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2024曹禺《日出》教案设计
目录•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戏剧技巧与表现手法探讨•社会意义与价值观传递•教学方法与策略建议•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曹禺生平及主要成就0102 03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多部著名作品。
他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曹禺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而著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日出》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日出》是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一部四幕话剧,以都市生活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该剧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戏剧冲突,展现了上层社会的腐朽和下层人民的辛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日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之作。
时代背景与文学流派影响曹禺创作《日出》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当时,文学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揭示社会黑暗面,呼吁社会变革。
曹禺的《日出》受到了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本解读与赏析故事梗概《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
主题思想该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
《日出》故事梗概及主题思想角色塑造与人物关系分析主要角色塑造陈白露、潘月亭、金八爷等人物关系分析陈白露与潘月亭、金八爷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以及他们各自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曹禺《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700字5篇
曹禺《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700字5篇《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_34年7月《文学季刊》.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曹禺《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7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曹禺《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700字1《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罪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怒.《雷雨》的戏剧冲突是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是郁闷燠烈,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就在人刚刚察觉到异样还来不急思忖,当头响起一个炸雷,电闪雷鸣,雨横风狂,宇宙发怒了.达到此种戏剧效果全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危险〞关系.比如周萍,对父亲是欺骗与罪孽感,对蘩漪是悔恨与胆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振作,对侍萍是难逃宿命.《雷雨》的确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的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即如周朴园,曹禺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为他分辨出刹那间幻出的一点真诚颜色.面对周冲,曹禺也细心区分着单纯与痴憨,让现实的铁锤一次次敲醒他的梦.当然,在《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热情是浇不灭的火.上帝偏罚她干枯地生长在砂上,她的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她有一颗强悍的心,她满蓄着受压抑的阴鸷的力,她不是所谓的〝可爱〞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锐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质.曹禺《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700字2最初接触《雷雨》是在中学时期,那时候我的眼里人只有两种,好人和坏人.如果断定此人是好人,那么就算是他做过一点坏事,我仍会宽容的对待他;相反,如果他是坏人,他做什么,我也会感觉他是有阴谋的,周朴园就是我眼中典型的坏人形象.《雷雨》中周朴园是一位封建家长,又是一位资产阶级代表人.他视工人的生命如儿戏,为了钱不择手段;抛弃了为他生子的鲁侍萍,控制着妻子繁漪;他试图操纵周围的人和事,当时读他,只用一个词形容〝阴狠自私〞.对他的态度讨厌至极,甚至觉得四凤,周冲,周萍的死亡都怪他.现在重温《雷雨》,才发现以前忽略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也让我重新审视对周朴园的看法.序幕中老人对楼上的太太和楼下鲁奶奶的关心慰问,第四幕中周朴园对周冲流露出的父子之情,他是一个想要多和儿子说说话的孤独的父亲.还有剧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和眷恋,虽然在看到了侍萍本人后他惊慌,恐惧,完全没有了曾经的温情,但是站在一个带有封建性质资本家的角度上看,在看惯了社会和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之后,再次意外的见到昔日的情人,周朴园的脑海中最先迸出的自然是〝侍萍可能是被对手派来威胁自己的〞,这样看来,任谁,都会脸色大变,问清来人到底有什么目的.在我看来,现在的周萍和四凤就像昔日的周朴园和鲁侍萍,在最初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时,他们两个人对爱情轰轰烈烈,谁有会知道,年轻时候的周朴园不是真心待侍萍,想要许她一辈子的幸福呢?可是封建家长制和残酷的现实一点点地吞噬了这美好的爱情,门第的差距逼得他们分离了.如果周萍和四凤没有死亡,那么我想他们活着的结局又会是下一对周朴园和鲁侍萍呢,谁又能保证胆小怯懦的周萍不会在社会这个大铁炉里被炼得和他的父亲一样自私残忍呢,或许死亡反而对他们是一种解脱.重温《雷雨》之后,这一代年轻人的悲剧该责怪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当时那个社会,它是一个大染缸,染黑了人性,周朴园也是一个被人同情的〝老人〞.曹禺《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700字3说实话,我从未看过话剧,因为它不像电影那样能够带给人直观的体验,也不像演唱会令人如此疯狂.如此如此,我便一直与话剧无缘.直到这次学校主办的戏剧节,虽说我自己也演了一个剧目,是个歌舞剧,但我还是最期待雷雨的上演,因为这是这次话剧节唯一的一个正版话剧节目,没有经过改编,原汁原味.终于我坐在了羽毛球馆内,目不转睛地一口气看了下来,虽然演员们连业余级别都算不上,但我仍旧要加以赞赏.毕竟他们在台上已经演出了《雷雨》的主题,有模有样,抑扬顿挫,值得人叫好.既然是在台上演出来的戏剧,那么就要不同于曹禺的剧本,要演出来的更多是人物的内心,戏剧的灵魂,而这些是在剧本中体现不出来的.由于一个角色是由多达3.4个演员扮演的,实力有出有入,我就把演出同一个人物的演员混为一谈罢.