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与国家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政治学概论》PPT课件)
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
一、 国家的历史类型 二、国家的消亡
国家的历史类型
1. 国家历史类型的涵义及其划分标准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 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 本质特征的分类概括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对国家的经济基 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划分国 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即社会经济基础 和阶级实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 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 的意志而建立以来的
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 础服务的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有组织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 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控制冲突、 维护社会秩序
——列宁
国家的起源
3. 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 着重考察了雅典国家、罗马 国家、德意志国家三种欧洲 早期国家产生的基本形式— —揭示出国家是阶级分化的 结果、国家权力是国家形成 的标志
国家的起源
3. 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1)雅典形式
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 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 益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论断是与 阶级分析紧密联系的——没有阶级就没有 国家,阶级性决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
其他国家观分析
1. 社会共同体说
是一种古典主义的观点,其 基本特征是把国家看作人们基于特 定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国家契约说基于某种主观假设,认 为国家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并不符 合历史事实,因而缺乏科学性
国家的概念
国家是指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西塞罗那的《共和国》中说道,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西塞罗[1]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就是暴力机器,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形式的暴力。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
Duguit: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人被区分为统治者及被统治者。
Bodin:共和国是对公共事务的主权性管理。
恩格斯: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
总之,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
如果我们将一国之内的诸组成部分依范围大小列一个表,则国家的位置大概是:社会—政治—国家—政府, 是由抽象概念到实质概念的过度中间者。
祖国与国家的区别:前者是一个地域、文化、历史、宗教、有时是民族及人种概念,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而国家是一个政治权力机构。
国家与政府的区别:在国家与政府的关系上,有时国家与政府的概念不分。
在分得十分清晰时,国家大于政府,尤其是国家是主权者的同义词,而韦伯《经济与社会》政府只是国家的仆人、权力的执行者、被委托人。
但在国际舞台上,国家的概念比在国内政治中宽泛很多。
此时国家是国际法中的主体,是该国范围内的整个社会的代表,是这个国家全体人民的代表,与国内政治中的祖国十分相近。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对国家的定义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马克思主义在深入研究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革的规律,概括了各种类型国家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为国家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定义:“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 列宁对K. 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第十四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3、 思想斗争 无产阶级为了广泛地开展经济斗争特别是政治 斗争,必须开展思想和理论的斗争。用马克思 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工人群众, 提高他们的觉悟。 在这三种斗争中,政治斗争起决定性的主导作 用,只有经过政治斗争,才能最终改变社会的 性质,达到解放生产力的目的。一切经济斗争、 思想斗争都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 政治斗争。
(二)阶级斗争的形式 1、 经济斗争 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形式,它是以 争取和捍卫工人目前的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 斗争。 2、 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的具体形式有罢工请愿、游行示威、 议会斗争、武装起义等等,武装夺取政权是它 的最高形式。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中心环节, 其主要任务是用暴力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两个对立的阶级是 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主阶级是沿着两条途 径形成的:一是原始社会中担任某些公共 职务的人;二是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使 氏族内部两极分化,一些家庭生产条件较 好,占有更多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就吸收 一个或几个外来的贫穷者到家族内,强迫 他们生产剩余产品,供他们剥削。 被剥削阶级即奴隶产生的途径也有两 条:一是战争中抓来的俘虏;另一是由于 氏族两极分化,一些贫苦氏族成员,变成 为奴隶。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第二节
国
家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和历史发展
1.历史上关于国家起源的种种说法: 君权神授论; 道德外化论; 社会契约论。
唐 太 宗
康 熙
秦 始 皇
“君权神 授”论
黑 格 尔
“道德外化”论
国家是“道 德观念的现实” 外化,“理性的 形象和现实”, 是“地上的神物 ”。
卢 梭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一、农民阶级的探索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
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
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④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
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1)爱国、开明有识之士的探索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洋务运动①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举办洋务事业:近代企业(军工、民用);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⑤失败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⑥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郑观应等早期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1)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国家的阶级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只有当阶级矛盾在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才会产生国家,而国家的存在又是为了缓和阶级冲突,把这种冲突控制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国家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三是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机构,它虽然是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但首先必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明一个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这个阶级又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阶级实行专政。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社会中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是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二者是怎么样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
