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小说研究
HardyandTess托马斯·哈代简介和作品赏析

苔丝被塑造成一个纯洁、善良、坚强的女性形象,她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 女性的压迫和束缚;而亚雷和安吉尔则分别代表了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和虚伪道 德,他们的行为对苔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特色及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哈代在小说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19 世纪末英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 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06
托马斯·哈代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对当时社会现象反映和批判
揭示社会不公
哈代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社会的不 公现象,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 等,通过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 ,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
批判传统观念
哈代在作品中批判了传统的道德 观念、宗教信仰等,提出了对人 性的新的理解和探索,对当时的
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意义与影响
社会意义
《无名的裘德》通过展现主人公裘德的斗争和失败,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 不公。小说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追求自由、平等和真爱,具有深远的社
会意义。
影响
《无名的裘德》在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当时的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同时,小说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也使得它成为后世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影响
自出版以来,《德伯家的苔丝》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 流传。它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04
《无名的裘德》赏析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塑造
要点一
故事情节
《无名的裘德》以英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裘德的人 生经历以及他与旧秩序、旧道德的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复 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哈代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探讨

哈代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探讨[摘要] 托玛斯•哈代的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他特别擅长在其长篇小说中运用隐喻的手法来丰富他的写作艺术技巧、增强小说的表达力和刻画人物性格。
本文以《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对哈代小说语言的隐喻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哈代隐喻性裘德苔丝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代表性作家托玛斯•哈代(1840~1928年)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国从1920年代起就陆续介绍、翻译哈代的诗及小说作品,他早已成为中国读者熟悉的英国作家之一。
哈代的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他特别擅长在其长篇小说中运用隐喻的手法来丰富他的写作艺术技巧、增强小说的表达力和刻画人物性格。
所谓隐喻,又称暗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
但与明喻不同,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在哈代的小说中,作家经常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
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以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对其小说语言的隐喻性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此来丰富我们对哈代及其小说的认识。
一黑格尔认为,比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自觉的象征”。
“主体凭他个人的见识,在形象与意义之间发见到某些类似点,于是就信任这些类似点,用似有关联的个别形象去阐明本身原已明晰的意义。
”比喻是一种古老的写作修辞手法或艺术形式,根据黑格尔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就已在写作《荷马史诗》时使用比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德谟斯特尼斯、梭福克勒斯、奥维德等人也用过比喻;近代的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更擅长在自己的作品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引喻等等。
按照传统修辞学的解释,隐喻是以一个异质同值的词替代预期出现的正常词语。
如“汽车在蠕动”这一隐喻就是以通常修饰虫类行为的“蠕动”替代了汽车的“行驶”,从而在“蠕动”和“行驶”这两个本质相异的概念之间建立某种等值效果。
解析哈代的短篇小说_一个富于想象的女人_

作者简介:
李 静(1975—),男,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讲师 自己的幻想世界的爱情, 为了虚设的内疚和自我责备消耗了她年轻的生命。特雷威也是一 个极富幻想的人,在他死前的一封信,写到“: 也许假如我有一个母 亲,或一个姐妹,或一个另一类别的对我温柔体贴的女性朋友,我 会想到继续生活下去。正如你所知道的,我早就梦想着有这样一 个无法得到的人,而她这个难以发现、捉摸不透的女人使我产生灵 感写出了最后一本诗集。只有那个想象的女人,虽然在某些地方 已说过,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直到最后她也没有露面,没有遇见, 没有赢得。”可以说,特雷威的一生都是靠这个幻想的女性形象支 持着。哈代正是用这种夸张而又纯净的手法将人的的精神世界分 析得那样鲜明深刻。
尼采认为,世界的美并不是源于世界本身,而是源于人的“内 在的幻觉世界”。总之,日神精神是另一种非理性的原始冲动,是 趋向幻觉的迫力。从埃拉知道她正住着的房间曾经住的是她所崇 拜的诗人罗伯特·特雷威时,她的幻想就开始了。埃拉在自己的 世界里织就了一张爱情之网,网络了所有与特雷威有关的思绪。 最后,诗人特雷威出了一部诗集,受到《评论杂志》的猛烈攻击,也 许因为感到不被世人所理解,特雷威选择了自杀。埃拉便一直幻 想并不停地自责,假如她向特雷威表明身份,他一定不会那么早地 结束生命。
