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合集下载

《木兰诗》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木兰诗》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木兰诗》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木兰诗》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木兰诗》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木兰诗》被誉为一首具有深厚民族气息和极高艺术价值的诗歌。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导学,带领读者更深入的了解这首诗歌,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一、作者与背景《木兰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乐府民歌。

楚怀王五年(公元620年)出生的刘长卿,是唐代文学史上声名显赫的诗人,也是唐代乐府诗的代表人物之一,曾担任过唐太宗与高力士的侍从官。

《木兰诗》约创作于公元750年左右,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冬季。

二、内容简介《木兰诗》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子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

原诗全文共三十一句,共分六个段落。

首开十句,次开七句,其余各开五句,以韵呼应上文。

全篇以平仄相间、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事迹,给读者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三、人物形象作为一篇古代诗歌,《木兰诗》塑造了出色的人物形象。

在传统的男性文化体系下,男性征战是理所当然的,而女子则要遵循旧有的规范。

但是,诗歌中的木兰却没有受到性别限制的束缚,她倔强而坚毅地承担家族责任,被塑造成为一位有勇有谋、顽强不屈、懂得自我救赎的女英雄。

木兰的形象与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紧密相连:坚忍、贞操、家国情怀,风骨如松。

四、意义与价值《木兰诗》所隐含的意义和价值非常深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述说个人与家族责任、忠诚与信仰的颂歌。

无论身处何处,人们都有本分和责任。

木兰代父从军之举是为了尽孝。

第二,诗歌表现出女性的尊严和自我实现。

在古代的男主人公和旁观者眼中,女性代表了美貌和柔弱。

然而,在《木兰诗》中,女性被赋予了勇敢与慧商,塑造了出有尊严、自立、顽强不屈的女性形象。

这样的女性形象给代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我们带来了激励和鼓舞。

五、现代意义《木兰诗》对现代社会依旧存在深刻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女性。

然而,现代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无答案)

课题8.木兰诗设计:洪敏审核: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课前预习了解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编的《》,是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和《》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可汗()()机杼()军贴()燕山()朔气()金柝()红妆()胡骑()傍地走()2.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_______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_______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问题一:初读感知,了解木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木兰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

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积累;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可汗..() 机杼.() 燕.()山朔.()气金柝.() 胡骑.()傍.()地走鞍鞯.()理云bìn()pèi()头雄cí()阿zǐ()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旦.辞爷娘去()(2)唯.闻女叹息()(3)出郭.相扶将()(4)木兰不用..尚书郎()(5)朔气..传金柝()(6)策勋..十二转()(7)军书十二..卷()(8)赏赐百千强.()三、知识积累1.简介郭茂倩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祖籍太原,编有《乐府诗集》等。

2、简介“乐府”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祖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四、初读感知1.诗歌诵读。

①听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把握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导学案

《木兰诗》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及民歌语言的质朴生动,学到叙事有详有略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讨论理解木兰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木兰忠、孝、勇、爱国情感。

二、学法指导1、学习本文要反复朗读。

朗读时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复述课文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三、学习过程【自主预习】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木兰诗》,北朝(体裁),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

它与《》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2、给加点字注音。

可汗..()燕.山()辔.头()..()鞍鞯戎.机()胡骑.()金柝.()朔.气()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2)愿为.市鞍马:(3)从此替爷征.:(4)旦辞.爷娘去:(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6)万里赴戎机.:(7)关山度.若飞:(8)赏赐百千强.:(9)愿.驰千里足:(10)著我旧时裳.:(11)雄兔脚扑朔..:..:(12)雌兔眼迷离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通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6.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什么?7.家人是怎样欢迎木兰归来的?8.文中是如何写木兰回家后的兴奋与欣喜的?9.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课堂探究问题一:一读,给全文标朗读节奏。

有感情朗读全文。

问题二:二读,通文意。

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通假字。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帖花黄:通,意思(2)出门看火伴:通,意思2.一词多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校内公开课定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校内公开课定稿)

《木兰诗》导学案一、导标明学1.掌握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重点)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导案预学预习检查,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唧.()机杼.()军书十二卷.()鞍鞯..()戎.()机朔.()气云鬓.()辔.()头(2)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读准节奏和重音。

