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合集下载

[2002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2002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集会)会谈(多人商谈)必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儿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上海卷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上海卷

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15分)鼠,特别是家鼠,本是令人痛恨的动物,然而它在十二生肖的乐队中却有拉首席小提琴的荣耀。

古人用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对应,“子”位的鼠永远打头。

鼠与人类关系密切,有关鼠的童谣在旧时深受儿童喜爱。

流行于京津一带的《小耗子偷油》,今天五十岁左右的人都会有印象;而《猫拿耗子》中“耗子大爷”的形象更带有几分老北京市民的懒散与穷讲究,十分可爱。

不过,最为儿童神往的莫过于“老鼠娶亲”的民间传说,几乎流行于全国。

春节前后,有关生肖的年画、剪纸,不仅是成年人点缀年节气氛的物品,更是儿童进入童话世界的向导。

在浙江绍兴一带,人们常称年画为花纸。

鲁迅《狗·猫·鼠》一文忆及童趣有云:“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

”清代梁玉绳《清白音集·嫁鼠词自注》:“俗传除夕鼠嫁女,窃履为轿。

”民间布玩具多有表现这一题材者,颇受儿童欢迎(如图)。

旧时流行的玩具,用手帕折叠为鼠,或用布缝制而成者,都曾是儿童的宠物。

作为生肖,老鼠在民间艺术如剪纸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清光绪间山东掖县“十二生肖童子”之一的鼠。

但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老鼠题材者就不多了。

元代钱选《桃枝松鼠图卷》所绘并非家鼠,明宣宗朱瞻基则有《苦瓜鼠图卷》,画的分明是家鼠了。

文学作品中,鼠的形象在《诗经》中早见,如《魏风·硕鼠》、《庸风·相鼠》等。

唐代曹邺的《官仓鼠》以鼠喻贪污之官吏,有《硕鼠》遗意。

唐代王度的《古镜记》写鼠妖为魅,开后世鼠婚故事之先河。

《西游记》第八十一回至八十三回,写无底洞中的老鼠精逼唐僧成亲,是鼠婚故事的发展。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阿纤》一篇,写人鼠恋爱,生动传神,但以鼠为妇,恰如许仙爱上了雷峰塔下的白蛇,终不如狐妖花魅更具浪漫色彩。

高中作文2002年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 北京卷 上海卷

高中作文2002年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 北京卷 上海卷

2002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北京卷上海卷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

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

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

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

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

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

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总分60分)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

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

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上海卷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0分)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立即领悟而停顿。

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

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

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

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

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象——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

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相反,他们被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完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

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

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也不会造成奇迹,更不能用以取代一本好书的精读,然而,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的精读更加容易。

这种练习会帮助你在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

你有多少次翻看一页又一页,心里却在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的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现象。

2002年高考试卷

2002年高考试卷

2002年高考试卷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

B. 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

C. 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

D. 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

B. 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

C. 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

D. 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

3.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 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 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 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 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 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 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 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美关系___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你比他只是__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这几天我_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 一再多少往往。

B. 再三多少常常。

C. 一再稍微常常。

D. 再三稍微往往。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基础1.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加速_______,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锐减。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________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由于全球化的现实,如今美国新的对华大战略既不能以________为基础,也不能突然丢弃长期以来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做法。

A.融解凝视遏制B.溶解窥视遏制C.溶解凝视遏止D.融解窥视遏止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②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③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身的故事,如《月光曲》与贝多芬、《二泉映月》与阿炳。

④感人的乐曲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

⑤想一想,哪一首最让你怀念,哪一支曲子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⑤①③C.④②⑤③① D.④②①③⑤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各题。

篇1: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一种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亦作“婉晚”。

迟暮。

(1)词的上片写景极具特色,请从色彩和动静的角度加以赏析。

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试题举例评析

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试题举例评析

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阅读试题举例评析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中的读写结合试题有新意,命题时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下面就考生答题情况作些分析:第9题.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

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

(4分)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的试题,能比较综合地考查考生的评价和语言表达能力。