了“清白”,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社会背景因素 苔丝的悲剧人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 一方面,苔丝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苔丝生活的维多 利亚时代,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世袭道德观念发生冲突, 社会 物质供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急剧深化的年代,维多利亚时 期的自由面纱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道德的伪善面具不撕自破。 男人主宰着社会, 妇女社会地位地下。清教思想统治着人们的灵魂, 禁欲思想盛行。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 的,女性被认为是男子的附属物,成为被奴役的对象,遭到以男性 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她们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主人 公苔丝不仅忍受农业资本家的经济剥削,还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 但是,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是正当的,因为她是毫无 权利的底层农民,无力自卫。作者试图让苔丝和克莱尔平等:他们 同样在青年时代都“犯过错误”。但是,这个有着先进的文明思想, 一直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资 产阶级虚伪本质,没办法原谅苔丝以前的“过错”,在新婚之夜弃她 而去。苔丝心目中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 而是把 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克莱尔。她因失身而自卑, 即使后来被丈夫抛弃, 她还认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默默忍受。在她的心灵深处, 还残留着 许多封建道德和封建观念,甚至到死都没能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 缚。她的不幸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同情, 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 她 虽然是为了全家人毁了自己的一生,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安抚。克莱 尔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 分子,但他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 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 苔丝。阶级观念仍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他用传统的贞操观 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 苦绝望之中,使苔丝又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克莱尔身上所体现出 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当时社会的
论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论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在不断被重塑。
论文选取他作品中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中的最著名的五部来分析其笔下的新旧女性形象。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近几年对哈代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新旧女性形象及其嬗变。
第三部分通过探讨新旧女性形象的时代意蕴揭示出哈代的女性景观,指出哈代既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又按照传统男性叙述模式刻画女性,表现出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同情。
关键词:哈代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景观Discussion of the female image of Thomas HardyAbstractHardy is British Victoria period of great realistic writer, in his works created a group of Character distinct female image. As The Time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e female images also constantly to be restructured.This paper For the new and old women characters system analysis, aims to use the Feminist existentialism theory and method, select with the most famous of five department novel series which is based on wessex country in the background to analyze its writing of female image. The first part of main analysis of hard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of relevant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new and old women’s respective implication and evolution.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old and new female image times implication to points out Hardy's view of women. Points out that Hardy bot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ality, an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male mode to build female image, he shows sympathy for the situation of women living.Key Words: The work of Thomas Hardy female image The view of wome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1)一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2)(一) 研究综述 (2)(二) 研究背景 (3)二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蕴 (4)(一)新女性形象及其嬗变 (4)1传统农业时期的女性 (4)2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女性 (6)(二)旧女性形象的传统建构与重塑 (9)1 传统的家庭女性 (9)2 家庭女性的重塑 (11)三哈代女性景观的形成 (12)(一)现实的刻画者 (12)(二)女性的同情者 (13)(三)男性叙述模式的维系者 (14)结语 (16)注释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20)毕业设计(论文)独创性声明 (21)引言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诗人、小说家。