(3)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试着翻译课文。

三、导问探学(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自由朗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内容探究】说出下列诗句的意思(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写法探究】本诗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3.【形象探究】你认为木兰诗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四、导练评学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当.户织()何所忆.()愿.为市.鞍马()()赏赐百千强.()当户理.红妆()()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诗句中的“东”“南”“西”“北”是实指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导思慧学听读课文,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情节,然后将它扩充成具体生动的故事片段。

要求:(1)在原著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2)重点突出“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3)说说这样构思的理由教后记。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导学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导学案

《木兰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解决文章的生难字词,积累文言词汇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4、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5、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1、了解互文的修辞,准确翻译课文;2、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品析木兰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知识链接】1、乐府,古代的一种官署机构,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到南北朝时期转化为诗体。

2、互文,修辞手法之一,也称互文见意,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的词语相互呼应,意义上相互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和谐、整齐、精炼。

互文的特点: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

3、借代,修辞手法之一,不直接说明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密切相关的名称代替。

被代替的事物称“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称“借体”。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木兰诗》又叫《》,选自宋朝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

我们学过的乐府诗有。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可汗()()机杼()军帖()燕山()朔气()金柝()红妆()胡骑()傍地走()3.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_______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_______4、朗读读课文(1)听配乐朗读,注意节奏和语速;(2)分小组自读练习;(3)分小组比读,点评。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合作探究】1、(自学)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1)市: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2)帖:昨夜见军帖对镜帖花黄(3)将:将军百战死出郭相扶将2、(对学)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1)爷:古义,今义,。

(2)但:古义,今义,。

(3)郭:古义,今义,。

(4)强:古义,今义,。

(5)户:古义,今义,。

3、(对学)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4.了解北朝乐府诗的风格,以及《木兰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5.通过对《木兰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分析、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木兰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提高思维品质与审美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文学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木兰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木兰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木兰精神,并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兰诗》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乐府诗,体现了孝道和爱国精神。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木兰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木兰的形象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韵律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古风诗歌的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课后反馈中,仍有部分学生表示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类似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理解问题的意图,导致思考方向出现偏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问题的设置,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八课《木兰诗》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八课《木兰诗》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木兰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情味。

2.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木兰的精神。

3.赏析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详细得当的写作特点。

5.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1.赏析木兰人物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自主探究(一)预习提示: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多次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

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熟悉这首民歌讲述的故事。

这首民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她的儿女情怀。

学习时注意从这两方面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二)预习检测1.预习任务:熟读《木兰诗》(3-5遍),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完成情况:是否完成?()已读几遍?()完成程度?()字词音义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疑问或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字词检测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鸣溅溅()鸣啾啾()胡骑()戎机()金柝()著( ) 傍地走()3.口头复述故事。

完成情况:是否完成?()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_______(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_______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3)写战争激烈持久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_(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5.资料链接(一)作品简介《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木兰诗》精品导学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木兰诗》导学案【学习目标】师生批注栏1、利用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学法指导】利用工具书识记生字词;默读课文疏通文意;局部探究写作手法及语言运用;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展示拓展;检测反馈【知识链接】写作背景:《木兰诗》这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民歌是可以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赞颂之辞。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的北魏统治期间(386——557)。

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

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

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

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留下了大量动人的诗歌,《木兰诗》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独学(独立学习,不与同学讨论,可以查资料):一、文学常识:1、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南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属于叙事诗,又叫《木兰辞,》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木兰诗》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木兰诗》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木兰诗》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木兰诗》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木兰诗》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引言:《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广为传颂。

它讲述了中国古代一个女子替父从军,以身代父,最终荣归故里的故事。

这篇文章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木兰诗》并学习其中的文化精髓。

一、基本目标本次导学案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理解《木兰诗》的内容,文化背景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本次导学案旨在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思维导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木兰诗》,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木兰诗》|-内容:替父从军,身世一直得到保密|-比较:女儿代父亲从军,男女平等|-结尾:父子相认,木兰回家|-历史背景:唐朝,边疆战争频繁,官兵不足|-文化价值:勇敢、忠诚、家国情怀三、课堂引导1. 女权观念:在中国古代,女子在社会地位上一直处于被动态度。