试题的得分率为0.74,区分度0.34。

从答卷看,考生的答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能结合具体的例子,紧扣成语运用中的此类现象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并根据文章的要点进行分析,谈出自己的看法,语言表达比较清楚。

下面是三例考生的答案:·以上广告语是以成语为基础,改写几个同音字而成。

对于做此广告的人来讲,或许会使消费者记忆深刻,但这样运用成语,不仅会使一些正读书的学生误以为“真”,把原先正确的成语写错,理解错,而且,久而久之,会使成语这一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为“打油诗”,不利于成语代代传诵。

·以谐音的形式篡改成语中的用字现今已成为时尚。

其实,这是对于我们文化的玷污,篡改后虽能以新奇招来众人的目光,但更多的是对原成语含义的破坏。

且这也误导了许多许多仍处于初学的孩子,这不仅是对华夏语言文化精华的不负责任,更有误人子弟之嫌。

·这些化用成语的广告语,一是运用了成语独特的“四字格”形式,兼具了节奏感、音乐美并符合大众视听的对偶的审美要求;二是这样的成语运用对记忆有很强的亲切感,易使人很快地记住这些广告语;三是将广告宣传内容通过谐音等方式融入其中,巧妙地构思活用,真正起到宣传作用。

以上三点,广告语中对成语的有机化用,非常有助且有效。

(2)文意理解不准确,分析、评价不到位,语言表达也不够清楚。

例如:·首先这些广告语是广告商缺乏文化底蕴的表现,在吸收了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之后,却造就了这样不伦不类的广告语,我感到十分寒心;其次,这与许多消费者缺乏文化素养也有一定关系。

【VIP专享】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VIP专享】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A. B. 10C0C. . AD.D.A..99B. B. A.98C.B. D9.7CC.A.“.” DD.A..96 BB..A9.5C“”.B. D9.4C. C. D.A.DA.9. 3B. B. C92.C). AD. .9AD1. “.B‘’?. ”B. A9.0C“”.”. A. A.8D7B. . B. 86C. AA.D.D. .8BB5.<.< 8C4C.. AD..D8. 3BCA... DA8..2“” B.BA.8.1C“”. B. AD.8.0C.B. AD7.9.C(). B. AD.7.8C.B. D77.C“C”.. AD.D. .76B“”C. . A.D. 75BC.. A. DA..74 BB. . A7.3C“”.B. 7D2“./C”C“.”. AD.D. . 71BC.. A.D7.0“”B“C”.“.A” . DA6..9“” ABB... 68BC“”..A6.7C“D”..B. D6.6C. D.DC. . B. A6. 5C. A. D. 6B4. C. A. D. 63CB..A. DA6..2“?” BB.A. . 61C.B. AD.6.C0. B. D5.•9CC. . AD.D.A.5.8B“”. B. A.57C. B. D5.6CC. . AD.D. . 55BC.. A.D.54BC. . A.DA..53B. B. 52CC. . AD.D.A.5. 1B. B. A.50C.B. D49.C“C”. .A. DD.A.B.4.8 B. A.47C.B. 4D6.“C”C“.”. AD.D. . 4A5B. . B. A.44C.B. AD.4.3C.B. D4.2CC. . AD.D.A.4.1“B” .B. 40C. AD.D. .39BC. . A.DA.3.8B“”. B. A3.7C“”. B. DA36. C“”. B.AD3. 5.C(). AB..D.34BC.. 33CD.. AD.D.. 32BC.. A.D.31B“C”.. A.D.30BC. . A.D. 29BC. . A.D. 28B. C. A.D. 27BC. . AA.D.1.2961B(1). B.1921C59. CA.1D92.14B7C. . A.D. 23BC. . A.D.22B“C”. . A.D. 21CBA.. D2. 0C“”.QAB.. 1D9.“??CB?..” A.D. 18BC.. A.DA..17B. B. 16C. D.DC.. B. A1. 5 D. C. B. A1. 4C. A.D.C13.B1.9 A. D.2102 B.D. C. B. A1. 1 D. C. B. A1.0A. B. C. D. “”“” 9 D. C. B. A.8 D. C. B.C. A7.“” A. D6.CB.. A. D.5B. D. C. B. A.4 D. C. B. A.3 D.“C.“”B.“A” .“” 2C. A. D.1B[.03]