首先要说说令我眼前一亮的角色,那就是鲁大海.活灵活现地演出了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有勇无谋的工人代表.倔强顽强的神情,对台词节奏的把握都几乎恰到好处,虽然戏份不多,但尤为出彩,引起满堂喝彩.其次就是周冲.一个充满孩子气,心灵纯净但充满理想的孩子,这也许就是出演者的本色出演,也演出了周冲的性格.对四凤的支支吾吾,对父亲的唯唯诺诺都演了出来,虽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演,但是总体来说还称的上一个好角色.周萍是最难演的角色,不顺人意也在意料之中,其他人物都表现平平,反倒是较难演的四凤在许多爆发力极强的感情戏中掌握好了分寸,演出了话剧的本义.总体来说,我还是对这部话剧相当满意,一个学期的成果非常可喜,但令人最遗憾的就是话剧的结尾爆发地还稍显不足,好像一场戏里的感情恩怨没有得到最后的归宿.雷雨也许永远不朽,那就让雷雨更猛烈些吧.曹禺《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700字4前几天,看完了《雷雨》,想写一写读后感.故事先从10年后的场景写起,待到引出故事的线索,又用插叙的手法,回到10年前的某一天.并就这一天展开描写.故事以一场雷雨做大背景,故事的跌宕起伏全跟这场雨紧密相连,这是文章的一个亮点,看似只是描绘天气,却更加渲染了故事的悲剧情节,这是无可厚非的.文章另一个亮点自然是作者对情节的描写,作者单单描绘了一天里发生的各种事,却揭露了10几年来的恩恩怨怨,足见其写作功底的高超.作为话剧,人物形象要鲜明.周朴园看似冷淡,但内心还是对孩子有着深深的爱;周蘩漪虽然有违妇道,但也体现了她对周萍执着的爱;周萍深深爱着四凤,却迫于种.种压力,只能以酒解愁;四凤天真,纯洁,心地善良,她深爱着周萍,却不想她竟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因接受不了最后的实情,奔出大门,最后竟和周冲一同电死___这些,在作者的描绘下,各个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花了3天,看完雷雨 ,感受很多.现在不知为什么喜欢看名著了,而且一读就爱不释手.诚然,看完一本书,不会记得里面的内容,甚至可能看了就忘了,但读书过程中的收获,那种心里的共鸣,情绪受书中的情节牵动,这样的感觉想必就是读书的乐趣吧.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读书的乐趣,那种精神的陶醉,是一种享受.晚上路过书店,又有了兴致,买了本《欧叶妮·葛朗台》这本书是以前初三老师课堂上介绍的.爱上读书,并快乐着.寻找到读书的乐趣了,因为喜欢读书,所以喜欢读书.曹禺《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700字5读完《雷雨》,此时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关上台灯.闭眼,眼前似乎还是出现一幕幕叫人不知感慨还是感动的情景.一切源于情又止于情.第一代的恩怨债孽却由第二代继续承受.倘使当初周朴园没有为了名利狠心抛下鲁侍萍和鲁大海,周萍和四凤这段不该来的爱情也就不会来,瀿漪和周萍的这段疯狂而又心酸的感情也不会存在.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四凤,侍萍,周萍,周冲,他们不该是这样的结局啊!本来应该是一段很美好的爱情,却在最后被套上了乱伦的枷锁,本来应该是一段很亲密的母女情,却为了两段不该来的爱情而处在了痛苦的深渊.一切的美好啊,为什么终归支离破碎?不该死的死了,不该疯的疯了,旧社会,令人心酸的下层人的命运,何故如此?旧社会的黑暗,上层人士的腐朽终究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我依然在想,不仅仅是旧社会,即便是现在,这样的情况也依然在发生.也许现在会比旧社会光明的多,可是仍有那么多的人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处事横行霸道,任意妄为?犯法了,他们的钱可以买通律师,买通法官,然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拍拍屁股走人,还装出一副受害者的委屈相,扔下真正的受害者捶足捣胸,哭尽人间的不公.这样的人他们的心难道就不会滴血吗?而这样的人也终究会遭到报应的吧!呵,命运,如何的作弄了这世间的人,一切的人与事仿佛尽在它的掌握之中.我又想到了鲁大海,这个个性鲜明,决不向黑暗的上层势力低头的青年人.他意气风发,爱憎分明,对于一切的不平,他敢于挑战,坚定的意志和一直坚守的原则,也让他对上层人士嗤之以鼻.他不甘于那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层人民的一贯作风,更不屑于鲁贵那种奉承拍马,狐假虎威的神奇,他愿意为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矿工的公平挑战周朴园,他要为自己和其他人赢得他们应有的回报,他憎恶黑暗,也敢于挑战黑暗,这样的年轻人正是旧社会所有懂得反抗的人的真实写照.他们顽强,他们坚持,在所有人都在无际的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朝更加黑暗的深渊走去的时候,只有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找寻光明的所在.……一阵雷鸣,惊醒了多少懵懂的旧社会人民;一夜雷雨,淹没了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痕迹.人生总归如此,像书像画亦像戏,读一部《雷雨》,仿佛尝尽了人间千番种.种,读尽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辛酸血泪,想想现今,我们也算得幸福的了吧!曹禺《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浅谈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时期与标志
浅谈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时期与标志
李晔飞
【期刊名称】《神州(中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中国现代话剧在经历的早期话剧的繁荣和衰败后,经过早期戏剧人的反思和总结,对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终于迎来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时期。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艺术造诣上成熟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无论是在戏剧舞台呈现上,还是在戏剧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为中国现代话剧走向繁荣,做好了准备。
【总页数】1页(P111-111)
【作者】李晔飞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五四”时期中国现代话剧体式的多元 [J], 李婷;卢付林
2.理论的成熟是政党成熟的标志——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J], 廖竞
3.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阶段性初探——兼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成熟的标志 [J], 李继华
4.论创建时期的我国现代话剧创作——中国话剧剧作初探之二 [J], 刘普林
