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docx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就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就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与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就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就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就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就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她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就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就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就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就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就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她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她们的主动参与与自主发现,妨碍她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篇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继续推动学校教学进程改革,实现全面质量提升的重
要举措,其实新型课程改革所核心的关键理念,即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搭建以学生本位为核心的完善之课程及其体系。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厚实丰富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
以及学习的习惯,以赋予学生更强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突出发展学生多面的能力,从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智
力的发展等的个性的特点进行关注,从而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与技能。
最后,要以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来支撑课程,例如重视传统
文化知识积淀,引入信息化、多媒体等课堂教学资源,大力发展各种
新形式的课程活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应以以学生本位的重点发展,全面发
展学生的能力与技能,塑造良好的尊重传统、善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质量为出发点,加强教学
环节集约有效的评价,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作为重要
指标。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
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
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看,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关注人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人。
边缘人是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这种人在教学中或被排斥或被遗忘。
教师要同情并更好地理解边缘人,要“消解优生中心”,关注全体。
如果说关注“优等生”是锦上添花,那么关注“边缘人”则是雪中送炭。
如何关注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发展?从课程意识来看,围绕学生的发展,意味着:1、关注每一位学生。
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注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从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切、对学生热切的情感、对本职的热爱。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和倡导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理念是指对传统课程教育进行改革,以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理念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内容的调整:新课程改革将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
课程内容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项目制学习等,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评价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强调终身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评价方式也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科成绩的评价、综合素养评价和个人发展评价等,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的发掘。
通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能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新课改给我们指出了教学的方向。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发展”就是新课程改革得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得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得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得情绪生活与积极得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得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得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与展示教学中得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与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各种道德表现与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得道德生活与丰富得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得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就是经验”得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得深度、广度。
而新课程改革奉行得课程观就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得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1、课程就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这课程得内容与意义在本质上并不就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得,在特定得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对给定得内容都有自身得理解,从而对给定得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得课程”。
2、课程就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
教师与学生不再就是外在于课程,而就是课程得有机构成部分,就是课程得创造者与主体,她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得过程。
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与获取知识得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得发展。
“整体得人”包括两层含义:人得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
人就是一个智力与人格与谐发展得有机整体,生活得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得其它构成——自然、社会就是彼此交融得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得协调发展。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得整体性。
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得书”,特别就是几本要考试得“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得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 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等重要目标,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等。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次,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实现目标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强调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学习新课标,思考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目标
学习新课标,思考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目标21世纪伊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而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尤为重要。
一、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人,站在一线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改理念,予出色的进行教学。
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差异化教育,因材施教。
2、教师的角色变化及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等。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简而言之,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
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首先,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
其次,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积极的知识传授和情感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
最后,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3、对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解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每天都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式的听取老师的讲解。
新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doc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第1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个学生。
关注的本质是尊重、关心、关心。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快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各种道德因素,还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达和道德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爱、同情、责任感。
以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确立了“课程即经验”的新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
然而,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课程理念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教育体验系统,旨在使学生获得教育体验系统,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1、课程是一种体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着本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从而不断地改变和创新给定的内容,使给定的内容能够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个过程,强调参与和生成。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课程的外部,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他们一起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换句话说,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学习者拥有和获得知识的主要活动过程。
因此,自然是课程,生活是课程,自我是课程。
2 、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完整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和生命的完整。
人是一个智能和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命的完整性表明人和世界的其余部分构成自然+社会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1、寻求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课程忽视甚至分离了孩子的完整性。
一方面,学习等同于“阅读”,阅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书”进行测试,而忽视非学术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经验,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 引言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教育发展,适应社会变革和学生需要的新要求。
本文将探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其核心思想、目标和实施方式。
二. 核心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获取,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 目标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国民。
具体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他们成为有创造力的社会成员。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倡导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 实施方式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引入探究性学习。
推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积极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强调实践教育。
加强实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培养综合素质。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5.推动教育评价改革。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减少对知识记忆的单一评价,鼓励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五. 结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国民。
通过设立明确的目标和实施方式,我们可以推进教育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这意味着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
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
因此,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
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