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的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社会包融国家,国家吞并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
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经济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领导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特征。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基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
权力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主体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
具有以下特征: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主客体关系;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和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第一章:《政治学概论》之阶级与国家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
•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成为独立的部门。恩格斯称之为“有决 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 级--商人。”( 《马恩选集》P162/4/1995版)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 生了两个结果:第一、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人阶级的出现,出现了金 属铸币:这是非生产者统治生产者和生产的新手段。于是,就产生了 金融借贷、利息、高利贷剥削。土地、人成了买卖与抵押的对象。富 人与穷人。奴隶的强制性的劳动成了整个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 础。至此,私有制完全代替了公有制,奴隶制终于形成了。第二、由 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和抵押,人们为谋生而流动,原来的氏族和 部落的居民混杂居住,使社会成员成分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氏族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暴露。特别是自由民 与奴隶、富人与穷人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而氏族制度在这种对立 和冲突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时候“氏族制度 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 家代替了”。( 《马恩选集》P165/4/1995版)
第一章 第一节
• 从“家庭的发展阶段”来看,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 要是血缘纽带,而非经济纽带。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 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群婚经历了两个发 展阶段,最初阶段是“血缘家庭”(它是按辈分来划分成员的,其禁 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它禁止兄弟 姐妹间通婚)。 “普那路亚(同伴)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婚姻制 度从“内婚制”转向“外婚制”(即禁止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成员之 间通婚的婚姻制度)。 •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一个族群内部(兄弟姐妹间) 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该族群就转化为氏族了。 •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它 是为生产而直接结合起来的原始社会单位。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 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 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 按生产发展阶段来说,氏族产生于蒙昧时代中期(鱼为食物并使 用火),在高级阶段继续发展起来(弓箭的发明),到野蛮时代的低 级阶段(制陶、驯养动物、种植植物)达到了全盛时期。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2012年安徽卷,38)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 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 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一: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人口素质的不断 提升,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1)结合图16信息,分析城乡每位全国人大代 表人口数的调整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
误区:民主是否指政府是人民的,由人民统 治的,为人民服务的。 误区:专政,是否就意味,消灭民主。 误区:民主是以牺牲少数人利益为代价的决 策机制。
考点4
坚持人民民主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载入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 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3)为了更好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加 强国家政权的建设,必须加强国防建设。
公民的政治生活
复习课件
第一讲
我国的国家性质
考点1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1.国家的含义 (1)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 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 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此外还有社会管 理属性和主权属性。 (2)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 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 产物和表现。
2.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的和重要的人权, 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2)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 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 (4)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人民充分享受人权 的前提和保障,反对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 内政。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 物质的保障;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 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3.民主的阶级性 理解国家、民主等政治现象的关键在于牢牢 把握其阶级性的本质属性,即明确作为阶级统治 工具的国家和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都是为统治阶 级利益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国家和民 主。
国家是阶级对抗的产物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
一、国家是阶级对抗的产物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1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2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3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这主要地是指人民的军队、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法庭,借以巩固和保护人民利益。
以此作为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军队、警察、法庭等项国家机器,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
对于敌对的阶级,它是压迫的工具,它是暴力,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东西。
4二、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奴役他们的政治工具不能当成解放他们的政治工具来使用。
5我认为法国革命的下一次尝试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把官僚军事机器从一些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些人手里,而应该把它打碎,这正是大陆上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6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
