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甲骨文 必考知识点

甲骨文 必考知识点

甲骨文必考知识点一、甲骨文的发现。

1. 发现时间与地点。

- 1899年,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地点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

当时这些龟甲和兽骨被当作药材“龙骨”出售,王懿荣在药材中发现了刻有符号的甲骨,经过研究认定这些符号是古老的文字。

2. 发现意义。

- 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语言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真实资料。

使得商朝的历史从传说变为信史,证实了殷商王朝的存在,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甲骨文的特点。

1. 造字特点。

- 象形。

- 甲骨文有很多象形字,是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造字的。

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很像太阳的形状;“月”字像一弯月牙。

这些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直观的观察和表达。

- 会意。

-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合而成,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会意字体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 指事。

-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符号来表示意义。

如“上”和“下”字,在一横的上面或下面加一点,表示方位。

这种造字法丰富了汉字的表意功能。

- 形声。

- 形声字在甲骨文中也已经存在,一部分表示形旁,一部分表示声旁。

例如“河”字,左边的“氵”表示与水有关,是形旁;右边的“可”表示读音,是声旁。

形声字后来成为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造字类型。

2. 书写特点。

- 载体与工具。

- 甲骨文的载体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使用的工具是刻刀。

由于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的笔画线条纤细、直硬,多为直线和折线,曲线较少。

- 字体结构与布局。

- 字体结构尚未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能有多种写法。

字的大小也不统一,笔画繁简差异较大。

在布局上,甲骨文的文字排列一般是自上而下,从右到左,不过也有一些特殊的排列方式。

三、甲骨文的内容。

1. 祭祀与占卜。

-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常见的甲骨文课件

常见的甲骨文课件
使用高分辨率摄影、扫描等技术, 将甲骨文实体转化为数字图像, 确保信息完整无损。
存储格式
选择适当的图像存储格式,如 TIFF、JPEG等,确保图像质量与 数据安全。
甲骨文数字化修复与还原
数字化修复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甲骨文数 字图像进行去噪、增强、拼接等操作, 以改善图像质量。
还原破损文字
通过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识别 并还原甲骨文上的破损文字。
甲骨文也是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甲骨文的文字构造、语音、语法 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推动语言文字学的研究。
甲骨文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01
甲骨文独特的文字形式和艺术风 格,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灵感和素材。
02
甲骨文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书 法创作上,也体现在绘画、雕塑 等艺术形式中,为艺术家提供了 独特的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
甲骨文的起源与商朝晚期社会政 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初期、中 期和晚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 骨文的书写风格和特 点也在不断变化。
初期甲骨文比较简单, 中期和晚期则逐渐变 得复杂和规范。
甲骨文的影响和意 义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字,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 要意义。
会意
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组合 在一起表示新的意义,如“明 ”、“林”等字。
形声
通过将表示意义类的字与表示 声音类的字组合在一起形成新 的字,如“河”、“梧”等字。
甲骨文的文字特点与现代汉字的关联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起源之一,现代汉字的很多偏旁部首和结构都可以在甲骨文中 找到源头。
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在字义和字音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反映了汉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 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

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也是最早的汉字形态之一、它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大约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甲骨上,也出现在青铜器上,被用于卜辞和刻铭,用以祭祀、卜问、记事和纪录等。

以下是甲骨文的知识概述:甲骨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当时商王需要了解上天对政治、法律、战争等事物的态度。

于是他们将龟壳与兽骨打磨平整,再在其上刻上象形图案,辅以纵横的刻线来记录文字。

这样的甲骨称为龟甲和龟背甲。

这些刻文即为最早的甲骨文。

尽管甲骨文在龟甲和龟背甲上形成,但是它的基础是口语,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从其他文字直接演变而来。

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上。

甲骨文的字形常采用象形的独特方式来记录事物的形象特征。

由于甲骨上的刻写限制,字形细节较复杂,常以简化或提取主要特征的方式来表示。

甲骨文的字形变化繁多,但总体来看,大致分为三类:象形字、指事字和象声字。

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特征直接创造字形,例如“日”字表示太阳,“月”字表示月亮。

指事字是通过使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事物或动作,例如“人”字表示人,“手”字表示手。

象声字是通过加上声音部分来显示与特定事物相关的声音,例如“吃”字表示吃东西。

用途和内容: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和卜辞。

人们相信通过进行祭祀和卜卦,他们可以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对于各种事物的态度和宇宙的规律。

商代贵族会请专门的卜辞师来进行卜辞并记录下神灵的答案。

这个过程通常在甲骨上进行,其中包括卜辞以及相关的事项和日期。

内容方面,甲骨文主要记录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它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各种祭祀、战争、祈福、政令和天文记录等内容。

研究和意义:甲骨文的研究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的政治制度、军事组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也是研究汉字起源和演变的重要材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一二年级需掌握的甲骨文