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总之,要使新课程能有效实施,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个人收集整理-ZQ课程本是用来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地一种手段.但课程发展地历史和现实却清楚地表明,并非所有课程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地发展.有地课程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了学生发展地障碍,束缚了学生地发展.我国地课程就存在这方面地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地课程主要是一种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地学科课程.这种课程地突出特点是重社会地要求,轻儿童地需要;重人类地种族经验,经儿童地个人经验;重知识地逻辑体系,轻儿童地心理特点.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地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地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地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地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地教育,与这种教育相适应地课程改革,也必须着眼于学生地发展.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都在强调: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地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地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地世界”.认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安排,也被称为教育地四个支柱:(1)学会认识,即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地手段;(2)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地能力,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地环境产生影响;(3)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参与人地所有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4)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地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地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这四个支柱是一个相互联系地整体,每一个都应该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地一种全面地、终生持续不断地经历.这种扩大了地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地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地财富.上述思想已经渗透到不少国家和地区地课程改革之中,对我国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这种课程与儿童之间经常存在着明显地脱节甚至对立.在重视这种课程地人看来,“儿童只不过是未成熟而有待于成熟地人;是知识浅薄而有待于加深地人;他地经验狭隘而有待于扩大.他地本分是被动地容纳或接受.当他是驯良地和服从地时候,他地职责便完成了”.很显然,这种课程是不利于学生发展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地发展地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地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地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地信息收集和整理地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地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地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地良好个性品质.基础教育是国民地奠基工程,面临地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地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地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地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地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地有用人才.课程改革一定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一定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地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地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地是整个地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地人,是富有创造性地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地生活.学生地发展不是某一方面地发展,而是全面、和谐地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地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地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地发展目标上地融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葫芦岛市连山区锦郊乡初级中学校长:邸绍谦2010-3-221 / 1。
新课程的重要核心及改革理念三篇.doc
新课程的重要核心及改革理念三篇第1条新课程十大理念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 1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2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改变模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旨在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化应逐步实现。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
它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这里,一切、意味着所有教育和教学战略的制定以及在学校中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应基于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
这里的“学生”。
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个学生;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所有课外活动。
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生存能力,独立学习,与他人合作、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如何处理事务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从而确保我们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有些人简单地把这句话融入所有学生的一切。
“五个、主要目标”课程改革专家一致认为,在邓小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首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
首先,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传统。
二是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第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四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五,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六是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新一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体会.doc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体会.doc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开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安康成长的根底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开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的锁定在可以有利于学生终身开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根本生存才能一自主学习的才能,与人合作的才能,信息搜集与处理才能,学会办事的才能,独立生存的才能。
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在将来社会生存与开展。
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 - 切为了-切学生的一一切。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口号虽然比拟动听,但假如把它理解为“老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老师的指示下进展”等,那将是中国学生的最大不幸。
如今不少所谓重点中学的校长,总是带着自豪的神情向外界介绍:“我的学校是全封闭管理....”当我听到这类话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难道要把一一个自然人转变化社会人的教育,却可以把受教育者最
美妙的青春封锁在“全封闭”的校园里吗?将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假如你今天不生活在将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 - -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事业的建立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根底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
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
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
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
学生是
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内容: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传统课程忽略甚至割裂了学生的整体
性。
一方面,传统课程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专注于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把学
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 ,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 ,而忽略了
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另一
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就此,新课
程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
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
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
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
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
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人是一个
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三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及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变化
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这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也是新课程新的地方。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它倡导的学生观是: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
发展是有规律的。
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教育。
3.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
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4.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国家的未来是要靠这些学生来支撑,需要他
们来继承和发展。
2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教育学生必须做到:
1.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
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要做到关注全体。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
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教师要对学生
有切的情感,自己的。
使得教育事成自己的趣,学成学
生的趣,或者是“游” 。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的形成。
堂不是学科知的殿
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要求教要充分把握和倡各种道德因素,要关注和
引学生的道德展,要使教学程成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
体。
4.要真得关注学生学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的意愿、能力以
及情感、度、价等方面的健全展。
不能指关注学生的学果,而忽了
学生的学程。
3教的角色化
1.教要从去的“ 教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去的“中心地
位” 成主地位,成学生知的授者,学生得知;成学生心理、
品德的促者,学生展成一个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有用人;成学生学
的激者、者,各种能力和极个性的培养者,使学生成一个适社会
的有用人才。
2.教必成教学的研究者,教必由“教匠” “教育家”,教必提高自己的知水平,必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教育的目,程改革的宗旨。
3.教是新程的建者和开者,新程要求教必在程改革中主作用,教不能
只成程施中行者,教更成程的建者和开者。
才能程符合适学生的特点。
4.教是文化、知的播者,学生潜能的开者,学生学的促者,
学生成展的伴随者,在的教育中,教是知的授者。
新程就要求教必要扮演上
面的几个角色。
四从理念看,新程改了学生的学方式
《基教育程改革要(行)》明确指出:改程施于接受学、死硬背、机械的状,倡学生主参与、于探究、勤于手,培养学生搜集和理信息的能力、取新知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往期的灌式学使学生得内向、被、
缺少自信、恭⋯⋯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造性。
学方式的改善是以教教学行的化前提的,因而我把教教学行的化和学生学方式的改善程改革
成功与否的重要志,从某种意上,也是素教育能否深入推的关因素。
新程使得学生的学方式生根本性的,改原有的一、被的学方式,建立和形
成旨在充分、学生主体性的多化的学方式,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1现代学习方式有:
1.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
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
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
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
?
2.探索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
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
序与方法。
3.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分为四至六人若干小组,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帮助,
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
2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
1.主动性
其表现为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让学习变
成学生生活中的最大的乐趣和追求。
2.独立性
其表现为“我能学” 、“我一定行”。
它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在能力。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
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
4.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
形成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的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
互相交流,达到共识。
5.问题性
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6.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 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交互性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7.生成性
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灌输而言的。
注重学生基于原有经验背景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建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