7三、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机关人们对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是自己利益的代表,证明公社完全是一个具有广泛政治代表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压迫性。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00312)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一节国家的起源对于国家起源的研究,概括的说,主要阐明了两个观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第二,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
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就是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根据唯物史观,制约社会制度的“劳动发展阶段”,主要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当时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制约原始公社制度的是劳动发展的低级阶段。
制约社会制度的“家庭的发展阶段”是指人们婚姻关系发展变化的形式,及人种的繁衍的变化形式。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
群婚的第一个阶段的家庭形式是血缘家庭。
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
这是兄弟姐妹禁止通婚的一种家庭形式。
由于姐妹们的共同丈夫不是兄弟,亦互称普那路亚。
因此这种家庭形式被称为普那路亚家庭。
氏族就是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兄弟和姐妹间的婚姻关系的禁例一经确立,上述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
最古老、最原始的群婚和血缘家庭尚不能构成社会组织,直到氏族产生,才形成了原始的社会组织。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原始公社的社会经济单位,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是社会的生产单位,基本单位。
共同名称、宗教信仰和墓地。
氏族社会的历史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繁荣、解体四个阶段。
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几种形式。
原始氏族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管理组织。
政治学原理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社会分工与生产发展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社会中分离出 来。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阶级的产生
阶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在生产力有了 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的条件下产生和形成 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契约论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3.暴力论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国家的形成
在阶级出现以后,面对阶级对立和冲突, 就需要有一种力量,它在形式上似乎站在相互 斗争的各阶级之上,控制它们的分开冲突,维 系社会的秩序,实际上是维护富人的利益。于 是,氏族制度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1.神权论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一、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一)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
1.氏族公社
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是 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
群婚: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 所有的家庭形式;
血缘家庭: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通婚; 普那路亚家庭:禁止兄弟姐妹间通婚。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一个 族群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 这一族群便转化为氏族。
(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阶级的产生
列宁: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
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同产生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 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 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 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 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人类与社会》第四章阶级、阶层与国家
《人类与社会》第四章阶级、阶层与国家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知道阶级与阶层的概念,了解国家、法律、军队和战争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
其中的重点是关于阶级、阶层、国家、法律的基本观点和它们的作用。
难点是阶层的分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战争的性质。
二、本章内容提要家庭、私有制与阶级、国家起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上一章的基础上,本章的主题是“阶级、阶层与国家”。
我们选择了22个问题,来介绍相关的内容。
1、阶级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指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时产生的。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也就没有阶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有了剩余产品,就为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财富提供了条件,也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私有制的出现,就引起财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引起贫富的分化,使阶级的产生有可能变为现实。
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财产的积累和集中,从而推动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在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中,一部分氏族首领、酋长、祭司、公断人在担任公职中,凭借其权力和地位侵占公产,并利用交换和战争的机会发财致富。
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氏族内出现了富裕氏族成员,他们凭借占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剥削他人。
同时,战争俘虏和氏族内部一些负债的穷人则沦为奴隶。
2.阶级消亡的条件是什么?阶级的消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列宁指出:“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
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必须克服无数小生产残余的反抗……必须克服与这些残余相联系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势力。
”换言之,阶级消亡需要以下的条件:第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第二,废除任何私有制;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第四,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彻底改造小生产,克服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国家与阶级_普朗查斯的国家自主性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日/第006版政治学国家与阶级:普朗查斯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叶麒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普朗查斯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自主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独立于社会统治阶级的自主性。
简要定义普朗查斯的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概念,即资本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自主的行动主体,它具有阶级性,最终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又不仅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简单工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满足被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要求,甚至可能违背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
