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剪纸中古老记忆》课后反思论文

《剪纸中古老记忆》课后反思论文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课后反思《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十二册中第十七课,是“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个内容。

它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使学生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感受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并把握《抓髻娃娃》的特点,设计制作一幅《抓髻娃娃》的剪纸形象。

分析教材,我认为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教材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色彩艳丽,题材丰富,配以故事介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是剪纸内容极具生活情趣,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常见但未能动手实践过的,所以能引起学生创作的愿望。

三是剪纸工具材料简便,随手可得,人人都能享受、体验创作的乐趣。

四是《抓髻娃娃》的造型非常有典型性,且简单易学。

在教学中,理念指导行动,方法决定成败。

我认为在教学理念和策略上,应抓住学生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及喜爱动手操作的规律,运用多媒体充分展现剪纸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人人参与,并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大胆创作的能力。

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了解剪纸的艺术特色,了解剪纸的历史和发展。

(2)了解《抓髻娃娃》剪纸的特点,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创作。

(3)在学习中感受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懂得应该保护和传承剪纸艺术。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欣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感悟多样的剪纸文化及特点。

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直观而大容量播放剪纸图片、动画短片、剪纸作品等,使学生学会欣赏、评述、分析,感悟多样的剪纸文化及特点。

教学难点是:设计创作《抓髻娃娃》的形象。

我在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示范,并在创作中巡视辅导,引导解决问题,以突破难点。

整个教学,我这样安排:(1)播放动画,课前激趣。

在上课前准备时间,我播放剪纸动画《大红公鸡》让学生眼前一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教材分析:《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第十=册)美术第16课的内容。

本课是"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个内容,教材中着意选取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提供给学生们欣赏,力求使他们了解剪纸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希望通过这些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剪纸,使学生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剪纸艺术并不陌生,《百变团花》《过春节》《吉祥图案》《巧用对称形》和《剪纸中的阴刻和阳刻》等课程中,都涉及到剪纸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学习,多数学生都能拿起剪刀剪出对称的形象。

但多数学生感受、应用剪纸艺术作品的机会较少,对剪纸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了解不多,还不能自如地创作表现一副优秀的剪纸作品。

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意循环渐进和趣味性,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欣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作品,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民俗文化及造型特点,掌握抓髻娃娃的基本造型特点,感受剪纸艺术蕴含的艺术美感。

2、通过创设民俗文化情景,小组探究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模仿或创作一-幅抓髻娃娃的剪纸作品。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剪纸作品的欣赏,感悟风格多样的剪纸文化及其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用具:红纸、剪刀、刻刀、胶水、垫板。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剪纸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吹唢呐视频(出示课件),视频中的女子在干什么? (吹唢呐)2、大家知道吗?唢呐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了解兼职的历史发展,了解剪纸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了解抓髻娃娃剪纸,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

3、情感目标:了解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作品,从而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剪纸作品的欣赏,感悟风格多样的剪纸文化及其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设计:一、创境激情1、同学们,今天的美术课,我为大家请来一位特殊的“老师”。

课前欣赏视频:民间艺人制作剪纸(课件播放视频)课件显示《剪纸中的古老记忆》画面(师板书课题)二、感知欣赏师:谈到“古老”,我们先了解剪纸的起源吧。

师:剪纸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美术形式。

请大家拿出美术课前搜集表,哪组同学针对剪纸的起源进行课前的资料搜集。

请汇报。

它起源于西汉,是古人祭祀神仙、祖先的活动。

当时,用金、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师:剪纸表现题材分为生活题材、神话故事、吉祥图案等。

欣赏:《抓髻娃娃》师:这幅作品秀气重装饰而且细腻。

而这张北方的《抓髻娃娃》则有粗犷、质朴的特性。

这就是不同剪纸流派给人的不同感觉。

师带领学生了解《抓髻娃娃》的基本特征师:你发现《抓髻娃娃》都有哪些不同的装饰?“抓髻”就是把头发梳起来的意思。

抓髻娃娃既是生命和繁衍的像征,又是代表着避邪和祈福,又称平安娃娃。

这就是北方民间艺人为什么喜欢将《抓髻娃娃》作为剪纸的表现题材。

抓髻娃娃有性别之分,一般多为女性,也有的不象征性别的。

师:人们为什么喜爱《抓髻娃娃》?它们都有哪些特殊意义?抓髻娃娃作为受惊驱鬼、辟邪招魂用的叫“招魂娃娃”、“送鬼娃娃”、“送病娃娃”、“辟邪娃娃”、“五道娃娃”或“纸人”。