5.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从《雷雨》中鲁贵的形象看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 [J], 薛丽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曹禺生平简介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 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 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 《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 《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 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 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 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 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 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 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1940年秋,创作其第4部经典之作《北京人》。就其思 想性和艺术性而言,是曹禺戏剧创作的又一部巅峰之作。 1942年改编的《家》,是曹禺一次极富创造性的“再 创作”,从巴金的《家》到曹禺的《家》,1、为把长篇小 说改编为话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对戏剧诗的探索有了 新的突破。曹禺的《家》将艺术的重心倾注在对爱情的优 美诗意的开掘上,把爱情写得富有青春活力和具有温馨的 诗意。成为曹禺的第5部戏剧经典之作。 1946年创作《桥》,但只写了两幕。1946年2月,与老 舍应邀赴美讲学。1947年1月返上海,1947年秋创作剧作 《艳阳天》。 建国后:1953年 剧作《明朗的天》 1954-1957 散文集《迎春集》 1961年 历史剧《胆剑篇》
曹禺早期剧作
曹禺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他的早期剧 作《雷雨》、《日出》、《原野》、《北 京人》是在传统与现代交替,中西文化融汇 的背景中产生的力作,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 的经典之作,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曹禺早期剧作具有丰富的现代性内涵,主要 体现在曹禺对人生的细致观照和对生存的 深刻体悟等方面。曹禺早期剧作浸透着他 对现代人的命运和人生的独特感受以及苦 苦思索,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悲悯与憧憬,
《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作文范例5篇
《雷雨》话剧的个人观后感作文范例5篇《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_34年7月《文学季刊》.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雷雨》优秀话剧的个人观后感作文,希望能帮到各位.《雷雨》优秀话剧的个人观后感作文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曾经写给胡兰成的话,虽时隔了半个世纪,我认为这依就是最理性的话之一.张爱玲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苍连.凉无望的,牵手过后便是放手,〝死声契阔〞却还要说永不分离.是啊,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谎言的世界,当爱情之花温柔的凋谢时,才明白真爱只是美丽的童话.其实,所谓的爱情在冥冥之中,苍天早已有所注定.想起了繁漪,一个在《雷雨》中被爱情伤的体无完肤的女子.繁漪,她就像一个活死人,有着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冰冷的心.但是爱情始终是女性永恒的期待,无论你身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你依然渴望一把像火一样的爱情点燃你内心冰冷的坟墓.正如繁漪一样,她十八年来陪着一个暴躁专横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而周萍,正好是点燃她内心之火的救命稻草.我认为在《雷雨》中,繁漪是个罪人,也是个受害者.她就像在黑暗之中铿然而泊的血莲,冷漠.诡异.妖艳.将生命之火点燃到像光电一样白热,但你却如同灯丝一般短促,将生命顿时化为乌有.〝也许爱与恨正是《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哪一个不是恩怨情仇,只是繁漪将爱与恨诠释的更加淋漓尽致罢了.〞喜欢繁漪,觉得她很可爱,也许这样的用词不是很恰当,但我认为她的可爱就在于她的不可爱,她用一种传统一种端庄,一种贤妻良母去野性的爱一个人.套用《士兵突击》许三多的说话方式,这比大胆还大胆.至于周萍,我不喜欢他.他根本没有爱过繁漪,他说〝我尊敬父亲〞,我敬佩父亲,多么虚伪,他见着四凤,觉着她有〝青春〞她有美貌,就因为这一点,他根本就配不上繁漪.周萍死了,在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爱与恨的嘶杀之中死了,当一切又回归平静时,我们应该明白,爱恨终究不能长久,繁漪只是做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爱是什么?〝只不过是你伤我,我伤他,痕已请,痛尚存〞,为此而已.它就如同神与佛与轮回,与一切宗教信仰一样,一直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心证罢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雷雨》优秀话剧的个人观后感作文2一口气看完《雷雨》后我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可能是近来沉湎于《理想国》等让人脑抽筋的学术著作,而少看文学作品的缘故.初中时便想看这部书,因为当时〝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之类的书目上总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没看,或许是因为我对戏剧不怎么感兴趣.看莎士比亚也会因为那些繁冗的抒情长段而厌烦(当然,也有翻译的影响).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雷雨》也不例外.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最让我喜欢曹禺的,是他序里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们.最后小小地自豪一下,《雷雨》是曹禺在南开读书时开始构思的.《雷雨》优秀话剧的个人观后感作文3早在暑假,第一次接触《雷雨》的剧本,看到最后,我哭了.也许只是泪点低,但这总不尽如人意的爱情故事确实感人.看过了话剧,似乎有了更深的感受,整场都是昏黑的背景,不断的雨声雷鸣,配上凄凉的音乐,闪烁的光线,似乎有些悚人.恐怖片的样子.两个痴情的男子,一个单纯的女孩,却因生在地位悬殊的家庭终被反对,加上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整个故事有些考验逻辑性了.其中最值得同情的却是四风.四风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被父亲拉去做周家的下人,还要忍受父亲一次次讨钱.鲁贵说是为女儿找了工作,但沉迷酒赌的他无非就是多了一个可以死皮赖脸讨钱的对象.他一次次地冲击他人的底线,以为抓住了周家蘩漪和周萍的把柄就后世无忧.而四凤呢,完全不像他的父亲,也正是因为她的单纯,博得了两位少爷的欢心.她与大少爷两情相悦却终无法得到爱情,即使有了孩子,也落得触电身亡的结局.也许是旧社会封建的思想,其实身份地位并不是问题.在得知自己是同母兄妹之前,四风与大少爷的爱情并没有什么不妥,而蘩漪的一再阻挠,让这对有情人落得命丧黄泉的下场.四风只是个单纯的女孩,全剧二少爷都在强调她的可爱,也许在我们看来有些好笑,但这正是他们之间的真情流露.在关键时刻,二少爷选择了放手,不得不说给这个有些〝傻〞的角色添了一份正义感.但最后他冲入雨中救人又表现出他的真情.全剧终,似乎有些压抑的感觉,灯还没有亮起,配上阴沉沉的天气,似乎有些闷闷的感觉.走到教室外,再次回忆四风的悲惨经历,她的一生,真是苦命的一生啊!《雷雨》优秀话剧的个人观后感作文4要写《雷雨》读后感,所以又再仔细读了一遍,忽然觉得自己粗鄙浅薄,又何德何能对其指手画脚,品头论足的.自愧与崇敬之心油然而起.可还有另外一种情绪,却也不得不说的,那就是对繁漪的认同感与佩服迷恋之情.《雷雨》有八个人物,他们在一起痴缠纠葛,从不曾想到放手.他们盲目的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了沼泽里的马,愈挣扎,愈是陷落.周萍悔改了〝以往的罪恶〞,他抓住了四凤不放手,想用一个新的灵魂来洗涤自己,但不自知的犯了更可怕的错误.繁漪却是个最令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疑的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赎自己,但结局终究是引向死亡.