忽略其他)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要因材施教)的教育(5)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知识点辨析:素质教育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意味着学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能学好。

答:题干表述错误,这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

学生全面发展是指学生通过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合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这不代表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学好。

首先,教学是有一定目的的,教学内容是通过选择的,学校不可能什么都教,学生也不会什么都学。

综合应用能力a类考点背诵

综合应用能力a类考点背诵

综合应用能力a类考点背诵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将它们灵活地运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和背诵综合应用能力a类考点,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综合应用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将它们灵活地应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来解决。

因此,综合应用能力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二、综合应用能力a类考点背诵1. 综合应用能力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综合性:综合应用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性:综合应用能力是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它与理论学习密切相关。

(3)创新性:综合应用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综合性:综合应用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将它们灵活地应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 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法(1)注重实践:综合应用能力是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实践,多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

(2)注重综合性:综合应用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因此,我们要注重综合性的学习和训练。

(3)注重培养创新思维:综合应用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创新思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事业编综应a类知识点

事业编综应a类知识点

事业编综应a类知识点一、综合应用能力A类概述。

1. 考试性质。

- 综合应用能力(A类)是针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试卷结构。

- 通常由注意事项、背景材料和试题三部分组成。

试题一般为4 - 5道大题,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二、常见题型及知识点。

1. 归纳概括题。

- 知识点。

- 准确理解给定材料的含义,把握材料的主旨和要点。

- 能够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合,按照要求概括出主要内容、问题、原因、措施等。

- 注意概括的全面性,不能遗漏重要信息,同时语言要简洁、准确。

例如,在概括问题时,要从材料中找出负面的、需要改进的情况,如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服务不到位的现象等。

- 答题技巧。

- 精读材料,标记关键信息。

可以使用圈点批注法,将重点词汇、语句标记出来。

- 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类概括,如主体分类(政府部门、企业、群众等)、范围分类(内部管理、对外服务等)。

2. 提出对策题。

- 知识点。

- 明确问题的根源,根据给定材料和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 对策的来源包括材料中的直接对策(如专家建议、政府已经采取的有效措施等)和间接对策(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推导对策)。

- 要考虑对策实施的主体、对象、方式、内容和预期效果等要素。

例如,针对社区环境卫生差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可以是由社区居委会(主体)组织志愿者(对象)定期开展清扫活动(方式),配备必要的清洁工具(内容),以改善社区环境(效果)。

- 答题技巧。

- 先确定问题,根据问题找对策。

如果材料中既有问题又有对策,要进行合理的整合与补充。

- 对策要具体,避免过于笼统的表述,如“加强管理”应具体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等。

3. 应急处理题。

- 知识点。

- 了解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以人为本、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等。

综合应用能力-笔记整理

综合应用能力-笔记整理

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类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各省市视情况来定),综合应用能力课堂重点解决主观题部分,客观题由公共基础老师来负责讲解。

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积累储备很重要。

案例分析主观题 公文写作文章写作文章写作种类:完全开放型试题 命题作文(考试可能性不大) 大面积招考以及快速阅卷,不可量化无可比性图片、漫画、视频形式总论点确定 半限制性试题: 有材料(综合应用以半限制性为主) 字数在800---3000分论点确定,推出总论点完全限制性试题:类似于申论试卷(材料较多,答案80%都在材料中)解读阅卷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爱好非现场阅卷(理性、客观)学科背景阅卷人心情可比性总论点尺度分论点工作量量化种类论证现场阅卷效率表达:(类机器人)疲惫程度:卷面、字体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文章文种:文章文种主要分为四种: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综合应用能力考试文章写作为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四要素:引论、论点、论据、论证引论和论证是虚的,论点和论据是实的策论性文章(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明确提到写策论性文章;现在申论考试中,广东申论考试中曾出现写策论性文章的要求)议论文政论性文章(政府性议论文)注:文章写作,题目要求自选角度,文章的总论点必须是固定统一的,总论点反映的是文章的整个立意主旨,这个不能偏离,一旦偏离,文章肯定废。

