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几个发展阶段全解

合集下载

软件测试概要

软件测试概要

第一章:软件测试概述①软件缺陷定义:(1)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中已经标明的功能;(2)软件出现了产品说明书中指明不会出现的错误;(3)软件未达到产品说明书中虽未指出但应当达到的目标;(4)软件功能超出了产品说明书中指明的范围;(5)软件测试人员认为软件难以理解、不易使用,或者最终用户认为该软件使用效果不良。

②软件缺陷的特征:•“看不到”——软件的特殊性决定了缺陷不易看到•“看到但是抓不到”——发现了缺陷,但不易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所在③软件缺陷产生原因:(1)软件产品说明书(需求)——56%(不专业—专业~~信息传递)(2)设计——27%(设计不规范)(3)编写代码——7%(4)其他——10%(软、硬件设备之间的配备问题)④软件测试发展历程:早期―→测试1957年―→为了确信自己的产品20世纪70年代―→Glenford Myers 《软件测试艺术》——“测试是为发现错误而执行一个程序或系统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早期―→软件质量、Bill Hetzel 《软件测试完全指南》——“测试是以评价一个程序或者系统属性为目标的任何一种活动。

测试是对软件质量的度量”20世纪90年代―→测试工具盛行2002年―→Rick和Stefan《系统的软件测试》——“测试是为了度量和提高被测软件的质量,对测试件进行工程设计、实施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⑤今天的软件测试面临的挑战:•软件在国防现代化、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此产生的测试任务越来越繁重•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如何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测试成为难题•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越来越普及,但是面向对象的测试技术却刚刚起步•对于分布式系统整体性能还不能进行很好的测试•对于实时系统来说,缺乏有效的测试手段•随着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如何进行有效的测试与评估,成为世界性难题⑥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的关系:•测试与开发各阶段的关系项目规划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详细设计和概要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测试与开发的并行性⑦软件测试的发展趋势:•测试工作将进一步前移。

软件测试介绍

软件测试介绍
测试用例(Test Case):测试执行之前设计的详 细测试方案,主要包括测试环境、测试步骤、测试 数据、预期结果。
测试用例=测试环境+输入数据+输出数据 编写测试用例的作用: 分析和明确各个测试点的测试内容 方便测试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 方便项目后续版本重复内容的测试。 方便跟踪测试策略的执行情况。
输入数据集合。 无效等价类:是指不符合需求规格说明,无意
义的输入数据集合。
边界值法
边界值法:检测输入数据最大值和最小 值的测试方法
测试边界值时,一般测试边界值和正好 超过边界值一个单位的值。
边界值时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也是 测试时要重点测试的内容。
因果图法
因果图法:根据被测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输 入和输出的测试方法,主要用于输入条件比较 多的情况。
国内大型软件公司组建自己的软件测试部门或质量保障部。测试人员整体素 质较高,团队意识较强,产品质量较高,客户满意度较好,测试人员职业发 展方向清晰、明确。
测试人员的发展
技术方向(测试顾问、测试专家) 管理方向(测试经理、质量总监) 自主创业(测试外包、测试培训)
软件的基本概念
软件=程序+文档 程序:能够实现某种功能的集合(C语言程序、VB程序、JAVA程序等) 文档:软件开发、使用、维护过程中使用的文字、图片的集合(《需求
为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提供人力外包或测试外包服务,中科方德(客户主要 是军工行业),大展科技(客户主要是中国电信等),东南融通(客户主要 是金融行业)。雇佣军、团队归属感差、体力活、技术含量低,不要求外语。
公司的测试工作由开发工程师完成或只有很少比例的测试人员。测试人员不 专业,公司产品质量差,公司对测试人员不重视,测试人员薪资低,职业发 展前景堪忧。

软件测试软件测试导论

软件测试软件测试导论
若“=”键布置旳位置使其极不好按,或在明亮光下显示屏难以看 清。根据第5条规则,是一种缺陷。
3.软件1.缺1陷.3旳种软类件缺陷
从功能体现形式分,软件缺陷有三种类型:
完全没有实现旳功能。例如顾客要求实现A、B、 C三个功能,但是软件只实现了A、B两个功能。
基本实现了顾客需求旳功能,运营时出现功能或 性能上旳问题。例如满足软件要求,但运营经常报 错、死机,响应时间要求为5秒,实际为10秒。
1.1.3 软件缺陷
4.软件缺陷旳级别 软件测试员发觉旳大多数缺陷是难以觉察
旳简朴错误,不明显,也不严重;且有些是真正 旳错误,有些不是。一般来说,问题越严重旳错 误,优先级越高,越应得到及时纠正。软件企业 对缺陷后果旳严重程度旳定义不尽相同,但一般 能够分为4种级别:
1.1.3 软件缺陷
4.软件缺陷旳级别
1.1.3 软件缺陷
6.软件缺陷产生旳原由
造成软件缺陷旳原由归纳起来有3个方面:
技术问题

算法错误。

语法错误。

计算措施与精度要求不匹配或取值精度不够。

构造不合理。

接口参数不匹配。
1.1.3 软件缺陷
团队工作问题 ✓ 与顾客旳沟通不够,对需求不是十分清楚。 ✓ 不同阶段旳开发人员对同一问题了解不一致。 ✓ 设计或编程上旳假定或依赖性沟通不充分。 软件本身问题 ✓ 文档错误、内容不正确或拼写错误。 ✓ 数据考虑不周全,引起强度或负载不合理。 ✓ 对边界考虑不周全,如漏掉几种边界条件。 ✓ 实时软件旳同步不精确,引起时间不协调、不一致 ✓ 没有考虑系统崩溃后在安全性、可靠性旳隐患。 ✓ 硬件或系统软件上存在旳错误。 ✓ 软件开发原则或过程上旳错误。
软件测试旳定义

软件项目测试流程的几个阶段

软件项目测试流程的几个阶段

软件项⽬测试流程的⼏个阶段软件项⽬的测试流程⼤只包含的⼏个阶段:⽴项、需求评审、⽤例评审、测试执⾏、测试报告⽂档。

⽴项后测试需要拿到的⽂档1、需求说明书2、原型图(及UI图)3、接⼝⽂档4、数据库字典(表的数量、缓存机制)需求评审参加⼈员:开发、测试及需求⼈员,由需求⼈员主持讲解。

为了会议的有效举⾏,及开发⼈员需要在会议开始之前熟悉需求⽂档及原型,将有疑问的点标注出来在会议中⼀⼀确认,对不明确的点要督促开发及需求⼀并关注,对不能⽴马得到肯定回复的点记录在⼀起,会议结束后,邮件整理好发出给各位参与的⼈员。

