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合集下载

佤族建筑 佤族的民居建筑有何民族特色

佤族建筑 佤族的民居建筑有何民族特色

佤族建筑佤族的民居建筑有何民族特色佤族聚居的澜沧江边、怒山山脉的南段地带,山峦叠嶂,被称为阿佤山区。

这里在北回归线之内,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足。

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迁徙、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

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

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外形与傣族的住房相像,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

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的村民都是佤族,村寨建在大山里一个平缓的小山顶上。

房屋依山势地形而建,分布随便,没有全都朝向,多年自然生长形成的荆棘丛成为村寨的栅栏。

进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门,寨子四周有茂密的竹林和充分的水源,还有爱护很好的祭祀神林。

寨内都是佤族的传统民居——“四壁落地房”,即以3根带长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细木条作椽子,椽子上掩盖事先编好的茅草排,用藤条绑扎固定。

四壁用竹篾编成栅墙,向东面开一道门。

房顶至房檐斜度大,房檐离地面不足1米,几乎看到墙壁,以老虎窗(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采光,并设小晒台,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鸡覆盖房”。

房内一般隔成里外两间,里间狭小,光线暗,是仆人的卧房,只放双人床和一小部分生活用品。

外间宽大,是生火煮饭、聚会待客和子女就寝的地方。

火塘设在里间屋的门外,放铁制三脚架,三脚架对应的方位有固定的用途,即靠里间房门一方为仆人的座位,靠外间房门一方为客人的座位,火塘上方靠墙处为子女的床位。

如有成年子女和新婚夫妇,则在外间再隔出小间,里间和外间存放着生产用具和酒具。

房内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和装饰性的陈设,有的甚至没有桌椅和床铺,只在火塘四周铺着竹席或木板,合衣向火而眠。

火塘上面1米多高处悬挂着竹编的约1米见方的架子,上面放着食具、盐巴、辣椒等,也是烘烤牛肉干的地方。

架子上面靠房顶处并排放着几个粗大的竹筒,里面存放粮食。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多建于斜坡上。以石 为墙基,用土坯砌墙 或用土筑墙,墙上架 梁,梁上铺木板、木 条或竹子,上面再铺 一层土,经洒水抿捶, 形成平台房顶,不漏 雨水。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 担上垫木,铺茅草或 稻草,草上覆盖稀泥, 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 屋或三层。
三、土掌房民居系列 1、彝族的"土掌房"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6、佤族和拉祜族的"木掌楼"
拉祜族“木掌房”是采用粗实的木料搭建框架,再用木板或圆木栅围四周,屋顶用 草遮盖。 “木掌房”取材容易,建造方便,正是低热山区居民游动居住的适宜形式。
一、干栏式民居系列 7、壮族的"吊脚楼"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 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 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 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 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 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
民云
居 建


王 泽
云南民居生存环境的独特性;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例如地理地貌、 气候条件、民族构成,特殊的社会发展 历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征,文化的多 元性 、边缘性 、封闭性,信仰的并存 性 ,审美的独特性造成了云南民居发 展的演变,也造成 了其民居的特点。 外向型开放式竹木构架体系、内向型封 闭式土木结构体系是源于自然馈赠与地 域限定 是地形的有机整合、气候的自 然雕琢 、材料的忠实塑造 。 同时 经济制约与技术限定,再加上民 族文化差异的限定 形成了云南民居建 筑形式的地域性特点 : 1、干栏式民居系列。 2、井干式民居系列。 3、土掌房民居系列。 4、落地式民居系列。 5、合院式民居系列。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

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

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类型:少数民族苗族侗家,幼儿园人文景观知识百科,幼儿园知识百科标题: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中国民间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这种建筑的多样化首先是由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别所决定,另外,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也是相关的因素。