2002高考试题及答案

2002高考试题及答案

2002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语言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第一节(共2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5分)下面共有25个句子,每个句子均有一个词或短语划有底横线,请从每个句子后面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与划线部分意义最相近的词或短语。

答案一律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 Parents are apt to spoil their only child.A. tend toB. like toC. have toD. pretend2. He took a short cut through a cornfield.A. turnB. wayC. cutD. route3. They made an agreement to meet outside the cinema.A. promiseB. suggestionC. decisionD. appointment4. He was absorbed in the book and forgot all about the time.A. interestedB. surprisedC. angryD. left5. He has difficulty breathing.A. got troubleB. had funC. took careD. found interest6. The man has been on the run since he escaped from prison.A. in dangerB. in chargeC. in troubleD. on the move7. They suggested that he (should) go and see his doctor immediately.A. offeredB. admittedC. askedD. proposed8. I hope to be able to publish a novel sometime.A. writeB. haveC. printD. bring out9. It's difficult to come to any conclusion without enough evidence.A. judgmentB. decisionC. doubtD. opinion10. She's always complaining about her husband's laziness.A. askingB. talkingC. arguingD. expressing11. They can't afford to pay their bills.A. manageB. promiseC. failD. expect12. You should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port in education.A. recognizeB. thinkC. knowD. realize13. The government's plans have been widely criticized.A. consideredB. examinedC. disputedD. condemned14. He finished the marathon and felt a great sense of achievement.A. successB. joyC. prideD. gain15. We shoul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A. connectB. relateC. uniteD. link16. His suggestion was flatly turned down by the committee.A. absolutelyB. forcefullyC. directlyD. definitely17. The situation demands immediate action.A. needsB. causesC. expectsD. offers18. The police are anxious that there may be further disturbances.A. worriedB. excitedC. angryD. joyful19. He is studying to become a physician.A. healerB. doctorC. surgeonD. therapist20. He is a very talented writer.A. wiseB. giftedC. experiencedD. professional21. He found it hard to live within his means.A. means of communicationB. way of lifeC. money availableD. ability to earn22. Economic problems are alway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ones.A. boundB. linkedC. limitedD. connected23. The group will benefit from the exchange of ideas.A. gainB. profitC. learnD. improve24. Rober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his brother in character.A. oppositeB. identicalC. freeD. similar25. The guards' task was to prevent the prisoners from escaping.A. keepB. stopC. discourageD. block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阅读下面的短文,短文中有15处空白,每处空白给出了四个选项,请根据短文的内容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题详解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题详解

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题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语言基础知识部分共有六小题,总分为18分,组成了试卷的第一大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就语音、文字、词语、句子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考查,同去年相比,少了句子连贯、文学常识以及诗歌鉴赏题。

现就这部分试题试详解如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答案] D[分析]第一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形似字的读音辨析,考查形式由过去的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项改为选择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总体而言进一步降低了该考点的难度。

A选项“盐碱”与“减员增效”中加点字均读“jian”;B选项中“弹药”与“肆无忌惮”中的加点字均读“dan”;C选项“赤膊上阵”与“博大精深”中加点的字均读“bo”;D选项则四个加点字的读音均不同,“滇”读作“dian”(犹同“颠”);“嗔”读作“chen”(犹同“琛”);“缜”读作“zhen”(犹同“枕”);“填”读“tian”(犹同“甜”);“慎”读作“shen”(犹同“甚”)。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答案] B[分析] 第2题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

能力层级为A级。

本题考查形式由去年选出“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改为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难度上亦降低了不少,大部分考生应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答案是B,该选项中“随声附合”一词中的“合”字,应为“随声附和”。

