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方式及困境

合集下载

试论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

试论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

马 山地 区 易 涝 易 旱 等 自然 灾 害 , 样 的 地 理 自然 环 境 这
制 约 着 当 地 人 们 的 生 产 生 活 方 式 , 又 由此 而 产 生 了 却
适 应 当 地 人 文 生 态 环 境 的 民 族 传 统 文 4= 即 马 山 壮 族 1,
三 声 部 民歌 。从 历 史 文 化 、 文 景 观 来 看 , 山 县 历 人 马 史 悠 久 , 峰 异 洞 、 山丽 水 随 处 可 见 , 里 有 被 誉 为 奇 奇 这
县大 体 分东 西两 大部 , 部 多为 大 石 山 区 , 峰林 立 , 东 石 悬 崖 陡 壁 , 一 般 海 拔 5 0-6 0 米 , 高 海 拔 为 8 4 “ 0 --0 - 最 4 米 ; 西 部 多 土 岭 丘 陵 , 势 比较 平 缓 , 般 海 拔 中 地 一 2 0 5 0米 ” 0— o ②。 境 内 除 了 红 水 河 流 经 县 北 外 , 有 仅

三声 部 民歌与 生态环 境 的关 系 , 示其 产 生 、 承 、 揭 传 发
展 之根源 。


马 山壮 族 三 声 部 民 歌 与 当 地 生 态
环 境
文 化在 环境 中产 生 , 时文 化又 调 控人 们 的生 产 同 方 式 , 约 人 们 的生 活 方 式 。 文 化 的 发 展 是 与 其 生 态 制
陈 海 霞
5 00 ) 3 0 6 ( 广西 民族 大 学 文 学 院 , 西 南 宁 广
摘 要 : 文化是环境 的产 物, 文化 与环境 互动 的过 程促 成 了文化 的发展 。广 西马 山壮 族三声 部 民歌 是 一种 原生
态 民歌 , 它作为 马山壮族 的传 统民间文化, 因适应 当地 社会 历史发 展而被传 承 至今 。从 文化 生态的视 野探 讨 了广 西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的关注,成为了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本文将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音乐中的一种传统形式,它是以无伴奏的方式演唱,主要由男性合唱团体演绎。

三声部民歌是指同时存在低音、中音和高音三个声部,并且各个声部之间相互呼应、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和声效果。

这种多声部的合唱形式在世界音乐史上并不多见,因此也使得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了非常特殊的音乐魅力。

在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探究时,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其音乐结构。

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结构非常丰富多变,它通常以“问答式”或者“反复叠加式”为主要组织形式。

在演唱过程中,不同的声部会相互呼应,形成了音乐上的对话,这使得整个歌曲充满了生动的表现力。

在某些情况下,三个声部会同时进行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相互交织叠加在一起,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还体现在其独特的音乐语言上。

在音乐语言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注重对声音的处理和运用。

在传统的民歌演唱中,歌手经常会运用颤音、滑音、装饰音等技巧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使得歌声更加动人、感染力更强。

由于壮族语言的语音特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通常采用较高的音调进行演唱,这不仅增加了音乐的变化性,也使得歌曲更富有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还表现在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和韵律在不断地演变和丰富。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们往往会运用一些特殊的节拍和韵律,从而使得整个歌曲更富有动感和跌宕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视听享受。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还表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上。

作为壮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声部民歌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民歌的一种流派,以其独特的音乐特征而闻名。

本文
将从旋律、节奏、曲式和演唱技巧等方面对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探究。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具有独特的模式。

它采用六声音阶,包括123456六个音符,与其他民歌的五声音阶不同。

这种六声音阶的运用使得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独特的旋
律走向和音阶变化,给人以新颖的听感。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感强烈。

通常每个小节内有3-4拍,每拍有3-4个音符,
整首歌曲节奏感明确、稳定。

特别是在演唱时,演唱者会强调每一个拍子的节奏感,突出
旋律的节奏变化,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曲式一般为AABB,即一段音乐旋律(A),再一段旋律(B),然后再回到第一段(A),最后再回到第二段(B)。

这种AB交替的曲式结构使得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重复曲段时依然能够保持音乐的连贯性和丰富性。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演唱技巧也非常独特。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中通常有一个主唱
以及两个和声。

主唱负责主要旋律的演唱,而和声则负责在旋律上衬托、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演唱者会用特殊的卷舌、音颤等发声技巧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在演唱时还会运用一
些特定的吟唱方式,如平掌吟唱、负手吟唱等,使得歌曲更加有韵味。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包括六声音阶的旋律、强烈的节奏感、AB
交替的曲式以及特殊的演唱技巧等。

这些音乐特征使得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独具魅力,成
为壮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试论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是东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声部民歌。

它特有的演唱技巧和风格,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和发展三(多)声部民歌,不仅可以推动马山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它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标签:三(多)声部民歌传承发展一、三声部民歌的特点和价值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即人与自然相结合而孕育的民族文化珍宝,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壮族山区一代代传承至今。

据《岭南录异》记载:“汉代时期,土民劳作之余,逢年过节,三五成群唱欢为乐。

‘欢’者‘歌’也”。

唐代开始,壮族山区山歌盛行,而且从单声部发展到两个声部;到了明代后期衍化为三声部。

最初它主要聚集在馬山的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古寨瑶族乡、加方乡等地,当地农民群众称它为“欢哈”“三顿欢”或“三步欢”。

总之,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具民族性、独特性、原生与活态性等民族文化生态价值。

壮族三声部民歌包括三个声部,代表主旋律的第一声部、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第三声部由两人以上合唱者合声附唱。

一声部、二声部独立音调,三声部陪衬和声。

三声部民歌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比较罕见。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广西马山壮族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劳动生产情感和文化智慧的结晶。

它的发现,填补了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

2000年11月,《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后,在该报上评价说:广西民歌是全国之冠,马山民歌是广西之冠。

二、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传承发展现状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国家的文化不断流入中国,特别是流行音乐很受青年人的青睐,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年轻一代的人们不再用山歌传情,也不再欣赏和学习山歌,在年轻人的眼里唱山歌那是“老土”的行为,当前的马山壮族三(多)声部民歌传承现状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传承人老龄化、断层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受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媒介传播的影响。

