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合集下载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第一课时湖南的位置与区划、人口与民族★学习目标:1、结合地图描述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运用湖南政区图找出14个市州及其行政中心。

3、知道湖南人口数量,运用地图分析我省人口分布特征。

4、运用地图说明湖南省少数民族分布概况。

★学习重点:1、湖南省的地理位置;2、14个市州。

★学习难点:1、描述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分析湖南省人口的分布特征。

★快乐学习。

一、自主学习,领悟课本。

(预习“湖南”七年级上册课本P1—11,完成学习任务)1、湖南省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________地区,南邻________省,北接_____省,是连接东南沿海与____________的桥梁。

因为省内有大河流湘江,故简称_________。

2、“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 _________。

3、湖南省现有_______个省辖市,湖南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____。

4、2017年,湖南省总人口为____________人。

5、湖南省东面毗邻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A、赣B、黔C、鄂D、粤6、被誉为“莲城”的省辖市是()A、长沙市B、邵阳市C、湘潭市D、株洲市7、我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A、湘西、湘南、湘中B、湘南、湘西、湘北C、湘东、湘西、湘南D、湘西、湘东、湘北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探究1】读“湖南省政区图”,了解位置与行政区划。

1、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标出与湖南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市州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G_______,H_______,I_________,J________,K_______,L_______,M________,N_________。

3、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家乡在_____(省辖市)的_________(县级市)。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第一章:湖南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湖南从古至今的主要历史沿革。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 湖南的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湖南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湖南的历史沿革。

难点:湖南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的图片、地图等。

2. 采用案例教学,以湖南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湖南的历史。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湖南地方文化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对湖南的了解。

2. 讲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及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湖南的自然环境。

3. 讲解湖南的历史沿革,引导学生了解湖南的历史变迁。

4. 通过案例教学,分析湖南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岳阳楼、桃花源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湖南的历史。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湖南地方文化知识。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湖南的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2. 使学生感受湖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民间艺术:湘剧、花鼓戏、岳阳楼赋、湖南剪纸等。

2. 湖南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等。

3. 湖南的风俗习惯:婚丧嫁娶、饮食文化、民居建筑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湖南的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

难点:湖南风俗习惯的深入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湖南的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的图片、视频等。

2. 采用案例教学,以湖南的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湖南的传统文化。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地方历史教案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__期课时教案教学过程:1.识记: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考古发现玉蟾岩遗址:道县,距今1万年左右。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高庙遗址:洪江市,距今8000-5500年,大型祭祀场所,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彭头山遗址:澧县,距今约8000年,这里出土了1万多粒稻谷和大米,出土的稻谷和大米数量超过国内此前发现的总和。

城头山遗址:澧县,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号称“中国第一城”,发现的稻田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还有配套的灌溉系统。

2.湖南境内跟炎帝、蚩尤、舜、禹有关的传说炎帝;炎帝陵位于炎陵县蚩尤:南方苗族先民的一部分舜:舜陵位于宁远县禹:(略)3.识记: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宁乡4、识记:龙山县里耶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走马楼吴简发掘的意义龙山县里耶一口枯井出土了 3.6万余片秦简,数量超过目前国内所出秦简的总和,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长沙马王堆汉墓,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长沙走马楼吴简,一次性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对研究三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四、板书设计第一课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1、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考古发现2、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3、龙山县里耶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走马楼吴简发掘教学(后记)反思:课时教案课题:二、古代湖南的开发与发展第 1 课时总序第 2 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 教 案课时教案。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一、教案内容:第一章《湖南的地理与环境》1. 教学目标了解湖南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环境特征。

培养学生对湖南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湖南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难点:理解地形地貌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新课,展示湖南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湖南的地理位置。

步骤2:讲解湖南的地形地貌特点,如湘东山丘、湘中丘陵、湘南平原等。

步骤3:介绍湖南的气候特点,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等。

步骤4:分析地形地貌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山区有利于发展林业、平原有利于农业发展等。

步骤5: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湖南的自然环境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步骤6:问答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湖南地形地貌分布图,并简要阐述各地形地貌的特点。

