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

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4.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以现期价格[Current Price]或可变价格[Variable Price]计算的GDP;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以不变价格[Fixed Price]计算的GDP。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通货膨胀率+100%6.均衡产出: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7.乘数: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8.重置投资——为补偿资本折旧而进行的投资。

净投资——追加资本的投资。

总投资——由净投资和重置投资组成。

9.现值:将来的一笔现金或现金流在今天的价值。

10.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即净现值为零。

又称内部收益率11.投资的边际效率:随投资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资本边际效率。

12.投资需求曲线:表示投资的总数量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13.流动偏好: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欲望。

14.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

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

15.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AD=C+I+G+(X-M)16.总需求函数:表示社会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宏观)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4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6边际消费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7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8边际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9平均储蓄倾向:任一单位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10、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增加。

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1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若资本的边际效率r大于市场利率i,则此投资就值得)12、投资的边际效率:由于R(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被缩小了的r的数值。

13、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14、货币的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1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和利率的关系。

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所指示的利率与所相应的国民收入都会使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

16、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支出和借债水平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7、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也称GDP缩减指数。

它等于一国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

6.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7.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8.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9.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10.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新住宅的增加.11.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3.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14.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15.政府采购:G,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16.转移支付:Tr,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17.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8.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19.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的部分。

20.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即意义上的国民收入21.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2.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3.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 国民收入: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4. 个人可支配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个人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1. 消费函数:消费函数表示c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c=c(y)。

2.储蓄函数:储蓄函数表示s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s=s(y)。

3. 投资乘数:乘数即倍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变量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就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通常用k表示。

4.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5.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6.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的比率。

1.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2.总需求函数:是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

3.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

它表示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4.短期宏观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宏观经济学复习第一章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用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产出价值实际GDP:它以不变的价格来计算某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国内生产净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的结果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即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以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简答题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该概念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理解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含义: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而不是所受卖掉的最终该产品价值: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国民收入有几种核算方法?可以从三种角度来核算国民收入。

第一种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各个部门所提供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扣除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即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第二种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再推算出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收入法。

第三种是从支出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

国民收入核算常用收入法和支出法。

3.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论述题试述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

(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增值法。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值。

2.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叫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4.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名义国内生产总(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的市场价值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

5.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6.总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是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存量中的资本流量。

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总资中去掉重置投资的部分为净投资。

7.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和劳务的发生。

8.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9.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税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10.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就得到个人收入。

11.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12.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以两部门经济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

这样根据定义,储蓄恒等于投资,进而得到储蓄一投资恒等式I=S;同理扩展到三部门和四部门,就得到三部门和四部门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I=S+(T—G)和I=S+(T—G)+(M—X+Kr)。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public goods):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目前我国计算GDP是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三者之和求得。

在1991年11月之前,美国均是用GNP作为对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就业人员指在16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是研究我国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和证券投资。

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

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政府购买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国民生产净值它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费以后的余额。

它表示经济社会在补偿了资本存量损耗以后所生产的净产品总值。

国民收入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所生产的以货币来表示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值。

个人收入它是指个人在纳税前得到的收入。

PI=国民收入-不分配的利润-企业交纳的利润税+政府的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它是个人交纳所得税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所得税投资函数指投资量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是一国消费总量与决定它的变量—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通常以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边际消费倾向指消费支出增加量与收入增加量之比。

政府支出乘数Kt=MPC*1/1=MPC 表示政府增加税收导致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比率。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篇)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篇)

西经名词解释部分第一章1.微观经济学:研究构成整个经济体系最小的基本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分析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3.实证经济学: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

4.规范经济学:对经济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或经济政策的制定。

5.内生变量:是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自行变化的变量,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

6.外生变量:是在经济体质中受外部因素。

主要是政策因素影响的变量如税率。

(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双重性质)7.均衡分析: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均衡,以致这以体系每不存在变动要求的状态。

8.局部均衡: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

9.一般均衡: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

10.静态分析:在经济分析中把注意力集中于均衡位置的分析方法。

11.动态分析:把时间因素导入分析中,注意过程分析的分析方法。

12.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是一中决策方法。

通过对增量的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或取消一种经济行为。

1.需求定理:当某一商品价格下降时,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增加,反之,某种商品价格上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对其需求量减少。

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这种互为反方向变化的依存关系称为需求定理。

2.供给定理:在其他情况不变,当某一商品价格上涨时卖者或生产者对这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就会增加。

