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区构造解析
《油区构造解析》4-伸展构造解析
伸展变换构造
伸 展 变 换 构 造 位 置
伸 展 变 换 构 造 样 式
--
1
伸 展 变 换 构 造 样 式
--
2
伸 展 变 换 构 造 样 式
--
3
伸展变换构造 样式 – 4,5
伸 展 断 层 模 型
伸 展 断 块 构 造 与 圈 闭
伸展断块构造与圈闭地震剖面
伸展构造地震剖面
伸 展 构 造 圈 闭
同向调节断层
反向调节断层
铲式扇
正双重构造
(a)
变换断层 变换断层
(e)
宽缓背斜
构造鼻 构造鼻
构造鼻
(b)
变换断层
走向斜坡
地垒凸起
地垒凸起
宽缓背斜
(c)
(d)
斜向斜坡
(f)
(g)
(i)
走向斜坡
二、裂陷盆地的伸展构造样式
地堑与半地堑构造 铲式正断层上盘半地堑族系 变换构造带
剖面图
铲式正断层下盘三维模型
第四讲 伸展构造
正断层的基本特征 裂陷盆地的伸展构造样式 薄皮伸展构造
一、正断层的基本特征
1. 正断层类型 2. 正断层的组合 3. 正断层的相关构造变形
正断层
正断层是在水平引张力作用下形成的。按照安 德森断层形成模式,在σ1垂直、σ2以及σ3水 平纯剪切应力场中,岩层破裂将形成一对共轭 的正断层,正断层的倾角为60°±,共轭正断 层的交线为σ2方向。但是,自然界的正断层并 非都是共轭出现,其产状也并非总是60°±
变换断层 — 1
变换断层 — 2
伸 展 变 换 构 造 样 式
--
5
渤海湾盆地铲式正断层剖面
油区构造解析陆内裂陷盆地构造部分1
第二讲陆内裂陷盆地构造漆家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年9月提要一.陆内裂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二.陆内裂陷盆地的结构特征三.变换带的类型与沉积作用方式裂陷盆地的构造特征一、陆内裂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裂陷作用:引张力作用于整个岩石圈并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开裂和断陷的地质作用过程,或造就岩石圈伸展构造的既“裂”又“陷”的构造过程,它与英文中taphrogenesis(我国地质文献上也翻译为地裂运动)和rifting的地质涵义相当。
裂陷盆地:裂谷(rift valley)或裂陷盆地(Rift basin)是裂陷作用最具特征的产物,正断层是裂陷盆地的基本构造要素,正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决定了裂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盆地构造动力学Sengǒr关于“裂谷”分类方案平面分布的几何特征孤立的裂陷盆地(g1)、星状(放射状分叉的)裂陷盆地群(g2)、链状(线性串联的)裂陷盆地群(g3)、丛状(近平行并联的)裂陷盆地群(g4)和网状裂陷盆地群(g5)等5个类型。
板块构造运动与裂陷盆地的关系板内的裂陷(k1)、离散板块边缘的裂陷(k2)、保守(稳定)板块边缘的裂陷(k3)、聚敛板块边缘的裂陷(k4)和三联点裂陷(k5)5类动力学机制主动裂陷(d1)和被动裂陷(d2)两大类。
裂陷盆地主动裂陷盆地被动裂陷盆地板内裂陷(k1):孤立(g1)星状(g2)链状(g3)离散板块边缘的裂陷(k2)稳定板块边缘的裂陷(k3)聚敛板块边缘的裂陷(k4)三联点裂陷(k5)孤立的(g1)链状的(g3)早期有隆起过程(k21):星状(g2)链状(g3)网状(g5)早期没有隆起过程的(k22):星状(g2)链状(g3)斜向拉张的裂陷(k31):链状(g3)丛状(g4)拉分裂陷(k32):孤立(g1)丛状(g4)链状?(g3)走滑撕裂的楔形裂陷(k33):孤立(g1)与俯冲有关的(k41)与大陆碰撞有关的(k42)伸展弧裂陷(k411):孤立(g1)链状(g3)中性弧裂陷(k412):孤立(g1)丛状(g4)链状?(g3)挤压弧裂陷(k412):孤立(g1)丛状(g4)链状?(g3)碰撞裂陷盆地(k421):孤立(g1)链状?(g3)与陆内聚敛有关的裂陷(k422):丛状(g4)孤立?(g1)浮冰状裂陷盆地(k423):孤立(g1)丛状(g4)链状(偶见)(g3)据Sengǒr,1995)主动裂陷作用与被动裂陷作用 主动裂陷作用(active rifting)是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主动上涌,并引起整个岩石圈的水平引张。
《油区构造解析》3-油区构造解析
温度:随着温度的增高,岩层承受构造应力的能 力减弱,即强度减小,同时岩层的韧性也增大。
应变速率:应变速率愈高,岩层强度愈大,岩层 的脆性也增大。
流体和溶液作用:流体或溶液可以使岩层发生软 化,使岩层强度降低,也可能使岩层韧性增强 (?)。
破裂实验
实验表明,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破裂面 与最小主应力轴的夹角为:
θ=45°-(φ∕2) 岩石破裂与剪切应力有关,但也与正应力 有关
破裂准则
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石破 裂时破裂面在应力莫尔 圆上的点构成应力莫尔 τ 圆的包络线,称为破裂 包络线。
破裂包络线的方程可以 表示为:τn=C+μiσn
应变轴e1始终与最大压应力轴
纯剪切变形
σ1一致、最大主伸展应变轴e3
始终与最大张应力轴σ3一致。
原始状态
简单剪切变形:指岩石沿着单个
剪切应力方向发生剪切变形,总
体变形中的最大主收缩应变轴e1
与最大压应力轴σ1、最大主伸
展应变轴e3与最大张应力轴σ3
不一致,在变形过程中向同一方
向偏转。
简单剪切变形
τ
σ3
应力莫尔圆
与主应力平面垂直的任意截面上的应力方程是 一个圆的方程,称为“应力莫尔圆” (Mohr’s circle)。
τ
τ
τ max
(σ ,τ )
σ3
2α σ1
σ3
σ2
σ1
σ
σ
τ max
有关应力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各种特殊 的应力状态
截面法线方向与主应力方向夹角为45°的 截面上的剪应力最大
角应变也称为剪应变 (shear strain)
《油区构造解析》底辟构造
底辟构造的一般特征 (以盐底辟为例) 盐底辟构造的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