爱恨分明,不是恨便是爱.特别极端的一个人,却也另现实中的我们有深深的认同感.现实中的我们,内心的另一个隐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是,我们不如繁漪勇敢,没有她那样火炽的热情,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可我们不能,我们想追求,不顾一切,但那在梦里都很难实现.是现实的仁慈还是残忍,我弄不懂.我可以做的,却也只有替软弱的自己哭泣.那个性格如雷如火的女人,生活已是这样,却心比天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息的火,而上帝偏偏罚她们生长在枯干的沙土.我为繁漪着迷,可我却做不到她那样,只能在这红尘之中长长的叹息一声,又继续写我的读后感而已,终有一天,终有一天,那时,又是怎样一番境遇呢?《雷雨》优秀话剧的个人观后感作文5如果说,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代表了新诗的辉煌,那么曹禺的《雷雨》可说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是郁闷炽热热,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来不急思忖,当头响起一个炸雷,电闪雷鸣,雨横风狂,宇宙发怒了.达到此种戏剧效果全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危险〞关系.比如周萍,对父亲是欺骗与罪孽感,对蘩漪是悔恨与惧胆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振作,对侍萍是难逃宿命.《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即如周朴园,曹禺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幻出的一点真诚颜色.而对周冲,曹禺也细心区分着单纯与痴憨,让现实的铁锤一次次敲醒他的梦.当然,在《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热情是浇不灭的火.上帝偏罚她干枯地生长在砂上,她的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她有一颗强悍的心,她满蓄着受压抑的阴鸷的力,她不是所谓的〝可爱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锐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雷雨》优秀话剧的个人观后感作文。
观看《雷雨》近代话剧个人观后感400字
观看《雷雨》近代话剧个人观后感400字《雷雨》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雷雨》近代话剧个人观后感4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观看《雷雨》近代话剧个人观后感400字1近来读了曹禺的《雷雨》,也许是以我现在这个年龄还不足以了解吧,看完后只觉得一阵战栗、一阵心酸。
写《雷雨》时,曹禺还只有23岁。
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吧,所以才会如此彻底地披露出封建时代中国家庭内里的不堪,才会采用如此极端的结尾,短短一天之内,两个家庭,八个人里,一下子死了三个,疯了两个。
该赎罪的死了,可无辜地盼望着美好事物的人,也死了。
一切的源头,或者说,最该死的那一个,却健健康康地活着,贯穿了整本书的始末。
这样的情节,恐怕也只有23岁的曹禺,才写的出了吧。
书的最前面,有学者写的序;最后,有曹禺自己写的后记。
这两篇小文章里都提到了书中的各个人物,无一例外的,周蘩漪最为他们所倾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我看来,天真无辜的周冲才最令人感叹,他向往着美好,但在那样一个家庭里,他无法去追求美好,他不能像鲁大海一样,有那么激进的精神,他毕竟是周公馆的二少爷。
他也太天真,他想当然地幻化出一个美丽的、无瑕疵的世界,并认为这世界真实存在着,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在最后幻想破灭时,茫然不知所措,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令人惋惜。
其他的人物,例如周萍,几乎令人爱恨交加。
他犯下了错误,他也愿意去改正,可他又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更大的错误,在最后认清四凤是他的妹妹后,他该是恨透了自己吧,那一声枪响,也许是他赎罪后的叹息。
四凤,她同她的母亲一样,有着刚烈的性格,这种刚烈又不同于周蘩漪,蘩漪几乎是病态的,她爱就爱到骨子里,恨,也要恨得彻头彻尾,不留一丝喘息的机会。
四凤不同,她很年轻,她没有蘩漪那么疯狂,最后的死亡,也只好是她的归宿。
看完《雷雨》,不知该做什么评价,只好这样胡乱评了几句,抒发一下内心的不安吧,观看《雷雨》近代话剧个人观后感400字2《雷雨》是一部话剧,因为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读过,但在课文中我们是学习过其中一个片段的,到现在仍然印象深刻。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戏剧史上,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也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繁荣。
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之中。
西方戏剧艺术的引入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话剧的表演技巧和剧本创作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上。
最早的中国现代话剧作品可以追溯到1907年,由中国学生在日本上演的《雷雨》。
这部剧以其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引起了轰动。
此后,中国现代话剧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现代话剧作品相继问世,如郭沫若的《茶馆》、鲁迅的《药》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呈现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些剧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突破性,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政治的干预。
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话剧被用作宣传和教育的工具。
许多话剧作品都被要求符合特定的政治标准,剧本和演出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
这导致了话剧创作的一定程度的停滞和僵化。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现代话剧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话剧创作逐渐恢复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许多新的剧作家和导演涌现出来,他们大胆地探索话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他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手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剧作家和导演的努力,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中国的观众越来越习惯于现代话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语言,对话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许多话剧演出在中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但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艺术表达的追求。
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剧作