在项⽬可控的进度中,需求评审时必要的环节。

当然,有些⽐较⼩的项⽬会忽略此阶段,个⼈认为这是⾮常有必要的环节,这不但减少了后期开发、测试、需求⼈员的意见分歧,保证项⽬的进度的必要⼿段。

⽤例编写(同时根据开发计划编写测试计划)⽤例功能类型所在就职部门将⽤例分成7类:1、主流程:该模块实现的主要功能流程。

2、备选流:不⼀定完成执⾏⼀个功能,⽽是终⽌了流程。

3、异常流:由于某些异常原因,使流程的功能⽆法实现。

4、业务规则:必填项,强制的要求。

5、正常类:返回功能、必填项输⼊范围、页⾯按钮的切换等。

6、异常类:⽹络异常、返回异常等。

7、界⾯检查:针对每个页⾯的样式及内容检查。

注:⼏个⼤类中主流程、正常类、异常类、和界⾯检查四个⼤类使⽤的⽐较多,⼀个项⽬不需要涵盖所有的⽤例类别,只需要根据所在项⽬的实际情况来进⾏测试⽤例的分类即可。

编写⽤例可在TestLink及excel上进⾏,⼀般会在TestLink上进⾏,⼩项⽬会⽐较习惯⽤excel进⾏,excel记录测试⽤例的字段有:⽤例编号、功能模块、功能类型、⽤例等级、⽤例描述、前置条件、数据、测试步骤、预期结果、客户端、执⾏结果、备注、设计⼈、执⾏⼈等⽤例编写注意点:1、尽可能结合⽤例设计⽅法设计测试⽤例2、不要只根据需求⽂档明确标出的需求编写⽤例,还需要多考虑⼀些衍⽣的场景;3、⽤例编写前,先画出整个功能的煎药流程图;4、⽤例描述简洁且带有结果,不要重复赘述;5、⽤例步骤和预期结果要⼀致,且⼀个步骤对应⼀个预期结果。

软件测试的基本过程

软件测试的基本过程

软件测试的基本过程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1 概述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用于检测和评估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它是通过执行一系列测试活动来发现和纠正软件中的问题和错误,以确保软件在实际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软件测试的目标是确保软件的正确性、可用性和稳定性。

通过进行软件测试,可以发现和修复潜在的缺陷,提高软件的健壮性和可靠性。

同时,软件测试还可以帮助提高用户满意度,促使开发团队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软件测试的过程通常包括测试计划制定、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环境设置、测试执行和结果分析等阶段。

在测试计划制定阶段,测试人员根据软件需求和设计文档制定测试计划,确定测试范围和目标,并制定测试策略和方法。

在测试用例设计阶段,测试人员根据软件需求和设计文档编写测试用例,定义测试输入、操作和预期输出。

在测试环境设置阶段,测试人员配置测试环境,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等资源的准备。

在测试执行阶段,测试人员根据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执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和问题。

最后,在结果分析阶段,测试人员对测试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估软件的测试覆盖率和质量。

软件测试的基本过程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软件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的软件开发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软件测试的实施,注重测试计划的编制、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测试结果的分析,以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软件测试是一个不断迭代和改进的过程,未来的软件测试将面临更多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测试方法和技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软件行业需求。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中各部分的组织和安排方式,它是整篇文章的骨架和框架。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的内容。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内容:1. 引言1.1 概述:介绍软件测试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引出文章要讨论的问题。

1.2 文章结构: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并简要说明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 配置项测试 验收测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 配置项测试 验收测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配置项测试验收测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json"1.1 概述": {"内容":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配置项测试和验收测试是软件测试中的四个重要阶段。

本文将对这四个测试阶段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目的、方法和重要性。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测试阶段,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建立一个完善的测试体系,保障软件质量和稳定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来介绍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配置项测试和验收测试。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了整体概述,介绍了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会详细介绍每一种测试方法的定义、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实施步骤。

在结论部分,将对各种测试方法进行总结,探讨它们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各种测试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提高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介绍和探讨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配置项测试和验收测试这四种常见的软件测试方式。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测试方法的特点、优势和适用范围,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学习到如何合理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测试方法,以确保软件产品符合用户需求、稳定可靠、功能完善。

最终,希望读者能够在实际项目中灵活运用这些测试方法,为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2.正文2.1 单元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单元测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测试方法。

单元测试是指对软件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测试,通常是对函数、方法或类进行测试。

单元测试的目标是验证每个单元的功能是否按照预期工作,以确保软件的各个组件能够独立地进行正确的运行。

在进行单元测试时,通常会编写测试用例来对代码进行测试。

测试用例包括输入数据、预期输出以及对比实际输出与预期输出的断言。

06 软件测试模型介绍

06 软件测试模型介绍

用我的“赤诚”之心,圆您的“千里马”之梦!——赤马学院
W模型
用我的“赤诚”之心,圆您的“千里马”之梦!——赤马学院
W模型
原理: 在V模型中增加软件各开发阶段应同步进行的测试,别演化为一种W模型,因为实际 上开发是“V”,测试也是与此相并行的“V”。W模型可以说是V模型自然而然的 发展。它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 求,功能和设计同样要测试。 价值体现: 我们可以认为,W模型,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从而有利于尽早的发现问题。 强调了测试计划等工作的先行和对系统需求和系统设计的测试; 局限性: 仍把开发活动看成是从需求开始到编码结束的串行活动,只有上一阶段完成后,才 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活动,不能支持迭代,自发性以及变更调整。
用我的“赤诚”之心,圆您的“千里马”之梦!——赤马学院
测试模型总结
1.V模型强调了在整个软件项目开发中需要经历的若干个测试级别,但是它 没有明确指出应该对软件的需求、设计进行测试,在这一点上,W模型得到 了补充。
用我的“赤诚”之心,圆您的“千里马”之梦!——赤马学院
测试传统模型-V模型

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 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 求的指标; 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用我的“赤诚”之心,圆您的“千里马”之梦!——赤马学院
用我的“赤诚”之心,圆您的“千里马”之梦!——赤马学院
前置测试模型特点
前置测试模型包括2项测试计划技术: 其中的第一项技术是设计需要用验收标 准来进行验证。验收标准并不仅仅是定义需求,还应在前置测试之前进行 定义,这将帮助揭示某些需求是否正确,以及某些需求是否被忽略了。 同样的,系统设计在投入编码实现之前也必须经过测试,以确保其正确性 和完整性。很多组织趋向于对设计进行测试,而不是对需求进行测试。在 对设计进行的测试中有一项非常有用的技术,即制订计划以确定应如何针 对提交的系统进行测试,这在处于设计阶段并即将进入编码阶段时十分有 用。