一二年级需掌握的甲骨文

一二年级需掌握的甲骨文
(最新版)
目录
1.甲骨文的简介
2.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甲骨文的重要性
3.一二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甲骨文知识
4.学习甲骨文的方法和建议
正文
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字,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铭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它是汉字的源头,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字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甲骨文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演变,为日后的汉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二年级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甲骨文知识主要包括一些常见的甲骨文字形、字义和字源。

比如“日”、“月”、“山”、“水”等,这些字形简单,字义明确,适合小学生学习。

学习甲骨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可以通过观看甲骨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甲骨文有直观的认识。

其次,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如制作甲骨文卡片、组词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甲骨文。

最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甲骨文学习汉字,让他们了解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甲骨文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汉字学习能力。

第1页共1页。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卦预测和记录祭祀事宜。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与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信息。

以下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形态特点、文字结构、考古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发现的。

1903年秋天,曹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的第一块残片。

1917年,南京余东成在一家古董店里买到了书刻有甲骨文的一块甲胄,这标志着甲骨文的发现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热潮。

这一系列的发现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大量的考古研究。

目前已经发现甲骨文有数以千计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为后人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态规整,二是笔画沉稳,三是线条优美。

1. 形态规整:甲骨文字形态规整,由于刻写工艺精湛,字形笔画显得端庄秀美。

就文字结构而言,甲骨文中有不少字已经具备了这些字的基本结构,其形态有规整之处,也有其处独特之处。

这种规整性不但反映在字形之上,也反映在字邱之中。

从这些方面可以很感觉中国古代的文字书法的规范化。

2. 笔画沉稳:甲骨文的笔画磅礴,线条有力,形势铿锵有力。

甲骨文字虽为古代篆体,但其直指的方针与中华文明的沉靡有关,更与恪守“字如其人”的书法信念相适。

因此墨迹的沉稳让人感觉到它的大气凛然。

3. 线条优美:甲骨文的线条优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看上去就像是文字的整体形态骨骼都动上,使人感觉到每一个笔划好像都在那里产生着一种有生气的书法风貌。

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甲骨文的文字构造,主要体现在字形、构造和构图三个层次。

1. 字形:甲骨文的字形规整、多样。

甲骨文中的字形以小篆字为基础,与甲骨文先民的日常用语根本相合,因而其字形,自然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刻录的用料有龟骨、牛骨、鹿骨等。

字形多样,也是因地域范围广大,岷峙群体文化豐富且多样。

《常见的甲骨文》课件

《常见的甲骨文》课件

推广甲骨文教育,培养甲 骨文研究人才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 字化、3D打印等,对甲骨 文进行保护和传承
甲骨文的传承措施
建立甲骨文博 物馆,展示甲 骨文文物和研
究成果
开展甲骨文研 究,加强对甲 骨文的保护和
研究
推广甲骨文教 育,提高公众 对甲骨文的认
识和了解
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如数字 化、虚拟现实 等,保护和传
科技类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文字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甲骨文的辨识和解读方 法
甲骨文的辨识
观察字形:注意甲 骨文的字形特点, 如线条、笔画等
识别文字:根据字 形特点,识别出甲 骨文中的文字
理解含义:根据文 字含义,理解甲骨 文的内容
结合历史背景:结 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理解甲骨文的意 义和价值
承甲骨文
总结与展望
对《常见的甲骨文》PPT课件的总结
介绍了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历 程
讲解了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和 意义
展示了甲骨文的应用实例和研 究价值
展望了甲骨文在未来的研究和 应用前景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甲骨文研究:深入挖掘甲骨文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甲骨文保护:加强对甲骨文的保护,防止流失和损坏 甲骨文传播:推广甲骨文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甲骨文 甲骨文应用:探索甲骨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艺术等领域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卜辞类甲骨文 的文字结构严 谨,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记事类甲骨文
特点:记录历 史事件、祭祀
活动等
内容:包括战 争、祭祀、农
业、天文等
形式:以象形 文字为主,辅 以会意、指事

意义:反映了 商代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

甲骨文的考古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的考古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的考古知识点总结一、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甲骨文的发现始于1899年,当时在河南安阳附近的殷墟发现了一批卜骨,其上刻有大量古文字。

这些卜骨是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的文物,被称为甲骨。

之后,人们陆续在河南、陕西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甚至在一些地方遗址中也可以发现部分甲骨文的汉文字形,例如在甘肃的天水和宁夏的中卫地区。

甲骨文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甲骨的发现和翻译。

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甲骨文的翻译则需要专家对古文字和古代语言有深入的了解。

甲骨文的研究在中国考古学和文化学界被广泛关注,许多学者致力于将甲骨文的内容破译出来,并且对其进行解读和研究。

二、甲骨文的内容和特点甲骨文是用龟甲、牛骨等动物骨骼上刻写的文字,通常是用刀刻或者用燧石书写。

甲骨文的文字形态较为复杂,包括象形文字、指事符号和会意文字等,外加许多形声字。

甲骨文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符号简洁,有较强的装饰性。

甲骨文的书写非常规整,许多卜骨上还保存有卜辞和题词,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日常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记录作用。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卜辞、题词、记事,以及祭祀、宗教、宮廷、农业、社会等多方面,其中记事最多见,一般在卜骨上注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记录,并且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此外,甲骨文还记录了许多祭祀、宗教和宫廷活动,对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记录作用。

