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docx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着《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着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概论一、古代学校课程的特点:1、纵向上没有严格的年级差异与衔接,横向上少有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2、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3、等级性和阶级性十分鲜明4、课程的学习方式以传授和问答为主二、现代学校课程的特点:1、内容:自然科学取得合法地位2、进程安排:纵向上增强了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协调性3、课程实施:形式多样4、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学科课程优点是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缺点是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优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缺点是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易导致学生在向科学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时的力不从心。

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规律第五章教学概论一、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要素间的关系:1、学生和教学内容人类总体文明的全面性、丰富性与人类个体发展的有限性、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2、学生和教师业务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主客体关系,实践改造关系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第六章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1、对教学过程起指引作用2、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3、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二)激励功能1、要为学生认同2、要与学生的兴趣一致3、难度要适中(三)标准功能1、是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2、是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参照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概念与特点介绍课件模板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概念与特点介绍课件模板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标准概念与特点介绍课件
演讲人
2023-10-12
01.
02.
03.
04.
目录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标准概念与特点
课程标准制定与实施
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评价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持续改进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价结果,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01
02
03
04
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设计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目标设定和活动安排
科学性: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
01
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
02
发展性: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03
可操作性: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04
适应性: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学实际
05
创新性: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06
课程标准实施的步骤
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目标,制定课程标准
02
评估内容:课程标准实施的各个方面,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03
评估结果:分析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课程标准实施的效果
04
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
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制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介绍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介绍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介绍一、学科课程的概念及特点学科课程是指学校按照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学科教育活动的总称。

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科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性强:学科课程是按照学科的体系结构编排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2.科学性强:学科课程是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3.针对性强:学科课程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而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

4.全面性强: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核心,融入多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二、教学论的概念及作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教学论主要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教学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教学实践:教学论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

2.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论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

3.促进教育改革:教学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学科课程和教学论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学科课程是教学论的实践基础,教学论为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1.学科课程是教学论的实践基础学科课程是教学论的实践基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活动,而学科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只有通过对学科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进而提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教学论为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教学论为学科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

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doc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doc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1.教学即教授2.教学即教学生学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2.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2.相互独立论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第三章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课程开发的过程:2、一)确定教育目标3、二)选择学习经验4、三)组织学习经验5、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6、课程设计的模式:7、一)塔巴模式8、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9、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10、教学设计的过程:11、一)确定教学目标二 )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 、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的开始。

(完整word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依据教育主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详细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看法、原理和问题以及办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术、技巧、思想、看法、信念、语言、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详细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行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假如指课程的功能不停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从而连续不停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对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种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次序、授课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授课目的:是对授课活动预期见效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假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 “张开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陪伴着教育过程的张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详细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9、广泛性目标:依据必然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主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鉴于学校的实质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张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表现学校的价值追乞降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鉴于学校的实质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系统: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根源理和动力系统,置程序和运转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它包含学校课程的设实行、管理与监察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授课:所谓优化授课,在必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必然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圆满、圆满的授课状态。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大纲_11939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大纲_11939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大纲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小学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按照通行的课程分类法,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核心课程、知识课程和技艺课程。

而小学语文课程则是核心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对于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特征,丰富生活经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在未来社会中谋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文”与“道”的争论,语文教学中政治思想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两者都重要。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一段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第三节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学生语文素养包含的具体内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大致可以把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解成四个方面:一、人文素养方面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德。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范围 1、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领域 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与学生、课程过 程、课程实施、教学方法、课程与评价和课 程教学科目等 2、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论题 课程本质、课程基础、课程设计、课程 实施、课程实验、课程评价、课程发展、课 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 3、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新兴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绪论
本章主要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框架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时代特征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在学校举办“实施导师制”的座谈会上,一位学生曾
问我:“老师,您是教什么课的?”我回答道:
“我上课程与教学论。”他脸上涌出了几丝疑惑:“课程 与教学论?是搞什么的哟?”我思量着怎样深入浅出又简
明扼要回答他的问题,迟疑了一会儿。他快人快语地接着
试探着问:“课程教学论就是研究学校课表的吗?”我赶 忙回答:“怎么说好呢?既是也不是。它既研究学校课表,
但又不仅仅研究课表。”学生又笑了,问:“他究竟是研
究什么的多呢?!我们学习课程论要学习些什么?”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指称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专门术语,主要有 “一个分支学科”“一个基本原理”和“一 门教学课目”三个不同指称。 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核心 分支学科 2、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科群中的一层基 本原理 3、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教育中的一门 具体课程或教学科目
二、课程与教学现象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学现象的表现 教学现象,是专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 形态和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表 现为三个方面:1、环境性的,如教室和实验室及其 结构;2、活动性的,如课堂教学及其结构;3、关 系性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二)课程现象的表现 课程现象,是专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 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 面。表现为三个方面:1、物质性的,如计划、标准 等;2、活动性的,如课程与教学规划;3、关系性 的,如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docx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docx

