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教案资料
病因病机教学设计方案
病因病机教学设计方案病因病机教学设计方案导言:在中医学中,病因病机是研究疾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的重要概念。
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对于学习中医理论的学生来说,病因病机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将为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病因病机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病因病机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学中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不同疾病的常见病因病机;3.培养学生分析疾病病因病机的能力;4.引导学生应用病因病机的知识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二、教学内容:1.病因的定义和分类;2.病机的定义和分类;3.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4.病因病机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100字)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联想到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激发学生对病因病机教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解释 (300字)向学生介绍病因和病机的基本定义和分类。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主要包括卫气营血功能失调和脏腑经络病变。
通过清晰的定义和分类,帮助学生建立对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2000字)针对常见疾病,如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通过分析其病因病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病因病机的知识。
以感冒为例,可以介绍其常见病因,如寒邪侵袭、饮食不洁等,并解释其病机,如外邪侵入导致卫气失和等。
通过详细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培养他们分析疾病病因病机的能力。
4. 病因病机与临床应用 (400字)讲解完病因病机后,引导学生思考病因病机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关系。
通过举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病因病机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鼓励学生在病例分析中运用病因病机知识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与回顾 (300字)在教学的末尾,总结和回顾学生在本堂课中所学的知识。
中医护理教学资料-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
病机的概念
二
主要病机
(三)气血失常 气血失常,是指气与血的亏
损不足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 以及气血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 从而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
第一节 病因
一
病机的概念
二
主要病机
二是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 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 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 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
度安逸两个方面。 1.过劳
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 度、房劳过度三方面。
第一节 病因
一
病因的概念
二
外感致病因素
三
内伤致病因素
2.过逸 过逸是长期过度安逸。长期
不参加劳动,又不进行体育锻炼, 可致气血运行迟缓,脾胃气滞的 病证。导致过逸的原因:①好逸 恶劳,影响脏腑气血运行。②生 活起居失常,如“久卧伤气”。
饮食是人体获取营养,维持 生命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所 以饮食不当就常常会导致内伤性 疾病发生。
第一节 病因
一
病因的概念
二
外感致病因素
三
内伤致病因素
2.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
方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 食不洁等。
第一节 病因
一
病因的概念
二
外感致病因素
三
内伤致病因素
(三)劳逸失度 劳逸失度包括过度劳累和过
第一节 病因
一
病机的概念
二
主要病机
血的失常,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 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从而形成 血虚的病理状态。二是血的循环 运行失常,血行迟缓或加速,血 行逆乱,从而形成血瘀、血热, 以及出血等病理变化。
中医学教学课件:第四章 病因病机
伤津 耗气
咽干舌燥, 小便短赤
壮火食气 (体倦乏力)
火
(热) 易
热极
生
生风
风 动
迫血
血
妄行
高热神昏、 四肢抽搐、 两目上视
吐血、便血 、尿血、皮 肤发斑
火(热)易致疮疡 临床症状
热入营血 腐蚀血肉
疮疡以局部红 肿热痛为特征
记忆
火 (热) 邪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扰心神
伤寒:头身疼痛 寒痹:关节冷痛
中寒:脘腹冷痛
寒性收引 腠理汗孔收缩 筋脉牵引拘急 恶寒、无汗、发热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寒 性 清澈
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伤寒:鼻流清涕
中寒:大便清稀
记忆
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 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
邪
湿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遏 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致病特点 动摇不定
症状
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风为百病之长
多兼他邪伤人
风寒、风热、风湿、 风寒湿等兼夹证
多发易感
风邪袭人 致病最多
记忆
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
寒
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证、伤阳证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 呕吐腹泻
寒性凝滞 气血凝结,不通则痛
二、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二)戾气
(一)六淫
1、概念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
的统称。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四季正常
的气候变化。
2、六淫致病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教学设计
。
内因决定疾病性质
02
同样的外因作用于不同个体,由于内因不同,可导致不同的疾
病性质。
外因影响疾病进程
03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典型案例剖析
01
02
03
04
风寒感冒案例
分析风寒邪气侵袭人体,导致 卫阳被遏,肺气失宣而发病的
机理。
肝郁气滞案例
探讨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导 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的过程
综合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阶段 性测试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的评价 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成绩反馈及改进建议
成绩反馈
及时向学生反馈考试成绩,指出不足之 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制定学 习计划。
VS
教学改进
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反馈情况,及时调 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对课程的建议和意 见,以便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
提问与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课堂讨 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参与
度。
小组合作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 互相交流、协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
角色扮演
模拟医患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 角色,加深对病因病机的理解和
认识。