头立双鸟或戴花冠、花蔓或戴胜。

双手外撇或上举,或双手抓鸟(双鸡),或一手抓鸟(鸡)一手抓兔,或一手抓鸟(鸡)一手抓鱼,或双手抓鱼;或双手举莲;还有双襟双鸟(鸡)、双膝双鸟(鸡),双足双鸟(鸡)、双脚蹬兔等等;男性抓髻娃娃为圆头,或一长辫,或戴圆形尖顶帽。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人美版(2014秋),(6)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人美版(2014秋),(6)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人美版(2014秋),(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设计课业类型:综合·探索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评述、审美能力。

但毕竟审美经验不足,要做到积极主动地欣赏美术作品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并且,不少学生多处在审美感知阶段,他们能分析出某一美术作品的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的与众不同,但要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挖掘、感受艺术作品的内涵,发展审美创造力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加强学生技巧方面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时“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个内容。

剪纸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美术形式。

抓髻娃娃是剪纸人物题材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的造型极具典型性。

本课教材选取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力求使他们了解剪纸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

希望通过这些不通过题材、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剪纸,使学生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悟多种形式的剪纸的形式风格和艺术特点,运用二方连续或单剪的方式,创造一副抓髻娃娃,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花、动物和娃娃组合。

2、过程与方法:了解剪纸的历史及发展,了解剪纸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色。

了解抓髻娃娃剪纸,并结合自己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间的民间作品,从而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民间文化。

教学重点: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剪纸作品的欣赏,感悟风格多样的剪纸文化及其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的资料、课件、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教学检查用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视频展示各地剪纸文化,学生欣赏。

师:这些民间艺术间在进行什么艺术创作?教师总结:剪纸是我国古老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扎根民间,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各地的剪纸应地域文化不同更是绚丽多姿,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1. 引言剪纸是一项源自古老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剪纸通过剪刀在纸上刻画出各种图案和形象,传递着丰富的古老记忆。

教授剪纸技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进行反思和探讨。

2. 剪纸的起源和发展2.1 起源剪纸最早起源于汉代的民间手工艺。

那时,人们用剪纸来装饰祭祀场所和古代居所,以示吉祥和纪念重要人物。

剪纸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递信息的能力逐渐流传开来。

2.2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的艺术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唐代和宋代,剪纸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

不同地区和民族在剪纸的发展过程中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3. 剪纸教学的意义3.1 培养审美能力剪纸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通过剪纸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剪纸作品,不仅能够发现美的存在,还能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3.2 增强创造力剪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才能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在剪纸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思考和创意构思来设计图案和形象,从而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3.3 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授剪纸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剪纸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传统的图案和形象,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4. 剪纸教学的方法和实践4.1 简单剪纸技巧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剪纸的历史和发展,并展示一些简单剪纸的示范作品。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详细解释剪纸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如何使用剪刀切割纸张、如何折叠纸张以获得不同的形状等。

4.2 创作自由剪纸作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剪纸作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设计并剪切出独特的图案和形象。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和指导,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课堂观察报告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课堂观察报告

课堂观察报告听课评课记录本课教师能利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范画、参观、比赛、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

提供学生易理解的启发效果好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想象与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微课示范的形式指导学生大胆设计制作。

本课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例如,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抓髻娃娃剪纸形象象征意义的资料和相关图片。

本课重视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演示和图片都是为了启发学生的创作,并为学生的创作能力提供大力的技术支持。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中,学生设计剪出单独的或者二方连续的抓髻娃娃,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难就难在外形的组合设计和内部花纹的剪制上,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教师能将这重难点做成微课视频,使学生能直观分析理解,容易掌握。

