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
![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58160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0.png)
古诗《静夜思》解析古诗《静夜思》解析(精选5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静夜思》解析,欢迎阅读。
古诗《静夜思》解析篇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译文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与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与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与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与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非常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非常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静夜思》原文注释及简析
![《静夜思》原文注释及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85583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a.png)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
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1。
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
![唐诗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1f1b85ba0d4a7303763a67.png)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静夜思》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00fd1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0.png)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原文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咱们先来说说这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想象一下哈,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房间里没有点灯,你躺在床上,突然看到一片皎洁的月光洒在床前。
那月光啊,亮堂堂的,就像白天的太阳光一样,把周围都照得清清楚楚。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奶奶家,那时候家里没有什么高级的照明设备。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正准备睡觉,突然就看到从窗户透进来的月光。
那月光直直地照在我的被子上,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觉得特别神奇,好像那月光有什么魔力似的。
再看第二句“疑是地上霜”。
诗人看到那明亮的月光,恍惚间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呢。
这得是多冷的天气呀,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早上起来,我看到院子里的地上白茫茫一片,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下雪了,走近一看,原来是夜里下霜了。
那霜就跟这诗里形容的似的,白白的,薄薄的一层。
“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望向那天空中的明月。
这一抬头,包含了多少的情感啊!我曾经在一个山顶露营的时候,晚上走出帐篷,抬头看到那又大又圆的月亮,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心里也涌起了很多复杂的情绪。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开始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种思念之情,真的是深深触动人心。
就像我有一次出差,在外地待了很久。
晚上一个人走在街头,看到周围陌生的环境,突然就特别想念家里的温暖,想念爸爸妈妈做的饭菜,那种思念的感觉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这首诗的译文呢,一般是这样的:“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整首诗语言清新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把一个游子在深夜里的思乡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就像一幅画,把那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孤独的诗人和深深的思念都展现在我们眼前。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1f12aea32d7375a41780d2.png)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静夜思古诗原文
![静夜思古诗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2c3232227916888586d724.png)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相似和功能上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唐代作者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在诗中出现。这诗“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状物之辞,是作者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透过窗户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秋宵寒意。作者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太空是如此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三“床”即“窗”通假字。本诗中‘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a5604cccbff121dd368369.png)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静夜思 全文及注释
![静夜思 全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a9f50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a.png)
静夜思全文及注释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床前明月光:月光照在床前,明亮如白昼。
疑是地上霜:看起来像是地上结霜了一样。
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名篇《静夜思》。
诗人通过独特的句式和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在寂静的夜晚,他抬头望见明亮的月光,不禁让他想起了遥远的家乡。
整首诗共分为两句,每句四个字,字数简洁而精练。
第一句以“床前明月光”开头,通过直观的描写,将明亮的月光映照在床前,给人一种静谧、安宁的感觉。
紧接着是“疑是地上霜”,这里的“疑”字表达了诗人的疑惑之情,他不确定地觉得地上好像结了霜,加深了整首诗的宁静寒冷的氛围。
第二句以“举头望明月”开头,诗人抬头仰望着明亮的月亮,这里的“举”字形象地传达了举起头眺望的动作,给人一种远望之感。
而后一句“低头思故乡”,隐含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心情,通过低下头来思念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思考。
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在寂静夜晚里的情感和思绪。
通过描绘月光和思念故乡这两个意象,使读者产生对离乡别井、思乡情感的共鸣。
全诗以简短精悍的语言将人们的思恋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静夜思》被后世广为传诵,成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其简练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一。
无论是在文学还是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许多作品以《静夜思》为题材进行创作,使诗歌在不同时代得到了不同的呈现和诠释。
【总结】:《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在简洁的语言中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通过描写明亮的月光和低头思故乡的动作,诗人成功地传达了离乡别井的孤独和思乡的情感。
这首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6f3af9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f.png)
静夜思古诗意思解释
《静夜思》全诗的意思是: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2、原文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静夜思原文与解析
![静夜思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6d579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1.png)
静夜思原文与解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本文将为读者呈现《静夜思》的原文,并对其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艺术手法进行解析。
《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以寥寥数语勾勒出大自然的静谧夜景。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将明月的光芒比喻成地上的霜,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夜晚的观察,又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敏感和细腻。
接下来的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在这句话中,李白通过举头和低头的动作,将自然界的月亮与自己的内心感受相结合。
举头望明月,是作者希望通过外在的景物找到思乡之愁,而低头思故乡,则是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整首诗凝练而简洁,内涵丰富。
通过描写明月光芒,作者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以"思"为线索,以写景为媒介,道出了作者在异地的思乡之情,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有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情和对家乡的思乡之情的真挚。
《静夜思》采用了对仗与借代的修辞手法。
对仗使整首诗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
第一句的“明月光”与“地上霜”进行着意义上的对仗,形成了整首诗的主题。
借代使诗中的景物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月光和霜代指家乡的情景,通过这种借代手法,诗人使诗歌具有了更高的思想性和抒情性。
总之,《静夜思》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通过对明月光芒的描绘,诗人将内心的思念与外在的景物相结合,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卓然有成,而且在情感上触动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怀念之情。
