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表征与建模》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B1.doc

合集下载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能在其中参与渗流的岩岩层即为储层..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2、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3、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4、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单一流体所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又称之为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7、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P139、达西定律: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1分选性、粒度对碎屑岩及碎屑结构储集岩的孔隙度有明显的影响;2颗粒磨圆度对储集岩孔隙度的影响;3颗粒的填集作用对储集岩孔隙度的影响;4成岩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1岩石特征:包括粒度、分选、胶结物及层理等..如疏松砂的粒度越细;分选越差;渗透率越低..2孔隙的影响: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有定的内在联系;但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尤其当存在裂缝和溶洞时..;实际上;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孔隙机构;凡影响岩石孔隙结构的因素都影响渗透率..在有效孔隙度相同的情况下;孔隙喉道小的岩石比喉道大的岩石渗透率低;孔喉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孔喉形状简单的岩石渗透率低..一般来说;岩石渗透率与孔隙喉道大小的平方成正比;而与喉道形状复杂程度成反比3压力和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时;渗透率随压力增大而减小;当压力超过某一数值时;渗透率急剧下降;这是泥质砂岩比砂岩渗透率减小的更快..随温度升高;压力对渗透率影响减小..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岩石骨架和流体膨胀;阻碍压实..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大量资料表明;岩石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常规储层相关性较好;致密储层相关性较差;但两者之间通常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岩石的渗透性除受孔隙度影响外;还受孔道截面大小、形状、连通性以及流体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有效孔隙度大;则绝对渗透率也高;在有效孔隙度相同的条件下;孔隙直径小的岩石比直径大的岩石渗透率低;孔隙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孔隙形状简单的岩石渗透率低..孔隙和喉道的不同配置关系;也可以使储层呈现不同的性质..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泥质岩储层、岩浆岩储层、变质岩储层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包括砾岩、砂岩和泥岩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及其过渡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岩石类型: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熔结角砾岩和沉凝灰岩..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崩解带、淋滤带、水解带..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1特定的岩相条件;2压实或欠压实的成岩条件;3断裂或其它的动力造缝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P18-30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包括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浊积相、滩坝等..冲积扇沉积以砾岩为主;属于碎屑岩沉积体系中最近源的沉积物;分选性最差;平面连续性较好;物性非均质性严重、层内非均质性剧烈而无序..河流沉积可以提供大量岩石物理性质量好的储层砂体;以中高渗透率为主;经常以高产储层出现;河流砂体几乎成为各类碎屑岩储层之首..其中辫状河广为发育;而一般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曲流河体系..河流砂体侧向连续性差;以正韵律沉积为特征..三角洲砂体储层包括: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体;这类砂体与河流砂体大体类似;三角洲前缘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其储层特征于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体基本一致;正韵律的层内非均性;侧向连续性差的条带状和明显的渗透率方向性;河口坝砂体的特征为反韵律或复合韵律;很好的侧向连续性;平面非均质性较弱;三角洲前缘发育的薄层席状砂;广布的侧向连续性..湖底扇是重力流搬运沉积建造于浪基面以下深湖环境的碎屑岩体;湖底扇储层以浊流砂体占绝大多数;特点是具有鲍玛序列;矿物结构成熟度低;砂体侧向连续性差;连续性较好的扇叶体较少..滩坝储集砂体一般都属于小型沉积、储层体积较小..但储层连续性好;储层物性较好..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2、同生成岩阶段: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3、表生成岩阶段: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溶解或溶蚀作用;2成岩收缩作用;3构造应力作用..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分为两类:1破坏孔隙的成岩作用;包括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沉积物充填作用等;2有利于孔隙形成和演化的成岩作用;包括溶解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成岩作用、破裂作用等..3、如何识别次生孔隙..1岩石学标志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识别一些重要的岩石学标志来判定次生孔隙的存在及其发育过程..最重要的岩石学标志有以下八种..①部分溶解:颗粒或胶结物的不完全溶解;并在孔隙附近有残余物;残余物质有明显的溶蚀外貌..②印模:指颗粒、胶结物或交代物完全溶解后的铸模..③排列的不均一性:单个残余颗粒或孔隙次生标志不明显时;颗粒或孔隙分布的不均一性是判定次生孔隙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次生溶解作用有选择性;易溶组分被溶解掉包括选择颗粒和胶结物后;未溶物质的分布必然排列上出现不均一..④特大孔隙:直径比相邻颗粒大得多的特大孔隙很常见;它们为次生孔隙提供了很好的证据..大多数特大孔隙是有组构选择的;并且主要是由可溶性沉积碎屑、透镜状基质或其交代物选择性溶解的产物..⑤伸长状孔隙:孔喉明显扩大并串联多个孔隙的伸长孔隙是次生孔隙标志之一;其成因显然是混合成因的..⑥溶蚀的颗粒:主要表现在颗粒边缘参差不齐;并与伸长孔隙、特大孔隙共生..⑦组分内孔隙:很明显组分内溶孔是矿物溶解造成的..按溶解程度分粒内溶孔、蜂窝状孔隙;并逐渐过渡到溶解残余孔隙..组分内溶孔一般遵循结构选择性溶解的原则..⑧破裂的颗粒裂隙:主要是由于压实致密颗粒出现微裂缝;而后进一步溶蚀所致..