教师把微课分成了两部分,形成两个连续的微课串,中间插入互动环节和学生创作设计练习。

先让学生学习外形的组合设计,并画出图稿,然后再研究如何剪花纹。

有利于学生学得更清晰更明白。

学生作业单的使用可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并更加目的明确的进行学习。

本课教学从文化情感入手,研究民间剪纸艺术抓髻娃娃的思想内涵。

在教学中,注重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剪纸抓髻娃娃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课教学注重挖掘剪纸的生活作用和象征意义,创设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剪纸学习,加深对剪纸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本课不上成单一的剪纸技术表现课,把剪纸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剪纸文化学习的层面。

本课教学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剪纸语言。

部分作业展示:。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以往我认为教师的自评主要是教师授课后对自身教学表现的评价。

但是在讲授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后,我却对教师自评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产生了一点儿新的想法。

主要原因是我在授课中因为没有明确提出剪纸创作的具体要求,致使学生创作时不以抓髻娃娃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结果出现了几幅另类的作品。

课尾小结时,我指出了学生上课时不注意听讲的不良学习习惯,并希望他们今后要改掉这一坏毛病。

但是课下我仔细想了想,感觉问题主要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因为我的疏忽影响了学生作品的质量,我在小结时,难道不应该以自评的口吻向学生承认自己讲课的这一疏漏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有马虎大意的'时候,但是只要我们如《论语》中孔子所说的“过则勿惮改”,那么就会如佛教典故所说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了过错却不知道改进,那才是真正的过错。

以此为契机,本来我可以对学生进行“知错就改”的教育,但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及时把握住。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今后,在课堂上如果我及时发现了授课中出现的不足,就要大胆地在学生面前坦言自己的过错,让学生来监督我。

这样学生有了过错就会以老师为榜样,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从而形成师生共长的良好的教学环境。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设计了复习《百变团花》中的基本纹的.剪法;《吉祥图案》中内容的分类及谐音、寓意。
在欣赏环节,我精心挑选了国外剪纸和我国东南西北方的民间剪纸,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全面的了解剪纸。
这节课,整体来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学生配合的很好,作品数量、质量都很好,教研员评价也不错。但我觉得,
一部分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预习到位,但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好这一工作。在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虽然在提出创作要求时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图案可以是对称式也可以是不对称式,但学生作品创作出来后,大多是对称式。我分析和了解后知道,学生一是觉得对称式图案好操作、好剪;二是学生担心创作不对称式图案太花费时间,如果自己没有剪完就没法和大家一起展示、评价。对于这种情况,平时可能很少出现,因为平时制作类课程我都安排两课时,学生有充足时间操作。这次因为教研员听课,要上一节结构完整的课,所以这节课安排了一课时。因此,出现这种情况,这也是可以理解、平时不会出现的。另外,这节课本是六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来上,学生达到这个程度我也已经很满意了。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正文
删除线
行内代码
上标
下标
清除格式
默认字号
默认字体
默认行高对齐
增加缩进
减少缩进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既要了解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又要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设计抓髻娃娃图案。
请输入内容
保存成功
保存失败,请稍后再试
编辑文档
下载文档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人美版(2023秋)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人美版(2023秋)
-教授剪纸基本技巧时,详细讲解并示范折叠、剪切、刻画等步骤,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
-分析剪纸图案背后的寓意,如鱼跃龙门、喜字等,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的象征意义;
-欣赏经典剪纸作品,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构图等方面进行审美鉴赏。
2.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剪纸技巧,特别是刻画细节部分,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人美版(2023秋)
一、教学内容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选自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人美版(2023秋)。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2.学习剪纸的基本技巧,如折叠、剪切、刻画;
3.探索剪纸图案的寓意,如吉祥图案、民间故事等;
4.创作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剪纸作品,表达对古老记忆的理解与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图案寓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范和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剪纸艺术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剪纸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剪纸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剪纸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剪纸作品,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剪纸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掌握基本的剪纸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创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剪纸的历史与文化:介绍剪纸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剪纸的基本技法:教授对称剪纸、镂空剪纸等基本技巧。

