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训练(文学作品阅读)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声的歌荒煤一九三八年的十月革命节。
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红旗在阵阵歌声里飘扬起来,街道上拥挤着灰色的人群,阳光投射在他们红红的脸颊上、衣领和胸襟上的红证章上。
落日似燃烧起一堆火焰,熊熊的红光在苍穹波动着。
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起来。
他有一张瘦削苍白的脸。
一双很大的眼睛,然而那样灰黯,没有光彩。
他身材很高,但瘦瘦的腰杆有些弯曲。
他慢慢地移动脚步,两腿之间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并且显出了膝盖的僵硬。
其实,他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是刚从监狱被释放,才来到延安的。
到延安三天,一切都在他眼前呈现着新奇的印象。
随着人群走进会场,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奇迹。
有最新式武器的军队和荷着红缨枪、大刀的农民自卫队站在一起,铜号和唢呐用完全不同的节奏齐吹着。
小脚的妇女,背着木刀的儿童团……每个人都在歌唱。
他觉得每个人都会歌唱,歌唱斗争的热情,未来的希冀……是一种幸福!可是他同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六年前的秋天,一个细雨濛濛的夜晚,入狱三个月的他突然被送进一辆黑色的大囚车。
一切都是漆黑的,车厢空旷旷的。
死亡的影子以最清晰的想象掠过他的脑海,却又没有恐怖。
车走入了街道,他借了些许灯光,看见了车厢里的同伴。
两个身材较高大的人,另一个是女的,却很瘦小,长长的头发盖住了脸蜷缩着;两个人中间,有一个站起来斜靠着车壁,一直不动地凝视窗外。
车子穿过一条热闹的街道,站在窗前的人猛然地咬着牙闷声叫道:“同志们!我们唱《国际歌》!”他也站起来,身子一晃,便挨近了那几个人。
那个高个子盯了他一眼,说:“唱!” 他摇摇头说:“我不……”汉子激怒地推了他一掌,冷笑道:“胆怯的东西!去你的……来,我们唱!”“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之文学类文本阅读麻鞋之歌
麻鞋之歌叶梓①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②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
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
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③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
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
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
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
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
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
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④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
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⑤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
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
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
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
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
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
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
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
”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八课时 赏析题解析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第八课时:赏析题解析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复习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基础知识点的四句口诀、赏析题公式及解题思路。
二.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文学类)考点分布与解析,如何解答赏析题这一类型题。
三.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讲解明确赏析题解题公式,并能配合口诀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准确判断赏析题的基本特征,正确写出该公式及相应口诀,并能复述解题思路。
四.教学重点1.准确判断某题是否属于赏析题,掌握该类题的解题思路;2.牢记赏析题公式,并能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复述解题思路,养成写草稿梳理答案要点的习惯。
六.教学过程【考题回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8分)(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俄〕阿•马•高尔基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
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
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
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
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
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
一次,我去看她。
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50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50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
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