正是这诸多的差异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住宅。

其中,吊脚楼与干栏式竹(木)楼是南方山区主要的传统民居。

苗族侗家的吊脚楼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

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吊脚楼极为常见。

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

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

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吊脚楼”。

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

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的傣族竹楼在乡土住宅建筑的分类中,把底层架空的住宅可称为干栏式住房,因而吊脚楼也可算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干栏式住房比较典型的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傣族人居住在山岭间的平坝,为适应湿热的气候条件,傣族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材搭建起干栏式的“竹楼”。

竹材易于加工,完整的粗竹做骨架,竹篾条做墙体,楼板用木版,屋顶铺茅草。

竹楼的底层是架空的,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与卧室,堂屋里安置一个火塘来烧茶做饭;堂屋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和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生活方式。

傣族的民居结构主要有木质结构、竹制结构和土木结构三种形式。

在傣族村落中,常见的是一栋栋的木质建筑,采用土坯、青砖和木材搭建而成,屋顶多为平顶或坡顶,采用特殊的瓦片覆盖。

在一些山区,傣族人民还有土掌房,这种房子是将泥土挤压成方砖,然后在夯筑而成。

这些建筑都反映了傣族人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智慧。

傣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也体现了其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

在傣族村寨中,一般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内常种有果树和花草,房舍建在四周。

在居住结构方面,一般为一楼一层的建筑,底层常是堆肥、仓库和饲养圈舍,二楼为起居和睡卧之所。

房屋外观常常有彩绘,装饰有壁画或者木雕,颜色艳丽,线条简单而有特色。

在室内装饰上,傣族人还喜欢使用香熏或者香薰,常常在屋内悬挂些竹编制、绸缎、绣画或者纺织品。

这种装饰形式,不仅美观,还富有傣族的文化氛围,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居住感受。

在传统的傣族社会中,民居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承载着许多宗教、家庭和社会活动。

一些大型的傣族家庭,比如宗族、家族,都有一个独立的大型的建筑群,里面有祠堂,神龛,专用于举行家族祭祀的大屋,这种建筑被称为“团圆楼”或“合众楼”。

在这里,傣族人举行重大的节日庆典、宗族会议和丧葬仪式。

这些建筑不仅承载了家族和宗族的文化传统,也代表了傣族人民的信仰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傣族传统的民居营造方式和居住习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傣族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居住习俗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一些古村落和景区,依然可以看到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傣族民居,这为后人了解和学习傣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傣族的民居建筑形式、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凤尾竹下的竹楼风情
3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图四 沧源岩画的村落图
图五 沧源岩画的树居与干栏建筑图
傣族干栏式建筑在青铜模型中也有记载。在中国的汉朝时期,东南亚出现了 三种青铜文化。其中之一就是云南滇池地区的石寨山文化。这些铜模型就清晰地 记载了干栏式建筑的形式及一些文化花纹。如制于西汉时期的贮贝器。
图六 青铜房屋模型
二、傣族建筑的发展
傣族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地位对建筑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傣族生活 的各个方面在他们住房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上都有具体的反映。
自上座部南传佛教的教义广泛被傣族人民所接受,成为傣族世界观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并和傣族社会的封建政治体系紧密结合互相影响,西双版纳和景洪 的中心佛寺与傣族贵族的住房采用同样的特殊结构来表现他们在社会秩序和体 系中的特殊地位。在傣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但是中心佛寺与村 寨佛寺,就像贵族的住房与村民的住房一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东南亚佛寺建筑技术的传进并被傣族和中心佛寺最先采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慢慢的渗透到民间被村寨民居和佛寺采用。这些变化伴随着与结构相联系的建筑 的象征意义的转变,然而,这些转变的直接联系是小乘佛教在当时傣族社会的传 播。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一、傣族民居发展的历史背景
我国傣族民居在历史上一直受汉文化和东南亚各国外来文化的影响,然而它 的发展变化有显示出自己清晰的脉络,整个发展过程处在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其建筑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中国的傣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少数分布于其他地方。与傣族同族的少数民族也分布在老挝、泰国、越南和缅甸 境内,许多学者认为,云南是傣族及其他泰族的老家。
教对傣族社会生活及建筑形成也产生

