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甲壳动物概述共118页

合集下载

浮游生物详细资料大全

浮游生物详细资料大全

浮游生物详细资料大全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来得缓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活游动。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在水面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

基本介绍•中文名:浮游生物•外文名:plankton•定义:生活于水中缺乏移动能力的生物•分类: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形态特征:体形细小,大多肉眼不可见•划分规则:按生活方式划分而不是按物种划分形态特征,名称由来,种类划分,分布特征,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季节分布,生态价值,生态意义,科学价值,渔业价值,发现案例,形态特征浮游生物体型细小,大多数用肉眼看不见,悬浮在水层中且游动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动的生物,称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按其生活方式而划分的一类生物群体,并非按物种划分。

名称由来浮游生物的定义,主要是指它们的被动性运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指用浮游生物网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

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

提出浮游生物一词时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机体,后来又专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为浮游的生物群落。

与此相对应的,“浮游生物体”一词则是专指每个浮游生物。

此外,为与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相对应,1891年E.H.Haecker提出了“底栖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词。

1896年C.Schrter和O.Kirchner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词。

1917年E.Naumann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词1961年J.M.Peres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词,这些名词都是用于区别水生生物的生态群。

种类划分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

浮游甲壳动物概述

浮游甲壳动物概述

(二)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图126) 消化道分为食道、中肠和直肠3部分。 消化道内有各种酶,如蛋白酶、肽酶、脂酶和淀粉 酶。通常,枝角类的中肠前端左右两侧,有耳状盲囊 (hepatic caeca),具有分泌消化酶的功能。 2、排泄系统(图126) 枝角类有颚腺和触角腺两种排泄器官。 3、循环系统(图126) 枝角类的循环系统不发达。一般只有一个囊状的心 脏,位于头后背面的围心窦内,有3个心孔。多数种类 无血管,血液只在体腔内及组织间流动,但其流动路线 是一定的。 血液含有血红蛋白,其含量与栖息水域的溶解氧成 正比,而与含铁量无关。
一、一般形态 (一)外部形态 1、身体的分节和分段
浮游甲壳动物的身体有明显的分节现象, 节数随种类而异,多数甲壳类的体节数在 16-17节(桡足类)和20-21节(软甲类) 之间。通常,每个体节有1对附肢。
浮游甲壳动物的身体一般也有分段,分段 的情况随种类而异:
低等甲壳类的分段不明显, 高等甲壳类一般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纺织
环保
效能: (1)免疫机能活性化作用 (2)防止癌细胞转移的作用 (3)抑制癌症的作用 (4)改善酸性体质效果 (5)除菌作用 (6)改善糖尿病作用 (7)增加肠内有益菌作用 (8)镇痛止血效果 (9)抑制高血压的效果 (10)强化肝机能作用
3、附肢
甲壳动物的附肢是多样化的, 在身体的各部分附肢的形态不一 样,并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大致 可分为双肢型(biramous)和单 肢型(uniramous)两类。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六 浮 游 甲 壳 动 物
二、浮游甲壳动物的主要类别 浮游甲壳动物属于水生节肢动物,称甲壳纲 (Crustacea),约有38700种,可分为6个纲,其中 蔓足亚纲( Cirripedia )和鳃尾亚纲( Branchiura) 为底栖种类,浮游种类包括4个纲:鳃足亚纲 (Branchiopoda)、介形亚纲(Ostracoda)、桡足 亚纲( Copepoda )和软甲亚纲( Malacostraca )。 其中,比较重要的种类是鳃足亚纲的枝角目 ( Cladocera ) 、 桡 足 亚 纲 的 哲 水 蚤 目 (Calanoida)、剑水蚤目(Cyclopoida)、猛水蚤 目 ( Harpacticoida ) 和 软 甲 亚 纲 的 糠 虾 目 ( Mysidacea )、端足目( Amphipoda )、磷虾目 (Euphausiacea)和十足目(Decapoda)。