壮族民歌艺术形式、特点与发展探讨

壮族民歌艺术形式、特点与发展探讨

壮族民歌艺术形式、特点与发展探讨壮族民歌艺术形式、特点与进展探讨一、马山壮族三声部论文联盟民歌艺术形式三声部是一种原生态民歌流传于广西马山壮族一带,民间俗称三顿欢,它是在二声部欢得基础上,加入一个专唱“哼”、“哪”衬词得低音声部而形成得.这种民歌现象极为珍稀,具有迥异得民族唱法、独特得演唱技巧及艺术魅力.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得口头文学,是壮族特有得传统音乐样式.所谓“三声部”,要紧是同一首歌曲由三个声部构成,第一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是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合唱.三个声部都能突出主旋律,第一、第二声部独立音调,演唱者全用支声复调合唱,具有三度合声风格.一直以来,当地群众称三声部民歌为“欢哈”(汉语意思为“合声”山歌),有非常多种音调,常见得有蛮欢(用当地点言唱)、卜列欢(特点是要颠倒唱两次)、加方欢(类似于蛮欢,调子比蛮欢柔和)、结欢(特点是唱得时候,一字一音停顿,情调粗犷)等调.演唱得时候,时兴“哈”声.三声部民歌得歌词讲究押韵,结构要紧有五言、七言、五三五、六言几种,复杂而又有规律.但从马山、上林这些有三声部民歌流传得地点来看,这一带得歌词差不多上又是以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得结构为主.五言四句式得歌词符合壮歌得普遍押韵,如四句式得蛮欢《树木生山上》:树木生山上,小草长岭间,你莫嫌我小,日后见高低.这是一首二三押韵得四言歌,第二句得第二个词和第一句得末尾词押韵,第四句得第三个词和第三句得末尾词押韵,同时第二、第三句末尾词相互押韵.除了这四句式得押韵方式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得押韵,它与壮族民歌得一般押韵规律一致,如五三五言六句式得歌词,通常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以《辛苦歌》为例:好比斑鸠鸟,真孤独,在藤上啼哭;孤儿没有父,多辛苦,泪流如雨注.以上这首歌属于五三五结构,它得第一、第二句末尾词与第三句得第三个词相押韵,第三、第四句末尾词又相互另压一个韵,第四、第五句末尾词与第六句得第三个词相互押韵.这些句子虽简短,却都要求腰足韵,是有严格得韵足得.又如五三五言六句式得《喜酒歌》: 金童配玉女,天地许,得佳偶天成;开处福气腾,受得贫,受得日号你.(歌词大意:金童和玉女相配,这是天地都赞许得,这对佳偶天赐姻缘,自此福星高照,能够一起忍受贫苦,吃苦耐劳,受到大伙儿得赞扬,以后会过上好生活得.)这首歌词得结构、押韵方式和上一首《辛苦歌》是一样得,壮族群众用这种结构形式得歌词来演唱三声部,抑扬顿挫、悠扬动听,蕴含着无穷得艺术魅力.二、平果嘹歌艺术形式壮族嘹歌是闻名得壮族长篇古歌,是通过长期得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得加工和删改,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得歌谣集.与其他口头传唱得民歌不同,它得内容相对固定,同时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得传统民歌.般认为,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这个地方得“嘹”有特定得含义.在壮语中“嘹”是“玩”、“玩耍”、“娱乐”、“玩乐”得意思.在许多壮族人得观念中,出去对唱山歌,是“玩”、“玩耍”得重要内容.青年男女去野外对唱山歌,谈情讲爱,俗称“贝嘹坡”,即到岭坡上对唱山歌.由此可见,“嘹歌”一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得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嘹歌是属于双声部得山歌,分高声部和低声部,以两两对唱得形式进行对歌.唱词有一个共同得特点,即韵律上基本上腰足韵或头足韵互押,嘹唱歌词差不多为五言四句,唱词由两句一联得两联组成,押韵方式与汉族诗歌不同,每联得韵律关系是:后句得腰(第二第三句)和前句得足(最后一个字)互押.两联之间得关系是:前一联后句得足和后一联前句得足互押.壮族嘹歌曲调比较丰富,除了《船歌》有固定得曲调以外,一般不固定哪些歌词用哪个曲调,也能够用不同曲调唱同一首词,嘹歌通过千百年得传唱,与当地得方言(壮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哈嘹、嘶咯嘹、得客嘹、那海嘹、长嘹、酒嘹等各具特色得曲调.三、壮族民歌得特点(一)与壮族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民歌得产生和与当地壮族人民得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劳动生产之间存在较为紧密得关系,壮族民歌得使用频率在婚嫁、丧葬等具有显著民族特征得活动占据着尤为重要得作用.壮族民歌依照其唱歌内容能够划分为以下几种:互咨询姓名歌、招呼咨询候歌、农事家常歌、表示喜爱歌、婚否试探歌、山盟海誓歌、共吃宵夜歌、知识咨询答歌、互赠礼物歌、送不歌等.一般情况下,壮族民歌都贯穿在人们得日常生活或整个活动中,以歌声来传达人们得思想及欢乐.(二)是壮族人民民族特征得显著体现形式壮族民歌不仅涵盖了本民族人民得智慧结晶,成为壮族文化得知识宝库及百科全书,而且对人们日常行为及道德起着重要得约束规范,能够正确协调社会与壮族人民之间得关系.壮族民歌既传达了人民在生活中总结出来得各种劳动经验、常识、哲理、审美意识等,而且从本质上体现了壮族人民对人类、生产、农事、自然独特得看法及认识.壮族民歌来源于人们日常得生产生活,同时又高于人们得日常生产生活,是民族特征得显著体现形式.就像拉法格所讲“这种出处不明,全凭口传得诗歌,乃是人民灵魂得忠实、率真和自然得表现得形式;是人民得知己朋友,人民向它倾吐悲欢苦乐得情怀;也是人民得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得备忘录.”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得显著代表,人们能够通过研究民歌来探究壮族人民得各方面信息. 四、壮族民歌得进展形式(一)坚持走论文联盟区域特色进展道路广西具有现在得地域优势,沿边、沿海、沿江,周围围绕东盟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及华南经济圈,为壮族民歌提供了一个特别好得进展平台.相关部门应该把握壮族民歌鲜亮得文化特色,整合丰富得民族文化资源,利用自身位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得天独厚得地域优势,在文化旅游业得带动下,深入挖掘并持续拓展壮族民歌得妨碍力.给予培育文化产业足够得重视力度,走出具有显著区域特色得壮族民歌进展道路;以多种类型、精彩纷呈得对外文化交流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锦绣八桂”得独特内涵及魅力,树立良好形象.坚持走区域特色进展道路能够从本质上将壮族民歌与其他类型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在展现其独特魅力得同时,也能让观赏者深刻领会到壮族民歌丰富得内涵.(二)壮族民歌与文化产业共同进展近几年时刻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迅速进展,带动了人民得生活质量及水平得显著提升,人们对文化得需求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得平台,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得进展空间.广西被给予“歌海”得美称,其中民歌得种类和表现形式都特别多,在爱护这些原生民歌得同时,应该将其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进展.广西丰富得民歌资源是进展文化产业得显著优势,能够将壮族民歌贯穿在节庆文化活动中,在融合基础上带动壮族民歌得全面进展,不断探究研制新型壮族民歌文化进展方案.例如在每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为壮族民歌提供一个发挥得平台,利用南宁艺术节得号召力及妨碍力迅速提升壮族民歌得认知度.与此同时,在深入挖掘壮族民歌文化内涵,推动其获得更大进展得同时还应该给予爱护壮族民歌文化资源足够得关注.壮族民歌得进展必须习惯时代得变化及需要,然而在这过程中应该注重壮族民歌本身特点得爱护,幸免在进展过程中同于大众.总而言之,不管从文化或者经济得角度来进行分析,具有丰富资源且特征显著得壮族民歌文化不仅完全能够与文化产业共同进展,而且具备支撑文化产业良性运行得条件.(三)深入改革文化进展体制大力进展广西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政府扶持、市场主导得原则,实行企业运作得新机制.在当下广西壮族民歌艺术产业化得运作中,政府无疑居于主导性地位,其正确得指引,有利于形成良好得舆论氛围并使壮族民歌在新得层面上展开.因此,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强有力得组织和引导作用,用前瞻性得引导和超前得促进功效作为招商引资得金字招牌,促进文化产业进展得政策逐步成型,使文化产业基地走向规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极其重要得.尤其是加快国有经营性机构改制,加快进展壮族民歌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重点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得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壮族民歌产业示范基地,进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得壮族民歌文化产业群;鼓舞民间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壮族民歌文化产品,不断习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壮族民歌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城乡文化市场;推动壮族民歌文化产业升级,为规划和实施壮族民歌文化产业进展提供强有力得保障;做好政府职能得转变,通过市场治理,改变仅靠行政手段推动产业进展得传统方式,实行企业运作得新机制,大力扶持壮族民歌文化产业得进展,不仅正确引导民众,同时还采取一定得措施来提高壮族传统民歌文化因素,以使更多得人能更好地理解壮族得传统民歌文化.五、结束语壮族民歌在以后几年时刻内以何种形式寻找进展空间,在当下是一个难度较大得咨询题,没有人能够给予确切得回答.然而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随着人民族意识得不断觉醒,相关单位、部门或个人在结合现代高科技媒介技术得协助下,全面了解并掌握市场环境中隐藏得机遇,契合全球化进展趋势,引领壮族民歌在赞新时代领域中寻找到适合自身进展得平台.与此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壮族民歌能够在各方引导及支持下焕发出更绚烂得生命力,为文化产业贡献上一份微薄得力量.。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县,壮族是马山县的主要民族。