软件测试流程

软件测试流程

软件测试流程软件测试流程⼀般按照以下⼏个阶段进⾏:1.需求分析阶段:阅读需求,理解需求,主要是对业务的学习,分析需求点,并参与需求评审会议。

如何进⾏需求分析呢?(1).确认需求(业务功能、辅助功能、数据约束、易⽤性需求、编辑约束、参数需求、权限需求、性能约束)1、业务功能:与⽤户实际业务直接相关的功能或者细节2、辅助功能:辅助完成业务功能的⼀些功能或者细节,例如:设置过滤条件3、数据约束:功能的细节,主要是⽤于控制在执⾏功能时,数据的显⽰范围,数据之间的关系等4、易⽤性需求:功能的细节,产品中必须提供,便于功能操作使⽤的⼀些细节,例如:快捷键等5、编辑约束:功能的细节,在功能执⾏时,对输⼊数据项⽬的⼀些约束条件,例如:只能输⼊数字等6、参数需求:功能的细节,在功能执⾏时,需要根据参数设置不同,进⾏不同处理的细节7、权限需求:功能的细节,在功能执⾏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权限进⾏不同的处理,不包括直接限制某个功能的权限8、性能约束:功能的细节,执⾏功能时,必须满⾜的性能需求(2).场景分析1、考虑场景的调⽤者:考虑每⼀个场景提供的服务是供哪些外部模块或者系统调⽤的,找出所有调⽤者。

调⽤前提,约束都要考虑。

每⼀个调⽤都可以考虑成⼀个⼤的业务流程(⼀般和外部有交互的业务出错率⽐较⼤,需要重点关注)2、考虑系统内部各个场景之间:形成内部业务流程,需要分析每个场景之间的约束关系,执⾏条件,组织出各种业务流程图(3).挖掘隐形需求这需要测试⼯程师的经验积累:1)常⽤的或者规定的业务流程 2)各个业务流程分⽀的遍历 3)明确规定不可使⽤的业务流程 4)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应该不可使⽤的业务流程 5)其他异常或者不符合规定的操作2.制定测试计划:主要任务是编写测试计划,参考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项⽬总体计划,内容包括测试范围(来⾃需求⽂档)、进度的安排,⼈⼒物⼒的分配,整体测试策略的制定,和风险的评估与规避措施有⼀个制定,⼀般有测试负责⼈编写,当然我们也会参与相关的评审⼯作。

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有哪些阶段

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有哪些阶段

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有哪些阶段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软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我们手机上的各种应用程序,到企业使用的复杂业务系统,软件的身影无处不在。

而软件开发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有着明确的阶段和流程,被称为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

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一、需求分析阶段这是软件开发的起始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需要与客户或用户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期望和目标。

这可能包括对软件功能、性能、用户界面、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为了准确获取需求,开发团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式,收集到的信息将被整理和分析,以形成详细的需求文档。

这份文档将作为后续开发工作的重要依据,确保开发团队清楚地知道要开发什么样的软件,满足哪些具体的需求。

二、设计阶段在明确了需求之后,就进入了设计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包括软件架构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部分。

软件架构设计就像是为软件搭建一个框架,确定软件的整体结构、模块划分、数据存储方式等。

一个好的架构设计能够使软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性能。

详细设计则是在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对每个模块进行更具体的设计,包括算法设计、流程设计、接口设计等。

详细设计文档将为开发人员提供具体的实现指导。

三、编码实现阶段这是软件开发中最直观的阶段,开发人员根据设计文档,使用选定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将软件的功能逐步实现。

在编码过程中,开发人员需要遵循良好的编程规范,保证代码的质量和可读性。

同时,为了确保代码的正确性,开发人员会进行单元测试,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单独的测试,以验证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四、测试阶段测试是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目的是发现软件中的缺陷和问题,并确保软件满足需求和质量标准。

测试包括多种类型,如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用户验收测试等。

集成测试主要检查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是否正确;系统测试则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用户验收测试则由用户或客户参与,以确认软件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和需求。

一般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八个阶段

一般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八个阶段

一般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八个阶段Boehm: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来设计并构造计算机程序及为开发、运行和维护这些程序所必需的相关文件资料。

IEEE:软件工程是开发、运行、维护和修复软件的系统方法。

Fritz Bauer:建立并使用完善的工程化原则,以较经济的手段获得能在实际机器上有效运行的可靠软件的一系列方法。

软件工程学的内容软件工程学的主要内容是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开发技术包含软件工程方法学、软件工具和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工程管理学包含软件工程经济学和软件管理学。

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著名软件工程专家B.Boehm综合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并总结了多年来开发软件的经验,于1983年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软件工程的七条基本原理。

(1)用分阶段的生存周期计划进行严格的管理。

(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

(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

(5)软件工程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

(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

(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B.Boehm指出,遵循前六条基本原理,能够实现软件的工程化生产;按照第七条原理,不仅要积极主动地采纳新的软件技术,而且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的框架可概括为:目标、过程和原则。

(1)软件工程目标:生产具有正确性、可用性以及开销合宜的产品。

正确性指软件产品达到预期功能的程度。

可用性指软件基本结构、实现及文档为用户可用的程度。

开销合宜是指软件开发、运行的整个开销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

这些目标的实现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它们形成了对过程、过程模型及工程方法选取的约束。

(2)软件工程过程:生产一个最终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

软件工程过程主要包括开发过程、运作过程、维护过程。

它们覆盖了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

需求活动包括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

问题分析获取需求定义,又称软件需求规约。

软件工程及生命周期

软件工程及生命周期

软件⼯程及⽣命周期1.什么是软件⼯程 软件⼯作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程序编写,⽽是扩展到整个软件⽣命的周期, 如软件的基本概念形成、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安装部署、运⾏维护,直到软件被跟新或替换新版本。

软件⼯程还包括很多技术性管理⼯作,例如过程管理、产品管理、资源管理和质量管理,在这些⽅⾯也逐步建⽴起了标准和规范。

2.软件⽣命周期软件的⽣命周期可以分为6个阶段如图⽰: 计划:此阶段是软件开发⽅与需求⽅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标及其可⾏性。

需求分析:在确定软件开发可⾏的情况下,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各个功能进⾏详细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阶段做得好,将为整个软件开发项⽬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唯⼀不变的是变化本⾝",同样需求也是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深⼊的,因此我们必须制定需求变更计划来应付这种变化,以保护整个项⽬的顺利进⾏。

设计:此阶段主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等。

软件设计⼀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

好的软件设计将为软件程序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码:此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运⾏的程序代码。

在程序编码中必须要制定统⼀,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

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程序的运⾏效率。

软件测试:在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整个测试过程分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

测试的⽅法主要有⽩盒测试和⿊盒测试两种。

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建⽴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测试,以减少测试的随意性。

运⾏维护:软件维护是软件⽣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使⽤后,由于多⽅⾯的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户的要求。