(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第一章浮游动物

(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第一章浮游动物
管水母目、筐水母目、花水母目、
硬水母目、软水母目、淡水水母目。
1.软水母目
多管水母科
多管水母属
Aequorea
2. 硬水母目Trachymedusae)
四 叶 小 舌 硬 水 母 Liriope tetraphylla
4条辐管和4个叶状生殖腺 8条触手,其中4条长而空心;4
条短而实心,相间排列 平衡囊8个,是我国沿海常见的
水母之一
3. 淡水水母目 Limnomedusac
桃花水母属Craspedacusta(右) 唯一的淡水类群 其他水母均海产 长 硬 钩 手 水 母 Gonionemus
vertens:常附着于马尾藻或其它 藻类上。在我国沿海常可采到。
4. 筐水母目 Narcomedusae
两手筐水母 Solmundella bitentaculata
上伞部中央附近生出2条细长的触 手,我国沿海常见种类。
5. 花水母目Anthomedusae
多为大洋性热带水母,海流指示生物。 无世代交替现象,但有多态现象。
帆水母Velella – 著名的暖流指示种
6. 管水母目(Siphonophora) 多为大洋性热带水母,种类不多,但数量大,分
布广,不少种类由于群体大,随流漂浮,是良 好的海流指示生物。 无世代交替,但有多态现象。水螅体和水母体
海 月 水 母 的 生 活 史
二、腔肠动物的分类
水母是腔肠动物在浮游生物中的唯一代表, 也是海洋浮游动物常见的类群和重要组成。
• 水螅水母纲 Hydrozoa // Hydromedusae • 钵水母纲 Scyphozoa //Scyhomedusae • 立方水母纲 Cubozoa
(一)水螅水母
(三)生殖与发育

常见浮游生物整理

常见浮游生物整理

常见浮游生物整理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性生活的动物类群。

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

浮游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是中上层水域中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对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很多种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气候有关,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动物。

许多种浮游动物是鱼、贝类的重要饵料来源,有的种类如毛虾、海蜇可作为人的食物。

此外,还有不少种类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

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裸腹溞、剑水蚤(Cyclops)、臂尾轮虫等种类一般形式优势种群。

有些种类,如梨形四膜虫、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试验中用来作为实验动物。

现在,小编汇总了一些常见的浮游动物,可能分类上有疏漏,还请指出。

桡足类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为小型甲壳动物,体长<3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

桡足类活动迅速、世代周期相对较长,在水产养殖上的饵料意义不如轮虫和枝角类。

体纵长且分节,体节数不超过11节,头部1节、胸部5节、腹部5节。

头部有一眼点、两对触角、三对口器。

胸部具5对胸足,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

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其后具数根羽状刚毛。

雌性腹部常带卵囊。

变态发育。

即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枝角类枝角类又简称"溞类",水溞,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身体短小(体长0.2~1mm,视具体种类而定,如大型溞可达到4.2mm左右),长圆形,分为头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

除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

头部有2对明显的触角,第1对触角较小,第2对特别发达,可分为内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

胸肢4~6对,摆动时可产生水流,上有长刚毛,可将食物过滤后送入口中。

水生生物学课件浮游动物(zooplankton)