3. 剪纸艺术欣赏:分析经典剪纸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剪纸的基本技法和实践操作。

难点:剪纸作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剪纸作品示例、剪纸工具。

学具:剪刀、彩纸、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剪纸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剪纸的历史、文化及基本技法。

3. 示范与练习:教师示范剪纸技巧,学生跟随实践。

4. 创意实践:学生自主设计剪纸作品。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剪纸中的古老记忆副六年级下册美术课内容:包括剪纸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要点。

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设计一幅具有个人特色的剪纸作品。

家庭作业:与家人一起探讨剪纸在家庭文化中的意义。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剪纸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创意表现。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剪纸艺术的历史图片和现代作品,引入剪纸的话题。

介绍剪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如节日装饰、仪式用品等,以激发学生对剪纸文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剪纸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通过讲述剪纸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接着,介绍剪纸的基本技法,如对称剪纸、镂空剪纸等,并解释这些技法在剪纸艺术中的应用。

3. 示范与练习:教师现场示范剪纸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如如何折叠纸张、如何绘制剪纸图案、如何安全地使用剪刀等。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剪纸在我国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领略民族艺术初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以激发传承民间艺术的情感。

六年来,通过学习《百变团花》、《吉祥图案》、《剪纸中的阴刻阳刻》等课,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但如何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要求出发把握教材脉络?如何达成让学生更好的解读剪纸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这一目标?通过多次研读教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挖掘人文内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才能让他们获得持久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孩子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歌曲《蝴蝶妈妈》以苗族古老传说《蝴蝶妈妈》为创作背景,婉转的曲风正与南派剪纸的风格相得益彰。

借这首歌来导课,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同时,艺术的“通感”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南派剪纸的风格。

2.巧用媒体,构建高效课堂:美术是视觉的艺术。

本节课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突出以下教学重点:(1)课件出示:库淑兰剪纸《抓髻娃娃》与苗族剪纸《蝴蝶妈妈》通过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感受《抓髻娃娃》(北方农村的保护神)、《蝴蝶妈妈》(苗族人的祖先)不同的形象特点,感知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感悟多样的艺术风格,体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

(2)出示课件:纵向梳理教材脉络,回顾小学阶段所学的剪纸知识(连线):表现形式内容(以谐音表达寓意)剪纸纹样表现手法中心对称式剪纸《百变团花》(第4册)月牙纹阴刻:线线相断(《对马团花》)锯齿纹轴对称式剪纸《生命花树》(第7册)柳叶纹混合刻(《抓髻娃娃》)涡纹不对称式剪纸《吉祥图案》(第6册)圆点阳刻:线线相连《剪纸中的阴刻阳刻》(第7册)3.问题学习,引导自主探究:从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远比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间接经验要深刻的多。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1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1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教材分析剪纸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美术形式,本课选取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供学生欣赏,使他们了解剪纸在我国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历史发展和造型艺术特点。

掌握一些基本的剪纸创作方法,认识剪纸在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抓髻娃娃剪纸,并结合自己的喜欢的形象设计制作。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创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剪纸艺术,热爱民间艺术的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剪纸作品的欣赏,感悟风格多样的剪纸文化及其艺术特点。

难点: 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师剪纸范作(铅笔稿2张、范作6幅、学生作品8幅、彩纸、剪刀)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铅笔、橡皮(课前利用网络了解、收集关于剪纸及抓髻娃娃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示范法、引导法、启发法、师生交流讨论法等
学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探究法等。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一、引言剪纸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它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韵味,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剪纸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将围绕着剪纸这个主题展开教学反思。

二、教学目标1.了解剪纸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2.掌握基本的剪纸技巧和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剪纸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1)介绍剪纸起源于中国汉代。

(2)讲解明清时期剪纸艺术大发展,成为流行于民间的手工艺品。

(3)简述现代剪纸在工艺上有了更多创新和变化,并逐步走向世界。

2. 基本的剪纸技巧和方法(1)介绍所需要使用到的工具:彩色卡纸、铅笔、橡皮、剪刀。

(2)讲解基本的剪纸技巧:折纸、剪纸、开纸。

(3)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尝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剪纸作品的欣赏和评价(1)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包括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

