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设计)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系别:外贸

学生姓名:李斯特

学号:08575216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2级

完成日期:2014年5月6

指导教师:李雨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摘要:截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建设完成,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商品出口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剖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现有的比较优势,挖掘二者贸易发展的空间,指出约束双方贸易的诸多现实因素,最后提出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一条以现有比较利益为基础、以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拓展路径。

关键字:经济合作;比较优势;出口贸易;优势互补

目录

一、比较优势理论 (1)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1)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

1.概况 (1)

2.特点 (2)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3)

1.概况 (3)

2.特点 (4)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5)

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 (10)

(一)实现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 (10)

(二)避免同质 (10)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10)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联合开发为突破口 (11)

参考文献: (12)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到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都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在不同的产品上的优劣程度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来说,应该依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后来产生的赫克歇尔-饿林定理: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缺少的要素产品。在赫克歇尔-饿林模型基础之上,巴拉萨提出了阶段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会导致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进而使出口商品构成和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要素会发生变化,资本积累在增加,技术在改进,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将发生变化。本文就以上理论分析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概况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阶段性,大致是这样分段的。建国后致1978年,是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的、国家垄断的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体制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国家管理主要通过进出口许可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货运监督与查禁走私制度和出口商品检验制度等。进口受到很大的限制,出口由国家垄断和控制。不可否认这样的贸易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不再适应经济形势了。管的过死、缺乏利益激发机制、产销脱节,这样就使的对外贸易整体发展缓慢。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额的0.75%,在世界贸易排名32位。

第二阶段(1979-1989),这个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成长阶段。在此期间,外贸在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分级管理的体制。这样就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外贸易总额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117亿美元。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12.6%。

第三阶段是稳步发展的一个阶段(1990-1999),在这个期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步转变为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国家改革了计划外贸体制,权力下放,运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降低了对外贸易的计划成分。同时加强对外贸易立法,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进出口贸易总额1999年比1980年增长9.5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1 154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3 6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5%。①

第四阶段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入世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与机遇2000年到2008年(有学者认为2000-2004年是一个阶段)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从开放的适度保护的转向协调管理的一般自由的贸易政策。到2004年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 547亿美元年均增长24.9%。2008全年进出口总额25 61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 28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 331亿美元,增长18.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 955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328亿美元。中国的外贸总额也在不断的增长,到2004年中国的外贸规模世界排名已经从世界32位跃到3位,到2008年也一直保持在第三位未有变化。②第五阶段应该就在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了。危机的到来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保护主义的抬头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世界范围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源头,在危机后世界贸易也会有一次深刻的主动或者被动调整,这样也能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平衡,其中原因不再表述。

2.特点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中国的贸易地位显著提高,从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贸易产品机构逐步优化。中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一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