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答: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1同生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有:①岩石沉积物疏松;原生孔隙发育;②海绿石主要形成于本阶段;③鲕绿泥石的形成;④同生结核的形成..⑤沿层理分布的微晶及斑块状泥晶菱铁矿;⑥分布于粒间及粒表的泥晶碳酸盐;有时呈纤维状及微粒状方解石;⑦有时有新月形及重力胶结;⑧在碱性水介质盐湖盆地中析出的自生矿物有粉末状和草莓状黄铁矿、他形粒状方沸石、基底式胶结或斑块状的石膏、钙芒硝;可见石英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蚀现象等..2早成岩阶段可分为A、B两期;下面分别对A期和B期进行阐述..1早成岩A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古常温小于65℃..②有机质未成熟;其镜质组反射率Ro 小于0.35%;最大热降解峰温Tmax小于430℃;孢粉颜色为淡黄色;热变指数TAI小于2.0..③岩石弱固结—半固结;原生粒间孔发育..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泥岩中富含蒙皂石层占70%以上的伊利石/蒙皂石I/S无序混层粘土矿物有序度R=0;统称蒙皂石带;碱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自生矿物不发育;局部见少量方解石或菱铁矿;颗粒周围还可见少量绿泥石薄膜;碱性水介质的自生矿物有粒状方沸石、泥晶碳酸盐;无石英次生加大..古温度低于42℃是石膏及钙芒硝析出;本期末;泥晶含铁方解石和含铁白云石析出;泥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I—C组合和伊利石—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混层I-C-I/S组合为主;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为有序混层;也有无序混层;少见蒙皂石;砂岩中可见高岭石..⑤砂岩中一般未见石英加大;长石溶解较少;可见早期碳酸盐胶结呈纤维状、栉壳状、微粒状及绿泥石环边;粘土矿物可见蒙皂石、无序混层矿物及少量自生高岭石..在碱性水介质中可见石英、长石溶蚀现象..2早成岩B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大于65℃~85℃..②有机质未成熟;镜质组反射率Ro 为0.35%~0.5%;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3℃~435℃;孢粉颜色为深黄色;热变指数TAI为2.0~2.5..③压实强;颗粒可呈点—线状接触;压实作用使原生孔隙明显减少;④泥岩中蒙皂石明显向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转化;蒙皂石层占70%~50%;属无序混层有序度R=0;称无序混层带⑤可见Ⅰ级石英次生加大;加大边窄或有自形晶面;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石英小雏晶;呈零星或相连成不完整晶面;书页状自生高岭石较普遍;有的砂岩受火山碎屑颗粒的影响;仍可见蒙皂石3中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同样可分为A、B两期..1中成岩A期①古温度范围为85℃~140℃..②有机质低成熟—成熟;镜质体反射率Ro大于0.5%~1.3%;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35℃~460℃;孢粉颜色为橘黄—棕色;热变指数TAI为2.5~3.7..③泥岩中的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蒙皂石层占15%~50%;其中蒙皂石层占35%~50%时属部分有序混层R=0/R=1;蒙皂石层占15%~35%时属有序混层R=1..④砂岩中可见晚期含铁碳酸盐类胶结物;特别是铁白云石;常呈粉晶—细晶;以交代、加大或胶结形式出现⑤石英次生加大属Ⅱ级;大部分石英颗粒和部分长石颗粒具次生加大;自形晶面发育;有的见石英小晶体..⑥砂岩中的粘土矿物;可见自生高岭石、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呈丝发状自生伊利石、叶片状或绒球状自生绿泥石、绿泥石/蒙皂石C/S混层粘土矿物等;蒙皂石基本上消失..⑦长石、岩屑等碎屑颗粒及碳酸盐胶结物常被溶解;孔隙类型除部分保留的原生孔隙外;以次生孔隙为主..三种水介质在中成岩阶段A期;根据泥岩中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演化和有机质热演化特征;以蒙皂石层占35%、镜质组反射率Ro为0.7%或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40℃为界;还可以细分为A1、A2两个亚期..2中成岩B期①古温度范围为140℃~175℃..②有机质处于高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Ro为 1.3%~2.0%;最大热解峰温Tmax为460℃~490℃;孢粉颜色为棕黑色;热变指数TAI为3.7~4.0..③泥岩中有伊利石及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蒙皂石层小于15%;属超点阵或称卡尔克博格有序混层有序度R≥3;称超点阵有序混层带..④砂岩中石英次生加大为Ⅲ级;特别是富含石英的岩石中几乎所有石英和长石具有加大且边宽;多呈镶嵌状;高岭石明显减少或缺失;有的可见含铁碳酸盐类矿物、浊沸石和钠长石化⑤孔隙类型以裂缝为主;少量溶孔;颗粒间呈线—凹凸状接触或缝合线状接触;碱性水介质中岩石致密;裂缝较发育;颗粒间以凹凸接触和缝合线状接触为主;部分颗粒间为线接触..4晚成岩阶段①古温度范围为175℃~200℃..②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镜质组反射率Ro为2.0%~4.0%;最大热解峰温Tmax>490℃;孢粉颜色为黑色;热变指数TAI>4.0..③岩石已极致密;颗粒呈缝合接触及有缝合线出现;孔隙极少且有裂缝发育..④砂岩中可见晚期碳酸盐类矿物及钠长石、榍石等自生矿物;石英加大属Ⅳ级;颗粒间呈缝合线状接触;自形晶面消失..⑤砂岩和泥岩中代表性粘土矿物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并有绢云母、黑云母;混层已基本消失;称伊利石带或伊利石—绿泥石带..5表生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①含低价铁的矿物如黄铁矿、菱铁矿等被褐铁矿化或呈褐铁矿的浸染现象;②碎屑颗粒表面的氧化膜;③新月形碳酸盐胶结及重力胶结;④渗流充填物;⑤表生钙质结核;⑥硬石膏的石膏化;⑦表生高岭石;⑧溶蚀现象;有溶孔、溶洞产生;使不整合面下的次生孔隙发育;改善了物性;⑨断层和裂缝的发育;为地表水的向下渗透及深部地层水和地表水的对流作用提供通道;同时也形成次生孔隙..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1压实、压溶作用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随埋藏深度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承受的压力超过正常流体压力时;溶解度增加;导致发生晶格变形和溶解;称之为压溶作用..压实、压溶作用使得孔隙缩小..2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水的溶解组分在砂岩孔隙中沉淀晶出的作用;能将碎屑沉积物胶结成岩..常见的胶结物有氧化硅胶结物、碳酸盐胶结物和粘土胶结物..这些胶结物堵塞了孔隙;使得储层孔隙性变差..3交代作用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称之为交代作用..交代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影响;交代矿物化学活泼性很强;很容易发生溶解;易于形成次生溶蚀孔隙有利于孔隙度的增加..4溶蚀作用砂岩中的碎屑颗粒、基质、胶结物;在一定的成岩环境及物化条件下可以发生程度不等的溶蚀作用和形成次生溶蚀孔隙;这些溶孔常常是油气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砂岩的溶蚀作用可发生多次;使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发生很大的变化..