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
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
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
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张天翼《包氏父子》
小说专题训练-----张天翼《包氏父子》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包氏父子张天翼老包①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
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
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xx中学高中部缄”。
“露,封,挂,号,”他摸摸下巴,“露,封,……”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象傍晚那么黑。
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
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象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
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
……不要吵,不要吵。
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
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
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
讲义费:十六元。
……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
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一块。
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
……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瞧瞧天。
瞧瞧胡大。
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一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
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像有——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制服费!”“什么?”胡大吃了一惊。
“唔,唔。
唵。
”制服就是操衣,他知道。
上半年不是做过了么?他本来算着这回—共得缴三十一块。
可是这二十块钱的制服费一加,可就……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
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故事题材作品)2024新教材高考语文
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故事小说阅读训练专项【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一模】《晓风杨柳》(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晓风杨柳唐弢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
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
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
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因此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
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
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
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
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那只黑狗已经跑得不知去向,风吹着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渊明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渊明正在赵家喝酒。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
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
最新高中语文试题-高三语文(12——现代文学作品阅读
学年度上学期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2)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逃离郭静娟食堂的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
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
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
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的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英缤纷。
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在地狱里。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
逃离成了我们本能的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
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
在千山万水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
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
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四课时 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四课时基础知识点之四表达效果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复习内容、表达技巧、结构等的口诀及解题思路。