我国现代话剧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风风雨雨。
在这段过程中,有一些剧作成为了我国现代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标志性剧作进行分析和评述。
一、情感表达的深度我国现代话剧在情感表达上有了质的飞跃,其中一部分剧作具有深度的情感表达,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李行的《茶馆》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和思想的碰撞,展现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悲凉。
二、社会现实的关照我国现代话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对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反映社会的真实状态,这在某些剧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曹禺的《雷雨》就是一部将旧我国社会阴暗面揭露得淋漓尽致的作品,通过对家庭、婚姻、道德等问题的揭露,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心的扭曲。
三、文化内涵的升华我国现代话剧在多个方面提升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一些剧作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重新诠释,为我国现代话剧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汤显祖的《牡丹亭》就是一部将我国传统戏剧的美学理念融入到现代话剧中的佳作,通过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雅俗共赏。
四、艺术形式的创新我国现代话剧在艺术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呈现方式。
一些剧作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现代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郭小军的《红灯记》就是一部在舞台表现和艺术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的作品,通过对旧上海时期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的再现,展现了我国现代话剧在艺术形式上的新气象。
五、批判现实的力量我国现代话剧中还有一些剧作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体现了剧作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时代命运的担忧。
这些剧作以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呈现了我国现代话剧批判现实的力量。
陆游的《茅盾》就是一部以当代社会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力作,通过对社会脆弱性和个人命运的演绎,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摘要]20世纪30年代,禺发表了他的作品――《雷雨》,这是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
在《雷雨》中,禺遵循着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自由广阔的性格描写,不仅将主要人物周朴园、繁漪、侍萍等塑造得栩栩如生,就是次要人物鲁贵也被写得血肉丰满、活灵活现。
他的人物性格具有“莎士比亚”式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
所以,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步入成熟期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禺;《雷雨》;鲁贵;人物形象;丰富性;明确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文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样式,先后跨入了成熟阶段。
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恐怕还是话剧这个“舶来品”,恰恰是由于禺的创作,也骄傲地宣告了它的成熟。
所以,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步入成熟期的一座里程碑。
30年代初,禺发表了他的作品――《雷雨》,这是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
《雷雨》以1923年的旧中国为背景,通过对下层劳动妇女侍萍前后30年的悲惨遭遇和“周公馆”这个带着浓厚的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撕下了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了他们丑恶的面目和污浊卑劣的灵魂,从而无情地谴责、鞭挞了这种罪恶的家庭和不合理的社会,并预示了它们注定灭亡的命运。
在《雷雨》中,禺遵循着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自由广阔的性格描写,他的人物性格具有“莎士比亚”式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在他的剧本中无一闲笔、无一闲人,惨淡经营、五彩缤纷。
他的人物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好人或坏人;是一个全面性的人,而不是片面性或绝对性的人;是明确的人,而不是神仙或妖魔。
禺的杰出之处正是在于他始终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把人写成人。
话剧《雷雨》赏析
话剧《雷雨》赏析《雷雨》主要讲述了两个家庭,八个人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来的三十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
以下是店铺整理关于话剧《雷雨》赏析,欢迎阅读参考话剧《雷雨》赏析篇1《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那些不期而遇和处处伏笔都倾泻在了最后的那倾盆雷雨之中,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雷雨》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
在整部剧的内容上,严格遵循“三一律”。
《雷雨》描写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人物的对白之中句句都埋藏着悲剧的种子,最后悲剧爆发在一场倾盆的大雨之中。
剧中纠缠着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三对主要矛盾。
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整部戏的八个人物中有三个人物以死亡而告终。
死亡自此成为了曹禺剧作中挥之不去的情节。
这样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摧残和虐杀,痛斥了资本家的虚伪和凶残,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封建等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悯情怀。
《雷雨》在结构上,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剧中八个人物的命运有交织也有不同,但都还是逃脱不了“悲剧”二字。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
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当然本剧在导演和表演上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