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1母岩性质及物源供应母岩组合特征影响碎屑岩的成分及岩石类型;如长石砂岩是富含长石的母岩花岗岩等经受风化后被搬运至沉积盆地中沉积形成的;物源供应影响碎屑岩储层及其孔隙的发育;如若物源供应充足时;输沙量大;搬运和沉积作用快速;则碎屑岩相对沉积厚、分布广;近源沉积物粗;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可能富含基质;从而影响原生粒间孔隙的发育;母岩组分的稳定性影响碎屑岩储层的储集性;若母岩的不稳定组分含量高;在成岩过程中会被溶蚀而形成次生溶孔..2岩石组分、结构与构造对储层发育的影响都表现在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如储层中不稳定成分较多时易形成溶蚀孔隙;粒度较粗、分选好、圆度好的砂岩的原生砂岩粒间孔隙比粒度细、分选及磨圆度差的砂岩发育好;具块状层理的岩石比具斜层理的岩石孔隙度发育好..3构造地质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区域构造背景控制沉积环境与相的展布与变化;进而控制了储集岩的发育与分布;区域性抬升引起不整合面的分化淋滤作用;产生次生孔隙或形成风化壳型储层;构造变动剧烈地区和断裂发育带地区易产生裂隙;有利于储集性能的改善..4气候对储层发育的影响气候影响风化产物的性质与储集岩的成因类型;不同气候条件可引起不同类型风化产物及储集岩的形成;气候影响储集岩岩石类型;如干热或寒冷气候有利于碎屑岩中不稳定矿屑和岩屑的保存..5沉积环境控制储层发育沉积环境可控制储集岩体的发育与分布;对其岩性和物性也有很大影响..一定沉积环境形成一定的储集岩体;且储集岩体的几何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6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及其孔隙发育的影响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及其孔隙的演化与发育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破坏作用..产生次生孔隙的作用主要是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破坏孔隙发育的作用主要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部分重结晶作用..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及其相互连通和配置的关系..2、原生孔隙: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3、次生孔隙:是岩石经过成岩作用改造后产生的孔隙;最主要的类型是溶蚀孔隙;还有少数交代作用和胶结作用形成的晶间孔隙..4、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相对较小的、局限在两个颗粒之间连通的狭窄空间部分..5、排驱压力:润湿相北非润湿相驱替所需要的最小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1孔隙类型:1成因分类①原生孔隙;②次生孔隙;⑧混合孔隙..2按孔隙产状及溶蚀作用分类①粒间孔隙;②粒内孔隙;③填隙物内孔隙;④裂缝孔隙;⑤溶蚀粒间孔隙;⑥溶蚀粒内孔隙;⑦溶蚀填隙物内孔隙;⑧溶蚀裂缝孔隙..3成因及孔隙几何形态分类①粒间孔隙;②微孔隙;③溶蚀孔隙;④裂缝..4按孔隙直径大小分类①超毛细管孔隙;②毛细管孔隙;⑧微毛细管孔隙..5按孔隙对流体的渗流情况分类①有效孔隙;②无效孔隙..2喉道类型:①孔隙缩小型喉道..②颈型喉道..③片状喉道..④弯片状喉道..⑤管束状喉道..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一孔隙类型1按形态分类:孔、缝、洞..2按主控因素分类1受组构控制的原生孔隙:①粒间孔隙;②遮蔽孔隙;③粒内孔隙;④生物骨架孔隙;⑤生物钻孔孔隙及生物潜穴孔隙;⑥鸟眼孔隙;⑦收缩孔隙;⑧晶间孔隙..2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①粒内溶孔和溶模孔隙;②粒间溶孔;③其他溶孔和溶洞;④角砾孔隙..3碳酸盐岩的裂缝①构造缝;②成岩缝;③沉积-构造缝;④压溶缝;⑤溶蚀缝..3按成因或形成时间分类:①原生孔隙;②次生孔隙..4按孔径大小分类按孔径大小可将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分为七种类型..溶洞的孔径大于2mm;溶孔的孔径大小为1.0-2.0mm;粗孔的孔径大小05-1.0mm;中孔的孔径大小为025-0.5mm..细孔的孔径大小01-0.25mm;很细孔的孔径大小为0.01-0.1mm:极细孔的孔径小于0.01mm..二喉道类型①构造裂缝型;②晶间隙型;③孔隙缩小型;④管状喉道;⑤解理缝型..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a.未分选;b.分选好、细歪度;c.分选好、粗歪度;d.分选差、细歪度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段位置、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全层规模的水平/垂直渗透率比值等..3、层间非均质性:包括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特殊类型层的分布、层组和小层的划分..4、平面非均质性:包括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及非均质程度以及渗透率方向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有:1沉积构造的影响;包括储层垂向上的粒序性;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不同类型层理等对非均质性的影响..2层内不连续薄夹层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3储层的孔喉形状、大小、分布;以及孔隙类型;粘土基质等;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1渗透率的差异程度——影响流体的波及程度与水窜2高渗透率的位置——决定注采方式与射孔部位3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壁纸——控制着水洗的效果4层内不连续薄泥夹层的分布频率、密度和范围——影响开采方式与油气水界面的分布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储层保护技术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储层保护技术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Conclusions: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mud filtrate invasion into oil formationsfor a linear flow system has been presented. The model includes thepresence of the mud cake layer and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Themodel consists of mud cake build-up model, filtration velocity model,and mud filtrate distribution model. A simple criterion to estimate theinvasion radius of mud filtrate is also presented. Mud filtratedistribution model has the form a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inwhich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from an empiricalcorrelation. However, for a linear flow model an adjustment to oneempirical parameter given in literature is required.
5.油气层损害机理就是油气层损害的产生原因和伴随损害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6.射孔完井中负压差越大越好。(×)
7. 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分析粘土矿物的种类、相对含量和产状。(×)
8.孔隙连通性越差,油气层受到损害越大。(×)