二.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基础知识点之四如何分析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目标1.巩固内容、表达技巧、结构等的口诀与运用;2.了解表达效果的相关知识,牢记一句有关表达效果的口诀,并能在具体题目中灵活运用;3.能够清晰地复述解题思路,养成解题时写草稿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牢记表达效果口诀,并能灵活运用。
五.教学难点复述解题思路,养成写草稿梳理答案要点的习惯。
六.教学过程【导语】所谓表达效果是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在介绍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心中的想法。
【解题策略】根据阅读中评分的要点及角度,我们主要可以从思想情感、主旨结构、读者感受三个方面来分析作答。
第一步,思想情感。
包括作者、文中人物和文中象征物的思想情感;第二步,主旨结构。
如果前文没有写出主旨,那么本句(段)就是点明主旨;如果前文已经写出中心,那么本句(段)就是深化主旨,丰富文章的内涵。
结构在上一个知识点中已经做过详细讲解,此不赘述。
第三步,读者感受。
包括兴趣、思考、共鸣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抒情议论,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共鸣。
【必备口诀:表达效果重感情,主旨结构有感受】例题1:分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一步,思想情感。
“母亲,中药”,“我”对母亲的深情第二步,主旨结构。
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第三步,读者感受。
无【整理答案】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呼应标题,深化主旨。
练习1:分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
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择死与择生
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绊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
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100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三已上了床。
瑞宣把他叫起来,极扼要地把王排长的事说给他听。
老三的黑豆子眼珠像夜间的猫似的,睁得极黑极大,发着明亮的光。
“我们一定要救他! ”瑞宣虽然也兴奋,但还保持着平静,不愿因兴奋而鲁莽,因鲁莽而败事,“我已经想了个办法,不知道你以为如何? ”老三跳下床,仿佛马上就可以把王排长背出城。
“什么办法?大哥! ”“先别急!这事得详细商量商量,这不是闹着玩的事! ”瑞宣冷靜地坐在床沿上。
“三弟!我想啊,你可以同他一路走。
”“那好极了! ”老三又立起来。
“这有好处,但也有坏处。
好处是王排长既是军人,只要一逃岀城去就一定有办法找到军队。
坏处呢,他的举止神态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的。
他要出了岔子,你也得跟着遭殃!”“我不怕! ”老三的牙咬得很紧,连脖子上的筋都鼓了起来。
“我知道你不怕。
”瑞宣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下头说,“有勇无谋可办不成事!我们死,得死在晴天大日头底下,不能窝窝囊囊地送了命!我想去找李四爷去。
”“他是好人,可是对这种事他怕也没什么办法吧! ”“我——教给他办法!只要他愿意,我想我的办法还不算很坏! ”“什么办法? ”老三的眼晴又亮了起来。
“李四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岀殡,你们俩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 ”“大哥!你真有两下子! ”老三跳了起来。
“你安静点!别教大家听见!出了城,你就听王排长的,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 ”“就这么办,大哥! ”“你愿意? ”“愿意!”“不后悔?”“我自己要走的,后悔什么吗?况且,别的事后悔,这种事——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的?”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 “我是说,逃出去以后,也不是由地狱上了天堂,以后的困难估计还很多很多呢。
前些日子我不准你走,就是这个意思。
真正的英雄是无论遭多少罪也不灰心的!三弟,记住了,在国旗下吃土,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 ”老三望着大哥,坚毅地点了点头。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现代文阅读——小说 专题训练(301-400篇) 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专题训练(301-4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背叛余显斌将军派人下山去找粮。
多少天了,我们断了五谷,只有吃皮带,吃草根。
总之,能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了,除了石头和树木外。
将军挠着后脑勺说,不行,得弄点粮食,不然的话,咋打仗?王老蔫一听,扶着树干站起来,自告奋勇道,我去。
将军打量了一下他,问道,你去?王老蔫点点头,告诉我们,他熟悉路,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
我给将军眨了下眼,背过王老蔫,悄悄告诉将军,这小子又胆小又怕吃苦,什么时候这么勇敢过?不可信。
将军瞪大眼睛问,啥意思?我叹口气说,打败之后,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
我绝不是危言耸听,最近一段时间,在敌人的穷追不舍和大雪封山的情况下,有一些软骨头的战士,受不了苦,带着枪悄悄下山,投靠敌人,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不得不小心,不得不提醒将军,尤其对于王老蔫这样的人,不可不防。
可是,将军最终没有接受我这个参谋长的建议,还是派出了王老蔫。
现在,打败后跟在将军身边的人也就十几个了,他们都是外地人,对于当地情况很生疏。
也只有王老焉是这儿的人,路熟。
王老蔫接受任务,敬了个礼,走了。
按照约定,第二天早晨王老蔫得赶到这儿。
可是,天亮了,太阳照亮了雪野,仍不见王老蔫回来。
我很是担心,告诉将军,得赶快转移,我怀疑王老蔫这家伙出了问题。
我分析,这小子路熟,不会出别的事,如果要出事,也一定是投敌。
将军摇着头说,再等一下。
将军自言自语,这个王老蔫,是不是让什么事耽搁了?这一等,我们就等来了日军,一队黄乎乎的小鬼子,拿着枪向这边走来。
当头一人,正是王老蔫。
将军骂一声,软蛋,果然带着小鬼子来了。
说完,暗令十几个人赶快趴下,藏身雪里,做好战斗准备。
我们趴在那儿,一动不动。
王老蔫渐走渐近,能看清他脸上的笑容了。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一课时内容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一课时内容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一课时基础知识点之一内容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阅读当年或上一年的《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以下简称《考纲》)。