但《木兰诗》中,木兰毅然决然地决定代父从军,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化解了国家的危机。

请问你们在这个故事中看到的是什么?你们觉得木兰代替父亲从军的行为反映了哪些女权观念?2. 家国情怀:《木兰诗》的主人公木兰,是一个非常有家国情怀的女儿。

在百般阻挠和困难中,她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的一份子,为了国家的大局,她毅然选择代父从军。

请问,这种家国情怀在中国文化中有何重要地位?每个人在自己的小家中都应该要有哪些家国情怀呢?3. 文化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了战争的时期。

边疆战争频繁,致使官兵不足,这也是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

请问,这种历史背景是否也反映出了中国长期以来抵御外敌的勇气与决心?4. 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逐渐塑造出了一个坚韧、勇敢、坚持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

与现实中的女性形象相比较,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精神内涵呢?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以便更好地在现实世界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四、课堂互动通过以上引导,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木兰诗》的文化背景、主题思想和英雄形象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知 识 积 累重点词语(1)唯.闻女叹息(只)(2)愿为市.鞍马(买)(3)旦.辞爷娘去(早晨)(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5)关山度.若飞(过)(6)朔.气传金柝(北方)(7)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8)策勋..十二转(记功)(9)赏赐百千强.(有余)(10)出郭.相扶将(外城)(11)著.我旧时裳(穿)(12)雄兔脚扑朔..(动弹)(13)雌兔眼迷离..(眯着眼)(14)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15)双兔傍.地走(靠近,临近)通假字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

一词多义策勋十二转(记)(1)策 (2)强 (3)市策马加鞭(鞭打)古今异义:门 :只(1)木兰当户.织 户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 :窗户 :但是,表转折古义:眯着眼 :跑(3)雌兔眼迷离..迷离 (4)双兔傍地走.走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今义:行走词类活用(1)愿为市.鞍马 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2)策.勋十二转 名词活用作动词,记。

文言句式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倒装句,应为“所思何”“所忆何”)节拍的把握(1)唧唧/复/唧唧 (2)昨夜/见/军帖 (3)可汗/大/点兵 (4)万里/赴/戎机 (5)归来/见/天子 (6)天子/坐/明堂作者简介《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郭茂倩(1041——1099),北宋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内容主旨《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

这首诗歌在结尾处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重点难点《木兰诗》 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部编版七下语文《木兰诗》导学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木兰诗》导学案

8木兰诗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

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

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难点突破:以实例分析,比较不同修辞手法的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的特点。
(3)课文情感的理解:把握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木兰的勇敢、坚定、忧虑等。
难点突破: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同理心。
(4)创意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创作与木兰诗相关的故事或诗歌。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木兰诗,并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内容、韵律和木兰形象所传达的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木兰精神的现实意义。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环节。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和听众,这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提示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试图让学生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联系可能还不够紧密。我需要思考如何将这种联系更加自然和深入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举例:讨论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家族观念和爱国精神,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教学难点
(1)古文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古代诗歌的词句和内涵具有一定难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木兰诗》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木兰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勇敢担当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木兰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可能是因为对主题认识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应该在课前为学生提供更多背景资料,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
4.实践活动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和操作性。在本次课程中,诗歌朗读和小组讨论活动较为成功,但仍有一些学生显得拘谨。今后,我可以在实践活动环节增加更多趣味性和操作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木兰诗》的文化背景和词语释义掌握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对吃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在课后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6.课后反馈和总结至关重要。在课程结束后,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及时给予解答。但感觉自己在总结环节还可以做得更好,今后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总结,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3.培养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4.提高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愿。
5.发展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表独立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兰诗》的基本内容、韵律、修辞手法以及文化背景。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扬木兰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8课《木兰诗》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8课《木兰诗》设计

第8课《木兰诗》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2.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会朗诵、背诵全诗。

