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合集下载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事例内容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情交往的历史见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做过许多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要栽花种树,这在他的诗中也有反映:“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唐代诗人柳宗元贬官柳州,但仍不忘种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宋代苏轼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读[jùn],意思是疏通。

)西湖,并在湖堤上种树,因而留下了“苏堤春晓”这一出名景观。

清末左宗棠率部新疆平叛,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作“左公柳”。

他的幕僚杨昌俊以诗歌颂:“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1/ 1。

植树节典故

植树节典故

植树节典故【篇一:名人植树故事】名人植树故事周恩来与橄榄1964年,周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接受了该国政府一份珍贵礼物—1万棵油橄榄树苗。

回国后,周总理在云南海口林场亲自栽植,使这一优良树种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几个省结出丰硕果实。

孙中山护树1924年9月,孙中山小住韶关。

一日,他偕同夫人到南华寺参观。

喜睹寺庙雄伟,树木葱绿,心中甚悦。

但当看见一些僧人在斧伐林木时,高兴情绪荡然消失。

经询问,原来是因战乱未息,寺僧生活困难,只好伐木作薪。

孙中山听说后,当即命随从拿出100元送给寺僧,劝勉他们不要再砍树木,以福荫后代。

寺僧深为感动,表示今后决不斧砍寺内树木。

这样就保住了南华寺的大片林木。

“植树将军”冯玉祥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他常常训诫部属:行军打仗不准损坏树木,驻扎操练不准在树上拴马。

他曾今立下“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的护林军令。

他屯兵徐州时,率领官兵植树,写了一首护林诗:“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因此,他被誉为“指数将军”。

朱元璋与柿树朱元璋少时家贫,经常挨饿。

一次,已两天没吃饭的朱元璋看到一棵柿树结满了成熟的柿子,急忙采来充饥。

他当了皇帝后,不忘柿树之“恩”,下令百姓户种2株柿树,以备荒年充饥,不中者要受罚。

隋炀帝与杨柳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柳树,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杨柳”之美称。

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巨大功勋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古今植树趣闻

古今植树趣闻

古今植树趣闻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激励后人。

庆功栽杨远在西周时期,“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从此,这种庆功栽种杨树伴随着这位用兵如神的将军,遍种崇山峻岭生儿育树《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

等到结婚年龄,树就可以做车轱辘,按一棵树可以做三副轱辘、一副值三疋绢计算,20棵树共值180疋绢,够结婚费用。

为婴儿植树,是当时盛行的风俗。

直到现在,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治病种杏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财礼。

只要求治好一个轻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病人,种5株杏树。

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

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

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思乡植柳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写诗护树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路旁植树路旁植树制度始于周代。

河南洛阳是最早施行这种制度的城市。

周代,洛阳各干线车马大道上都有绿化。

当时规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树,置庐舍并藏食粮,以供守路者食宿。

最初的道路植树,是作为道路的里程标志,尔后发展成为绿化道路。

春秋时期成书的《诗经·小雅·采薇》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诗经》中颂扬召公的《甘棠》中写道:“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公所说!”从《甘棠》三章中,说明路旁草木盛茂,人人爱护道林,也可以看出笔直的周代车马大道的两旁,植树很多,管理得很好,人民也倍加爱惜道旁树木。

植树节的故事:古代诗人名家爱树典故_

植树节的故事:古代诗人名家爱树典故_

植树节的故事:古代诗人名家爱树典故白居易与花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

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

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

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

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

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

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隋炀帝与杨柳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王安石与竹桃柳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

“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

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朱元璋与柿树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

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

名人与植树的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名人与植树的名人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名人与植树的名人故事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他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了农业现代化的远景。

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此后,他在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了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后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新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决定确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除孙中山先生外,历代许多名人与植树有联系,传出了不少趣闻佳话。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钱财,只有一个特别的条件:治好一个普通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症病人,种五株杏树。

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他自己也被人称为“董林杏仙”。

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她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军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驻军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历史典故素材:爱种树的历史名人们
事例内容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
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做过许多地方官,每到一处他都要栽花
种树,这在他的诗中也有反映:“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唐代诗人柳宗元贬官柳州,但仍不忘种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宋代苏轼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读[jùn],意思是疏通。