文章的切口也要找准,取决于解读命题人,是代命题人陈述观点。

注:开放型试题写作论证过程引用话题尽量不要过于专业,尽量不要有争议。

在表达过程中尽量采用规范术语,少采用网络术语。

同时,客观中立去陈述问题,不要主观人为做出片面性判断。

半开放性或完全限制性试题:论据尽量立足于材料,或以材料信息作为背景依据。

除非材料中有名言警句或历史典故,通常不建议引用。

注:独立自然段,围绕单主题去论述文章布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分论点1: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得出结论分论点2:为什么总论点怎么办是什么分论点3:为什么怎么办议论文:策论性文章:重心论证对策的可行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操作性,以解决问题为主,文章结构头为小,中间大,对策是主线,通常建议逐条论证,结构采用结论+原因+措施(品牌对策除外)1.论重要性、必要性政府性议论文 2.论主题的关系(政论文) 3.对现象发表看法:4.寓言、故事政论性文章与策论性文章共性问题1.标题⑴作用:标题即论点。

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学习

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学习

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学习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学习
本文将介绍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的学习内容。

D类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关键知识点的学习内容:
1. 学习基础知识
为了具备综合应用能力,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但不限于:
- 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理论和实践经验;
- 相关领域的技术、工具和方法;
- 相关领域的案例和判例分析。

2. 学习综合运用方法
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在于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为此,需要学习一些综合运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 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设计;
- 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 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 学习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对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通过参与实际案例的解决或实践项目的实施,可以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4. 学习沟通和协作技巧
在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沟通和协作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学习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综合应用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提升。

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和学术活动,可以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以上是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学习的一些内容。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学习

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学习

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学习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学习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您提供D类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您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关键知识点。

2. 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2.1 基础知识- 掌握D类设备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了解D类设备的各项技术参数- 熟悉D类设备的使用方法与维护技巧2.2 应用场景- 分析D类设备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 理解D类设备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掌握D类设备在特定环境下的优化策略2.3 编程与开发- 学习D类设备的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 掌握D类设备固件的升级与优化方法- 了解D类设备与其他设备的接口技术2.4 故障排查与维护- 学习D类设备故障的常见原因与表现- 掌握D类设备故障的排查方法与步骤- 熟悉D类设备故障的预防措施与解决方案2.5 项目管理- 理解D类设备项目的特点与需求- 掌握D类设备项目的前期调研与方案设计- 学习D类设备项目的实施与监控方法3. 学习资源- 书籍:《D类设备应用手册》、《D类设备编程与开发实战》- 在线课程:D类设备入门教程、D类设备故障排查与维护实战- 技术论坛与社区:关注行业动态,学习前沿技术4. 学习计划- 第1周:学习基础知识,了解D类设备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第2周:深入学习应用场景,掌握D类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第3周:学习编程与开发,了解D类设备的编程语言与开发工具- 第4周:学习故障排查与维护,掌握D类设备故障的排查方法与步骤- 第5周:学习项目管理,了解D类设备项目的实施与监控方法5. 总结通过学习本文档所提供的D类综合应用能力关键知识点,您将能够全面掌握D类设备的相关知识,提升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请您按照学习计划,逐步深入学习,相信您将取得显著的成果。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 第五章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 第五章

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第五章五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1.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而形成的有固定的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2.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学校计划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和班级内外力量,对班级教育任务进行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等活动.3.班级管理的功能: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4.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5.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①以满足学生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6.班级管理的模式①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一般来说,班级的意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②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作业要求等;③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值日生制度、考制度等。

②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③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理方式.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过程④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将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组目标、个人目标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日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管理方式.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围绕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的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的个体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7.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①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了解班级学生和班级整体情况,把握班级特点,解决班级教育管问题的方法.②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是班级教育管理者和班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学校任务和班级实际情况,共划班级或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目标③情境感染法④规范制约法⑤舆论影响法⑥心理疏导发⑦行为训练法8.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①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体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②确立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9.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1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③.班主任是班级人机关系的协调者④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⑤班主任是练习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⑥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⑦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⑧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1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任务.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集形成的重要标志)③建立学生档案④个别教育(1)先进生工作:要求: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后进生工作: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要求: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树立榜样,增强是非观念,④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⑤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3)中等生工作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教育;③根据中等生信心不足的特点,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⑤组织班会活动⑥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⑨偶发事件的处理.12.班主任工作的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集体教育原则4.民主公正原则5.严慈相济原则6.以身作则原则13.班主任工作的素质要求:1.道德素质2.知识素质3.能力素质4.心理素质14.班集体的特征: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③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④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⑤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共同目标是导向,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规章制度是保证)1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6.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方法:①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目标是发展方向和动力。

d类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掌握与应用

d类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掌握与应用

d类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掌握与应用D类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掌握与应用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D类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