要延续软件的使⽤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维护。

软件的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两个⽅⾯。

3.软件⼯程的研究领域 软件⼯程研究的领域涉及软件的⽅⽅⾯⾯。

测试人员一般经过的几个阶段

测试人员一般经过的几个阶段

测试人员一般经过的几个阶段一、执行测试用例作为一个测试新手来说,最主要的工作应该就是执行测试用例,最基本的要求当然就是不能够出现执行漏测了。

是的,达到这个要求毕竟简单,只要严格按照用例来执行就可以了,这里主要考验的就是一个测试人员的执行力和细心的能力。

另外,这个阶段测试人员能够学习到自己测试模块的一些基本业务知识,以及如何去执行用例,提交和跟踪bug等等,这个阶段也很容易达到,甚至可能会跟第2个阶段一起进行,但是该阶段虽然简单却很重要二、发现bug经历第一个阶段后,这个时候测试人员可以开始在执行用例的基础上开始一些自己的发散测试(更好的叫法是探索性测试),来更好的发现一些通过执行用例无法测试到的bug。

这个阶段就比较考察一个测试人员的发散思维了(个人觉得测试人员的发散思维恩能力是测试人员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也是软件测试的魅力所在),有的测试人员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一些想法来发现一些bug(甚至是隐藏很深的bug),并且很享受在其中。

个人觉得这些能力(也可以叫对bug的敏感程度)是天生的,当然,并不是说这块能力不强的人在测试里面发展不好,因为测试也有技术(确定的因素)的成分,比如:自动化等。

但是,这样的测试人员不太容易享受到发现bug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即软件测试的艺术性)。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对于模块本身的业务逻辑也需要非常熟悉三、保证质量质量是一个测试人员的生命,当我们将一个功能模块交给一个测试人员负责的时候,我们肯定是希望对方能够给保证质量的。

但是实际上要达到这个要求是很难的。

首先,我们对于保证质量是如何定义的,是保证该模块到客户那里不会影响客户的业务还是在客户那里不出现问题?实际上2者是很难区分的,目前我们对于测试人员的要求大概都是能够发现所有的bug吧,虽然实际上不可能。

其次,作为一个测试人员,我们自己对于该模块的测试策略该如何把握呢(因为测试时间是一定的)?根据个人经验,要达到这个目标,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吧!1、需求覆盖:对于的整个需求的理解程度:对于客户来说,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主要是用使用习惯是怎样的?客户哪里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等等2、业务逻辑覆盖:对于整个业务逻辑的理解程度:通过看研发的设计文档和具体的实现逻辑图,来分析如何覆盖到所有的逻辑以及异常逻辑(这个时候还需要提前发现一些研发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并且设计对应的逻辑测试用例,保证我们的测试业务逻辑的覆盖率(代码覆盖率非逻辑覆盖率)。

软件测试流程与方法指导书

软件测试流程与方法指导书

软件测试流程与方法指导书第1章软件测试概述 (4)1.1 软件测试的定义与目的 (4)1.2 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 (4)1.3 软件测试的发展历程 (4)第2章软件测试生命周期 (4)2.1 测试计划阶段 (4)2.2 测试设计阶段 (4)2.3 测试执行阶段 (4)2.4 测试总结阶段 (4)第3章软件测试方法 (4)3.1 黑盒测试 (4)3.2 白盒测试 (4)3.3 灰盒测试 (4)3.4 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 (5)第4章软件测试类型 (5)4.1 单元测试 (5)4.2 集成测试 (5)4.3 系统测试 (5)4.4 验收测试 (5)第5章测试用例设计 (5)5.1 测试用例的组成 (5)5.2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5)5.3 测试用例的优先级与分类 (5)5.4 测试用例的维护 (5)第6章缺陷管理 (5)6.1 缺陷生命周期 (5)6.2 缺陷报告 (5)6.3 缺陷跟踪与解决 (5)6.4 缺陷分析 (5)第7章自动化测试 (5)7.1 自动化测试概述 (5)7.2 自动化测试工具选择 (5)7.3 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 (5)7.4 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写 (5)第8章功能测试 (5)8.1 功能测试概述 (5)8.2 功能测试指标 (5)8.3 功能测试方法 (5)8.4 功能测试工具 (5)第9章安全测试 (5)9.1 安全测试概述 (5)9.3 安全测试工具 (6)9.4 安全测试策略 (6)第10章兼容性测试 (6)10.1 兼容性测试概述 (6)10.2 硬件兼容性测试 (6)10.3 软件兼容性测试 (6)10.4 网络兼容性测试 (6)第11章用户体验测试 (6)11.1 用户体验测试概述 (6)11.2 用户体验测试方法 (6)11.3 用户体验测试工具 (6)11.4 用户体验测试流程 (6)第12章软件测试团队与项目管理 (6)12.1 测试团队组织结构 (6)12.2 测试人员职责与技能要求 (6)12.3 软件测试项目管理 (6)12.4 测试过程改进与优化 (6)第1章软件测试概述 (6)1.1 软件测试的定义与目的 (6)1.2 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 (7)1.3 软件测试的发展历程 (7)第2章软件测试生命周期 (7)2.1 测试计划阶段 (7)2.2 测试设计阶段 (8)2.3 测试执行阶段 (8)2.4 测试总结阶段 (9)第3章软件测试方法 (9)3.1 黑盒测试 (9)3.1.1 测试方法 (9)3.1.2 应用场景 (10)3.2 白盒测试 (10)3.2.1 测试方法 (10)3.2.2 应用场景 (10)3.3 灰盒测试 (10)3.3.1 测试方法 (10)3.3.2 应用场景 (10)3.4 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 (11)3.4.1 静态测试 (11)3.4.2 动态测试 (11)第4章软件测试类型 (11)4.1 单元测试 (11)4.2 集成测试 (12)4.3 系统测试 (12)第5章测试用例设计 (12)5.1 测试用例的组成 (12)5.2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3)5.3 测试用例的优先级与分类 (13)5.4 测试用例的维护 (14)第6章缺陷管理 (14)6.1 缺陷生命周期 (14)6.1.1 缺陷生命周期的阶段 (14)6.1.2 缺陷状态转换 (15)6.2 缺陷报告 (15)6.2.1 缺陷报告的要素 (15)6.2.2 缺陷报告的撰写规范 (15)6.3 缺陷跟踪与解决 (15)6.3.1 缺陷跟踪 (15)6.3.2 缺陷解决 (15)6.4 缺陷分析 (16)6.4.1 缺陷分布分析 (16)6.4.2 缺陷原因分析 (16)6.4.3 缺陷预防与改进 (16)第7章自动化测试 (16)7.1 自动化测试概述 (16)7.2 自动化测试工具选择 (16)7.3 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 (17)7.4 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写 (17)第8章功能测试 (17)8.1 功能测试概述 (17)8.2 功能测试指标 (18)8.3 功能测试方法 (18)8.4 功能测试工具 (18)第9章安全测试 (19)9.1 安全测试概述 (19)9.1.1 安全测试的定义 (19)9.1.2 安全测试的意义 (19)9.1.3 安全测试与其他测试类型的区别 (19)9.2 安全测试方法 (19)9.2.1 静态分析 (19)9.2.2 动态分析 (20)9.2.3 渗透测试 (20)9.3 安全测试工具 (20)9.3.1 静态分析工具 (20)9.3.2 动态分析工具 (20)9.3.3 渗透测试工具 (20)9.4 安全测试策略 (20)9.4.2 风险评估 (21)9.4.3 分阶段进行安全测试 (21)9.4.4 结合自动化测试和手工测试 (21)9.4.5 持续安全测试 (21)第10章兼容性测试 (21)10.1 兼容性测试概述 (21)10.2 硬件兼容性测试 (21)10.3 软件兼容性测试 (21)10.4 网络兼容性测试 (22)第11章用户体验测试 (22)11.1 用户体验测试概述 (22)11.2 用户体验测试方法 (22)11.3 用户体验测试工具 (23)11.4 用户体验测试流程 (23)第12章软件测试团队与项目管理 (24)12.1 测试团队组织结构 (24)12.2 测试人员职责与技能要求 (24)12.3 软件测试项目管理 (25)12.4 测试过程改进与优化 (25)以下是软件测试流程与方法指导书的目录结构:第1章软件测试概述1.1 软件测试的定义与目的1.2 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1.3 软件测试的发展历程第2章软件测试生命周期2.1 测试计划阶段2.2 测试设计阶段2.3 测试执行阶段2.4 测试总结阶段第3章软件测试方法3.1 黑盒测试3.2 白盒测试3.3 灰盒测试3.4 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第4章软件测试类型4.1 单元测试4.2 集成测试4.3 系统测试4.4 验收测试第5章测试用例设计5.1 测试用例的组成5.2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5.3 测试用例的优先级与分类5.4 测试用例的维护第6章缺陷管理6.1 缺陷生命周期6.2 缺陷报告6.3 缺陷跟踪与解决6.4 缺陷分析第7章自动化测试7.1 自动化测试概述7.2 自动化测试工具选择7.3 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7.4 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写第8章功能测试8.1 功能测试概述8.2 功能测试指标8.3 功能测试方法8.4 功能测试工具第9章安全测试9.1 安全测试概述9.2 安全测试方法9.3 安全测试工具9.4 安全测试策略第10章兼容性测试10.1 兼容性测试概述10.2 硬件兼容性测试10.3 软件兼容性测试10.4 网络兼容性测试第11章用户体验测试11.1 用户体验测试概述11.2 用户体验测试方法11.3 用户体验测试工具11.4 用户体验测试流程第12章软件测试团队与项目管理12.1 测试团队组织结构12.2 测试人员职责与技能要求12.3 软件测试项目管理12.4 测试过程改进与优化第1章软件测试概述1.1 软件测试的定义与目的软件测试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保证软件产品满足既定需求,并具备高质量、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是指软件在从诞生到被废弃的整个过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

