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经络基础知识的介绍:
1. 经络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2. 十二经脉: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这些经脉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气血得以通畅运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4.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点位称为穴位,穴位是气血输注的地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调节身体机能。

6. 整体观念:经络学说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

身体的健康与经络的通畅与否密切相关。

7. 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根据经络气血运行的规律,按时辰选择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它认为在不同的时辰,经络气血的流动有一定的规律。

对经络的研究和应用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络的实质和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

《中医基础知识—穴位、经络》

《中医基础知识—穴位、经络》

《中医基础知识—穴位、经络》本文转载自大海《引用中医基础知识—穴位、经络》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腰背委中留,(足太阳膀胱经——委中)头项寻列缺,(手少阴肺经——列缺)口面合谷收,(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痠痛取阿是,(相传在古时有中医为病人治病,但一直不得其法。

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某处,病者的痛症得到舒缓。

医者於是在该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喊“啊... 是这里,是这里了。

”医者加以针久,果然使病程转好。

於是把这一个特别的穴位命名为“阿是穴”。

)胸胁内关谋。

(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牢记人体经络图是中医入门的必修课,学习针刺、艾灸、导引、推拿、按摩、刮痧等经络疗法,乃至整个中医穴的关键就是要学好经络,通过经络、穴位学习中医是一条捷径,一边实践、一边理论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

河道好比河水的通路,人体的经络正式运行气血至脏腑、肢节的主要通道,认识掌握经络的首要步骤就是要了解人体经络图,包括人体十二正经图、奇经八脉图以及分布在经络上的穴位图,只有将经络走行方向和穴道位置熟记于心才能做到准确灵活的运用。

人体经络图可以分为十二经脉图和奇经八脉经络图。

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如图)手阳明大肠经一、经脉循行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千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实践技术之一。

本文将以中医中的经络穴位为主题,探讨其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一、经络穴位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学中,经络穴位指的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点位。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有经络运行,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实现气血的运行,以及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

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也是治疗和诊断的关键部位。

经络穴位可以分为经脉穴位和络穴位。

经脉穴位主要分布在经脉上,经脉是人体内部经络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十四条主要经脉和奇经八脉等。

络穴位则分布在络脉上,络脉是经脉的支脉,与经脉相互联系,起到调节和辅助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分类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经络穴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位置进行分类。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主穴和配穴,根据位置可以分为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穴等。

1. 主穴和配穴主穴是经络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穴位,对于治疗疾病和调节身体功能起到核心作用。

主穴一般位于经络上经络气血运行最为旺盛的部位,通过刺激主穴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流动。

配穴则是辅助主穴的穴位,有时用于增强治疗效果或调节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

配穴的选取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并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判断。

2. 不同部位的穴位根据经络系统中的位置,经络穴位可以分为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穴等。

背俞穴位是指背部的经络穴位,通过调理背部的气血运行可以对背部疼痛、肩颈问题等症状进行治疗。

手太阴肺经穴位则是位于手部的经络穴位,通过刺激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可以调节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相关功能。

足三里穴是位于腿部的经络穴位,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增强体质等。

三、经络穴位的功能中医学认为,经络穴位是调节和平衡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激发自身的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1. 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经络的通畅与否。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人体内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穴位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经络穴位进行详细解析,探究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定义与分类经络穴位,简称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特定的点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分布于全身,共计361个。

按照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可以将经络穴位分为经脉穴和奇穴。

1. 经脉穴:经脉穴位是根据经络经脉的走向和分布而命名的。

它们与具体的经脉相对应,通过按摩或刺激经脉穴位可以调节经脉的运行和穴位所经过的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2. 奇穴:奇穴是指那些在人体经络系统上分布特殊、功效独特的穴位。

它们与经脉的走向无关,通常按照其功能和用途进行命名,如“百会穴”、“曲池穴”等。

奇穴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调节经络的运行,又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二、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络分布规律、穴位取穴规律以及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

1. 经络分布规律:经络分布于人体的表浅和深部,相互贯通交通。

经络的走向形成了经脉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穴位取穴规律:经络穴位的取穴有其固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经脉穴位多位于经络走向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而奇穴则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选择在不同的部位。

3. 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相关脏腑组织的功能。

三、经络穴位的临床应用经络穴位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穴位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或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理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针灸和推拿按摩是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提高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睡眠质量等。