储层表征概论

储层表征概论

储层表征内容与阶段性 储层表征内容
储层参数分布
储层流动单元分布
储层动态地质模型
储层表征内容与阶段性 储层表征内容
二、不同阶段储层表征内容 1. 油藏评价阶段
•6
探明油气藏 评价油气藏 开发可行性评价
-2350 -2300 -2200
-2350 -2300 -2200
A 2•
•1
•4 A’
A 2• •3
(孔隙度、渗透率、 含油饱和度等)
储层表征规模与多维性
2.点解释
√针对砂层, 按8点/米的密度 进行储层参数解释。
井深 孔隙度 (m) (%) 2100.000 17.0 2100.125 18.0 2100.250 18.1 2100.375 18.2 2100.500 20.5
渗透率 (×10-3μm2)
储层的非均质性,因此,可克服用二维图件描 述三维储层的局限性。
有利于油田勘探开发工作者进 行合理的油藏评价及开发管理
储层表征规模与多维性
★建模目的
2. 可更精确地计算油气储量
常规的储量计算
储量计算单元:原则上以油藏(一个油水系统)
为计算单元。
纵向上:油组、砂组、小层、单层 横向上:一个圈闭,或更小单元。
三维数据体
储层表征规模与多维性
三维网格化 (3D griding)
网块尺寸越小,标志着模型越细;每个网
块上参数值与实际误差愈小,标志着模型
的精度愈高。
(精细油藏描述)
储层表征规模与多维性
数值模型----即三维数据体----图形显示
三维显示 任意旋转 任意切片
从不同角度显示储层的外 部形态及其内部特点
/流动单元平面分布 (3)隔夹层平面分布

《储层表征与建模》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储层表征与建模》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储层表征与建模》A卷答题时间:2小时专业年级姓名学号分数一、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每题3分,共30分)1.按照Miall(1996)的观点,曲流河点坝的顶界面属于5级界面。

()2.高岭石易发育于碱性水成岩环境,方解石易发育于酸性水成岩环境()3.钙质胶结带一般平行于地层层面分布。

()。

4.收缩裂缝的分布受控于局部构造。

()5.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孔喉分布越均匀,原油的微观采出程度越高。

()6.含铁方解石的油层在低矿化度水的影响下容易发生水敏性。

()7.流动单元的分布受控于沉积相,但与成岩作用关系不大。

()8.基于目标的随机建模方法的不足之一是不能忠实于井资料。

()9.基于变差函数的估值方法属于多点统计学的范畴。

()10.序贯指示模拟可建立三维沉积相模型,因此属于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

()二、简述题(30分)1.简述Miall(1996)构型界面的划分(6级划分)及基本特征。

(15分)2.简述储层随机建模的流程(15分)三、论述题(40分)试论述曲流河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征。

《储层表征与建模》A卷参考答案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3分,共30分)1.按照Miall(1996)的观点,曲流河点坝的顶界面属于5级界面。

(⨯)是4级的界面。

2.高岭石易发育于碱性水成岩环境,方解石易发育于酸性水成岩环境(⨯)反了3.钙质胶结带一般平行于地层层面分布。

(⨯)。

4.收缩裂缝的分布受控于局部构造。

(⨯)5.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孔喉分布越均匀,原油的微观采出程度越高。

(✓)6.含铁方解石的油层在低矿化度水的影响下容易发生水敏性。

(⨯)盐敏性7.流动单元的分布受控于沉积相,但与成岩作用关系不大。

(⨯)8.基于目标的随机建模方法的不足之一是不能忠实于井资料。

(⨯)9.基于变差函数的估值方法属于多点统计学的范畴。

(⨯)地质统计学10.序贯指示模拟可建立三维沉积相模型,因此属于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

(⨯)二、简述题(30分)1.简述Miall(1996)构型界面的划分(6级划分)及基本特征。

《储层表征与建模》考试卷B

《储层表征与建模》考试卷B

《储层表征与建模》B卷答题时间:2小时专业年级姓名学号分数一、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每题3分,共30分)1.曲流河点坝砂体内的泥质隔夹层一般是斜交的。

()2.储层形成和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等。

()3.曲率法主要用于预测拉张裂缝。

()4.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均质系数越趋近于1,油气的微观采出程度越高。

()5.含绿泥石的油层在低矿化度水的影响下容易发生速敏性。

()6.在与有机质有关的剖面中只能形成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7.截断高斯模拟属于基于象元的随机模拟方法。

()8.克里金与随机建模的差别之一是克里金可给出多种模拟图象。

()9.构型要素DA为侧向加积成因。

()10.应用地震建立储层模型的方法属于确定性建模方法。

()二、简述题(30分)1. Weber(1990)储层结构(构型)的三种类型及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

(15分)2.相控测井解释、相控地震储层预测、相控储层建模的基本原理。

(15分)三、论述题(40分)如何理解储层表征中的不确定性,试论在单井储层解释及井间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不确定性最小化和不确定性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储层表征与建模”考试题(开卷考试)B卷参考答案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3分,共30分)1.曲流河点坝砂体内的泥质隔夹层一般是斜交的。

(✓)2.储层形成和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等。

(✓)3.曲率法主要用于预测拉张裂缝。

(✓)4.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均质系数越趋近于1,油气的微观采出程度越高。

(✓)5.含绿泥石的油层在低矿化度水的影响下容易发生速敏性。

(⨯)6.在与有机质有关的剖面中只能形成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7.截断高斯模拟属于基于象元的随机模拟方法。

(✓)8.克里金与随机建模的差别之一是克里金可给出多种模拟图象。

(⨯)9.构型要素DA为侧向加积成因。

(⨯)10.应用地震建立储层模型的方法属于确定性建模方法。

(⨯)二、简述题(30分)1. 简述Weber(1990)储层结构(构型)的三种类型及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储层表征与建模》课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储层表征与建模》课程

课程名称:《储层表征与建模》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所属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总学时:48学时一、课程简介《储层表征与建模》课程是国家一流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A+学科)的重要支撑课程,是油气田开发地质领域研究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主要阐述地下非均质储层描述、预测和三维建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①储层表征内涵、信息解析与科学思维;②储层构型样式与研究方法;③储层质量差异机理与研究方法;④确定性建模原理与方法;⑤随机建模原理与方法。

采用启发性讲授、实训、研讨、习题、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一)案例名称多元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二)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多学科信息和方法进行地下非均质储层描述、预测和三维建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并提升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可迁移能力,为今后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并为终身发展、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掌握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地下地质分析和预测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与信念,使他们成为新时代“铁人精神”的传承者;同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可迁移能力,为祖国石油工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遵循“知识、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并重”的课程教学理念,创新形成了一套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

1.思维导引式授课课内理论教学环节实施思维导引式授课。

不同于传统的“单向传递”知识,思维导引式授课是根据学生课前自学测试结果构建问题链,进行层层递进的问题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进行互动交流,得到合理认识,融知识建构与思维训练于一体,提升创新意识和高阶思维。