它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部署、运行和维护等几个阶段。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讨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一、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软件开发人员需要与客户协商明确软件的功能、性能、界面和实际应用环境等各种要求。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建立一份详细的需求文档,确保软件开发人员和客户达成相对一致的认识。

需求分析阶段通常包括以下活动:1. 收集需求:软件开发人员需要通过与客户交流、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竞品分析等方式,收集有关软件的各种需求信息。

2. 需求分析:软件开发人员需要对收集到的需求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便确定软件的规格说明书。

3. 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开发人员需要根据客户需求,编写一份详细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包括软件的功能、性能、界面和实际应用环境等内容。

二、设计发人员需要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软件的系统架构、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和原型设计等各种设计元素。

设计的目标是确保软件的功能、性能、可拓展性、可维护性、易用性和安全性等都得到了合理和科学的考虑。

设计阶段通常包括以下活动:1. 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人员需要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将软件拆分成一个个的模块,并确定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数据流向。

2. 模块设计:软件开发人员需要对每一个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设计模式、算法、数据结构和接口等。

3. 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人员需要设计数据库模式和表结构,确保数据能够被高效地存储和检索。

4. 界面设计:软件开发人员需要设计出好用、美观、易于操作的用户界面。

5. 原型设计:软件开发人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创建一个或多个原型,确保软件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三、实现发人员需要根据设计文档,编写代码,实现软件的各个模块和功能。