相对自主性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普朗查斯认为,相对自主性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
他批判了单纯的工具主义国家理论,指出这种工具主义国家理论无法解释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与政策。
普朗查斯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波拿巴主义现象时已经注意到国家的相对自主性问题,但是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很不充分。
他们将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定名为波拿巴主义,并视其为社会阶级势力平衡状态下的一种暂时性特征,不具有普遍性。
普朗查斯认为,要真正理解波拿巴主义现象,就必须将相对自主性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身特征。
国家相对自主性不是一种特殊形势下的暂时现象,而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特征。
普朗查斯批评以往的政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政治理论与西方主流政治理论)存在严重缺陷。
它们低估了政治作为相对独立的领域,即“政治丧失了其作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相对自主水平的特性”。
普朗查斯从结构主义角度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自主性的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环节的特点决定了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普朗查斯认为,任何生产方式的经济环节都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和非劳动者(即产品所得者)。
这些要素之间形成不同的关系,主要是实际占有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与产品的所有关系。
不同生产方式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与产品所有关系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两种关系的结合决定了不同生产方式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环节是什么与该生产方式中的各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三节 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二、政亡
一、国家的历史类型 1、国家历史类型的涵义及其划分标准 2、国家的历史类型 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4、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 二、国家的消亡
第五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1、神权论 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为君主专制提供了辩护
2、契约论 契约论主要用以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 是国家的起源;二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 关系。 自然状态、定立契约、建立政府 社会契约是理论假设,而非社会历史事实。 从人而非神的角度解释国家起源。鼓励了 反对封建专制斗争。
3、暴力论 杜林、巩普洛维奇 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暴力的 结果。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基本观点 1、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
二、其他国家观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 2、国家契约说 3、国家要素说
1、关于中国国家起源于何时的争论 2、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独特方式 虽有分工,但并不是社会性的大分工,商 品生产不发达;社会的生产单位是以家庭 组织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集体劳动组合; 父权家族力量扩张,控制乃至凌驾于社会 之上,导致国家的产生。 管理方式,从家到国,父权制家庭得以保 存,并成为国家结构的基础。家国同构。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结果。 两种生产决定社会制度 三次社会大分工。 阶级的产生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新的组织形态-国家的产生。
3、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起源,从而把握国家与氏族公社的必然联系,认识国家的本质,知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把握国家职能,并能够运用国家职能解释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本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针对国家起源的神创论观点,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理论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观点,概括起来有两点: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内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第二,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这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原因问题。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1、氏族的定义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氏族制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维系氏族成员关系的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相应地,划分氏族组织也是以血缘为基础而不是以地域为基础。
第二,氏族以议事会作为自己的管理机构,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的管理机关是纯粹“公共”性质的,参与管理的成员之间以及与管理机构与氏族母体之间没有对抗性的关系。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负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无论氏族中的哪个成员受到侮辱或侵害,其他成员都有义务为其复仇。
这里的重点是要说明,氏族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氏族则是一个以共同利益为根本决定因素的共同体。
3、原始社会的民主制氏族内部存在氏族成员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马克思称之为“原始民主制”。
这是一种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原始民主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
这里管理不是依靠强制力,而是管理者的威信和被管理者的服从的自觉性,没有警察、军队和监狱。
阶级与国家 讲稿
阶级与国家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给大家讲的内容是阶级与国家。
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块来讲……一、阶级与国家的起源1、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早期,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因素是血缘关系。
联结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是血缘纽带,而不是经济纽带。
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
群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家庭形式有:“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普那路亚家庭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婚姻制度已经从“内婚制”转向“外婚制”,即禁止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成员之间通婚的婚姻制度。
氏族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
一个族群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禁忌一经确立,这一族群便转化为氏族。
氏族是指在原始社会中,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集团。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组织。
从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看,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3个特征: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外婚制)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也是维系氏族的纽带。
