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发生机制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心力衰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中文名:心力衰竭外文名:heart failure别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原因冠心病已成为欧洲75岁以下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和中国的情况相似。
据中国42家医院在1980、1990、2000年3个全年段对部分地区心力衰竭住院病例所做的回顾性调查,冠心病由1980年的%上升至2000年的%,居各种病因之首。
在高龄老人中高血压也是心力衰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根据病理生理异常,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可分为:(1)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炎、心肌病和冠心病等。
(2)后负荷增加: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等。
(3)前负荷增加: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代谢需求增加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等)。
[1] 诱因(1)治疗不当:主要为洋地黄用量不当(过量或不足)。
以及合并使用了抑制心肌收缩力(异搏定、β阻滞剂)或导致水钠潴留(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
(2)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较重要的诱因。
(3)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率快的心房颤动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
(4)肺动脉栓塞。
(5)体力或精神负担过大。
[1]临床分型心脏结构(一)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
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二)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心衰发病机制及治疗
心衰发病机制及治疗心衰是指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导致心脏无力并失去其正常功能的一种疾病。
心衰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心肌损伤、心脏负荷增加和神经内分泌激活等。
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器械支持、心脏移植等。
本文将对心衰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心衰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肌损伤:心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和减少。
心肌损伤的原因包括缺血、高血压、心肌炎等。
这些原因会导致心肌细胞的氧供减少,细胞能量代谢紊乱,从而引发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
2.心脏负荷增加:当心脏肌肉收缩力降低或心肌肥厚时,心脏需要额外的负荷来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
这种负荷增加会引起心室扩张和心肌肥厚,最终导致心肌功能损害和心力衰竭。
3.神经内分泌激活:在心衰时,机体会激活多种神经内分泌系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
这些激活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血液容量增加,心肌肥厚等,最终加速心脏功能的恶化。
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心衰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从而改善心衰症状。
2.心脏辅助器械支持:对于严重的心衰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无效,此时可以考虑使用心脏辅助器械来支持心脏功能。
常见的心脏辅助器械包括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和人工心脏等。
这些装置可以代替或辅助心脏的泵血功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血液流动。
3.心脏移植:对于严重的心衰患者,心脏移植是最后的治疗手段。
心脏移植是将健康的心脏移植到心衰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的心脏。
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心脏的正常功能,但由于供体的限制和移植后出现排斥等问题,心脏移植的适应症有限。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心衰患者还需要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管理。
合理的饮食管理包括低盐饮食、限制液体摄入、戒烟等。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到多种因素。
以下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1.心肌损伤心肌损伤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础。
心肌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缺血、缺氧、炎症、代谢异常等。
心肌损伤会导致心肌细胞功能障碍,进而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和心脏泵血功能减弱。
2.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被激活,包括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激活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因子的释放,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等,进一步促进心肌损伤和心脏泵血功能减弱。
3.心脏重塑心脏重塑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心脏的形态和结构会发生改变,如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进一步减弱,并加速心力衰竭的进展。
4.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是心力衰竭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心肌细胞会经历凋亡和坏死等细胞死亡过程,导致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心脏功能的下降。
5.心室重塑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心室的结构和形态会发生改变,如心室壁增厚、心室腔扩大等。