傣族的衣食住行

傣族的衣食住行

傣族的衣食住行2篇傣族的衣食住行(一)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四川和缅甸等地。

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的衣食住行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衣服傣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主要有男女两种不同的款式。

男子多穿长袍,制作精细,花纹绚丽,颜色丰富。

而傣族女子的传统服饰则更为繁复,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女子的服饰由多件单品组成,主要包括上衣、长裙、围裙、腰带等。

这些服饰都采用了傣族独特的刺绣和染色工艺,色彩鲜艳且富有动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热情欢乐的节日氛围之中。

二、食物傣族人的饮食习惯以米饭和鱼类为主。

他们将鱼放入竹筒中,加入各种香料和调料,然后用火烧烤。

这种特色的烧鱼方式被称为“竹筒鱼”,不仅保持了鱼肉的鲜嫩口感,还带有竹筒的清香味道。

除了鱼类,傣族人还常食用蔬果、禽肉和糯米等食物。

此外,他们还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例如吃辣椒、嚼槟榔等。

三、住房傣族人的住房主要是木屋,这种木屋一般为一栋单层建筑,坐北朝南,建筑结构稳固。

傣族木屋的特点是使用大量的木材和竹子,屋顶通常采用斜坡状,能够有效地避免雨水积聚。

在外墙装饰方面,傣族人喜欢采用饰物装饰,比如彩绘、壁画、雕刻等。

屋内则以简洁舒适为主,摆放着家具、织物和民族艺术品。

四、交通傣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和象。

由于傣族地区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水运成为了主要的交通方式。

傣族人擅长驾驭木船,他们利用木船在水上进行货物运输和往来交流。

此外,傣族地区还有大量的亚洲象资源,傣族人通过驯养和驾驭大象,用它们来进行农田耕作和商贸活动,成为了独特的象背文化。

傣族的衣食住行(二)五、节庆傣族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水灯节和泼水节。

傣族的水灯节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的,人们会在这一天点燃各式各样的彩灯,将其放在江河湖海中让其漂流,象征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

而泼水节则是傣族人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的盛大庆典,人们互相泼水,象征着冲洗烦恼、祈福新年。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最新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最新文档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与传承保护悠久的民族历史与独特的地貌特征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

新时代背景下,由于新农村建设趋势的持续蔓延以及种种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由于无法满足居住者日益变化的生活水平和居住需求,传统民居的“特色化”逐渐被“规范化”取代,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处境。

拥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是我国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特色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概况1.自然与人文环境位于纬度低、海拔高的高原山区的云南拥有稀薄的大气层、充足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长时间的日照给它带来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也对它的交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气候特征是构成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民居风景的重要因素,由于云南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型季风气候,日温差大且年温差小,因此在传统民居建设时需要考虑到采光和保温问题,充沛的降水使得传统民居非常重视排水问题。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居住的地方多为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和聚落场所,但也有一部分人住在新民房中,人们主要从事传统农耕生产,部分地区从事旅游服务,总体生活水平比较低。

2.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传承保护的影响因素现阶段,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民居设计缺陷因素。

由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这种材质很容易受到风雨吹淋、虫蚁蛀腐的摧残,在年久失修后大多已经呈现摇摇欲坠之势,且洪水、雷击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社会因素体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由于风俗习惯等原因以及文物保护意识的缺乏,对传统民居不加爱护导致其毁坏严重,且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的发展,居住环境也受到了影响,拥挤杂乱的环境增加了传统民居损坏和倒塌的风险。