以血缘关系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的管理机构是议事会,(民主性)它是氏族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这一管理机构是纯粹“公共”性质的,参与管理的成员之间以及管理机构与氏族母体之间不存在利益矛盾关系。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互助性)由此可见,氏族是一个成员利益高度一致的社会共同体。
(前面讲氏族特征的第二点就有讲到)氏族内部存在氏族成员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这被马克思称为“原始民主制”。
(要注意)原始民主制不同于人类进入政治社会后的民主制。
它是一种成员之间真正平等、利益一致的民主制,是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相适应的一种原始的社会管理形式。
《政治学概论》复习题-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政治学概论》复习题-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二章国家与阶级一、单选题1.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P37A.群婚——血缘家庭B.群婚——普那路亚家庭C.家长制家庭2.氏族是建立在家庭形式之上()P37A.血缘家庭B.普那路亚家庭C.家长制家庭3.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P39A.氏族酋长B.军事首领C.议事会D.人民代表大会4.母权制在分工解体()P41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5.国家消亡的关键条件是()P69A.阶级消灭B.剥削制度消灭C.生产力高度发展D.无产阶级专政6.国度与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P61A.阶级性质不一样B.地理意义不一致C.人口不一样D.主权不一致7.部落联盟出现于社会大分工()P43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8.国家的本质在于什么()P54-55A.公共性B.阶级性C.办理性D.人民性二、多项选择题1.“国家的起源”主要包罗哪些意思()P34-35A.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B.国家产生的地理区域问题C.国家产生的起因问题D.国家产生的民族问题2.“三次社会分工”的摆列挨次——按照产生先后是()P40-43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B.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C.商业与农业的分离3.国家区别于民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是()P47A.以地域而不以血缘关系为标准划分居民B.出现了第三次分工C.设立了公共权力D.部落联盟开始出现4.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P49-50A.格尼秀斯B.卢梭C.霍布斯D.马克思5.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不雅点的基本主张包罗()P54-58 A.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B.国家是阶级统治C.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D.国家是机器6.国家权力的特性有()P60-61A.强制力的垄断性B.遍及的约束力C.主权性D.组织性7.下列哪些本能机能归于国家的社会本能机能()P63A.镇压奴隶反抗B.修筑公路C.实行福利政策D.办理社会团体E.建立养老院8.关于国家消亡的评论,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不雅点有()P67-70 A.国家消亡是“自行”的B.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C.国家消亡是无条件的D.国家消亡过程是渐进性于自发性的统一E.下个世纪国家就马上消亡三、名词解释1.氏族2.国家三要素说3.公共权力4.国家本能机能5.政治本能机能6.社会本能机能7.普那路亚家庭8.国度四、简答题1.氏族制度何主要特点,国家与民族的区别是什么?P38-39P47 2.简述三次社会大分工及其各自的主要结果与变化?P40-443.恩格斯关于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的主要内容?P46-474.列举剥削阶级国家起源理论?P48-52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不雅?P54-586.比力“国家三要素”与马克思主义国家不雅?P617.国家的本质是什么?P54-588.国家权力有哪些特性?P609.国家消亡的条件有哪些?P69五、论述题1.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第 二 章 国家与阶级
(二)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氏族既是原始社会的血缘亲属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单位,还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
5.国度
国家三要素: ຫໍສະໝຸດ (1)居民 (2)领土:领土的构成一般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3)主权
国外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三)氏族的发展阶段
分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在氏族社会初期,由于普那路式的群婚和妇女在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社会处于母权制氏族时期。一般来说,母系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典型形态。后来,生产力不断发展,畜牧业出现,男子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增长,父权制氏族代替了母权制氏族。在各个领域男性的特点和优势都表现出来,所以由母系氏族阶段到父系氏族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杜林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考茨基也是暴力论的拥护者,他认为阶级与国家的形成是许多部落因征服而互相联合的结果。
暴力论的错误在于,首先,它认为政治暴力先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即先有暴力,后有私有财产,这是违背历史发展事实的。其次,暴力论否认了国家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再次,它歪曲了阶级同国家的关系。
第三,国家是机器。
简述阶级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简述阶级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阶级在现代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社会分工:阶级划分了社会的劳动力和资源分配。
在现代国家中,阶级不仅依靠个体的劳动能力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决定了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
通过社会分工,阶级在国家建设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而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社会秩序和稳定:阶级的存在对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平衡作用。
通过阶级的划分,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身份和利益集团。
适度的阶级差距和公平的分配机制有助于维持社会的平衡和秩序,避免社会不公和动荡的产生。
3. 社会改革和平等:阶级在现代国家建设中还推动了社会改革和追求公平、平等的努力。
社会的不同阶级通常会因为利益冲突而产生矛盾和矛盾。
针对这些矛盾,社会各界会进行各种改革和社会变革的努力,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
4. 政治参与和权力分配:阶级在现代国家的政治参与和权力分配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阶级会在政治竞争中争取自己的利益和代表权益的政策。
这推动了政治的多样化和民主化,使国家决策更加综合和平衡。
总之,阶级在现代国家建设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它不仅塑造了
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阶级的存在也带来了一定的矛盾和挑战,需要在国家治理中妥善处理。
国防是阶级的产物,它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而产生
国防是阶级的产物,它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而产
生
国防是阶级的产物,它伴随阶级与国家的形成而产生。
国防就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当代国防大致有四种类型:
1、扩张型。
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奉行霸主义,侵略、颠覆和渗透他国。
2、自卫型。
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广泛争取国际支持,防止外敌入侵,维护本国安全。
我田的国防属千自卫型,坚持和平自主的防卫原则,永不扩张,也不容别国侵犯我国一寸土地。
3、联盟型。
以结盟形式,联合他国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
又分为扩张和自卫型,还可分为一元和多元联盟,前者有一个大国做盟主。
4、中立型。
中小发达田家严守和平中立的田防政策,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子民的防御体系。
如瑞士。
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阶级的产生
节
奴 隶
展生
①
产 力
的
发
剩 余 产 品
人 剥 削 人
社
有人
会 是 第
展生 ②产
力 的
制私 有
化贫 富 分
拥有 大量 生产 资料
可能性
人
剥 必然性
削 人
一
发
少量的剩余产品
个 阶
下生 产
劳动者
不甘心受剥削
现实性
级 社 会
③力 水 平 低
生产资 料的占 有者
采用最野蛮 的强制方法 整理剥课件削战俘的 劳动果实
判断一种社会代替另一种社
节 会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
奴 隶
是什么?