反之,当价格下跌时,供给数减少。

称为供给定理。

3.供求定理:(1)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

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

(2)需求增加,使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减少,使均衡数量减少。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

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

西方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的名词解释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探讨经济活动的学科,存在着各种专业术语。

这些术语是理解和研究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些常见的西方经济学名词,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学科。

1. GDP(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一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的指标。

它代表了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的计算方法可以基于支出、收入和产出等角度进行测算。

GDP是衡量经济增长和衰退的重要指标,被广泛用于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当一个经济体中的货币供应超过经济实际需要时,通货膨胀就可能出现。

通货膨胀可能导致货币贬值,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通常会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如提高利率或减少货币供应。

3.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表示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则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关系会影响市场价格和交易量。

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可能下降;相反,当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可能上涨。

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研究价格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核心概念。

4.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各国货币相互兑换的市场。

它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因为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需要进行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换。

外汇市场的汇率则是决定不同货币价值的因素之一。

外汇市场的波动可以受到经济政策、国际政治和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David Ricardo)提出。

它指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特定产品生产上的成本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国应专注于生产自身具备成本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活动获取其他商品和服务。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宏观部分)1、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3、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4、消费倾向定义①指一定消费者群体(如儿童、妇女、青年、中年、老年人)在不同时期对商品需求的变动趋向。

它取决于购买力水平、商品供应品种和社会风尚等。

②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5、平均消费倾向简称APC)又称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率,如用公式表示则是:APC=C/Y6、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7、平均储蓄倾向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为:APS=sy.平均储蓄倾向是递增的.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在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率,也就是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8、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

9、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提出的一个概念,按照他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潜在国民收入: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也就是一国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或发挥时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量,故又称潜在国民收入。

4、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降低潜在GDP2个百分点。

5、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6、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7、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8、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9、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0: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

二、简答(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①充分就业:任何经济体系通常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②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③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④平衡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的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圣才考研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重点名词解释大全

圣才考研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重点名词解释大全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最基本的核算指标。

二、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购物力下降的速度。

通货膨胀率越高,说明货币的购物力下降得越快,人民币的实际价值会不断减少。

三、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在劳动芳龄人口中没有工作而且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所占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就业形势。

四、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的大小与居民的购物力有直接关系,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

五、贸易顺差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的情况。

贸易顺差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更多的外汇储备,但也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和国际关系紧张。

六、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一个国家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但也会增加国家的债务压力。

七、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八、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求和投资交易的场所。

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

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九、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阶段、高位阶段、下降阶段和低位阶段之间的循环变化。

十、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资金、商品、服务和信息之间的流动程度日益增大的现象。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十一、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

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就业形势和人民生活水平。

十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方向有着重要影响。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宏观经济学部分必考名词解释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宏观经济学部分必考名词解释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宏观经济学部分必考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支出法核算 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个方面支出的总和。

4.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5.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而,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6.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发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7.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

8.国民账户体系:SNA 依据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所有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和提供劳务的活动都是生产活动,凡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公私企业、机构和个人都列入生产部门,一切生产部门活动的成果都是社会产品。

社会产品总量是物质产品价值和服务活动价值之和。

9.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只核算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瓦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产品生产,不核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性生产。

10.消费支出:消费性支出是指政府以消费者身份在市场上购实所需商品和劳务所发生的支田。

11.消费支出可分为公共消费支出和个人消费支出两部分。

12.投资支出: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

13.政府支出:一国(或地区)为了完成其公共职能。

对购买的所置商品和劳务进行的各种财政资金的支付活动,是政府必须向社会付出的成本。

14.净出口:出口产品价值与进口产品价值的差额。

15.外国投资净额:净出口。

16.消费: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

17.消费函数:反映消费支出与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1.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2.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从支出方面计算, GDP = C + I + G +(X – M),其中(X – M)为净进口。

从收入方面计算,GDP = 工资 + 利息 + 利润 + 租金 +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 折旧。

3.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4.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的价值。

6. 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后所得到的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7. 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

8. 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

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9. 名义GDP:也叫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1.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2. 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降低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是杜森贝利理论的核心。

12. 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的消费水准的影响,这是杜森贝利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另一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上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直线。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法定准备金率
经济增长: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流动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润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相对消费收入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时相对地决定的.
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金额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和税收以相同数量增减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量的比率。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并且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所能生产出来的物品和服务。
奥肯定律:失业率没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红不过关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