二.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基础知识点之一如何分析给定文句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中关于现代文文学类阅读的规定,明确应试方向;2.牢记一句有关内容的口诀,并能在具体题目中灵活运用;3.能够清晰地复述解题思路,养成解题时写草稿的惯。
四.教学重点牢记内容口诀,并能灵活运用。
五.教学难点复述解题思路,养成写草稿梳理答案要点的惯。
六.教学进程【导语】《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以下简称《考纲》)中对于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规定有8项: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4.作品形象的观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企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以此为根据,综合考查积年浙江高考试题,不难看出文学类文本浏览的考查通常分为四个方面,即阐发作品内容,阐发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阐发作品的结构,阐发作品的表达效果。
目前让我们来看一看若何阐发给定文句的内容。
【解题策略】涉及分析内容的题目通常不会是某个字或词,而是某一或某些句子或段落,我们的解题策略分为两步:第一步,圈出该句、段的枢纽词,确定主体,即谁做了什么事(或谁有什么表现,谁有哪些特点等)。
高中语文文学类(小说)阅读训练--欧亨利作品专题概述
阅读理解练习一(一)使圆成方 [美]欧亨利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
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
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
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
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基州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
这个世仇是在坎伯兰山岭的福维尔和哈克尼斯两个家族之间形成的。
冤仇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比尔哈克尼斯的猎狗哈克尼斯家立刻杀掉福维尔族的头儿作为赔偿。
福维尔的亲属急于报复,又让比尔哈克尼斯跟随他的猎狗到了另一个国度。
四十年来,这两个家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哈克尼斯家的人一个个地被枪杀,福维尔家族的成员也给一枝一枝地砍掉。
两个家系的树枝经过这样修剪之后,都只剩下一个成员。
卡尔哈克尼斯也许领悟到了什么,便突然离开了坎伯兰山岭,避开了福维尔家族最末一个后裔山姆的报复。
一年后,山姆听说那个冤家住在纽约市,于是整装准备出发。
他从梳妆台抽屉里找出一把老式而可靠的科尔特左轮手枪。
在城市里干冒险和复仇的勾当,这把手枪似乎是最好的武器了。
山姆把它放在毡提包里。
骑上骡子,向火车站进发。
山姆到纽约时天色已晚。
他的行动和生活仍旧遵循着自然界自由的圆周运动,看不到大城市隐藏在黑暗里的可怕、无情、好动、凶恶的手段,准备向他圆形的心脏和头颅包拢过来。
一辆马车飞快地把他送到一家同他的靴子和毡提包相称的旅馆。
第二天早晨,福维尔家硕果仅存的后代向那个掩护哈克尼斯家最后一个子弟的城市发起了突袭。
他把科尔特手枪藏在上衣里面。
他只知道这两个情况:卡尔在这个城市里驾驶运货马车,而他自己,山姆,要来杀他。
山姆踏上人行道时,眼珠变红了,心头升起一股世袭的仇恨。
但是一小时过去了,卡尔没有出现。
中午时分,山姆站在城市里两条笔直的大动脉互相交叉的地方。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训练9——线索探究(教师)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训练9——线索探究建议用时:40分钟满分: 30分实际得分: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关欧阳杏蓬我总以为,乡关就是一脚踏上长途汽车门,回过头来,独自跟弟弟挥手的那个时候。
宁远开往广州的班车,通常是五点左右检票上车。
弟弟当时在二中上学,他是我在小县城里唯一的亲人和熟人。
二中离汽车站不远,可以说是在斜对面。
有这个地理优势,我去了容易找他。
弟弟日用非常有限,我们在家务农,在经济上给不了他支持。
他单单小小,我怕他在学校吃亏。
他表现得倒大大咧咧,其实鬼精鬼精。
大气的人,从来不在乎细节。
这一点,他读高中时就运用得炉火纯青了,所以,即使手头拮据,我去了,他还是能从学校食堂打来最好的菜——红烧鱼块,酿豆腐,为我送行。
我上了车,出了车站,夕光满天,暮霭在檐下地上漫涌。
从此天涯无故人。
然而,在告别这个小小县城的时候,我发现弟弟并没有回学校,一个人站在车站对面芙蓉大厦前面行人稀疏的空地上,塌着双肩,双手插在裤兜里,落寞地在目送我乘坐的班车。
妈妈常说:把我的身高分给弟弟一点就好了。
那一刻,我真想分一点给他。
在广东,很多“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日子。
我的乡关,在哪?是在小县城告别的车站吗?不是,是父亲送我到村子西边路口上车的地方?父亲极少送我出门。
每一次远行,都是母亲跟在身边,一路走,一路叮咛,说着说着,就泪眼婆娑。
我极易受感染,母亲一落泪,我也跟着泪眼汪汪。
母亲说我性格像她,心肠软。
我不让她送,父亲说他正好要去清水桥看农药到货了没有。
我跟父亲同行,从东干脚走到马路边,两里路,父子俩竟然一句话都没有说。
两个人站在马路边,他自告奋勇去拦车,居然站在马路中间,把我都吓了一跳。
我把父亲拉回来,说:“危险。
”父亲仰着脖子,说:“他敢碾我呀?”我还是劝他:“万一司机没踩住刹车呢?”父亲躬身拎起我的包,说:“你先上去。
”我上车看司机的脸,一脸发作不得的愤怒。
东干脚虽然院子小,可出人才啊,科长市长都有。
高中语文2023高考中国文学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中国文学阅读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先生贾平凹茶棚沟取名于沟里有家卖茶的。
这家人姓许,卖了两辈人的茶。
其实那不是茶,是从山上采的一种叫猫眼翠的草,再加上胎菊、甘草、决明子熬出的汤,生津止渴,祛湿利尿。
到了第三辈,出了一位中医,那一年老屋大梁上生出灵芝,茶是不卖了,给人看病,四十几岁便声名隆起,人称许先生。
茶棚沟距沟外的三岔镇三十里,镇政府让许先生去镇上开铺坐诊,许先生不愿意去,村里人也不愿意许先生去。
镇上人甚至县上人有了疑难杂症都到茶棚沟村子来。
来的人多了,村里二十户每家都是客舍,村主任就负责给患者挂号,分配着这家住两个人,那家住三个人。
许先生到了六十岁时不再亲自上山采药,这些人家的女人们经营客舍,而男人们全成了药农,但也分工明确,有专门挖丹参、当归、黄芪、茯苓的,有专门饲养飞鼠收五灵子的,有专门背了绳索在崖上采石斛、灵芝和独叶草的。
药草挖采来了,卖给许先生。
许先生号脉是一绝,一搭手就能说出病在哪儿,病人拿出在县医院做过的仪器检查单,和检查的结果相同。