二、教案内容:第二章《湖南的传统文化》1. 教学目标了解湖南的传统文化,如湘剧、湖南花鼓戏、岳阳楼记等。

培养学生对湖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湖南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难点:理解湖南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故事、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新课,讲解湖南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步骤2:讲述湘剧的历史发展、表演形式和代表剧目。

步骤3:观看湖南花鼓戏的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步骤4:介绍岳阳楼记的背景、内容和文学价值。

步骤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湖南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步骤6:问答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三、教案内容:第三章《湖南的名人》1. 教学目标了解湖南的名人,如毛泽东、雷锋、曾国藩等。

培养学生对湖南名人的敬仰之情和自豪感。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湖南名人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难点:理解湖南名人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故事、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第一课时湖南的位置与区划、人口与民族★研究目标:1、结合地图描述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运用湖南政区图找出14个市州及其行政中心。

3、知道湖南人口数量,运用地图分析我省人口分布特征。

4、运用地图说明湖南省少数民族分布概况。

★研究重点:1、湖南省的地理位置;2、14个市州。

★研究难点:1、描述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分析湖南省人口的分布特征。

★快乐研究。

一、自主研究,领悟课本。

(预习“湖南”七年级上册课本P1—11,完成研究任务)1、湖南省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________地区,南邻________省,北接_____省,是连接东南沿海与____________的桥梁。

因为省内有大河流湘江,故简称_________。

2、“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湖南省现有_______个省辖市,湖南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____。

4、2017年,湖南省总人口为____________人。

5、湖南省东面毗邻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A、赣B、黔C、鄂D、粤6、被誉为“莲城”的省辖市是()A、长沙市B、邵阳市C、湘潭市D、株洲市7、我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A、湘西、湘南、湘中B、湘南、湘西、湘北C、湘东、湘西、湘南D、湘西、湘东、湘北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探讨1】读“湖南省政区图”,相识位置与行政区划。

1、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标出与湖南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2、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市州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G_______,H_______,I_________,J________,K_______,L_______,M________,N_________。

3、伟大领袖的家乡在_____(省辖市)的_________(县级市)。

湖南省地方文化常识教案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湖南省地方文化常识教案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湖南省地方文化常识教案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 引言1.1 概述湖南省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了解并传承湖南省的地方文化常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性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对湖南省地方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1.2 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分为大纲中所示的五个主要部分来进行介绍。

其中,引言部分将先对文章的目的进行阐述,并简要描述文章结构。

接下来,将会逐步展开介绍湖南省地方文化常识教案的内容、教育意义以及学习目标。

1.3 目的本教案的目的是帮助七年级下册学生全面了解湖南省地方文化概况,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提高他们对该地区特色风俗、历史沿革以及民谣传说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对本地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湖南省独特而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使其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2. 地方文化常识教案介绍:2.1 教案内容: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是指在七年级下册进行的一门地理学科的课程,主要涵盖湖南省地方文化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湖南省的地方文化特点、历史沿革、特色风俗以及地方民谣传说等内容。

2.2 教育意义:湖南省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独特文化传承的地区,通过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更深入了解,并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土地和人文景观产生兴趣和热爱。

同时,通过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身份认同。

2.3 学习目标:在本门课程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了解湖南省的历史沿革,包括重要事件、朝代更迭等内容;- 探索湖南省独特风俗与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春节等,了解其中的意义与习俗;- 介绍湖南省地方民谣传说,如七仙女下凡、湘妃竹器等,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地方历史教案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__期课时教案教学过程:1.识记: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考古发现玉蟾岩遗址:道县,距今1万年左右。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高庙遗址:洪江市,距今8000-5500年,大型祭祀场所,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彭头山遗址:澧县,距今约8000年,这里出土了1万多粒稻谷和大米,出土的稻谷和大米数量超过国内此前发现的总和。

城头山遗址:澧县,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号称“中国第一城”,发现的稻田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还有配套的灌溉系统。

