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境界决定你的读书高度
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有人用充满禅机语言来说明: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文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也有把三境界引为企业家之大境界:第一境界是“大智慧”;第二境界是“大抱负”;第三境界是“大手笔”。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
也有人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人生三境界,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凡此种种,值得推崇的还是王国维所说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真正的教育理应使人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好:首先应该考核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
要在学生心中传承高贵,必须让他们经常目睹高贵,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高贵。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第一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
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第二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第三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第四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一曰“吞读”。
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
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
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
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
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
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
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
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三曰“品读”。
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的三重境界很多人都把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作为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不过,从我读书多年的经历看,读书犹如老僧参禅,也有三个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第一境也;见山非山,见水非水,此第二境也;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此第三境也。
老僧初参禅,尚悟不透禅机,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事情在他们眼里就是那么简单。
我们读书也是这样,初读书时,看到的只是书的表层意思,把世界分为简单的是非二级世界。
此时的我们,看似什么都懂,其实却不会思考,只是看到了表面看不到本质。
因此,仅仅是读书的第一境界。
看的书多了,慢慢就懂了内在规律,学会了理性思考。
这时候,我们总感觉山像山又不像山,水像水又不像水,用怀疑的精神去看世界,就像老僧参禅时的看山非山,看水非水。
此时,我们已经跳出了低层阅读,进入了读书的第二境界。
直到最后,当我们完全把握了规律,再去看世界时,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些水。
这个时候,虽然看起来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类似,但这却是把握了规律、学会融会贯通后,理性思考的结果。
因此,也与第一境界有了本质的区别,进入了读书的最高境界。
其实,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些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读书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
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假如,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苦苦追索,又怎能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呢?。
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的四种境界(一)古人说,凡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三境,是晚清大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句话。
这里他引用古人词句,形象地道破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境界。
由此让人想到,读书虽无止境,然而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盈内心的方式,读书是有境界的,,读书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
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
罗翔谈读书的四种境界
罗翔谈读书的四种境界读书也许有四个维度,或者说四种境界。
1、在书籍中逃避世界这个世界并不美好,我们经常看到令人伤心、愤怒的新闻。
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也不尽愉快,甚至十分厌倦,职场不如意,情感也没有着落。
很多人用读书来逃避现实,当我们沉浸在书籍中时,现实似乎已经不存在。
我也经常用读书来逃避现实,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的蝇营狗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书’海寄馀生。
”我很喜欢《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 路易斯,他小时候就沉迷阅读,自认为书中的世界比外面的世界更真实。
路易斯自称家里的书都从书房溢了出来,他把书籍当作这个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避难所,能够保护自己的心智,远离生活的种种凄苦。