底辟构造概念
地壳深部的塑性物质向上运移及其对上覆岩层的 构造作用,称为底辟作用(diapirism),底辟 作用形成的构造变形称为底辟构造。
底辟构造包括岩浆底辟形成的构造、变质岩底辟 形成的构造和低密度沉积岩层底辟形成的构造。
休息15分钟
核下岩层的变形样式
有些底辟构造纯粹属于自发形成的底辟构造, 即深埋于地下的低密度软弱岩层在上覆地层的 差异压力作用下向上运移而形成底辟构造。这 种底辟构造的核下岩层可以是缓倾斜的单斜岩 层或者近水平岩层
有些盐底辟构造的形成明显受到区域构造应力 场作用的影响,核下构造层的构造变形常常是 诱发底辟作用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下,底辟 构造在平面上的分布可以有一定的方向性,与 区域构造线方向有关,底辟核下伏岩层中可能 发育有断层
沉积盆地中常见的底辟构造是盐岩、膏盐岩、泥 岩底辟作用形成的,其中又以盐岩形成的底辟构 造也普遍、最复杂。
底辟构造类型
根据底辟核的岩性分为:盐底辟、泥底 辟、岩浆岩底辟、变质岩底辟
根据底辟构造形成时的环境温度分为: 低温底辟、高温底辟
根据底辟核顶部埋藏深度分为:深层底 辟(≥3000米)、中层底辟(1200米— 3000米)、浅层底辟(<1200米)
F .龟 背 式 褶 皱 构 造
盐底辟形成的龟背式构造
盐底辟核内部变形
底辟核内部一般都有复杂的柔流褶皱或肠 状褶皱,主要表现为盐岩层向上位移过程 中引起单层盐岩的拉薄和折叠加厚,一般 单层盐岩并不因为强烈褶皱变形而被拉断, 但盐岩底辟核内可能发育有韧性断层。
盐岩层内部的标志层面不能在地震剖面上 形成反射截面,所以底辟核内的褶皱变形 样式也显示不出来。
油区构造解析期末复习
油区构造解析一、填空:1、三方面解析:几何学解析、运动学解析、动力学解析;主要研究内容:空间、时间、成因2、物体内任意截面上与外力平行的力:合应力;垂直于作用面上的力:正应力;平行于作用面上的力:剪应力3、随着差应力值的增大,岩石依次发生:弹性应变、假粘性永久应变、破坏、断层滑动等几个阶段。
4、破裂准则:库仑准则,格里菲斯准则。
6、岩石变形方式:纯剪切与简单剪切变形、递进变形、褶皱(纵弯、横弯)、断层7、断层按其两盘的相对位移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按照破裂准则,岩层发生剪切破裂将产生:一对共扼断层。
共扼断层夹角的锐角平分线为σ1方向,钝角平分线方向为σ3方向,共扼断层的交线为σ2方向。
8、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旋转平面式正断层,铲式正断层,坡坪式正断层9、薄皮伸展构造的两种主要构造样式分别为:铲式正断层系统、多米诺断层系统。
10、基地卷入型伸展构造样式存在两个演化序列:地堑—(滚动式)半地堑—复式半地堑;(多米诺式)半地堑—(滚动式)半地堑—复式半地堑11、软连接型三种基本类型:走向斜坡、斜向背斜、地垒断块。
12、收缩构造基本构造要素:逆冲断层、褶皱13、影响岩层变形的因素:岩层成分和结构、围压、温度、应变速率、溶液与流体压力14、构造变形分为:水平收缩变形、差异垂直位移、水平伸展变形、差异水平位移、区域垂直位移。
15、按基底性质和是否被卷入盖层的变形分为:盖层滑脱变形、结晶基底卷入变形、准沉积基底卷入变形、变质基底卷入变形16、构造样式影响因素:地层的力学性质、岩层变形与地层形成的年代关系、主动的变形机制、变形与地表的关系、先存构造的影响、边界位移17、构造变形:伸展构造、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底辟构造、反转构造。
18、伸展构造是岩层在水平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变形,包括:薄皮伸展构造、基底卷入伸展构造(结晶基底卷入型、准沉积基底卷入型、变质基底卷入型)。
19、裂陷盆地的基本构造要素:半地堑和完整地堑20、逆冲构造组合类型:叠瓦扇、双重逆冲构造、冲起构造、逆冲三角洲构造、撕裂断层与逆冲调节带21、双重构造是组成:顶板逆冲断层、底板逆冲断层以及夹持在中间的连接逆冲断层,或分支断层和逆冲断片(马石,或断片)组成。
油区构造分析
一,填空1、伸展正断层可分为 ;板式断层、铲式断层、坡坪式断层;2、冲断层系组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叠瓦冲断层系、双层冲断层系、反向冲断层系3、根据主冲断层在冲断层系中的位置,可将叠瓦冲断层系分为;前缘冲断层系’后缘冲断层系4、前陆褶皱—冲断层带从后缘造山带到前缘盆地具明显分带性,可划分、叠瓦冲断带、异地推覆带、反向冲断带、弯滑褶皱带、前缘向斜带5、由于走滑断层倾向分量不同可以分为、正花构造、负花构造6、在裂谷盆地中,半地堑发育,一般有三套沉积层序,即:前裂陷期层序、同裂陷期层序、后裂陷期层序7、含油气盆地内部一级构造单元包括、隆起、凸起、坳陷8、石油勘探中所提到的重点解剖,主要指解剖二级构造带,具体内容包括 ;构造形态、发展历史、形成机制;9、潜山的基本类型包括、断块山、褶皱山、残山10、坳陷型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带,通常比断陷型简单一些,大体上呈下面的顺序排例:由边缘至中央至边缘:斜坡带→断鼻带→背斜带→断鼻带→、斜坡带。
11、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位。
12、依据盆地基底卷入情况和局部构造的类型,通常将二级构造带归纳为;盖层构造带、基岩潜山构造带;13、断层的封闭机理主要有、涂抹作用、碎裂作用、成岩胶结作用14、裂缝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相似露头法、岩心研究法、测井识别法、分形法15、依据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可将含油气盆地分为;伸展盆地、压缩盆地、走滑盆地;D、克拉通盆地16、区域应力场从引张到同方向挤压体制的变化称为:;区域应力场从挤压到同方向引张体制的变化称为:负反转17、R.C.Selley将盆地分;地貌盆地、沉积盆地、构造盆地;;18、在冲断作用下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有、断弯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19、反转构造的力学机制包括;重力因素、重力滑动与块体旋转、深部岩浆活动、挤压和扭压作用20、大洋演化胚胎期典型代表东非裂谷,幼年期的典型代表为红海,成年期的典型代表为大西洋,衰退期的典型代表为太平洋,终了期的典型代表为地中海,遗痕期的代表为雅鲁藏布江。