2.湖南境内跟炎帝、蚩尤、舜、禹有关的传说炎帝;炎帝陵位于炎陵县蚩尤:南方苗族先民的一部分舜:舜陵位于宁远县禹:(略)3.识记: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宁乡4、识记:龙山县里耶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走马楼吴简发掘的意义龙山县里耶一口枯井出土了 3.6万余片秦简,数量超过目前国内所出秦简的总和,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长沙马王堆汉墓,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长沙走马楼吴简,一次性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对研究三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四、板书设计第一课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1、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考古发现2、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3、龙山县里耶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走马楼吴简发掘教学(后记)反思:课时教案课题:二、古代湖南的开发与发展第 1 课时总序第 2 个教案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教案课时 教 案课时教案。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民间故事常识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民间故事常识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民间故事常识教学计划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常识,包括故事的起源、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培养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简介:介绍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其在湖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简介:介绍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其在湖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民间故事: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介绍故事的情节和传统解读。

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民间故事: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例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介绍故事的情节和传统解读。

3. 故事的文化内涵:讨论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故事的文化内涵:讨论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4. 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智慧和道理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湖南地方民间故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智慧和道理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5. 故事的传承和创新:了解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和现代创新形式,培养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

故事的传承和创新:了解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和现代创新形式,培养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传承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的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基本知识。

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的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湖南地方民间故事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第四课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第四课

三、全国唯一支持变法的巡抚:
1、陈宝箴,1895年任湖南巡抚。 2、他创办长沙时务学堂、武备学堂,支 持创办《湘报》,发起成立南学会 3、大力兴办矿业,成立了湖南矿务总局, 开启了湖南近代工矿业的先河 4、设长沙电报局,开湖南近代通讯之先 河。 5、是清末唯一支持和推动新政的巡抚。 贡献:由于“官导于先,上下一气”,使 湖南成为全国最有新政生气的一省,得到光 绪帝的褒奖。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 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 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 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 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 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 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 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 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 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 也叫百日维新。
浏 阳 算 学 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895——1898年(今浏阳一中内)
谭嗣同写给夫人李闰的绝笔信 闰妻如面:结缡(lí )十五年,原约相守以 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 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 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 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 (pí )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 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 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待 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殇儿与我,灵魂不 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戊戌八月九日, 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年)
谭嗣同(1865— 1898),汉族,湖南浏阳 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 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 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 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 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 举、兴学校、开矿藏、修 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 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 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 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 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 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历史教案(2016)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历史教案(2016)

一.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历史部分考标要求二.湖南地方史是《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中的历史部分。

该板块占分约10%。

常见题型有:选择题、识图题、材料题。

三.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历史部分。

第一单元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一)、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考古发现1、玉蟾(chán)岩遗址,位于道县(属永州市),距今1万年左右。

出土了稻谷颗粒。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

出土的陶片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

2、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属怀化市),距今8000-5500年,考古发现了大型祭祀场所,有助于探寻我国宗教祭祀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还发掘出一座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

出土的陶器表面出现凤凰图案。

3、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属常德市)。

距今约8000年。

这里出土的一万多粒稻谷和大米,出土的稻谷和大米数量超过国内此前发现的总和。

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水稻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

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有重要价值。

遗址中有房屋遗迹和厚重的陶器。

4、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旳最早城址,号称“中国第一城”。

此处发现有6500年以前的稻田及配套灌溉设施遗存。

这是世界上己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

(二)、湖南境内跟炎帝、蚩尤、舜、禹有关的传说1、炎帝,姓姜,又称神农氏,与黄帝的战争失败后迁至湖南境内,教民耕种,为民治病。

炎帝陵位于炎陵县(属株洲市)。

2、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与黄帝的战争中兵败被杀。

九黎部落成为南方苗族先民的一部分。

3、舜,南巡征战,打败三苗。

舜帝病逝,葬于湖南九嶷山。

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属永州市)。

4、禹,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走遍天下,远及衡湘。

长沙岳麓山有禹王碑,衡山有多处禹王遗迹。

(三)、四羊方尊的发现地及图四羊方尊出土于宁乡县(属长沙市)。

四羊方尊是非常精美的青铜器,也是现存最大的青铜酒尊。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地理常识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地理常识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地理常识教学计划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教学计划,学生将能够:
- 了解湖南省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特征;
- 了解湖南省的主要水系和山脉;
- 了解湖南省的气候和气候影响因素;
- 了解湖南省的主要经济资源和特色产业;
- 了解湖南省的主要旅游景点与文化特色。