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本文将探究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指壮族民歌中的一种形式,它有三个声部:主音、副音和伴奏声部。

这三个声部共同组成了马山壮族民歌的特殊音乐构成。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主音是整个乐曲的核心,它承担着音乐旋律的主要表达。

通常,主音的音域较高,音色明亮,旋律动听,富有感染力。

主音的演唱方式通常是单人或者合唱的独唱形式,旋律流畅而有力,充满感情。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副音是辅助主音的音乐声部,通常以低音的方式出现。

副音与主音相呼应,增强了整个音乐的层次感和韵味。

副音的演唱方式多样,既可以是独唱,也可以是合唱的方式。

副音的音色较为沉厚,有时会加入一定的装饰音,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伴奏声部是整个乐曲的支持力量。

伴奏声部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鼓、锣等,它负责保持稳定的节奏和韵律感。

伴奏声部的鼓点有力而有节奏感,为主音和副音提供了紧凑而稳定的音乐基础。

1. 突出的节奏感: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感强烈,鲜明而有力,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这种节奏感常常与伴奏声部的打击乐器密不可分。

2. 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常通过多种演唱方式和音乐装饰来表达情感,如颤音、滑音等,使得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栩栩如生的自然描绘: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常通过音乐来描绘大自然和农耕生活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和自然的美妙。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构成和丰富的音乐特征而闻名于世。

它是马山壮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瑰宝,也是广西壮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广西壮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方式及困境

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方式及困境

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方式及困境壮族三声部民歌主要流行于广西马山、上林、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乡、加方乡、里当乡和古零镇是分布的密集地带。

最早出现在唐宋,盛行于明清时期,是一种流传于民间极为珍稀的民歌。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曲调优美、旋律动听,且欢调多,堪称广西之最。

其结构为三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的音调,第三声部陪衬和声,三个声部都能突出和丰富主旋律,声部间互相协调,音调和谐,声色悠扬,悦耳动听,风格独特。

三声部的歌词结构一般是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并且有严格的腰脚韵。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的感情、文化、智慧的结晶,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恋爱、婚丧和乐神等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民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表达壮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在调查中得知,三声部民歌歌圩是壮族人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汇集在一起对歌的传统歌唱活动。

除此而外,人们过年过节,婚嫁办喜事、定亲、拜结老同、新屋落成、满月酒、办丧事、串村和赶街在路相遇、姑娘回娘家探亲等等,都有男女对歌,壮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歌谣与民间习俗相依存,与壮族文化同发展,可谓壮族民歌无处不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方式早在唐宋时期,在史书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壮人迭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它所表现的是壮族人民劳作之余,在山野对歌,借由最能拨动心弦的歌腔和声势来表达最炽热的感情以感染对方,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智慧的结晶。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经岁月,能够世代相传至今,与其传承方式分不开。