油区构造解析—理论与实例分析1-构造解析的基本原则方法
构造族系与构造样式
影响构造变形样式的主要因素
1)
地层的力学性质(相对能干性、层序的厚度及垂向结 构变化、是否能发生层间滑动) 岩层变形与地层形成的年代关系
2) 3) 4)
主动的变形机制
变形与地表的关系(未影响到地表、地表变形并发生 剥蚀和充填、断层露出地表) 先存构造的影响 边界位移(指构造族系位移场内部的局部位移和构造 族系未考虑的边界位移)等。
在地质平衡剖面概念约束下用合理的构造解释模型去推 测未知的构造要素 在建立完整的地质构造三维解释模型的基础上,用反演 方法复原构造变形过程 位移矢量确定构造变形类型,建立变形场,在此基础上 分析动力学原因
构造解析的思路
原则——物质平衡
图形学和几何学平衡原则
– 3D形态的2D表述时图面结构的合理性 – 变形前后构造几何学的平衡
构造解析的主要内容是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解 析三方面。几何学解析是构造解析的基础,通过系 统分析地质构造中各种几何要素之间的关系来揭示 其构造运动学过程,进而揭示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 和演化过程。
构造解析思路
直接、间接地识别构造形态,精细描述构造的三维几何 学特征(在资料解释、归纳、综合基础上的构造制图)
构造相关性定量解释
“地质平衡”约束下的构造要素的相 关性分析与解释
– 逆冲断层相关褶皱轴面倾向分析 – 地堑构造的平衡分析 – 用断层相关褶皱推测拆离断层面形态
构造解析的思路
构造演化的定量分析与解释
剖面结构分析、厚度比较分析方法
– 不整合面分析—事件时间的厘定 – 同生构造:断层EI图解,Δd/d图解
2.
油区构造解析4挤压构造
A A’
小型褶皱断裂带
小型褶皱断裂带
中型褶皱和逆冲断层
大型西太平洋褶皱断裂带
大型褶皱冲断带全球分布
4.冲断带褶皱的断裂组合样式——逆冲推覆构造带是挤压性构造
样式的基本类型,进一步可分为单冲型、背冲型、对冲型和楔冲型。
单 冲 型
单 冲 型
对冲
楔冲
单冲构造
单冲构造
单冲构造 晚期伸展构造
准噶尔盆地南缘阿尔巴萨依-AN8538 地震剖面图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北天山南缘——吐哈盆地北缘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盆地内部挤压冲断
盆地内部单向逆冲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盆地内部单向逆冲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盆地内部背冲、对冲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我国挤压盆地剖面结构模式
塔里木盆地库车 地区过南、北秋 里塔格背斜的地 震反射剖面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昆仑山山前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昆仑山北缘——祁连山南缘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盆地内部单向逆冲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盆地内部单向逆冲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盆
地
逆
内
冲
部
构
单
造
向
剖
逆
面
冲
特
征
盆地内部单向逆冲
盆地内部背冲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盆地内部背冲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盆地内部对冲 逆冲构造剖面特征
第三节 挤压构造样式
一、挤压构造基本特征 二、挤压构造系统 三、近地表逆冲断层、挤压褶皱实例 四、盆地区挤压构造特征
一、挤压构造带基本特征
1.挤压构造组成要素是: 褶皱和逆冲断层。
2.露头区逆冲断层——断面产状和形态 小型逆冲断层
油区构造解析课件 9底辟构造:Diapirs+structure
盐滑脱
The primary salt weld recogniz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the line emphasizes the tectonic disharmony associated with the bottom of the salt layer. The overburden and sub-salt strata show quite different deformations. Salt roller
撒哈拉穹窿——理查德构造
理查德构造——相当于非洲之眼的眼球
非洲之眼是晚白垩纪碱性岩浆热液上 侵,沿灰质白云岩陆架的环状同生断 裂上侵,引发地表穹隆侵蚀和热液卡 斯特作用,由此而形成一个直径40公 里的眼珠状构造。
岩浆上侵穹窿?
含岩盐盆地的盐丘是是最常见的一类底劈构造,与油气关系密切。 世界含盐盆地分布
压扭性盐构造
Fig. 13- Compressive strike-slip structures (faulted conical-folds) induced by reactivation of fracture zones are frequent in South Atlantic margins. Loeme salt (Kwanza and South Congo basins) forms often the core of anticline structures. Similarly, the Oligocene unconformity is uplifted and locally eroded before being fossilised by Tertiary deepwater deposits.