2. 教学内容与方法
3. 教学评价与考核
- 学生根据模块内容完成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
-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记录景点和体验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回答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问题;
-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作业要求完成个人作业。

4. 教学资源
- 教材:《湖南地理常识》七年级下册;
- PPT、地图、视频素材;
- 实地考察的旅行工具和器材。

5. 教学进度安排
6. 教学参考资料
- 《湖南省地图册》;
- 《湖南省旅游指南》;
- 《湖南省经济概况》;
- 《湖南省气候数据手册》。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地理常识教学计划》的简要内容和安排。

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希望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湖南省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从而增强他们对地方地理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教学计划中注重实地考察和互动讨论,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湖南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

希望本教学计划能为学生们的地理学习带来实际效果。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第一课位置与区划教学内容:教材P1-6位置与区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描绘湖南及其相邻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并采用“联想法”记住这些省份的轮廓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概括。

2、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作为湖南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重点、难点:1、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记住湖南及其相邻省份的轮廓特征。

2、学会搜集信息。

(一)中部省份(1)在地图上找到湖南,并说出它的地理位置。

(2)介绍湖南的由来及简称。

(3)读图1-2,找出与湖南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

(4)估算湖南省的经纬度范围。

(5)阅读资料:“三湘四水”“中部崛起”(二)14个市州(1)指导学生读图1-4,介绍湖南省的14个市州。

(2)活动1)找出自己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名称,并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2)说出家乡位于哪一个省辖市(州)。

3)在地图上找到长沙市,判断它位于你的家乡所在地的哪个方位。

指出长沙市与我省哪些省辖市相邻。

4)有同学说:湖南省政区图好像人头像,你觉得像吗?(3)阅读资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伟人故里”“芙蓉国里尽朝晖”(增强学生对身为湖南人自豪感的教育)三、拓展延伸1、查阅资料,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家乡是哪一个县级市,哪一个省辖市?湖南是一个伟人辈出的省份,除了毛泽东以外,还有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查阅资料,说说他们家乡所在的县(市)。

2、了解湖南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第二课人口与民族教学内容:教材P7-11人口与民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知道湖南人口特征与人口问题,湖南人口迁移特征与人口分布概况,掌握湖南民族分布特征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以及自然条件对湖南民俗风情的影响.2、会根据统计数据绘制湖南人口增长图,能分组讨论家乡的人口问题及对策,能搜集、交流反映湖南民居特色的图片,讨论自然环境对民居特色形成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第一章:湖南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湖南的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楚文化、湖湘文化等。

3. 培养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 湖南的气候特点。

3. 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楚文化、湖湘文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湖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2. 难点: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湖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图片和视频。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湖南的自然环境。

2. 讲解湖南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楚文化、湖湘文化等。

3.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湖南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贡献。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湖南的文化特点及其影响。

第二章:湖南的民俗风情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民俗风情,如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

2. 使学生感受湖南民俗风情的魅力,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湖南的民间艺术,如湘剧、花鼓戏、剪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湖南的节日习俗、民间艺术。

2. 难点:湖南的民间艺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湖南的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图片和视频。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湖南的民间艺术。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湖南的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湖南的民俗风情。

2. 讲解湖南的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湖南的民间艺术。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湖南民俗风情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章:湖南的名人轶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历史名人,如毛泽东、彭德怀等。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教材]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特色文化。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湖南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等有一定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2. 湖南的民间艺术3. 湖南的传统节日4. 湖南的饮食习惯5. 湖南的特色建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特色建筑。

2. 教学难点:湖南地方文化特色的深入理解和传承。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湖南地方文化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湖南地方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4.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湖南的民间艺术和特色美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湖南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湖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发展历程。

3. 课堂互动:展示湖南的民间艺术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民间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4. 文化传承:介绍湖南的传统节日,讲解节日习俗,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5. 饮食文化:讲解湖南的饮食习惯,展示特色美食图片,引发学生对湖南美食的兴趣。