实现的目标是确保软件代码质量高、可读性好、易于维护。

实现阶段通常包括以下活动:1. 编写代码:软件开发人员需要根据设计规划,使用编程语言编写代码,实现各个模块和功能。

软件测试的起源与发展

软件测试的起源与发展

软件测试(d e)起源与发展软件测试(de)概念与定义软件测试是伴随着软件(de)产生而产生(de).早期(de)软件开发过程中,那时软件规模都很小、复杂程度低,软件开发(de)过程混乱无序、相当随意,测试(de)含义比较狭窄,开发人员将测试等同于“调试”,目(de)是纠正软件中已经知道(de)故障,常常由开发人员自己完成这部分(de)工作.对测试(de)投入极少,测试介入也晚,常常是等到形成代码,产品已经基本完成时才进行测试.直到1957年,软件测试才开始与调试区别开来,作为一种发现软件缺陷(de)活动.由于一直存在着“为了让我们看到产品在工作,就得将测试工作往后推一点”(de)思想,潜意识里对测试(de)目(de)就理解为“使自己确信产品能工作”.测试活动始终后于开发(de)活动,测试通常被做为软件生命周期中最后一项活动而进行.当时也缺乏有效(de)测试方法,主要依靠“错误推测Error Guessing”来寻找软件中(de)缺陷.因此,大量软件交付后,仍存在很多问题,软件产品(de)质量无法保证.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阶段开发(de)软件仍然不复杂,但人们已开始思考软件开发流程(de)问题,尽管对“软件测试”(de)真正含义还缺乏共识,但这一词条已经频繁出现,一些软件测试(de)探索者们建议在软件生命周期(de)开始阶段就根据需求制订测试计划,这时也涌现出一批软件测试(de)宗师,Bill Hetzel 博士就是其中(de)领导者.1972年,软件测试领域(de)先驱Bill Hetzel博士(代表论着The Complete Guide to Software Testing),在美国(de)北卡罗来纳大学组织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de)关于软件测试(de)会议.在1973年,他首先给软件测试一个这样(de)定义:“就是建立一种信心,认为程序能够按预期(de)设想运行.Establish confidence that a program does what it is supposed to do. ”后来在1983年他又将定义修订为:“评价一个程序和系统(de)特性或能力,并确定它是否达到预期(de)结果.软件测试就是以此为目(de)(de)任何行为.Anyactivities aimed at evaluating an attribute or capability of a program or system. ”在他(de)定义中(de)“设想”和“预期(de)结果”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de)用户需求或功能设计.他还把软件(de)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他(de)思想(de)核心观点是:测试方法是试图验证软件是“工作(de)”,所谓“工作(de)”就是指软件(de)功能是按照预先(de)设计执行(de),以正向思维,针对软件系统(de)所有功能点,逐个验证其正确性.软件测试业界把这种方法看作是(de)软件测试(de)第一类方法.尽管如此,这一方法还是受到很多业界权威(de)质疑和挑战.代表人物是Glenford J. Myers(代表论着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他认为测试不应该着眼于验证软件是工作(de),相反应该首先认定软件是有错误(de),然后用逆向思维去发现尽可能多(de)错误.他还从人(de)心理学(de)角度论证,如果将“验证软件是工作(de)”作为测试(de)目(de),非常不利于测试人员发现软件(de)错误.于是他于1979年提出了他对软件测试(de)定义:“测试是为发现错误而执行(de)一个程序或者系统(de)过程.The process of executing a program or system with the intent of finding errors.”这个定义,也被业界所认可,经常被引用.除此之外, Myers还给出了与测试相关(de)三个重要观点,那就是:1、测试是为了证明程序有错,而不是证明程序无错误;2、一个好(de)测试用例是在于它能发现至今未发现(de)错误;3、一个成功(de)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de)错误(de)测试;这就是软件测试(de)第二类方法,简单地说就是验证软件是“不工作(de)”,或者说是有错误(de).Myers认为,一个成功(de)测试必须是发现Bug(de)测试,不然就没有价值.这就如同一个病人(假定此人确有病),到医院做一项医疗检查,结果各项指标都正常,那说明该项医疗检查对于诊断该病人(de)病情是没有价值(de),是失败(de).Myers提出(de)“测试(de)目(de)是证伪”这一概念,推翻了过去“为表明软件正确而进行测试”(de)错误认识,为软件测试(de)发展指出了方向,软件测试(de)理论、方法在之后得到了长足(de)发展.第二类软件测试方法在业界也很流行,受到很多学术界专家(de)支持.然而,对Glenford Myers先生“测试(de)目(de)是证伪”这一概念(de)理解也不能太过于片面.在很多软件工程学、软件测试方面(de)书籍中都提到一个概念:“测试(de)目(de)是寻找错误,并且是尽最大可能找出最多(de)错误”.这很容易让人们认为测试人员就是“挑毛病”(de),而由此带来诸多问题.大家熟悉(de)Ron Patton在软件测试(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此书是目前国内测试新手入门(de)经典教材)一书(de)第10页,有一个明确而简洁(de)定义:“软件测试人员(de)目标是找到软件缺陷,尽可能早一些,并确保其得以修复.”这样(de)定义具有一定(de)片面性,带来(de)结果是:1、若测试人员以发现缺陷为唯一目标,而很少去关注系统对需求(de)实现,测试活动往往会存在一定(de)随意性和盲目性;2、若有些软件企业接受了这样(de)方法,以Bug数量来做为考核测试人员业绩(de)唯一指标,也不太科学.总(de)来说,第一类测试可以简单抽象地描述为这样(de)过程:在设计规定(de)环境下运行软件(de)功能,将其结果与用户需求或设计结果相比较,如果相符则测试通过,如果不相符则视为Bug.这一过程(de)终极目标是将软件(de)所有功能在所有设计规定(de)环境全部运行,并通过.在软件行业中一般把第一类方法奉为主流和行业标准.第一类测试方法以需求和设计为本,因此有利于界定测试工作(de)范畴,更便于部署测试(de)侧重点,加强针对性.这一点对于大型软件(de)测试,尤其是在有限(de)时间和人力资源情况下显得格外重要.而第二类测试方法与需求和设计没有必然(de)关联,更强调测试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用逆向思维方式,不断思考开发人员理解(de)误区、不良(de)习惯、程序代码(de)边界、无效数据(de)输入以及系统各种(de)弱点,试图破坏系统、摧毁系统,目标就是发现系统中各种各样(de)问题.这种方法往往能够发现系统中存在(de)更多缺陷.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软件和IT行业进入了大发展,软件趋向大型化、高复杂度,软件(de)质量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一些软件测试(de)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开始形成,并且人们开始为软件开发设计了各种流程和管理方法,软件开发(de)方式也逐渐由混乱无序(de)开发过程过渡到结构化(de)开发过程,以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结构化评审、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及结构化测试为特征.人们还将“质量”(de)概念融入其中,软件测试定义发生了改变,测试不单纯是一个发现错误(de)过程,而且将测试作为软件质量保证(SQA)(de)主要职能,包含软件质量评价(de)内容,Bill Hetzel在软件测试完全指南(Complete Guide of Software Testing)一书中指出:“测试是以评价一个程序或者系统属性为目标(de)任何一种活动.测试是对软件质量(de)度量.”这个定义至今仍被引用.软件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开始坐在一起探讨软件工程和测试问题.软件测试已有了行业标准(IEEE/ANSI),1983年IEEE提出(de)软件工程术语中给软件测试下(de)定义是:“使用人工或自动(de)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软件系统(de)过程,其目(de)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de)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de)差别”.这个定义明确指出:软件测试(de)目(de)是为了检验软件系统是否满足需求.它再也不是一个一次性(de),而且只是开发后期(de)活动,而是与整个开发流程融合成一体.软件测试已成为一个专业,需要运用专门(de)方法和手段,需要专门人才和专家来承担.软件测试成熟度随着软件产业界对软件过程(de)不断研究,美国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开始认识到,软件过程能力(de)不断改进才是增进软件开发组织(de)开发能力和提高软件质量(de)第一要素.在这种背景下,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研制并推出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CMM逐渐成为了评估软件开发过程(de)管理以及工程能力(de)标准.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软件生产开始进入以个体软件过程PSP(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过程成熟度模型CMM和群组软件过程TSP(Team Software Process)为标志(de)、以过程为中心(de)第二阶段.但是令人遗憾(de)是,CMM没有充分(de)定义软件测试,没有提及测试成熟度(de)概念,没有对测试过程改进进行充分说明,在KPA中没有定义测试问题,与质量相关(de)测试问题如可测性,充分测试标准,测试计划等方面也没有满意(de)阐述..Burnstein博士提出了,依据CMM(de)框架提出测试(de)5个不同级别,关注于测试(de)成熟度模型.它描述了测试过程,是项目测试部分得到良好计划和控制(de)基础.TMM测试成熟度分解为5级别,关注于5个成熟度级别递增:Phase0:测试和调试没有区别,初了支持调试外,测试没有其他目(de)Phase1:测试(de)目(de)是为了表明软件能够工作Phase2:测试(de)目(de)是为了表明软件不能够能够正常工作Phase3:测试(de)目(de)不是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把软件不能正常工作(de)预知风险降低到能够接受(de)程度Phase4:测试不是行为,而是一种自觉(de)约束(mentaldiscipline),不用太多(de)测试投入产生低风险(de)软件上(de).软件测试模型(de)演变软件测试模型与软件测试标准(de)研究也随着软件工程(de)发展而越来越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Paul Rook提出了着名(de)软件测试(de)V模型,旨在改进软件开发(de)效率和效果.V模型反映出了测试活动与分析设计活动(de)关系.在图1-1中,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de)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非常明确(de)标注了测试过程中存在(de)不同类型(de)测试,并且清楚(de)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de)对应关系.图 1-1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de)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de)要求;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de)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de)指标;验收测试确定软件(de)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de)要求.但V模型存在一定(de)局限性,它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de)一个阶段,是针对程序进行(de)寻找错误(de)活动,而忽视了测试活动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活动(de)验证和确认(de)功能.Evolutif公司针对V模型(de)缺陷,相对于V模型,提出了W模型(de)概念,W 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阶段中应同步进行(de)验证和确认活动.如图1-2所示,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图中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de)并行关系.W模型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de)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也就是说,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de).W模型有利于尽早地全面(de)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de)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de)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这将显着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但W模型也存在局限性.在W模型中,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de),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de)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软件测试工具(de)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软件行业开始迅猛发展,软件(de)规模变(de)非常大,在一些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活动需要花费大量(de)时间和成本,而当时测试(de)手段几乎完全都是手工测试,测试(de)效率非常低;并且随着软件复杂度(de)提高,出现了很多通过手工方式无法完成测试(de)情况,尽管在一些大型软件(de)开发过程中,人们尝试编写了一些小程序来辅助测试,但是这还是不能满足大多数软件项目(de)统一需要.于是,很多测试实践者开始尝试开发商业(de)测试工具来支持测试,辅助测试人员完成某一类型或某一领域内(de)测试工作,而测试工具逐渐盛行起来.人们普遍意识到,工具不仅仅是有用(de),而且要对今天(de)软件系统进行充分(de)测试,工具是必不可少(de).测试工具可以进行部分(de)测试设计、实现、执行和比较(de)工作.通过运用测试工具,可以达到提高测试效率(de)目(de).测试工具(de)发展,大大提高了软件测试(de)自动化程度,让测试人员从繁琐和重复(de)测试活动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有意义(de)测试设计等活动.采用自动比较技术,还可以自动完成测试用例执行结果(de)判断,从而避免人工比对存在(de)疏漏问题.设计良好(de)自动化测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夜间测试”和“无人测试”.在大多数情况下,软件测试自动化可以减少开支,增加有限时间内可执行(de)测试,在执行相同数量测试时节约测试时间.而测试工具(de)选择和推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软件测试工具平台方面,商业化(de)软件测试工具已经很多,如捕获/回放工具、Web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测试管理工具、代码测试工具等等,这些都有严格(de)版权限制且价格较为昂贵,但由于价格和版权(de)限制无法自由使用,当然,一些软件测试工具开发商对于某些测试工具提供了Beta测试版本以供用户有限次数使用.幸运(de)是,在开放源码社区中也出现了许多软件测试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且相当成熟和完善.。