三、甲骨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甲骨文所记录的内容包括古代社会生产、生活、宗教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其次,甲骨文还对古代社会的经济、宗教、政治制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记录作用,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此外,甲骨文的形态及发展也非常有意义,对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甲骨文不仅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常见的甲骨文

常见的甲骨文

常见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使用的一种古文字,是用龟甲和兽骨等作为材料,在上面刻画文字的。

甲骨文字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常见的甲骨文中的1000个汉字:一、人物类1、人:人的形状,甲中形体比较明显。

2、口:甲中的「口」字甲骨,最早不是「口形」,而是透过刻画口嘴的方式表意。

3、手:手指状的甲骨字。

4、足:小脚趾造形的甲骨字。

5、耳:「耳」字甲骨,比较类似于耳饰。

6、头:甲骨中的「头」字是用一条线勾勒出头部的轮廓。

7、目:甲骨中的「目」字,是以眼珠描绘眼睛。

8、面:甲骨中的「面」字是由几个小圆圈组成的,表示了面部的轮廓。

9、鼻:甲骨中的「鼻」字则是用类似于下三角形的造形表示。

10、豆:甲骨中的「豆」字最早可以看做是刻画的豆角。

11、田:甲骨中的「田」字是田地的形态,能看出是有一些土状的线条。

12、水:甲骨中的「水」字是用中间大两侧小的三个小圆圈来代表水的。

13、鱼:用仿照形态鱼骨而成。

14、龟:龟甲形态造成的。

15、鹿:用野鹿的头部造形。

二、动物类1、牛:甲骨中的「牛」字是由一个类似于一条杠的线和两个角构成的。

2、狗:甲骨中的「犬」字,是用一条向下一定高度的线,再左面画一只狗的形态。

3、羊:用羊角或者“T ”-字形表达。

4、马:甲骨中的「马」字是马头和马身构成的,不同于日常看到的“马刀”5、兔:甲骨中的「兔」字是兔的侧身形态。

6、鸟:甲骨中的「鸟」字的飞翔的状态,两翅稍稍展开,显得平稳和优美。

8、虎:甲骨中的「虎」字是由虎的头和四肢构成的,显得十分生气勃勃。

9、龙:龙的图像由于颜色爰材料的故障失真而无法辨认。

三、天文类4、冬:甲骨中的「冬」字是冬季的意思,表现出萧瑟冷冽的形象。

6、天:甲骨中的「天」字是如虹的天空,给人一种广袤无垠的感觉。

7、雨:甲骨中的「雨」字是雨中下坠的感觉,有种清新的气息。

四、自然物类3、土:甲骨中的「土」字,是从土状物来的。

4、石:甲骨中的「石」字是石头的形状。

甲骨文基本知识:发现、著录、载体、内容与六书

甲骨文基本知识:发现、著录、载体、内容与六书

甲骨文基本知识:发现、著录、载体、内容与六书学书法画国画 2019-02-19 06:35:00今天我讲一讲甲骨文的基础知识,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现与著录,第二部分为载体与内容,第三部分为与六书的关系。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记录了丰富的商代之历史与文明。

正因为它是基本成熟的系统文字.可知在此之前必然还有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我国最伟大的语文学者,无疑就是东汉的许慎(字叔重)。

所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经过后代无数学者的研究,到清代已成专学。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许慎是这样说的:“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速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段文字,摘自《说文解字·叙》。

关于伏羲画八卦、神农结绳、仓颉造字等传说,在史料上多有记载。

但均难以征信。

总之。

文字是人类用以记录语言与历史的符号,便于记忆与彼此交流,它是先民在漫长的劳动与生活中逐渐孕育、创造、改正而后达成的一定共识(所谓“约定俗成”)。

因此,决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的。

先哲鲁迅在所著的《门外文谈》中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

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

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

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

”周公虽自谦“门外(汉)”,其实说得十分有道理。

世界上的古代语言系统,最著名的有i大系:中国的方块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与古埃及的圣书字。

这-二大系,基本上都从象形字开始。

国外文字多发展为表音性质(如各种拼音文字:托丁文、英文、法文等);中文虽经历长期、多种变化(原始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异文、小篆、隶书、诏版文、楷书、草书等),但至今仍属方块字。

(一)发现与著录《淮南子》以“天雨粟,鬼夜哭”来形容文字之出现令天地为之震惊。

甲骨文基础知识

甲骨文基础知识

甲骨学基础知识我国古代流行过一种习俗,用龟甲或者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状,认为可以判断吉凶。