D类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D类综合应用能力的知识点及其应用。

知识点一:问题分析与解决- 确定问题的关键点和目标- 进行问题分析和综合思考- 制定解决方案并实施- 进行结果评估和调整知识点二:团队合作与沟通- 有效的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 清晰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共享信息和资源的能力- 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三:创新与创业- 发现问题和机会- 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和技能- 善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知识点四:跨学科综合应用- 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理解和应用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 融合不同领域的思维和观点- 解决复杂问题和挑战知识点五:伦理与社会责任- 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 考虑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承担个人和组织的责任- 促进公平和正义应用案例以下是一些D类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案例:1. 在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中,团队成员需要合作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需要分析不同学科的知识并综合运用,最终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2. 在一个创业项目中,创业者需要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同时要考虑伦理和社会责任,确保他们的业务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运营。

3. 在一个团队工作中,成员需要有效地沟通和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处理冲突并解决问题,以实现团队的目标。

以上是D类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的简要介绍。

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够灵活应用,将有助于在实际问题中做出独立决策并取得成功。

d类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详解

d类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详解

d类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详解D类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点详解1. 什么是D类综合应用能力D类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在实际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D类综合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

2. D类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D类综合应用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层面,具备D类综合应用能力可以提高个人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使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成功和满意。

在社会层面,D类综合应用能力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创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 培养D类综合应用能力的方法- 深入学习专业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和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 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 跨学科的学习: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宽视野,培养跨领域的综合能力。

- 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 学习团队合作: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4. D类综合应用能力的应用领域D类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 商业领域:通过综合应用能力,可以进行市场分析、业务管理、创新管理等工作。

- 科研领域: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的应用。

-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和解决学生问题。

- 社会管理领域:通过综合应用能力,可以进行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社会进步。

5. 总结D类综合应用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的积累、跨学科的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习团队合作,我们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各个领域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事业编联考a类综应三色笔记

事业编联考a类综应三色笔记

事业编联考a类综应三色笔记摘要:1.事业编联考A 类综应三色笔记的概念与意义2.事业编联考A 类综应三色笔记的具体内容3.事业编联考A 类综应三色笔记的使用方法与技巧4.事业编联考A 类综应三色笔记的效果与优势正文:事业编联考A 类综应三色笔记的概念与意义:事业编联考A 类综应三色笔记是一种针对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综合应用能力(A 类)的复习方法。

通过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并运用三种颜色的笔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以便于考生更高效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这种方法旨在帮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考试要点,提高复习效果,从而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事业编联考A 类综应三色笔记的具体内容:1.红色笔记:用于标注重要知识点和常考点,如法律法规、管理学原理、公文写作等。

红色笔记是复习的重点,需要考生熟练掌握。

2.蓝色笔记:用于标注次重要知识点和较易考点,如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等。

蓝色笔记是复习的次重点,需要考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绿色笔记:用于标注其他知识点,如时事政治、经济常识等。

绿色笔记是复习的补充内容,需要考生在掌握红色和蓝色笔记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事业编联考A 类综应三色笔记的使用方法与技巧:1.在学习过程中,考生可按照红色、蓝色、绿色的顺序进行复习,先重点掌握红色笔记的内容,再逐步拓展到蓝色和绿色笔记。

2.复习时,可采用错题本的方式,将做错的题目对应的知识点用三色笔记标注在错题本上,以便于下次复习时重点关注。

3.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复习,如上下班途中、午休时间等,拿出三色笔记进行快速浏览,加深知识点印象。

4.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并对照三色笔记查漏补缺。

事业编联考A 类综应三色笔记的效果与优势:1.提高复习效率:通过三色笔记对知识点进行区分,有助于考生明确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

2.增强记忆效果:通过不同颜色的笔来标注知识点,有助于考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记忆效果。