这些改变会导致心室泵血功能的减弱和心脏泵血量的减少。
6.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很常见,可以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心律失常可以是窦性的,也可以是异位性的,如房颤、室颤等。
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和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
7.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会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促进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此外,炎症反应还会促进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过程,进一步加剧心力衰竭的症状。
8.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导致自由基大量积累,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的过程。
在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会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促进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的进展。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药物作用
4.其他
•利尿(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 ) •扩张血管
[体内过程]
不同强心苷类甾核上的羟基数与体内过程比较表
药物 羟基 吸收率 蛋白结合 肝肠循环 生物转化 肾排出 血浆
(%) (%)
(%)
(%)
(%) t1/2
洋地黄毒苷 1 90~100 97
27
30~70
10 5~7d
地高辛
2 60~85 <30 6.8
继发于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
特点: 对正常心率影响小 对心率加快者可显著减慢心率
机制:1)输出量↑--迷走N↑--心率↓ 2)↑心肌对迷走神经敏感性
强心苷
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窦房结自律性 房室传导速度 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
机制:迷走神经活性 --加速K+外流
减慢Ca2+内流
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
强心苷
(1)细胞内Na+↑ Na+-Ca2+ 交换 细胞内Ca2+↑--收缩力↑ “以Ca2+释Ca2+
(2)细胞内K+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提高产生各种心律失常
3Na+ 2K+ 钠泵
强心苷的作用机制
[K+]i
AP
[Na+]i
[Ca2+]i
钠钙交换
2.减慢心率作用 负性频率(negative chronotropic action)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早期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长期的RAAS激活 AngⅡ 醛固酮 心脏的负荷 引起心肌肥厚、心室重构 加重CHF
三、心脏重构 1.心肌细胞的变化
心肌细胞内 Ca2+超载,心肌细胞凋亡 2.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心肌组织纤维化 3.心肌肥厚与重构
心力衰竭发生机制
成分
变化 mRNA水平 蛋白质水平
α心肌肌球蛋白重链
↓
+
+
No β心肌肌球蛋白重链
↑
+
肌球蛋白轻链-1
胚胎/心房型
↑
+
+ +
心室型
↓
+
+
Image 利钠多肽
↑
+
+
β肾上腺素受体
↓
+
+
Ⅰ型胶原前胶原蛋白
↑
+
+
Ⅲ型胶原前胶原蛋白
↑
+
+
…………….
心力衰竭发生机制
意义:
❖ 正常功能改变
❖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50%,其恶性程度不低于癌 症及艾滋病
心力衰竭发生机制
调控心排出量的三个变量:
心室充盈量
N竭的概念
Image 心力衰竭的概念 由于心脏自身的泵血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心 排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的代谢需求,以及神经 -体液调节活动异常的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发生机制
(2) 心肌细胞表型(phenotype)改变
No 由于所合成的蛋白质的种类变化所致的心肌
细胞“质”的改变
主要机制:同工型转换(isoform switches)
正常基因的表达改变(失活或活化)
Image 胎儿期基因被激活
某些基因表达受到压制 某些基因表达过度、缺失或突变
如:线粒体基因(mtDNA)与核基因(nDNA)
No ❖ 通过分泌的细胞因子和局部激素而相互作用,
进一步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及表型改变,从而使 细胞器发生了在蛋白质水平的变化。
Image ❖ 新近(1999)发现有些基因突变对机体是有利
的,如:一磷酸腺苷脱氨酶-I(AMPD-I)基因突变
病理生理学ppt课件-第十章--心力衰竭
第一节 概 述
5.其他
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严重创伤、大出血、慢性贫血、 输血输液过多过快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第一节 概 述
四、心力衰竭的分类和临床分期
(一)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速度分类
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
(二)按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轻度心力衰竭 ;中度心力衰竭 ;重度心力衰竭
(三)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类
第一节 概 述
1.全身感染
感染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是:
①感染引起发热时交感神经兴奋,代谢率增高,心率加快,心肌 耗氧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 ②感染所产生的内、外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肌; ③心率加快,既增加心肌耗氧量,又使心脏舒张期缩短,冠脉血 流量减少,导致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因此削弱心脏的代偿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概 述
2.酸碱失平衡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2)高钾血症
酸中毒并发血钾升高可抑制心肌动作电位复极化2期Ca2+内流,使 心肌收缩力降低;高钾血症还可引起心肌传导性降低并导致单向阻 滞和传导缓慢,因而易形成兴奋折返,造成心律失常,促使心衰发 生。
第一节 概 述
3.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型心律失常,由于心肌耗氧量增 加,心脏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心排出量减少 ;同时,冠脉灌注不足,心肌缺血,会导致或诱发心 力衰竭。