哈代小说和诗歌的关系研究

哈代小说和诗歌的关系研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其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多年,出版了十四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八卷诗集和两部诗剧。
哈代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既是杰出的小说家又是一流的诗人。
他创作的生涯历经了从诗歌到小说创作的变迁,然后又从小说到诗歌创作的变迁这一过程。
在哈代创作初期,他的诗歌不被社会接受,倍受打击。
那时,小说渐渐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文体,迫于生计等压力,哈代无奈转向了小说创作。
然而,就是在小说中,别样的诗情在哈代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暗涌回旋。
“性格与环境小说”是哈代精心打造的威塞克斯的田园诗,他的人物祖祖辈辈在这一地区成长生活、繁衍生息,时间在他们身边模糊而停滞,流走又流回,回环反复,主人公也是那些与田园诗相匹配的乡村教师、农民、乡村牧师、石匠等。
小说中的语言精雕细琢,趋于诗化,在语音修辞上飞翔着诗歌的音韵美,在瞬间描写上藏匿着短小的诗篇;他在小说中还大量引用诗歌镶入文中,形成卷首语与文中诗与小说的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引入的诗歌为小说所容纳,又超然其上,给读者造成陌生感,也对读者提出挑战,需要读者更多的阅读经验才能理解,打开了文体相间成文的别样审美张力和情趣;小说中的意象叙事,不仅从视觉上展现了画面的美感,而且为小说营造了内在的诗情意蕴,也为小说的叙事别开洞天。
从1867年他撰写第一部小说开始,哈代在小说的世界里徜徉了近三十年。
小说创作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正如哈代的诗人气质一直影响他小说的创作,这么多年小说创作的浸染在他的诗歌上也深深打上小说家的烙印。
他会随时在诗歌创作中释放小说百宝囊中的因素,使诗歌汲取小说元素的营养。
与其他大多数诗人不同,他诗歌的思想与主题不是主要通过意象与象征,而是通过故事性、人物刻画展现出来,有很强的叙事性。
他诗歌中的叙事元素主要包括民谣体和戏剧性。
诗歌语言特征具有散文化特征,他以小说家的笔触创作诗歌,诗句自然质朴,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于淡雅中蕴含深重的韵味,而是杂糅了自造词、普通词汇、口语,甚至是地方方言入诗;在诗歌语言音乐性方面,音律不和谐,被一些学者看做“没有歌喉”的诗人;对于大多数诗歌而言,隐喻和象征是诗人的武器,而哈代却很少在诗歌中使用隐喻与象征,但他更擅长在叙事诗中通过情节的戏剧性变化、人物的内心跌宕来体现诗歌的张力。
拥抱星空的哈代——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托马斯·哈代《塔上恋人》研究

第37卷第3期Vol.37No.3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20296Jun2021拥抱星空的哈代——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托马斯•哈代《塔上恋人》研究宋嘉珊(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90244)[摘要]《塔上恋人》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发表于982年的一部小说,小说问世之初就受到了评论界的严厉批评,随后长期为评论家所忽略。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理论出发,以“文本的历史性”这一角度来关照哈代这部作;中的天文学元素,梳理主人公斯威森的科研经历,分析小说中天文学者的科学——人性观,最终得出结论:哈代关心当时的科学发展和年轻的科研学者,主张在发展科学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性;他不只会写乡土,还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变迁充满关心和思考。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塔上恋人》;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中图分类号]19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9503(202903902595[收稿日期]2020-9-24《塔上恋人}(Two on a Tower)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940-1928)发表于1882年的一部小说,小说问世之初虽然很受读者欢迎,但受到了评论界的严厉批评,随后长期为评论家所忽略[929o上个世纪88年代,学者理查德•H.泰勒提出一种观点,认为这部小说之所以备受评论界忽略,很大程度是因为它超越了人们对哈代的期待,即哈代只应该去写“威塞克斯”系列的乡土小说,而非以天文学为背景的作品⑴96。
这一观点另辟蹊径,为解读小说最初受评论家冷落提供了新思路,泰勒也给予了充分论证。
其实,当读者深入《塔上恋人》的世界时,会发现哈代不只囿于描写乡村,他对描绘富有现代化转型气息的英国社会同样充满野望。
在小说中,天文学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元素。
它不仅参与了故事背景,还助推了情节发展,最终改变了男女主人公的人生轨迹。
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件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哈代所写的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中,女性处在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上,都明显落后于男性。
然而,哈代笔下的女性形象,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和魅力。
她们有着强烈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她们也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哈代小说中几位典型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一、巴斯蕾特·艾弗雷特《苔丝·得梅因》中的巴斯蕾特·艾弗雷特,是哈代创作的最为出色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高贵、聪颖、美丽,受到了男主人公安吉尔的热烈追求。
然而,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女性。
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毅然离开了安吉尔,选择跟随自己的爱情和信仰。
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自己的选择,让人钦佩和敬重。
这一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尤为珍贵。
19世纪末的英国,女性处在极度的压制和束缚之中。
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甚至没有自由的行动权。
但是,哈代并不将她们描绘成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被动存在。