应该说这两个字平时极易混淆,出题有一定的典型性,类似的还有如:貌合(和)神离;和(合)盘托出;曲高和(合)寡等。

2002全国卷 语文 精校对

2002全国卷 语文 精校对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到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神领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会)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200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简析

200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简析

200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简析编者按:上一期我们刊发了对高考全国卷及北京卷的分析,本期我们刊发上海卷命题组成员对上海卷的简析,下一期还将刊发不同试卷的比较分析,敬请关注.2002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简析文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考向何处去成了人们关心的热点.今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究竟有什么特点?与往年的试题相比,它有哪些新的发展?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略加分析.一,增强改革意识.稳中求进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命题工作继续坚持"三个有利",即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在前几年命题逐步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基础上,继续强化以能力立意的改革思想.今年高考语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认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并以高层次能力的检测为主.高考是一种高利害考试,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个考生的切身利益,而且涉及考生的家庭及亲友,涉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对于高考来说,稳定是第一位的.今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的稳定性表现在:命题的主要依据仍旧是上海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②试卷结构与往年相同,分阅读与写作两部分.其中,阅读部分由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含古典诗词)阅读组成.语文知识不再像1997年之前那样作为独立的一个板块,而是分散在读写实践中检测.③在总分不变的情况下,试题数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试题的分值分布和试卷的难易程度等基本稳定在2001年的水平上. 具体而言,试卷总题量稍有增加,文言文分值有所提高,试卷难度略有调整(去年平均分约为94分,今年约为93分).④题型基本稳定.但总的趋势是减少选择题,增加了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性试题. 二,注重语文因素的检测.强化文化积累的导向对于语文因素,过去我们往往把它局限于字,词,句,篇的语文知识,所以加强语文因素的考查,就是强化语文知识的考查.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它容易导致语文试题为追求知识的"系统性" 和"全面性"而产生繁,难,偏,旧的弊端.事实上,语文因素既包括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也包括通过运用语言文字形成的各种技能,还包括由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转化而成的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语文因素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广的概念,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今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具体的试题设计,都较明显地体现了这方面的特色.以阅读材料为例,阅读(一)是一篇关于读书的翻译作品.作者阐述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这种整体感知的阅读策略完全符合我们汉语文的特点.在古代, 我们的古文,古诗不分段,没有标点,词汇,句子的意思需要在篇章中加以定位.你了解的整体越多,你把握的局部也越多.在现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整体阅读仍然是我们学习汉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幸的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却是以教师的烦琐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感悟,把有血有肉的文章有机体"碎尸万段",肢解成缺乏灵性的残肢断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本次基础教育改革语文新课程大力倡导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阅读方式,以弥补原有分析式阅读的不足.由此可见,阅读(一)的取材正是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必须关注我们的传统经验, 重视我们的文化积淀.阅读(二)是一篇介绍成语的文章.从内容看,成语是汉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从形式看,它庄重典雅,且结构灵活,音律和谐,便于记忆.利用这样的测试材料,客观上对推动中学语文教生篁塑学,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再以具体的试题为例.19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上句或下句填写中国古代诗词中写雨的诗句.