)
西湖,并在湖堤上种树,因而留下了“苏堤春晓”这一著名景观。

清末左宗棠率部新疆平叛,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作“左公柳”。

他的幕僚杨昌俊以诗歌颂:“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
风度玉关。


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
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兵北京,率领官兵广植
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驻兵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
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

我国历代种树植树习俗与爱树植树故事精选 图

我国历代种树植树习俗与爱树植树故事精选 图

我国植树习俗沿革与古人爱树植树故事精选图“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

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

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

我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即3月12日。

后来到了1928年的4月7日,民国政府颁布了植树令: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几年植树式。

”民国政府之所以颁布这道令,是因为孙先生幼年就对“树艺牧畜”十分热爱的缘故。

他在海外留学时,经常利用假期回故乡种植桑树。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

我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植树造林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有春天植树的风俗。

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里有“夸父追日”的传说,说夸父临死前扔掉手中柱杖,化为森林,造福于人类,反映我们祖先植树造林的美好愿望。

我国从古到今历来重视植树造林。

历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说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

早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公元前五帝时代的虞舜时代,就设立了执掌山林的官员“虞官”。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长”。

夏禹时出现了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周书·大聚篇》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已记载人们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的情景;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国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机构,负责掌管种植、护林等事务,为动员群众植树,甚至作出“不种者,无椁”(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的规定。

爱种树的古人

爱种树的古人

爱种树的古人作者:雷辉志来源:《前线》2014年第04期植树绿化是当今环保工作重要的一环。

其实,不光现代人,古人也留下了许多关于种树的故事和趣谈。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家喻户晓,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下令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殊不知,秦始皇下令焚书,但对几种书籍却格外开恩,允许保留,其中就有关于如何种树的书。

由此可见,秦始皇对种树这件事的重视。

秦始皇登泰山,曾封一棵松树为“五大夫松”,还专门下令“无伐草木”。

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二年,就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据考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

在修建驰道时,除要求路宽必须达到70米,路面必须用夯土砸实外,还要求在驰道的两边每隔七米就要种一棵树。

驰道向西最远到甘肃,东到海滨,北到内蒙古,南到湖南、安徽、浙江等地,一条条“绿带”也随之蜿蜒。

有了秦始皇这个榜样,历代皇帝在种树这件事上都不遑多让,像明朝永乐皇帝、清朝乾隆皇帝都算种树“标兵”。

不过,种树最多的皇帝当属明朝的朱元璋。

《明史》记载,早在朱元璋夺得天下之前,就明令自己管辖区的农民凡是有五亩到十亩田的,必须栽种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的加倍,田多的照比例递增。

地方官要亲自督察,对不执行者给予处罚。

朱元璋当皇帝后,曾在南京开展大规模的种树活动,并多次下令全国种植树木。

在朱元璋的关注下,全国遍地开花,种出了不少树林。

吴晗在《朱元璋传》里估计,在朱元璋的推动下,全国种树在10亿株以上。

朱元璋也由此获得了“种树皇帝”的雅号。

爱种树的不仅是皇帝,文人们也爱种树。

陶渊明爱种柳,他归隐后在自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以此为乐,并写下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佳句。

杜甫居成都草堂,为给草堂绿化,他到处寻觅优良树种。

白居易种树的热情非常高,从其诗文里可知他种过山石榴、山樱桃、竹、柳、桃、杏、榆、梅、莲、荔枝等。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

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

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种的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

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的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

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

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

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思乡植柳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阴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白居易与花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

”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

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朱元璋与柿树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

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

黄帝、老子、扁鹊、李世民、李白、王维的手植树,美哭数千年!

黄帝、老子、扁鹊、李世民、李白、王维的手植树,美哭数千年!

