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诗人简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人简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诗人简介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池子与河流》作者简介
《池子与河流》作者简介克雷洛夫(1769年2月13日—1844年11月21日)是俄国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寓言家、作家,全名是伊万·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
著名的作品有:《大炮和风帆》,《剃刀》、《鹰与鸡》等等。
克雷洛夫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是个贫穷的步兵上尉家庭。
克雷洛夫的童年是在特维尔度过的。
克雷洛夫除了读书,还经常到集市上去,在那里学会了意大利文,学会了拉小提琴,学习了绘画。
1782年克雷洛夫迁居彼得堡。
当时那里正上演冯维辛的讽刺喜剧《纨绔子弟》,克雷洛夫看后很受启发,便开始写剧本,但大多未上演。
这期间(1789—1793)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办杂志上,先后办了《精灵邮报》、《观察家》、《圣彼得堡水星》,但是因为激进的政治倾向而未能办下去。
1804年克雷洛夫见到了俄国寓言作家德米特里耶夫,德米特里耶夫曾翻译过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的寓言。
克雷洛夫也曾翻译过,就把自己译稿给德米特里耶夫看。
德米特里耶夫非常赞赏克雷洛夫的译笔,并建议他可以写写寓言。
不料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克雷洛夫凭借寓言这一言简意赅的体裁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809年克雷洛夫出版了他第一本寓言集,收录寓言23则,包括他改写的伊索和拉封丹的作品和他自己的创作,均用诗体写成,克雷洛夫本人希望通过寓言达到文学和文化启蒙的作用,凭着睿智、幽默而又通俗的语言,配上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带押韵的诗体,使得他的寓言突破了道德训诫的界限,成为讽刺文学的精品,从而受到文学界和公众热烈的欢迎,广为流传。
当时甚至发生过克雷洛夫改写的拉封丹的寓言又被译回法语,并比原作还受欢迎的事情。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克雷洛夫密切关注战争局势写了一系列寓言。
在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遭到上层不满和很多人责难时,克雷洛夫写了《大车队》、《乌鸦和母鸡》为库图佐夫辩护,指出此时最需要团结一致,不能各自为政。
当拿破仑因遭到惨败而求和时,克雷洛夫写了《狼落狗舍》这一名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7.古诗三首 课件
磨合 托盘
盘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 中断:江水从中间割断两山。
开:劈开。
至此: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出:出现。
日边:天边。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潋滟:水光波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亦:也。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 选的三首古诗,描绘了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西湖婀 娜多姿的美妙、月光下洞庭山湖的空灵之美。让我们 在品读古诗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资料宝袋
李白:( 701 一 762 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 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 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主要作品:《蜀道难》 《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等。 后人评价: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优美。
潭面:指湖面。
字词乐园
多音字
磨 mó(磨刀) 知道儿子今天回家,大爷早早就开 始准备了,自己去院里捉鸡,让老 伴去磨(mò)盘上磨(mó)刀, 。
mò(磨盘)
课文朗读
边听边想: 古诗主要写了什 么?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拟人
一“出”一“来” 写出了李白内心 的激动和惊喜。
重难点解析
小讨论
诵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六个动词“断、开、 流、回、出、来”使得 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 出的动态,描绘出了天 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杜牧简介
杜牧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游子吟几年级的古诗
游子吟《游子吟》是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古诗。
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
全诗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释义: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①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②吟:诗体名称。
③临:将要。
④意恐:担心。
⑤归:回来,回家。
⑥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⑦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⑧报得:报答。
⑨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赏析: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
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
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
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 萸只少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 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 “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 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 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 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 乎常情。
9.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认识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 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 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 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 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 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 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 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 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 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 越强烈。
评析
诗人一开始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 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 人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 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 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 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及日积月累释义汇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及日积月累释义汇总(卜凡妈妈整理,请私藏)【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扩展资料: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作者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冰心简介
作者简介李坑中心小学李忠华冰心(1900年-1999年),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长乐市(今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创作特点小说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
《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
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
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
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
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在艺术表现上,冰心善于借鉴和运用抒情手法。
在作冰心品中,时而以叙述人的口吻直接抒发情感,时而通过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露作者的主观意态,使小说带着浓重的抒情色彩。
冰心往往喜欢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
以“我”作为展开故事的线索,满蕴着深情,倾诉我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所触,使读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没有浪漫的色彩,没有人为的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媚俗的诙谐,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
这给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更灵活地起讫,转折,变化,作者浓烈的情愫的抒发,可以表达得更加得心应手。
三年级语文下册素材 第1课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学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素材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学人教部编版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学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赏析《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勺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
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词解析重点字词解析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诗词段落解析释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人物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历史评价】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臧克家、新浪网评)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
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
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
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中国网评)【轶事典故】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优质课件
重阳节登高
插戴茱萸
想象一下,正在登高的兄 弟想到诗人,可能会说什么?