导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揭示规律:为什么教确立价值:应该教什么优化技术:怎么教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一)意义: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需要教学要从经验走向科学教师要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一、课程的历史发展(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特点(二)课程的系统理论时期(三)课程的专门学科时期泰勒原理示意图: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二、教学的历史发展(一)启蒙期的教学思想《学记》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二)教学论的建立德国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方法和技术即依赖于儿童心理,又依赖于学科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传统教学论体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的教学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 20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基于经验的教学论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课程功能:异化了的课程功能:掌握知识应对考试促进学生的发展单一的知识传递功能→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课程结构:多样化学科课程 ( 缺乏整合、门类过多)→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社会学生知识(四)课程实施:教学方式:灌输→引导帮助尊重理解学习方式:被动接受→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五)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区甄别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重终结性评价→重过程性评价( 如档案袋评价)(六)课程管理: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1、课程目标是学校所有课程为完成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的具体要求。

云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推荐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云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推荐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云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推荐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总结教育学是考研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掌握好教育学的核心知识点对于考研复习至关重要。

下面是笔者根据经验总结的云南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推荐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念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和关系课程是指学校、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安排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计划。

而教学论是对教育思想、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进行研究,以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

2.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特征课程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导向性等基本特征,而教学论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和实用性等特征。

3.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传统的教学观念到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探索出了更科学有效的课程和教学论。

二、教育学基本理论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对教育目的、教育原理、教育方法等进行研究。

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教育学属于综合性学科,它既有理论性研究,又有实践性研究,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专门性等特点。

3. 教育学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对教育学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例如美国的行为主义派、俄国的发展心理学派等,代表人物有约翰·杜威、列夫·维果茨基等。

三、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1. 教育目标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者对学生所期望达到的能力和素质的表达。

2. 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点教育目标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等不同层次和方向,特点是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3.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估,其中包括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科学性等原则。

四、教学理论与教学方式1. 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学理论是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借助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探索和阐述教学问题的理论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课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研究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研究任务:探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发展历史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不断反思学思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4)扩展学习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 (二)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教育硕士语文专业课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1.语文的本质:A、语文就是语言,是口头与书面语的全称。

B、语文是一个综合体,语言是其根本质。

C、语文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科目。

D、语文之语言是言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语言是以言语为根本质的饱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

2.语文的特征:符号性、工具性、A、语言是思维的工具B、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C、语文是信息的载体。

D、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人文性。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具有多种属性的人文应用课程,其特点一般表现为工具性、人文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等。

期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国,其他则为其一般特征。

4.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论基础?(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言教学就会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潭,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言教学将沦为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2)社会发展研究理论的进步(3)关于人的理论研究的发展。

5.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现实依据是什么?除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之外,还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

(2)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3)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综上所述,无论从理论研究发展的成果还是从中国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角度看,语文课程都必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言课程的本质牲,也是语言教学的独特个性。

教育硕士语文专业课6.人文教育的特点:一、民族性:语言不仅在语音、语汇、语法、倏等方面具胡鲜明的民族性,而且在神韵、气质、风骨上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语言与其所包容的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

二、时代性。

语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及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往往制约着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代生活的节奏同步,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表现时代文化精神的风貌和物质。

福建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梳理

福建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梳理

福建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梳理教育学是考研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涵盖了课程与教学论这一重要领域。

在备考过程中,梳理重点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并理解相关内容。

本文将对福建省考研教育学复习资料中的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供参考。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2.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教育学包括一般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等。

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1. 课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课程是指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开设的具有一定学时和学分的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要素。

2. 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步骤课程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德育为先等原则,按照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安排等步骤进行。

3.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课程改革是面对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 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对比和选择传统教学法以讲授、讲解为主,强调教师的权威性;现代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景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情景教学是指通过情境设计和模拟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1. 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功能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 学生评价的目的和方法学生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总论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总论

第一章:序言1.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3。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第二章:1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2: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

3: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就,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4综合课程: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

5: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

6。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客观计划,他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7。

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8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9。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