事业编联考a类综应三色笔记

事业编联考a类综应三色笔记

事业编联考a类综应三色笔记【最新版】目录1.事业编联考 A 类综应三色笔记简介2.三色笔记的作用和优势3.如何使用三色笔记进行高效学习4.结论正文【1.事业编联考 A 类综应三色笔记简介】事业编联考 A 类综应三色笔记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适用于备考事业编联考 A 类综合应用能力测试。

这种方法将学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红色笔记、蓝色笔记和绿色笔记,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点。

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三色笔记的作用和优势】三色笔记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考生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使学习过程更加有针对性。

具体优势如下:1.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使用三色笔记,可以清晰地了解学习内容的结构和重点,避免盲目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增强记忆效果:不同颜色的笔记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使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更容易记住重点内容。

3.培养思维能力:使用三色笔记需要考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有助于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如何使用三色笔记进行高效学习】1.分类知识点:首先,考生需要将学习内容按照重要程度和类型进行分类。

一般可分为红色笔记(非常重要)、蓝色笔记(比较重要)和绿色笔记(一般重要)。

2.制定学习计划: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能得到有效完成。

3.复习策略: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根据三色笔记的重点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红色笔记需要重点复习,蓝色笔记次之,绿色笔记最后。

4.定期检查和调整:学习过程中,考生应定期检查学习进度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学习计划的顺利实施。

【4.结论】事业编联考 A 类综应三色笔记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适用于备考事业编联考 A 类综合应用能力测试。

综合应用能力-笔记整理

综合应用能力-笔记整理

综合应用能力-笔记整理综合应用能力考试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综合应用能力课堂主要解决主观题部分,客观题由公共基础老师来讲解。

考试前需要积累储备,这对于主观题尤为重要。

文章写作种类包括完全开放型试题命题作文、大面积招考以及快速阅卷的图片、漫画、视频形式、半限制性试题以及完全限制性试题。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推出,同时要根据阅卷人的背景和心情来进行表达。

文章写作种类主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议论文,而综合应用能力考试文章写作则以议论文为主。

议论文的四要素包括引论、论点、论据和论证,其中引论和论证是虚的,论点和论据是实的。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总论点的统一和切口的准确,同时要避免偏离总论点。

对于开放型试题的写作,要尽量避免过于专业和有争议的话题,同时采用规范术语和客观中立的表达方式。

在半开放性或完全限制性试题中,要尽量立足于材料,避免过多引用名言警句或历史典故。

文章布局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方式,分论点围绕单主题进行论述。

对于议论文,策论性文章需要重点论证对策的可行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操作性,以解决问题为主。

政府性议论文则需要论述主题的关系。

和问题第二步:引入立论,说明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和观点如: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②设问法:通过设问引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如:你是否曾经在上班路上被堵在路上,无法前行?你是否曾经为了等公交车而焦急不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③引用名言法:引用名人名言或相关数据,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如: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交通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类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各省市视情况来定),综合应用能力课堂重点解决主观题部分,客观题由公共基础老师来负责讲解。

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积累储备很重要。

案例分析主观题 公文写作文章写作文章写作种类:完全开放型试题 命题作文(考试可能性不大)大面积招考以及快速阅卷,不可量化无可比性图片、漫画、视频形式总论点确定 半限制性试题: 有材料(综合应用以半限制性为主) 字数在800---3000分论点确定,推出总论点完全限制性试题:类似于申论试卷(材料较多,答案80%都在材料中)解读阅卷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爱好非现场阅卷(理性、客观)学科背景阅卷人心情可比性总论点尺度分论点工作量量化种类论证现场阅卷效率表达:(类机器人)疲惫程度:卷面、字体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文章文种:文章文种主要分为四种: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综合应用能力考试文章写作为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四要素:引论、论点、论据、论证引论和论证是虚的,论点和论据是实的策论性文章(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明确提到写策论性文章;现在申论考试中,广东申论考试中曾出现写策论性文章的要求)议论文政论性文章(政府性议论文)注:文章写作,题目要求自选角度,文章的总论点必须是固定统一的,总论点反映的是文章的整个立意主旨,这个不能偏离,一旦偏离,文章肯定废。

