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语文高考试题质量的五个维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语文高考试题质量的五个维度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每年社会各界对语文试题虽然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评价不外乎出自这样几种维度:语文学科本体知识的维度,语文课程维度,教育理想维度,测试学的维度,作为试题的自洽及与考试组织的融洽性维度。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去评价一份试题,其着眼点不尽相同,对试题质量高下的判断有时会相差甚远。一、语文学科的本体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写作学等知识维度在一份语文试题中,涉及的语文本体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阅读材料中隐含的、能够作为考点的语言学、文学(包括文章学)的知识。例如常见的表达手法、修辞方法、文章结构特点、语言风格以及一些文化常识等。语文学科本体知识既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试题的专业性标志,通过语文本体知识的检测可考查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命题时常常依托语文学科本体知识来设置考点。从学科知识的角度考察一份语文试题,应要求试题涉及的语文知识类型典型、界限明晰、表述准确。所谓典型,是说这些知识在语文学习领域是被公认有学习价值且与考卷中具体的文本特点相关:所谓清晰性是指在一份试题具体的文本中是可以被解读出来而没有异议的;所谓准确,是指试题对知识、概念的理解、阐释必须是正确的,不是命题人想当然的说法。例如我们以杜甫的《秋兴》(风)这首七律诗作阅读鉴赏材料,那么“对仗”、“意象”等知识,就属于与律诗有关的典型的知识,在这首诗中也是没有异议的。如果用“人物形象生动”、“逻辑严密”、“语言平实”去解读它,就属于不典型、不清晰的知识。恰当的语文学科本体知识能为试题的命制提供支撑,确保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但是,语文试题中对学科知识的利用,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在上下语段中是否重复该测量目标、试题难度和分值限制等。再以《秋兴》为例,如果在一份试题前面的部分中已经考过“对仗”了,那么到了《秋兴》鉴赏部分,即使“对仗”手法在这首诗中很典型很精彩,也可以舍弃不考,而去考“押韵”这个看上去不一定最有价值的知识点。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有一些高考卷将学界一些已经成为公共知识的研究成果引入试题的编制中,作为新的测量目标,如2011的浙江卷:“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该题是文学文本阅读中的一道试题,浙江卷选取了小说《第9车厢》作为阅读材料。近年来,不少人提出,现代文阅读的考题应体现出阅读材料的文体特点,但实际上,很多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题与文体没有任何关系,大都是信息筛选整合、句意理解、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分析或者主旨的归纳。这样一来,选文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社科文,其区分就意义不大。这道题目的考点非常明确,即“叙述人称”,这是只有小说才有的,也是以前小说教学比较忽视的,却又是学界基本取得共识的研究成果。题目难度虽然不大,但考点紧扣文体且要求具体,是值得肯定的。试题中还有一类语文本体知识,它要求一份试题的表述语言需要符合语文学科本体知识的要求。它体现着命题人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素养。在历年语文高考试题中总有语言不够规范的地方。有些试题题干指向不明,考生容易失去答题的方向。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泰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该题中“什么样”的提问非常宽泛,可以回答的方向很多,既可以是感情内容,也可以是程度,也可能是倾向,如“细腻与粗疏”、“忧伤与喜悦”、“复杂与单纯”、“爱与恨”、“积极与消极”等。该题的题干中缺乏必要的支撑,学生难以把握答题方向。类似的试题如2011年江西卷的第14题:“(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这道试题也让考生无所适从,是回答语言风格,还是回答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似乎都可以,但是参考答案是从修辞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回答的。再次,语文试题中还涉及语言材料中的内容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知识。这里就不再展开了。二、语文课程的维度即从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
容要求、能力要求来衡量一份高考试题,它的着眼点是看考卷涉及的内容及评价导向与国家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否相吻合、是否体现课程计划,即保证考试与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检测出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有助于区分差异、选拔人才。站在语文课程维度上考察试题,则要求一份试题的测量目标要有价值且分布合理。所谓有价值是指测量目标必须是课程规定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所谓分布合理是指测量目标应尽可能涵盖较多的知识和能力类型,而不应集中在某几个点上。譬如,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卷中,“文学名著阅读”共有两题,第7题为选择题,第8题为二选一的简答题,看似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题型分布不错,但是检测的能力都是对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记忆,在能力层级中属于同一类,且排位较低。当然,相比较其他省市的语文卷,福建卷能够编制“文学名著阅读”的试题,且所占分值不低,从第一个维度上看,则是不错的尝试。语文课程计划因体现主流价值观,反映语文界对语文教育和语文知识的共识,导致在观念和知识的选择上具有相对滞后性,因而常常受到一些怀有理想教育理念的社会人士的批评。另外,高考作为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要求,应该也是允许的。
三、理想教育的维度所谓“理想”就是“应该怎么做”,按照今天人们对语文学习的认识,高考语文的着眼点之一应该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在考试的语言材料上,应多提供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吻合的内容;在考试价值取向上,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创新思维,引导主动性探究性学习,提倡思维的多元化、表述的个性化:在考点的分布上,更多体现运用能力、反映学生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水平;从考试方式上说,最好能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尝试的机会、修正错误的机会,不要一道题目判高低,一张试卷定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