但是,路易斯在书中搭建的美好世界,随着母亲的病逝轰然倒塌。
书籍并没有为他提供真正的庇护,当他从想象的世界中走出来,他依然要面对这个满目创伤、令人痛苦、令人心碎的世界。
如果书籍只是我们逃避世界的工具,那么,当你在书房的时候,似乎就拥有了对抗整个世界的力量。
但是当你走出书房,会发现自己还是那个无能为力的懦弱之辈,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吗?如果读书只是逃避,那又与吸毒和放纵有何区别呢?不都是为了逃避庸碌、空虚的生活吗?一个在购物节通宵购物的人,和一个读一夜书的人,难道不都是带着暂时的兴奋,和事后的疲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逃避可能有用,但现实世界的困境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
2、在书籍中营造世界这个世界不完美,但是人类喜欢追求完美。
我们会用想象去描绘完美,让我们暂时可以忽略世界的不完美。
当我们看到一个半圆,脑海中一定会补出完整的圆。
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也许根植于灵魂的深处。
落日余晖、云卷云舒,只有人类会因此思考和感动。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武侠小说,因为这迎合了我行侠仗义的想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经常被欺负,因为长得又高又瘦,就被同学看成是异类,还被说患有“巨人症”。
虽然长得高,但不会打篮球,于是更加被瞧不起。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种境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一种是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
这是第一种境界,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初级阅读水平。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境界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境界。
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
这一境界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人在文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
第二种境界是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
阅读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也是中学教学培养的阅读水平。
这一境界,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
这一境界也可称作欣赏境界。
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
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读书的几个境界
读书的几个境界
第一境界:比喻做学问之前,先要有思想准备,看到学海无边、知识无涯,从而激发有志青年奋斗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和勇气,同时又感慨自己的学问之不足。
第二境界:比喻开始读书做学问为有所收获,要刻苦攻读,不怕艰苦,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最高目标,孜孜不倦,毫不懈怠,纵然是身心交瘁,殚精竭虑,也矢志不渝,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比喻经苦读钻研,一旦你历经艰辛,九死而未悔之后,突然有所发现有所得的时候,就会体会到人生莫大的幸福和快乐,其乐融融。
读书的最高境界:一生只读一本书
读书的最高境界:一生只读一本书我的很多朋友和学生都知道,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
我的名言是:“不吃饭可以,不读书不可以”。
虽然我对读书如此热爱,但是我从来不会毫无目标、浅尝则止地“滥读”。
我自己有一个读书原则——“聚焦读书法”。
即:在一定时间内只读一本书,在这本书未读完之前,其他书碰都不碰。
为了养成这个习惯,我把自己书房内的4个书橱全部移到客厅里,书房里只留下那本我正在读的书。
在书房里,我能看到的,想到的,读到的只有这本书。
这就是我读书治学的“聚焦读书法”或者叫做“一本书原则”。
在我“精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会强迫自己不要多看,多看会浮于表面,而是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钻研透彻,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原意,在脑海中复原作者当年写作时的思考状态,最终接近或达到作者的思想高度。
如果有一个人可以花四十年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样他就可以成为世上少有的哲学大家和经济学者。
我有一位朋友,是新东方主讲《新概念英语》的著名老师。
他从一个英语相当差的人成长为新东方的英语名师,也是得益于“聚焦读书”的方法。
他有一个相当古怪的习惯,就是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新概念英语3》,书不离身,人不离书。
他告诉我,以前他的英语很差,高考因为英语分数低而失败,工作中因为口语差而遭人辞退,可以说他的人生曾经备受英语折磨。
后来,他听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的一次讲座,人生彻底被改变。
在那次讲座中,俞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新概念3册要背诵200遍”,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这位朋友。
就这样,他开始了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新概念之旅。
从此,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无论是走路还是坐车,他始终怀揣一本《新概念英语》,随时诵读。
渐渐的,书旧了,黄了,破了。
一遍又一遍,书中的句子也化作清澈的思想在他的心中清澈地流淌。
后来,他去新东方应聘老师,现场将10篇新概念文章背诵得荡气回肠,在最短的时间内征服了考官。
再后来,他在课堂上大段地背诵文章中的经典段落,让学生叹为观止,惊为天人,最终成为一名非常有人气的英语名师。
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读书的三种境界王国维,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觉得耳熟,仿佛他就在我们身边,叨叨着那些有趣的读书故事。
说到读书,王国维可谓是个“行家里手”,他总结出了读书的三种境界,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三种境界,顺便轻松一下,没准能从中获得点启发呢。
一、第一境界:书中自有颜如玉首先,咱们得从第一境界开始说起。
