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威震逍遥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獭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其个体不大,头脚较小,全身长有厚而密的毛,尾部有一条占体长四分之一以上的尾巴。
一般成体的雄性海獭体长1.47米左右,重45公斤,雌性体长仅1.39米,重约33公斤,它属于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
海獭主要出没在岩石屹立的地方,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面上,它属于短腿族,动作迟缓。
在陆地上,要跟猎豹活着梅花鹿比赛速度,简直就是望尘莫及。
在海洋里,它的速度超越不了任何海兽它性喜群栖,白天常常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在海里嘻闹、觅食,到了晚上,有时睡在岩石上,但更多的时间是躺在漂浮于海面的海藻上。
海獭睡觉十分有趣。
大多数时间海獭寝于海面。
它们寻找海藻丛生的地方,连连打滚,将海藻缠在身上,枕浪而睡。
这种睡觉方式可抵御敌害威胁。
遇到海面刮大风暴时,它们就成群地跑到岸边躲起来。
海獭不像其他海兽那样,一般不作大范围的回游,喜欢过定居生活。
由于海獭的动作缓慢,想捉住动作敏捷的海洋动物几乎不可能,因而海獭将目标对准了动作迟缓笨拙的硬壳类动物,例如贝壳类动物。
海獭的食物大部分是海底生长的贝类、鲍鱼、海胆、螃蟹等,有时也吃一些海藻和鱼类。
它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是海胆,但海胆的壳很坚硬,靠牙齿是绝对咬不开的,海獭就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在水下拣起海胆把它们夹在前肢下边松弛的皮囊中,很快地浮上水面,四条腿朝上仰游着,把从海底拣来的拳头大小的石块放在胸前当砧石,用前肢夹着海胆在石块上撞击,一旦发现壳支离破碎了了,海獭便马上将里面的肉质部分吸食出来。
吃饱之后,它们会将石头保存下来,反复使用。
这一点海獭胜过类人猿。
有人统计,一头海獭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可以从海底捕获54只贻贝,在石头上撞击2237次。
饱食以后,海獭把石头和吃剩的食物藏在皮囊中,即使海浪冲击也不会失落,以备再用。
海獭家族并没有因为肺活量的不足以及行动的迟缓等先天不足的条件的存在而葬身于大海,它们的家族至今还在海洋里活的自由自在。
许多人总是抱怨上天给他的生存能量太少,是杯水车薪。
以至于自己举步艰难。
其实先天条件的不足反而可以激发养精蓄锐的力量,让自己全力以赴,化不可能为可能,海洋动物的生存中存在这样的道理,三国战场上亦是如此。
三国真可谓是人才辈出,猛将如云,可是我最敬佩的武将非张辽莫属,他原为吕布部将,仪表不俗,武艺高强,他随麾南北,跃马东西,以八百壮士抵抗10万雄兵,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曹操赞其为古之召虎;为了理想,他早年就遭受着命运的流离失所,历经了丁原,董卓,吕布时代的曲则无奈,真正看到生命价值是在他归降曹操后;古将者,唯智勇忠义,张辽都堪称当世表率,他是一位很本分,很忠诚的职业军人,有这作为男儿所应有的品质和作为军人惊人的潜力,他没有在乎命运的玩笑,也不像吕布那样爱反戈一击,即使在昏君帐下也依然恪守着军人应有的本分和气概,从征伐袁绍父子,大破辽东军阀柳毅,以及合肥会战,他都稳妥而敬业,谨慎而忠于职守,无怨无悔,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面描写张辽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从会肥会战这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他作为大将军的智勇双全,合肥逍遥津大战几乎无可置疑成就了他生命中的神话,那一年他51岁,孙权趁着曹操穷兵黩武地攻打汉中,统领10万大军进攻合肥,当时合肥守军不足万人,形势十万火急,然而张辽临危不惧,连夜招募敢死队员八百多人,第二天他披甲持戟,率领八百勇士争先恐后地冲杀进敌军大本营,杀得吴军丧胆丢魂,丢盔弃甲,张辽的攻守兼备使得吴军折兵损将过半,元气大伤,血战合肥不光造就了张辽的绝世名将之誉,还深刻影响东吴集团的国家战略思想的转变,足见张辽的威名名不虚传。
八百骑破十万师!以少胜多的合淝之战.(逍遥津战役)
双方实力对比
势力主将副将兵力曹魏方(守方)张辽李典、乐进、薛悌七千
孙吴方(攻方)孙权甘宁、凌统、贺齐十万
战前形势
孙权举倾国之力,对攻下合淝可谓是志在必得;而曹操远在汉中,远水救不了近火。
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1.