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2: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价值3确定课程的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4。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_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_课程与教学论
5.[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019/7/24
5
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
5.[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 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⒉ 大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7/24
10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⒊ 相对独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2019/7/24
11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⒋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论
2019/7/24
12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⒌ 课程与教学一体化论
课程教学论
2019/7/24
13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
2019/7/24
1
本课程的教材
1. 张华著: 《课程与教学 论》,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0 年版。
2019/7/24
2
本课程的教材
2. 钟启泉主编、 郭元祥参编: 《课程论》, 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7年 版。
2019/7/24
3
本课程的教材
3.裴娣娜主 编、陈佑清 参编:《教 学论》,教 育科学出版 社2007年版。
二、课程与教学的观点走向整合
正像大教学论不能很好地反映和包含课程问 题一样,大课程论也存在着不能很好地反映和包 含教学问题。今天已开始走向这两个问题的融合。
2019/7/24
14
第二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三、本课程的选择
我们在本门课程中的选择是,将课程理论 与教学理论视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个部分。 两者的关系是:课程论主要讨论教学内容确定、 选择和组织等问题;教学论偏重探讨课程内容 的具体实施过程问题。

复习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

复习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思考:一、简要回答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二、分析比较1、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与你已经学过的其他教育学科在研究对象上的差异2、试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几种观点二、拓展性阅读查阅国内有关讨论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文章,并做读书笔记。

整理其中的主要观点。

知识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国内大体上有三种认识:一是现象说,即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二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三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要正确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首先要搞清现象、问题和规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尽管其中可能蕴含问题,但现象不同于问题。

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有的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而有的学生则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还有的学生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我们观察到的是现象而不是问题。

但我们所要研究的不是这些现象,而是现象里面蕴含的问题。

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矛盾。

面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进行追问和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

提出上述追问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教师讲课是否针对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或者可能是有部分学生的睡眠不够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教师讲课的针对性与学生学习的状态有高度的相关性,这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规律。

问题源于对现象的观察、探究与分析,规律源于对问题的研究,它是我们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对象。

我们的研究对象只能是问题。

从大的范围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目的、目标问题)、教学什么(选择哪些内容、内容怎么组织等)、如何教学(教学过程如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模式等)。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揭示课程编制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思考:一、简要回答JIJ 口己的语言简耍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任务二、分析比较1、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与你已经学过的其他教育学科在研究对彖上的差异2、试分析比较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儿种观点二、拓展性阅读查阅国内冇关讨论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文章,并做读书笔记。

整理其中的主耍观点。

知识点: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国内大体上有三种认识:一是现象说,即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二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三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要正确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肖先要搞清现象、问题和规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现彖是出物的外在表现,尽管其中可能蕴含问题,但现彖不同于问题。

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有的学牛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而有的学生则无箱打采、昏昏欲睡,还有的学牛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我们观察到的是现象而不是问题。

但我们所耍研究的不是这些现象,而是现象里而蕴含的问题。

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矛盾。

血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进行追问和探究,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

提出上述追问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教师讲课是否针对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或者可能是尙部分学生的睡眠不够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教师讲课的针对性与学生学习的状态有高度的相关性,这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规律。

问题源于对现象的观察、探究与分析,规律源于对问题的研究,它是我们研究的目的,而不是对彖。

我们的研究对彖只能是问题。

从大的范圉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目的、目标问题)、教学什么(选择哪些内容、内容怎么纽织等)、如何教学(教学过程如教学的方法、手段、途径、模式等)。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有三个方面的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揭示课程编制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z—。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寻找和发现事物的规律,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在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规律。

比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和已彳j知识经验,前者影响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该课程,后者决定学生能否学习这种课程。

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在自身能动活动屮实现的,否则学习就是被动和无效的。

课程与教学活动必须合规律性,这样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才是理性化的,也才能是有效的。

课程编制与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的价值选择问题。

比如,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学科为中心, 还是活动为中心?课程结构以分科课程为主还是以综合课程为主?在教学中,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还是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究?对丁•这些问题,都需耍通过研究來解决。

作为人类的特殊实践活动领域,课程编制与教学活动不仅要符合工具理性,而且也必须符合价值理性的耍求。

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或者说在诸多的价値取向中,选择某种取向,可以作为处理各种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价值基础。

课程与教学论除了要解决应该教什么(价值问题)、为什么教(规律问题)Z外,还要探讨怎么教的问题。

后者就是课程与教学的技术问题。

女口:课程H标如何呈现?课程内容选择有什么程序?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方法、模式、手段、组织形式?等等。