6.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湖南特色美食的制作,亲身体验湖南的饮食文化。

8.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湖南地方文化的资料,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9. 板书设计: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特色建筑10.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湖南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b.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 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创新性;d. 学生作业和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16课时)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16课时)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第1课湖南的禁烟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湖南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2、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魏源的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本节课内容。

2、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难点:1、林则徐禁烟。

2、魏源的改革思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册我们主要了解了湖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湖南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希望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讲授新课(一)湖南的禁烟运动:原因:英法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疯狂的向中国走私鸦片。

危害:造成中国“银荒兵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禁烟措施:设禁烟局、捉拿烟贩、收缴烟具、封闭烟馆、配制戒烟药丸、严令吸烟人员定期戒绝。

1912年,湖南都督谭延闿在湘禁烟,一次就焚毁下笔91551两。

(二)湖南营兵赴粤抗英:1841年2月,关天培虎门抗英,壮烈牺牲。

英军进攻乌涌,直逼广州。

在湖南任总兵的祥福率军抗敌,他和31名将领牺牲,415名营兵阵亡。

(三)魏原的必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魏原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是近代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湖南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及魏源的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四、板书设计第1课湖南的禁烟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一、湖南的禁烟运动二、湖南营兵赴粤抗英三、魏原的必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第2课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和湘军的创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

2. 使学生掌握湖南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特色。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 湖南的饮食文化3. 湖南的传统节日4. 湖南的民间艺术5. 湖南的名人轶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和名人轶事。

2. 教学难点:湖南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的详细内容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名人轶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湖南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湖南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湖南的特色文化场所,如美食街、传统手工艺品店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 第二课时:湖南的饮食文化3. 第三课时:湖南的传统节日4. 第四课时:湖南的民间艺术5. 第五课时:湖南的名人轶事六、教学内容6. 湖南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引导学生了解湖南地区的民间信仰,如土地公信仰、龙王信仰等,并探讨佛教、道教等宗教在湖南的发展和影响。

7. 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湘剧、祁剧、花鼓戏等地方戏曲,以及湖南的民间舞蹈、音乐等。

8. 湖南的现代文化发展分析湖南的现代文化现象,如电视湘军、湖南文学、湖南艺术等,探讨湖南如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发展现代文化。

9. 湖南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展示湖南的旅游资源,包括张家界、岳阳楼、韶山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湖南的特色旅游活动,如漂流、探险等。

10. 湖南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讨论湖南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教学重点:湖南的民间信仰、宗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难点:湖南的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七年级湖南地方文第十四课

七年级湖南地方文第十四课

三、制定计划:
计划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时 间、地点、分组情况、成果呈现、评价方 式等。
三、小组分工活动:
小组分活动 (1)小组分工; (2)明确纪律要求增强安全意识; (3)资料准备; (4)走访调查; (5)撰写研究报告; (6)各小组推选代表参加班级论坛演讲。
三、评价与交流 :

二、湖湘文化具有特点有:
1、忧乐天下、敢为人先; 2、经世致用,务实求新; 3、博学海纳,兼容并蓄; 4、果敢自信,爱国奋斗; 等诸多鲜明特征,是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重要一脉。
三、活动安排:
这次活动围绕湖湘文化的渊源与特征, 从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自拟题目进行探 究,继承发扬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培养 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并学会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 象。
七年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浏阳市Leabharlann 浒镇中学:孔 跃一、活动主题:
湖湘文化由生活在湖南这块土地方上 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逐渐积淀而成。它 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 鲜明的地方特色。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 蕴深厚,上溯屈原、贾谊为华表的楚文化, 中经周敦颐、胡安国、胡宏、王船山的发 展,后由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黄兴以 及毛泽东等人发扬光大。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通过学习湖南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增强学生对湖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 湖南的民间艺术:湘剧、湖南花鼓戏、岳阳楼记等3. 湖南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4. 湖南的特色美食:臭豆腐、口味虾、糖油粑粑等5. 湖南的旅游胜地:张家界、岳阳楼、韶山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湖南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和旅游胜地。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湖南文化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湖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湖南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和旅游胜地的具体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湖南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湖南的旅游景点,深入了解湖南文化。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湖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湖南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湖南的民间艺术:介绍湘剧、湖南花鼓戏、岳阳楼记等,让学生感受湖南民间艺术的魅力。