王国维说,读书的时候,最初的感受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哎呀,这窗外的风景真是美得不得了。
书里那些精彩的情节、动人的文字,简直让人如痴如醉。
这个阶段呢,就像是恋爱,刚开始总是充满了新鲜感。
你看看这书里的角色,仿佛都在和你对话,跟你倾诉心声。
读的时候,那种愉悦感就像是喝了一杯冰镇饮料,咕噜咕噜下去,清爽极了。
当然,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思考,更多的是享受这份快乐。
哎,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像在电影院里,电影一开始,音乐一响起,眼睛就被那些绚丽的画面吸引住了,根本顾不上思考剧情是怎样的。
读书也是一样,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忘却了外面的喧嚣。
总之,这第一境界,就是让你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心里那个小鹿乱撞,真是美滋滋。
二、第二境界:书中自有黄金屋接下来,我们得聊聊第二境界。
这一阶段呢,王国维可说得相当精辟——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可不是开玩笑,读书不仅仅是享受,更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智慧。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你会发现,书本不仅给了你一份快乐,还给你打开了通往知识的大门。
就像是你在一家餐厅吃饭,点了一道菜,吃着吃着,发现竟然有个大厨在后面给你示范,教你怎么做。
在这个阶段,你开始认真思考书中的内容,试图去理解那些深奥的道理。
或许你会把自己和书中的角色进行对比,想:“哎,我跟这个主角真像,都是在追寻梦想!”这时候,读书就不再是简单的消遣,而是成了你成长的一部分。
你开始会心一笑,觉得原来读书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心中那个知识的渴望像火山一样喷薄而出,哇,真是让人热血沸腾!三、第三境界:书中自有千古事最后,咱们来聊聊第三境界。
这一境界可就高大上了,王国维说,书中自有千古事。
小学四年级读书笔记: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
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
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个不读书的人、不
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一个人一
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
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
读书要
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
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
这
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发你的思考。
我们
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实践;不仅要学知识,而
且要学技术。
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即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要学会动手;不仅要
懂得道理,而且要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自己
的修养,而且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
战胜这场危机,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
精神的力量。
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还
是要靠人,靠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革命。
在这
个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们提倡读书更具有现实
意义。
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
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读
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
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
一本书。
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读书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
当读书不再是为了谋生和解决温饱的手段的时候,读书实际上是一种高尚、纯粹的精神境界。并可以通过读书进一步达到如下三种境界。
读书可以给自己带来自尊和尊严。通过读书学习,成为大学问家,成为某一个领域里的旗帜人物,你的自尊和尊严就不必说了。象巴金、季羡林、钱学深等大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经常去看望他们。作为一般的读书人,虽没有那么高的成绩和荣誉,但是通过读书学习,你的心胸将逐渐开阔,并且慢慢地抛却自私和杂念,逐渐的变得高雅和庄重。有道是:人到无求品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敬仰的将不再是权力人物而是思想者和智慧着。正像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的悼词中所说的: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者,而是思维人物。不间断地读书修养丰富智慧,从而可以赢得自尊。
二曰“啃读”。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读书三境界五人谈
读书三境界五人谈蔡宏伟辑录马斗全:读书三境界以前读杜诗,有一句并不为多少人留意的诗,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是《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的“花屿读书床”。
那是杜甫卧病秦州时寄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的一首长诗,该处几句为:“岂异神仙地,俱兼山水乡。
竹斋烧药灶,花屿读书床。
”老杜所谓读书床的“床”,仇兆鳌《杜诗详注》释为睡觉之床,未当,此“床”应为杜甫他诗中“临阶下马坐人床”的“床”,系胡床,即可坐可倚躺的交椅。
神仙地与山水乡,指高适、岑参二人所在之地。
高在剑阁外的彭州,地近长江,多水又多山,岑所在的虢州,旁有荆山与鼎湖。
唐时的山与水,自然都是美的。
“花屿读书床”,应是说在水旁的一个山头,开着花的山坡上或树丛间,放一把交椅,诗人坐在那里,悠闲地读书。
杂着花香的清新空气,无人干扰的宁静氛围。
这是杜甫想像两位友人闲来读书时的情形,其实也是他自己以为最好而向往的读书环境。
古人通常所说的读书,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大抵是这样的境界,或以这样的境界为向往。