黄帝、老子、扁鹊、李世民、李白、王维的手植树,美哭数千年!1、一棵树跨越数千年,见证人类生生死死,它却活了下来,没有遭遇山火,没有旱死也没有涝死,没有受虫灾,没有被雷劈,也没有被缺柴烧的乡民砍了,更没有被贪婪的财主伐去做棺木,只能说这是大自然的特别眷顾!当然有一些历史名人的手植树,受特殊关照留存至今,足当让我们后人景仰。

2、“轩辕古柏翠参天,黄帝凌霄巨手牵。

冠盖浓荫三万项,根深华夏五千年”。

轩辕柏在我国的传说中是轩辕黄帝亲手所种,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庙,侧柏属,树高20米以上,胸围7.8米。

虽经历了5000余年的风霜,见证了华夏民族历史沧桑,至今干壮体美、枝繁叶茂,树冠覆盖面积达178平方米,树围号称“七搂八鳰半,疙里疙瘩不上算”,由于世界上再无别的柏树比它年代久远,因此,英国人称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3、老子手植银杏,生长在周至县楼观台宗圣宫,这里依山傍水、千峰叠翠,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地”。

该树为雄性,树高24米、胸围15米,树心已空,树皮后发新枝,依然枝繁叶茂,堪称神奇,是老子在楼观讲经说道时亲手栽植,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因其传奇故事和悠久历史,被当地的老百姓奉若神明,每年的正月初一、二月初十都要来这里焚香许愿,现已成为当地一大民俗。

4、扁鹊手植银杏,生长在城固县老庄镇徐家河村,树高18米、冠幅410平方米,树龄约2400年,远望树势老当益壮,树心空,树冠一主枝已经枯萎,另外两大主枝依然繁茂。

当地人传言,此树为扁鹊在城固行医时手植,近年此地还发现了扁鹊观等遗址。

5、李世民手植银杏,位于西安市终南山下的古观音禅寺。

这座古观音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8年),距今约也有1400多年历史,为终南山千年古刹之一,常有僧人,布衣斗笠,上山拾柴,烧水煮茶,或是树下合十,念经祈福。

寺内的一棵1400多年的古银杏树,据传为李世民亲手栽种,这课珍贵的银杏树,完全摆脱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魔咒,绚丽的令人欣喜,曼妙得像是一个童话世界。

植树节手抄报古人与树趣闻文字稿

植树节手抄报古人与树趣闻文字稿

植树节手抄报古人与树趣闻很多古人喜欢以树明志,很多书都有着不同的代表性格,古人们以树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爱好。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的一些名人,向来都有爱树、植树的习惯。

读来令人感动,颇有教益。

晋代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并在文中说“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足见他对树的感情之深。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中说的话。

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不仅是勤奋工作的典范,还是清正廉洁的典范。

从“亮躬耕陇亩”(《三国志》)的记载看,成都的800株桑树,可能是他工作之余亲自栽种。

柳宗元是一位亲自种树、并对种树很有经验的封建官吏。

他任柳州刺史时,在自嘲诗中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对种树的描述更具体:“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手种”,说明是作者亲自种,后一句则描述了春天柑树枝繁叶茂、一派碧绿的景象。

这并非是诗人的艺术夸张,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中,对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种植树木花草的事迹均有记载。

柳刺史不但亲手种树,对种树还很有经验。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这些话,是他对种树能够成活并生长良好的深切体会。

隋炀帝杨广虽是一位以荒淫无耻著称的帝王,但在植树方面却曾起过带头作用:开凿通济渠运河时,虞世基奏请在大堤两岸栽种垂柳,杨广不仅照准,还亲自栽种了一株柳树,并赐姓杨,“杨柳”之名一直流传至今。

“誉满杏林”,“杏林春满”这类称赞医生医术的话,也与植树密切相关。

《老人天地》上曾刊登一则故事: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隐居匡山(今江西庐山)时,为人治病不收钱,患者病愈后,就在他房前屋后栽种几株杏树。