井干式民居

井干式民居

薄木板屋顶
茅草屋顶
薄木板屋顶的房屋多为独龙江上游北部的木楞房,以达到 最好的保暖效果。 茅草屋顶的房屋多为独龙江下游南部的竹篾房,以保证房 屋的通风透气。
独龙族民居主要为长方形,屋内用竹席形成隔墙,将房屋 内部分隔成十多个小房间,这种房间独龙语称为“得厄”。 房屋中间设置一条较宽的通道作为走廊,得厄排列在走廊 的两旁。通道两端都设置开门,架设木梯方便出入。有些 房门外还会建造门廊,在方便出入的同时堆放一些柴草及 生产工具。
• 由于井干壁体所围合的空间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且房屋建造需要的木材用量较多,因此井干式民 居主要分布在云南滇西北地区的中甸、丽江、宁 蒗、维西、兰坪、漾濞、洱源、贡山等气候比较 寒冷但取材方便的林区。 • 居住井干式民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纳西族、普米 族、怒族、独龙族、藏族和部分彝族、白族、傈 僳族。
三、普米族、彝族木楞房
普米族早期为游牧 民族,多居住在气候温 和的半山腰以及高山之 上,主要以农业、畜牧 业为主。以父系制家庭 为小单位居住,普米族 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普遍 存在,但居住在 地区 的有些普米族则因为受 到摩梭人的影响也有 “走婚”的现象,保留 有母系氏族的大家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局
主要布局为四合院。多为一层到二层的建筑, 家家户户有院子。根据家庭性质、居住习惯以及地 区的不同,建筑的布局也不尽相同,母系制的大家 庭一“大房子”为主,父系制的家庭则房屋数量较 少。
母系制与父系制正房对比
母系制家庭中的正房 被称为“泽马”,受摩梭 人走婚制的影响,建筑也 与之相似。正房平面呈方 形,也有呈长方形的,多 为5-7㎡,正房外有圈房 (图1)。 父系制家庭中的正房 为带阁楼的两层建筑,在 一侧的房屋中有简易的楼 梯通向二楼(图2)。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建筑传统。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住房建筑特色,通过不同的建筑风格、结构和材料展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

本文将对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汉族传统住宅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住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建筑风格。

在古代,汉族住宅多以庭院式建筑为主,以四合院为代表。

四合院围绕中心庭院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翼房,整体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四合院注重空间布局和庭院景观的形成,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二、藏族传统住宅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住宅被称为“藏式建筑”。

藏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适应高原气候和地理条件。

藏式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墙体采用石块等材料砌筑而成,具有很强的隔热保温性能。

在外观上,藏式建筑多采用白墙红柱的颜色搭配,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彩绘,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维吾尔族传统住宅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其传统住宅被称为“乌孜别克式建筑”。

乌孜别克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外墙多采用夯土墙,屋顶采用瓦片覆盖。

乌孜别克式建筑的特点是风格独特、造型奇特、装饰精美。

建筑物通常由多个独立的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出入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四、壮族传统住宅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住宅以“木楼”为代表。

木楼多为三层或四层,采用木结构,楼层之间通过楼梯相连。

木楼的外墙多用竹瓦或木瓦覆盖,窗户和门窗装饰精美。

木楼的设计注重通风和采光,同时还能抵御台风和雨水的侵袭。

壮族木楼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壮族文化和艺术的展示。

五、哈尼族传统住宅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地区,其传统住宅是著名的“土楼”。

土楼是由土坯砌筑而成的多层建筑物,外墙斜坡状,上层较大,下层较小。

土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形状独特,结构稳固。

土楼内部分为不同的房间,可供多户人家居住。

土楼是哈尼族世居千年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 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的建筑特点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云南的民居建筑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的建筑形式云南地区由于气候、地势和民族差异等原因,形成了多样的建筑形式。

主要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官方建筑、寺庙和宗教建筑等。

传统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包括彝族的“三合院”、白族的“树住”、傣族的“木结构建筑”等。

这些民居通常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以庭院为中心,布局合理,结构稳固。

它们既符合人居需求,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二、丰富的装饰工艺云南的民居建筑在装饰工艺上非常丰富。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装饰特点。

