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参考文本)
(初二语文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学校语文八班级下其次课,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受,或呈现生活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同学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本着这个目标,我将本节课进行大胆延长,用资料和声音让同学认真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二同学分析初二的同学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而且同学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爱。
所以。
老师让同学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怀家庭,关怀父母。
从而激发同学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忱,培育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挂念他们形成敬重别人、关怀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育同学明辨是非的力量;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育同学学会关怀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育同学搜集整理资料的力量。
2 语文思考通过放录音,开展同学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力量;丰富对世界的生疏,培育同学明辨是非的力量;经受了由探究、感悟不理解母亲到理解母亲及换位思考的过程,培育了同学责任感和换位思考的力量;培育了同学回忆、重新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和有条理表达的力量;捕获生活中有用信息的力量。
3 解决问题能有家庭责任感和关怀他人意识;形成换位思考变换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别人的感受,并通过理解感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学会评价他人和回忆自己的做法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 情感与态度让同学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怀家庭,关怀父母。
从而激发同学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忱,培育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挂念他们形成敬重别人、关怀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育他们家庭责任感。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教案:《我的母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一篇由纸山石井所作的《我的母亲》为教学材料。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个懂得爱和关心的母亲的形象,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来写好一篇描写人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领悟文章主旨,掌握在写作描写人时使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阅读、分析、思考的方法进行文章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增强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领悟文章主旨,掌握在写作描写人时使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问题导入新课:你们印象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她们平时的工作是什么?你们平时是否满足她们的要求呢?Step 2 预习导学教师提问:大家预习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吗?请谈谈你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Step 3 文本解读1.教师通过阅读和解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生可以选择积极发言,讨论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Step 4 重点阅读1.教师同学们一同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母亲的爱和关怀。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描写母亲的词句和段落,并共同完成课文的分析。
Step 5 形容词的应用1.教师提问:文章中有哪些词句和段落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2.学生会提到形容词,教师会进一步解释形容词的使用和作用。
Step 6 描写手法的运用1.教师以课文中运用的描写手法为例,让学生了解描写手法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描写手法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Step 7 写作指导1.给学生时间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母亲》的作文,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并归纳出好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延伸1.教师鼓励学生关爱家人,感恩母爱,并引导学生写一封感谢母亲的信。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老舍对母亲的深情描绘。
1.2 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培养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态度。
1.4 提升写作技巧: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在讲解课文时,运用讲授法,系统地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描绘。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确保学生有教材可以使用。
4.2 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以便在讲解时使用。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的母亲》。
5.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
5.3 讨论与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5.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描绘。
5.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5.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中。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思考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写作技巧运用:通过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他们对于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我的母亲》语文课教案
《我的母亲》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以及母亲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介绍。
2. 分析文章中母亲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3. 讨论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教育意义,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启示和教育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
2. 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如慈爱、勤劳、善良等。
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 讨论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如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等。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评价学生对文章启示和教育意义的理解,是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提出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等。
2.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教育意义。
3.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文章,拓宽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小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 举办孝敬父母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意。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家庭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感情。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家庭亲情。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ir parents and长辈,培养感恩之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人的作文,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家人的特点和感情。
2. 预习下节课文,掌握生字词,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好情感;(2)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和睦相处的家庭观念;(3)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的母亲》一文;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 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2. 运用文中句子或段落表达情感;3. 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2. 相关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3.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歌曲《母亲》,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2)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与母亲的美好回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课文,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5. 表达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或段落,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珍惜家庭、尊敬母亲。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我的母亲》;(2)结合自己的生活,创作一篇表达对母亲感激之情的作品。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3)学会通过事例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意识。