数年间,有杏树十万余株,蔚然成林。

据说后来董奉在此修炼成仙,那片杏林遂称“董仙杏林”。

这幅植树节手抄报图片,画面优美,以树为背景,更突出主题,布局合理。

名家构思拾趣的历史典故

名家构思拾趣的历史典故

名家构思拾趣的历史典故导读:一、睡中思“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覆盖。

起来后提笔就写,而且不再改动。

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

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

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的陈师道,每当外出游览有了诗兴,就急忙回家卧于榻上,以被蒙头,称之为“吟榻”。

此时,全家不能有任何响声,甚至连猫狗都得赶出去,直到他诗作完成,家中生活才能恢复正常。

二、闹中思宋代大学士杨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门人、宾客饮酒下棋,在笑闹中构思,反而不“走神”,并不时用小方格纸写出,让门人抄录。

清朝毛西河家境不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跟里屋夫人吵嘴,一边构思文章,居然文章写得很出色。

三、坐中思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之前,常常在饭前或饭后半倚在藤椅上,双目微闭,一言不发。

据许广平回忆说,只要见先生起身走动说话了,便是先生胸有成章了。

当代著名的.散文家郭风,写文章必须坐在家里那张古老的木桌前构思。

一坐到那儿,仿佛灵感就来了。

因此,几十年来,那张旧书桌一直陪伴着他,每天晚上八点钟左右入睡,清晨四点起床写作,成了多年不变的习惯。

四、话中思当代著名国画家石鲁,在构思作画之前,经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摆“龙门阵”,一边磨墨,一边古今中外、海阔天空地和客人闲谈;直至夜深人静,客人告辞,构思也便成熟,这才挥笔作画。

往往一挥而就,达到“忽然兴致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的超然境界。

五、醉中思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嗜好饮酒,而且每饮必醉,醉后又能吟出好诗。

他有不少名诗出自醉酒之中,“斗酒诗百篇”的佳话就由此而来。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被人尊称为“草圣”。

他也嗜好饮酒,并在酒后写出一手好字,正如杜甫称赞的“挥毫落纸如云烟”。

六、玩中思南北朝诗人王筠,好玩葫芦,写诗也离不开葫芦。

每当构思时,就注水于葫芦内,水满后倒掉再注,如此循环不止。

一旦掷葫芦于地,诗已成竹在胸,下笔立就。

【名人故事】名人与植树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与植树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与植树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燕丹的大臣,他是春秋时期一个国家的宰相,是一位非常聪明和有才华的人。

有一天,燕丹听说国家的山上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他非常心痛。

他考虑了很久之后,决定亲自去山上种树。

于是,他动员了一群人,准备带着他们一起去山上种树。

当天,燕丹和一众人来到了山上。

他们先准备了一些树苗,并挖好了一些坑。

然后,燕丹带着大家一起开始种树。

燕丹知道,要种一棵树并让它成长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

他告诉大家,每个人都要认真对待种树的工作,一定要专心致志、时刻保持心灵的宁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燕丹每天都到山上,和大家一起种树。

他不仅仅是一个组织者,他亲自动手,和大家一起挖坑、培土、浇水。

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山上,激励着大家。

经过几年的努力,燕丹和大家种下了成百上千棵树。

山上的景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光秃秃的山头上,如今郁郁葱葱,绿树成荫。

所有人都为燕丹的植树之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燕丹因此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可以创造奇迹。

几十年后,燕丹去世了。

人们纷纷悲痛不已,对他种树的事情却一直记忆犹新。

人们说,燕丹虽然已经离开了,但是他留下的树木会永远生长下去,为后人带来美丽的风景。

后来,人们把这片山改名为“燕丹山”,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宰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力量去改变周围的环境。

我们不必等待别人去做,而是要主动行动起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无论是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还是关心学校、支持社区,每个小事情都可以成为一份美丽的礼物,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燕丹的故事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小,但只要每个人都做自己的一份力量,就能够创造出伟大的事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无论我们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只要心中有一份爱和责任,就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种树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生活环境,那么有哪些名人种树的故事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看看。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孙中山植树造林: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他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件《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紧急发展农业,重视树艺”。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大规模在华北和华中植树的计划,规划了农业现代化的前景。

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演讲中强调:“预防水旱灾害的根本途径是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森林,建设大型森林。

