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就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就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与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就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就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就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就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她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就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就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就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就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就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她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她们的主动参与与自主发现,妨碍她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和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承载着诸多理念与指向,对推动教育的变革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思考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指向,探讨其背后的内涵、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要义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在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另一重要方面。
这不仅仅包括知识的获取,还涵盖了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美育等多方面的发展。
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被置于突出位置。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而实践能力则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还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教师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指向的具体体现(一)课程目标的多元化新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目标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还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等。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
这种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体会.doc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体会.doc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开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安康成长的根底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开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的锁定在可以有利于学生终身开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根本生存才能一自主学习的才能,与人合作的才能,信息搜集与处理才能,学会办事的才能,独立生存的才能。
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在将来社会生存与开展。
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 - 切为了-切学生的一一切。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口号虽然比拟动听,但假如把它理解为“老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老师的指示下进展”等,那将是中国学生的最大不幸。
如今不少所谓重点中学的校长,总是带着自豪的神情向外界介绍:“我的学校是全封闭管理....”当我听到这类话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难道要把一一个自然人转变化社会人的教育,却可以把受教育者最
美妙的青春封锁在“全封闭”的校园里吗?将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假如你今天不生活在将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 - -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事业的建立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根底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定,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
这里的“学生”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
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
对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的几点理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
新课改就是目前仍在实施中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在时间序列和内容逻辑上,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应是 20世纪 8 0 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的素质教育。
在今天看来, 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正是“以人为本”。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这样的目标表述就高度概括了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指明了我国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关键一环。
本人查阅了若干文献,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认真理解。
一、“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人文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在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等的思想是一致的。
它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世人生,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强调人的经验和实用理性。
这种理性注意力更为集中在人如何安身立命之上,主要是从实际经验出发,体悟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就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也缺少科学、数学理论和形式逻辑,只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这个“人”是群体化的、普遍意义的人,没有太多个体的因素,更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个人。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种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主义的主体和中心,以满足现实的人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里就突出了每个人的发展,在群体中还注重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人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目的。
看新课改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应运而生。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将我在新课改中的感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改带来的变革1. 课程改革新课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改革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评价方式改革新课改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过程性和发展性。
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而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新课改中的感悟与体会1. 教师角色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素养: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三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出发点包括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而民主化则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树立终身研究观,终身研究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并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教育家们都很重视对学生研究兴趣的培养,将兴趣作为学生研究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研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
要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巧妙地创造激趣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情感培养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研究积极性。
为此,我们应该注重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通过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运用变式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中探究物理定理和命题,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交流和合作,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形式,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XXX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和交流;布置小组研究任务,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让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互相启发和研究。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
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
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看,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关注人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人。
边缘人是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这种人在教学中或被排斥或被遗忘。
教师要同情并更好地理解边缘人,要“消解优生中心”,关注全体。
如果说关注“优等生”是锦上添花,那么关注“边缘人”则是雪中送炭。
如何关注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发展?从课程意识来看,围绕学生的发展,意味着:1、关注每一位学生。
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注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从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切、对学生热切的情感、对本职的热爱。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和倡导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理念是指对传统课程教育进行改革,以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理念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内容的调整:新课程改革将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
课程内容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项目制学习等,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评价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强调终身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评价方式也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科成绩的评价、综合素养评价和个人发展评价等,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的发掘。
通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能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新课改给我们指出了教学的方向。
新课程标准 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等重要目标,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等。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次,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实现目标等方面所具备的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强调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具体来说,这个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这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这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评价不再是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7.批判与创新: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8.回归生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际需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终身发展。
学习新课标,思考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目标
学习新课标,思考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目标21世纪伊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而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尤为重要。
一、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人,站在一线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改理念,予出色的进行教学。
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差异化教育,因材施教。
2、教师的角色变化及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等。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简而言之,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
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首先,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
其次,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积极的知识传授和情感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
最后,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3、对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解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每天都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式的听取老师的讲解。
新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
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新课改是指中国自 2001 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引言新课改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新课改自 2001 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二、新课改的主要理念1. 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首要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解决问题。
3. 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新课改倡导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类型和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5. 改革评价方式新课改要求改革评价方式,不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综合素质评价、表现性评价、等级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三、结论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改革评价方式等。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
新课改核心概念界定新课改是指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下面将对新课改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培养,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新课改要求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
新课改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学科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素质,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三、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环境。
新课改倡导从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各个方面,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个性化发展旨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学生。
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旨在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传达。
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新课改要求教学评价要注重多元化、综合化和个性化,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能力和发展潜力,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核心概念包括素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个性化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学评价。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这意味着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
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
因此,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
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
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总之,要使新课程能有效实施,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
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容: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传统课程忽略甚至割裂了学生的整体性。
一方面,传统课程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专注于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就此,新课程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三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及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变化
1 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这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也是新课程新的地方。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它倡导的学生观是: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教育。
3.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4.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国家的未来是要靠这些学生来支撑,需要他们来继承和发展。
2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教育学生必须做到:
1.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要做到关注全体。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教师要对学生
有热切的情感,热爱自己的职业。
使得教育事业成为自己的乐趣,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或者说是“游戏”。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的形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要求教师要充分把握和倡导各种道德因素,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4.要认真负责得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不能指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3 教师的角色变化
1.教师要从过去的“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过去的“中心地位”变成主导地位,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获得知识;成为学生心理、品德的促进者,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有用人;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使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2.教师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
3.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这样才能够让课程符合适应学生的特点。
4.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成长发展的伴随者,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新课程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扮演上面说的几个角色。
四从理念看,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1 现代学习方式有:
1.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
2.探索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3.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分为四至六人若干小组,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
2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
1.主动性
其表现为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在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让学习变成学生生活中的最大的乐趣和追求。
2.独立性
其表现为“我能学”、“我一定行”。
它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在能力。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
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
4.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的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交流,达到共识。
5.问题性
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6.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交互性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7.生成性
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灌输而言的。
注重学生基于原有经验背景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建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