水生生物学课件浮游动物(zooplankton)
7.排泄器:通过伸缩泡的运动,从细胞质中收集 废物,通过体表开孔,排出体外,细胞膜的体 表也起渗透作用。
8.呼吸胞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从水 中吸收氧气,排出CO2。
9.营养:以摄食细菌、藻类、碎屑、其他小 动物为营养。
• 肉足虫纲:体表任何部分都可以起到口的 作用
• 纤毛虫纲:具有胞口,吞食或滤食。
(2)砂壳虫属
Difflugia
壳的形状多样,依种类而异, 长圆形或卵圆形,或前端有 明显的颈。壳由外界环境中 的泥砂微粒或硅藻空壳粘合 而成。具单一的细胞核和许 多伸缩泡。孔口较小,在腹 面中间,伪足指状,可从孔 中伸出。
(3) 太阳虫目
身体圆球形; 轴状伪足辐射状排列
(1)太阳虫属
体呈球形,原生质有空泡, 呈泡沫状,可控制虫体在 水中的浮力,还常有共生 的藻类。细胞核1个,位 于中央,身体内外两层分 界不明。
纤毛虫纲分类
1 全毛目 2 缘毛目 3 旋毛目
(1)栉毛虫属Didinium
身体莲子形、圆桶形。胞口位于 圆锥形的胞吻顶端或前端突出 成鼻状,胞吻系由许多细长的 刺丝组成,伸缩力很强。肉食 性种类,可摄取比自己身体更 大的食物。体周围有一层或几 层栉状纤毛,身体其它部位没 有纤毛。细胞核大核呈马蹄形, 小核2~3个,伸缩泡位于末端。
(8)筒壳虫属
Tintinnidium
虫体呈圆锥形或喇叭 形,藏在长圆筒形 的外壳内。外壳上 的砂粒比较粗且大 小很不一致,壳前 端无螺旋形的条纹。 30~200μm。
(9)似铃壳虫属
Tintionnopsis
体钵形,与筒壳虫 颇为相似,但壳上 的砂粒比较细小, 排列也比较整齐。 壳的前端常有螺旋 状条纹。
(1) 变形目
(2) 细胞裸露无壳,叶状伪足,体无定形。 (3) 进行无性繁殖

水生生物学课件浮游动物(zooplankton)

水生生物学课件浮游动物(zooplankton)
浮游动物(zooplankton)
• 是指悬浮于水中的水生动物。它们或者完全没 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做远距 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抗水流的动力。
• 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毛额动物、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以及其他浮 游动物
2.细胞质
外层薄而致密,较为透明、均匀、无内含物,称 外质(ectoplasma);
内层较不透明,含各种各样的内含物,多颗粒, 能流动,称内质(endoplasma)。
• 凝胶质:处于内质外层,相对固态状。 • 溶胶质:处于内质内层,相对液态状。
3.细胞核
位于内质中。 肉足虫纲、鞭毛虫纲:只一个, 孢子虫纲:1个,少数2个; 纤毛虫纲、吸管虫纲:大核1个与营养机能有
关,少数多核(喇叭虫);小核1个与生殖 有关。
(2) 表壳目
细胞外被膜状壳,壳的形状结构 稳定,为分类依据
(1)表壳虫属Arcella
体外具表状的几丁质外壳,壳是由细胞本身分泌 的薄膜经硬化而成。壳口开于腹面中央,伪足 由此伸出。背面隆起,壳上有致密整齐的蜂窝 状刻纹。
壳的颜色初时为淡黄色,老成后转为黄褐色或深 褐色。在淡水中特别静止的小水体中常见。
(1) 变形目
(2) 细胞裸露无壳,叶状伪足,体无定形。 (3) 进行无性繁殖
(1)变形虫属 Amoeba
形状多变,伪足叶状、指状, 1——多个。体裸露无壳,内 外质分明,内质有许多球形 的颗粒。细胞核通常1个,最 多2个。通常有一个伸缩泡。
种类很多,细胞大小相差很大 (一般20~500μm),常见。 吃微小动植物,生活于清水 池塘或流水缓慢处,或藻类 较多的浅水池。
伪足辐射状伸出,每一伪 足有一坚硬的轴丝,轴丝 由靠近细胞核处伸出,形 成如太阳的光芒状。

15第三篇 浮游动物 第一章 原生动物

15第三篇 浮游动物 第一章 原生动物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二)有壳虫目 Testacea
体具外壳,身体可完全缩入壳内,壳由几丁 质、胶质和硅胶质粘附砂粒和其它外物而成, 壳通常具有单一的壳口,伪足由此伸出。原 生质分内外质,内质颗粒状,有空泡、食物 泡、伸缩泡和细胞核。
大部分生活在淡水中,但也有生活于咸水或 湿泥中的。
大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一、主要特征
1. 单细胞动物: 膜、质、核 细胞膜:原生质膜、表膜、外壳 细胞质:外层:透明、均匀、无内含物-外质
内层:不透明,有内含物-内质 细胞核:1个、2个或多个 2种细胞核:大核,染色质多,分布均匀,营养
小核,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匀,生殖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2. 具有动物体所具有的所有生命特征
新陈代谢,感应性,运动,生长,发育, 生殖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等 3. 胞器或类器官
运动胞器:如鞭毛、纤毛、伪足等。
营养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 代谢胞器:伸缩泡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二) 辐足虫亚纲Actionpoda
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1、太阳虫目Heliozoa
身体呈圆球形,有一大的中央核或若干核 位于中央区,核被一囊状外质包围。轴状 伪足作辐射状排列,体内无硅质针存在, 体外无或有胶质膜。淡水种类有脉动的液 泡。
主要生活在淡水中,喜生活于富有藻类的清 水中,多为漂浮种类。
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太阳虫属Actinophrys