所用的龟甲、兽骨埋藏在遗址中,发掘出来就是考古学上说的甲骨。

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至商代而大盛,商亡以后延续未绝,在某些少数民族甚至保存到现代。

古书有不少记述这种卜法的,传世专书较早的有《玉灵照胆经》等,可能是唐代作品。

清人胡煦有《卜法详考》,附于他的《周易函书约存》,征引了许多材料。

商代的甲骨常刻有文字,绝大多数都与占卜有关,称为卜辞。

由于当时人笃信占卜,事无大小都求决于卜法,所以卜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各方面,因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迄今为止,有字甲骨只在两处商代遗址发现,一处是河南安阳的殷墟,另一处是郑州。

郑州只找到两片带字的骨,均为采集品,所以我们研究的商代甲骨,实际上主要是殷墟甲骨。

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

早在北宋时,这里便出土过商代带铭文的青铜器,见于记载。

有字甲骨的发现,时在一八九八年的下半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孟定生、王襄看过,他们认为是古简。

一八九九年,在北京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这种珍贵文物才为世所知。

到一九零八年,罗振玉首先弄清楚甲骨的出土地点,随后他和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旧都。

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最后导致一九二八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端。

因此,甲骨的发现,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从甲骨发现到现在共八十几年,殷墟陆续出土了大量甲骨,而且看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现已出土的有字甲骨,整版的不多,大多数是残碎的。

不管是整版的还是残碎的,可以片为单位来统计。

已发现的究竟有多少片,学术界有不同的估计,我们的意见是约十万片左右。

这个数字,可以说相当庞大了。

上面说过,殷墟是商朝晚年的首都。

在这里建都的,有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卜辞称文武丁)、帝乙、帝辛十二位商王(依古本《竹书纪年》说)。

甲骨文的知识

甲骨文的知识

甲骨文的知识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先民的生活痕迹。

我们现代的文字都是从甲骨文一点一滴演化而来。

甲骨文古老而又神秘,让我们一起走进甲骨的世界,品鉴符号文字的生命力,了解更多甲骨文领域知识。

一、了解甲骨文甲骨文是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时契刻的卜辞和少量的记事文字。

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可以说是殷商王朝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字,也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字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知多少据考古资料统计:已经出土的甲骨大约有15万片之多。

而在这些甲骨中,单字共有4500个左右,但已经得到专家确认的仅有1300个左右。

三、甲骨发掘及出土地点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实际上从1928年就已经开始,并且现在仍在进行。

甲骨出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小屯北地、小屯西地、南地、侯家庄西北冈、后冈、花园庄东地等地。

四、神秘的甲骨内容1.甲骨文-气象:天气的变化对商王朝的古人非常重要,甲骨卜辞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天气方面的记载,这些甲骨的发掘为研究我国商王朝时期的自然环境条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甲骨文-农业、畜牧业:商王朝的古人非常重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在甲骨卜辞中经常会发现古人有祈祷粮食丰收的美好宿愿。

而这些甲骨的出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农作物丰收情况以及猪、牛、羊等牲畜的饲养情况。

3.甲骨文-社会制度:通过甲骨文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商王朝赏罚分明、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4.甲骨文-疾病:甲骨文中留下了很多商王朝古人有关疾病方面的问诊记录,这也为我们研究古时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5.甲骨文-生育:商王朝的古人非常重视妇女生育。

甲骨记录中会发现:那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男尊女卑的生育观念。

6.甲骨文-狩猎:商王有外出狩猎的习惯,所以甲骨卜辞中会有详细的狩猎记录。

这些甲骨有助于我们了解那时已经出现的动物物种和自然条件的联系,以及古人的社会生活情况。

7.甲骨文-军事:军事也是商王朝古人的重点记录事项。

甲骨文考研知识点

甲骨文考研知识点

甲骨文考研知识点一、知识概述《甲骨文考研知识点》①基本定义:甲骨文呢,就是咱中国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就像那时候人们的小笔记一样,记录了当时的很多事情,像占卜啊、祭祀之类的内容。

②重要程度:在考古学、古代史、文字学这些学科里那可相当重要啦。

这可是咱们现在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就像打开古代大门的一把钥匙。

研究甲骨文能知道好多商朝那会儿人的生活、信仰等各种事儿。

③前置知识:得对古代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比如知道商朝在历史长河里的大概位置,还有最基本的汉字构造知识,就像笔画、偏旁部首这些概念。

④应用价值:在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方面用处可大了。

比如说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因为占卜里可能涉及到当时的首领的决策之类的。

也能从祭祀相关的文字中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古文字学里面那是源头的那种存在了。

就好比是一棵大树的树根,后面的许多文字的发展演变都和甲骨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汉语、历史文化、考古学那些都紧密相连。

比如说研究古代汉语演变,甲骨文就是起点;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是考古成果但又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挺大的,难就难在它年代太久远,好多字的样子和现在差别巨大,而且一般都是刻得歪歪扭扭的。