文章的切口也要找准,取决于解读命题人,是代命题人陈述观点。

注:开放型试题写作论证过程引用话题尽量不要过于专业,尽量不要有争议。

在表达过程中尽量采用规范术语,少采用网络术语。

同时,客观中立去陈述问题,不要主观人为做出片面性判断。

半开放性或完全限制性试题:论据尽量立足于材料,或以材料信息作为背景依据。

除非材料中有名言警句或历史典故,通常不建议引用。

注:独立自然段,围绕单主题去论述文章布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分论点1: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得出结论分论点2:为什么总论点怎么办是什么分论点3:为什么怎么办议论文:策论性文章:重心论证对策的可行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操作性,以解决问题为主,文章结构头为小,中间大,对策是主线,通常建议逐条论证,结构采用结论+原因+措施(品牌对策除外)1.论重要性、必要性政府性议论文 2.论主题的关系(政论文) 3.对现象发表看法:4.寓言、故事政论性文章与策论性文章共性问题1.标题⑴作用:标题即论点。

如:提高浙江制造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⑵书写结构:正标题:动词+主要问题(现象)+补语副标题:动词+本质+补语⑶书写格式:建议采用双标题,分两行居中书写。

如:从朔州途径说开去浅谈煤炭资源整合(备注:实在没有想出合适的标题,可用“议、评、谈、论”+主要问题)(4)来源:现象小节——(主标题)本质小节——(副标题)2.结尾:干净利落,首尾呼应,重提论点,注意点题。

建议80个空格左右,通常不超100格。

三种结尾:坚定信念型:“我们坚信,在众多主题的共同努力下,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为XXXX奠定基础,为XXXXX提供保障。

”如:我们坚信:在家庭、社区、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家底”一定能够得到夯实,人民生活一定能够得到满意,为改善百姓生活提供保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呼吁动员型:(适用于问题短期难以有效解决。

)“总之,我们还应运用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和手段,大力宣传XX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这个问题,最终使问题妥善解决,为XXXX奠定基础,为XXXXX提供保障。

”借鉴经验型:材料存在明显差异时用。

“总之,在解决某个问题上,我们不但要总结自身经验,还应该向他人或他地借鉴经验,从而提高自身解决某问题的能力,加快解决某个问题的进程,最终使这一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为XXXX奠定基础,为XXXXX提供保障。

”(本质与现象的小节)策论文开头:1. 短、平、快150个空格左右如:毕节3名男童因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炭中毒死亡,令人痛心、催人反省。

而这只是我国社会事务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这些问题的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政府形象,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如何强化政府责任,创新社会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现实拷问。

硬性采分点:①现象②现象的现状(好的、不好的)2.采分点:③不好现状带来的后果,凸显必要性④文章立意(论点):揭示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软性采分点:注重表达语感(陈述假设因果并列条件转折排比设问)3.来源:本质、现象、表现4.策论文开头种类:①因果法:除非材料有完整因果句,一般不建议使用(07江苏)第一步:因果句式提出现象第二步:用转折句揭示问题与本质的关系,而这个问题又是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步:用假设句推出不好现状带来的后果第四步:用设问句提出论点如:由于多个原因,造成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低。

然而,农村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影响到……,影响到……如何提高农村救助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②时间法:第一步:时差句式提出问题第二步:转折句揭示问题与本质的关系,而这个问题的成与败同样关系到本质的成与败第三步:用假设句提出后果第四步:用设问句提出论点③对比法:第一步:通过阶段或主体对比提出问题第二步:转折句揭示问题与本质的关系第三步:用假设句提出后果第四步:用设问句提出论点如:新生活、新希望是什么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定义。

大学生希望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窝”;农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军转干希望华丽转身、体现人生价值……然而,在我国还有部分群体,每天生活在危险边缘,突发性、毁灭性地质灾害时常伴随,道路、通信、电力基本生活设施严重不足,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活和个人发展需求,对未来发展、就业、生活等现代生活方式一片迷茫!他们的新希望、新生活是什么?从哪来?这是一个严峻的社会课题。