本剧导演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用音响和灯光渲染了整个舞台上的悲剧色彩。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观看《雷雨》曹禺话剧的观后感300字
观看《雷雨》曹禺话剧的观后感3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观看《雷雨》曹禺话剧的观后感300字《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雷雨话剧文化常识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以下是关于《雷雨》话剧的一些文化常识:- 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 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 《雷雨》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反映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社会现实,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 《雷雨》拥有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语言丰富深刻的精炼美、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台词耐人寻味的含蓄美、惊心动魄的舞台感、意韵深厚的诗意和抒情性。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它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品味。
《雷雨(节选)》(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贤惠、命运多舛、勤劳能干
30年的磨炼,使她更坚强了,使她不再相信周朴园的谎言,并拒绝 了周朴园的资助。
坚强、有自尊
她并不想公开周、鲁两家的秘密,她相信“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 你”“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她认为悲剧是天意,是命运造成的。
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思想
总体概括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迫害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她善良、正直,备受 屈辱,却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和自尊。
虚伪、自私
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另一方面采取分化收 买政策,并开除闹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
阴险、奸诈
在与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稳操胜券,不急不躁,对于鲁大海的斥骂, 他不轻易发怒,保持冷静,说话简洁,打击性很强。
强硬、老谋深算
鲁大海揭露他的发家史。
冷酷无情、丧失人性、唯利是图
思考3:剧本以“雷雨”为题,具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明确 ①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电交加的狂 风暴雨之夜。 ②“雷雨”具有象征意义,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 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 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也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 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任务活动二 抓住情节,概括形象 任务说明: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 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住了关键的情节,有利于我 们概括人物,总结主旨。而对形象的鉴赏包括鉴赏人物形象与特定物象,其中人物 形象又分为主要人物形象与次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通常只有一个,是作品刻 画的核心对象,往往用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次要人物形象往往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形 象,一般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曹禺研究述评[教育]
曹禺研究述评刘勇李春雨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
—些文学史家曾有过这样的共识:“第一,从《雷雨》开始,话剧在广大的社会中,才成为引人入胜的戏剧,它为话剧树立了里程碑;第二,它使舶来的话剧,成为纯熟的本地风光的话剧,夸张一点说,为话剧建立了民族风格;第三,在穿插紧凑,对话生动,剧中人个性的突出各点上,都超越他的前辈,迄今仍无后来者。
”①应该说,这个评价是并不夸张的,是基本符合曹禺自身的价值以及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历史事实的。
因此,曹禺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中国现代话剧本质特点的研究,曹禺研究的历程,同样也是整个中国现代话剧研究的重要一页。
—、1949年以前的曹禺研究曹禺研究是伴随着他的处女作《雷雨》的问世而开始的。
《雷雨》于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1935年5月由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
60多年来,评论、研究《雷雨》的文章多达40多篇,文字数量百倍于原著。
对—个作家的单篇作品进行如此充分集中的研究,是不多见的,只有少数几位作家的作品如鲁迅的《阿Q正传》可与之相比。
《雷雨》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敏感和注视,刘西渭(即李健吾)率先撰文对《雷雨》进行了专门评析,他指出:“《雷雨》是一个内行人的制作,虽然是处女作,勿怪立即抓住一般人的注意。
”刘文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雷雨》里的“命运观念”,二是蘩漪性格的内涵和意义:“在《雷雨》里最成功的性格,最深刻而完整的心理分析,不属于男子,而属于妇女”。
她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渭,她是那被象征的天时,而热情是她的雷雨。
所谓热情也者,到了表现的时候,反而冷静到像叫你走进了坟窟的程度。
于是你更感到她的阴骘,她的力量,她的痛苦;你知道这有所顾忌的主妇,会无顾忌地揭露一切,揭露她自己的罪恶。
”②紧接着郭沫若也撰文称赞“《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与成熟标志 PPT
内容框架
而这种影响的产生是从曹禺剧作的问世才开始的。正如唐弢 所言,“真正能够在现代文学史开一代风气,给人耳目一新之 感的剧作恐怕还得从曹禺的《雷雨》算起”。《雷雨》及《日 出》的诞生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高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 剧走向成熟。从那时起中国迈入了话剧大国。至此,新文学取 得全面胜利。
正文 . 第一章
3、清华大学时代融会中西的戏剧研究
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 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
1930年夏天,曹禺免试升入南开 大学政治系学习,但他对政治经济 学课程不感兴趣。