这些技术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价值研究和规律研究在特定教学情景中的具体化。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我国,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理解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下面五种观占•八、・•(一)大教学论这种观点主张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它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

这一看法來口前苏联的教育理论。

前苏联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育家一玄把课程作为教学内容來谈, 他们的教育学里只讲教学内容,不研究课程。

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

由丁诵j苏联的教育理论在我国的传播,这种观点在我国的影响相当广泛,至今仍然存在。

(二)大课程论大课程论认为教学主要涉及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因此是课程的一部分;对应地,教学的研究也就是课程论的觅要组成部分。

泰勒等学者祁是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來对待的。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是不能分离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而作为教育进程则包律了教学过程。

(三)相对独立论这种观点认为课程论是与教学论并列的教育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二者各有不同的研究对彖和任务,但又紧密联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在研究领域上冇一定的交叉是正常的,课程论和教学论任何一个学科在研究上的突破,都会影响另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在英美教育文献屮,“课程” (curriculum)与“教学”(instruction)这两个概念常常是分开使用的。

(四)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认为,早在20世纪初,杜威针对传统的二元论,提出了认知的“连续性” 原则,以此來消解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对立,提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木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

这是课程与教学整介的第一次努力。

20世纪80年代,课程与教学开始重新整介,体现这种整合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卞迪(R.Weade)提岀的“课程教学”。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

把课程与教学截然分开,使一方控制另一方的做法木质上是“工具理性”的产物。

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应既保持课程与教学的和对独立,又使二者内在统一。

它们“最终是会走到一起來的。

毕竞它们本來就是指向几乎同一个事物,区别只在于视角和侧重点而已。

”(五)课程与教学一体化论这种观点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例如英国的斯滕豪斯(L.Stenhouse)的过程模式,强调课程与教学过程屮的一系列相互作用。

瑞典的伦徳格伦(U.Lvadgren)也是从课程与教学Z间的系统化联系的角度來界定课程理论的。

因为课程与教学Z 间的分裂状态在学校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必然被打破。

所以,应把课程与教学综介成一个问题而不是把它们分成孤立的问题來进行研究。

西方学者经过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问题的讨论已形成-些共识:课程与教学既冇关联,乂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

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不仅仅是平血的单向的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课程与教学不可能在和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Nextpag二、走向互动和融合的课程与教学论正像大教学论不能全而深入地反映课程问题一样,大课程论也存在着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学的问题。

教育的历史从注重“怎么教”走向了注重“教什么”,今天已开始走向这两个问题的融合。

而这种融合并罪是简单地将教学论包含在课程论Z中,而是要定向整合,这种整合的结果会形成一种新的概念,新的领域,却同时乂将保留原何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对独立的问题域。

在国内,张华对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的基本观点是:(一)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课程与教学过程的进行包禽着对内容的某种方式的变革,从对学习者的作用看,这种对内容的不断变革与其说是手段不如说是冃的。

用“变革”的观点看课程,课程就不只是“内容”,而是“关于内容的理论”;用“变革”的观点看教学,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育悄境中对内容做出根本变革的过程,也就是内容的创造与意义建构的过程。

止是在这种“变革”中课程与教学整合为一体。

(二)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就是教师在“创作”课程事件或“创生”课程的过程;而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并积极参与到课程创生过程中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创作”课程事件。

在与课程爭件的相互作用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创生着白己的“体验课程”,以英特有方式建构着意义。

(三)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作为教学事件”与“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课程作为教学事件”是课程与教学的整合的另一•视角。

当“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而置丁教育的核心的时候,课程不再仅仅是静态的书面文件,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断际遇着、创造着、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

课程正是这一系列课堂教学申件及由此实现的内容的变革与意义的生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事件。

我们认为,山于课程主要关涉“教学什么”(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主要关涉“如何教学”(教学过程)的问题,两者Z间存在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将课程与教学问题区分开來,有利于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另一方而,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要考虑教学实池的可能性, 教学实施过程很大程度上要依据课程的冃标、内容结构,因此课程与教学Z间又存在密切的关联。

因此,我们在本门课程中的选择是,将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视为具有和对独立性的两个部分。

两者的关系是内容确定、选择和内容的貝体实施之间的关系。

借鉴国内人多数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处理方法,我们是将课程论与教学论分为两个部分呈现的。

专题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目标♦总目标: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而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纶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具体目标二:课程结构的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H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学科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具体目标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吋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木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体目标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硕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具体目标五:建立与素质教冇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价制度一一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具体目标六: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案例: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小画家” 一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