关键的点就是能识别那些字的基础形状,然后找到对应的现代解释。

④考点分析:在考研中地位还挺重要的,尤其是考考古学、古文字学专业的。

考查方式可能有出辨认甲骨文单字的题,也可能给出一段甲骨文让你简述其反映的内容这种题。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甲骨文就是用刀或者尖锐的东西在龟甲、兽骨上刻的那些符号、图案,这些组合起来就表达了一定的意义,比如说表示某个事件、东西或者行为。

②特征分析: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象形性强。

就像画画儿似的,比如说“日”这个字,甲骨文里就像个圆中间加个点,就是直接照着太阳的样子来的。

而且笔画粗细不均,因为是刻上去的嘛,刻的时候哪能保证刻得那么均匀。

讲义:甲骨文基础概述

讲义:甲骨文基础概述

讲义:甲骨文基础概述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的出土:1、最初甲骨文還沒有被認識2、甲骨文被王懿榮認識以後私人挖掘出土3、考古科學發覺出土甲骨文是晚清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的。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

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零星甲骨文和类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中期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国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开创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甲骨学。

甲骨文于清朝末年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所发现,盛行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甲骨文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甲骨學早就的對象:1、對甲骨文自身所固定固有的規律系統的研究。

如甲骨文的文字,釋讀,卜法文例,書法,分期斷代,占卜鉆凿,辭例,龜,骨版等。

2、通過甲骨文對殷商历史和上古文化史的研究3、通过甲骨文对汉语言文字的研究4、通过甲骨文对中国上古文学的研究5、通过甲骨文对世界科学文化的研究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归纳整理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在历史上,甲骨文的出现和研究对于揭示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宗教、政治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高一阶段学习的甲骨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 甲骨文的发现和意义甲骨文最早发现于商代晚期的殷墟,被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经过几千年的沉寂,这些被认为是古代祭祀记录的甲骨文重新被文化学者发现,并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甲骨文记录了古代商代社会的社会制度、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舆情宣传等丰富的信息,对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 甲骨文的基本构造和字形特点甲骨文的基本构造由“十”字在明显的中间横划线上下长度相等的两个部分组成,称之为“卜”。

字形特点表现在笔画形态上,常见的有“点画”、“直线”、“弯曲线”等类型,同时还有一些具体的象形符号,如“日”代表太阳,“月”代表月亮等。

3. 甲骨文的常用符号甲骨文的常用符号包括各类动物、植物、器物以及人体部位等。

常见的动物符号有龙、鸟、虎、犬等;植物符号有树、草等;器物符号有簋、豆、尊等;人体部位符号有手、足、头等。

通过对这些符号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4. 甲骨文的解读方法甲骨文的解读方法主要有象形法、指事法、形声法等。

象形法是根据符号的形状来理解其含义,如“日”代表太阳;指事法是根据符号与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来理解其含义,如“弓”代表射击;形声法是将一个符号分为“形”和“声”,其中“形”表示意思的上下文,而“声”则表示发音,如“手”在某些组合中表示动作。

5. 甲骨文的分类和用途甲骨文可分为卜辞、铭文和其他类别。

卜辞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记录,包括卜问、卜昼夜等;铭文是记录器物、巫医墓等信息的铭文,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其他类别主要包括鸟兽脚卜、卜法玄言等非常难以解读的甲骨文。

6. 甲骨文的学习方法和应用学习甲骨文需要掌握一定的字形基础和解读方法,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研究文献来提高自己的甲骨文水平。

关于甲骨文的知识

关于甲骨文的知识

关于甲骨文的知识一、甲骨文的发现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村一带,史称殷墟。

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

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约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

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

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翰林,他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

当1899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

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被大量人为毁灭。

二、甲骨文的主要研究者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

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

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

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

晚年,任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的主编。

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

浙江上虞人。

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

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

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

河南南阳人。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

董作宾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

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

几天后,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

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

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甲骨文是古代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使用的一种古老文字。

它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以卜辞和记录祭祀活动,被称为甲骨文。

以下是关于甲骨文的一些相关知识:
1.文字形式:
•甲骨文的文字形式相当古老,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它以图画和符号组成,发展成为后来的金文和大篆。

2.材料: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材料被用于占卜和祭祀仪式。

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刻痕被认为是古代先民与神灵进行
沟通的媒介。

3.用途:
•甲骨文的主要用途是占卜。

卜辞内容包括祈求神明指引、预测未来、寻求吉凶等。

此外,甲骨文也用于记录祭祀的内容、
祭祀者等信息。

4.文字解读:
•甲骨文的解读一度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当时的文字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研究者们通过对甲骨文的
系统研究,逐渐取得了对这些古老文字的解读进展。

5.研究与考古:
•甲骨文的发现主要归功于20世纪初的中国考古学家和学
者,如李济、王国维等。

这些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历
史、文化和宗教有着重要的价值。

6.字形演变:
•甲骨文的字形演变是汉字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甲骨文,人们可以追溯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它见证了古代社会的宗教、祭祀和卜辞活动。