《储层表征与建模》作业

《储层表征与建模》作业

《储层表征与建模》作业作业四:三维储层建模(一)提供的数据资料和软件1.建模工区及地质背景简介已知建模工区的范围沿x、y、z方向为1000 X 1300 X 20米。

三维网格数为100 X 130 X 10,网格大小为10 X 10 X 2米。

主要沉积的砂体为发育在泛滥平原泥岩上的河道砂体,且河道砂体近东西向展布。

另有部分河道发育决口扇砂体。

工区第6网格层的沉积相切片如图1所示。

图 1 建模工区中部沉积相分布图2.350口井的井数据所有350井均为直井。

垂向上每口井分为10个小层,每层厚度为2米,如图 2 所示。

图 2 井数据示意图井数据文件(well.dat)中给出了每口井的x,y坐标和每个小层的中部深度,以及每个小层的沉积相类型和波阻抗、孔隙度、渗透率数据。

数据格式为Gslib格式 (参考data file in Gslib.pdf)。

如下所示:Well data -----------------------------------文件内容7 -----------------------------------共有数据变量个数X -----------------------------------数据变量名称1:x坐标Y -----------------------------------数据变量名称2:y坐标Depth -----------------------------------数据变量名称3:小层的中部深度Facies -----------------------------------数据变量名称4:沉积相,共三种相:1,2,3Impedance -----------------------------------数据变量名称5:波阻抗Porosity -----------------------------------数据变量名称6:孔隙度Permeability -----------------------------------数据变量名称7:渗透率175.00 15.00 19.0 1 6793.10010 0.26800 301.94699855.00 1025.00 17.0 3 9852.62988 0.04860 6.33635585.00 1045.00 15.0 3 9805.87012 0.05030 10.99340...........3.三维波阻抗数据体提供的三维波阻抗数据体文件(imped.dat)也采用了Gslib的格式。

储层地质学试题

储层地质学试题

《储层地质学》期中测验答案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选对一个1分,选错一个倒扣1分):1、以下有关储层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油、气、水)的岩层B、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直接目的层C、油气藏的核心D、决定储能和产能,是勘探和开发方案的依据2、储层研究的方向或趋势是:A、从宏观向微观方向发展B、从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C、从单学科向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性研究发展D、从大量的手工分析向依靠储层综合研究软件进行研究3、广义的孔隙又称空隙,以下有关空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空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B、空隙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和裂缝C、空隙是岩石中固体颗粒所围限的空间部分D、原始空隙大小主要与颗粒的分选有关,而与颗粒大小无关4、在储层原始状态,空隙充填物可以有以下几种充填方式:A、孔隙充填式,B、孔隙衬边式,C、孔隙桥塞式,D、自生加大式5、原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处于:A、早成岩A期,B、早成岩B期,C、中成岩A期,D、中成岩B期,E、晚成岩期6、次生孔隙最发育时期为:A、早成岩A期,B、早成岩B期,C、中成岩A期,D、中成岩B期,E、晚成岩期8、储层变得非常致密,基质孔隙很低,主要发育深层裂缝,储层为干气层,这是哪个时期:A、早成岩A期,B、早成岩B期,C、中成岩A期,D、中成岩B期,E、晚成岩期9、近地表水流体作用带包括:A、淡水渗流带,B、淡水潜流带,C、海水潜流带,D、深层潜流带,E、混合水作用带二、填空题(每空1分):1、空隙按大小可划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2、假设Sw代表储层含水饱和度,Swirr代表储层束缚水饱和度,So代表储层含油饱和度,Soi代表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Sor代表储层残余油饱和度,Sg代表储层含气饱和度,Sgi 代表储层原始含气饱和度,则:储层原始状态:Sw=100%储层成藏状态:So:0↗Soi,Sg:0↗Sgi,Sw:100%↘Swirr储层开采状态:So:Soi↘Sor,Sg:Sgi↘0,Sw:Swirr↗[1-Sor]但无论何种状态,So+Sw+Sg=100%3、对于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开放成岩体系与封闭成岩体系的主要差别是:封闭体系的酸是仅由体系内的烃源岩提供,而开放体系则有三种酸的来源,分别是体系内的烃源岩、地表淡水和深层酸性流体。

《储层表征与建模》第一章 储层研究概率

《储层表征与建模》第一章 储层研究概率

25×25
平面网格设置
100×100
地质模型(输入) 复合层 单层 0-2 0-3-1 0-3-2 0-4-1 0-4-2 0 油组 0-5-1 0-5-2 0-5-3 0-6 0-7 0-8-1 0-8-2 1-1 1 油组 1-2 1-3 1-4 2-1-1 2-1-2 2 油组 2-2 2-3 2-4 3-1 3-2-1 3-2-2 3 油组 3-3-1 3-3-2 3-4 4-1-1 4-1-2 4-2-1 4 油组 4-2-2 4-3 4-4 网格数 47 3 42 27 52 31 55 60 48 71 41 33 62 51 79 38 33 35 51 56 63 70 46 47 43 52 53 42 48 36 42 117 81 网格号(layer) 1~47 48~79 80~121 122~148 149~200 201~231 232~286 287~346 347~394 395~465 466~506 507~539 540~601 602~652 653~731 732~769 770~802 803~837 838~888 889~936 937~999 1000~1069 1070~1115 1116~1162 1163~1205 1206~1257 1258~1310 1311~1352 1353~1400 1401~1436 1437~1478 1479~1595 1596~1676
粗化模型(输出) 网格号(layer) 1~2 3~4 5~8 9~10 11~13 14~15 16~19 20~23 24~26 27~29 30~33 34~35 36~38 39~42 43~48 49~51 52~55 56~58 59~64 65~66 67 68~70 71~73 74~76 77~80 81~84 85~88 89~94 95~98 99~101 102~104 105~107 108 网格数 2 2 4 2 3 2 4 4 3 3 4 2 3 4 6 3 4 3 6 2 1 3 3 3 4 4 4 6 4 3 3 3 1

储层表征与建模

储层表征与建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考试答题纸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所属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试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点地质统计学研究进展课程名称:储层表征与建模专业年级:地质工程07级姓名:徐斌学号:S070010247任课教师:吴胜和分数:多点地质统计学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建模方法。