(2)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授课形式:讲授+实践+互动2. 教学手段:PPT展示+实物演示+小组合作3.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五、教学反思1. 教学策略选择不当。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种策略。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一些同学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策略的选择,并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实践环节设计不够充分。

在本次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实践环节,但是时间比较紧张,很多同学没有完全完成任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实践环节的设计,并且合理安排时间。

3. 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互相欣赏和评价的方式。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一些同学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如何进行评价。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并且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法。

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抓髻娃娃》1、教材分析:剪纸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门类之一,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它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

2003 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而学校更应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

抓髻娃娃是黄河流域一带土生土长的民间主体,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性民俗文化内涵和悠久的风情、民族特色。

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剪纸并不陌生。

《百变团花》《过春节》《吉祥图案》《巧用对称性》和《剪纸中的阴刻阳刻》等课程中,都涉及到剪纸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学习,多数学生能拿起剪刀剪出对称形象。

但多数学生感受、应用剪纸艺术作品的机会较少,对剪纸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了解不多,还不能自如地创作表现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了解剪纸的知识,探究民间剪纸---抓髻娃娃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感知民间剪纸造型简练、饱满和对称的形式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游戏、探讨、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本课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大胆想象、充分体验和自由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发现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培养丰富的审美经验,感受并体验美术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增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抓髻娃娃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民间剪纸的寓意;掌握剪纸艺术的语言特点。

5、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示范作品等。

学具:剪刀、彩纸等。

6、教学方法:情境式赏析式启发式直观式练习式7、教学课时:一课时8、评价方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评价,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的综合评价方式。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下《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设计5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下《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设计5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六下《16.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是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特点和表现手法,以及剪纸在民间习俗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剪纸,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和手工制作经验,对民间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但剪纸艺术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特点和表现手法,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剪纸艺术的历史、特点和表现手法。

2.剪纸技巧的掌握,如折叠、剪切、刻画等。

3.创作具有个人特色和审美价值的剪纸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剪纸艺术的历史、特点和表现手法。

2.示范法:展示优秀的剪纸作品,分析剪纸技巧。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制作剪纸作品,教师指导。

4.互动法:学生之间交流创作心得,分享剪纸经验。

六. 教学准备1.剪纸作品示例:展示不同风格和题材的剪纸作品。

2.剪纸材料:彩纸、剪刀、刻刀、蜡笔等。

3.教学课件: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特点和表现手法。

4.教学视频:播放剪纸制作过程的示范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特点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优秀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分析剪纸技巧,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3.操练(10分钟)学生动手制作剪纸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讲解剪纸技巧,如折叠、剪切、刻画等。

4.巩固(5分钟)学生之间交流创作心得,分享剪纸经验。

教师总结剪纸制作要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尝试制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剪纸作品。

第16课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16课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教案标题:第16课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案年级:六年级学科:美术学期:下册年份:2023-2024学年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教授学生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剪纸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点:1. 剪纸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剪纸作品的创作和表现。

2. 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1. 剪纸作品展示。

2. 剪纸工具和材料。

3. 教学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剪纸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 学生分享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感受。

二、剪纸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10分钟)1. 教师介绍剪纸的历史背景,包括剪纸的起源和发展。

2. 教师讲解剪纸的艺术特点,包括剪纸的构图、造型和色彩。

三、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15分钟)1. 教师演示剪纸的基本技巧,包括剪刀的使用和纸张的处理。

2. 教师讲解剪纸的创作方法,包括设计草图、剪刻和修整。

四、学生实践(2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剪纸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五、作品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感受。

二、剪纸作品的创作和表现(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剪纸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学生进行剪纸作品的创作,教师给予建议和指导。