(一)在仪式与庆典中的传承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山歌是壮族人民喜庆仪式的主要内容,喜庆仪式与山歌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对壮族人民来说,没有山歌的节日和庆典是不存在的,而没有节日和庆典的生活也是不存在的,山歌正是在这样的仪式和庆典中得到传承。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马山县壮族民歌的一种类型,它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旋律上独具特色。

这种民歌通常由男、女两个主唱和合唱队伍组成。

男主唱一般担负高声部或中低声部,女主唱则负责低声部或中高声部。

这样的分声部安排使得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丰富多样的声音组合,旋律层次丰富,音域广泛。

马山县民歌还注重音高的起伏变化,旋律曲线曲折起伏,给人以动感,富有情感表达。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节奏上独具特点。

马山壮族民歌的节奏非常鲜明,常常以激昂有力的节奏为特色。

这种节奏表现形式多样,有快速的、连续的鼓点,也有缓慢的、有规律的节拍。

节奏变化丰富,既有连续的快速音韵,也有节拍稳定的部分。

这种节奏的丰富变化使得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引人入胜。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音色上独具特色。

音色是指乐器或人声通过共鸣所产生的特殊音质。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注重人声的表现,男、女主唱在合唱时的交互对唱使得音色层次更为丰富。

男高女低的声音交相呼应,产生独特的和声效果。

民歌中还常常使用一些传统乐器,如锣、鼓、芦笙等,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也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增添了浓厚的乡土味道。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情感表达上独具特色。

这种民歌注重情感的表达,通常用歌唱的方式表现壮族人民对生活、爱情、家园等的感情和热爱。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鲜明特点以及丰富多样的音色,都能够很好地表达歌唱者的情感,使得歌曲充满了情感的力量。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这种音乐特征表现在旋律上具有丰富多样的层次,节奏上鲜明有力,音色上独具特色,情感表达上充满力量。

这种特殊的音乐形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形势下马山民歌传承途径创新思考

新形势下马山民歌传承途径创新思考

2015.12马山民歌是江汉平原民歌的代表,其奇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态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特色,马山民歌五大调,即《喇叭调》、《伙计调》、《嘚嘚调》、《叮噹调》、《哦吙调》,更是远近闻名,深受人们喜爱。

马山民歌是在田间产生的民间艺术,其种类繁多,有田歌、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等。

明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不但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时至今日,马山民歌更有强烈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是值得我们保护的珍贵财富。

为了使马山民歌更好地传承下去,荆州区委、区政府、荆州区文化体育局以及荆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了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了荆州马山民歌的历史沿革及演变过程,并加强对荆州马山民歌的学术研究工作,2014年,由荆州市委宣传部、荆州市文化新闻广电局出品、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民歌荆州———楚国故都、三国名城、民歌经典、城市名片》光碟出版发行。

全碟共收录荆州民歌16首,其中荆州区马山民歌7首,包括享有盛名的“五大调”;荆州区文化体育局、荆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将在2015年底编辑出版《马山民歌选》一书。

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宣传和培训,如通过走进校园、走进社区以及举办各种文艺汇演,让更多的人认识马山民歌,增加马山民歌的群众基础。

一、马山民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当前在马山民歌的传承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外来文化的入侵,马山民歌传承将面临更多挑战,具体存在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马山民歌的理论研究不深,出现传承人断代现象传承人稀少、结构不均衡是制约马山民歌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马山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有王兆珍、黄清芳、段家红以及冯清俊,作为口头传承的文化艺术,随着老一辈歌者的年龄增长以及身体衰弱,马山民歌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

大多数从事马山民歌演唱的都是当地爱好者,其素质相对较低,不能从深层次对马山民歌进行理论研究,给马山民歌的传承带来阻力。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本文将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探究,从音调、节奏、旋律和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美妙的民间艺术形式。

一、音调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调首先表现为通俗易懂,与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相似。

这些歌曲通常采用七声音阶,较为简单明了,易于传唱和理解。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调还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在不同的歌曲中,音调会随着情感变化而不断转变,旋律起伏跌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调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些歌曲通常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借助音乐表达出土地的情感和人们的生活态度,因而与其他地方的民歌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节奏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明快而富有韵律感。

通常伴随着轻快的鼓点,让人们欢快地跟随音乐的节奏起舞。

这种节奏感来源于当地特有的舞蹈形式和生活习俗,更具有欢快活泼的特点。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还表现为多样性和变化性。

不同的歌曲在节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既有明快热情的,也有稳重深沉的,使人们在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的也能够感受到不同情感的冲击和感染。

三、旋律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多变而富有情感。

这些歌曲的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通过旋律的跌宕起伏来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故事情节。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还呈现出较强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这些歌曲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旋律表达出当地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使人们在聆听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歌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通过旋律的高低起伏和变化,这些歌曲能够深深地触动人们的心灵,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聆听时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染,使得音乐真正成为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交流。

四、表现形式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而丰富。

壮族三声部民歌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

壮族三声部民歌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
传播到壮乡的山区。 马山地区盘山公路 的铺设 , 手机互联 网通讯 站 的建设 , 在 给山区人 民带来了极 大的便利 。而与此 同时 , 大量
的广西马 山壮族三声部民歌 。 马山壮族三声部 民歌素有 “ 中国民
歌一绝 ” 之称 , 其演唱风格独树一帜 , 民族特色非常鲜明 , 充满浓
郁 的生 活 气 息 , 它 以纯粹 、 地道的壮族语言进行 演唱 , 体 现 出一
民 族 文 艺
文艺生 活 L I T ER A TUR E L I F E
2 O 1 5 — 0 5
壮族三声 部 民歌文化 的传承任重道远
王 靖茗
( 华南理 工大学 艺术学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音乐越 来越被重视 , 是为 了推进 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文章 以马 山壮族三声部 民歌为 例, 对 民族艺术的特点以及现状与传承展 开分析。弘扬 中华 民族艺术文化 , 任重而道远 。
作用的。 在这点上广西各级 政府 和民间组织都做了巨大努力 , 也
取得了显著 的成绩 ,而在南宁的马山县民俗 文化 展示 馆就是其 中之一。笔 者在参观该馆厅时 ,能够直接了解马山地区当地文 化, 身临其境地感受壮族 三声部 的生存环境 。在展厅 中 , 有 民歌 演唱者表演 了壮族三声部 民歌等多个节 目。其中表演的演员都 较为年轻 , 这是文化馆 为了保护和发展三声部 民歌 , 专门招收的 歌唱演员 。 一方面可以保存 民间文化 , 另一方 面还可 以组织宣传 教育。表演 队伍 中, 一个童声合 唱尤为精彩。 壮族三声部 民歌文化从娃娃抓起 、 从课堂教育抓起 , 已经迈
普遍而言 ,现阶段会 唱民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无论是 习 俗、 劳动主体方面 , 还是音乐传承方面 , 都 出现 了严重脱节。 现在