在详细解释了多点地质统计学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明了Snesim算法及Simpat算法的原理及建模流程。

该类方法综合了基于象元的方法易忠实条件数据以及基于目标的方法易再现目标几何形态的优点, 同时克服了传统的基于变差函数的二点统计学不能表达复杂空间结构和再现目标几何形态的不足。

通过理论研究及结合应用实例,分析了多点地质统计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Snesim算法Simpat算法多点地质统计学研究进展多点地质统计学是相对于两点地质统计学而言的。

地质统计学最初是以变差函数为工具来研究空间上既有随机性又有相关性的变量(即区域化变量)分布的一门学科,它是由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矿业学院马特隆教授(G. Matheron)于1962年创立的,最初应用于采矿业中,主要解决矿床普查勘探、矿山设计到矿山开采整个过程中各种储量计算和误差估计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地质统计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早已超出了采矿领域,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中有可以看到它成功应用的案例,尤其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使它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和其它成熟的学科一样,地质统计学吸纳了其它相关学科(如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分形系统等)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早已超越了它最初的定义范畴。

现在的地质统计学产生了许多分支,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储层地质学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某一项流体的有效渗透率随着其饱和度的增加而增大,有效渗透率总是小于绝对渗透率。

2.层内非均质性包括粒度韵律、渗透率差异、高渗透段位置、泥质薄夹层和层理构造序列等。

3.储集层可以划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其他岩类三种类型。

4.裘亦楠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四类,即层间、层内、层面和微观。

5.对于河道砂体,注入水沿古河道下游方向推进速度快,向上游方向推进速度慢。

6.钻遇率是指钻遇沙层井数与总井数的百分比。

在实际研究中,往往用钻遇率来表示砂体规模或连续性。

7.碎屑岩的原生孔隙包括粒间空隙、粒内空隙、填隙物空隙、成岩裂缝等。

8.碎屑岩喉道类型包括空隙缩小型、缩颈型、片状或弯片状、管束状。

9.碳酸盐岩的次生孔隙类型包括粒间及晶间溶蚀空隙、晶间空隙、粒内溶孔、铸模空隙、溶洞、收缩空隙和沟道、角砾孔隙、裂缝等类型。

10.风化壳储层在纵面上自上而下分为崩解带、淋滤带、水解带三个带。

其中淋滤带形成各种不规则的溶缝和溶洞,厚度可达几十米到上百米。

11.碎屑岩孔隙结构类型包括大孔粗吼型、大孔细喉型、小孔极细喉型、微孔管束状吼道型。

12.碳酸盐岩的原生孔隙类型包括粒间空隙、粒内空隙、生物骨架空隙、生物钻孔空隙、鸟眼空隙、晶间空隙等类型。

二、名词解释1、储集层: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均称为储集层2、有效孔隙度:指那些参与渗流的连通空隙总体积(既有效空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3、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容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为该流体的有效渗透率4、残余油饱和度:油气开发过程中所测得的含油饱和度称为剩余油饱和度5、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6、渗透率突进系数: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7、渗透率级差:砂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8、夹层分布密度: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厚度9、平面非均质性:一个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以及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10、砂体配位数与某一砂体联通的砂体数11、连通程度:上下上下砂层的连通面积占砂体总面积的百分比12、连通系数:连通的砂体层数占砂体总层数的百分比13、层间非均质性:指一套砂泥岩间的含油层系中的层间差异14、分层系数:一定层段内砂层的层数15、单层突进系数:指一个单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16、孔隙结构:岩石中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关系17、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时,岩石对各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18、流体饱和度:储集岩的孔隙空间中,通常为各种流体所占据,某种流体占孔隙空间体积的百分数称为该流体的饱和度19、储层损害:是指从打开储层直至原油开采的全过程中,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油井产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产能的现象。

《储层表征与建模》三维储层建模报告

《储层表征与建模》三维储层建模报告

储层表征与建模作业——三维储层建模报告本次作业根据提供的建模工区及相应350口井的井数据、三维波阻抗数据体,进行三维储层建模。

作业内容包括对储层参数的数据分析、实验变差函数及拟合变差函数的求取、三维相确定性和随机模型的建立、三维储层确定性和随机模型的建立。

使用软件为斯坦福大学油藏预测中心开发的SGeMS。

1数据分析主要包括绘制各变量直方图等,统计各变量分布(均值、方差等);绘制不同变量交会图,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性;了解工区储层相、参数特征为后续建模做准备。

(1)沉积相分布图1 沉积相比例图1,2,3分别代表河道(channel),决口扇(crevasse),泛滥平原(floodplain)。

由图中可知,各相比例为0.51,0.06,0.43。

建模中,使用相比例作为三维模拟的约束条件。

(2)沉积相与孔隙度、渗透率的相关性图2 沉积相与孔隙度关系由图可知,各相孔隙度差别不大,河道砂体孔隙度分布集中且较大;决口扇孔隙度变化范围大,孔隙度值中等;泛滥平原孔隙度值较小。

图3 沉积相与渗透率关系由图可知,各相渗透率差异较明显,其分布与孔隙度类似,河道砂体渗透率变化范围大;决口扇渗透率分布较为集中;泛滥平原渗透率值较小。

(3)孔隙度、渗透率分布图4 孔隙度分布直方图孔隙度最大值0.347,最小值0.0091,中值0.2046,均值0.185,方差0.0123。

孔隙度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双峰特征,左峰在0.05左右,右锋在0.28左右。

图5 渗透率分布直方图渗透率最大值4290.6,最小值0.5756,中值103.091,均值219.524,方差117221。

其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双峰特征,左峰在8左右,右锋在130左右。

渗透率分布与孔隙度有明显的相似性。

(4)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图6 孔隙度与渗透率交会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孔隙度与渗透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5)井点波阻抗分布波阻抗最大值12787.8,最小值5075.01,中值7136.47,均值7746.05,方差2.779×106。

储层表征与建模

储层表征与建模

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表征与建模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储层进行表征和建模,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储层的地质特征、储层中的油气分布情况以及储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进行石油勘探开发。

储层表征是指对储层进行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学等方面的综合描述和分析。

它包括对储层岩石类型、岩石结构、质地、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压力、饱和度等多方面信息的描述。