又是重阳佳节, 可惜兄弟相聚还少? 今天重阳节,他一个 人在外,怎么过节呢?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再读诗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异乡为异客,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_时,却只能_______。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 物,据说可消灾避难。
想象: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体会诗境 说一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华传统节日
作者简介
王 维:唐代著名诗人、画 家。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 称赞,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 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chán)理, 故有“诗佛”之称。诗与孟浩然 齐名,并称“王孟”。
写作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拓展延伸
关于思乡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布置作业
收集更多与思乡有关的古诗词,并 试着朗诵,可将朗诵视频上传到班级小 管家。
同学们,下课啦!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理解词语
【绝句】 【迟日】 【泥融】 【鸳鸯】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指泥土湿润。
一种漂亮的水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双 双出没,结对生活。
是一种古诗体,每首四句。如果每句诗都有7个字就是7 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果每句诗都有5个字就是5言绝句, 简称五绝。我们今天学的就是一首——五绝。
金戈铁骑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 景象?(核心问题)
《三衢道中》梅子黄透了的时候,本来应该是阴雨连绵,
却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诗人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
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
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
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这是课后习题2哦!
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绝句
[唐]杜甫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
当堂检测
美 丽 的 春 天
金戈铁骑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金戈铁骑
走近作者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 圣”,他的 诗被称为“诗史”。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金戈铁骑
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从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
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诗的后两句: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
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 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最新语文三下(带解释)《日积月累》(部编版)
2020年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带解释)《日积月累》作者:米兰花香★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 P14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杯弓蛇影【成语解释】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自相矛盾: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画蛇添足: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井底之蛙: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诗人简介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要点课堂笔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要点课堂笔记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会认字yuānyanghuìchóngtúnjiǎn鸳鸯惠崇豚减会写字róngyànyuānyānghuìchónglúyá融燕鸳鸯惠崇芦芽duǎnmeíxīfànjiǎn短梅溪泛减重点词听写词语:燕子鸳鸯惠崇芦芽短梅子小溪重点句1.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诗意:春天来了,明媚的阳光的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
春风中飘散着花草的芳香。
赏析:诗句中“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受。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意:溪边的泥土湿润了,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果。
在春光的映照下,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子上,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赏析:这两句诗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意:林外三两枝桃花已悄然开放,最先察觉到春天江水变暖的肯定是鸭子。
赏析:“三两枝”说明桃花开放的数量很少,说明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鸭先知”抓住鸭子对江水冷暖感受的典型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和春天景物的特点,揭示了只有置身于事物之中,才会有深切感受的道理。
)4.萎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蒌蒿遍地芦苇也开始抽芽。
此时也正是河豚逆流而上游回大江的时候。
赏析: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5.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
释诗题
重阳节:九月九日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 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认为可以避灾。
知诗人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给后人留下1540多 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
知诗人
杜牧,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 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老杜”。他写诗 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有不少描 写山水风光的小诗。
我说你答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 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忆思亲。
我知道家乡的亲人都登高远眺,到处插着茱萸, 只少了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业布置
1.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如端午 节、乞巧节、中秋节等,节日里的习俗、情感 也被不同时代的诗人记录下来,请搜集相关的 古诗,感受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和独特习俗。
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精读引领课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释诗题
元日:在古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 “元日”,即春节。古人过年要燃爆竹、饮屠 苏、换新桃。
释诗题
清明:一般是指阳历的4月4日或5日。据历史记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 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 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 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 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 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 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 的来源。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 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 推的习俗,变成了一家人团聚、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的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
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曾几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