试题虽然只需填写三处(春潮带雨晚来急,山色空蒙雨亦奇, 细雨鱼儿出),但考查的绝非死记硬背,而是文化积累.事实证明,当前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功利性的驱使,并不注重引导学生记诵积累优秀的诗文,所以考生的答题情况普遍不理想.更令人奇怪的是,学生的高考复习也有背诵默写,但他们往往只背名句而不读完整的名篇,结果只要试题与他们的名句稍有出入,哪怕在同~首诗中,他们也只能望题兴叹.最典型的就是考生只会背诵"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不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因此,如果说高考是"指挥棒",那么利用这根指挥棒引导语文教学更多地注重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三,加强鉴赏能力的考察.强调学生的独立见解一般而言,评价,鉴赏能力作为阅读能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它在语文高考中虽屡有检测,但分值往往不占很多.而且以往高考的阅读鉴赏题常常把鉴赏的内容设计成若干选择项,然后让学生作出判断选择.这样的阅读鉴赏,无论是内容的品味还是形式的揣摩,都是由命题者按主观设想硬塞给学生,实际上学生既无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又不能形成他们个人的见解和思想.再者,鉴赏的对象多为文学作品,而读者对作品中形象,意境及作品社会意义等的理解往往是多义的.通过做选择题,学生只能接受统一的"标准答案",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些做法与阅读鉴赏的本义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今年高考上海语文试卷把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不仅数量多,分值大,而且均以主观性的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可以自主地发表个人见解.例如15题要求对画家吴冠中的《画里阴晴》中的一句话——"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仔细体味,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5分).22题要求仔细品味《随园诗话》中"霜高梅孕一身花"中"霜""孕"两字的妙处(4分).18题要求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一段鉴赏性文字(3分),等等.这里既有对字词,句子的鉴赏,又有对整篇诗词的鉴赏,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客观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实际水平.四,开拓多向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神.高考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试题注重多向思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例如阅读第9题,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为例,要求考生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解答这一试题,既可以从语言规范的角度作正向思维,指出上述广告语不是成语,而是乱用成语,是一种语言污染现象;也可以从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角度作逆向思维,指出这些广告语属于仿辞,或利用成语的四字格这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地借助谐音达到商业促销的目的.这种开放性的试题,打破了传统命题惯于采用单一定向思维的固定模式,有利于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是丰富多样的,对语言现象的解释也应该允许多样化,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可以给予肯定.再如命题作文《面对大海》,同样具有有利于学生开展多向思维,发挥创新意识的特点.近年来的高考, 话题作文成了时兴的热点,并且大有方兴未艾之势.话题,顾名思义是为学生打开话匣子提供一个议题,并且这个议题应该具有很强的"可议性",否则话题就失去了意义.但是近年来我们看到,有些高考话题作文的"可话性"并不很高,尤其是思维展开的方向并不是发散的,而是单向的.如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对丢弃"诚信"的思考,对"历史的文化"发表的看法等等.做这样的作文,考生一般只能从正面立意,作正向思维,而不能从反面立意,作逆向思维,更谈不上多向思维.由此可见,话题作文这一形式并不能一定保证考生有效地开展多元的写作思维.相反,好的命题作文却能使考生进行高度的发散思维,问题的关键在于题目本身的开放度如何.《面对大海》与近年来的一些话题作文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为考生创设了宽广的写作场景,不管他们曾经面对的是真实的大海还是银幕,荧屏上的大海,试题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至于写什么,怎么写,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决定.考生可以写面对大海的感受,面对大海的思考,也可以写面对大海的联想.运用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叙述,描写,抒情,也可以是说明或议论,抑或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表达的主题也可以千差万别: 可以从大海的奔腾不息写人生的奋斗不止;可以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抒写人类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也可以由海能载舟,也能覆舟,歌颂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还可以从大海的浩瀚,联想到知识经济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浪潮,从而引发人们深沉的思考……素质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培养创造意识,创新精釜篁塑。