软件测试的流程步骤详细说明

软件测试的流程步骤详细说明

软件测试的流程步骤详细说明
软件测试按照研发阶段一般分为5个部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下面将不同阶段需要的一些工作内容做一下梳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No.1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又称为模块测试,是针对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程序模块进行正确性检查的测试工作,单元测试需要从程序内部结构出发设计测试用例,多个模块可以平行地独立进行单元测试。

一、单元测试的内容:
1、模块接口测试
应对通过所测模块的数据流进行测试
调用所测模块时的输入参数与模块的形式参数的个数、属性和顺序是否匹配
所测模块调用子模块时,输入子模块的参数与子模块的形式参数在个数、属性和顺序上是否匹配
输出给标准函数的参数的个数、属性和顺序是否正确
全局变量的定义在各个模块中是否一致
当模块通过外部设备进行输入/输出操作,文件属性是否正确、open和close语句是否正确,规定的I/O格式说明与I/O语句是否匹配;缓冲区容量是否与记录长度匹配,在读写之前是否打开了文件,读写之后是否关闭了文件,对I/O错误是否做了处理
2、局部数据结构测试
局部数据结构是最常见的错误来源
不一致的数据类型
不正确或不一致的数据说明
使用尚未赋值或尚未初始化的变量。

软件工程的六个阶段

软件工程的六个阶段

软件工程的6个阶段一,项目计划阶段。

(也可以说是可行性分析阶段)确定了一个软件以目前的条件可以完成,主要是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

需求方和开发方共同探讨项目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的资金,人力,物力;社会方面的影响,例如是否符合法律等;对项目的进度和预期效益进行估计。

二,项目需求分析阶段。

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

将用户的需求用逻辑的软件工程语言表达出来,设计好功能和数据库模型,编写成软件需求设计书。

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行业的术语以及行业规则,开发的软件难免遇到不同行业,我们不是那个行业里面的人,所以对用户所在行业的需求分析的时候要正确理解他们的术语和规则。

当需求得到用户确认后记得让用户签字。

最后提醒一点,需求的变更在项目中很频繁,必须做好需求变更计划用以项目正常进行。

三,项目设计阶段。

概要设计就是设计软件的结构,包括组成模块,模块的层次结构,模块的调用关系,每个模块的功能等等。

同时,还要设计该项目的应用系统的总体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结构,即应用系统要存储什么数据,这些数据是什么样的结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详细设计阶段就是为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的描述,要把功能描述转变为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

概要设计阶段通常得到软件结构图。

详细设计阶段常用的描述方式有:流程图、N-S图、PAD图、伪代码等。

四,编码阶段。

为程序员分配好编码任务,将软件的设计具体为软件代码。

这里注意的是编码语言,工具,环境和编码规范。

统一,标准的编码规范可让程序可读和易维护。

五,软件测试阶段。

软件测试就是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执行测试用例后,需要跟踪故障,以确保开发的产品适合需求。

测试,目的是以较小的代价发现尽可能多的错误。

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设计一套出色的测试用例。

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套出色的测试用例,关键在于理解测试方法。

软件测试的起源与发展

软件测试的起源与发展

软件测试的起源与发展软件测试的概念与定义软件测试是伴随着软件的产生而产生的。

早期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那时软件规模都很小、复杂程度低,软件开发的过程混乱无序、相当随意,测试的含义比较狭窄,开发人员将测试等同于“调试”,目的是纠正软件中已经明白的故障,常常由开发人员自己完成这部分的工作。