战斗进程
1.前哨战:前哨战一般指双方试探性的相互攻击,然而就本战来说,前哨战恰恰是全局的关键。
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张辽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
他连夜募集八百名敢于冲锋陷阵的,勇猛强悍的敢死兵将,第二天黎明便向吴军发起突击。
后来虽然被敌军团团围住,众将士却异常勇猛,浴血奋战,数次突破重围。
激战从凌晨一直拼杀到正午,吴军肝胆破碎,曹军则渐渐有了胆气,守城抗战的决心更加坚定,营中诸将都大为佩服张辽。
必要性: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曹方援军遥遥无期,若不能有效打击敌军士气以稳定军心,合淝必定失守。
危险性:九死一生。
此战是正面突击,曹方突击队员还不到吴方兵力的百分之一,稍有差池,就会全军覆没。
可行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敌方阵脚未稳,曹方有可乘之机。
何况,因为兵力雄厚,江东士卒都不愿力战死战,谁也不会想到只有十几分之一兵力的敌军居然敢主动出击;而曹方敢死队员个个抱着必死,为曹魏政权捐躯的决心。
2.相持战:张辽打赢了前哨战,敌我双方在气势上此消彼长。
孙权空有十万大军,围攻合淝十余日,却因士气低落,名将太史慈。
东吴副将陈武,宋濂先后阵亡,东吴小将凌统身边300精锐近卫军全军覆灭,吴军丢盔弃甲,始终不能攻破只有区区七千曹魏兵马的合淝,只好撤退。
3.尾声:孙权败退,极善把握战机的张辽突然率军追击,打散吴军的后队。
凌统部下全军覆没,孙权跃马逍遥津才得以逃脱。
倘若说前哨战孙权败在轻敌,那此时孙权犯下的,则是指挥上的致命错误:己方可以说是战败而归,主帅居然完全不曾提防追兵并做出相应的安排。
战后评价
曹操:太祖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曹丕: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总体分析
孙权在己方实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产生轻敌思想,对曹方的突袭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在指挥上又犯严重失误;而张辽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果断决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使己方最终挫败强敌,获得胜利。
此战可以说是三国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利用先天的不足激励自己,有备无患,计策和行动相结合,一样可以将先天优势的不足转化为激励斗志的力量,转败为胜,张辽将军不但没有抱怨曹操派遣给他的守城抗战的精兵强将太少,而是将兵力上的不足转化为力量,采用攻防兼备的战术,使得对方攻打得屡屡受挫,撤退得也不顺利。
这道理在海洋界里如此,在三国战场上如此,在物欲横流,嫌贫爱富的社会里更是如此。
其他评价:大家都在鼓吹张辽的勇武和厉害。
因为逍遥津之战使得张辽一跃成为曹魏第一统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让我客观的用事实依据说明其实并非如此这背后的诸多原因才是此仗胜负的关键。
原因1扬州刺史刘馥:刘馥可谓是扬州人的救星。
袁术统治江淮地区尤其是扬州城时候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数次灾荒,人吃人现象非常普遍。
在袁术死后合肥基本成为一座空城,曹操看到这种情况于公元200年做了一个决定,他将那位在建安初年劝服袁术的大将戚寄和秦翊带着军队一起来投诚曹操阵营的刘馥任命为扬州刺史。
由于当年讨逆将军孙策命令庐江太守李述杀灭了曹操所属的扬州刺史严象,而梅干、雷绪和陈兰等庐江人在江淮之间聚集数万人,当地郡县都因江淮地区局势混乱而残破荒废。
刘馥受命后,单枪匹马地来到合肥空城,在那里建立了扬州的新治所(原治所在历阳);同时安抚和稳住梅乾和雷绪等地方武装势力,使他们安心驻扎,后来也使他们陆续归顺,并且向朝廷缴纳贡赋。
刘馥在任扬州的数年期间,在当地大力推行恩惠与教化,百姓非常满意他的治
理措施,有数万名以前为了避乱战乱而逃到附近的州郡流浪的江淮人又都回到原居地。
随着人口逐渐增长,刘馥又汇聚了儒人雅士,兴办学校和进行大规模屯田,修建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土坝蓄水灌溉稻田,使官府和百姓都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
又建筑高城堡垒作守护,积聚木石、以草和棕榈叶编织大量草苫、储存数千斛鱼膏等作为作战防御准备。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馥逝世。
这个时候空城合肥已经发展为入册户籍七万的江南重镇。
他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英魂一直守护合肥以北的曹魏帝国而永垂不朽。
合肥人从此坚定了抵抗毁灭扬州的袁家和孙家的决心。
军民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外敌。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孙权率军进攻合肥,发动第一次合肥之战。