(2)学会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胡适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提问:“我的母亲”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和意义?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找出生字词,互相交流学习。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2)每组挑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表达对父母的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初二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及反思模板
初二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及反思模板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熟悉课文的基本内容,并学会分析七个段落的写作技巧。
3.能够正确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并能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母爱的伟大和深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包括描写、对比和抒情等手法。
2.制作反思模板,帮助学生思考和记录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准备1.课文《我的母亲》的复印件。
2.反思模板的制作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标题《我的母亲》,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表达。
第二步:课文导读(10分钟)1.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感受课文的整体氛围和情感。
2.合读课文,依次学习每一段,理解每一段的组织结构和写作手法。
第三步:分析课文(25分钟)1.将课文分为七个段落,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每一段的写作技巧,并记录在白纸上。
2.合班讨论,让每个小组依次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和其他小组交流。
第四步:情感表达(30分钟)1.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描述母亲的形象和付出。
2.设计一些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第五步:反思模板制作(30分钟)1.介绍反思模板的概念和作用,并给学生提供制作模板的材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属于自己的反思模板。
3.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反思模板,寻找灵感和共同点。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自己的反思模板,并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反思模板的制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不过,为了更好地巩固课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节课需要适当安排一些写作练习和交流活动。
《我的母亲》教学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了解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父母的爱,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内容、主题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
2. 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3. 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
4. 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我的父母”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表现。
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
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十、第二课时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孝敬父母,并付诸实践。
十一、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表现。
3. 学生在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十二、家长沟通1. 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2. 鼓励学生在家多与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爱。
十三、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精选)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所传递的家庭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庭价值观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价值观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4.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10分钟3. 内容分析:15分钟4. 小组讨论:10分钟5. 总结与反思: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估。
3. 学生对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的反馈。
5.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和学习。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会母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关爱。
2.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好情感。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内容:1. 母亲的形象描述:勤劳、善良、慈爱、无私奉献等。
2. 母亲的付出:孕育、养育、教育、关爱等。
3. 学生自身对母亲的感悟和体会。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母亲的付出和关爱。
2.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回报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母亲的付出,从而产生感恩之情。
2. 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母亲的形象和付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关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悟和体会。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母亲的形象和付出。
2. 分析实例,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关爱。
3.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悟和体会。
4.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回报母亲。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母亲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回报母亲。
八、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2. 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母亲的付出,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回报。
十、课后拓展:组织一次关于母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母亲的付出和关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悟。
2. 通过学生的作文和家务实践,评估他们对于感恩和回报母亲的实际行动。
3. 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参与。
2.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母亲的付出。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如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的品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对母亲形象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运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如“慈祥”、“挚爱”、“坚韧”等,并能正确运用。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母亲的形象,学习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比喻、拟人等,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4.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提高朗读技巧。
2.各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母爱事例进行分析,探讨作者描绘母亲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3.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回顾文章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
2.对文章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归纳,强调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4.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如速读、细读、批注等,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2.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好品德,使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明白家庭和谐、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我的母亲教案(优秀3篇)
我的母亲教案(优秀3篇)《我的母亲》教案篇一一、前期准备(一)教材分析《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一单元第二课。
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
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
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
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
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就,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及他的文化观。
(三)教学准备学好本文,需要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一,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把握其主要内容;第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及其他的家庭情况。
教师课前需要阅读《胡适自传》,或者其中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和《先母行述》两篇,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实例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实例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对象:初中生单元:家庭生活教学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母亲的特点、生活、为人处事等情况,感恩母亲。