第6课浮游甲壳动物(2018.10.30)

第6课浮游甲壳动物(2018.10.30)
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哪些? 水层鱼类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哪些浮游动物可作为渔业捕捞对象?
一、甲壳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及附肢均分节,体表被一层较坚硬的几丁质外壳所包被。 2.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三部分常有愈合现象。 3.头部有5对附肢。 4.全部水生,以鳃或皮肤表面进行呼吸。 5.大部分雌雄异体。
2.大颚无触须 5.体扁平,头胸部背面有宽大的盾状背甲。胸肢5对,后4对为双肢型。具复眼一对——— —————————————————————————————鳃尾纲Branchiura 5.头胸甲一般形成外套,完全包被体躯和肢体。常具有坚硬的石灰质壳板。胸肢正常情况 为6对,均为双肢型。不具复眼,仅有单眼————————————蔓足纲Cirripedia
刚毛数为2、2、1(诺氏僧帽溞 Evadne nordmanni) 2.背甲具有色素细胞,顶端钝圆,第二触角的二条提肌左右分开,前三对躯肢的外肢
刚毛数为3、3、3(肥胖僧帽溞 Evadne tergestina) 二、背甲发达,覆盖躯肢和躯部,具有6对扁平,叶状的躯肢(仙达溞科 Sididae) (鸟喙尖头溞 Penilia avirostris)
二、分类
(一)无甲目 Anostraca
体长,分节明显,不具头胸甲,A2雌雄不同,雄的变为执握器。 具10对或更多的扁平叶状干肢,附肢具有呼吸及运动的功能,尾节有一对
长的分支(尾叉)。生活史中有无节幼虫阶段。
卤虫(Brine shrimp): Artemia salina,又叫咸水丰年虫,丰年虾,饵料
小型种类:身体表面。 较大种类:身体某一部位或突出的鳃
触角腺(绿腺):位于第二触角柄部 颚腺:位于第二小颚基部(低等甲壳类)
大都是雌雄异体的。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

球栉水母
Pleurobranchia globosa
总体概况
简介: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桡足纲,哲水蚤目, 哲水蚤科,哲水蚤属。头胸部呈长筒形,头和第一胸 节一般分开,胸部分4~5节,后端圆钝。腹部雌性4 节,雄性5节。第一触角雌性25节,雄性24节,超过 尾叉,末第2、3节有2条羽状长刚毛。胸足的内、外 肢均3节,第五对末变形,仍保持游泳足形状,雌性 似第4对,雄性左足外肢比右足稍长。广泛分布于渤、 黄、东海,为这一水域的优势种,为鲐等经济鱼类的 重要饵料 。 1.雌侧面观 2.雄侧面观
中华哲水蚤
CalanusCorycaeus affinis
总体概况
简介: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软甲亚纲, 磷虾目 。体长为8~15毫米,头胸甲背面平直,无中 央脊。第一触角的第一柄具很小的外肢,顶端具羽状 刚毛3根,胸足6对,第六胸足末端长度约为第五胸足 的一半,雄的交接器内叶有3个针状突,外侧2个呈镰 刀状,内侧一个较小。这是一种适温适盐较低的种类。 在福建海域,遍部各河口,港湾及沿岸水域,并以秋 冬两季最多。
百陶箭虫
Sagitta bedoti
1.整体(背面观) 2.贮精囊 3.头部(背面观)
4.前后齿列
08机电1班
My class one
班风展示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明螺
Pseudeuphau siasinica
总体概况
简介: 属于毛颚动物门,矢虫纲,箭虫科,箭虫属。体稍硬, 通常较不透明。体长10~15毫米,前齿数9~12,后 齿数23~24,颚毛数6~8。颈部明显,前鳍始自腹 神经节前端,前方基部无鳍条,后鳍短于前鳍,呈三 角形,鳍前端基部无鳍条,卵巢可达前鳍中部。贮精 囊卵圆形。与尾鳍相连,和后鳍接触,前侧具一个小 突起。这种箭虫也是分布较广的近岸暖水种,以夏季 数量最多,并常在不同水团或海流交汇区大量出现。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概要.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概要.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绪论1.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2.浮游生物的特点:多数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多数分布于水体的上层或表层。