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以传播学为视野

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以传播学为视野


马 山壮族三声部 民歌的传播要素
二是传播范围。马山壮族三声部 民歌在被发现
之 前 ,传 唱 的范 围仅 是 马 山壮 族 民间社 会 。经 过相 关 文艺工 作者 的调 查研究 以及 南 宁 国际民歌艺术 节 、 中 央电视 台 的大 力 宣传 后 ,原 生 态 的民歌 被 录制 成 唱片 、光碟 、电视 节 目等 ,开 始在 马 山壮族 山 区之
效应 是其 在 短 时 间 内得 以 大力 传 播 的结 果 。然 而 , 古朴天 然 的三声部 民歌 在壮 族 传 统 的社 会里 是 如何
的流动传承过程也表现为传播 。在此 ,我们可以从 传播学 的角度对三声部民歌在流传 中的传播情况及 相关传播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是传播者。马山壮族 三声部 民歌的传播者几 乎全是当地壮族群众。在 马山壮族传统社会中,人
四是传 播 效果 。马 山是个 孤远偏 僻 的大 石 山区 ,
为 了缓 解 劳 动 的疲 劳 ,为 生 活增 加 一些 乐 趣 ,他 们
么 (a ht、通过 什么 渠道 (hog h hca. syw a) truhw i hn c
n1 、对谁 (o w o 、产 生 什 么 效 果 ( i h t e) t h m) wt w a h e et 。这 个结 构 被5 拉 斯 韦尔 程式 ” J ’ 。 { 广 西马山壮 族 三声 部 民歌 属 于信 息 的 一种 ,它
部民歌初现》调查报告 ,向世人宣告 了广西马山壮 族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三声部 民歌的事实。随后 ,专 家学者相继来马山,对三声部民歌进行搜集 、整理 , 南方 日 报、中央电视 台等媒体也对三声部民歌进行 相关 报道 。20 03年 ,马 山 三声 部 民歌 在第 五届 南 宁 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上正式亮相 ,其独特 的艺术 魅 力震撼 了国内外 观众 ,再 度 引起 了音乐界 的关 注 。 从 传播学 的视角 上 看 ,马 山壮 族 三 声 部 民歌 的轰 动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发布时间:2021-04-12T10:16:46.81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下作者:何曼远[导读] 有关文化其属于环境的一项产物,在环境和文化互动中推动文化发展。

作为原生态民歌代表的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其属于马山壮族的民间文化,由于和当地社会历史相符所以被传承到现在。

基于文化生态环境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传承和发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路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城北小学何曼远 530699摘要:有关文化其属于环境的一项产物,在环境和文化互动中推动文化发展。

作为原生态民歌代表的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其属于马山壮族的民间文化,由于和当地社会历史相符所以被传承到现在。

基于文化生态环境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传承和发展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路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生态;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发展及传承引言:从文艺生态学领域来讲,无论是艺术的产生还是发展均同其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维持着紧密联系,任何一个民族均是在指定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与发展本民族文化。

针对马山壮族是自然和人相契合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在经过几百年洗礼,一代代传承于壮族山区。

一、简析三声部民歌渐趋衰落原因(一)日益减少的传承人日渐减少的传承主体是三声部民歌传承的主要危机。

基于社会的进步,提高的工业化程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现代化生产工具,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获得解脱[1]。

伴随受到强烈的现代传媒冲击,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原生态民歌审美价值逐渐降低,年轻一代更喜欢时尚动感的流行歌曲,针对原生态民歌已经不如老辈一样倾注热情,也失去了学唱原生态民歌的主动性。

同样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为传承与发展原生态民歌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另外各地音乐学院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例如小提琴、钢琴、西洋管弦乐等。

在新社会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和老一辈相比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不同,降低了他们愿意、喜欢学习原生态歌曲的兴趣。

广西马山壮族山歌现状调查分析

广西马山壮族山歌现状调查分析
的, 广 西 壮 族 马 山历 史 悠 久 , 具 有浓 厚 的 历
这 样 的 一 种 生 活 方式 当 中 , 人 们 为 了 减 轻 到 , 广 西 马 山 壮 族 民歌 是 在 祭 祀 等 的 宗 教 劳动 的负担 , 于是 他 们 会 通 过 唱歌 的 形 式 活 动 中 产 生 的 , 并 且 对 于 人 们 的 生 活 有 着
状 的特 点 , 希 望 为 未 来 广 西 壮 族 山歌 的 进 式 , 通 过 在 节 日中 各 种的 歌 曲表 现 形式 , 表 乐 观 , 这 主 要 是 由 于 这 样 的 几 个 方 面 的 原

在 民俗 因 。 步发 展提供一些意 见 , 并 且 促 进 广 西 壮 达 的 是 一 个 民 族 内 心 的 一 种 声 音 。
以, 正 在 这 里 是 广 西 马 山壮 族 山 歌 发 展 最
好的地区之下 , 我 们 对 这 一 地 区 进 行 了调
究的学者 却是非常少 的 , 本 论 文 通过 调 查 1 . 2节 日方式
广西壮族 山歌 , 研 究 他 的 历 史 起 源 以 及现
节 E l 是 一 个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展 现 形 查 , 但 是 如 今 马 山 壮 族 山歌 的 情 况 却 不 容
2 0 1 4 N O 0 7 Ch l n a Ed u oe t 1 o n l n n ov at i o n Her a l d
体 育 与 艺术研 究
广 西 马 山壮 族 山歌 现 状 调 查 分析 ①
杨 春 林 ( 广西师 范学 院音 乐舞蹈 学院 广西南 宁 5 3 0 0 2 3 ) 摘 要; 广西 马山壮族山歌是一种 原生态民歌 , 在 历史的流 传中散发 着马山壮族人 民的智 慧结晶 。 以三 声部 民歌 为代表 的 马山壮族 山歌 如今 面临着一些 困境 , 通过 我们调查发现其 生存状 态 以及 发展 状况并不 乐观 。 未来 如何 保 护 马山壮族 山歌 , 使得其 在未来 有着进一 步的