案例分析在课堂中应用
选择典型案例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中医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讨论。
启发式教学
形成性评价策略实施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及时给 予反馈和指导。
作业评价
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正确率、 创新思维等。
阶段性测试
在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阶段性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 情况。
中医病因病机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18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中医病因学说 • 中医病机学说 • 中医辨证方法 • 中医治疗原则与策略 • 中医经典案例解析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中医病因病机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
中医病因病机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和临 床应用能力。
03
调整气血津液以治未病
通过调整气血津液的方法,可以预防和治疗相应的疾病,达到治未病的
目的。同时,根据气血津液的失常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
04
中医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阴阳辨证
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证多表现为 里证、寒证、虚证;阳证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实证。
寒热辨证
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寒证多表现为机体功能减退、 代谢减缓的证候;热证多表现为机体功能亢进、代谢加快 的证候。
内伤七情
思
悲
恐
惊
思则气结,过思伤脾。
悲则气消,过悲伤肺。
恐则气下,过恐伤肾。
惊则气乱,过惊伤心。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饮食无时、饮食偏 嗜等均可导致脾胃受损,气血生 化不足。
劳倦过度
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均可损伤正气,导致脏腑功能失 调。
其他因素
01
02
03
外伤
包括金刃、跌打、虫兽咬 伤等,可直接损伤人体皮 肉筋骨,导致气血瘀滞、 脏腑功能失调。
学习方法与效果
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加 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习困难与建议
中医护理第三章病因病机课件
【小结】
不发病
正气不足
正胜邪退
(内因)
发病后向 阴阳偏盛 极
正不敌
愈
(邪气盛则实 阴阳格 邪) Nhomakorabea拒
正邪斗争
病
机
阴阳失调
阴阳亡 失
邪气侵袭 (外因)
邪胜正负 (发病)
阴阳偏衰 发展
发展
(精气夺则虚 阴阳互
)
损
气机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 气脱
阴阳离决
【思考题】
病因
六、瘀血 (三)致病特点 • 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 • 肿块:久之可触及,按之不移 • 出血:血色多呈紫暗,或挟有瘀块 • 青紫或瘀斑、瘀点:局部见 • 舌象: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 脉象:多细涩、沉弦或结代
病因
七、外伤、虫兽伤 (一)外伤 • 外力损伤 • 烧烫伤 • 冻伤 (二)虫兽伤
病因
二、疠气 (二)致病特点 •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发病急聚、病情危重 •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 传染方式、各有途径
病因
二、疠气 (三)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 气候因素 • 环境和饮食因素 • 防治失时 • 社会因素
病因
三、七情 (一)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是机 体的精神状态。 (二)致病的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 2.直接伤及内脏 3.影响脏腑气机 4.情志波动,影响病情变化
病因
一、六淫 (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伤津耗气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5.火易扰心神 • 附:内火证
病因
二、疠气 (一)疠气的含义 ➢ 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调护措施建议
药物调护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如益气养血、滋阴降火等。
针灸推拿
可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 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饮食调养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如脾 胃虚寒者可食用温中散寒的食物。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 合理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恢 复健康。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 理疏导和情志调护,促进身心
康复。
06 预防与调护措施建议
预防措施建议
饮食有节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 胃功能。
情志调畅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抑郁、焦虑等不良 情绪刺激。
起居有常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 疏导和干预。
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01
02
03
04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做到早 睡早起,避免熬夜。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 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 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过大。
THANKS FOR WATCHING
风热犯表
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卫表失和,故见发热、微恶 风寒;风热上扰清空则头痛;热邪熏蒸则汗出、 咽痛、口渴、鼻流黄涕。
暑湿袭表
暑湿之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遏,故见发热、微恶 风寒、身重或疼痛;湿困肌表则头重而痛,胸闷 脘痞不舒。
咳嗽病证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肺气壅遏不得宣通,故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寒邪伤肺,津液凝 聚为痰,故痰白稀薄。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热灼津液为痰则痰黄稠 。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学培训课件
内湿:内湿之证,皆与脾胃有关,
脾胃症状为主,口淡乏味而腻,食欲不振,或食而不
多,胸脘痞闷,嗳气泄泻,肢软无力,头痛身重,苔白
厚雨腻,脉濡弱等。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学
21
(四)痰
痰和饮病理变化的产物, “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水、饮、痰三者的区别即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更清者为水。
痰饮之产生,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 候。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学
5
心之病理机制如下图示意;
病因
禀赋不足 病后失养 劳心过度
心气虚弱 心血亏虚 脾虚湿困
心 阳 虚 心神不足 心阴 虚 停痰留饮 阻遏心阳
虚证
思则气结 痹证日久 内舍于心
化火生痰 血淤
痰火上扰, 蒙蔽心包 血脉淤阻
实证
病证范围:主要有心悸、心痛、健忘、失眠、癫狂、昏迷、舌疮、 等。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 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 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
血病的表现一般中分医内科为学病出因病机血学 、血瘀、血虚。 18
三、风火湿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风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
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
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
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 舌强等。
风、寒、湿。风为阳邪,其性善行数变,故侵犯经 络骨节,其痛多游走流窜而无定处。