例如,彝族建筑常用壁画、雕刻和剪纸来装饰房屋外墙和门窗。

而白族建筑则以石砌花纹和彩绘为特色。

傣族建筑通常采用雕刻之手艺,将精美的图案雕刻在房屋梁檩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合理的建筑布局云南的民居建筑一般采用合理的布局,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满足生活需求。

传统云南民居通常由“门、房、院、角”的布局组成。

门就是住宅的主出入口,同时也是家庭的象征。

房是起居和睡眠的地方,院则是家庭成员相互交流和活动的场所,角则是房屋的拐角处,象征着家庭的安全和稳定。

四、适应地理环境的建筑设计由于云南地处高山地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影响了当地建筑的设计。

云南的民居建筑通常采用斜坡屋顶和挑檐设计,以防止雨水进入室内。

此外,由于地震频发,云南的民居建筑设计也注重抗震性能,采用木构造和斜撑等技术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五、融合多元文化的建筑风格由于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云南的民居建筑中,可以看到汉、藏、彝、傣、白等多个民族的建筑元素和特色,这种融合使云南的民居建筑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总之,云南的民居建筑展示了其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

它们体现了建筑艺术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代表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建筑遗产。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全文内容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全文内容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全文内容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云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和现状,为保护和传承云南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依据。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走访和访谈的方式,选择了云南省内几个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作为调研样本。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建筑的结构、材质、装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观察,并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

3. 调研结果3.1 建筑风格云南传统民居以木结构为主,采用独特的斜撑技法,能够很好地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体现了本地区的建筑智慧。

同时,云南地处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民居的风格也受到了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如侗族的木楼、彝族的板屋等。

3.2 建筑材质云南地区物产丰富,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等众多河流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为民居的建造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云南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材和石材,木材可供建造房屋的主体结构及家具,石材可用于地基和墙体的修建。

3.3 建筑装饰云南传统民居装饰着重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民居的外墙常常涂抹白色的石灰,以反射太阳光线和降低室内温度。

房屋的檐口和门窗等处常常绘制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等。

3.4 现状与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住宅楼和商业建筑。

这种现象导致了传统建筑技术的流失和文化的断层,对社会的文化传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另外,一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也面临着维修困难和管理不善的问题,亟需加强保护工作。

4. 建议与措施为了保护云南传统民居文化,并使之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并鼓励居民保留传统建筑形式;- 加强对传统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培训,使年轻一代有机会学习传统建筑技艺;- 建立民居维修基金,用于古建筑的维护修复和管理工作;- 加强对古建筑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 结论传统民居是云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民居

少数民族民居
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 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 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 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 入的作用。
维吾尔族 阿以旺式民居
新疆维吾尔民居内部
阿以旺式民居由阿以旺厅而得名,“阿 以旺”是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处所”, 它是新疆维吾尔族民居享有盛名的建筑型 式,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已有2000多年历史。
傣族 竹楼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干栏式建 筑是很合适的形式。由于该地区盛产竹材, 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称为竹楼。
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 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 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而且迅 速。
傣族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 明珠,照耀了建筑文化史,对于我国建筑 文化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 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 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
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 既坚固又美观。
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
观了。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8
少数民族民居
蒙古族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 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 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 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 游牧。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 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 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 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 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 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 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 风雨雪天覆以毡。
北京四合院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 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 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 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 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 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 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 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 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 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 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 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 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如遇地震,无论多大 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 震级也不害怕,说明合院是可以防震的。整体建 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 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生活非常舒适。 赏。北京合院设计与施工比较容易, 所用材料十分简单,不要钢筋与水 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混合建 筑,当然以木构

云南民族建筑主要有哪些类型.doc

云南民族建筑主要有哪些类型.doc

云南民族建筑主要有哪些类型云南民族建筑有哪些?云南民族建筑又有什么特色呢?想要知道答案嘛,下面是中国下面梳理的有关云南民族建筑类型的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是云南民族的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异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民居建筑。

宁蒗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还有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族、景颇族的竹楼等,大力等地的白族、彝族由重檐瓦房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彝族的“一颗印”等。