2. 疾病治疗:经络穴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基础学中关于经络学的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经络的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流注气血的通道。

2. 经络的分类:根据经络的属性,可以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种。

3. 经络的作用: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联络脏腑、表里相通、防御外邪等作用。

二、经络的走向1. 经络的走向特点:经络走向顺应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12经脉的走向及分布: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胆经。

3. 别经及奇经的特点:别经主要指与正经相连的支脉,奇经指的是任脉、督脉。

4. 经脉的走向规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经络的特点与功能1. 经络的渗透性:经络具有渗透性,能够影响体内外的生理活动。

2. 经络的传导性:经络通过气血的运行进行传导,起到联络脏腑和表里相通的作用。

3. 经络的敏感性:经络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可以通过经络的刺激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经络与疾病1. 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在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疾病都与经络有一定的关系。

2.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出现痹痛、气血不畅、阻滞等病理变化时,容易导致相关脏腑器官的疾病。

3. 经络的治疗作用:通过经络的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五、经络学与临床应用1. 经络学在临床中的作用:临床上,经络学的知识经常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中医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经络穴位的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相关疾病。

3. 经络理疗的应用:经络理疗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经络理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状况。

总结: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掌握经络学的相关知识,对于日后的临床工作以及对中医学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穴位理论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医穴位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以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中医穴位的基本概念中医穴位是指人体表面或近表面的特定部位,通过在这些部位施加刺激或按摩等手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

中医穴位理论基于人体经络系统的假设,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经络,而穴位则是这些经络上的特定节点。

二、中医穴位的分类中医穴位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标准包括经脉穴位和奇经八脉穴位。

1. 经脉穴位:经脉穴位是指人体内的经络系统中,特定经脉上的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十四条经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穴位。

比如,手太阴肺经脉上的“太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脉上的“急脉穴”。

经脉穴位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刺激经脉上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

2. 奇经八脉穴位:奇经八脉穴位是指中医学中的奇经八脉系统中的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头、脖、腹、背、臀等部位。

奇经八脉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中医穴位的应用中医穴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

以下是中医穴位的几种常见应用: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具进行刺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用于疼痛管理、内科疾病的治疗等方面。

2. 推拿按摩法:推拿按摩法是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按摩或推拿,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推拿按摩法在中医中常被用于治疗实际按摩穴位,对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等有一定效果。

3. 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或贴敷特定的物质,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贴敷疗法在中医中常被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疾病、疼痛等。

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基础知识

主要疾病
各器官的炎症、过敏性疾病、头痛、肌肉关节 疼痛。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十一、胆经(足少阳)
主要器官 与组织
胆、胃肠道、颈、眼睛、微血管(偏头痛)。
器官与组 贮存排泄胆汁,与自律神经、内分泌、微血管 织功能 活动有关。
主要疾病 胆囊炎、胆结石、消化不良、偏头痛。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十二、肝经(足厥阴)
经络的基本概念
人体
营养传导 病变传导 阴阳调节
经络
经络穴位判读的价值
病变

里(深) 体表反应

十二经脉
太阴 厥阴
手足手足
肺 脾 心包 肝
少阴 阳明 少阳 太阳
手足手足手足手足
心 肾 大肠 胃 三焦 胆 小肠 膀胱
手太阴 足太阴 手厥阴 足厥阴 手少阴 足少阴 手阳明 足阳明 手少阳 足少阳 手太阳 足太阳 肺经 脾经 心包经 肝经 心 肾经 大肠经 胃经 三焦经 胆经 小肠经 膀胱经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六、小肠经(手太阳)
主要器官 与组织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
器官与组 织功能
消化吸收。
主要疾病
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肠痉挛、腹泻、 消化不良、肩周炎。
十二经与组织功能
七、膀胱经(足太阳)
主要器官 与组织
脊椎系统、泌尿系统、骨关节系统。
器官与组 贮存尿液及排泄功能,与骨、脊髓有关,女性 织功能 与子宫、附件有关。
九、心包经(手厥阴)
主要器官 与组织
心脏、血管。
器官与组 心脏泵功能、血液循环功能、其与精神自律神 织功能 经系统影响较明显。
主要疾病
各种心脏病、血液循环障碍(高血压、低血压、 动脉硬化)、心脏自律神经失调。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中医经络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各种经脉病理的学科,也可以称之为生理病理学。