相反,他通过笔下的女性形象,表达出了一种属于女性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二、苔丝·得梅因《苔丝·得梅因》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哈代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强烈而自由的灵魂。
她既坚守自己的信仰,又懂得在现实中抵御压力和困境。
她为自己的爱情勇敢地挺身而出,为自己的价值观而奋斗,最终用生命诠释了自己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
苔丝的一生,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
从一个小小的乡村女孩,到成为一个意志坚定、反抗压迫的女性,她的经历和实践,都体现了哈代对女性力量的无比敬意。
正是这种力量,让她成为了19世纪末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三、爱伦娜·霍莉哈代的小说中,不仅有充满坚韧和勇气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些比较脆弱和受到伤害的女性形象。
《扫帚边的人》中的爱伦娜·霍莉,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试论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艺术

试论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艺术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
他的小说创作是在维多利亚王朝从盛世走向衰败的时期进行的,其中以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性格和环境小说最为重要。
而这一类小说充满一种神秘的命运观,种种看似偶然性事件的背后,暗藏着深刻的必然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小说发人深思、令人回味的悲剧艺术。
关键词:偶然性;必然性;悲剧;命运一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艺术概述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
他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了英国文学的“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①哈代的小说,尤其是“威塞克斯小说”中的《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徳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几部小说都是在探讨悲剧的成因及艺术价值。
十九世纪,英国是欧洲最早最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早在1832年,英国就进行了议会改革,标志着英国资本主义的确立,从此,英国从一个农业国逐步发展成为工业国,劳资矛盾也随即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这样的环境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很快发展成为文学的主流,并且产生出像哈代这样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作为“工业文明之后还残存的古老的、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的最后代表之一”,②哈代看出了人的命运与环境之间的悲剧冲突,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对社会的规律性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无法找出悲剧的根源,所以只能把一切归结为在偶然或者必然情况下神秘的意志力的作用。
在支配生活的命运面前,人是软弱无力的,连大自然对人也是冷酷无情的。
作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哈代尤其受到了德国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和“唯意志论”以及英国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在他的创作中深深留下了他们的烙印。
深刻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因素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风俗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展示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农村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心灵创伤,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氛。
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的批判性与局限性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一、哈代及其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概述哈代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大多以威塞克斯为背景,描绘出优美的乡村风光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各种传统习俗与生活习惯。
这其实是哈代本人生活经历的体现,是以哈代既怀念又憎恨的家乡为原型虚构出来的。
哈代出生在荒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平时总是冷冷清清的,小时候哈代经常到树林里和荒原上去游玩,聆听来自大自然的溪水、风的声音,饶有兴趣地观看小动物之间的对抗与竞争,优美、残暴的自然风景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哈代赞美淳朴的乡村生活。
但资本主义入侵后,摧毁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这使得哈代对英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力一式侵入农村,破坏了古老的社会秩序,引发了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传统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描绘了资本主义以及宗法制度、道德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与厄运。
哈代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称作“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以人物塑造和环境刻画著名。
哈代生活的维多利亚后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方式侵入农村地区,造成小农经济瓦解,大量的农民破产,造成那个时代的贫富差距很大,人们生活得很悲惨。
在城市,人们的生活秩序也被打破,英国在世界上工业垄断地位的逐步丧失,出现了大量的城镇失业者,如成群的妓女和大量的流浪者。
在农村,哈代看到了悲惨的场景与社会的黑暗,牧羊人在饥饿的悲惨中死去,犯了轻罪也会遭受严厉的鞭刑。
在1856年,哈代曾近距离看了一次绞刑,这次亲身经历给他后来的《德伯家的苔丝》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其重要素材。