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详解10101011

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详解10101011

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试题详解2002年高考(全国卷)考查的文言语段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从选文看并没有突破历年高考文言命题传记文的思路,材料当中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基本没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

从整体风格上看,《史记》属于正史,且“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学生非常熟悉,所以阅读材料完全符合高考“较为典范的浅易文言文”的命题考查要求。

然而《史记》中的传记文往往篇幅较长,就《李将军列传》一章即达数千字,显然不符合高考选文字数要求,尽管命题者进行大量删节和压缩,试卷所选部分还是达到了近600字左右的篇幅(其文学性及审美性已较原文大为削弱),为近几年高考文言语段字数之最。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不至于增加考生的阅读压力,试卷当中文言翻译的主观表述题部分并没再另选语段进行考查。

笔者现就今年高考文言试题的命题思想和解题方法试详解如下: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2002 中国语文(卷一)参考答案

2002 中国语文(卷一)参考答案

2002 中國語文(卷一)參考答案甲、作文(70分)一、獲取知識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你同意嗎?詴談談你的看法。

(1)解題:1、「獲取知識」包括來自書本的知識、日常生活實踐所得、旅遊所見所聞等。

2、「唯一途徑」指單一的方法。

3、「談談」二字可容許學生嚴肅地說理,或輕鬆地談個人的看法。

(2)寫作要求:1、本題要求學生就「獲取知識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這論題提出個人見解和論據。

學生的觀點可以是:同意、不同意。

惟論點頇清晰,言之成理。

2、闡述論點時,宜輔以適當例子。

3、「成功」一詞,學生可自行界定,若行文論據能針對該定義發揮,並能言之成理,即符合本題要求。

(3(4)以下內容或有離題之嫌:學生所談與「獲取知識」完全無關。

二、接到一個令我喜出望外的消息有感(1)解題:1、「接到」指從某些途徑得悉,如書信、電話、電郵、面談等。

2、「喜出望外」意指遇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喜而特別高興。

3、「消息」猶指信。

4、「有感」指因接到一個令我喜出望外的消息所引發的內心感受。

可以是一面接到該個消息時,一面解發之感受;亦可以是接罷該個消息後所引發的感受。

(2)寫作要求:1、本題重點在「有感」,要求學生抒發一己感受,並簡略交代接到「一個令我喜出望外的消息」一事,內容當以抒情為主。

2、所寫感受頇與「接到一個令我喜出望外的消息」一事的過程有關,不宜憑空抒情。

3、布局不拘,惟頇鋪排得宜,詳略恰當。

4、學生可採用任何抒情手法寫作本文:如直接敘述、間接敘述;直接抒情、借物興情等。

(3(4)以下內容或有離題之嫌:學生所寫與「接到消息」完全無關,如親眼目睹某事發生等。

三、夏日沙灘眾生相(1)解題:1、「夏日」指夏季的日子,不論晝夜。

所指不僅香港的夏日,也不宜拘泥於是否6-8月。

2、「眾生相」泛指諸色人等各自不同的表情或表現。

(2)寫作要求:1、學生所寫頇緊扣夏日沙灘的特色,並從多角度描繪海灘上諸色人等各自不同的言行、表情、活動等。

2、學生所寫,應以人物動態為主。

2002-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含答案

2002-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含答案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全国卷)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及答案

(全国卷)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盐碱箴言呼喊减员增效感激涕零B.阐述弹药禅让肆无忌惮殚精竭虑C.束缚薄荷簿册赤膊上阵博大精深D.滇池嗔怒缜密精卫填海谨小慎微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留恋流连忘返厉害利害得失B.质疑不容置疑符合随声附合C.变换变幻莫测旁证旁征博引D.株连珠联璧合大意微言大义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2002年高考试题——综合(文科使用)上海卷

2002年高考试题——综合(文科使用)上海卷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综合能力测试试卷(文科使用)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全卷共10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共81分)考生注意: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上都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校验码,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正确涂写难考证号和校验码。

2.第Ⅰ卷(1~27小题)为单选题,由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在答题卡上。

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铅笔涂黑。

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卡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答案需要更改时,必须将原选项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

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一.下列图表反映,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上海市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支1.上海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B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C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D 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上述图表还反映出A 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人的比率有上升趋势B 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有下降趋势C 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不变D 人均消费性支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逐年下降3.这个趋势告诉我们①人们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需求都已得到满足②需要积极吸收居民储蓄③需要进一步拉动内需④需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二、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中国人民奋起抗战,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4.日寇在中国不断挑起事变,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下列事变发生在上海的是A “—·二八”事变和“七·七”事变B “—·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C “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D “八·一三”事变和“九·一八”事变5.在日寇侵略上海的两次事变中,都率军奋勇抵抗的中国将领是A 蒋光鼐B 叶挺C 张治中D 李宗仁6.在华北,八路军不断出击、重创日寇。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在2002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有一篇文章没有标题。