试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与其人文生态环境

试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与其人文生态环境


节庆 与 三声 部 民歌
马 山壮族 的传 统 节 日和 民歌 有着 密 切 关 系 ,它
意为请天上掌管五谷 的 “ 神农 ”到场 ,给刚补 的寿 米赋以天地之灵气。喃魔完毕 ,儿女们将如数 的寿 米 倒 人 缸 内 ,用 红 布 盖好 ,烧 香供 奉 三 天 ,然 后 将
寿 米 缸放 到 父母 床头 边 ,供 其 往后 食 用 。在 节 日当 天 给 家 中长 者设 宴席 庆祝 的 时候 ,宾 客 中的歌 手 还 要 给 长者 唱 歌庆 贺 ,歌 唱 的 内容 主要 是讲 述 父母 养 家 的艰辛 以及 抚养 孩子 的不 易 。如 : 古 壮文 : 陷勒 睡 下译
容 显然 可 以看 到 ,歌谣 创 作 的场合 是 古 代农 业 节 庆
中重要 的口头表演仪式 ,而且 ,它们也因此成为一
份直 接 的证 据 , 来证 明产 生这 些定 期集 会 的情感 。 [] ”2
汉 译 :带 儿躺 下去 ,
时儿 哭喝粥 ,
() P 传统民间歌谣的产生,是古代农业社会庆典 的需 6 要 ,民歌 是节 日活 动 中 的重 要 内容 ,马 山壮 族 的 节
修 又底 跟主
对民歌的生成 、传承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法 国学
者 葛 兰 言在 他 的著 作 《 代 中国 的节 庆 与歌 谣 》 中 古
对节庆与民歌的关系作如下论述 :“ 歌谣是一种传统 的、集体的创作 ,它们是根据某些 已经习惯 的主题 在 仪式 舞 蹈 的过 程 中即兴 创 作 出来 的 。从 它 们 的 内
收 稿 日期 :2 1 —0 0 1 7—0 7
古壮 文 :浪 勒科 乐理
汉 译 : 若 儿知情 理 ,
忆父母 情义 , 有 妻后 ( 父 与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摘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

本文从该民歌的起源、表现形式、音乐特征、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究。

通过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研究,可以发现其音乐特征对于壮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当地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必要继续深入挖掘和保护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这一民间音乐宝库,以确保其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独特魅力,为其在当地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音乐特征、传承、发展、文化、重要意义、传承保护、民间音乐、挖掘、地位、探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音乐形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亟需文化研究者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保护。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作为壮族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失去了兴趣,传承的薄弱已经成为当今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进行深入的音乐特征探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更有利于推动其传承和发展,并为壮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乐特色,对于探索壮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传统音乐的演变以及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音乐特征的探究,可以深入了解壮族文化中音乐的地位和作用,挖掘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丰富和完善民族音乐研究领域。

2. 正文2.1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起源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壮族古老的传统文化积淀。

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作者:蓝日浩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3期摘要: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是壮族劳动人民的骄傲。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喜欢原汁原味的三声部民歌,传统的三声部民歌正被年轻一代慢慢疏远和遗忘。

如今我们应用现代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三声部民歌,传统的三声部民歌应该改革,应该与时俱进。

关键词: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发展创新一、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马山县壮族三声民歌源于本县的古零镇,加方乡一带。

它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谐调。

音色柔和,风格统一,深受听众喜爱,三声部民歌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比较罕见。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方面原因,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一直不为外界所知。

1982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范西姆到马山县采风,发现了这里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并撰写论文把它推向世界,当即引起音乐界的轰动,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狭隘论调。

此后,马山县全面开展了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1999年和2000年,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少数民族歌曲比赛均获得金奖,2004年自治区把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确定为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六个试点项目之一,同时命名马山县为“广西民间文艺之乡”,2007年,它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它又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三声部民歌从此引人注目,并得到广泛展示和有效保护。

从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被发现震惊中外,到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被誉为传递给世界的亮丽名片,从挖掘、保护、传承马山三声部民歌的理念为世人所认同,当地非常重视打造马山三声部民歌文化品牌,传承形式丰富,不仅建立三声部民歌专业演出队伍,开展巡回演出活动,还在区内外乃至国际展示三声部民歌,扩大三声部民歌品牌的影响:建立承袭的马山县文化旅游美食节,构筑传扬三声部民歌永久平台。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摘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丰富的音乐特征。

本文通过对其起源、曲调特点、表现形式、演唱技巧、音乐传承等方面进行探究,揭示了这种民歌独特的魅力所在。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丰富多样,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富有感情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我们也需要关注这种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确保其继续传承下去并对当代音乐产生积极影响。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音乐特征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同时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音乐特征、探究、起源、曲调特点、表现形式、演唱技巧、音乐传承、综述、影响、保护措施。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作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和保护。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特殊的音乐形式,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目前,对于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空白和不足之处。

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导致了相关资料的分散和不完整,使得人们对其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

有必要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揭示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文化内涵,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族音乐遗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音乐学科的研究与实践。

1.2 研究意义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研究这一民歌的音乐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广西地区的音乐文化,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

分析如何使壮族民歌在传承中发展

分析如何使壮族民歌在传承中发展

分析如何使壮族民歌在传承中发展【摘要】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壮族民歌在传承中出现了种种困扰。

就壮族民歌在传承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从多角度分析如何使壮族民歌在传承中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壮族民歌;传承;发展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民族独有的音乐文化,有着异彩纷呈的音乐体裁。

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被赞为诗性跃动的民族,它凭借着深厚的民歌传统而美誉远播。