病人说:你是神啊!许先生说:我摸了半天才知道你的病,仪器一照就清楚了。
病人说:可我花了那么多钱呢,在县医院没治好呀,你救救我!许先生就对症下药,药量都不大,一日一服,五服一疗程。
病人在客舍住下,服药三个疗程或五个疗程,大多是病好了,临走时要给许先生磕头。
许先生说:病是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是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是治了也不好。
不让磕头,说可以去植一棵树。
社会杂乱,难以做到出入无疾。
患癌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发现就是晚期的,去了县医院甚至出山去了省医院,凡是被告知回去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死马要当活马医,就又到茶棚沟找许先生。
许先生对这些病人都用一种药,同时发给两只塑料桶。
服药后,一只桶是盛了山泉水不停地喝,然后不停地在另一只桶里吐或泻。
病人上吐下泻得呼天抢地,或许就软瘫在床上奄奄一息,或许就眼睛发亮,脸上退了灰气。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二课时 表达技巧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二课时基础知识点之二表达技巧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复习内容口诀及解题思路。
二.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基础知识点之二如何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目标1.巩固内容口诀与运用;2.了解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牢记一句有关表达技巧的口诀,并能在具体题目中灵活运用;3.能够清晰地复述解题思路,养成解题时写草稿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牢记表达技巧口诀,并能灵活运用。
五.教学难点复述解题思路,养成写草稿梳理答案要点的习惯。
六.教学过程【导语】表达技巧,也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起兴,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卒章显志,象征,衬托、反衬、烘云托月,想象、联想,照应,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高考中涉及表达技巧的题目多数集中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诗歌鉴赏中,也在语言综合运用中有所考查。
这里所讲的是现代文阅读中的技巧,主要是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其他的知识点(如结构、人物形象等)另有专章阐述。
【解题策略】考查表现手法历来受到高考出题人的青睐,多数考卷都直接或间接地问到该知识点。
对此,我们的解题策略是:第一步,检查有无修辞,确定运用了哪种(哪些)修辞手法;这里的修辞是宽泛意义上的修辞,包括一些写作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烘托、叠字、顶真、双关、通感、仿词等第二步,检查有无描写,确定运用了哪种(哪些)描写方法;主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人物描写,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描写等描写角度。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三课时 结构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教案第三课时基础知识点之三结构作用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语文;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复习内容、表达技巧的口诀及解题思路。
二.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基础知识点之三如何分析文章结构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巩固内容、表达技巧的口诀与运用;2.了解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牢记一句有关结构的口诀,并能在具体题目中灵活运用;3.能够清晰地复述解题思路,养成解题时写草稿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牢记结构口诀,并能灵活运用。
五.教学难点复述解题思路,养成写草稿梳理答案要点的习惯。
六.教学过程【导语】结构一词,意义很宽,应用也很广泛,就语文方面来说,结构是指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这也是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当中极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结构的作用。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大多数的文章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各个部分在结构上的作用各有特点。
某句话(或段)放在文章开头,一般具有开篇点题;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某句话(或段)放在文章主体部位,一般具有点题;线索;过渡,承上启下;照应,首尾呼应;铺垫;伏笔等作用;某句话(或段)放在文章结尾,一般具有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等作用。
【解题策略】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把结构的作用归纳为点题、线索、过渡、照应、伏笔、总领或总结。
做题时,可以按照如下顺序分步骤完成。
第一步:检查是否点题,如果该句(段)中直接写出了题目,即为点题;第二步:检查是否线索,如果该句(段)中的主体在文章中多处出现,即为线索;第三步:检查是否过渡,运用扩展法检索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来确定该句(段)有无过渡作用,通常单独成段的句子有过渡作用;第四步:检查是否照应、伏笔,其中照应包括首尾呼应,为下文做铺垫等,伏笔通常也是与下文相呼应的;第五步:检查是否总领、总结,该句(段)如果在开头,那么是总领下文;如果在结尾,那么是总结全文。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宗璞小说
小说专题训练-------宗璞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她是谁?宗璞S城是一座山城,这几年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像任何人类居住的地方一样,城里总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新闻。
新闻的寿命长短不一,有的刚出现就被山风吹散,有的则飘飘摇摇,在大街小巷穿行,好几个月不离开。