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饿不断传人而不断改变。

我们对于这些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

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等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经历千年以上,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云南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是独一无二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云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对少数民族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值得高兴的是,云南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有将古建筑及少数民族建筑保存、保护得更好,才能对旅游业起到更好的帮助,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有大理、丽江古城的改造。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

云南民居调研报告云南民居调查报告一.云南概述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有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国境线长4060千米,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云南国土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总人口4770.5万人(2023年),是中华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二.云南主要民居调研1.竹楼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

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

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

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整个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

走进竹楼就好像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2.土掌房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云南彝族的住房多为瓦房和土掌房,有的和周围汉族相同。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

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

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

火塘在彝族民居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也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常用于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

彝族一家老幼,常围火塘而坐,叙天伦之乐,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

(二)哈尼族云南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一般住在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的地方。

哈尼族在创建村落时,村址的选择颇为讲究,必须具备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和平缓肥沃的山梁等条件,山环水绕、梯田密布。

从建筑形态上看,哈尼族民居有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干栏房等形式。

不同地区哈尼族的房屋样式不同,蘑菇房是哈尼族的传统建筑,形如蘑菇,由正房、前廊和耳房组成,即实用美观,又独具一格。

红河州和墨江县以平顶土掌房较为普遍,较多的保存着大家族的生活特点。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他们居住的房舍多为干栏式竹楼,分为“拥戈”和“拥雅”两类。

各地哈尼族住房类型虽有不同,但都体现出男女有别的特点。

(三)白族云南的白族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在怒江、澜沧江及云南各地。

由于白族居住环境的不同,平坝区住瓦房,山区住上楼下廊的茅草房,高寒山区住垛木房。

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白族的建筑都极富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从“三房一照壁”的格局,到雕栏画栋的装饰,都充满了白族的民族特色。

白族的住房多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形式,村寨多选在依山傍水的缓坡地带。

白族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装饰精巧,美观大方。

白族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四)傣族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临沧的耿马县、孟宝县,普洱的孟连县、景谷县,玉溪的新平县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

傣族的建筑别具一格,有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建筑风格,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种。

傣家竹楼为干栏式建筑,具有造型美观、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等特点,是傣族的典型建筑。

傣族传统的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不断地演变,现在不少竹楼已不是全竹结构,加入了许多新的建筑材料。

有的地方,傣族人住的是平房,如景谷傣族,其房屋是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也有偏远地区的少数傣族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五)壮族云南的壮族主要分布在文山州,其余分布在昭通、红河、楚雄、曲靖、大理等地,民居多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住干栏式建筑。

壮族人多选择在依山傍水,近田的缓坡或平台上建造房屋,既方便下田,又不怕水淹。

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干燥、安全实用、凉爽舒适的特点,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有的壮族住房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建筑形式。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样式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六)苗族云南的苗族居住较为分散,全省各地几乎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两个州和昭通市。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苗族的住房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

在苗族人数众多、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坝地区及河谷地带,其住房多为一楼一底的木结构建筑;而在山区多为灵活多变的吊脚楼,有的甚至是“叉叉房”。

开远苗族农户绝大部分居住的房屋是土木结构瓦顶或土木结构石棉瓦房,昭通苗族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叉叉房”。

苗岭山区的苗族民居,室内装修别具一格,一般以几何纹样为主,装饰重点在入口、退堂、门窗、吊柱等处。

(七)回族云南的回族主要分布在滇东、滇西、滇南和滇中四大片区,其中9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及内坝地区,少部分居住在山区,云南回族有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

几百年来,回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即使在汉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包围圈中也始终未被同化,其建筑也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庙宇式四合院样式。

回族多习惯围清真寺而居,其民居庭院布局呈封闭式内向性,善于利用建筑空间,使房屋各部分既连接又延伸,相互渗透和呼应,庭院空间具有围而不死、封而不闭的特点,清洁卫生和环境优美是回族民居的共同特点。