2.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认识到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自己与家庭的关系,增强家庭意识。
3.让学生理解家庭中的合作共赢思想,与家人相互关心、支持和扶持,真正做到家庭和谐。
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让学生描述母亲的特点和生活习惯,增强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
2.配合家庭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中的合作共赢思想,真正做到家庭和谐。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与展示2.实践操作3.案例分析教学素材:1.教材:《我的母亲》2.视频素材:《舌尖上的中国》太仓版3.家庭故事:母亲养育自己的经历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请学生们拿出手机,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太仓版中的关于母亲的内容。
2.讨论视频中呈现的母亲形象,并引导学生们从中获取灵感,提取有用素材,帮助学生们构想属于自己的母亲描述文章。
第二步:阅读文章,描述母亲1.将《我的母亲》整体阅读一遍。
2.小组内讨论母亲的形象与主题表达,然后让学生们撰写一份关于母亲的文章,同时可以配合小短诗或文言文。
3.在结束之时,指导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文章,在磨砺中互相学习。
第三步:分享家庭故事,增进家庭意识1.请学生们分享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经历,鼓励学生们把满怀感激的情感倾诉出来,给予自己的母亲最深的赞许与回报。
2.可以请一些着名母亲代表,或是学生的家长代表来到教室,分享他们的母亲故事,这样可以更贴切地给学生们带来亲身体验。
第四步:案例分析,悟出合作共赢思想1.从学生们分享的内容中,引导他们讨论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并且通过共同思考的方式,找出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方案。
2.学生们可以采用教材或者网络上的案例,帮助他们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共赢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想到的家庭合作方案,同时鼓励他们回家实践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邹韬奋《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邹韬奋《我的母亲》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内容进而感知人物形象2、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3、学习精彩细节描写并体会记叙描写中穿插必要地议论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的确,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母亲是最慈祥的,母爱是最温馨的。
无数文人墨客在他们的文章中都会写到他们的母亲,写到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我的母亲》。
(板书课题《我的母亲》)二、整体感知——走近母亲作者在文中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元宵母亲背我赏灯2、讲述故事情感丰富3、儿子受罚母亲落泪4、灯下熬夜为儿做鞋三、研读文本——感受母爱1、布置学生再读课文:在这四个片断中,你最感动的是哪一个?最难忘的是哪一句?2、学生赏读文中的精彩细节,交流所得,感知母亲的形象,感受母爱的伟大。
(几次三番地看我等我睡醒背着我去看花灯、“打得好”时的泣不成声、抱我上床时的亲吻、夜半忙着做鞋的汗珠……)3、找出描写过程中穿插的议论的语句并说出其作用。
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近一步深化主题4、母亲的人物形象(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慈爱、善良、有同情心、勤劳能干……)能干的才具四、技法学习——倾诉母爱1、思考:课文又是依赖什么将人物塑造得如此真切感人呢?(1)精巧的选材构思方法——截取法。
取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之为截取法。
举例:《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崇尚家庭文化价值
教案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家庭文化价值的传承。
本文将以《我的母亲》为例,探讨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崇尚家庭文化价值。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1.理解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懂得感恩母亲,学会尊重、关爱和体贴母亲;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母爱、孝道和家庭美德的重要性;4.掌握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和孝道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我的母亲》文本阅读理解和表达训练。
通过朗读文本、分析文本、讨论文本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和价值,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方式。
2.古诗词欣赏。
选择一些著名的古诗词,以母爱和孝道为主题,给予学生启示和感染,使其深刻领会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弘扬母爱、孝道和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3.实际案例分享讨论。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感人故事,从而促进学生对家庭中感情的体会和理解,增强对家庭文化价值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朗读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文本,理解文本所传递的信息,记忆文章中的细节和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2.分析文本:通过提问、词义解释、情感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中的蕴含意义,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讨论文本:以小组形式为主,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际案例分享:以小组形式为主,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庭中的亲身经历,从而增强对家庭文化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阶段通过介绍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关注。
2.阅读与理解教师让学生朗读文本并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和情感。
可以通过提问、词义解释、情感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中的蕴含意义。
3.讨论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一、力量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尝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育同学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育同学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长拓展。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顺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肯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常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日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受,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气。
二、胡适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1、同学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静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慈爱:慈祥慈爱。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晰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阔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同学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索:(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同学争论回答,老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4、同学通读全文,体会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同学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
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支配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2、老师引导同学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同学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a、叫我早起,倾听教导,催“我“去上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参考文本)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参考文本)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
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
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
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讲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
(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板书文题、作者)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温厚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研讨:(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
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
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
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
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
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
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
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
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
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七、布置作业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板书设计XXX图文设计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