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刺激了哈代,深刻影响了其创作,使他坚定地走上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哈代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对资本主义给予了猛烈地批判,立志要揭露社会的阴暗,描写普通人的悲惨命运。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崇尚尊贵、诚实的农业价值观与注重功利的资本主义文明之间的冲突、虚伪的道德伦理与人的自然激情之间的冲突等现实给哈代极大的影响,也使得哈代的作品紧贴时代,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给当时的社会以尖刻的批判,甚至公然批判、反叛当时虚伪没落的社会道德、习俗等。
托马斯·哈代的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托马斯·哈代的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摘要托马斯·哈代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英国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通过对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的介绍,深入探究了《苔丝》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结合哈代与《苔丝》二者进行探讨,总结了哈代的宿命论与超现实浪漫主义。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苔丝宿命论超现实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托马斯·哈代生平简介托马斯·哈代出生于英国西部的农村,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后代。
哈代的生活环境和家庭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十六岁开始做建筑学徒,所著作的建筑论文曾获得过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
哈代于1867年开始从事写作,他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远离尘嚣》《还乡》《德伯家的苔丝》等都是他创作的非常优秀的作品。
同时,哈代在音乐、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还精通拉丁文和希腊文。
二《苔丝》中的人物形象分析1 女主人公苔丝的人物形象分析对于苔丝的人物形象,很多人的看法都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苔丝是美丽善良的,她质朴、仁爱、敢于自我牺牲和自我反抗,同时她对于美好生活是一直抱有幻想的。
她有着美丽女人的气质,浓烈的感情和坚强的意志。
但也有人认为苔丝作为一个“未婚先孕”的女人,是非常败坏风气的同时她又是一名杀人犯,又怎能与“纯洁”这个词挂钩呢?笔者认为后者是一种很极端的想法,是非常片面的。
苔丝是一个很容易哭的女孩,她在伤心、气愤或者内心有任何波澜时,都会通过眼泪倾述出来,让读者读着这语言都感觉心疼。
一个人只有有着纯洁的心灵,才会有那么多的泪水,世人都喜欢将自己的情绪压抑在心里,表面上却面无表情。
从这个角度上看,苔丝是非常纯真的。
苔丝所受到的压迫是多方面的,首先她的生活处境不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条件,她是为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去资本家那里工作的,如果不去工作,也就不会发生被侮辱的惨剧了。
浅谈托马斯·哈代小说的创作意识

浅谈托马斯·哈代小说的创作意识作者:邹舒远胡红霞来源:《牡丹》2016年第09期托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纪的英国文学巨匠,其“性格与环境小说”享誉英美文坛。
本文将重点探讨哈代在其“性格与环境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乡土意识、悲剧意识和基督教意识,并说明这三种意识是哈代创作实践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思想体系,将三者结合起来讨论才能更完整而清晰地了解哈代的创作理念,进而了解其作品的深层内涵及其极具特色的文学观。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英国文学巨匠。
他在诗歌、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
韦伯称哈代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其“性格与环境小说”最受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欢迎。
纵观国内学术界对哈代的研究史,著作和论文数量繁多。
可是,大多成果仅限于研究哈代小说创作的单一方面,如仅谈论其悲剧意识、宗教意识或乡土意识,而将这三种创作意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为鲜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和探讨哈代几部主要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来分析其创作中的乡土意识、悲剧意识和基督教意识。
一、乡土意识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也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
这类小说都是以哈代的家乡——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作为其创作背景,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入侵英国农村后所引发的社会经济、道德、风俗等变化及个人命运的变迁。
曾几何时,威塞克斯地区远离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保持着古老的宗法传统,并且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
哈代在《小说与诗歌总集序》中说道:“在威塞克斯的穷乡僻壤,一如在欧洲的皇室王宫一样,普通家庭感情的搏动,也可以达到同样紧张的程度,而且无论如何,在威塞克斯也有十分丰富的人类本性,足够一个人用于文学,我对这种想法一直坚持不舍,所以,即使有时本来比较容易超越国界,使故事叙述带有更多的世界性色彩,我还是固守在威塞克斯界限之内,不越雷池一步。
小人物的悲喜人生:哈代短篇小说浅析

内容提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又以诗人的身份结束文学生涯,诗人是他更喜欢的头衔。
但是,对中国读者来说,哈代作为小说家的身份似乎更加容易接受,他的长篇小说《苔丝》、《还乡》、《远离尘嚣》等作品的名声不能说是如雷贯耳,但也拥有着大量的拥护者,哈代也因此成为最受关注的英国作家之一。
但是,他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却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它们往往淹没在长篇小说耀眼的光环下,不被人们注意,虽然说这些短篇小说节奏轻快、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本身极具可读性。
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拟从试探的目的出发,挑选哈代笔下那些特色鲜明的小人物作为分析的对象,力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展现哈代短篇小说的魅力,并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欣赏这些被忽视的短篇小说。