④政府报告法:第一步:开门见山交待问题与本质关系(例如常用:XX是XX的重要组成部分;XX问题关系到本质的XX ;完成XX问题是解决本质的首要任务;XX的重要任务是)第二步:交待主要问题的现状先讲好的,再讲不好的第三步:由不好现状推出后果第四步:用设问句提出论点⑤案例法:第一步:三两句概括一个特定案例(一般是负面个案)(例如10中央,08广东,07江苏,09浙江)第二步:用特殊句式提出问题(**只是**问题的一个缩影、可见**问题已成为当下重大社会课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对**能力检验,也是对**问题的严重考问)第三步:用推理句引出话题带出后果第四步:设问或陈述提出论点如:张老板安于现状,从事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传统加工产业,当金融危机爆发,发展陷入困境,而张老板只是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受阻的冰山一角,如何提高浙江制造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成功应对金融危机,不仅是对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浙江政府管理能力的严重拷问。

如何提高浙江制造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当下浙江发展的首要任务。

主体部分⑴结构原则: 结论+原因+步骤/措施(品牌除外)1.原则( 2)数量原则:通常建议三到四条(3)逻辑原则:建议采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不建议采用“第”字排序;内部排序逻辑可用并列或递进(不但…还…;一方面…另一方面…)如:首先,政府主导、合理有序、尊重民意、依法分步推进;其次,百姓积极响应,共同参与;最后,社会各界要理性看待移民安置,正确对待“客人”,积极主动、热情、真诚为其提供生活、生产、发展便利,引领共同参与家园建设,发扬邻里和睦一家亲,最终使“他们”成为“我们”。

留神硬性采分点“另外、同时”外挂,硬性采分点一般只写步骤,用并列或递进的方式跟在同一主体最后面(如:另外,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扩大内需等宏观调控手段,营造良好经济环境氛围,为浙江制造成功转型提供相应扶持。

)理论原则:再轻重后重组(4)排序原则:实践逻辑:排序无先后,擅长排在前,开口不言钱,宣传写最后2.句式(1)结论句式:动词短语+效果句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句写不出可以省略来源:积累,盯住动词和政治性名词改写(2)原因句式:顺装因果句:由于….倒置因果句:如:解决好……的问题是搞定…….的根本举措陈述案例:一篇文章中至少用一条例证材料直接摘录因果句来源:典型负面案例分析思维导图分析推理(3)措施句式:句式:动词短语,但比结论短语要更加具体、细致和操作性来源: 积累+盯住政治名词和动词改写政论文:1.论重要性开头:第一小节:200个空格左右,先用一两句话交代背景,引出现象。

议论这个现象的重要性,必要性,意义。

建议采用主体排序,从大到小罗列。

通常使用的表达方法为重复与排比(不断重提议题)常见的衔接语句或词汇用有利于,关系到。

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出现多种流转方式。

多种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有利于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农业发展;有利于现代农业大国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推进。

多种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有利于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有利于统筹规划,发展区域特色规模农业;多种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有利于农民广开思路,通过多种灵活的流转方式,多渠道增加收入,提高积极性。

第二小节:250个空格,用弱转折交代现象的现状。

(不好的现状)引出后果,后果排序从小到大。

(为了形成呼应)。

最后通过透过现象看本事,设问方式提出论点。

如:然而,我国目前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土地尽管为集体所有,但农民不能自由买卖,只能由政府定价、征购、征用;政府通过出租转让获取巨额利润,投入城市建设;企业通过土地开发赚取财富,产生富豪;城市居民购买房产改善生活,还随着房价的升值获取意外收益。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侵犯农民的利益,而且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甚至直接影响城乡一体化大局的推进。

如何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主体:分三个小节,从三个维度提出相关措施。

三个小节总字数在450,但不建议平均分配,按照责任主体的比例进行构建。

在这种排序中通常不建议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建议采用一方面、另一方面、最后。

如:一方面,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落实社会保障制度。

在流转过程中,不得改变土地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推进;要控制土地最高最低占有量,不得以公益事业的名义征用农地、侵占农民权益;在流转过程中,做好相关监管和备案,防止产生矛盾;在落实社会保障过程中,降低门槛、特设基数、提高覆盖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另一方面,农民广开思路,通过多种灵活的流转方式,多渠道增收。

同时,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就业和现代化发展需求。

在发展过程中,农民可以通过出租、承包、入股、成立合作社等多种途径,灵活自主流转,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增加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