社 会
新的生产
是 关系是否
适应 ----促促进进----进进步步
第 一
与当时的
个 生产力发
阶 级
展相适应
不适应----阻阻碍碍----倒倒退退
社
会
整理课件
练习: 一.选择: 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 在 (A BC ) A.金属工具的使用 B.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比原始
奴
隶
社
会
是
第
一
个
阶 级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社
会
整理课件
第
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
二
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在
节
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
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
奴
端坐在宝坐上,古巴比伦王国国
隶
王汉谟拉比,恭谨地站在它的面 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典国家是直接从氏 族社会中产生的,没有受 到任何外来的或内部的暴 力干涉,因此,它是国家 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 形式”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古希腊雅典地区的工商业开始了 迅速的发展,出现了一支越来越兴旺的新的社会阶层-----工商业从业者,与贵族、农民成为社会的三大阶 层。
公元前594---593年:梭伦改革。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主要变化
生产力
第一次分工产生畜牧业,出现剩余产品和交换现象 第二次分工产生手工业,生产效率提高,战争更频繁
第三次分工产生商业,出现金属货币和居民杂居现象
私有制出现。社会分裂为两大基本阶级:主人和奴隶 生产关系
自由民内部分裂为若干阶层:贵族、平民等
商人。传统道德和习俗丧失:产生公共权力及其机构
公元前560年,山地派领袖庇西特拉图凭武力 掌了权。在平原派和海岸派的反对下,曾於 公元前559年和552年两次被逐出雅典。在 第二次被逐后的十年中,他在色雷斯开採金 矿发了大财,又受到敌对雅典的国家的资助, 招募僱佣军,在公元前541年,在农民的支 持下,又凭武力佔领了雅典,重建僭主政治, 一直到公元前527年去世时为止。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1. 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
“原始民主制”
第一,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共同 事务的管理体制,其原始性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初 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第二,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 主制度
第三,原始民主制中的权力不像国家权力那 样成为站在社会之上的支配性力量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与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经济单位 第三,部落联盟的出现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从社会中分离 出来
第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 产生了高利贷的剥削和土地的买卖与抵押,财 富更加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穷人日益增多
第二,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 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 居起来
推行一系列有利於工商业的措施、和币制改 革等
Hale Waihona Puke 伦改革标誌著雅典平民斗争的首个大胜利, 是后来民主政体的雏形。
梭伦改革不久,三派斗争依然剧烈。这三派 是:一是氏族贵族操纵的平原派,他们希望 实行贵族寡头统治;一是工商业起家的海岸 派,他们希望实行能够满足新兴的工商业主 的利益的措施;一是耕种贫瘠土地的山地派, 他们要求重新分配土地。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国家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现象,研究 国家最重要的是说明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 质、国家的职能和国家的消亡等一些最基本 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关系和阶级 斗争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国家自始至终 都离不开阶级。因此,只有将国家与阶级联 系起来研究,才能准确说明国家起源、本质 和消亡。
实行财产法定资格,雅典居民不论出身皆按财产划分為 四个等级,并确定了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第一,二 等级的公民可担任国家的高级官职,提供骑兵和负担 社会义务;第三级可担任低级职务,提供重装步兵, 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 陪审法庭,提供轻装步兵或在海军服役。
梭伦恢复和提高了公民大会的权利,公民大 会可以选举和监督执政官等国家官员,讨论 和表决国家一切重大改革和措施,对国家立 法具有最后决定权。
——列宁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3. 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 着重考察了雅典国家、罗马 国家、德意志国家三种欧洲 早期国家产生的基本形式— —揭示出国家是阶级分化的 结果、国家权力是国家形成 的标志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3. 欧洲早期国家产生的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章 阶级与国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 第三节 国家的职能 第四节 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 第五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
【课堂讨论】
什么是“国家”?你认 为“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第一节 阶级与国家的起源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三、其他国家起源理论分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形成, 阶级开始出现,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取而代 之的则是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社会组织—— 国家
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 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 刻变化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 离出来
设立了一个四百人会议。由四个部落个选出 一百人组成。第四等级以外的其他三个等级 均有被选权,会议成员当选后可任职十年。
设立了一个公民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 均有权通过抽签方式当选陪审员。公民陪审 法庭有监督国家司法的权利,法官处理的任 何诉讼案都须经陪审员审察,对於法官已经 判决的案件,陪审员仍可起诉。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阶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在社 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不十分发达 的条件下产生和形成的,是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 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 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 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 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 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 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2.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
第一,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第二,由于劳动已经能够生产出比维持 生活所必需的更多的生产品,私有制出现 了,有了人剥削人的可能,社会分裂为奴 隶主和奴隶
第三,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 庭出现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1. 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 内婚制——外婚制的变化 族群——氏族(同族内部禁止通婚)
血缘关系是维系原始社会群体的重要方式
一、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
1. 氏族公社与原始民主制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 也是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组织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第二,氏族的管理机构是议事会,是氏族 内部一切成年男女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 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