城中数一数二的富户,费林先生家里的老照片案就属于后一类。
临近上世纪末,人们不免大生怀旧之思,纷纷翻弄起老照片来,便有幕僚类人物,名唤林费的,向费林进言:“现在暴发户满街拣,可大都没有根底,只有先生您不一样,令尊翁是数一数二的实业家,何不出个影集?”费林点头答应了。
林费领了任务,兴致勃勃地理好手头的照片,又从旧箱子里取出一摞摞老照片,一张张翻阅。
一张照片里留有几位漂亮人物的身影,他们是在游城郊的半壁崖。
从山名可以想见,那山颇险峻。
大家错落地站着,中心人物是费林的父亲老费先生。
他旁边站了一位女子,拔着件闪缎披风。
老费先生的交往必定是很多的,相片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
认识得多已去世,还剩一位已有一百多岁,无人敢去打搅,不认识的也无从考究。
林费翻过旧箱子里的最后一张照片。
上面是实业家老费先生和一个女子坐在柳荫下的石桌旁,背后是一片水面。
老费先生侧身望着水面,那女子以手支颐,凝神望着远处。
大家毫不费力便认出她就是在山上披着闪缎披风的那一位。
她是谁?她不是母亲,不是姑母,也不是族人、表亲或熟识的朋友。
她穿着镶边旗袍双肩盘花扣,袖略宽,想来是那时流行的样子,嘴唇半开,略带笑意,像要说什么。
“这位是谁?”林费问。
费林说:“没见过。
拿出来问问老人。
”于是这张照片传遍了费家相识的家庭。
没有人知道她是谁。
有些小报记者也来打听。
“认出来了吗?”“没有认出。
”林费回答。
关于这张照片的新闻不胫而走,版本不一。
一说那女子是当时一位女诗人,实业家曾和这位女诗人过从甚密。
又说是当时一位名媛,和费家交情不错。
又说是一位极红的女伶,后来失踪了,始终没有查出下落。
关于和女诗人的交往,小报上登了一篇叫做纪实小说一类的东西,顾名思义是既纪实又虚构的一锅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阅读(一)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准噶尔的地平线沈仁康①我还从未见过像准噶尔盆地那样广袤、那样深邃、那样悠远的地平线。
②在内地,人们的眼光常被局限在山岭、树木、各种建筑物的樊笼里,常被局限在淡云、浓雾、自然地形的桎梏里,目光投不到遥远的天地之交。
③但是,当我旅行在新疆准噶尔大戈壁上,却为这片凝固或半凝固的沙原所展示的辽阔和无限震动。
啊,真有大海一般的气魄!极目远视,没有高峻起伏的远山,没有绵延的森林,没有热闹的村庄,只有平荡荡的,卵石遍布的大戈壁。
它努力向前伸去,伸到天地之交。
那天地之交,是一条平平的、绵延的地平线!④这里荒漠,但有气魄!⑤这里只有疏疏朗朗的芨芨草、骆驼刺在旱风中摇曳,有些地方连稀草都没有。
它是固定了的沙漠,没有水,没有生命;但它的广袤却给任何人以壮阔的胸襟,我在默默凝视戈壁地平线时,感到了心脏的膨胀。
⑥地平线,在远方。
⑦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这里的初阳没有那么红,它明明净净,没有晨烟晓雾的缭绕,特别的灼白;夜晚有朗月和疏星,也那么明明静静,没有烟云的笼罩,特别的晃眼。
⑧地平线,在远方。
每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横亘在更远的地方。
我仿佛从这里触摸到了点什么,我触摸到了我们的人生,当我们不断前进,生活远处就会不断出现新层次的憧憬。
我们永远走不到地平线,但它总在吸引旅人不怠倦地朝前,如果我们可以到达地平线,那人生之路就完结了,人们的展望就不再延伸了。
不,我们永远走不到地平线。
超越自我的追求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标准,在更远更高的地方产生,等待我们新的超越。
⑨地平线,准噶尔壮阔深邃的地平线,使我难忘,也使我思索很久。
1.在①——⑤自然段中,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是。
(不超过9字)其独具的特色是。
(不超过8字)作者由此产生了这样的意象:。
(5分)2.文中对地平线上的初阳和星月夜的描写,(1)主要用了什么手法?(2)有什么作用?(5分)答:(1)(2)3.“在地平线上,清晨有初阳”、“当我向前跨进,马上会出现一条新的地平线”,这两句话中的“地平线”分别指什么?(4分)答:前一句的“地平线”是指。
后一句的“地平线”是指。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从描写准噶尔大戈壁下笔,又以准噶尔“使我难忘”收束,充分表现了热爱边疆、热爱祖国这一中心。
B.作者先写准噶尔大戈壁,再写准噶尔的地平线,全文内涵丰富,构思巧妙,层次分明。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只欣赏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人生有一条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
D.最后一段意蕴深刻,启迪人们在人生旅途上要不断追求、进取,去达到新的境界,去确立新的标准,去等待新的超越。
E.本文不仅写“景”,而且写“意”,层层展开,通过类比联想,深化了主题,受到了意切情深的艺术效果。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落叶杜渐坤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
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
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
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绀赭吧。
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
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
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黄的地毯。
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
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
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叫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
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的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
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
老叶不必窸窣,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捱过冷酷的冬罢。
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
万木和在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
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
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陈于枝梢上。
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无论走在那一个林子里,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