3.海洋浮游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海洋浮游生物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及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5.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营养方式):浮游植物:包括单细胞藻类(也包括细菌)。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自养方式,其中,藻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浮游植物一般分布于海洋的真光层。

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水母、轮虫、甲壳类、毛颚类、翼足类、异足类、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仔鱼、稚鱼等。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异养方式,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多为滤食性。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分布于真光层,也可分布于较深的水层。

6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个体大小分):海洋浮游生物浮游动物7.海洋浮游生物的经济意义:有利方面: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路线和渔场的标志;浮游生物是海水养殖的重要饵料;一些海洋浮游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浮游生物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种;浮游生物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海洋古地质和古环境;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不利方面:浮游生物可造成赤潮,危害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浮游生物可破坏鱼网,捕食幼鱼;浮游生物会暴露军舰的夜间航行路线;浮游生物可聚集而形成声散射层--假海底;硅藻1.海洋浮游植物的经济意义: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2.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原核细胞型生物:细菌;蓝藻门;真核细胞型生物:硅藻门: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将重点介绍。

04第四章海洋浮游动物

04第四章海洋浮游动物
砂壳纤毛虫,海洋纤毛虫 的主要类群;具有蛋白质 外壳,可降解;个体小 (20~640微米);摄食微 型浮游硅藻和光合性鞭毛 虫。近岸水域可摄食利用 浮游植物生产量的4%~ 60%,同时是多种浮游动 物饵料(生态学意义)。
2、腔肠动物(有刺胞动物)
水母: 有终身浮游种类,
也有季节浮游种类 (海月水母);肉食 性,利用长满刺丝胞 的触手捕食浮游动物; 大小从数毫米到2米, 触手可达几十米; 僧帽水母,箱水母 (海黄蜂)
⑵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辐射幼虫 和蝶状幼体
①浮浪幼虫(planula larva):
具有世代交替的水螅水 母和旗口水母的实原肠 胚,其表面遍生纤毛, 能在海中游动,称浮浪 幼虫。经在海中浮游几 小时至数日之后,浮游 幼虫附着于物体上,继 续发育、生长。
②辐射幼虫(actinula):
筒螅(Tubularia)的浮 游幼虫称为辐射幼虫。 经短期浮游后,幼虫 基盘触手的膨大末端, 分泌粘液,借此吸附 在物体上改营固着生 活。
⑸甲壳纲,十足类
主要有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
2、鱼卵和仔鱼(鱼类浮游生物)
在浮游生物中,常 有许多浮性鱼卵。 也常在浮游生物中 看到仔鱼。这些鱼 卵和仔鱼成为浮游 生物的一个组成部 分。如沙丁鱼、鳀 鱼、金枪鱼等经济 性鱼类。
鱼卵和仔鱼的生态特点:
⑴鱼卵的发育有种的特异性,与海水温度密 切相关,冷水使卵的孵化延迟;
⑵鱼卵产量十分巨大; ⑶卵的大小受生活类型影响,大型卵相对存
活率高数量较少,小型卵死亡率高但数量 巨大; ⑷刚孵出的仔鱼以储存的卵黄为营养,直到 消化系统形成; ⑸浮游期死亡率很高,多数成为饵料,少数 幼鱼存活到成体。
五、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人为将海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划分为表层、上层、 中层和深层带