关键词:哈代小人物悲喜人生目录引言 (1)一威赛克斯与小人物 (3)二小人物和他们的悲喜人生 (5)1.凄苦的爱情 (5)2.无望的人生 (10)3.侥幸的命运 (13)4.不屈的性情 (16)三小人物悲喜人生溯源 (19)1.社会环境 (19)2.命运 (22)3.性格 (25)结语 (31)注释 (33)参考文献 (34)论文摘要(中文) (1)论文摘要(英文) (1)后记导师及作者简介引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托马斯·哈代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全能型作家,他是一个小说家,也是一个诗人。
哈代一生创作有14部长篇小说,47部短篇小说,8卷诗和2部诗剧;作为一个诗人,哈代的诗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欣赏和赞誉,而他的诗剧《群王》更是被许多评论家誉为是可以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媲美的伟大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哈代的长篇小说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大的声誉,像《苔丝》、《还乡》、《远离尘嚣》这样的作品更是为中国的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与这些笼罩在光环下的作品相比,哈代的短篇小说似乎黯淡了许多,有时,人们只是在谈到长篇小说时顺便提一下,而有时则是一笔带过,更有时是完全忽略不计。
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在哈代的小说中,向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刻画了许多善 良、勇敢、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面对困境时始终坚守道义,以善 良行为改变环境,并最终获得命运的眷顾。其次,哈பைடு நூலகம்通过对环境恶化、社会 不公等问题的探讨,警示人们现实中的道德伦理和环境保护问题。最后,他通 过描写人物心灵成长的过程,反映了个体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善良本质、 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成长。
总的来说,托马斯·哈代的“环境与性格”小说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 间复杂的关系。他通过深刻描绘人物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所经历的挣扎和抗争, 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和社会压力时的无助和悲剧。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哈代 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也表现了他对人类处境的深深关切。它们不仅在文学上具 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 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基本内容
在托马斯·哈代的创作生涯中,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Personality and Environment Fiction)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视角。这种类型的小说深入探 讨了个体在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的位置和关系,尤其人物性格与周围环境的相互 影响。本次演示将分析哈代这类小说中的“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 揭示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当今社会,哈代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文明进 步以及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在小说创作的领域中,“性格与环境”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这种主题通过探讨 人物性格如何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环境对他 们的塑造力量。本次演示将探讨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构建“性格与环境”小说。
最后,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揭示了社会阶层对个体性格的影响。哈代敏 锐地捕捉到了社会阶层对个体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在他的小说中,上层社会的 人物往往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下层社会的个体则在社会 底层苦苦挣扎。这种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人物性格的巨大差异,也反映 了哈代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
英语专业文学德伯家的苔丝论文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苔丝专业:英语学号:学生姓名:指导老师:摘要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生态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篇小说。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然与女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源,二者均与男性相对立,而且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经济扩张过程中的受害者。
在小说中,苔丝作为哈代塑造的一位女性,身处在英国工业大肆向农村扩张的时期,同时被男性所欺凌和压迫。
同时,她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体现着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对于自然界的扩张和侵犯。
因此,本文将通过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通过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哈代的自然观、妇女观在作品中的体现和其作品中反映的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在男权社会中女权主义的崛起,能给读者以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这部作品,与此同时,能够对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发展有很好的了解。