对甲骨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也为后来汉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总结下册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总结下册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总结下册在下册的甲骨文学习中,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本文将对下册的甲骨文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古老的文字。

一、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起源于商代晚期,经历了商、周、西周等时期的发展。

它是由商代卜辞演变而来,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文字文明的时代。

二、甲骨文的基本构造甲骨文的基本构造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五种方式组成。

象形是指文字形状与表达事物的外形相似;指事是指文字形状与所指事物或抽象事物的指示性联系;会意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象形或指事的组合产生意义;形声是通过在会意的基础上加入声旁,表示与发音有关的字义;转注是指同一字形在不同语义义项之间的转换。

三、甲骨文的基本特点甲骨文的基本特点是形式简练、图案真实、文字规整,富含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

甲骨文的字形质朴而独特,每个字都代表着古代人们的记录和思考。

四、甲骨文的常见字义甲骨文中常见的字义有人物、动物、器物、地名、时间、数字、动作、形容词等。

通过学习甲骨文的常见字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五、甲骨文的研究方法甲骨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发掘、文字学研究、字形和字义分析等。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还原甲骨文背后的历史故事,解读其中的语言和文化内涵。

六、甲骨文的应用价值甲骨文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字和文化的重要资料,还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甲骨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对于宏观历史研究和微观文化解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甲骨文的现代传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甲骨文的传承与发展也逐渐得到重视。

现代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甲骨文,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传承中华文明的基因。

八、甲骨文学习的意义和建议学习甲骨文可以培养我们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习甲骨文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结合实例、多角度思考,提高对甲骨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汇总图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汇总图

高一甲骨文知识点汇总图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高一阶段的学习中,了解并掌握甲骨文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对高一甲骨文知识点的汇总图。

一、甲骨文概述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使用的一种象形、指事和会意文字,主要刻写于龟甲和兽骨上。

它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汉字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甲骨文的基本构造1. 基本形状:甲骨文的基本形状有矩形、圆形和锥形等,分别对应于龟甲和兽骨的形态。

2. 笔画:甲骨文的笔画线条简练,常用直线、弯曲线、斜线等,注重表现物体或事物的形态特征。

3. 字形分类:甲骨文的字形可分为象形、指事和会意字。

象形字通过画出物体的形态特征来表示含义;指事字是以抽象概念或具象事物作为字形的一部分;会意字由两个意义相关的象形或指事字组合而成。

三、甲骨文中的基本符号1. 骨象:甲骨文中的一种象形符号,表示骨头的形状。

2. 象形符号:甲骨文中常见的表示动物、人物、日月星辰等物体的符号,通过刻画物体的形态特征来表现含义。

3. 图案符号:甲骨文中使用的一种抽象表示形式,比如圆圈、斜线、点等,用以表示一些抽象概念或动作。

4. 指事符号:甲骨文中表示抽象概念或具象事物的符号,有时标注音值或词义。

5. 象声符号:甲骨文中用以表示声音的符号,通过刻画声音的特点来表达。

四、甲骨文的使用和研究价值1. 直接文字记载: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记录形式之一,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宗族制度、商代文字及相关历史事件等具有重要价值。

2. 文化传承与发展:甲骨文是中国汉字书写体系的基石,认识和学习甲骨文有助于加深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认识,提高汉字的识读能力。

3. 文化遗产保护:甲骨文的研究和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学习甲骨文的意义与方法1. 意义:学习甲骨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与了解,增加对汉字起源和演变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学基础知识我国古代流行过一种习俗,用龟甲或者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状,认为可以判断吉凶。

所用的龟甲、兽骨埋藏在遗址中,发掘出来就是考古学上说的甲骨。

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至商代而大盛,商亡以后延续未绝,在某些少数民族甚至保存到现代。

古书有不少记述这种卜法的,传世专书较早的有《玉灵照胆经》等,可能是唐代作品。

清人胡煦有《卜法详考》,附于他的《周易函书约存》,征引了许多材料。

商代的甲骨常刻有文字,绝大多数都与占卜有关,称为卜辞。

由于当时人笃信占卜,事无大小都求决于卜法,所以卜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各方面,因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迄今为止,有字甲骨只在两处商代遗址发现,一处是河南安阳的殷墟,另一处是郑州。

郑州只找到两片带字的骨,均为采集品,所以我们研究的商代甲骨,实际上主要是殷墟甲骨。

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

早在北宋时,这里便出土过商代带铭文的青铜器,见于记载。

有字甲骨的发现,时在一八九八年的下半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孟定生、王襄看过,他们认为是古简。

一八九九年,在北京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这种珍贵文物才为世所知。

到一九零八年,罗振玉首先弄清楚甲骨的出土地点,随后他和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旧都。

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最后导致一九二八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端。