3. 讲解湖南的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湖南人的节日习俗。

4. 讲解湖南的特色美食:介绍臭豆腐、口味虾、糖油粑粑等,激发学生的食欲和兴趣。

5. 讲解湖南的旅游胜地:介绍张家界、岳阳楼、韶山等,吸引学生去实地考察。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湖南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和旅游胜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7. 案例分析:分析湖南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湖南文化。

8.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去湖南的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湖南文化的认识。

9.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湖南文化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如何传承和弘扬湖南文化。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湖南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第1课湖南的禁烟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湖南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2、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魏源的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本节课内容。

2、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难点:1、林则徐禁烟。

2、魏源的改革思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册我们主要了解了湖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湖南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希望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讲授新课(一)湖南的禁烟运动:原因:英法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疯狂的向中国走私鸦片。

危害:造成中国“银荒兵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禁烟措施:设禁烟局、捉拿烟贩、收缴烟具、封闭烟馆、配制戒烟药丸、严令吸烟人员定期戒绝。

1912年,湖南都督谭延闿在湘禁烟,一次就焚毁下笔91551两。

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湖南的禁烟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和湘军的创建二、讲授新课(一)太平军在湘南的发展:起义时间:1851年地点:广西金田村领导人:洪秀全进入湖南:1852年6月发布檄文:《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二)长沙之战:1852年8月,西王萧朝贵率林凤祥、李开芳等1000余名太平军奔袭长沙 1852年9月24日,洪秀全率太平军主力增援长沙,兵分3路向长沙城发起猛攻。

激战81天后,撤出长沙,挥师北进。

(三)水营的建立与太平军出湘:1852年12月,太平军占领岳州,获火药、枪炮、船员5000余只,正式建交“水营”。

(四)曾国藩创建湘军:目的: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52年11月开始创建到1854年初,湘军已经扩大到15个营,水师10个营,总人数达17000人。

1864年6月,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失败。

三、小结: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四、板书设计第2课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和湘军的创建一、太平军在湘南的发展二、长沙之战三、水营的建立与太平军出湘四、曾国藩创建湘军第3课湖南人的洋务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湖南洋务的沉寂与湖南人在外地的洋务活动。

2、郭松焘的洋务与外交活动。

3、左宗棠的洋务实践与收复新疆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本节课内容。

2、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和湘军的创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湖南人的洋务运动。

二、讲授新课(一)湖南洋务的沉寂:洋务运动时,湖南因地处内陆,思想守旧,因而开放较晚。

1875年创办湖南机器局,后停歇。

1895年开办的湘裕炼矿公司,是第一家近代企业,比上海、天津等晚了近30年,较兰州也晚了17年。

(二)曾国藩的洋务运动:1、1861年,他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项军事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兴办的开始。

2、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三)左宗棠的洋务实践与收复新疆:1、左宗棠是洋务派的又一代表人物。

2、他兴办了: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学堂、兰州织呢局等。

3、1878年,他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

(四)郭嵩焘、曾纪泽的务实外交:1876年,郭嵩焘出任中国驻英大使,是中国第一位驻外的外交官。

1881年,曾纪泽不畏威逼讹诈,与俄与反复辩论,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收回部分主权。

三、总结: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四、板书设计第3课湖南人的洋务运动一、湖南洋务的沉寂二、曾国藩的洋务运动三、左宗棠的洋务实践与收复新疆四、郭嵩焘、曾纪泽的务实外交第4课最富朝气的维新实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活跃的维新思想。

2、谭嗣同、陈宝箴、熊希龄等在维新变法中的主要活动。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本节课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谭嗣同的事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学习我们学习了湖南人的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最富朝气的维新实践。

二、讲授新课(一)活跃的维新思想:1、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成国“全国最富朝气”的维新省份。