壮族民歌作为壮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储备的精神食粮。

数百年来,历代传承,以其调式独特的活跃性,创作词曲的随意性;田园牧歌式的写意更是勾勒出了壮族人民勤劳、质朴,善良美好的本性。

因此,我们才更须要把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和传承下去。

一、壮族民歌的起源与分类(一)壮族民歌是壮族先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传递感情,歌颂劳动、生活、自然的歌曲,属于劳动实践的产物。

关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元朝时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壮族民歌是在壮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壮语隶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种方言,因此,壮族民歌也因地域性的不同而保持着迥异的风格,不过大体上壮族民歌都是依赖壮族的生活环境而存在。

(二)壮族民歌从形式上主要分为,勒脚歌、散歌、排歌,其中以排歌为主要代表。

每一首歌通常只吟一事,是排歌的一个典型特征,其词曲创作上较为自由,比较著名的有《嘹歌》、《布伯》、《莫一大王》。

其中《嘹歌》最具有代表性,从内容上大多都是反映了在封建地主阶级欺压下的恋爱男女悲欢离合的感情生活。

歌词结构一般为四句为一组,其旋律优美、节奏欢快,一般演唱的的形式大都以互问互答的形式,把它们拆开了就可以成为独立的情歌。

(三)壮族民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古歌、叙事长歌、劳动歌、情歌、仪式歌、童谣等,每种歌曲的传唱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尤其是仪式歌和情歌,其中时政歌规定最为严格,一般不能随意吟唱,更不容许乱唱,所唱歌曲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才可以吟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方式及困境壮族三声部民歌主要流行于广西马山、上林、忻城等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乡、加方乡、里当乡和古零镇是分布的密集地带。

最早出现在唐宋,盛行于明清时期,是一种流传于民间极为珍稀的民歌。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曲调优美、旋律动听,且欢调多,堪称广西之最。

其结构为三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的音调,第三声部陪衬和声,三个声部都能突出和丰富主旋律,声部间互相协调,音调和谐,声色悠扬,悦耳动听,风格独特。

三声部的歌词结构一般是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并且有严格的腰脚韵。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的感情、文化、智慧的结晶,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恋爱、婚丧和乐神等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民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表达壮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在调查中得知,三声部民歌歌圩是壮族人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汇集在一起对歌的传统歌唱活动。

除此而外,人们过年过节,婚嫁办喜事、定亲、拜结老同、新屋落成、满月酒、办丧事、串村和赶街在路相遇、姑娘回娘家探亲等等,都有男女对歌,壮民族的历史发展中,歌谣与民间习俗相依存,与壮族文化同发展,可谓壮族民歌无处不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方式早在唐宋时期,在史书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壮人迭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它所表现的是壮族人民劳作之余,在山野对歌,借由最能拨动心弦的歌腔和声势来表达最炽热的感情以感染对方,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智慧的结晶。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经岁月,能够世代相传至今,与其传承方式分不开。

(一)在仪式与庆典中的传承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山歌是壮族人民喜庆仪式的主要内容,喜庆仪式与山歌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对壮族人民来说,没有山歌的节日和庆典是不存在的,而没有节日和庆典的生活也是不存在的,山歌正是在这样的仪式和庆典中得到传承。

1、节日的传承马山壮族“月月有节”,正如正月初一、十五、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四、八月十五等均是其重要的节日。

在这些节日中,尤以“三月三歌圩”为著。

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马山壮族人民的歌圩日,这一天一大早,青年男女便相邀集到河边、大草坪或山坡上进行对歌。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青年男女三三两两地寻找各自的对歌对象,以歌代言,歌唱自然与爱情,往往通过对歌认识,相恋进而结为百年之好,在这种特殊的习俗中,歌唱与婚事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因此,生长于歌海中的壮民从小就有意识地学着唱歌,一般在十二岁时,就开始在随时随处可听见的歌声熏陶中学会了。

2、婚礼上对唱山歌婚礼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仪式,而对唱山歌则是仪式中重要的一环。

马山壮族的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两天,届时,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对于马山壮族人来说,结婚并不只是一个人、一家人的喜事,而是全村人的喜事,是全村人重大的集体活动。

婚礼中的歌唱活动最为隆重和热烈,为了完成一个隆重的婚礼,举行婚礼的家庭往往会想方设法邀请会调动气氛的歌师参加,让来客开心,尽兴地唱起他们热爱的山歌。

婚礼对于附近村寨男女青年而言,是一個重要的交流情感的机会。

在女方的送亲队伍(壮语叫“雅娜”)中,一般都有许多女青年,而且也会有几个善唱山歌的“歌手”。

送亲队伍到达的当天晚上,村上的男青年就会聚集到新人家中“求歌”,这种男女对唱常常要唱上一个通宵,有的还要延续到第二天的早上。

马山壮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仪式氛围中,自然也就不自觉地将山歌代代相传。

(二)歌师的传承马山人爱唱山歌,他们劳作时唱,走路时唱,喝酒时唱,谈情说爱时唱,红白喜事时唱,亲友见面时唱,分手时也唱,欢乐时唱,悲哀时也唱,甚至吵架时都用山歌,一些歌词是由歌者即兴创作的,但更多的歌词是由歌师创作的。

歌师是壮民中专门创作歌词的人,他们在壮民内备受尊敬,每逢嫁娶、迁居、祝寿等重大事情必定会请歌师来助阵助兴,而马山壮民的歌谣能口口相传至今,歌师功不可没。

温桂元,男,1933年4月出生,壮族,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有名的民间山歌手,现年83岁。

2021年6月,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21年6月,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他几乎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传唱、传承壮族三声部民歌。

他的父亲温文德曾是当地方圆十里声名远扬的三声部民歌高手,出口成歌,当地每逢红白喜事都要请温文德去唱歌,有时要对唱几天几夜才肯停歇。

长年耳濡目染的温桂元,从小就喜欢上父亲的“看家本领”,对三声部民歌越唱越有感情,并凭着唱歌的本领成为广西一代歌王,连续获得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现在,只有小学文化的温桂元已经整理和创作了上千首壮族三声部民歌,还主持安善村壮族三声部民歌业余培训班,不定期为当地村民进行培训,为安善村的小学生培训,目前已有40个弟子,每人都已掌握三声部民歌的技艺,并时常到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地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会欣赏壮族三声部民歌。