油区构造解析
于另一个大陆板块之下,这种俯冲作用称为A型俯冲;
•相邻的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界称为碰撞型边界 (collision boundary)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④走滑运动与转换断层
•相邻板块发生相对走滑
运动时,其边界则是以转
换断层(transform fault)接触,称为转换 边界;
在垂向上和横向上也 是有变化的; •大洋岩石圈和大陆 岩石圈的流变学特 征的差异十分明显 (图2-1)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在“海底扩张”学说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全球构造学说”;
•关键点:认为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包括六大板块以及一些
的地震波低速带之上的地球外壳;
•化学-矿物学的岩石圈;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依据:地震波速
①岩石圈具有分层性;
②岩石圈也有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
一.岩石圈
2.岩石圈的组成
①根据岩石圈的分层性划分的其组成
•岩石圈宏观上包括被moho面(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上部P波波速显著增大,其下是一低 速层)分隔的地壳和上地幔(或称岩石圈地幔)两大部 分。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三.板块构造运动与盆地的沉降机制
盆地的沉降机制
4.岩石圈的板底垫托作用导致的下地壳负载作用; 5.下降岩石圈穿入软流圈的动力流;
6.高压相变导致的地壳密度增大。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二节 沉积盆地类型
一.沉积盆地的分类原则
油区构造分析
2)演化阶段
被动大陆边 缘的演化总的可 分三个阶段: (1)大陆裂谷阶段 (2)新生大陆边缘 阶段 (3)成熟大陆边缘 阶段
大陆边缘地貌的发展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始期-裸露的基底 岩石,局部薄层沉积 青年期-大陆架处的 珊瑚礁和藻礁堤坝; 壮年期-遍布巨厚的 沉积物,发育底辟构造; 老年期-开始海沟阶段。
大规模火山喷发和岩浆上拱,火山岩 和火山碎屑岩
(c)拉分晚期(K2w王氏期)
岩浆囊空虚盆地塌陷,红层沉积
(d)拉分结束
郯庐断裂左行变右行,地块隆起,沉降中心北移。
渤海湾拉分盆地?
渤海湾拉分盆地?
1.概念:沿走滑断层产生 的压扭环境下,构造负荷形成。 多在走滑挤压主位移带 或正花状构造隆起边缘发育; 常形成小背驮式走滑 挤压盆地。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e pure shear(纯剪)
Trench basin
Fore-arc basin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Retroarc foreland basin
Intermontane basin
4.构积盆地
3.增生盆地
1.岛弧地块内盆地
逐渐发展成一个复合拉 分盆地。
大型拉分盆地常有地壳 减薄,多期岩浆活动, 在拉分强烈期,火山活 动最强烈。大型拉分盆 地中可包括小拉分盆地 和断块隆起 。
胶莱拉分盆地
平度断裂
胶南断裂 百尺河断裂
冲积相
胶莱盆地的演化
(a)拉分初期(K1l莱阳期)
走滑拉分,暗色杂色河湖相碎屑岩
(b)拉分中期(K1q青山期)
陆内裂谷
原洋裂谷、坳拉谷、
被动大陆边缘、
弧后盆地、弧间盆地
《油区构造解析》4-收缩构造
薄皮收缩构造的概念
薄皮收缩构造主要是指发育在大型低角 度拆离逆断层或滑脱逆断层之上的沉积 盖层的逆冲断层和挤压褶皱变形,常常 发育于前陆地区
盖层发生收缩构造变形,基底未变形, 或者未参与盖层的收缩变形
以逆冲断层为主时成为薄皮逆冲构造, 以滑脱褶皱为主时成为薄皮褶皱构造。
薄皮逆冲断层组合
沉积盖层 角度不整合面
准沉积基底
地表面 埋藏冲断层
露出冲断层 盲冲断层
平面式高角度逆冲断层和反铲 式逆冲断层
断层与岩层面夹角 大于60°的逆冲断 层,断层面为平面状 或反铲式(向上变 缓)
通常是一些结晶基 底卷入的逆冲断层
逆冲断层的相关褶皱
逆冲断层在递进逆冲位移过程中,上盘岩层受断 层面形态和逆冲位移变化制约会发生褶皱变形, 这种褶皱统称为逆冲断层的相关褶皱
顶 板 断 层
连 接 断 层 断 片
底 板 断 层
逆 冲 双 重 构 造
d = ∑ d i
d d
逆冲双重构造
d
楔状双重构造(位移退回)
d d
楔状双重构造(位移转换)
双重构造样式与位移量的关系
顶板断层 连接断层 断片
d d
逆冲双重构造
底板断层 (a)
顶板断层
d
d
楔状双重构造(位移转换)
底板断层
(b)
假设底板断层是固定的
前陆方向
后方断片向上、向前 逆冲爬升到前方断片 之上
逆冲双重构造
(c)
d=∑di
位移增大
d=∑di
(d)
逆冲双重构造
(e)
d=∑di
冲起构造(pup-up) 逆冲三角构造(triangle zone)
《油区构造解析》考试卷(B)及其参考答案
《油区构造解析》考试卷(B)(必须在答卷纸上答题,姓名、学号写在答卷纸上)一、区分和解释下列相近的名词概念(每题8分,共40分,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1、纯剪切变形与简单剪切变形2、逆冲断层的断坡、断坪、斜断坡与侧断坡3、转换断层和变换断层4、盐底辟构造中的悬挂体与泪滴体5、走滑断层中的海豚效应与丝带效应二.论述题(共60分,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1、简述逆冲断层相关褶皱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和形成机制。
(15分)2、下图为一地形地质简图,简要描述图中所示的构造样式,分析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18分)0500m3、用图示表示一个右旋走滑构造带的应变椭圆,并简要说明该构造带可能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构造要素。
(15分)4、图2中F 1断层面附近下盘各地层的厚度分别为:1=100m ;2=110m ;3=140m ;4=200m ;F 1断层面附近上盘各地层的厚度分别为:1=700m ;2=300m ;3=40m ;4=100m 。
按其形态称为鱼叉构造,简述其形成过程,并根据图中数据计算断层F 1的反转率。