因此,甲骨的发现,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从甲骨发现到现在共八十几年,殷墟陆续出土了大量甲骨,而且看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现已出土的有字甲骨,整版的不多,大多数是残碎的。

不管是整版的还是残碎的,可以片为单位来统计。

已发现的究竟有多少片,学术界有不同的估计,我们的意见是约十万片左右。

这个数字,可以说相当庞大了。

上面说过,殷墟是商朝晚年的首都。

在这里建都的,有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卜辞称文武丁)、帝乙、帝辛十二位商王(依古本《竹书纪年》说)。

殷墟甲骨的时代,目前有明确证据判定的是武丁到帝乙的卜辞。

是否发现了盘庚到小乙的卜辞,帝辛卜辞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其中武丁时的甲骨为数最多,占到甲骨总数的一半。

武丁被称为殷高宗,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国力强盛,战国时还有学者称颂他是“天下之盛君”。

属于他的时期的甲骨最多,是很自然的事。

大家一提到商代文字,就想到甲骨文,但是“商代文字”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是不一致的。

甲骨文虽然是最主要的一种商代文字材料,可是当时的文字现在能看到的还有青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铭文,所以不能用“甲骨文”一词来概括所有的商代文字。

实际上,甲骨上的字在那时是比较特殊的,因为甲骨的字是用一种锋利的工具契刻而成,而商代人们日常书写应该是用毛笔。

今天我们在一些甲骨和器物上还能看见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其笔画比较丰肥,风格和刻成的甲骨文有所不同。

同时甲骨文是卜辞,只能涉及需要占卜的事项有关的字,所以也不能认为甲骨文已经包括当时人们使用的所有的字。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不仅表现于字的个数之多,也表现在字的结构的复杂。