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 大学,9月,曹禺与八位同学一起转 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 级就读。
1933年,又入该校研究院深造,专攻戏 剧。期间,研读了大量的戏剧文学作品,从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以及莎士比亚、易卜 生、契诃夫、奥尼尔等戏剧大师的创作中汲 取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系统地了解了西 方戏剧艺术的发展历程。
正文 . 第一章
3、清华大学时代融会中西的戏剧研究
曹禺仿佛是天生的戏剧家,除了他个人的天份之外,与其 他人相比,还有以上所说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从小 就开中学获得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而且在清华大学西洋 文学系就读时,又广泛接触了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到契诃夫 、奥尼尔的西方戏剧,不倦地探讨着戏剧艺术。可以说,正 是这两个方面的诱惑,使曹禺和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结下了不 解之源。
正文 . 第一章
2、南开中学时代的戏剧演出实践
1922年,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 学(温家宝是该校学生)——号 称中国话剧运动摇篮,这既是他 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是他正式 从事戏剧活动的一个重要前奏。 在这里曹禺有了大量的戏剧活动 。
1925年,参加了该校的业余话剧团体— —南开新剧团,并在著名戏剧教育家张彭春 先生(校长张伯苓先生的胞弟)的指导下, 从事了一些戏剧实践活动,包括演出,开始 了他的演剧生涯。
以《雷雨》节选为例谈中职戏剧教学
以《雷雨》节选为例谈中职戏剧教学作者:王熙娜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8期《雷雨》节选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第四版)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本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和中国戏剧。
其中在中国戏剧部分,教材选用了古代戏剧代表《窦娥冤》和现代戏剧代表《雷雨》作为学习篇目。
意在通过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来了解中国戏剧,进而掌握戏剧常识,解读戏剧作品。
《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7月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是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讲述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沖突,并最后引发的悲剧。
教材选取了四幕话剧中第二幕中的片段,所选情节描写的是鲁侍萍从济南来看望女儿,被周朴园续娶的太太繁漪叫到周公馆,发现这家的主人是周朴园,然后作为工人代表的鲁大海恰好也来找周朴园谈判,以这两件事展开反映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通过学习它可以对戏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戏剧常识,提高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中职学生初学戏剧阶段,教学目标主要为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创作背景,体会戏剧矛盾冲突的魅力,以及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戏剧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整个戏剧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学生能够达到学会一分为二的评价人物,把握剧中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
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学习后自觉进行自我思考,比如戏剧主题的新解:深思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理解危机。
一、剖析学生特征,有的放矢职业学生尤其是县级职业中学学生,学生多为家庭特殊人群、留守儿童及家庭贫困学生三种类型。
他们普遍语文素养不高,对学习文化课程提不起兴趣,同时缺乏自信,有自卑感。
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方法掌握不恰当,不善于思考问题等特点,课程设计要穿插多种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享受自己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里程碑[摘要]20世纪30年代,曹禺发表了他的作品――《雷雨》,这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
在《雷雨》中,曹禺遵循着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自由广阔的性格描写,不仅将主要人物周朴园、繁漪、侍萍等塑造得栩栩如生,就是次要人物鲁贵也被写得血肉丰满、活灵活现。
他的人物性格具有“莎士比亚”式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
所以,曹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步入成熟期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曹禺;《雷雨》;鲁贵;人物形象;丰富性;明确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文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样式,先后跨入了成熟阶段。
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恐怕还是话剧这个“舶来品”,恰恰是由于曹禺的创作,也骄傲地宣告了它的成熟。
所以,曹禺的创作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步入成熟期的一座里程碑。
30年代初,曹禺发表了他的作品――《雷雨》,这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
《雷雨》以1923年的旧中国为背景,通过对下层劳动妇女侍萍前后30年的悲惨遭遇和“周公馆”这个带着浓厚的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撕下了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了他们丑恶的面目和污浊卑劣的灵魂,从而无情地谴责、鞭挞了这种罪恶的家庭和不合理的社会,并预示了它们注定灭亡的命运。
在《雷雨》中,曹禺遵循着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展开了自由广阔的性格描写,他的人物性格具有“莎士比亚”式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在他的剧本中无一闲笔、无一闲人,惨淡经营、五彩缤纷。
他的人物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好人或坏人;是一个全面性的人,而不是片面性或绝对性的人;是明确的人,而不是神仙或妖魔。
曹禺的杰出之处正是在于他始终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把人写成人。
在他的笔下,正面人物都具有极为复杂的多面性;在他笔下的反面人物也都有个性,也不是魔鬼,都是有自己的思想感情、矛盾和苦恼的活生生的人。
同时曹禺笔下的人物,都具有性格的明确性,就是说在丰富的性格中有主导方面。