所以古代大儒读书处多在远离尘嚣而景色幽美的山中,因此也就有“读书山”之说。
笔者就曾寻访过几位前贤的读书处,那山色,那静谧,尤其是如今最难得的清新空气,都教人向往不已,每次总是恋恋而不欲归。
“花屿读书床”的读书,自然多属漫无目的的随心而读。
身闲心静,他愿意读经就读经,想读史就读史,或者拿出友人寄来的诗作欣赏,兴来时也可能朗声吟成一首新作。
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即是随心而读,并不很费力的意思。
孟浩然有"日长闻读书” 句,黄庭坚有“日长宜读书”句,悠闲读书显然又有打发时光和是消遣的意味。
这种轻松悠闲的随心而读,或即古人所说的"老闲犹有”的“读书心”古人有癖”“书痴” “书颠”之谓,觉得书“读书便佳” “读书最乐”,“有工夫读书,谓之福”,当都是其至以为就轻松悠闲的读书而言。
我们现今的读书,已鲜有古人那样的境界。
缺少安静幽雅的“花屿”且不说,只从读者个人来说,便没有古人那样的心境。
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书的四种境界无论你是何种职业,要想在这个行业做出成就,就要多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商界精英诸如比尔〃盖次、陈安之、俞敏洪等,哪个不是博览群书?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把读书学习当成生命的常态。
在这里跟朋友们分享一下读书要经历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书是一件需要静心去做的事,开始要能耐得住寂寞。
坐下来读书肯定不比和朋友在一起聊天、喝酒、打麻将来得刺激。
要想充实自己,要想“腹有诗书气自华”,必须要能坚持自己的信念,经受起孤独的折磨。
第二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读书,不是为了马上向别人炫耀自己懂了什么知识,不必急功近利。
要知道文化底蕴是慢慢积累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的气质和状态,在不经意间就会得到改变。
到了这种时候,你已经不觉得读书是孤独的了。
第三种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读得多了,眼界自然就宽了,随之看待问题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
看世人,看万物,就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了。
第四种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然,学,然后知不足。
已有知识的圆越大,外面未知的范围就越广。
自己就会激励自己去读更多的书。
这时候,读书已成为你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停下来都难。
吕蒙因孙权的劝说,而让鲁肃感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只会越用越灵。
假如人类没有了书籍,就会像生活里没有了阳光,像鸟儿没有了翅膀,生命的质量也会变得不可想像。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也可以通过读书得到改善。
爱上读书,会让你受益无穷。
读书的三种境界感悟
读书的三种境界感悟
答:
一是有“用”,读出生存之能力,学实用知识,学习自己工作生活所需要技术,我们得到的是工具,提高的是生存能力。
二是有“趣”,读出人生之趣味,读书中故事、想书中人物,体会表达的思想,得到精神的享受,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们得到的是修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自己生活更有质量。
三是有“味”,读出人生之品味。
读出写书的人,也就是作者,读书的最高境界。
经典之书,是人类丰富积淀的精华,是非常之人的非常之作,读书能读出人,是读出的人生标杆,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你的阅历、生活,读书丰富度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达不到,但要努力是体会。
读书的四重境界
读书的四重境界(转)杨思卓世间读书人无数,成功者总是很少,得道者更是寥寥。
原因何在?——境界不同。
沿书山而上,由山脚到顶峰,可分为闲、专、达、圣四重境界。
第一层境界:闲人读书,如情窦初开,摘下满天星。
这类人把书当成一个休闲的零食,或者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泛泛而读罢了。
或如吃零食,喜欢就来一点;或“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青春年少,被初遇的异性所打动,有那么一点矇眬的冲动。
因为不知情,所以爱未深——此种人在书山的脚下,此种境界曰“闲”。
第二层境界:士人读书,如情人热恋,我的眼里只有你。
这类人把书当成梦中的情侣。
他们或沉迷于书中,茶不思,饭不想。
或逃避现,看不到,看不惯。
更多的则是津津乐道于一门知识,一种体验,甚至一种崇拜,钟情武侠者成为“金庸迷”,钟情言情者成为“琼瑶迷”。
因为情太真,所以爱太深——此种人在书山的半腰,此种境界曰“专”。
第三层境界:达人读书,如眷属终成,一生有你。
这类人把书当成事业的侣伴。
他们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或为了寻求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或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总之他们读书,注重的是知与行结合,应实践需要而寻求知识。
因为行道,所以求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高处,此种境界曰“行”第四层境界:圣人读书,如香火传承,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这种人把知识当成传承的火种。
他们读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是为了解决众人的问题。
或者像普罗米修斯,舍身盗取火种给人类造福;或者像孔子,诲人不倦培育三千弟子。
正如此,真理才会光大,知识才会传承。
因为传道,所以得道——此种人在书山的顶峰,此种境界曰“圣”!从无意得之,到有意求之,从为我所用,到普惠众生,这读书的四重境界,不也是做人的四重境界吗?。
读书的最高境界
读书的最高境界读书的最高境界坐看云起时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宋朝赵恒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凿壁偷光这句成语,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
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这一名联,则己成为读书人的座右铭。
颜真卿论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陶潜《五柳先生传》的宗旨则与之相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吕纯阳祖师说:“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既使神仙还要读书,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乎?既使神仙还要读书,我们凡夫俗子更没有虚度光阴的资格。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词意寓深刻,但是结论却太过伤感。