甲骨文并不都是象形字,而且象形在其间的比例实不很大。

古人所说的“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实例。

即以象形字论,甲骨文的字也远不是原始的,如城台西陶文的“止”字(“趾”的初文)明显地象足趾形,有五个脚指头,甲骨文的“止”字则简化为,只剩了三个脚指。

甲骨文的“人”字作,仅有侧影;“鱼”字头向上,失去了自然的体态。

这些都表明它们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

古代文字常由象形转化为形声,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

甲骨文里形声字相当多,而且在武丁时业已大量存在,也是文字比较成熟的一条证据。

有些同志学甲骨文费了不少时间,可是还不能掌握怎样读甲骨上的辞句。

原因是他们不知道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卜辞,要通读卜辞,必须了解卜法的程序。

殷墟甲骨的质料,有龟腹甲、龟背甲、牛(少数为羊、猪)胛骨三种。

甲骨都是从各地采集或贡纳到首都来的,要经过一定的修治。

特别是背甲,要中剖为左右两半,个别还有削成鞋底形的。

加工修治好的甲骨,有固定的形状(图五、六)。

学习甲骨的读者应记住几种甲骨的轮廓,甲版上纹理的位置,以便辨识碎片原来的部位。

修治过的甲骨,在背面用锋刃器挖出圆形的钻和梭形的凿,有些圆钻是用钻子钻成的。

胛骨扇部的正面,有时也有钻凿。

这时,准备工作完成,甲骨可以用来占卜了。

上述的过程,包括甲骨的来源,修治甲骨的人员,以及修治后交付哪一卜人保管,都要记录在甲骨上面。

为了不妨碍占卜,一般是刻在不用于占卜的部位,如胛骨的骨臼或背面外缘,腹甲甲桥背面或尾甲正面一角,背甲顶端或背面内缘等处。

这部分刻辞,我们称之为署辞。

占卜时,卜者用火烧灼已制好的钻,使甲骨坼裂成“卜”字形的裂痕,名为“兆”。

兆的情况和次第,刻记在兆的旁边,我们称之为兆辞,表示次第的兆辞,也称为兆序。

占卜的时日,卜者的名字,所问的问题,都刻在有关的兆的附近。

关于卜问时间,有时还有地点的部分,称为前辞,问题本身,称为贞辞。

得兆后,应对照占书,作出吉凶祸福的判断,称为占辞。

最后把占卜后是否应验的情况也记录下来,称为验辞。

附图是刻有卜辞的甲骨的拓本(图七、八)。

以上署辞、兆辞、前辞、贞辞、占辞、验辞,构成甲骨卜辟的整体。

不过并不是每版甲骨的卜辞都能够具备这六个部分,更多的实例是比较简化的。

下面以《殷虚文字乙编》7126腹甲为例,按上述试加分析:背面右甲桥“入五十”是关于腹甲来源的记录,甲系所贡纳,共五十版,此为其中之一。

左甲桥“妇示十,争”,是关于腹甲修治保管的记录,由妇主管修洽,共十版,交卜人争收掌,以备卜用。

以上为署辞。

正面左右对贞,右侧七兆,兆辞为“(一),二,小告,三,四、不许黾,五,六、二告,七。

”左侧六兆,兆辞为“(一),二,三,四,五,六、不许黾。

”与右侧兆关联的是从正面问的卜辞,与左侧兆关联的是从反面问的卜辞。

一正一反对问,是这时期卜辞的常例。

此版一对卜辞是:“戊戌卜永贞,今日其夕风?贞,今日不夕风?”“戊戌”,是纪日的干支,“戊戌卜”即在戊戌这—天占卜:‘永”,执行占卜的卜人名。

“贞”,意思是“问”。

“戊戌卜永贞”,是前辞。

反问则从简略,只用一个“贞”字。

“今日其夕风”是贞辞,意思是:今天在晚上起风么?反问“今日不夕风”,意思是:今天不在晚上起风么?两问一正一反。

这一版没有占辞和验辞另举一条有占辞,验辞的例子,这是《殷虚文字乙编》6664腹甲:“丙申卜贞,来乙巳下乙?王日:‘,惟有祟,共有设。

’乙巳,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施、卯鸟星(晴)。

乙巳夕有设于西。

”“丙申卜贞”,是前辞,“来乙巳下乙”是贞辞。

“王曰”以下是占辞,“乙巳”以下则是验辞。

整条卜辞大意是:丙申这一天由卜人卜问,乙巳是否祭祖先下乙(即商王祖乙)。

王(武丁)作出判断说,此次祭将有灾祟,而且有设(有学者以为是霓)。

到乙巳这一天举行祭,天亮开始下雨,行人祭时雨停,人祭结束又落雨,到陈列祭品和杀鸟仪式时天才放晴,当晚又有“设”在西方出现。

占辞、验辞的体例大致如此。

按照古本《竹书纪年》,从盘庚在现在殷墟地方建都,到帝辛灭亡,共有二百七十三年。

这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甲骨的形制和文字自然有不少变化,需要分期。

一九三三年,董作宾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把殷墟甲骨划分为五期,即:盘庚至武丁第一期祖庚、祖甲第二期廩辛、康丁第三期武乙,丈丁第四期帝乙、帝辛第五期五期分法以当时考古成果为依据,所以为学术界接受,沿用至今。

董氏的分期,现在看起来有一些缺点,近年有学者主张以更合考古学原则的分组法来代替,尚未得到普遍采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读者如有兴趣,可参考本书第十二节推荐的有关论著。

一九四零年在上海出版的《学术》第一辑,发表了何天行的一篇短文,题目叫做《陕西曾发现甲骨文之推测》。

他根据古书的一些记载,推想在陕西可能发现周代的有字甲骨。

这本期刊流传不广,何氏的意见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到五十年代,果然发现了西周甲骨,何氏的预言竟得到实现。

有字的西周甲骨,一九五四年在山西洪洞县坊堆首次发现。

到现在,西周甲骨文已先后在四个地方出土过,除坊堆外,有北京昌平县的白浮,陕西长安县的沣镐遗址和扶风、岐山两县间的周原遗址。

周原所出数量最多,岐山县凤雏一地就发现甲骨一万多片,其中有字的近三百片。

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使甲骨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了。

西周甲骨有不少和商代甲骨不一样的特点,如胛骨上多作圆钻,龟甲上的凿则是方形的。

《周礼·卜师》说周的卜甲有“方兆”,正是指这种方形的凿而言。

在陕西、河南等地还出过一些没刻字的西周卜甲,上面的凿也是方的,一看就知道和商代的不同。

周原的甲骨文不是一个时代的,初步研究,最早的属于周文王时,晚的可能到周昭王、穆王的时候。

别的地点的西周甲骨,有的年代更晚。

大家知道,周文王是商朝的诸侯,当时商的末一代王帝辛(纣)在位,所以文王时的卜辞就是商末的卜辞。

事实上在周原发现的几片文王时卜甲,虽然形制和殷墟所出有所区别,卜辞的文例却是相近的。

举凤雏出土的一片为例(图九):这条辞中的“王”指商王帝辛,大甲是商的先王,“周方伯”即当时任西伯的周文王。

卜辞是说商王祭祀大甲,以西伯的事上告,用黍稷之类奉献,能够得到福佑,所用词语和殷墟最晚的卜辞是很近似的。

由此可见商周甲骨在卜法上虽非同一系统,彼此仍有影响。

西周甲骨有些片上刻有一串数字,数字以六个成为一组,如长安张家坡的一块胛骨上有“六八一一五一”。

类似数字在青铜器、陶器等等上面也出现过,包括由一到十,都是“卦”的原始形式。

原来当时人占卜的方法,在用甲骨的卜法以外,还有用蓍草的筮法,“卦”便是筮法的记录。

古人占问大事,常先筮后卜,这时会把筮得的“卦”记在占问同一事项的卜用甲骨上,以便对照参考,于是在甲骨上面保存了筮法所用的数字符号。

西周甲骨文是新发现,有些问题现在尚不清楚,有待于深入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