浮游7章

浮游7章

第七章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一、浮游甲壳动物的共同特征身体分节,且分化为头、胸、腹三部分。

具有分节的附肢。

具有几丁质的外壳。

用鳃或皮肤表面进行呼吸作用。

雌雄异体。

个体发育一般经过变态。

二、形态构造(一)身体分节、分段头部:主要司感觉胸部:主要司运动腹部:主要司生殖(二)附肢:甲壳类的附肢多样化,身体各部分的附肢形态与功能不同。

大致可分为:双肢型单肢型头部附肢,胸部附肢,腹部附肢头部附肢:5对。

2对触角:A1:第一触角或称小触角;A2:第二触角或称大触角。

感觉功能。

1对大鄂:M ,咀嚼功能。

2对小颚:M1:第一小颚;M2:第二小颚。

摄食和呼吸功能。

胸部附肢:颚足MP1-3:胸肢1-3对分化而成,具感觉摄食功能步足P:胸肢的后续的几对,行走功能。

腹部附肢:腹足PL :用于游泳尾足UP :这是第六腹肢,常向后伸展,与尾节合成尾扇,用于游泳浮游甲壳动物在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甲壳纲共分为8个亚纲,常见以下3个亚纲。

鳃足亚纲:枝角目,无甲目(卤虫)桡足亚纲:哲水蚤目,剑水蚤目,猛水蚤目软甲亚纲:糠虾目,磷虾目四、枝角类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通称水溞,俗称红虫或鱼虫。

(一)、枝角类的主要特征:躯体包被于两壳瓣中。

体不分节(薄皮溞例外),头部有一复眼。

第一触角小,第二触角发达为双肢型,为主要的游泳器官。

胸肢4~6对,兼具滤食、呼吸功能。

大多生活于淡水,仅少数产于海洋,一般营浮游生活。

(二)、形态构造1. 体短,侧扁不分节。

侧面观呈卵圆形,多数种类体长2-3mm。

2. 身体不分节。

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①头部:*头顶端、复眼以前的部分为头顶,又是呈弧形或突出呈斧状,称头盔。

*头腹侧、第一触角之间的突出部分为吻,其有无、大小、形状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头前端有复眼一个,球状,周围有水晶体,相当发达。

单眼一个,位于复眼和第一触角之间,较小,无水晶体。

都是视觉器官,能感受光的强弱,复眼还能识别光源的方向和颜色。

浮游植物—认识甲藻(水生生物学课件)

浮游植物—认识甲藻(水生生物学课件)
原甲藻属
• 海洋原甲藻 细胞侧扁,呈瓜子形。细胞 前圆后尖,藻体中部最宽, 体长为42~70μm,宽 22~50μm,顶刺长 6~8μm。 本种是世界性种,广泛分布 于浅海、大洋和河口。
在我国沿岸是牡蛎、幼鱼的 饵料,大量生殖可形成赤潮, 是太平洋东岸形成赤潮的重 要种类,大量生殖时有发光 现象。
类越冬池中浮游植物的重要组分。
本种多分布于热带水域。我 国香港、大鹏湾有分布。
裸甲藻属
细胞侧扁,圆形或椭圆形, 横沟在细胞中部略下旋,环 绕细胞一周,细胞如具薄壁, 则由许多相同的多角形小板 片组成,色素体多个,盘状、 棒状,呈金褐色、绿色、黄 绿色等。有的种类无色素体。
本属种类海、淡水均有分布, 以海产种类居多,不少种类 是形成赤潮的重要生物。
• 薄甲藻属 薄甲藻属:细胞球形至长卵 形,近两侧对称。 细胞壁明显,大多数为整块, 少数种类由多角形、大小不 等的板片组成。 横沟位于细胞的中部或略偏 于下壳,环状围绕,很少螺 旋环绕。。
纵沟明显。 色素体多数,盘状,金黄色至暗褐色。 有的种类具一红色眼点。 本属种类对低温、低光照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北方地区是鱼
两壳面布满小刺。 微小原甲藻是沿岸种,分布
广,可引发赤潮,造成鱼类 大量死亡。
• 反曲原甲藻 细胞细长,藻体略呈S形。 前端稍圆,顶端略微凹陷, 后端细长而尖细,背部隆起, 腹面微凹。 顶刺细长而尖,副刺短小但 明显可见。
体长为60
横沟位于细胞中部,纵沟延伸到上甲,与顶沟接近。 分布于沿岸水域与内湾,我国广东沿海的大亚湾和大鹏湾有
分布,能产生神经性贝毒。原称短裸甲藻。
薄甲藻科
• 薄甲藻科 薄甲藻科(光甲藻科),细 胞大多为卵圆形,背腹略扁 或腹面中央略凹入,细胞壁 薄,整块或由小板片组成。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