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自然;工业化;男权社会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n the Light of EcofeminismAbstractThomas Hardy’s novel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a great classic work in England as well as in the world. This thesis will analysi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n the light of ecofeminism. Ecofeminists argues that nature and feminist are the origin of human being’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two are incompatible to men .Moreover, are the victims in the process of capitalistic industrialization and expansive male intrusion. In the novel ,Tess is a heroine created by Hardy, who was set to live in the times of industrialization approach to rural area., and bullied and oppressed by masculine. Besides ,the nature surrounding her and the modify of production style also can reflect the expansion as well as the invasion endowed by male centered world .Therefore ,this thesis will rea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y angel of ecofeminism. Through Analysis of Hardy’s view of nature and women in the light of ecofeminism as well as Tess’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the emergency of feminism among male chauvinism, which will give reader a new angel to understand the novel. Meanwhile ,we can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ecofeminism .Key Word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Ecofeminism; Women; Nature; IndusrtilizationCONTENTS摘要 (I)Abstract (I)Chapter 1 Introduction (2)1.1 The writing background (2)1.2 The main content of Tess of the D’ubervilles (3)1.3 Literature review (4)1. 4What is new in my studyChapter 2 Ecofeminism and Its Development (5)2. 1 Definiation of specialized terms (5)2. 2 The Development of Ecofeminism (6)2. 3 Differences of social psychology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哈代悲剧小说的成因及其美学价值

浅析哈代悲剧小说的成因及其美学价值作者:李萌萌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8期摘要:19世纪的欧洲文坛上,还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像哈代这样以深刻的悲剧意识透视那一时代的历史生活,并凝聚为创作灵魂。
他的创作以其独到的悲剧意识,深沉浓重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人生、白然、文明、性爱、婚姻……,视野开阔、情感凝重、发人深思、悲剧感强。
本文将探讨哈代悲剧意识的形成,并简要赏析哈代小说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哈代;悲剧小说;美学一、悲剧美学悲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其特性尽管集中体现在作为一种文体的悲剧里,但在历史上、生活中、艺术里依然有充分的显现。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到二十世纪爱尔兰文艺复兴,各种悲剧文体、悲剧形象、悲剧动作、悲剧氛围,都显示着不同的美学价值。
一般说来,按性质区分的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等,各自有着独特的悲剧美学含蕴与审美情趣。
但三者也不是绝然隔离、互不相干的。
悲剧在西方美学中,其含蕴不仅是汉语译文字面上的悲惨、悲哀、悲凉、悲伤等等,而是对崇高、正义、真诚、善良的歌颂,其情调是庄严、肃穆、典雅、凝重,甚至是悲怆、悲愤、悲壮的。
二、托马斯·哈代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还有8部诗集和史诗剧《列王》。
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
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幻想”、“爱情阴谋故事”、“性格和环境小说”。
他利用小说公然揭起反抗一切社会礼法的旗帜,掀起一股推翻一切“神圣道德”的风潮。
他的作品中渗透出来的浓烈的悲剧意识和悲观主义色彩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虚假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照,同时表明哈代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时期对古老农村的侵蚀和凉掠夺的深刻观察和强烈谴责。
三、哈代悲剧意识的成因1.哈代的生活环境青少年时期,哈代目睹了农民饱受贫困之苦和自然灾害的肆虐,又遭受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压迫,生活失去了光彩和乐趣,剩下的只是为了生存而痛苦地挣扎。
简析托马斯·哈代的小说特色

简析托马斯哈代的小说特色韩文娟(山西大学外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是继狄更斯与萨克雷之后的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热爱自然,倾情于对家乡自然风景的描写,在大自然的背景之下描写了许多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现实主义;自然;悲剧 一、引言托马斯哈代(T h omas H ardy),在19世纪,是继狄更斯和萨克雷之后的著名小说家;在20世纪,哈代是著名的诗人。
作为小说家和诗人,哈代的文学成就是显著的。
哈代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在发扬英国文学传统与勃兴英国当代文学之间,发挥了他独特的“桥梁作用”。
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又为20世纪的英国当代文学开拓了道路。
哈代的小说,尤其是悲剧小说,始终表现着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深层次现实的坦诚态度。
除此之外,哈代的小说中总是萦绕着一种令人迷惘的神秘主义气氛,而且常带有一种悲观色彩。
二、忠实于生活青年哈代在1863年12月19日致妹妹的信里称萨克雷(首先指《名利场》)为“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喜欢萨克雷在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时所用的尖刻俏皮话,“完美而正确地描绘现代生活”。
哈代一生几乎都是在故乡道塞郡度过的。
他精细入微地了解农业劳动者的风习,熟知这些地方的许多民间传说和历史。
由于哈代接近人民,长期观察人民生活和熟知民间创作,他的现实主义由此而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哈代被誉为继狄更斯之后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入侵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的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