经脉病理包括人体内的脉络、穴位、穴道,以及自发性病变。

中医经络基础知识是掌握中医经络学的基础,是中医学习者形成健康观念和护理技术的基础。

一、中医经络的基本概念1.脉络:中医经络认为,人体内拥有脉络系统,其中有12条大脉,称为数脉,根据脏腑学中脉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学者将它们分为三组:内脏脉、外脏脉和厥阴脉。

2.穴位:穴位是中医经络学概念中的关键词,也是现代中医治疗的要点。

穴位是指中医把人体划分为多个脉象单位,每个脉象单位都有一个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可以反映人体的“经络”和“气血”的状态,以及“病因”的关系。

3.穴道:穴道是中医经络学概念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指沿着脉络形成的一条条通路,其中每条通路都有一定的起点和终点,并经过不同的穴位,以及在穴位之间穿行的脉络。

穴道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治疗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二、中医经络的意义中医经络学的研究体现了中医关注人体健康的思想,也蕴含了中医“以穴观脉”的理论。

中医经络学不仅涉及到经络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而且涉及到合理的治疗技术。

因此,学习和掌握中医经络学在当今中医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医经络治疗方法1.药物疗法: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增强抗病能力,用药物缓解病痛,从而达到疗效。

2.拔罐疗法:通过穴位和经络的拔罐,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用艾草熏制的疗法,可以调节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机能障碍,从而达到良好疗效。

4.针灸疗法:针灸是用针刺穴位以调节气血运行,可以调理经络,从而达到调和人体生理病理机能的目的,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四、养生保健中医经络学认为,保持脉象平稳,养护对人体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养生保健有必要运用中医经络学的认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充分的准备,有效的调节自身的脉象,使身体保持最佳的健康状态。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中医理论认为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生理通道。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经络是连接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皮肤等部位的一种生理通道,是气血、精气的流动途径。

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主纵经络、络脉、经外奇穴等。

经络的形态特点:①经络分布:经络遍布全身,包括头、面、胸、腹、腰、背、四肢等部位。

②经络衔接:经络之间既有内部联系,又有外连接,相互交流、衔接。

③经络联系:经络与脏腑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理调节系统。

④经络功能:经络能够输布气血、调节气机、防御外邪、联系脏腑、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等。

2.经络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标准包括:经络的纵横、经络的表里、经络的原始、经络的气血等。

根据经络的纵横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主经与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經外奇穴等。

根据经络的表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表里经络、五脏六腑经络。

根据经络的原始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原始经络、经络。

根据经络的气血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气血经络、经络。

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经络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和描述,加深了人们对经络的认识。

3.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表面上的一些特殊穴位,能够反映脏腑经络病变以及治疗疾病的特殊部位。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腧穴是脏腑经络活动的特殊部位,是气、血、津液、营养、神经、循环、协调病理生理活动的关键部位。

腧穴的形态特点:①腧穴分布:腧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颈、胸、背、腹、四肢、指、趾等部位,共有361个腧穴。

②腧穴构造:腧穴结构复杂,包括经穴、络穴、络脉穴、奇穴等不同类型的穴位。

③腧穴功能:腧穴具有调节气血、通络活血、调理脏腑、治疗疾病等多种功能,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4.经络腧穴的关系经络和腧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说的人体内外联系的通道系统,包括经脉、络脉、腧穴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起到调节、运输气血和经络信息的作用。

2. 经络的分类: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主要的通道系统,
包括十四个经脉和两个奇经,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系统。

络脉是与经脉相平行的脉络系统,主要分布在肌肤和皮下。

3. 经络的属性:经络有气血、营卫、营血等属性,通过这些属性来体
现其功能和特点。

例如,经脉主要传输气血,络脉主要传输营卫。

4. 经络的分布与循行规律:经络的分布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经脉相互
联系,表现出特定的循行规律。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走向前臂,与肺脏相互联系。

5. 经络的功能:经络有调节气血流通、运输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等功能。

中医通过经络调理来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 经络与腧穴:腧穴是经络和络脉的交汇点,中医通过刺激腧穴来调
节经络的功能。

腧穴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治疗作用,在中医诊疗中被广
泛应用。

7.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在疾病发生过程中,会出现气血阻滞、经脉
闭塞等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这些是中医经络基础知识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理论,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经络穴位基础知识经络穴位基础知识一经络的概念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2.经络系统的组成: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二经络的命名1.三阴三阳:太阳------阳明阴---少阳------太阳---阳厥阴------少阳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2.与四肢的关系:上肢:内侧—手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外侧—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下肢:外侧—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内侧—足三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3.与脏腑的关系:人体内脏以脏(实心)为阴,腑(空心)为阳。