种类
01
原生动物
02
腔肠动物
03Leabharlann 甲壳纲04毛颚动物
06
浮游幼虫
05
被囊动物
这是动物界里最原始和最低等的一类单细胞动物,约有3万种。原生动物一方面具有一般细胞所具备的基本结 构,即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
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即完整的新陈代谢的生理机能。原生动物身体微小,一般 都需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浮游动物吃比他们更小的动植物,其实主要还是植物,光合作用是最基础的。主要可能有藻类,细菌,桡足 类和一些食物碎屑。
外形特征
浮游动物(zooplankton)
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动物。随水流而漂动,与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一起构成浮游生物 (plankton);几乎是所有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从单细胞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到鲱、蟹和龙虾的卵或幼虫,都 可见於浮游动物中。终生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和桡足类)以浮游生物的形式度过全部生命,暂时性浮游生物或季 节浮游生物(如幼海星、蛤、蠕虫和其他底栖生物)在变成成体而进入栖息场所以前,以浮游生物形式生活和摄食。
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具有两胚层、有组织分化、原始的消化腔及原始的神经系统的低等动物。腔肠动物是 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腔肠动物约有9,000多种,分为水螅水母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水螅纲一般个体小, 生活史过程中有世代交替现象,固着的水螅型和漂浮的浮浪幼虫阶段,最后变为水母型。水螅纲的动物最常见的 有薮枝螅水母、钩手水母、僧帽水母等。
常见的鞭毛虫有甲藻、角甲藻、鼎形虫、夜光虫等等。其中夜光虫尤为特殊。细胞较为大型,直径1毫米左右, 肉眼可见,分别有一条细长的触手和二条鞭毛。在春季繁殖期间,遍布于海水表面的夜光虫由于受海浪波动的刺 激,经常闪闪发光,蔚为壮观。

其他甲壳类

其他甲壳类
其他甲壳类
糠虾类
一、 形态构造 (一)外部形态 1、体型 糠虾体细长,一般为3180mm,形似普通虾类,但其 背甲后端凹陷,没有覆盖整个 头胸部。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 部。头胸部由头节和8个胸节组 成,最末1-2个胸节裸露在背甲 之外。腹部由6节构成,尾节和 尾肢组成尾扇,是鉴定种类的 依据之一。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六 浮 游 甲 壳 动 物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六 浮 游 甲 壳 动 物
二、分类 糠虾目隶属于甲壳纲、软甲亚纲、正虾部。根据背甲的形态,有无鳃 和平衡囊,抱卵片的数目和腹肢的发达程度,可分为2个亚目4个科,约 780种。 (常见种) 1、疣背糠虾亚目(Lophogastrida) 代表种:疣背糠虾科(Lophogastridae) 颚糠虾属(Gnathophausia)巨大颚糠虾(Gnathophausia gigas)。 2、糠虾亚目(Mysida) 代表种:糠虾科(Mysidae) 节糠虾属(Siriella)中华节糠虾(Siriella sinensis); 囊糠虾属(Gastrosaccus)的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 新糠虾属(Neomysis)的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 刺糠虾属(Acanthomysis)的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
chinensis)和日本毛虾(Acetes japonicus)。
2、莹虾亚科(Luciferinae)
代表种:莹虾属(Lucifer)的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和亨生莹虾(Lucifer hanseni)。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六 浮 游 甲 壳 动 物
The End