5.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勤学过程:一、了解《汉乐府》及花木兰二、积累字词1.机抒.鞍鞯..辔头..燕.山胡骑.戎.机朔.气金柝.可汗..著.我红妆.傍.地2.解释加点的字当户..织惟.闻何所忆.见军帖.十二..市.鞍马旦.辞..卷阿爷但.闻朔.气策.勋.百千强.不用.尚书郎出郭.著.我帖.花黄脚扑朔..傍地走...眼迷离三、背诵《木兰诗》四、阅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1、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两个四短语。

并在此基础上复述故事给家人听。

2、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有什么用?并找出其它类似的句子。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请赏析这一组句子。

5、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6、木兰不当官只因为她不慕功名富贵吗?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8、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从文章中体会一下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9、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巾帼英雄吗?10、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11、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学案设计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学案设计

8 木兰诗学习目标1.掌握并落实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识记形似字的字音和字形。

2.感知乐府民歌中铺排互文的手法。

3.梳理故事情节,理解诗歌中木兰的形象。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木兰诗》选自宋代(作者)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

2.辨析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

机杼.( ) 军帖.( )可汗..( ) 鞍鞯..( )辔.头( ) 溅.溅( )燕.山( ) 胡骑.( )啾.啾( ) 戎.机( )金柝.( ) 著.我旧时裳( )云鬓.( )3.指出语句中的通假字。

帖花黄:4.为下面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木兰当户.织:(2)卷卷有爷.名:(3)愿为市.鞍马:6.出自本文,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

现在的词意是: 。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在你的印象中,木兰是怎样的形象?三、局部探究(一)品读第1、2节。

1.木兰为何叹息?2.有人说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却从“叹息”写起,这样处理贬低了木兰的形象。

你怎样看?(二)品读第3节。

1.画出描写木兰准备行装的句子,读一读。

想想,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过程吗?哪一种表达更好?2.在“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中,句子节奏从五言到七言再到九言,分别带给你什么感觉?(三)品读第4节。

第4节共有六句,思考:诗歌在这里故意隐去了什么内容?(四)品读第5、6、7节。

1.木兰面对天子的赏赐,为什么选择还乡?2.读第6节,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木兰?四、习作课下探究戏曲、电影、动画片中的木兰形象与诗歌中的木兰形象有什么不同,选择你最喜欢的木兰形象,完成习作《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郭茂倩《乐府诗集》乐府民歌2.zhùtiěkè hánān jiān pèi jiān yān jìjiūrónɡtuòzhuóbìn3.帖花黄:“帖”通“贴”4.5.(1)门(2)父亲(3)买6.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导学案学习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1 、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2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

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积累;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花木兰。

千百年来,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燕()山() 可汗( 机杼) ....) 胡骑() ()气金柝( 朔...)()(理云)(傍地走鞍鞯nbì..()头雄()阿()zǐipècí.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1)旦辞爷娘去().(2)唯闻女叹息().(3)出郭相扶将().(4)木兰不用尚书郎()..(5)朔气传金柝()..(6)策勋十二转()..(7)军书十二卷()..(8)赏赐百千强().三、知识积累1.简介郭茂倩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祖籍太原,编有《乐府诗集》等。

2、简介“乐府”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祖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四、初读感知1.诗歌诵读。

①听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把握情感。

③小组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这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木兰的哪些故事?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合作探究.1.这首叙事诗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概括出主要信息。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追求。

坚持唯物史观,不管历史条件发生什么变化,凡是为中华民族做出历史贡献的英雄,都应得到尊敬、受到颂扬,被人民牢记、由文艺书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达标检测(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经历的战争持久和战斗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多年,经历了几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在战斗中死去了,壮士从军多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几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多年后回来了。

D.从军多年,经历了几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八、布置作业“巾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

”巾帼英雄即女中豪杰。

那么,除了替父从军的木兰,还有哪些女性称得上巾帼英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学习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检查交流上节课所留的作业。

二、合作探究1.人物赏析。

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品读探究。

(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式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烦琐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五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情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六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延伸木兰歌[唐]韦元甫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

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

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

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

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

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

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

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

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

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

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息徙嘻吁。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子复尚少().(2)朔风裂人肤().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画线句已演变成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本诗与《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内容相对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中“喜”“悲”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为表达对木兰的赞美,与《木兰诗》相比,本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达标检测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