孙权围攻城池百余日而久攻不下,但不久后由于连日下大雨使得到城墙快要崩塌,守军于是用草苫盖著城墙,而夜晚则点燃鱼膏照明,观看敌军有何行动以作防备。
孙权无法攻陷,同时扬州别驾蒋济设计迷惑孙权,使他以为张喜援军快到,最终孙权不得不退军。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扬州刺史职位是空缺。
没有主将还能打赢,张辽你要是输了那你真是曹魏第一饭桶。
原因2 温恢,第二个刘馥
温恢在史书《三国志》中与汉末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司马朗、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曾为雍州刺史)等六人合为一传。
此六位刺史被陈寿评为当时所有州刺史中“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的典范。
6大刺史中有两个都是扬州刺史。
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中国南方地区的繁荣以及面对孙权江东势力的临危不惧。
当时扬州城是与孙权势力范围接壤的前线,屡有战事,曹操因此让温恢担任扬州刺史。
赴任前,曹操对其说:“我非常希望能够把你留在我的身边协助理事,可是丞相府的事务实在不及治理扬州的事务来得重要。
《尚书》曾说:‘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既然如此,我又岂能不让蒋济为你担任扬州治中(别驾)一职呢?”蒋济以前担任过扬州别驾,当时担任丹杨太守,于是曹操便让蒋济再次到扬州任职别驾,辅助温恢。
另一方面,曹操又派人向镇守扬州附近地界的张辽、乐进和李典等将领告谕:“扬州刺史(指温恢)是一个通晓军事的人,你们凡事都要与他共同进行商议。
原因3 曹操的江淮内迁令大家都知道曹操将五胡内迁。
但对这个都注意,其实主要就是为了坚壁清野不给孙权粮食抢。
内迁效果很好。
除了合肥以南的庐江郡皖城还有曹魏户籍的活人外基本向着孙家的都过江了。
爱大汉的都去了合肥以北。
所以方圆千里孙权都打不到粮食。
你说种地?到处都是荒草和芦苇而且你等水稻长成前你吃什么呢?所以孙权只能速攻和强攻,而且每次出兵基本都是运粮用的兵力数量最多。
真正围攻城池冲锋陷阵的东吴士兵并没有多少。
孙权战争后期也消耗不起。
张辽只要老老实实地和老百姓共同坚守城池。
吃着刘馥和温恢囤积多年的粮食就能建功立业。
原因4 曹操的战略布置料敌机先:曹操在张辽威震逍遥津之前曾经有过2次兵临合肥,虽然仍然是劳而无功,但有了详细查看地形的机会,预测了孙权将来用兵的必然态势,所以他能够根据守城各大将领的关系和特点,进行战略上的布置。
对其教令,《通鉴》胡注云:“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薛悌文吏也,使勿得与战”;而孙盛评曰:“至于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
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堕;以致命之兵,击贪堕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则必固。
是以魏武推选方员,参以
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矣夫”,斯言是矣。
原因5 孙权的指挥作战能力太差:东吴大帝孙权的一生征战除了平手和惨败外就没有第三选项。
实在是丢江东猛虎的脸。
军队作战不利撤退时孙权犯下的,则是指挥上的致命错误:东吴军队可以说是战败而归,主帅居然完全不曾提防追兵并做出相应的军事安排。
身边只有一千兵马却还自己断后。
这很耽误事,为了保护孙权,本来可以放手跟来袭的八百魏国追兵拼死激战的众位东吴将领都被栓上了绳子。
这还怎么打啊?
原因6 兵力数量的相差其实并不悬殊,根本不是七千五百对抗十万历史书记载张辽只有7500多名曹魏士兵,其实这是非常误导人的。
应该说是站在城头冲锋陷阵作战的是七千五百魏国兵马,不停地送水送饭,及时修补城墙,堡垒的人民群众可是不止7500多人。
要知道孙权因为军粮不足而且而且不能够在战争期间抢夺粮食,无法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这十万人搞后勤的占多数。
真正打仗的士兵是要攻破城池送命的。
城墙有多长?能够冲杀到城池前线的东吴士兵人数和守城的魏军兵力是一样的。
比如你站在桥头。
敌人想过桥要一个一个上桥跟你拼不是群殴是单挑。
吴,魏激战熬到晚上孙权就撤退了。
所以千万不要被十万东吴大军给吓唬住。
打退东吴军队进犯的曹魏太守多的是,正好赶上了孙权装大哥自不量力,独自率领少量军队断后,碰上张辽太守设下的埋伏,即拆断小狮桥,率兵突袭孙权。
他赚了。
原因7 夏季传染疾病的横行害死人。
其实主要是原因3的威力没有人烟的地方或大灾之处疾病那是肯定发生的。
你看原始森林你看九八大洪水,日本大地震。
坚壁清野使得东吴兵马根本吃不上新鲜蔬菜天天啃饼,哪个不想回家吃顿好饭?心情一抑郁天天挨蚊子亲(虽然咬人的都是母蚊子但我们兵哥哥需要的是女人类)不被传染才怪呢十万兵。
太搞笑了能打仗的只是少数,可以说东吴大军经过长途跋涉,军马劳顿,再加上夏季传染病的肆虐,战斗力遭到严重削弱。
综上所述张辽彻底被拉下神坛。
只能说大将张辽在合肥会战中运气绝对是曹魏第一福将而非第一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