内风:多系肝阳肝火、阴血亏虚所产生,或因情志、
起居、饮食失节而诱发,根据病情轻重不同,多有头目
眩晕,抽搐震颤,癫狂,或卒中,口眼喁斜、语言謇涩,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培训课件
44
(二)瘀 血
形成 表现
气虚 气滞 血寒 血热 疼痛 肿块 出血
易犯肺——鼻塞、咽痒、咳嗽 (二)善行而数变
A.善行—行无定处—病位游走不定 如:风痹 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破伤风——发病急; 皮疹——此起彼伏(变化快);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10
(三)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摇动de症状 如:破伤风——抽搐
(四)风为百病之长 许多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二)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 湿困脾胃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23
五、燥 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24
(一)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损伤人体de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 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二)燥易伤肺
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少痰,痰 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de临床表现 四、内容:六淫、疠气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4
六淫
❖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 六淫de共同特点: ❖ ①外感性 ❖ ②季节性 ❖ ③地域性 ❖ ④相兼性 ❖ ⑤转化性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5
(一)六淫
六气de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de 自然界气候.
六淫de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 邪.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25
三、燥邪致病后常见de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
(一)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唇干, 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 中带血.
(二)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 (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
中医病因病机专题宣讲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培训课件
地域性:西北寒、燥,东南温、湿。
环境性:久居湿地、高温作业。
相兼性:风寒、湿热等。
转化性:表寒
里热。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5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1、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行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6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3
一、外感致病因素
源于自然界,由口鼻、皮毛侵入人体。六 淫、七情。 (一)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物质在太过 或不及导致人体发生疾病时称为六淫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4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肌表、口鼻而入。
季节性: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 寒。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32
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失调与发病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33
病机
(一)正邪相争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失调与发病: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阳盛则热(实热 )、阴盛则寒(实寒)、阴虚生内热(虚热) 、阳虚生外寒(虚寒)。 3、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28
病机
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பைடு நூலகம்
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2、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致气 血生化不足,或气化无力及气机升降不及表现 的证候。
表现:正气衰弱,病理反应较虚弱的 不足证候。
中医学病因病机统一
29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八章病机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八章病机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八章病机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层次。
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血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的病机及精、气、血关系的失调。
5.了解体液缺乏和体液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
6.掌握内源性“五害”的发病机制。
7.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知识点表解】一、病机意义: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
病机意义: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了解疾病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2、病机理论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形成脏腑病机《苏文之镇姚大伦》的“19病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气病机论》发展了六经的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血、痰的病机作用。
《百病源论》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发展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病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机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学《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据说,血证理论对血证和脏腑的发病机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基本病机——阴阳升降、阴阳失衡、精气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全身病机——经络、脏腑等的基本病机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等本教材介绍疾病传变。
主要内容:以整体病机观为基础的证候病机——寒、喘、痰等证候病机和病机——痛、热、健忘等病机。
特点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辨证观。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一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恶与积极的兴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含义:过剩主要是指邪气过剩,是一种以邪气过剩为主要矛盾方面的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课件
热邪侵入营分——扰乱心神——高热,狂躁不 安,神昏,谵语*。
③热易耗气伤津 ④热易生风动血
20
消耗阴津—筋脉失养 高热、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两目
热邪
上视,角弓反张
热盛阳亢—肝风内动 (热极生风)
热邪——侵入血分——灼伤血络——迫 血妄行——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等。 ⑤热易致肿疡
热邪——侵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 血肉——痈肿疮疡。
病因、病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六淫、六气、七情、痰饮、瘀血的定义 2、重点掌握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了解饮食的致病特点 4、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1