(12分)1234512345F1《油区构造解析》考试卷(B)参考答案一、区分和解释下列相近的名词概念(每题8分,共40分,必要时可画图辅助说明)1、纯剪切变形与简单剪切变形:所谓纯剪切变形是指岩石在差应力作用下沿σ1方向缩短而沿σ3方向伸长,总体变形中的最大主收缩应变轴e1始终与最大压应力轴σ1一致、最大主伸展应变轴e3始终与最大张应力轴σ3一致。
所谓简单剪切变形是指岩石沿着单个剪切应力方向发生剪切变形,总体变形中的最大主收缩应变轴e1与最大压应力轴σ1、最大主伸展应变轴e3与最大张应力轴σ3不一致,在变形过程中向同一方向偏转。
2、逆冲断层的断坡、断坪、斜断坡与侧断坡:逆冲断层切割强硬的能干性(competent)岩层时断层面与岩层面的切割角度较大,逆冲断层切割软弱的非能干(incompetent)岩层时断层面与岩层面的切割角度较小,甚至与岩层面平行,断层面倾角甚至可以呈近水平状态。
油区构造解析
•要点:地球外部的刚性壳由能够独立的相互运动的不连
续的板块组成,而这些板块的组合就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 (美国地球动力学委员会,1982)。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1.关于岩石圈的概念(总结)
有关岩石圈的含义至少有四种: •弹性或挠曲的岩石圈; •热岩石圈;
•地震波的岩石圈:即位于覆盖范围广泛但不一定是在全球规模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岩石圈板块 以不同类型的
边界相连,并
在不停的运动 着,构成了全 球板块构造系 统(图2-2)
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
1.板块运动与板块边界
①离散运动与离散边界
•当两个板块相对离散运动时,岩石圈深部和软流圈
的熔融物质上涌并形成新大洋岩石圈,这种情况下的
相邻板块的边界称为离散型边界或增生边界; •典型的离散型边界是大洋盆地扩张中心的洋中脊。
三.国内学者提出的盆地分类方案举例 四.小结
第二章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二节 沉积盆地类型
一.沉积盆地的分类原则
将盆地的分类原则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一)盆地赋存的大地构造位臵; (二)盆地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三)盆地的形态和构造; (四)盆地的沉降与充填; (五)盆地的含油性和含矿性。
第二节 沉积盆地类型
•固体地球具有层圈结构,自地球向地球中心的一级层
圈单位包括
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些一级层圈还
包含次级的层圈结构;
•现代固体地球科学认为地球表壳的构造运动主要与地壳 和上地幔所构成的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有关。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岩石圈
1.关于岩石圈的概念(早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 (Dana,1896) Clarke(1908) 只有岩石物质组成的地球的石质外壳 认为岩石圈代表已知物质的各种化学元素的相对丰 度深达海平面以下10mi(1mi=1.0693km)的岩石圈 的外部 将地球外部的石质壳称为岩石圈 将“地壳”划分为“刚性的”的上层并称为岩石圈 和“弱性的”下层并称为软流圈。
油区构造解析
油区构造解析这是油区构造解析的考试要点,也是这本书的重点。
仅供参考1.构造族系类型:水平收缩;差异垂直位移;水平伸展;差异水平位移;区域垂直位移。
2.构造样式:不同特点的褶皱和断层等岩层变形实体。
3.正断层类型:非旋转平面正断层;旋转平面正断层;铲式正断层;坡坪式正断层。
4.断陷盆地基本构造样式类型:地堑与地垒;多米诺式半地堑;半地堑或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
5.拆离断层:是地壳中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近水平产状的正断层。
6.滑脱断层:沿着某一地层接触界面,不整合面或软弱岩层底面发育的断层。
7.调节带:主干断层位移引起泡面上上盘变形或发育次级断层。
8.变换断层:主干断层位移沿走向变形引起的两盘断块的变形或发育横向斜向断层等。
9.撕裂断层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何种位移性质等?答:撕裂断层是逆冲断层系统中还会有一些横向或斜向的断层,这些断层的形成是与逆冲断层的位移过程有关的,因而通常具有走滑位移性质。
逆冲断层中的撕裂断层,由于逆冲断层的前缘断坡位置的变化,导致产生撕裂断层;坡坪式逆冲断层的侧断坡和斜坡也是起逆冲调节带的作用。
侧断坡与撕裂断层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逆冲断层的组成部分,后者向下延伸也可以是主干逆冲断层的侧断坡部分。
斜断坡上盘岩层的逆冲位移也会形成断弯褶皱,沿斜断坡斜向向上逆冲时形成断弯背斜,沿斜断坡斜向向下逆冲时形成断弯向斜,并在刨面上表现出“视正断层10.走滑断层:研究区的边界位移是沿着主要构造线方向的走滑位移,或者说主要位移分量为差异水平方向的位移,由此形成的构造变形。
11.走滑构造的标志:花状构造;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走花带内部构造和夹块;刨面上的地层不连续现象;线性延伸或带状展布;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斜列的盖层褶皱。
12.花状构造:横切走滑构造带的刨面上,主干走滑断层向上近对称的分支,构成上宽下窄的貌似花朵的破裂带。
13.海豚效应:是指在走滑断层面倾斜方向相同的情况下,有一个横切剖面上显示正断层,而在另一剖面上显示为逆断层,即相邻剖面的相对升降盘,滑距类型和方向不同。
油区构造分析纲要
油区构造分析第一章绪论/new/zhanshi/youqu/本章要求:掌握油区构造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地应力不作要求;了解油区构造分析的主要进展。
第一节油区构造分析的主要内容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构造活动通过对沉积环境的控制从而控制着烃源岩的形成,构造沉降作用使烃源岩埋深增大至生烃门限产生石油和天然气,不整合与断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路径和通道,构造应力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构造圈闭为油气的聚集提供场所和条件。
因此,构造作用伴随着油气藏形成的全过程。