1.全身感染
感染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是:
④呼吸道感染,造成缺氧,引起心肌结构损伤和代谢障碍, 使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使气道阻力增加,引起呼 吸困难,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室后负荷加重。同时,造成 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障碍,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心 肌舒缩功能障碍。
第一节 概 述
2.酸碱失平衡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病理生理机制解析:心力衰竭引言: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其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异常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发展过程。
一、受损心肌功能心力衰竭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肌收缩功能下降。
正常情况下,心肌受到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作用而产生有效收缩。
但在心力衰竭中,多种因素导致了这一过程的障碍。
1.1 心肌细胞损伤与凋亡长期存在的高血压、冠心病、细胞凋亡等因素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从而减少有效收缩单元数量。
此外,各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也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并加剧功能下降。
1.2 心肌组织纤维化慢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可促进心肌组织纤维化。
纤维化会导致心肌僵硬,减少收缩力和充盈容量,并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1.3 能量代谢障碍慢性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下,供氧不足引起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将直接影响心肌收缩力。
此外,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过度也会加速心肌代谢,消耗大量能源导致能量供应不足。
二、容量负荷过重除了受损的心肌功能外,容量负荷过重也是心力衰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1 血液滞留与内皮功能紊乱在慢性高血压或其他原因导致外周动脉阻力增加时,左室需要更大的力度来推动血液流出。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额外负荷会使得左室壁增厚,并进一步损伤心肌。
此外,内皮功能异常也会促进血管收缩和液体滞留。
2.2 体液潴留与肾脏功能下降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肾脏功能损害,造成钠、水潴留和体液过多。
这种情况下,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导致心室壁张力过高,不利于血液回流。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心脏是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在心力衰竭中它的正常功能受到了破坏。
3.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在心力衰竭中,由于低灌注或其他因素刺激,RAAS系统被激活。
肾素释放增加,进而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
该物质收缩外周动脉,促使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性增强,并刺激醛固酮分泌。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
以下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1.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肌细胞是心脏的基本功能单元,当心脏负荷过重、缺血或缺氧等情况发生时,心肌细胞会发生凋亡和坏死。
这些细胞的死亡会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2.神经内分泌激活与心室重塑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被激活,包括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
这些系统的激活会导致心脏重塑,进一步加剧心力衰竭。
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室重塑在心力衰竭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在舒张期不能有效地充盈血液,导致血液循环不足。
这种情况通常与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脏纤维化和心室壁僵硬有关。
4.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在收缩期不能有效地泵血,导致血压下降和血液循环障碍。
这种情况通常与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心室壁厚度和硬度改变以及心脏节律异常有关。
5.血管功能障碍血管功能障碍是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因素。
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加重心力衰竭。
6.心室重构与心功能恶化心力衰竭时,心室会发生重构,心脏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
心室重构涉及到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纤维化和脂肪浸润等过程。
7.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的代谢会发生障碍,导致能量生成不足和代谢废物积累。
这些代谢障碍会进一步损害心肌细胞的功能,加速心力衰竭的进展。
8.心室负荷过重与心肌细胞超负荷当心脏承受的负荷过重时,心肌细胞会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这种情况通常与高血压、主动脉狭窄和心脏瓣膜疾病等有关。
9.内皮细胞损伤与炎症反应心力衰竭时,内皮细胞会受到损伤,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
这些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会进一步损害心脏的功能,参与心力衰竭的进展。
10.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会受到氧化应激的损害,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是什么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是什么心力衰竭,这一严重的健康问题正困扰着许多人。