”此后,他在许多书籍和演讲中反复强调了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从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后来因为清明节对于南方植树来说太晚了,为了纪念孙中山,国民政府把孙中山的忌日定为3月12日植树节,——3。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决定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以纪念一直倡导植树造林的老师孙中山。

除了孙中山先生之外,历代很多名人都与植树有关,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问世。

西周时期的“常胜将军”沙琦君,每次胜利后,都命令全军在战场上“赛跑树以示武艺”。

三国吴栋名医董枫医术高超,济贫济困,治病不收钱。

只有一个特殊情况:治好一个普通病人,种一棵杏树;治好一个危重病人,种五棵杏树。

久而久之,他家前后有十多万棵杏树,他本人也被称为“林东兴县”。

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枫就用粮食代替,扶贫。

这就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美谈《杏林物语》。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了西藏松赞干布。

她从长安带来柳树树苗,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表达她对柳树成荫的家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刘唐”或“刘公主”,现在它们已成为西藏和中国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冯玉祥,一个现代爱国明星,爱树如命。

他曾在部队下达过保护树木的军令:“马啃一棵树,杖责二十,树补十”。

他驻守北京,带领官兵广泛植树,被称为“植树将军”。

他驻守徐州时,带兵大量植树,写了一首护林诗,以示军民:“老冯驻守徐州,树木青葱;谁砍我的树,我就砍谁的头。

【2018最新】古今植树趣闻-精选word文档 (1页)

【2018最新】古今植树趣闻-精选word文档 (1页)

【2018最新】古今植树趣闻-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古今植树趣闻
小编特别推荐
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激励后人。

本文是由节假日网植树节频道大家为您提供的《古今植树趣闻》,祝大家在植
树节能像春天的树丫丫,沐浴温暖的阳光,享受和煦的春风,事业步步高!
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激励后人。

庆功栽杨
远在西周时期,“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全军
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从此,这种庆功栽种杨树伴随着这位
用兵如神的将军,遍种崇山峻岭。

生儿育树
《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

等到结婚年龄,树就可以做车轱辘,按一棵树可以做三副轱辘、一副值三疋绢计算,20棵树共
值180疋绢,够结婚费用。

为婴儿植树,是当时盛行的风俗。

直到现在,贵州
的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

名人的树木情结

名人的树木情结

文 中 写道 : “ 十月 之后 , 冬 至 官 民定 下一条 规 矩 : “ 马啃 一树 , 杖 责二
以前 , 松实 结 熟而 未落 , 折取 ,
十, 补栽十株 。” 冯玉 祥还写 了《 植 树
并萼 收 之竹 器 中 。至春 初 , 取 歌》: “ 老 冯驻徐 州 , 大树 绿油 油 。谁毁我
诉刘 禹锡“ 愚 溪 无 复 曩 矣 !” 作 为 柳 宗 元
大 湾 半 坡 上 , 还 有 他 青 年 时 种 的 嘉 陵
左 宗棠植 树爱 树
桑 。春 秋季 节 , 蚕 姑 们破 晨 雾 、 迎 旭 日, 左 宗棠 在 进 军 新 疆 途 中 , 戎 马 倥 挽着 裤角 , 提 着竹 篮 , 采 摘桑 叶 。人们 还
讨 教 种 松 的 方 法 。苏 东 坡 在 赠 杜 舆 的诗 树 艺 。” 强 调“ 防止 水灾 和旱 灾的根 本方
中称 : “ 予 少年 颇 知种 松 ,手植 数 万株 , 法都是要造森林。” 有 人 说他 “留心 西 学, 有 志农 桑 。 ” 为 了纪 念孙 中山 , 每 年 的孙 中 山逝 世 纪 念 日“ 3月 l 2日 ” 为 我
孙 中 山与植树 节
孙 中 山是 中国近代 史上最 早意 识到
去其 密者 。” 短 短数字 , 记述 了 森 林 的重 要 意义 和倡 导植 树 造 林 的人 。
名 人 效 应 是 指 名 人 的 出 现 所 达 到 什 么 时候 和 怎样采 集松 实 , 什 么时 候下 辛亥 革命 以后 , 孙 中 山提 出 了在 中国北 的引 人 注 意 、 强 化 事物 、 扩 大 影 响 的 效 种 , 种在 什么 地方 , 怎 样育 苗 , 直到 怎样 部 和 中部 大规 模进 行 植树 造 林 的计 划 , 应 。名 人 效 应 已 经 在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产 管 护等 , 无 不详 尽 。这 已经 不是 一 般人 规 划着 农 业现 代 化 的远景 。此 后 , 他 在 生 深 远 影 响 。自古 以 来 , 一些名人 植树 、 能 够 总结 出来 的 了, 苏 东 坡 称 得 上 是 种 许 多 著 作 和 演 讲 中 , 都 反 复 强 调 了 毁 林