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地质构造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油区构造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含油气盆地;2、油区构造分析;3、二级构造带;4、生长构造;5、储层构造;一、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是含有油气的盆地,即指已经发现有油气的盆地。
确切地说,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业价值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位。
根据含油气性可将含油气盆地分为三级,即具大油气田的盆地、只含中小油气田的盆地、和仅见油气流的盆地(甘克文,1992 )。
二、油区构造样式 (讲解)油区构造样式是指含油气地区具有相同或相近成因和形态特征的地质构造组合。
在油气勘探中,构造样式研究是为了预测油气圈闭类型,同时为解释地震资料提供合理的地质模型。
构造样式分析主要针对油区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形成时间展开研究。
三、二级构造带二级构造带由位置相邻的、有一定成因联系的正向局部构造所组成,属于盆地内部二级正向构造单元。
二级构造带对油气具有控制作用,常是油气聚集带,是盆地内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
依据盆地基底卷入情况和局部构造的类型,通常将二级构造带归纳为:盖层构造带和基岩潜山构造带。
四、生长构造生长构造是指在沉积过程中长期发育的构造,也称同沉积构造或同生构造,主要包括生长断层和生长背斜两种。
由于生长构造主要发育在沉积盆地中,而且与油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受到石油地质学家的广泛重视,并总结出了一系列基本特征。
《油区构造解析》反转构造
1
2
2
先存正断层
1
1
反转期或反转事件
反转期:如果将盆地反转定义为两期不 同极性的运动的叠加,则在盆地反转之 初可能发育有一个区域性或局部性的不 整合面
区域性反转一定与区域性的构造作用或 构造事件相对应,所以不能仅从个别剖 面现象来确认构造反转
有些局部的反转构造可以是更大尺度构 造递进变形的结果。
左图为边界正断层下部反转,上部正断层倾角较陡反 转期间逆冲断层活动不能迁就其断层,在正断层下盘 形成新的逆冲断层面
右图为新生盖层逆冲断层使半地堑反转,边界正断层 未反转,半地堑内部部分层序成为“死带”
C A
C 层 序B的 区 域 基 准 面
A 边界正断层未反转的部分
C C A
未反转的部分盆地层序
正反转构造
正反转构造是指正断层系统控制的地堑、半地堑构造 受到挤压作用后发生褶皱和逆冲构造变形。即原来沉 降的盆地发生隆升。
盆地边缘或内部原来的正断层可能在构造反转过程中 发生逆冲断层位移,这种断层称为“正反转断层”或 “反转正断层”
C
C
A
A
裂陷盆地
C C A
A
正反转构造变形
半地堑反转的两种概念模型
狭义的“反转构造”概念
反转(inversion)的概念在地质学中早 有应用,其原义就是指构造运动极性的 倒转。因此,反转构造应该泛指在构造 运动(或位移)极性倒转过程中形成的 叠加构造变形现象。
在三维空间上,反转构造的前后两次构 造变形的位移矢量应该在一个统一的平 面内。
反转构造类型
名称 伸展构造的反转 收缩构造的反转 沉降构造的反转
L1
t dB
s
A
油区构造解析的作业
一、简答题1、油气区:广义的油气区可以把一个地层、构造和油气产状类似的地区称为含油气区。
狭义的油气区:美国地质调查局划分的油气区可以是一个盆地,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构造单元,如某一个隆起或单斜带,而我们主张油气区就是含油气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大可小。
从事油气勘探或开发工作都有一定的地区范围,这个工区不管大小都可以称为油区。
以勘探为目的的油区构造研究,一般将一个盆地或一个区带视为一个油区;以油田开发为目的油区构造研究,油区范围可能小到几个平方公里,一般为一个油气藏分布的范围。
2、油气区级序:3、构造样式:构造样式:某种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构造变形的总体在空间上的展布型式。
Harding,T.P和Lowell,J.D根据地层变形的基底卷入程度,把构造样式划分为基底卷入式和盖层滑脱式两大类型,又根据板块-构造环境将上述两大类型进一步划分为8种构造样式。
目前我国学者根据力学性质习惯地将构造样式分为四类:压性构造样式、伸展构造样式、走滑(扭动)构造样式、反转(叠加)构造样式。
4、构造模式:根据不同标准有三个层次的分类,1.动力学模式:①挤压冲断模式(洋壳俯冲、碰撞造山系)②伸展模式(主动型裂陷、被动伸展断陷)③剪切模式(平移断层、转换断层)④重力滑动⑤底劈模式。
2.破裂机理模式:①岩石圈纯剪切伸展模式②岩石圈简单剪切伸展模式③大陆分层伸展模式④分层拆离和地壳下纯剪切模式⑤前陆变形模式。
3.构造带结构模式:①拉张环境结构模式(地堑、地垒、半地堑、拆离断层、铲式断层、共轭断层等)②逆冲带结构模式(叠瓦状冲断、楔状挤入、双重构造、断层相关褶皱)③走滑结构模式(平面:平行展布、雁列展布;尾部:马尾状;剖面:正花状、负花状)④综合模式(挤压、拉张、走滑等复杂受力环境)。
5、双重构造及类型:双重构造或双冲构造(duplex)是被底板断裂和顶板断裂所围限的一组叠置在一起的冲断片(thrust horses)。
《油区构造解析》第四章-走滑构造
三、薄皮走滑断层
通常与薄皮收缩构造、薄皮伸展构造共生
四、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
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中的盆地基底与沉积盖层一起 发生走滑构造变形。 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并不意味着主干走滑断层一定 要从盖层岩层切入到基底岩层中。通常盆地基底岩 层中发育主干走滑断层,主干走滑断层可以向上直 接切割所有盖层岩层,也可以在基底顶面或盖层岩 层内部尖灭。 基底走滑断层与盖层之间也可以产生滑脱,但是这 种滑脱并为破坏基底与盖层在走滑构造变形方面的 统一性。
走滑断层的位移方向
位移矢量向左的断层称为右旋走滑断层(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right-slip fault)或右旋平移 断层(dextre),位移矢量向右的断层称为左旋走滑 断层(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left-slip fault)或 左旋平移断层(senestre)
五、走滑构造的演化趋势