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相表里↑ ↑ ↑ ↑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使之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三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

到现代经穴已发展为361个穴名,共670个穴位。

经外奇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

四腧穴的作用1.输注气血: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

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肝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2.反应病症: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体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3.防治疾病: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0p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0p

经络腧穴的生物学研究
生物学研究主要关注经络腧穴与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关系 ,以及其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方面的作用。研究内容包括 经络腧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 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生物学手段,可以深入了解经络腧穴的作用机制,为 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 能在于调节消化系统,维持身体健康。
详细描述
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循腿外侧下行 至足中趾末端,下络脾属胃,主要分 布在腿外侧和胸腹部,其腧穴包括承 泣、四白、巨髎等,每个腧穴都有其 特定的功能和主治病症。
足太阴脾经与腧穴
总结词
足太阴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能在于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保持身体健康。
腧穴的定位与取穴方法
定位方法
根据体表标志、骨度分寸和手指同身寸等方法进行定位。
取穴方法
基本取穴法、压痛取穴法、触摸法、触摸异感法等。
03
经脉与腧穴
手太阴肺经与腧穴
总结词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呼吸系统, 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详细描述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主要分布在手 臂内侧前缘,其腧穴包括中府、云门、天府、侠白等,每个 腧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主治病症。
经络腧穴的物理学研究
物理学研究主要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 探讨经络腧穴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 包括经络腧穴的生物电、生物磁、红 外辐射等物理特性,以及其在能量传 输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通过对经络腧穴的物理学特性进行研 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作用原理,为 开发新的检测和治疗方法提供技术支 持。
THANKS
02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足太阳膀胱经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②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④潮热,盗汗。

肝俞(肝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胁痛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目眩、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脾俞(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多食善饥,身体消瘦;③背痛。

肾俞(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④腰痛;⑤慢性腹泻。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疝气等男科病证;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等急症;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皮肤瘙痒,疔疮。

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③腹痛,疝气。

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②癫痫;③滞产。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证;③腰腿酸痛。

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阳溪
曲池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 指甲角0.1寸。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 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
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
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01
02
03
04
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 眶下缘之间。
要点三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 ,出踝 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 之间 ,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 ,绕肩 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属小肠。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 ,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属膀胱 。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 ,挟脊 内 ,过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案例三
针灸治疗面瘫成功案例分享。针灸治疗可以促进 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 使患者面部恢复正常。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经络腧穴基本概念和特点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 调控系统;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系统的组成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它们纵横交贯, 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

人体经络穴位系统知识一、基础知识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

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份,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

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

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

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

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

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

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路。

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份。

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

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作"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 "循经治疗"。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和激活经络穴位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展开论述。

一、经络的概念和分类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指体表与脏腑之间的通道,主要包括十四经、任脉、督脉等,负责在体表运行调节气血;络脉是指经脉之外分布的一系列血管网,主要包括络脉、互通络等,起到连接、调节气血的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概念和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称为穴位或压痛点。

穴位的刺激可调整和促进气血运行,具有调治疾病、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作用,穴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经文穴位:位于经络线路上,负责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如足三里、合谷等。

2. 经别穴位:位于经络交会、分出的部分,调节经络气血分布,如阳陵泉、太冲等。

3. 经筋穴位:位于经络筋脉上,调理筋脉、活络通血,如大椎、肩井等。

4. 经外穴位:不在经络线路上,但与经络有密切联系的穴位,如天突、人迎等。

三、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中医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解剖定位法、比骨定位法、分寸定位法等。

1. 解剖定位法: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通过骨骼和肌肉等参考点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需要有较深入的解剖知识。

2. 比骨定位法:根据骨骼关节的位置,通过与骨骼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

3. 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部位的比例关系,将身体或肢体的长度分成寸,通过寸的比例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较为灵活,但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四、常用经络穴位的功效及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有很多,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例子:1. 合谷: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骨之间的凹陷处,具有平治头痛、缓解咳嗽等功效。

2. 风池:位于肩颈枢椎附近的凹陷处,具有舒颈肩、缓解头痛等功效。

3. 太渊:位于足底部,整个足心凹陷处,具有调理气血、缓解疲劳等功效。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