零锡耿,男,1944年8月出生,壮族,初中文化,1969年参加工作,从事文化工作38年,原马山县文化局局长,现已退休。

他对家乡的山歌有着特殊的感情,14岁时师从歌师黄金榜学唱山歌,不久学会了十多种山歌曲调,参加工作后,长期深入民间搜集整理三声部民歌。

近年来,创作有《风流几千年先》、《相爱嫌时短》、《爱妹你就喊出来》、《阿妹挑担过竹桥》等三声部民歌,多次参加区内外民歌比赛和展演并获佳奖,也多次在马山、南宁、广西、中央等电视台播放。

林杰成,男,1948年11月出生,壮族,初中文化,1969年3月参加工作,从事文化工作39年,原马山县文化馆副馆长,现已退休。

他从小就热爱文化艺术,10岁时师从屯里长者学唱山歌,不久学会了十多种山歌曲调,初中毕业后考进马山县文工团当演员,专长戏剧表导演和民歌演唱,是马山有名的山歌手。

曾多次进京演唱三声部民歌,并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还到过日本、韩国、埃及、芬兰等十余个国家进行表演,传播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

多次参加区内外山歌擂台赛和民歌大赛并获佳奖。

如1999年11月,参加广西民间歌手邀请赛夺得金牌奖;2021年10月,参加首届全国农村题材文艺会演获三等奖;2021年4月,参加广西南部壮族山歌擂台争霸赛获“歌王”奖;2021年6月,代表南宁市参加广西政协“红旅团结杯”山歌大赛获得“歌王”奖。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正是有了这些热爱山歌的歌师,有了他们的热情和付出,三声部民歌才得以代代相传,并能冲出马山的地域,飞向全世界。

(三)民间山歌爱好者的传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不仅有众多当地人熟知的歌师,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民间山歌爱好者,他们也在为民歌的传承而努力,韦文渊就是其中一员。

50出头的韦文渊,原来是一位经营杂货的个体户,但他特别爱唱山歌,他堂哥唱山歌“很厉害”,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跟着堂哥学唱山歌,除了“文革”那些年山歌被当成毒草禁唱之外,这一唱竞唱了几十年,而且还将歌永远唱下去,不仅自己唱,还组织歌手唱,成为当地的一位民间歌手“经纪人”,目前的他也是马山县山歌协会会长。

当地的红白喜事、参加各种山歌擂台赛和民歌大赛,找山歌手少不了他。

为了山歌,他放弃了能挣钱的个体户,全力扑在山歌的收集整理和歌手的“经纪”上。

“没有人教,现在的年轻人不怎么感兴趣。

大部分会唱的都老了,山歌都在他们的肚子里,过几年他们死了就带走了,不见了。

我要在自己没离开人世前,把那坡山歌全部制成光碟,传给后代”。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正是在这样一代代的山歌爱好者中得到了更广泛而持久的传承。

(四)媒介传播和传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除了传统的歌圩、仪式外,新闻媒体在其传播和传承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马山地处偏僻的大石山区,与外界的交通不便,因经济环境恶劣,长期以来被外人所歧视。

在长期的发展中,除了一些民俗学家和民歌艺术研究者曾关注这个歌种外,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存在几乎不为外部世界知晓。

直到1999年11月,马山民歌手林杰成等演唱的无伴奏三声部民歌《风流几年先》、《生活美如霞》,参加广西民间歌手邀请赛夺得金牌奖,并在第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亮相后,享誉海内外,这一民族音乐奇葩引起了新闻界的注意,各报记者纷纷采访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搜集整理者:马山县广播电视台作曲家蓝庆全,三声部民歌的发源地古零镇安善村民间歌手温桂元。

2021年11月,《南方日报》记者在采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后,在该报上评价说:广西民歌是全国之冠,马山民歌是广西之冠。

2021年7月2日,中央电视台到马山县拍摄50分钟的壮族三声部民歌风情片,全面展示马山县丰富多彩的壮族歌舞和民族风情,该片并于8月中旬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播放。

2021年12月1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到古零镇安善村采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业余培训班歌手,录制了“三顿欢”《真愁皱》、《家乡美,人更美》、《马山人爱养羊》、《马山人民欢》和“南蛮欢”《改革开放好》等五首民歌,并在央视国际在线频道上播放。

2021年8月,南宁市电视台記者采访并播放古零镇安善村小学生歌手演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

2021年5月,新华社记者采访报导古零镇安善村小学生歌手演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

2021年8月22日,广西电视台记者采访报导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人温桂元。

2021年6月16日和7月11日,中央电台记者先后两次到马山采访并播放被誉为“马山文化三宝”的壮族三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

而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也多次进京参加中央级组织的演出并在中央电台多次播放。

这一系列经由新闻媒体报导并传播开来的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一跃成为马山县的活招牌,也吸引了世界多家研究机构、人类学家、民族研究专家、记者、游客等,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从此开始走向世界。

壮族三声部民歌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得到重新的认识和传承。

(五)学者的推动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与学者的工作分不开。

上世纪80年代初,广西民族作曲家范西姆陪同上海一位舞蹈音乐创作编辑到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采风。

温桂元和当地的十几名歌手聚在村头大树下即兴演唱了祖辈口口相传的“三顿欢”壮族民歌,旋律奔放粗犷、优美动听,声部间配合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结构完整。

这使范西姆大为震惊,当即请温桂元与他进行细致挖掘。

1982年,范西姆几经考察,确定这种“三顿欢”就是三声部民歌,为此撰写了调查报告将之推向世界,引起音乐界轰动,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狭隘论调。

马山县广播电视台作曲家蓝庆全,多年来他一直在默默地搜集整理着壮族三声部民歌。

1983年,由他记谱的《共产党好》歌曲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乌兰牧骑式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1988年,他根据三声部民歌改编的男女声二重唱《三月三歌圩抛绣球》荣获了广西优秀广播文艺节目二等奖;1995年由国家民委组团的中国音乐家出访比利时在西欧各国演出时,他创作的三声部民歌《何时和妹再相会》和歌曲《山哥哥买了把洋吉它》倾倒了各国观众,被灌制成光碟向世界发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