盖层走滑变形带的宽度在走滑构造演化过程中也会发 生变化。 基底走滑断层发育早期,盖层发育较宽的雁列褶皱带。 随着走滑位移量的增大,盖层雁列褶皱宽度加大并在 递进变形过程中出现各种次级破裂。
走滑递进变形使基底走滑断层与盖层走滑断层连接起 来之后,盖层的走滑变形带的宽度又变窄,走滑位移 相对集中在贯穿基底与盖层的主干走滑断层上。
剖面标志
花状构造 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 走滑带内部构造和夹块 剖面上的地层不连续现象
平面标志
线性延伸或带状展布 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 斜列的盖层褶皱
网状走滑断层系统
走滑断层依次发展和形成和网状断层:H-高断 块;L-低断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课程名称油区构造解析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专业所在院系日期:渤海湾盆地海域构造样式浅析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
特别是应用高质量的勘探地震信息,将渤海湾盆地海域石油构造样式划分为透入、拆离、渗入式三大构造样式,13类亚构造样式。
最后以复合构造样式和复式油气藏的描述作为构造样式的结语。
关键词:渤海海域;构造样式;复合构造样式;复式油气聚集带1.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特征1.1 古近系地质结构特征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地质结构在海域大体上可划分为NNE向和近东西向略偏NWW向以及NE向3类构造体系。
1.1.1 NNE向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展布于辽东湾坳陷内,其地质结构为箕状断陷夹凸起的构造格局。
辽西箕状断陷与辽中箕状断陷夹辽西低凸起,两箕状断陷均为东断西超的单断构造格局,说明辽西凸起为单断结构;以及辽中箕状断陷与辽东箕状断陷夹辽东凸起,而辽东箕状断陷为西断东超的构造格局,说明辽东凸起为双断结构,其可延至渤中坳陷的渤东低凸起。
1.1.2 渤南东西向略偏北西西向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展布在海域南半部,其地质结构也为箕状断陷夹凸起的构造格局。
从北向南为秦南断陷与南堡箕状断陷、渤中箕状断陷夹石臼坨凸起构造格局,南堡箕状断陷、渤中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
沙垒田凸起北有南堡、渤中两箕状断陷,南有歧口、沙南箕状断陷所夹,歧口、沙南两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
埕北低凸起北有沙南箕状断陷,南有埕北箕状断陷所夹,两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
渤南凸起北有渤中箕状断陷、渤东箕状断陷、庙西箕状断陷,南有黄河口箕状断陷所夹,这种箕状断陷都为北断南超的单断构造格局。
垦东凸起—莱北低凸起,北有黄河口箕状断陷,南有莱州湾、青东箕状断陷所夹,这3个断陷也都为北断南超的单断构造格局。
昌北凸起北有莱州湾—青东箕状断陷,南有潍北箕状断陷所夹,潍北箕状断陷同样是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
1.1.3 北东向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体系在海域只有庙西凸起为NE向,受渤东箕状断陷和庙西箕状断陷所夹的双断结构。
总之,渤海海域古近系展布NNE、东西略偏NNW向和NE向3个方向构造体系为东西向隐蔽横断层所分,其中13个凸起、17个箕状断陷构成海域的整体地质结构特征。
1.2 新近系地质结构特征古近系的箕状断陷经新近系剥蚀夷平后转为大面积的沉降,原来被分割的箕状断陷组成新近系统一的坳陷沉积盆地。
2 构造样式地震解释中国大陆及大陆架受西伯利亚、印度、太平洋三大板块的俯冲、碰撞对接作用的影响,使得中国各含油气盆地中构造样式几乎都形成张扭性或压扭性透入式构造样式与渗入和拆离断裂构造相伴生。
2.1 透入式构造样式扭断裂带是区域构造走滑运动的结果,因此是从基底透入至盖层的构造,也可称之为透入式断裂,这是扭断裂的基本性质。
由于断层是从基底向上、向外扩展穿过沉积盖层,所以在地震剖面上呈花状结构。
就断面形态而言,主干断层一般均比较陡直,具有上缓下陡的断裂特征,与一般拆离断层所显示的上陡下缓特征恰恰相反,根据扭动的不同力学性质,可分为正花状和负花状构造样式。
2.1.1 正花状构造样式正花状构造样式是在压扭应力作用下的产物,是以扭应力为主形成的构造样式,在地震剖面上似花朵状向外散开的逆断特征,在渤海海域走滑郯庐断裂东支西侧蓬莱19-3是典型实例压扭正花状构造样式。
2.1.2 负花状构造样式负花状构造样式是张扭应力作用下的产物,是以扭应力为主形成的构造样式,在地震剖面上似花朵状向外散开的地堑式正断特征显示。
负花状构造样式浅层为一堑背形构造样式,其地堑向深部合并、变陡,顺主干断层插入基底。
综上所述,正、负花状构造其构造特征都遵循花样构造样式的特征,即花朵之下的主干断裂都陡立地插入以下的构造层,再向深部延伸。
由于扭应力的作用,都汇集至莫霍面顶部形成莲花结构。
渤中花状构造群这一典型的莲花结构说明渤中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构造层与地壳构造层组成莲花状构造群是与郯庐断裂走滑运动有关,也展现了古近纪的张扭应力和新近纪的压扭应力作用的结果,其中张、压、扭应力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活动所致。
2.2 拆离型断裂构造样式拆离型断裂构造样式是在区域性挤压和拉张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根据构造应力性质,又可形成正、负拆离型断裂构造样式和正负反转断裂构造4种主要构造样式。
正拆离型断裂构造是在区域挤压,负拆离型是在区域拉张,正反转断裂构造是在区域先张后压,负反转构造断裂是在区域先压后张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样式,这4类构造样式不论在中国西部、中部,还是东部含油气盆地都是存在的。
2.2.1 正拆离构造样式在渤海海域表现为古近系拉张—新近系挤压的地质结构比较明显,如垦利11-2在新近系出现逆断层。
2.2.2 负拆离构造样式在海域主要发育负拆离构造样式,负拆离构造样式主要是在区域拉张翘倾运动形成的正断层,常常是边拉张边翘倾边断裂边沉积边变形,是一种渐变的过程。
在盆地拉张演化过程中常形成大量的生长正断层。
对盆地拉张构造变形起到调节作用。
这些断层组合成盆内箕状断陷和凸起以及次级拉张构造样式。
2.2.2.1 东西向构造体系的反向翘倾断块潜山构造样式在渤海海域古近系拉张翘倾运动中形成箕状断陷和凸起组成反向翘倾断块潜山,即断层产状与潜伏凸起上的地层产状相反。