不同储层的地质构成会有所不同,因此储层表征需要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分类和细化。

首先,对储层的岩石结构进行描述。

岩石结构是指岩石中各个粒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包括岩石的成分、化学结构、结晶状态、晶粒度、含水量等因素。

在储层表征中,需要对岩石的成分、结晶状态和晶粒度进行综合描述,其中成分的描述包括岩石的矿物质组成、化学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结晶状态的描述包括晶体形态、晶体大小和晶体排列方式等;晶粒度的描述包括粗细程度、均匀性和分布情况等。

其次,对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描述。

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直接关系到油气的运移和储存能力。

因此,对孔隙度的描述需要从不同尺度上进行,分别描述微观孔隙、介观孔隙和宏观孔隙。

渗透率是指储层中油气流动能力的大小,是另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

在储层表征中,需要对渗透率的大小、分布和变化进行描述,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储层中油气的运移方式和储存能力。

最后,对储层的压力、饱和度和物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压力是指储层中油气所受的压力,包括孔隙水压和地层压力等,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分析,通过建立压力场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油气运移和储存的情况。

饱和度是指储层中油气所占的比例,是根据测量数据和流体力学原理进行计算的。

物性包括油气相对密度、粘度、温度等参数,对储层中油气的运动规律和物理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进行详细的物性分析和测量。

除了储层表征,建立储层模型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储层表征与建模》绪论

《储层表征与建模》绪论

时间安排 ----研06级 总学时:32
周五 上午第1~4节 8:00 ~ 12:00
5月11日 (第10周)
5月18日 (第11周)
5月25日 (第12周) 6月 1日 (第13周) 6月 8日 (第14周) 6月15日 (第15周) 6月22日 (第16周) 6月29日 (第17周)
讲课(二教211)
25-35% 未采出的 可动油
必须用昂贵的 化学剂才能采 出的石油储量
被储层各种非均质性 隔挡在地下,当前 正在挖潜的对象
开发早期阶段
优化开发方案 优化管理及调整方案 提高油藏开发效率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敏感性 储层地质模型
井网布置 配产配注 射孔方案
开发中后期阶段
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
注水开发调整 优化三次采油方案
Reservoir Description
70年代斯仑贝谢公司提出的以测井为主的RDS Reservoir Description Service
对油藏各种特征(圈闭、储层、流体)进行 三维定量描述和预测
最终成果:建立反映油藏特征的三维油藏地质模型。
油藏地质建模 是油藏描述的核心。
³Â ± ¤ÓÍ Ìï ³Â 3¶Ï ¿é K2t1-K2cÓÍ ²Ø ÆÊ Ãæ ͼ
二、关于课程
储层表征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研究和描述储层,并 建立储层地质模型,为油气 田勘探和开发服务。
1985年国际储层表征会议对 储层表征的定义:
“量化油藏特性,识别 地质信息和空间变化不确定 性的一个过程”
三个层次: 特征识别 特征描述 储层建模
油藏评价 开发早期 开发中后期
流体

储层表征

储层表征

胜坨油田胜二 区74小层不同 含水期渗透率 实现对比图
胜坨油 田胜二 区沙二 段74小 层不同 含水期 含油饱 和度模 型
内容提要
一、储层表征的概念
二、储层模型的分类 三、储层建模的概念 四、地质统计学基础知识 五、随机建模方法简介
六、随机建模步骤、策略
建模的目的
白化过程
测井信息与解释
地质信息与解释
地震信息与解释
油藏工程信息与解释
实质:井间储层参数的预测
• 确定性建模
两种技术
• 随机建模
确定性vs随机性
以确定性资料为基础,给出井 确定性 间确定的、唯一的储层参数。
储层地震地质学 储层沉积学 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方法
确定性vs随机性
储层系统的复杂性 资料的不完备性
1 3 3 3 1 1 3 2 1 1 3 3
特殊地,当h=0时,上式变为 Var[Z(u)]=C(0),
u u+h
即方差存在且为常数。
本征假设
intrinsic hypothese
(比二阶平稳更弱的平稳假设)
当区域化变量Z(u)的增量[Z(u)-Z(u+h)]满足下列二 条件时,称其为满足本征假设或内蕴假设。 ①在整个研究区内有 E[Z(u)-Z(u+h)] = 0
变差函数(或叫变程方差函数,或变异函数)是 地质统计学所特有的基本工具。它既能描述区域化 变量的空间结构性变化,又能描述其随机性变化。
跃迁现象
一维情况下的定义:
假设空间点x只在一维的x轴上变化,则将区域化 变量Z(x)在x,x+h两点处的值之差的方差之半定义 为Z(x)在x轴方向上的变差函数,记为 ( x, h)
二、储层模型的分类 三、储层建模的概念 四、地质统计学基础知识 五、随机建模方法简介

储层地质学考卷与参考答案老师用

储层地质学考卷与参考答案老师用

长江大学(东校区)地球科学学院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试卷课程名称:储层地质学姓名:学号:班级:成绩:一、名词解释(20分)1.储层地质学:2.沉积体系:3.成岩作用:4.孔隙结构:5.储层非均质性:6.储层敏感性:7.储层静态模型:二、简述扇三角洲的概念、亚相类型及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20分)三、试述主要成岩作用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改造(20分)四、试绘图说明如何运用毛管压力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评价储层及确定油水分布(20分)五、试述油气藏评价阶段油气储层评价的内容和要求(20分)储层地质学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20分)1.储层地质学:是以研究油气储层的成因、演化、分布、几何形态、岩性、物性、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及其对油气藏形成、开采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科学。

(2分)2.沉积体系:是指在某一时间地层单元内,根据物源性质、搬运过程、沉积作用和发育演变几方面,把有内在联系的各个沉积相组成的一个连续体系,它能与相邻的体系区分开来。

(3分)3.成岩作用:指沉积物沉积后直到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前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作用或变化。

(3分)4.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3分)5.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时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导致其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极不均匀的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3分)6.储层敏感性:外来流体可造成储层中粘土矿物的膨胀、微粒迁移,或与储层流体不匹配而产生化学沉淀,它们往往堵塞了孔隙喉道,使储层渗透率降低,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储层的生产能力,我们把储层的这种性质称为储层敏感性。