少年读书的方式虽然幼稚,但却是读书人成长过程之必然。
读书到识尽愁滋味之时,应当反思过去与继往开来,而不应当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之境界,说明古人还未找到读书的出路。
宋代有个大臣,叫倪思,主张抗金,反对求和,以直谏著称,在兵部礼部都做过尚书。
宋史有其传。
他关于读书有过一段朴实的高论,他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棋子落声,煎茶水声,皆声之至清者也。
”这些都是自然界和生活中最美好的声音,但倪思最后说:“而读书声最。
”易经批判的读书的境界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百姓对于这种见仁智只能是无所适从,敬而远之。
所以读书必须要有主见,而远离见仁见智与模棱两可。
孔子读书的成果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张图片告诉你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张图⽚告诉你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贵举动你的读书境界决定你的⼈⽣⾼度!⽂/勒夫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贵举动。
它改变你的容颜,丰富你的思想,提升你的逻辑谈吐。
在阅读上花的每⼀秒,都会沉淀成将来更好的你。
据说,全世界最爱读书的是德国⼈,⼏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的⼀件装饰,但很多德国⼈的书架上的书,他们⼏乎全部都阅读过。
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均藏书⼀百多册。
他们认为,“⼀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间房⼦没有窗户”。
记得有这样⼀个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世纪初,在⼭东省平原县⼀家农户⾥,住着⼀位⽼⼈和⼩孙⼦。
每天早上,⽼⼈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朗朗。
⼀天,⼩孙⼦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的意思。
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丁点⼉,可是⼀合上书,脑袋中⼜⽴刻忘记了。
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安静地将⼀些煤投⼊⽕炉,然后说道:“⽤这个装煤的篮⼦去河⾥打⼀篮⼦⽔回来。
”孩⼦照做了,可是篮⼦⾥的⽔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
孩⼦⼀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
⽼⼈看看他⼿⾥的空篮⼦,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点⼉。
”说完让孩⼦再试了⼀次。
这⼀次,孩⼦加快了速度,但是篮⼦⾥的⽔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
他对爷爷说道:“⽤篮⼦打⽔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点⼉⽤处都没有吗?”⽼⼈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
”孩⼦看了看篮⼦,发现它与先前相⽐的确有了变化。
篮⼦⼗分⼲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条上⾯了。
连提⼿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这和你读古典书籍⼀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语,它的意思或许你⼀点⼉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灵。
”这位⼩孩记住了这句话。
后来,他⼀直本着这样信念,终⽣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他就是已故国学⼤师任继愈先⽣。
读书使人从史书中有丰富的知识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的事例
读书使人从史书中有丰富的知识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
境界的事例
事例一:
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示例二: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境界决定你的读书高度
摘自《青年文摘》作者阳功庆的一篇读书励志文章:读书境界决定你的读书高度
20世纪初,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家农户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
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朗朗。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
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
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
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
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
”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
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
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
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
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1
这位小孩记住了这句话。
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你在读书的时候,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
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再用一张图片告诉你读书的意义:
读书境界决定你的读书高度
不读书的人,
看到的只是别人画给他看的美好世界;读了书之后,
你认识了黑暗和丑陋;
只有读了更多的书之后,
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