《静夜思》全文及解析
![《静夜思》全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51b87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1.png)
《静夜思》全文及解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短短二十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思和深远的意境。
先来看诗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在屋内,看到床前那一片皎洁的月光。
这月光如水般洒落在地面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
“床”字在此处有多种解释,有的说是睡床,有的说是井栏。
无论是哪种解释,都不影响诗句所传达的整体意境,那就是在这静谧的夜晚,月光悄然映入了诗人的眼帘。
“疑是地上霜”,诗人看到这明亮的月光,恍惚中以为是地上的秋霜。
这种错觉的产生,恰恰反映出诗人当时内心的某种孤独和清冷。
霜,给人一种寒冷、凄清的感觉,而诗人将月光误认为霜,也暗示了他在异乡漂泊时内心的寂寞和对家乡温暖的思念。
也许在那一刻,他的身心都感受到了一种类似于秋霜般的寒意。
“举头望明月”,诗人从恍惚中回过神来,抬起头来仰望那轮高悬在天空中的明月。
明月自古以来就是团圆、思念的象征。
当诗人抬头望月时,他的目光中或许充满了对亲人的牵挂,对故乡的眷恋。
这一望,望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无尽愁绪。
“低头思故乡”,在仰望明月之后,诗人又低下头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在思念远方的故乡,思念那里的亲人和熟悉的山水田园。
这一低头,蕴含了多少无法言说的愁苦和思念。
故乡,是他心灵的归宿,是他在漂泊生涯中始终牵挂的地方。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游子在月夜思念故乡的情景。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辞,却能深深地触动每一个游子的心灵。
李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自身情感的真挚抒发,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月光比作秋霜,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洁白和清冷,还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同时,全诗通过动作的描写,如“举头”“低头”,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从抬头望月的满怀思念,到低头沉思的愁绪万千,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诗人在月夜中的一举一动,感同身受他的思乡之苦。
唐诗静夜思全文注释及鉴赏
![唐诗静夜思全文注释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5f1d3b65ef7ba0d4a733bbe.png)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李白《静夜思》全文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eaae54ba1aa8114431d99d.png)
李白《静夜思》全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968822f78a6529647d5392.png)
李白《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静夜思》古诗原文
![《静夜思》古诗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0c46e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64.png)
《静夜思》古诗原文《静夜思》古诗原文《静夜思》是唐代作者李白所作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作者于屋内抬头望月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古诗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静夜思》古诗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注释: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
![《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d5f43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9.png)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静夜思》赏析篇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静夜思》赏析篇2[案例描述](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静,安静。
夜,夜晚。
思,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
)板书:明月光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4.理解第三行诗句: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
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
板书:举头望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
(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
)抬头望的明月。
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
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
读第四行诗。
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
疑举头思故乡(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这里我是选用一个环节来进行说明,这个月来,我的点点感悟。
李白《静夜思》原文和赏析
![李白《静夜思》原文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c2354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5.png)
李白《静夜思》原文和赏析《静夜思》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静夜思》原文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及注释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0ae11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b.png)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沉的思乡之情,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床前的明月,引发了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床前的月光明亮如霜,让人误以为地上铺满了霜。
我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创作于李白在异乡的夜晚,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唤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而“低头思故乡”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广为传颂的名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生字“思、床”等7个生字。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准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二、教学重点
1、会认9个生字,写好7个字。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三、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
课上与大家分享你所看到的。
2、准备有关李白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令他们思念的东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出示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书空)介绍李白,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李白画像及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夜”“思”两个生字,指导整体认读、平舌音的发音,从而读准字音。
(2)简介诗人李白资料及这首诗的背景:小朋友,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知道李白是谁吗?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汇报自己课外搜集查到的资料。
教师小结: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
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
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
)
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划出不认识的字。
2.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
3.指名学生一行一行读课文。
注意正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课文读准、读顺。
(三)、学习生字
1.我来指,你来认,认的时候如果同学答对了,大家一起齐读。
2.出示:“床、光、望” 3张生字卡片,开火车同桌齐读后鼻音的字,读正确后齐读。
3.教学新偏旁“匕”,出示生字卡片“疑”,引导学生观察:“匕”象你认识的哪个字?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4.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四)、体会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
他看到月光穿过窗又洒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
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难过、伤心、悲哀……)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想着教师刚才的讲解感受诗中之情。
4. 自己朗读古诗,体会感情,看看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找出来一起讨论。
5.小朋友,此时的你们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乐曲)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
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
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6.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7.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合拢放在背后,深情吟诵)
8.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9.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齐读、拍手读、男女对读……
五、写字练习,学写生字
(一)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二)教师范写。
(三)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