2、维新人士创办《湘学报》和《湘报》。

3、查找史实说明湖南是维新运动时期“最富朝气的一省”。

(二)敢为为先的谭嗣同:1、谭嗣同,浏阳人。

1879年写成《仁学》一书。

2、敢为人先,在湖南率先创办新式学堂——浏阳算学堂。

3、以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为阵地,培养维新变法人才。

4、1898年6月,光绪帝命谭嗣同任职“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事宜5、维新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捕,9月28日,他与杨深秀等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三)全国唯一支持变法的巡抚:1、陈宝箴,1895年任湖南巡抚。

2、他创办长沙时务学堂、武备学堂,支持创办《湘报》,发起成立南学会3、大力兴办矿业,成立了湖南矿务总局,开启了湖南近代工矿业的先河4、设长沙电报局,开湖南近代通讯之先河。

5、是清末唯一支持和推动新政的巡抚。

(四)熊希龄的维新实践:1、熊希龄,年少时勤学多思,有“湖南神童”之称。

2、对湖南的贡献:P16三、小结: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四、板书设计第4课最富朝气的维新实践一、活跃的维新思想二、敢为为先的谭嗣同三、全国唯一支持变法的巡抚四、熊希龄的维新实践第5课探索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湖南志士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黄兴创立华兴会。

3、率先响应武昌起义。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本节课内容。

2、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1、黄兴创立华兴会。

2、率先响应武昌起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维新运动和思想,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下在探索资产阶级道路中的湖南志士。

二、讲授新课(一)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03年,新化人陈天华发表《猛回头》和《警世钟》呼吁返清救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黄兴创立华兴会:1903年,黄兴从日本回国,在长沙明德学堂任教,宣传革命思想,组建了革命团体华兴会。

1905年,黄兴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国同盟会,担任执行部庶务,成为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人物,当时把他和孙中山并称为“孙黄”。

(三)率先响应武昌起义:同盟会成立后,澧县人蒋翊武在湖北新军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筹备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在焦大锋、陈作新等同盟会的策划下,湖南率先响起。

1911年10月22日,长沙起义成功。

三、小结: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四、板书设计第5课探索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湖南志士一、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二、黄兴创立华兴会三、率先响应武昌起义第6课五四运动和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到新民学会的创立、五四运动在湖南的展开以及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同时加深对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事迹。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本节课内容。

2、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难点:五四运动在湖南的展开以及湖南共和主义小组的建立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探索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湖南志士,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四运动和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二、讲授新课(一)新民学会的创立新民学会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根据《礼记》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于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组织的进步团体,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由萧瑜任总干事。

新民学会是我国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成立的一个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它是湖南省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组织。

新民学会的主要发起人是毛泽东和蔡和森。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但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国内各派军阀互相争夺,内战持续不断,全国人民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同城乡小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不满中国社会的黑暗,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学会于1918年4月14日在湖南长沙蔡和森家中刘家台子召开成立会。

(二)五四运动在湖南的展开问:五四运动爆发时湖南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当时湖南正处于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势力严密封锁五四运动的消息,竭力压制各界的爱国热情。

)问:湖南人民和青年学生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五四运动的情况的?(通过报纸和回湘的学生了解到北京等地五四运动的有关新闻。

)问:湖南学生联合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谁任会长?(1919年5月28日,由彭璜任会长)问:湖南各地是如何开展抵制日货运动的?(许多店员、码头工人与学生并请战斗,拒绝卖日货、拒绝给日本人、轮船装运货物,捣毁少数顽固坚持贩卖日货的店铺。

)问:学生联合会编发了多种刊物,最著名的是什么?(最著名的有《救国周报》和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

)“驱张”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罢课;各界同时发起“驱张”运;、分赴北京、上海、衡阳等地开展“驱张”运动;到北京组织平民通讯社;彭璜在上海创办《天问》杂志,宣传“驱张”活动。

(三)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1927年7月受陈独秀的委托,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负责湖南的建党工作。

经过数月的酝酿筹备,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0月成立毛泽东、何叔衡、彭璜、贺民范等8人为发起者。

三、小结: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四、板书第6课五四运动和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一、新民学会的创立二、五四运动在湖南的展开三、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