这篇
文章内容丰富多样,但是没有使用与题目相同的文字作为标题。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的价值,引人深思。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举例和比喻,向读者传达了诸如努力奋斗、珍惜时间、关心他人等重要的价值观念。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故事更加丰富有趣。

整篇文章没有使用标题,以便让读者更加关注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读完这篇文章,人们不仅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也会在思考生活的意义时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总之,这篇没有标题的文章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千字文》
《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
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
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
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
相反,他们被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完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应该有
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精美文档
3
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 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 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甚至说“黑”与“白”都不是色彩,而中西 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的色彩感,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 的技法都不很适用。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 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 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 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10.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作者的心情是 。(1 分) 11.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4 分) 作者的独特感悟: 传统文化的渊源: 1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两项是(6 分) A.水彩画是水墨画的变种。 B.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画”的说法有不同的见解。 C.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 D.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要胜于晴日美。 E.“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彩感。 F.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用是反衬。 13.文章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意在说明 (2 分) 14.作者喜欢画阴雨天的景色,并有自己的风格,这与他长期接受水墨画和 的文化传统熏陶是分不开的。(1 分) 15.文章末尾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 仔细体味这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60 字左右)(5 分)
1.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两个悲剧《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请再写出一部他的悲剧作品:
(1 分)
精美文档
1
2.第二自然段中,“透视图”指的是 (2 分)
3.第四自然段运用“岔路”与“干道”的比喻,是为了说明
(2 分)
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把握整体,不要在快读第一遍时看注解和参考资料。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 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
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
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
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
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
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象——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三)阅读下文,完成 10—15 题(19 分) 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车窗外, 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 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 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 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色调里,或者说它们都 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中 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 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我自学过水彩画和水墨画后,便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我不喜欢英国古老风格的水彩画。我以 往的水彩画可说是水墨画的变种,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西
2002 年全国高考语文上海卷及其答案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 题(10 分)
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立即
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
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 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
过的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
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
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19.中国古代写雨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和下句。(任选两句)(2 分) ,野渡无人舟自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微风燕子斜。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0—23 题(8 分) 甲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 未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乙 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也;村童牧坚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随园 担粪者,十月中,在梅树下喜报云:“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 身花。”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余因有句云:“只怜香雪梅 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 20.乙文中的“少陵”是指 (人名)(1 分) 21.甲文中,郑谷建议齐己,将“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其理由是 (1 分)
B.快读第一遍时,就要把握文章的内核。
C.快读第一遍时,虽跳过某些地方,但为进一步理解打开了通道。
D.迅速读完第一遍无需考虑全书的条理。
5.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
(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6—9 题(15 分)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
多少。你必须设法把握全书的条理,并将它牢牢地抓住。
一个好的读者会力求了解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则谜语。读者的态度就像侦探寻找基本概念的线索一样,
对任何能使线索清晰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迅速地读完第一遍这一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你若
肯遵守,就会意外地发现,你可用极少的时间,领悟到极多的道理,而且做起来毫不费力。
精美文档
5
22.乙文中,“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 梅孕一身花”。仔细品味这一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的妙处。(4 分)
23.这两则古代诗话告诉我们,写诗作文要善于向各类人学习,甲文所指对象是 乙文所指对象是 (2 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 24—27 题。(17 分)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 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 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 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 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 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 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 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月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2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 分)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 不旬日必见( ) 已而道平生( ) 25.“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 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2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 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
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 中有 166 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 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 凝神。还有一些其他用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6.古人格外重视“四字格”成语的原因有 。(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7.下列成语中的六个,它们的来源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写相关的成语的序号(3 分) ①名正言顺 ②开天辟地 ③图穷匕见 ④钩心斗角 ⑤画蛇添足 ⑥精卫填海 ⑦黔驴技穷 ⑧卧薪尝胆 ⑨落花流水 出自 的成语: ⑤ ⑦ 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8.这篇文章结构清楚,从成语的 到 ,较为详尽地说明了 (4 分) 9.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 现象做具体分析。(4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