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中医经络穴位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人体内部有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上分布着众多的穴位,这些穴位具有独特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

一、经络系统的概述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有12条主要经络和8个特殊经络,主要经络分布在全身,贯穿于皮肤、肌肉、筋脉、骨髓等组织之中。

每条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经络中的气血流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任何经络的阻塞或者功能紊乱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经络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状系统,相互关联、相互调节,构成了人体内部的协调运行网络。

二、穴位的分类和功能中医经络穴位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按照所在经络分为经穴和络穴,按照功能分为主穴和配穴等。

各类穴位在中医理论中都有具体的命名和特定的功效。

经穴是指位于主要经络上的穴位,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经穴具有调整相应脏器功能的作用。

比如,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穴,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部不适症状,具有调节消化功能的效果。

络穴是指位于络脉上的穴位,络脉是与主要经络相互连接的脉络系统,络穴的功能主要是散邪通络,调理气血。

比如,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可以通过刺激来缓解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

主穴是指经络上最重要的穴位,常用于临床治疗中。

配穴则是指与主穴相配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的穴位,常用于辅助治疗。

穴位的选择和运用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三、穴位的刺激方法刺激穴位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常用的刺激方法有按压、揉捏、拔罐、灸疗、针灸等。

刺激穴位可以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和脏腑的功能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压是指用手指或特定的工具对穴位进行适当的按压,常用于调理身体的一般状况,如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等。

揉捏则是在按压的基础上加上转动和揉捏的动作,可用于缓解肌肉酸痛和促进血液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络穴位基础 知识
主讲人:
中医学基础
• 了解阴阳五行概念 • 了解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概念 • 了解四诊八纲 • 熟悉脏腑、气血、经络概念
含义 属性 内容 应用
含义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 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 括。
属性

温热 运动 上升 功能
晦暗 抑制 内向 有形
寒冷 静止 下降 物质
主要内容
阴阳交感
相互转化
阴阳
对立制约
消长平衡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 如果阴阳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 和新个体就不会产生。
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 而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 平衡。
主要内容—特 性
• 土曰稼穑——“稼”,即种植谷物; “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 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 引申为化生、承载、受纳的特性 • 金曰从革——“从”,由也,说明金的来
源;“革”,即变革。“从革”,即说 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 • 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的特性
主要内容—特 性
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地各不相关地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时时刻刻在相互 制约着对方。
互根互用
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 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消长平衡
指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 衡状态。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 依次递相资生、助长的关系。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 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 相互联系 生理: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病理:气病与血病可以相互转化。
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
▪ 气能生血 ▪ 气能行血 ▪ 气能摄血
▪ 血为气之母
▪ 血能养气 ▪ 血能载气
经络的概念
1.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
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 的主干。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 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五行制化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相生相克能促进事物生化不息。
主要内容—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应用
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治疗
指导四诊
指导脏腑用药 推断病情
控制疾病传变
确定治则治法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 分支。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 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




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主要内容—特 性
•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即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 能曲又能直的特性
• 引申为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的特性 • 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热烈之义;
“上”,是上升。“炎上”,是指具有温热、 上升的特性 • 引申为温热、向上的特性
• 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中医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脏:心、肝、 脾、肺、肾
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 子胞

• 定义: 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最基本的物质。
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 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 动的总称。

• 定义: 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 的治疗方法。
四诊八纲
• 四诊:望 闻 问 切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乘: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原因
太过 不及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侮: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 克制。
次序: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原因
太过 不及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克乘侮





主要内容—五行制化
即根据已知的某种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 纳其它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 行归属。
五行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湿




西

夏 长夏 秋




胆 小肠 胃 大肠






肉 皮毛




水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肾 膀胱 耳 骨 恐
• 水曰润下——“润”,即潮湿、滋润、 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 下”,是指水滋润下行的特点。
• 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 性
主要内容—归类法
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
“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 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 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 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确定五行 的归属。
阴阳消长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 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 断地消长变化着。
相互转化
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应用











































之一。 与血有关的脏器: 心——主血 肝——藏血 脾——统血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肾——藏精,精血同源 脉——血之府
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 都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和清气, 肾中精气。
▪ 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物质。
气血关系
▪ 主要区别 属性:气属阳 ,血属阴。 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 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