2.2.2.2 北北东向构造体系反向翘倾断块潜山构造样式同样在海域古近系拉张翘倾运动中形成箕状断陷和凸起组成反向翘倾断块潜山,即箕状断陷边界断层与凸起上的地层产状相反。
2.2.2.3 逆牵引构造样式逆牵引构造样式是一种与生长断层有关的褶皱构造样式。
“逆牵引”是指地层向断面的“回倾”,生长断屋呈犁状,地层在断面上滑动,即沿着1/4椭圆弯曲面上的正向断裂运动,使两盘发生垂向位移和水平位移,上下盘之间形成裂缝,为了弥合这个潜在空间而使下降盘地层发生弯曲,则形成逆牵引。
2.2.2.4 反向屋脊断块构造样式在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块体沿破裂面发生旋转,形成半地堑半地垒构造相间排列,在箕状断陷陡翼沿凸起由于重力不稳定造成岩体沿边缘铲形正断层节节向下滑塌,滑塌体多夹于破裂带内,形成多个台阶带与箕状断陷边界铲形正断层平行展布,其剖面特征是滑塌体沿一系列向上分叉、向下合并的铲形正断层节节向断凹一侧下掉滑移,接近凸起的断块地层产状倾向凸起,再向断凹下掉断块倾向断凹,故形成反向屋脊断块构造样式,这些断层都是由负拆离断层的组合。
2.2.2.5 负反转构造样式区域逆断层转化为正断层、由隆变坳,这都是负反转构造作用的结果,即先挤压后拉张形成的半地堑箕状断陷,地堑系可称为负反转构造样式。
2.2.2.6 受负拆离断裂控制的非背斜构造样式非背斜构造样式,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样式。
非背斜构造样式在形态上变化很大,极不规则,配置关系上也多种多样,但均是在特定的区域构造格架上,相应的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2.3 渗入型断裂构造样式渗入型断裂构造样式一般多发育在箕状断陷内,边界受正断层控制,其成因主要受重力作用的侧向滑动和垂向运动所控制,其地质特征在剖面上具有堑式对称结构,断裂的剖面组合形态多为向外弯曲。
一般浅层断裂发育,中深层依次减少,向下延不深即变平消失。
2.3.1 侧向重力滑动堑背形构造样式侧向重力滑动堑背形构造样式是在箕状断陷基底拉张、翘倾运动时所开辟的空间中,在沉积碎屑岩内发生和发展的,它依附于基底的构造运动,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岩顺断面和斜坡向沉降中心滑动,可形成“下挤上张顶陷落”的堑式同生正断层,在拉张盆地中普遍分布该类构造样式。
2.3.2 塑性拱张堑背形构造样式在箕状断陷内沉积的塑性膏盐层、软泥岩在外力作用下上拱,使上部地层形成不生根的堑式断裂即为塑性拱堑背形构造样式,该构造样式又可称底辟堑背形构造样式,按照底辟核与围岩的关系又将底辟分为刺穿构造和隐刺穿构造。
隐刺穿构造是指底辟物质没有刺穿围岩,其底辟核顶面的形态和围岩保持一致。
这种底辟构造常常是底辟发育初期形态,或者是由于底辟物质粘度大、塑性差、变形弱的结果。
2.3.2.1 刺穿底辟堑背形构造样式刺穿底辟堑背形构造样式通常是底辟发育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在渤海东部郯庐断裂经过的断陷,在断裂活动诱发下古近系塑性岩层在差异重力作用下发生上拱,形成底辟刺穿型构造样式。
该底辟构造分布深断陷中,地震剖面上可见伴生直立断层,背斜核部为杂乱反射,向两翼连续性逐渐变好,同样是因为塑性地层上拱造成核部地层破碎,向两翼地层破碎程度减少。
底辟背斜两翼较陡,圈闭幅度圈较大,平面上呈长条形,背斜长轴与主断层平行,反映了背斜与断层的成因联系。
2.4 复合构造样式及复式油气藏以上所描述几种构造样式,并不是相互隔离孤立出现的,它们之间的组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不同的应力场可出现不同的构造样式,不同的构造样式相互叠加即形成复合构造样式。
这些复合构造样式在两侧的富生油断陷所生之油气,通过断面和不整合面等通道运移至这些构造样式中,可形成复式油气藏。
总之,渤海湾盆地海区这些复式含油聚集带为海区形成真正第二个大庆油田奠定了地质基础。
3 渤海湾盆地海域断坳结构形成机理3.1 渤海湾盆地海域南半部断陷、断坳形成机理渤海湾盆地海域南半部古近系的箕状断陷是受控于南边的鲁东隆起抬升形成海域渤中箕状断陷、黄河口箕状断陷、莱州湾箕状断陷、昌潍箕状断陷,北断南超尖灭带指向鲁东隆起。
而在鲁东隆起的南侧苏北盆地的海安箕状断陷、白驹箕状断陷、大丰箕状断陷、盐城箕状断陷、射阳箕状断陷、阜宁箕状断陷,南断北超尖灭带指向泰山隆起,说明断块的翘倾运动是以中央古隆起抬升为中轴致使两侧产生出拉张应力,在其拉张强度最薄弱地带被拉开,而形成泰山隆起两侧箕状断陷断超尖灭带指向泰山隆起。
3.2 渤海湾盆地海域北半部断陷、断坳形成机理渤海湾海域辽东湾以辽东凸起为轴,由于山海关隆起的抬升致使辽东湾坳陷的古近系辽西箕状断陷、辽中箕状断陷东断西超指向山海关隆起,在其东部由于胶辽隆起的抬升致使辽东箕状断陷西断东超,断超尖灭带指向胶辽隆起。
从而形成了辽东湾古近系箕状断陷与凸起的构造格局。
到新近纪,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的俯冲倾角加大,造成地壳上部产生挤压应力场,形成了箕状断陷之上所覆盖的辽东湾坳陷。
参考文献:[1] 杨克绳. 中国含油气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地震解释[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304-307.[2] 戴福贵, 刘宝睿, 杨克绳. 华北盆地地震剖面地质解释及其构造演化[J]. 中国地质, 2008, 35(5):820-840.[3] 戴福贵, 杨克绳, 刘东燕. 塔里木盆地地震剖面地质解释及其构造演化[J]. 中国地质, 2009, 36(4):747-760.[4] 杨克绳. 应用地震信息解释透入、拆离、渗入断裂构造样式[J]. 断块油气田, 1997, 6(5):1-8.[5] 漆家福.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J]. 中国地质, 2004, 31(1):15-22.[6] 乔秀夫, 张安棣. 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J]. 中国地质,2002, 29(4):337-345.[7] 杨克绳, 胡平,党晓春. 从地震信息看新生代郯庐断裂带的展布与活动[J]. 地学前缘, 2009, 16(4):240-251.[8] 龚再生, 等. 中国近海大油气田[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99-118.[9] 李国玉, 等. 中国含油气盆地图集(第2 版)[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279-280[10] 邱中健. 中国石油地质志[M]. Beijing: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0, 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