第七章 浮游幼虫

第七章 浮游幼虫

虫(Phyllosoma),由于身体扁平,呈叶状,且很透明;附肢
细长分叉,很易认识。当然,龙虾在分类上属于爬行亚目, 但其成体的体型如虾。因此,叶状幼虫常被认为是长尾类幼 虫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幼体 。
异尾类 (Anomura) 或称歪尾幼虫:这类异尾类幼 虫也难鉴定。不过,磁蟹(Porcellan)的蚤状幼虫(Zoea) 也很易认识。这种幼虫在我国沿岸水域带可采到。
短尾 类 (Brachyura) 幼虫:短尾类幼虫包括 蚤状幼虫和大眼幼虫 (megalopa larva)。这两 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 的形态差异很大,很易 区别。它们在浮游生物 中较常见,有时在繁殖 盛季占显著优势。蚤状 幼虫或称水蚤幼虫,在 有的种类,由于这一幼 虫期的持续时间较长, 又分为前蚤状幼虫、蚤 状幼虫和后蚤状幼虫三 个阶段。各种短尾类的 蚤状幼虫的形态并不相 同。
多毛类
一般,多毛类幼虫包括担轮幼虫和后期幼虫。有的 学者将担轮幼虫又分为3个时期,即前担轮幼虫 (Protrochophora)、担轮幼虫(trochophora)和后担轮 幼虫(meta trochophora)。后期幼虫也称为疣足幼虫。
兹将担轮幼虫和疣足幼虫分述如下:
担轮幼虫(trochophora) :多 毛类的原肠形成之后,就迅速 发育为担轮幼虫(一般,胚胎发 育的第二天出观)。虫体近陀螺 形。前端细胞层较厚,顶端有 1束纤毛和眼点,内有集中的 神经组织,称为顶板(apical plate)或感觉板(sensory plate)。 身体中部(相当于“赤道带”) 有1圈纤毛细胞,环绕虫体中 部,称原担轮(或前毛轮 Prototroch)。口位于原担轮的 后下方,有口的一侧为虫体的 腹面。虫体的后端有1色素区 及肛门。肛门开口在身体的末 端。

浮游动物 综述

浮游动物 综述

水母的热点研究与展望姓名:张丽梅学号:09353025 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坏境摘要:概述了水母的种类组成和在我国的分布,以及水母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功能,包括水母中的脂肪酸、氨基酸和其他无机元素的组成,今对水母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正在研究中。

其中水母毒素的成分和活性功能是国内外对水母研究的热点,研究其毒素为日后开展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不可缺少的参考。

关键词:水母;化学组成;生物活性;毒素1.水母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水母包括腔肠动物门(Cnidaria)的水螅水母(Hydromedusae)、管水母(Siphonophore)、钵水母(Scyphomedusae)、立方水母(Cubomedusae)以及栉水母动物门(Phylum Ctenophora)的栉水母(Ctenophore) 5大类.目前全球已鉴定出大约840种水螅水母[1],200种管水母[2],190种钵水母[3],20种立方水母[4],以及150种栉水母[5]。

根据刘瑞玉主编《中国海洋生物最新种类名录》,我国近海已经记录的水母有420多种,约占全球已记录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直径从10cm 到100cm 之间,其中水螅水母(Hydrozoa) 约250种, 占总种数62%; 管水母( Nanomia) 约100种, 占25%; 钵水母( Scyphozoa) 约50 种, 占13%; 栉水母( Ctenophora)约有10种。

水母的种类很多, 在各类水域都有。

总体说来, 我国各海区水母类的分布特点为总种数由东南向西北随纬度增高而递减。

其中管水母的种数由近岸向外海而增多; 水螅水母、钵水母种数则由近岸向外海而减少。

大洋暖水种和热带种由东南向西北海区逐渐减少; 沿岸冷水性种则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 5]。

《水母毒素研究进展》陈琴由于水母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因此它们在浮游动物群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我国海域水母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特点:2.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水母由伞部、口腕部和附属器等结构组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烟酸、磷、碘、铁等化学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