(3分)7.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即为该油田该储层的静态模型。

气藏地质建模与储量评估考核试卷

气藏地质建模与储量评估考核试卷
( )
6. 在气藏地质建模中,__________技术常用于提高储层参数预测的准确性。
( )
7. 气藏储量评估中,__________是衡量气藏开发潜力的关键指标。
( )
8. 气藏地质建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气藏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 ( )
9.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气藏地质建模中常用的两种数据插值方法。
A. 随机模拟法
B. 插值法
C. 概率法
D. 分形法
( )
19. 以下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气藏储量评估( )
A. 气藏开发初期
B. 气藏开发过程中
C. 气藏开发后期
D. 气藏废弃阶段
( )
20. 以下哪些因素影响气藏地质建模的效率( )
A. 软件选择
B. 计算机硬件配置
C. 数据质量
D. 操作人员技能
B. 提高油气田开发效益
C. 研究地质构造演化
D. 探测新的油气藏
( )
2. 下列哪项技术不属于气藏地质建模方法( )
A. 遥感技术
B. 钻井资料分析
C. 地震勘探技术
D. 物探技术
( )
3. 气藏储量评估中,常用的容积法是( )
A. 权重法
B. 回归分析法
C. 水驱特征曲线法
D. 等值渗流面积法
( )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气藏地质建模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结构模型
B. 属性模型
C. 动力学模型
D. 经济效益模型
( )
2. 以下哪些技术可用于气藏储量评估的数据采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表征与建模》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B1
《储层表征与建模》B卷答题时间:2小时
专业年级姓名学号分数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3分,共30分)
1.曲流河点坝砂体内的泥质隔夹层一般是斜交的。

()
2.储层形成和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等。

()
3.曲率法主要用于预测拉张裂缝。

()
4.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均质系数越趋近于1,油气的微观采出程度越高。

()
5.含绿泥石的油层在低矿化度水的影响下容易发生速敏性。

()
6.在与有机质有关的剖面中只能形成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
7.截断高斯模拟属于基于象元的随机模拟方法。

()
8.克里金与随机建模的差别之一是克里金可给出多种模拟图象。

()
9.构型要素DA为侧向加积成因。

()
10.应用地震建立储层模型的方法属于确定性建模方法。

()
二、简述题(30分)
1. Weber(1990)储层结构(构型)的三种类型及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

(15分)2.相控测井解释、相控地震储层预测、相控储层建模的基本原理。

(15分)
三、论述题(40分)
如何理解储层表征中的不确定性,试论在单井储层解释及井间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不确定性最小化和不确定性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储层表征与建模”考试题
(开卷考试)B卷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3分,共30分)
1.曲流河点坝砂体内的泥质隔夹层一般是斜交的。

(✓)
2.储层形成和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等。

(✓)
3.曲率法主要用于预测拉张裂缝。

(✓)
4.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均质系数越趋近于1,油气的微观采出程度越高。

(✓)
5.含绿泥石的油层在低矿化度水的影响下容易发生速敏性。

(⨯)
6.在与有机质有关的剖面中只能形成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
7.截断高斯模拟属于基于象元的随机模拟方法。

(✓)
8.克里金与随机建模的差别之一是克里金可给出多种模拟图象。

(⨯)9.构型要素DA为侧向加积成因。

(⨯)
10.应用地震建立储层模型的方法属于确定性建模方法。

(⨯)
二、简述题(30分)
1. 简述Weber(1990)储层结构(构型)的三种类型及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

(15分)
参考答案:储层结构的三种类型包括:千层饼状、拼合板状和迷宫状。

千层饼状储层由席状砂体组成,连续性好。

油气勘探时用少量的探井即可控制油气储层分布,油田开发时井距可较大。

因此,对这类砂体,可进行高效益的勘探开发。

(5分)
拼合板状储层由多个砂体纵横向拼合而成,连续性好,但砂体接触处可形成渗流屏障。

油气勘探时用较少的探井可控制油气储层分布,但在油田开发时,这类储层对注采关系有一定影响,井距要求相对较小。

(5分)
迷宫状砂体由较小的、透镜状砂体组成,砂体连续性较差,油气勘探时用较多的探井才能控制油气储层分布,因而勘探成本
高;油气田,要求开发井网密度大(井距小),开发难度大。

(5分)
2.相控测井解释、相控地震储层预测、相控储层建模的基本原理。

(15分)答题要点:
相控测井解释:分相建立测井解释模型,然后分相将测井信息转换为地质参数。

基本原理是不同相带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而对于不同的孔隙结构,测井参数与地质参数的关系不同。

(5分)
相控地震储层预测:按不同相区(地震相、沉积相及成岩储集相)建立地震反射参数与地质信息的关系(应用回归分析或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然后分相区进行地震属性向地质参数的转换。

基本原理是不同的相区,地震反射参数与地质信息的关系有所不同。

(5分)
相控储层建模:先建立相模型,然后在相控制下建立储层参数模型。

首先建立沉积相或储层结构模型,然后根据不同沉积相的储层参数定量分布规律,分相进行井间插值或随机模拟,建立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三维分布模型)。

基本原理是:相分布控制着砂体分布,只有砂体内才具有有效的储层参数;其次,不同相的储层参数分布规律不同。

(5分)三、论述题(40分)
如何理解储层表征中的不确定性,试论在单井储层解释及井间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不确定性最小化和不确定性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答题要点:在储层表征中,应用多学科信息对非均质储层进行预测和建模。

而由于储层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资料的不完备性(还有研究者因素),使得储层预测结果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8分)
岩心标定测井、测井资料标准化、地质约束、(间接反映地质特征)
多井地质拟合等。

(8分)就横向预测而言,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低且具有地质多解性,而井网密度总是小于研究要求,因此,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往往较大。

不确定性最小化的基本原则:提高地震垂向分辨率、井标定地震、优选地震属性、多信息综合、地质约束(模式拟合、相控)等。

(8分)
在现有资料情况下,即使不确定性最小化,储层预测结果中仍存在不确定性。

为此,应通过随机建模的方法来评价不确定性,评价由于资料限制和储层复杂性而导致的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以满足油田开发决策在一定风险范围的正确性。

随机建模是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
产生可选的、等可能的储层模型的方法。

通过多模拟实现的比较,评价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程度,如通过概率方法,了解某一地质属性在确定位置出现的概率。

(1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