在回族较为集中的村寨,其住房被称为“三方四合院”,居住在云南傣族中的回族也住竹楼草房,但居住习俗和傣族不同,有自己的特点。

(八)傈僳族傈僳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怒江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丽江、迪庆、保山、德宏、临沧等地。

傈僳族一般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只有少量居住在坝区。

村寨大部分建在近水靠山的向阳坡上,村寨大多以同一氏族和部落组成,血缘氏族是构成村落的核心,即便同一村寨有不同血缘氏族杂居的,也必须以一个血缘氏族为主。

傈僳族的住房过去以竹木结构、土木结构为主,现已有砖木、砖混结构。

建筑种类主要有木楞房、石片顶房、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和砖混结构等。

木楞房的特点是冬暖夏凉,适宜于山区气候变化大的环境,且具有抗震防灾的功能。

它可以再山坡上随地形建造,一个村寨的房屋连成一片,空间布局和谐完美,错落有致。

(九)拉祜族拉祜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80%分布与普洱、临沧两个市,其余分布在西双版纳、红河、玉溪等地,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单一民族自治县。

拉祜族传统的住房为干栏式木桩斜顶楼房,部分为土掌房和竹木结构的低矮草房,建于向阳的平坡上。

拉祜族的干栏式小楼,楼的形状有方形的,有圆形的。

此外,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在澜沧县原糯福区一带,拉祜族聚居的自然村内的住房多是称为“底页”的大家庭公社集体居住的大房子,占地近百平方米。

这种大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大房子,主要供家庭成员农闲时或举行节庆活动时居住。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祜族的“底页”逐渐解体,由个体家庭居住的竹楼已成为拉祜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形式。

(十)佤族云南的佤族主要聚居在沧源、西盟两县,双江、孟连、澜沧、镇康等县也有分布,主要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长期生活在山区,逐渐创造出了适应山地居住的干栏式和落地式竹楼。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

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

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木料、茅草等,这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建筑,座楼在亚热带的山野丛林里,风格古朴、粗犷,具有浓郁的原始韵味。

红河境内的佤族,住房以瓦房为主,有部分叉叉房、草房和钢筋水泥房,还有部分石棉瓦房。

(十一)纳西族云南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丽江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永胜、宁蒗、香格里拉和德钦等地。

生活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民居多建在平坝、河谷或半山区等环境宜人的地方,坝区的纳西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的瓦房,“三房一照壁”是纳西族住房的主要特点;山区的纳西族民居样式是井干式木楞房,宁蒗县永宁地区的纳西族至今仍居住在这类木楞房中。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丽江古城的四方街最具有代表性,此外,纳西族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无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一般用于吃饭、会客等。

纳西族还重视院内装饰,图案雕刻精细,题材丰富,形象栩栩如生。

(十二)瑶族云南是瑶族人口仅次于湖南和广西的省份,我省的瑶族主要分布于富宁、金平、河口、麻栗坡、广南、勐腊、元阳、绿春等县。

历史上瑶族迁徙频繁,住房十分简陋,多为“人”字形棚舍,以茅草作顶,甚至居山洞,人畜同舍。

随着经济发展,居住才相对稳定,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住在平原地区的瑶族,住房与壮、汉住宅相同,多为土木结构或泥木结构;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布局,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民族风格独特。

(十三)藏族云南的藏族主要聚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钦、维西等县,丽江、洱源、贡山、宁蒗、大理等县市也有分布。

各地藏族民居的样式与风格,与地理环境、历史和宗教关系密切,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高原地带多为土木结构或木结构楼房,河谷地带的多为纯藏式土墙平顶碉房。

藏族的住宅主要是二层或三层的土墙碉楼式建筑,墙厚楼高,下层关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佛堂,屋顶为晒场,房角设一香台,每天以燃香柏求平安。

设于二层室中的火塘是炊饮之所,也是待客之处。

藏家人出入、住、坐、言语,对长者、客人都有一套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