三、作品展示和评价(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剪纸中的古老记忆》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剪纸中的古老记忆》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教材准备•《小学美术6年级下册》教材•剪刀、彩纸、胶水、铅笔等美术工具•课件及其他辅助材料二、教学目标1.了解剪纸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能够熟练使用剪刀、彩纸等工具制作剪纸;3.着重讲解中国传统剪纸中的图案和含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4.通过制作剪纸,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其手工技能和美感。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历史和文化背景讲解剪纸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地区的剪纸文化特色。

2. 剪纸工具及基本技巧介绍剪纸工具及使用方法,同时讲解剪纸的基本技巧,例如:切割直线、曲线、点切、套切等技法。

3. 剪纸图案的分类和含义讲解中国传统剪纸的图案分类和含义,例如:福、团圆、蝴蝶、鱼、花卉等,重点介绍这些图案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4. 剪纸作品创作通过展示剪纸的作品,分析剪纸的设计要点和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有意义的剪纸作品。

5. 剪纸作品评价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其欣赏和表达的能力。

6. 课堂延伸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剪纸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剪纸技巧的讲解和剪纸作品的创作。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剪纸的图案分类和含义的讲解。

五、教学时长本课建议安排1个学时。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估,包括以下方面:1.剪纸技巧的掌握程度;2.剪纸作品的创作水平;3.对中国传统剪纸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七、教学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剪纸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了解中国传统剪纸的图案分类和含义。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提高自己的手工技能和美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反思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剪纸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剪纸在我国历史文化中衍化出的不同风貌,领略民族艺术初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领略我国剪纸艺术的多姿多彩,以激发传承民间艺术的情感。

六年来,通过学习《百变团花》、《吉祥图案》、《剪纸中的阴刻阳刻》等课,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但如何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要求出发把握教材脉络?如何达成让学生更好的解读剪纸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这一目标?通过多次研读教材,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挖掘人文内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才能让他们获得持久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孩子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歌曲《蝴蝶妈妈》以苗族古老传说《蝴蝶妈妈》为创作背景,婉转的曲风正与南派剪纸的风格相得益彰。

借这首歌来导课,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同时,艺术的“通感”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南派剪纸的风格。

2.巧用媒体,构建高效课堂: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

本节课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突出以下教学重点:
(1)课件出示:库淑兰剪纸《抓髻娃娃》与苗族剪纸《蝴蝶妈妈》
通过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感受《抓髻娃娃》(北方农村的保护神)、《蝴蝶妈妈》(苗族人的祖先)不同的形象
特点,感知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感悟多样的艺术风格,体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

(2)出示课件:纵向梳理教材脉络,回顾小学阶段所学的剪纸知识(连线):
表现形式内容(以谐音表达寓意)剪纸纹样表现手法
中心对称式剪纸《百变团花》(第4册)月牙纹阴刻:线线相断(《对马团花》)锯齿纹
轴对称式剪纸《生命花树》(第7册)柳叶纹混合刻
(《抓髻娃娃》)涡纹
不对称式剪纸《吉祥图案》(第6册)圆点阳刻:线线相连
《剪纸中的阴刻阳刻》(第7册)
3.问题学习,引导自主探究:
从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远比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间接经验要深刻的多。

大胆尝试中的“失败”比墨守陈规中的“成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
(1)出示教师示范作品《拉手娃娃》,设问:“这幅剪纸的表现形式与以往什么不同?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制作吗?”,引入二方连续剪纸的学习。

(2)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折、剪方法。

(3)大胆尝试:任选一种剪纸纹样,尝试制作二方连续纹样。

(4)汇报成果:
(5)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作品,找出失败原因。

(6)形成经验:留好连接点,保持连续性。

4.立足生活,发展审美想象:
艺术源于生活。

“剪花花”也正因为植根于劳动人民深厚的土壤中,才能开得如此鲜活。

怎样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作富有童真童趣的二方连续剪纸作品?我找到了“拉手”这个切入点,鼓励他们以“拉手娃娃”,表现六年学习生活中最真切的友情,最难忘的故事。

《下雨了》、《军训》、《快乐的六一》、《千手观音》、《我的机器人朋友》、《蝴
蝶双飞》、《一起飞》、《南瓜娃娃的派对》等等作品,带给我莫大的惊喜,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孩子们用“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为传统剪纸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