它就像是心脏这个“发动机”出了故障,无法有效地为身体输送血液和养分。
那么,心力衰竭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有哪些因素会增加它发生的风险呢?要理解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我们得先从心脏的正常工作原理说起。
心脏就像是一个强有力的泵,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当这个泵的功能出现问题,不能有效地完成泵血任务时,心力衰竭就发生了。
从微观层面来看,心肌细胞的损伤和死亡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可能是由于心肌梗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脏病发作”,导致部分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死亡。
这些死亡的心肌细胞无法再正常工作,使得心脏的收缩能力下降。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也是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
当心脏功能受损时,身体会启动一系列的代偿机制,比如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
短期内,这些代偿机制可以帮助维持心脏的输出,但长期来看,过度的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肌细胞的凋亡和重构,RAAS 系统的激活则会引起水钠潴留和血管收缩,增加心脏的负担,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
另外,心肌重构也是心力衰竭发展的重要过程。
这包括心肌细胞的肥大、凋亡、间质纤维化等。
长期的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因素会导致心脏的压力和容量负荷增加,为了应对这种负荷,心肌细胞会发生肥大。
但这种肥大往往是病理性的,最终会导致心肌细胞的功能障碍和心脏的扩张。
除了发病机制,了解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同样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提前预防和干预。
首先,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会使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将血液泵出,导致心肌肥厚和劳损,最终可能引发心力衰竭。
冠心病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导火索”。
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容易引发心肌梗死。
如前文所述,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破坏心脏的收缩功能,从而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
心脏瓣膜病同样不容忽视。
心力衰竭及发生机制
1.感染
代谢率 发热 感染 毒素
2. 心律失常
心脏负荷 心肌耗氧量
心率
抑制心肌舒缩功能
肺血管阻力
右心衰
心排出量下降 心肌耗氧量增加 冠脉流量下降
15
200
19.3.24
3.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2+竞争细 与 Ca H+、K+ 胞膜上的通道 与Ca2+竞争肌钙蛋白 H+
抑制心肌 收缩功能
高 K+
3.失代偿:心率过快是心衰加重的标志之一
25
19.3.24
心衰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二)、心脏扩张
1. 心脏扩张,增加前负荷 2. 心肌收缩性增强 收缩力 Frank-Starling定律 肌节初长
19.3.24
204
1.7
2.1 2.2
26
2.7 m
正常状态下
心衰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204
(二)、心脏扩张
(三)、组织利用氧能力增强;
(四)、红细胞增多。
34
19.3.24
心力衰竭时 机体的代偿模式图
35 19.3.24
心力衰竭
机体代偿
心肌舒缩功能降低
HR X SV = CO
组织缺血缺氧
CO
心
HR
心脏扩张收缩力
每 脏 心肌肥大舒缩功能 搏 输 供血供氧 心 血容量 有效循环血量 出 血液重新分配心血供 量
201
18 19.3.24
二 按心衰时CO的高低分
202
低CO性心衰:静息状态下CO即低 于正常水平,心衰时更低。
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病等。
高CO性心衰: 心衰前即CO高于正 常水平;心衰时,CO相对下降,但 仍稍高于或接近正常水平。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
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心力衰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
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中文名:心力衰竭外文名:heart failure别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原因冠心病已成为欧洲75岁以下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和中国的情况相似。
据中国42家医院在1980、1990、2000年3个全年段对部分地区心力衰竭住院病例所做的回忆性调查,冠心病由1980年的36.8%上升至2000年的45.6%,居各种病因之首。
在高龄老人中高血压也是心力衰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根据病理生理异常,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可分为:〔1〕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炎、心肌病和冠心病等。
〔2〕后负荷增加: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等。
〔3〕前负荷增加: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代谢需求增加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动静脉瘘等〕。
[1] 诱因〔1〕治疗不当:主要为洋地黄用量不当〔过量或不足〕。
以及合并使用了抑制心肌收缩力〔异搏定、β阻滞剂〕或导致水钠潴留〔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
〔2〕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较重要的诱因。
〔3〕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率快的心房颤抖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
〔4〕肺动脉栓塞。
〔5〕体力或精神负担过大。
[1]临床分型心脏结构(一)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居多。
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
(二)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