第一节 病 因
病因是泛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 状态导致发生的各种原因。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1、概述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自
36
第二节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一、正邪相争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 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37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有踡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
三、气机失常 1、气滞(气机郁滞)
气滞某一局部——胀满、疼痛;气滞——瘀血
39
2、气逆 肺气上逆——咳喘;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头痛胀,易怒。 3、气陷(中气下陷)
40
21
二、内伤致病困素 (一)七情
1、概述: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 致。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③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 ④风性主动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热症状——高热,面赤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A.升散——腠理开泄——多汗
B.伤津耗气——津气两伤的症状——口渴喜饮, 尿赤短少,气短乏力
(3)暑气挟湿
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发热、烦渴、四肢困重、 胸闷,大便溏而不爽。
3、暑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
(1)临床表现——高热、面赤、口渴喜 饮,汗多,四肢困重,胸闷,气短乏力、 便溏不爽。
2、寒
邪
外寒
伤寒
分为
中寒
内寒
特点:
卫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脾
寒性凝滞
肾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
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 (2)寒性凝滞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痹——关节冷 痛 (3)寒性收引
3、暑 邪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暑多挟湿
病案
盛夏时,丰赴西乡疗病,路过石梁村 口,见一人奄然昏倒于道旁,遂停与诊。 脉之两手洪大,其为暑热所中者昭然。即 以通关散吹鼻,似欲喷嚏而不得,令人揪 之,又令人入村采蒜取汁,频频灌之,连 得喷嚏,少时苏醒。求赐一方,遂用六和 汤去参、术、厚朴、加滑石、通草、属服 三帖,数日后,登门致谢。《时病论》
的临床表现 4、内容:六淫、疠气
六淫
❖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 六淫的共同特点: ❖ ①外感性 ❖ ②季节性 ❖ ③地域性 ❖ ④相兼性 ❖ ⑤转化性
(一)六淫
六气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 自然界气候。
六淫的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 病邪。
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
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
3、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 痛、泄痢、水肿、面垢、尿浊、带下
(2)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 湿困脾胃
5、燥 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损伤人体的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 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关节重痛
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便溏泄,带下病
(3)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
温病、湿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
(4)风为百病之长 许多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
3、风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恶风、汗出、游走性关
节疼痛、皮肤瘙痒、风疹块此起彼伏,四 肢抽搐,面肌痉挛、麻木或口角歪斜、头 痛。
(2)常见的临床证型——外风证,荨麻疹 (瘾疹),风痹,伤风感冒
(2)燥易伤肺
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少痰, 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3、燥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唇干, 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 咯或痰中带血。
(2)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 (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
6、火 邪
❖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1、气候的异常转化:1)太过、不及、
2)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
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
六淫致病特点:
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
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
2)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
春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暑邪;长夏——湿 邪;秋天——燥邪
❖ 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 病因
❖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 在《金匮要略》有“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 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 ,它将病因概
括为: 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
一、外感致病因素
概述:
1、外感病因的来源:自然界(外界) 2、感邪途径:肌表、口鼻 3、外感病因的致病共同点:均有肌表或浅在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A.开泄——使腠理开泄——多汗、恶风 B.阳位——易侵犯头部——头痛
易犯肺——鼻塞、咽痒、咳嗽 (2)善行而数变
A.善行—行无定处—病位游走不定 如:风痹 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破伤风——发病急; 皮疹——此起彼伏(变化快);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 如:破伤风——抽搐
中医学第四章
病因病机
南华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中医教研室
学习目标: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范畴; 2. 掌握六淫、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 特点; 3. 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特点; 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 含义、形成及致病特点 ;
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协调
A.腠理收缩闭塞——无汗 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 C.筋脉收缩挛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
(4)寒性清澈 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咯痰
清稀
3.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疼
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 (2)常见病证——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
(2)病证——暑温病、伤暑、中暑
4、湿 邪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 不畅——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 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