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
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
然而,老叶没有悲戚。
老叶也一样唱着它们豪迈的进行曲。
老叶融入春泥,老叶化作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5.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两幅落叶图景。
(1)这两幅图景同中有异,其异处是什么?(2)作者在描写北国落叶时,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有什么作用?答:(1)。
(2分)(2)。
(3分)6.散文的前部分,作者着力描绘北国之秋和南国之春的落叶情景,有何意图?(4分)答:。
7.散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于是,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了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联系全文看,“我”在“思考”什么?(5分)答:。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用落叶这一自然现象为线索,全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老叶落下,新叶勃发的现象。
意蕴深邃,含蓄隽永。
B.这篇散文的前一部分所描绘的落叶图景,与过去许多名家笔下凋零、悲凉的落叶图景异曲同工,格调相似。
C.尽管两幅落叶图景描绘生动、形象,但若全文仅止于此,那么这篇散文便缺乏积极意义和深刻意蕴,所以作者接着勾勒了一幅新叶勃发图。
D.“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这里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赞扬新叶渴望崭新的未来,完成“老叶”赋予的使命。
E.“老叶融入春泥……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句话形象地描写出落叶的作用和老叶的使命感。
答:()()三、阅读下面一个文段,完成9——12题春风林斤澜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江南,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葱葱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轰的一声,是哪里的冰河开裂吧。
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
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着双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渣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的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
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比的好汉。
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得解气。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体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
⑾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注]靸,音sa,拖鞋。
9.开头对春天有不同的评价,其含义分别是什么?(6分)(1)北京人概括的“春脖子短”,意谓:(2)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意谓:10.文中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南方和北国的春风。
请分别概括出其特点。
(4分)(1)第4段划线的语句刻画出江南春风的特点。
(2)第7段划线的语句刻画出北国春风的特点。
11.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4分)答:12.下列对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作者的构思巧妙,重在写春风,却不开门见山写春风,而是从北国的春天写起,从春天的比较引出了春风,作比较后即收束全文,文字短小精悍。
B.春风本是无形、无声、无味、不可捉摸的,作者却通过自身的感官,把春风刻画得形神兼备。
C.作者既从听觉,又从触觉和视觉两方面去描写北国的春风,使人感到春风无处不在。
D.全文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写春风,赞叹春风,旨在歌颂春满大地的祖国。
E.本文语言朴素、凝练、传神,运用叠字、叠词增添了文章的韵味,长短句交错,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答:()()文学作品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黎明的眼睛端木蕻良⑴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
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⑵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⑶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呢!⑷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
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需开窗子了。
⑸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就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在搭上个顶蓬。
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⑹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
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⑺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⑻随着时光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
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
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他唤作屋子了。
⑼有谁未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⑽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⑾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