哈代始终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描写了在现代资产阶级文明的侵蚀下保持着古老秩序的宗法社会从稳定到动乱,从繁荣到衰亡的解体过程。
艺术家应该贪婪的观察生活,大胆地描绘生活的动态和各种矛盾感情与性格的戏剧性冲突。
哈代长篇小说与其电影改编关系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和《远离尘嚣》为例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20【作者简介】 李琪,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哈代长篇小说与其电影改编关系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和《远离尘嚣》为例○李 琪(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是众多影视题材的重要来源,影视改编的不断实践,是影视艺术与文学保持联系最重要的一个纽带。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屡获好评。
通过对其长篇文学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和《远离尘嚣》与电影改编后的差异进行分析,旨在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将文学与电影相结合。
【关键词】 哈代;……电影改编;……《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一、作者生平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作为英国横跨两个世纪的文学家,以诗歌进入文坛,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赏识,屡屡受挫,随后便开始小说创作。
他将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性格与环境小说”“罗曼蒂克与幻想小说”及“机敏与经验小说”,尤其是“性格与环境小说”这一类别的作品得到了读者与文学界极大的反响。
187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望的补救》问世,得到了极大的反响,于是放弃建筑行业,一心专注于文学创作。
其一生共发表近15部长篇小说(一部未发表)、4部短篇小说集、8部诗集以及两部诗剧,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亲爱的》和《卡斯特桥市长》等。
由于《无名的裘德》出版,引起了批评界广大的议论与抨击,哈代于1893年停止小说创作,再次执笔进行诗歌创作,希望通过诗歌隐晦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910年,哈代获得英国文学成就奖。
1928年1月11日,哈代去世,骨灰安葬在西敏寺。
托马斯·哈代作为横跨19世纪与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思维方式及创作方法对于后起的作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至今,哈代仍是拥有最多读者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1】《苔丝》叙事与时序模式:之型结构 第1卷——春天:纯洁少女、充满朝气 第2卷——秋天:失贞回家,舆论指责 第3/4卷——夏天:牛奶场,萌生爱情 末3卷——冬天:安玑遗弃、杀亚雷 【附2】苔丝形象与磨难——献祭的原型意蕴:
荒原“悬石坛”,安玑跪吻横卧在“祭坛”般 石板上的苔丝身边,她酣睡中,16个警察包围 上来。牺牲品——埃斯库勒斯所说的那个众神 的主宰对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
偶然与必然……
3. 哈代小说与古希腊悲剧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中最伟 大的悲剧作家。”
“古希腊悲剧指导原则的现代阐释者” “典刑明正了(The justice was
done) ,埃斯库勒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 主宰对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 哈代小说融 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 (环境)悲剧为一体
哈代小说分类
哈代将自己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 故事;性格与环境小说。他全部重要小说皆属第三类, 包括《苔丝》与《无名的裘德》等世界名著,以及 《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等。从历时 发展与题材看,主要三类——
1. 田园牧歌小说 主要:《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 2. 威塞克斯社会悲剧 主要:《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 3. 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前途与命运小说 主要:《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
第四期 后果/第五期 吃亏的是女人【新婚之 夜,乐极生悲。安玑不饶恕妻子的失贞,同室 异心三天后远赴巴西。】
评论:男性双重道德观。与肉欲化身亚雷形
象对位:亚雷毁苔丝肉体贞洁,使她生无欢乐; 安玑则给她精神上毁灭一击,带来人生的第二 次大灾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六期 回头人【重遇亚雷遭纠缠,写信给丈 夫安玑;安玑在巴西后悔遗弃妻子,煎熬得身 心交瘁,骨瘦如柴。】
评论:距离、时光、生活淘洗和改变人心,哈 代哲学观和心理美学:纯洁女人。
第七期 结局【苔丝父死,全家被撵出,亚雷 乘机用金钱诱迫苔丝同居;恰逢心爱丈夫安玑 归来。绝望中杀死亚雷。荒原被捕、处死。】
评论:生活所迫,命运播弄。
2. 《苔丝》思想特点 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
(1)侧重从精神层面而非物质生活反映下 层人物的困顿与艰辛;
2. 戏剧化小说 (The Dramatic Novel)
巧合事件( Coincidences )与命运播弄: 《苔丝》3例——老马之死与失贞;洞房之夜
与信件;巧遇亚雷与克莱 流血悲剧
《还乡》:克林-母亲-游苔莎-情夫韦狄。 游苔莎与韦狄之死:克林-送信人(遗忘)- 祖父(疏忽)-(黑暗)
【19世纪现实主义:英美文学】
哈代小说研究
一. 总评(卢那察尔斯基)
二. 哈代及其“威塞克斯小说”(The Wessex Novels)
(虚构古地名与自然层面-神秘氛围与超自然 层面:典型环境、人物舞台)
(几大交汇:世纪之交,历史、现实与未来, 自然与超自然,资本主义工业化与宗法制农村 之交。)
参考书目
聂珍钊:《悲戚与刚毅的艺术家》(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三. 《德伯家的苔丝》论析
1. 文学背景与创作契机 易卜生、布朗太太。情节要点: 第一期 处女【轻浮的亚雷见到美丽的苔
丝:“哈-哈-哈-哈!多么肥嫩的一 个大妞儿!”林中诱奸。】 第二期 不再是处女【母怨苔丝没本事攀 一门贵亲。苔丝怀孕,婴儿病死。到牛 奶场挤奶。】
第三期 重整旗鼓 【苔丝遇见命运中第二个中 心人物安玑(Angel),他侧重“灵”的爱恋, 请苔丝饶恕他婚前的一次放荡生活。】
(2)反传统的婚姻贞洁观。 (理查逊模式:《帕米拉》《克拉丽莎》)
四. 哈代小说的悲剧命运色彩
1. 神秘悲凉的景物描写 中心意象:爱顿荒原
【马克·吐温笔下的密西西比河;康拉德 之戈尔福普拉西多;
狄更斯之伦敦; 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Yoknopatawpha 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