植树节手抄报内容历史名人与树的渊源

植树节手抄报内容历史名人与树的渊源

植树节手抄报内容历史名人与树的渊源古往,有多代名人寄情于树,今来,我们又以树表情。

本文是由植树节手抄报内容频道为大家精心挑选出关于《植树节手抄报内容:历史名人与树的渊源》的内容,祝小朋友们和小数一样茁壮成长。

白居易与花木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

“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

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董奉与杏林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

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

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

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朱元璋与柿树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

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

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

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楚霸王与桂树楚霸王自幼爱树。

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

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历代名人植树记趣

历代名人植树记趣

历代名人植树记趣
敬广行;阮路波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我国古代有许多名人热衷于植树,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趣闻佳话。

庆功栽杨西周名将沙俊其,他骁勇善战,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每打一次胜仗,都下令全军在获胜的战地上种好一株杨树。

后来就连抓到的俘虏也令其种树,作为"同庆"活动。

随着沙俊其率兵打仗的不断胜利,这种"庆功栽杨"发展到栽柳、植槐。

后来许多诸候国把这种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形式延续了很久。

思乡植树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萌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柳树被称
【总页数】1页(P29-29)
【作者】敬广行;阮路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76
【相关文献】
1.内蒙古历代植树史话 [J], 薛智平
2.历代植树佳话 [J], 章文龙;葛山
3.历代名人植树 [J], 韩朗亭
4.历代名人植树记趣 [J],
5.中国图书文化资证——《中国历代图书著录文选》、《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编审记 [J], 胡双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树木崇拜案例

树木崇拜案例

树木崇拜案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树木一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在许多文化中,人们对树木的崇拜和尊敬可以追溯到古代。

树木不仅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树木崇拜的案例,以展现人类对树木的深厚情感和崇敬之情。

在古代中国,树木崇拜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现象。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树木被视为具有神圣力量的存在,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在《尚书》中,就有关于树木祭祀的记载,说明了古代中国人对树木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在一些古代宫殿和园林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树木,它们被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保护。

在印度教和佛教中,树木也被视为神圣的存在。

在印度教中,菩提树被视为神圣的树木,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因此菩提树被视为佛陀的象征。

在佛教中,树木也被视为具有神圣力量的存在,被用来供奉和祭拜。

在印度和东南亚的一些寺庙和神庙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树木进行祭祀和供奉的场景,这些都是树木崇拜的具体表现。

在北欧神话中,世界之树是一种重要的宇宙象征,被视为连接天地的桥梁。

世界之树被认为是神圣的存在,承载着整个世界的命运和命理。

在北欧神话中,人们对世界之树的崇拜和尊敬可以追溯到古代,它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圣的意义,成为了北欧人心中的信仰和神话。

在现代社会,虽然树木崇拜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有所改变,但人们对树木的崇敬和尊重依然存在。

在一些宗教和文化活动中,人们仍然会对树木进行祭祀和供奉,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在环保和生态保护方面,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树木的保护和关爱,以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树木崇拜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树木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生命的力量,也蕴含着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和崇敬之情。

希望人类能够更加重视对树木的保护和关爱,共同守护地球的绿色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

历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

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

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

”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

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

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

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

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隋炀帝与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

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

“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

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

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

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

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

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选自绿色北京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