对测试的投入极少,测试介入也晚,常常是等到形成代码,产品已经基本完成时才进行测试。

直到1957年,软件测试才开始与调试区别开来,作为一种发现软件缺陷的活动。

由于一直存在着“为了让我们看到产品在工作,就得将测试工作往后推一点”的思想,潜意识里对测试的目的就懂得为“使自己确信产品能工作”。

测试活动始终后于开发的活动,测试通常被做为软件生命周期中最后一项活动而进行。

当时也缺乏有效的测试方法,要紧依靠“错误推测ErrorGuessing”来寻找软件中的缺陷。

因此,大量软件交付后,仍存在很多问题,软件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

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阶段开发的软件仍然不复杂,但人们已开始思考软件开发流程的问题,尽管对“软件测试”的真正含义还缺乏共识,但这一词条已经频繁出现,一些软件测试的探索者们建议在软件生命周期的开始阶段就根据需求制订测试计划,这时也涌现出一批软件测试的宗师,Bill Hetzel 博士就是其中的领导者。

1972年,软件测试领域的先驱Bill Hetzel博士(代表论著《The Complete Guide to Software Testing》),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组织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关于软件测试的会议。

在1973年,他首先给软件测试一个这样的定义:“就是建立一种信心,认为程序能够按预期的设想运行。

Establish confidence that a program does what it is supposed to do. ”后来在1983年他又将定义修订为:“评价一个程序与系统的特性或者能力,并确定它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成品制作、宣传、发布日起、客户、风险、成本、业务等
产品质量的标准
- 功能性 Functionality
- 可用性 Usability (简单安装; 轻松使用; 友好界面)
- 可靠性 Reliability (用户使用的根本) - 性能 Performance
- 容量 Capacity(系统的接受力、容纳或吸收的能力 )
从测试的思想导向来划分为4个阶段: • 1957~1978年,以功能验证为导向,测试是证明软件是 正确的(正向思维)。 • 1978~1983年,以破坏性为为导向,测试是为了找到软 件中的错误(逆向思维)。 • 1983~1987年,以质量评估为导向,测试是提供产品的 评估和质量度量。 • 1988年起,以缺陷预防为导向,测试是为了展示软件符 合设计要求,发现缺陷、预防缺陷。
其中每一个质量特征都分别与若干子特征相对应。
ISO 9126软件质量三层模型
Boehm软件质量模型
正确性
可靠性
产品 操作
效率 完整性 可用性
阐述性 正确性 连贯性 容错性 执行效率/储存效率 存取控制/存取检查 可操作性 可训练 沟通良好 简单性 易操作的 工具 自我操作性 扩展性 一般性 模块性


测试是为了证明程序有错,而不是证明程序无错误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是在于它能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 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高质量软件标准体系
产品质量
是人们实践产物的属性和行为,是可以认识,可以科学地描述的。 并且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人类活动,来改进质量.
质量模型: McCall 模型, Boehm 模型, ISO 9126 模型
软件测试的正面性
Bill Hetzel博士(正向思维的代表):

软件测试就是为程序能够按预期设想那样运行而建 立足够的信心。

“软件测试是一系列活动以评价一个程序或系统的
特性或能力并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 测试是为了验证软件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即验证软

件产品是否能正常工作
软件测试的反面性
Glenford J. Myers (反向思维的代表):
- 可测量性 Scalability - 可维护性 Service manageability
- 兼容性 Compatibility
- 可扩展性 Extensibility
软件质量特征 ( ISO9126)
功能:与一组功能及其指定性质有关的一组属性,这里的功能是 满足明确或隐含的需求的那些功能。 可靠: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和条件下,与软件维持其性能水平的 能力有关的一组属性。 易用:由一组规定或潜在的用户为使用软件所需作的努力和所 作的评价有关的一组属性。 效率:与在规定条件下软件的性能水平与所使用资源量之间关 系有关的一组属性。 可维护:与进行指定的修改所需的努力有关的一组属性。 可移植:与软件从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的能力有关的一 组属性。
逻辑性bug
EC3压力测试发现日志 • mpl]方法名[order]输入参数[[{servId=00, segCardType=0, provCode=null, areaCode=null, channelId=M02101, origAmt=10000, rpid=WY000004391497, mobileId=13671680000, gateId=1300}]] • 10:07:37.123[WorkerThread#2[10.10.40.102:1364]WY000004388272-WY000004388276-WY000004388282WY000004388285-WY000004388290-WY000004388295WY000004388298-WY000004388301-WY000004388304WY000004388307-WY000004388310-WY000004388313WY000004388319-WY000004388320-WY000004388328WY000004388338-WY000004388344-WY000004388351WY000004388362-WY000004388509-WY000004388515WY000004388 • 步骤是:鉴权--》下单--》充值 产生的原因是鉴权失败,在下单和充值传递的参数在这一步的也不够, 所以出错了
redhat cluster ha 拔网线时不能切换 产生的原因:
redhat cluster ha 配置需要fence设备,要是没有fence device就只能配成manual fence,这种fence device在切换 时,要手动的在备机上输入fence_man_alk命令,备机才 能接管资源,启动服务ha切换成功,但是,如果有一台机 器完全拔掉电源(网线)的话,切换就会失败,因为备机只有 在fence命令必须等到一个成功的返回后才去接管服务,可 是主机电源线(网线)都把了,不可能有回复了,结果备机就 会一直显示fence failed,而不去接管服务,
过程质量: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CMM (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国际标准过程模型 ISO 9000
软件过程改进和能力决断 SPICE (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apability dEtermination)
在商业过程中有关的质量内容:
软件测试几个发展阶段
大纲
1、讨论软件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软件测试几个发展阶段 3、定位目前测试阶段 4、目前测试发展阶段和目标ຫໍສະໝຸດ 讨论软件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怎样做才把软件功能测试做到全面到位? 2、怎样做才能节约测试成本? 3、软件测试的价值是什么? 4、怎样做才能降低软件成本?
软件测试几个发展阶段
软件系统独立性
可维护性
产品 修改 产品 维护
可测试性 灵活性 可移植性 重复性
互用性
机器独立性 通讯公开性 数据公开性
定位目前功能测试阶段
1、根据各个项目负责人讨论目前测试组的测 试阶段? 2、根据需求点分析bug 3、bug的五要素
分析测试需求点
1、软件符合正确逻辑需求 2、应用数据来源 3、应用安全需求 4、应用可用性需求 5、应用系统客户端软件需求和硬件需求 6、应用性能需求 7、应用兼容性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