左心衰竭的特征是肺循环淤血;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对心力衰竭的基本机制-心肌重构的描述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中心肌重构是其基本机制之一。
心肌重构是指心肌在受到各种损伤刺激后,发生构造和生理上的改变,最终导致心脏功能的减弱和心衰的发展。
下面将对心肌重构的基本机制进行描述:1. 炎症反应的激活心衰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炎症反应的激活,患者体内的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得以释放,促进心肌的纤维化和增生,导致心肌结构的改变。
2. 细胞凋亡与增殖在心衰的发展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将发生变化。
部分心肌细胞会因缺血缺氧等因素而发生凋亡,而另一部分心肌细胞则过度增殖,这些现象将直接影响心肌的结构和功能。
3. 纤维化的发生在心肌受损后,机体会启动纤维化修复过程,使原本相对柔软的心肌组织变得更加坚硬和僵硬。
这种纤维化的过程伴随着胶原蛋白等的合成和沉积,最终形成瘢痕组织,影响心肌的舒张和收缩功能。
4. 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内分泌系统在心衰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的水平都会发生改变,导致心衰症状的进一步恶化。
5. 细胞信号传导的改变异常的钙离子工作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将导致心肌细胞内外信号传导的改变,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6. 心肌重构与心衰的关系心肌重构是心衰病理生理的重要环节。
心肌重构的发生不仅会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还会引起心肌收缩柔韧性的降低、心脏舒展功能的下降,甚至出现明显的心肌扩张,最终导致心衰的形成和发展。
在了解了心肌重构的基本机制后,我们对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在干预心肌重构的关键环节,以期开发出更为有效的心衰预防和治疗策略。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是一种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是要想真正有效地治疗心力衰竭,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病理生理基础,而心肌重构作为其基本机制之一,对心力衰竭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衰的定义和病因
心衰的定义和病因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
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肌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霉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
妊娠、劳累、静脉内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不应作为最终诊断。
心衰的病因。
存在的恶化凶素或其它对心衰产生重要影响的其它疾病,均应在所有病例中给予仔细考虑。
慢性心力衰竭可能由于心肌功能不全。
心律失常,瓣膜异常或心包疾病,贫血,肾或甲状腺功能不全引起。
心脏抑制性药物可加重或引起心力衰竭。
急性肺水肿及心源性休克同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相似的病因。
然旧肺水肿很少由于心包疾病引起。
在欧洲,由于冠心病而导致的(常是心肌梗塞的结果)心肌功能不全,常常是75岁以下病人,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并伴有明显的收缩功能异常为主。
高血压,肌肥厚,细胞丧失及纤维化,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出,而目-较可能表现为以舒张功能异常为主。
心力衰竭的病因也有种族因素,社会经济情况及地域因素。
[冠心病]诊断心衰的十项表现1.平卧或夜间睡眠时干咳,立位或坐起不咳。
2.一般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减轻。
3.夜间睡眠2-3小时突然憋醒、端坐呼吸。
4.卧位睡需加高枕。
5.尿量减少而体重增加,可出现水肿。
6.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和肺底有湿性罗音【检查时取半坐卧】。
7.交替脉或舒张期奔马律。
8.近期肝大压痛无原因可解。
9.非二尖瓣患者看心电图v1.10.后前位胸片示:小叶间隔增宽或两下肺野有间隔线什么是心衰?【什么是心衰】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长期负荷过重或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不能排出足够血液满足组织代谢需要以至于周围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从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呈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心室顺应性降低
心室顺应性是指在单位压力变化下所致容积改变 (dv/dp),其倒数(dp/dv)即为心室僵硬度。
a b
VDEP VDEV
c
a.顺应性降低 b.顺应性 正常 c.顺应性增高
心肌肥大 心肌炎症,炎性细胞侵润 心肌水肿 心肌纤维化及间质增生
心室顺应性下降的原因
心室顺应性下降的临床意义
心律失常 冠脉血流减少
心率增加 心室充盈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妊娠与分娩 妊娠 血容量增加,稀释性贫血
心率 增加
心搏量增加 分娩 应激
高代谢
劳累、紧张、激动、贫血、过多过快 输液、洋地黄中毒、甲亢
心力衰竭发生机制
心肌收缩性减弱 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心肌顺应性下降
心室舒缩功能不协调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心肌细胞减少 坏死 缺血/ 缺氧
心力衰竭之定义
静脉回
心肌收缩/舒张 CO下降 功能下降 流下 降 后向衰竭 前向衰竭
不能满足机
问题 体代谢需要
心包填塞
大面积心肌梗死
休克
心力衰竭发生原因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心肌损伤 代谢异常
心肌负荷过重
容量负荷增加 压力负荷增加
心肌炎
心肌病 心肌中毒 心肌梗死
Vit B1缺乏
缺血、缺氧
动脉关闭不全
细胞膜钠钙交换体对
钙离子亲合力下降
(二)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是一耗能主动过程, 在ATP的参与下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才能解 离为肌球蛋白-ATP和肌动蛋白 任何造成心肌能量缺乏的因素都可致使肌 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发生障碍
(三)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收缩末期心室的几何构形的状况是影响心室复位的 关键因素,即舒张势能。 冠脉在舒张期的充盈、灌流也是构成心室舒张的另一 因素,冠脉供血障碍、心室壁张力增加均影响心室舒张。
男性
63岁
工程师
高血压史十余年,无其它病史可供参考 近两年来,体力下降,上7楼感吃力,夜 尿,时有头痛、眼花。
三天前受凉后,发烧,体温39 0C,昨
晚不能平卧入睡,今早突感呼吸急促…….