这种性格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明确性的统一,使曹禺剧本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真实性。
在《雷雨》中,不仅主要人物周朴园、繁漪、侍萍等塑造得栩栩如生,就是次要人物鲁贵也写得血肉丰满、活灵活现,具有典型意义。
鲁贵,在《雷雨》中是处于被批判地位的人物,作者对他的鞭挞并不亚于周朴园。
大幕拉开,鲁贵出场。
在这场戏中,鲁贵的兴奋点是从女儿那里诈钱。
为了得到钱,他先是“哄”,想用他对四凤的好处来感动四凤,可是四凤并不领情。
鲁贵见哄不行,就改用“吓”的方法,利用他所知道的大少爷与四凤的关系,始而旁敲侧击:“他――不是也不断地塞给你钱花么?”四凤红了脸,但却故作糊涂;继而直接点破,并且严厉追问:“我问你,前我看见大少爷买衣料――”又盯住四凤的手:“这戒指,不也是他送给你的么?”甚至当着鲁大海的面也不罢休。
在此情况下,涉世未深而又处于热恋中的少女,哪能经得起这般要挟,只得乖乖地把钱掏出来。
鲁贵要钱的目的达到了,他们的开场戏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不,鲁贵这回虽然榨干了女儿身上的十二的块钱,又怎能满足他的贪欲?妙龄少女,这可是一棵摇钱树啊!于是,他不惜给女儿出谋划策,把偷看到的繁漪与周萍“闹鬼”的事告诉她,要她“小心点”、“看开点”、“聪明点”,以防备繁漪这个情敌,维持与那位“混账大少爷”的关系,这种卑劣的行径与龌龊的心理已完全失去人伦天性,这是周公馆内一位多么富于个性特征的奴才!正是这个奴才在诈钱的过程中,一层一层地揭开了周公馆丑恶的内幕,观众(读者)从鲁贵的口中,不只是知道了周家复杂的矛盾关系,而且清楚地看到,四凤这个单纯的少女已不自觉地卷进了周家复杂矛盾冲突的旋涡中,她必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而作为四凤生身父亲的鲁贵,完全明白四凤面临的危险处境,他不但不制止,反而怂恿,出谋划策,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为了把四凤变成自己的摇钱树!鲁贵是一个奴才,他油滑、卑劣、无耻、吹牛、拍马、极端自私而又装腔作势。
他告诉四凤:“看见你妈,?e忘了把新衣服都拿出来给她瞧瞧。
”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叫她想想(注意:同时也是让四凤想想):“还是你爸爸混事眼力”――这是恬不知耻的自表功。
他津津乐道于“周公馆吃的好,喝的好”,“(得意)还有啦,钱(贪婪地笑着)你手下也有不少钱啦”!他还在女儿面前吹嘘(他也知道女儿非常了解他,但他仍能坦然地吹下去,显然也有自得其乐的成分):“你看我这么个机灵人,这周家上上下下几十口子,哪一个不说我鲁贵聒聒叫。
”但是,无论是吹也好,自表功好,归根结底他是在女儿面前耍滑头,绕来绕去还是要跟女儿要钱。
为了要到钱,他甚至可以赌骂发誓,骂自己是“王八蛋”;为了要到钱,他可以揭发女儿的隐私,来搞讹诈。
这样,在第一幕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贵这个形象,是一个为了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十足的卑鄙小人、纯粹的无赖,是一个令人厌恶、令人作呕的人物。
然而,作者丝毫没有主观评论,完全是纯客观地让人物自己去表演。
这种“本色”的人物,又是完全生活化的,丝毫没有做戏的痕迹。
表面看来,就是父女二人的闲谈,在闲谈中,父亲转着弯想从女儿手中套点钱。
正是在这一闲谈中,作家别具匠心地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看似无心实有心,不知不觉刻画人物,这正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在出场介绍中,作者这样写道:“和许多大公馆的仆人一样;尤其是很懂礼节。
但有点驼背,似乎永远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
”特别懂礼节和老是弓背欠身,这是旧社会里许多公馆仆人的共同特点,在鲁贵的身上既有这种共同的东西,然而更重要的是鲁贵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这种独特的个性特点则是最能说明他本质的东西。
鲁贵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他既不是那种狗仗人势,为非作歹,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刁奴悍仆;他也不是那种靠着“冰山”,巧取豪夺,抢男霸女,取悦主子的“穆仁智式”的人物。
鲁贵的特点是极端的自私自利,以至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
对主子,他毫无效忠之心,有的只是赤裸裸的互相利用,互相得利的交易,他从来没有想过忠顺和服帖,他时刻盯着的不是主人的颜色,而是钱袋。
一般的奴才慑于主子的金钱,只能表现得诚惶诚恐,而鲁贵恰恰因为主子的金钱而不断升腾起仇恨。
他爱钱,他需要钱,为了得到钱,他时刻站在有钱人的对立面上。
无论是周朴园,还是繁漪、周萍,在鲁贵的眼中:实际上都是猎取和欺诈的对象,他毫不掩饰对他们的仇恨和鄙视,他的一切行动,包含着这样一句潜台词:“我是无耻之徒,但你们这些老爹、太太、少爷绝不比我强。
”所以,周家人的任何一点失误、疏忽,都被鲁贵立即变成自己攫取金钱战斗中的机会和武器。
他是一只眼睛锐利的狼,常常“贪婪地窥视着”。
早在三年前,当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他发现了周家“闹鬼”的秘密后,繁漪与周萍的暧昧关系,就成了操在他手上的一张王牌,对女主人――繁漪不?加兴?要挟,最后终于换回了他在周家的地位。
为了攫取金钱,他不停地采取攻势,甚至不惜把女儿的纯真爱情作为美人计,纳入他取得金钱的一条渠道。
又臭又硬,这是只有鲁贵这个仆人才具有的区?e于其他任何仆人的独特的个性。
除了主子外,对于其他热,包括妻子儿女,鲁贵完全丧失了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健全感情,这是由他的人生哲学决定的。
他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喝点、赌点、玩点”,他的一举一动告诉人们,他只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里这个“己”确确实实只包括他鲁贵一个人。
在封建宗法制社会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历来是剥削阶级的信条。
但这个“己”,至少还包括亲属、家庭等在内,而鲁贵则不然,他仇恨一切人,他恨老爷、太太有钱,他同时也恨妻子、儿子没钱;他恨老爷、太太的钱不能属于自己,他恨妻子、儿子没钱给他自己。
所以,他在家里人面前装腔作势,大摆其“老爷”架子,《雷雨》第三幕一开始,他醉汹汹地倾泻着半咒半骂式的家庭训话,时而要搁腿的凳子,时而要饭后的好茶,结果常常因为东施效颦而捉襟见肘。
把反常当作正常,便可笑,鲁贵的可笑,在于他把可鄙当可敬。
在家中鲁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总觉得家里人欠了他什么。
欠了他什么?还是家里人没有钱!综上所述,就形成了鲁贵独等的个性:油、冷、滑、损。
曹禺笔下的鲁贵,不是一般的奴仆,更不是一般的奴才。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中,奴仆的形象,成群结队,但具有鲁贵个性者,仅此一人而已!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点来。
”鲁贵身上的一切,在旧中国都是司空见惯的,但只有经过曹禺的创造,才变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鲁贵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特产,更重要的,他确确实实是“这一个”活生生的入。
鲁贵的身上,没有标签,只有个性。
在《雷雨》中,鲁贵不是主要的人物,但同时,却又是不可缺少的人物,甚至,也是不可替换的人物。
他那么真切、那么丰满地存在着,我们几乎可以说,看透鲁贵,也便看透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社会。
鲁贵,就是一部当时中国社会的畸形史!巴金说过,文学的最高表现境界是无技巧,是文学和人的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这里所说的“无技巧”,不是不要技巧,更不是没有技巧,而是高度的纯熟自然,得心应手,不露痕迹,全然感觉不到技巧。
由此观之,曹禺不是为写戏而写戏,不是为迫不及待地宣传而出来直抒胸臆,而是一反前人,在描写生活中写人,把人放在生活中来描写。
这在话剧舞台上,显然是开先河的壮举。
正因为如此,曹禹把中国现代话剧引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