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Dr.Ye Duyun(叶笃筠)
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ST
意义
心脏扩张
2.2 微米是横桥数目最多、收缩力最大的最适 初长度Lmax。 《 2.2微米 紧张源性扩张 》2.2微米 肌源性扩张
心肌肥大 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数量增加较少见)
压力 负荷 容量 负荷 心肌纤维 并联增生 纤维增粗 心肌纤维 串联增生 纤维增长 室壁厚度 增加腔扩 大不明显 室壁厚度 增加腔扩 大更明显 腔径/ 壁厚
腔径/ 壁厚
心肌肥大机制
牵张刺激 压力负荷
PKC
CA---PKA
心外代偿反应 血容量增加
血液重分布
红细胞增多
组织细胞氧利用能力增强
心衰的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
前向衰竭(forward failure) 皮肤苍白或发绀 疲乏无力、失眠或嗜睡 尿量减少 后向衰竭(backward failure)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小管钠水重吸收增加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淋巴回流受阻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改善心脏的舒张/收缩功能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减少心衰诱因,治疗并发症 控制肺水肿,降低血容量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舒张期 顺应性 下降 充盈受限
心搏出 量下降
舒张末期 压力增加
室壁张 力增加
冠脉血 供减少
三 心室舒缩功能不协调
心衰发生过程中的代偿机制
心脏代偿反应 心率加快 心脏扩张 心肌肥大 心外代偿反应 血容量增加 血液重分布 红细胞增多 组织细胞氧利用能力增强
心率加快机制及意义
CO 下降 心肌舒张/ 收缩障碍 VDEV 增高 心房 淤血 Bp 下降 压力 感受器 容量 感受器 心率 增快
氧化应激
细胞因子失衡
凋亡
钙稳态破坏 血流动力学改变 Mit功能障碍
中毒
能量代谢障碍 能量生成障碍
收缩 调节蛋 白合成减少
横桥摆动
缺血 缺氧
ATP 减少
钙稳态破坏 钙离子与肌钙蛋 白结合/ 解离障碍
Na+转运障碍
能量利用障碍
肌球蛋白ATP酶肽链比例改变
αα +++
αβ
++
ββ +
氧弥散距离增加
正常肌肉
O2
肥大肌细胞
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Ca2+内流减慢、SR摄取和释放能力降低
受体操纵钙通道功能障碍 Ca内流 SNS
NE ß1
AC
ß2
cAMP Gi /G 比 值 增 大 肥 大 细 胞 表 面 积 减 少
PKA Ca释放
耗 竭
受 体 下 调
受 体 脱 耦 联
电压门或SR钙通道功能障碍
电压门控钙通道减少 肌浆网钙释放通道减少
外钙内流、 内钙释放减少 SR摄 取钙减少
[Ca2+]i
10-7—10-5mol/L 瞬变峰值降低 活化横桥减少
SR钙ATPase基因下调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
ATP 减少 SR摄Ca2+ SR储Ca2+ SRCa2+ 释放障碍 缺血 缺氧 代谢性 酸中毒 H+增加 与肌钙蛋白结合 外钙内 流减少
室间隔缺损 慢性贫血 甲亢
高血压 肺动脉高压 动脉瓣狭窄 肺栓塞
心肌纤维化
心力衰竭之诱因
全身感染 交感神经兴奋,代谢率增加 内毒素拟交感作用,损害心 脏 心率增加氧耗增加 心肌舒张时间缩短 呼吸增加氧耗增加 酸碱失衡 H+增加 钙内流 肌浆网释放 抑制ATP酶活性 扩张外周血管, 回心血下降
高钾血症 血钾增高,抑制钙内流,心肌收缩下降 单向传导阻滞,心律失常
肺循环淤血
体循环淤血
水肿发生机制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血管内外液 交换失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淋巴回流受阻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体内外液交换失衡 钠水潴留 肾小管钠水重吸收增加
肺水肿( pulmonary edema)发生机制
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心性水肿(cardiac edema)发生机制
肌钙蛋白与钙 结合能力下降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减少
肥大心肌不平衡生长
表面积相对减少(Ca) 交感神经密度下降
NE合成下降,消耗增加
Mit数量相对减少
ATP酶活性下降
氧弥散距离增加
Cap数量相对减少
二 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一)钙离子复位延缓
细胞膜、肌பைடு நூலகம்网上钙泵 (能量不足/数量相对减少) 细胞膜Na-K ATP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