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己之学传统的现代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孔孟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孔孟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孔孟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这个概念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爱、互助等多种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公正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都可以借鉴孔孟思想中的“仁”理念。
其次,孔孟思想也提出了“中庸”之道。
这个概念强调了适度和平衡的重要性,这一理念在当代社会中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个人生活等方面,都需要寻求一种平衡点,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而导致其他方面的失衡。
此外,孔孟还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是指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而小人则相反。
这一概念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可以用来评价和指导人们的行为。
在政治、商业、家庭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弘扬君子精神,倡导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总之,孔孟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所强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
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
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学派,它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在当代,孔孟为己之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
1. 孔孟为己之学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比古代更加严峻,因此,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对于个人的心理和情感健康非常重要。
通过自我反省和品德修养,人们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2. 孔孟为己之学强调了人性善的一面。
在古代,孔孟认为人性
本善,但是人们由于外界的干扰和自身的弱点,容易迷失自我。
在当代,随着人们对于自身认知和心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更加认识到人性善的一面,因此,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对于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孔孟为己之学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代,教育对于个人
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强调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人们可以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4. 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也
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的统一,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因此,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
完善和自我超越,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同时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
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孔子和孟子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当代意义。
首先,孔孟为己之学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和价值观。
而孔孟为己之学鼓励个人通过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便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行为。
这对于当代社会中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孔孟为己之学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和孟子提出的“养亲之心、爱人之情”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工作和忙碌的生活而忽视了与家人、朋友和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而孔孟为己之学提醒我们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此外,孔孟为己之学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的“教育无疆”和孟子提出的“教育以德为先”的思想,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仍然是人类发展的基石,而孔孟为己之学的思想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例如,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知识的积累。
同时,教育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孔孟为己之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关注人际关系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方向。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个人成长、社会和谐和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及其当代价值
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及其当代价值关于《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及其当代价值》,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古典儒家重“己”,有“知己”、“为己”、“修己”、“立己”、“克己”、“行己”、“成己”等说,极言吾人道德与人性上的自觉自为,自立自强,实有一整套安身立命,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人文化成的生命的学问。
这种生命的学问,因其核心和要领在于自我的道德觉悟与修为,依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之言,可谓之“为己之学”。
古典儒家“为己之学”与当今流行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自有天壤之别,恰是对后者之反对、克服与超越。
当此文化生态急需廓清与更新之际,古典儒家“为己之学”尤有其至关重要的道德教育意蕴,值得我们悉心体会、批判继承、着力弘扬。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古典儒家;为己之学;道德教育;当代价值一、“为己”“为人”之辨古典儒家道德智慧所指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如何成为我(们)自己”!换句话说,人怎样彰显自己与生俱来的人性,在天地之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类如何成就自己得天独厚的天赋,参赞天地之化育,保合太和,生生不息。
“如何成为我(们)自己”,即如何“做人”的问题,是古典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的特质之所在。
“为己”或“做人”是一种学问,生命的学问和生活的艺术,而这学问和艺术始终围绕“成为自己”而展开,这就是“为己之学”。
儒者所谓“学”,源自历代圣王所传的德性修养与礼乐教化,以人性的彰显和人道的践履为其内核。
“学”之传统,由来久矣。
古圣先王历代累积,于夏、商、周三代而达其鼎盛。
朱熹《大学章句序》曰:“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儒学对现代的积极意义
儒学对现代的积极意义儒家学说的真正内涵,则是教人以正直的东西,抛开君臣关系这些过时的思想不说。
儒家学说没有否定人的欲望,而是教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做符合自己正确理念的事情,从而淡化自己的欲望,达到身心的和谐。
比如,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抱负,就是一种体现。
儒家的一些思想非常积极,如果一个人光说不做,那就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下,我们必须在社会中坚持自己的原则,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达到思想的飞跃。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一种世界观。
如果把地球的时间比作24小时,那么23小时人类都在打仗,之前的战争造就了今日的格局。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发扬和谐的精神,这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儒家思想,将会改变世界。
天下大同,作为儒家思想一种理想中的社会。
有点像共产主义,又有点像无政府主义。
但它的核心,就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社会。
很明显,这种思想是对的,但实现起来却异常艰难。
因为,人类自私的基因是牢牢扎根在脑海中的。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干预、顺其自然的一种状态。
综合起来看,天下大同和无为而治都是中国古代值得自豪的思想,但放到如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两者中间找到现实意义。
比如,天下大同可以用作亲朋好友之间,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提倡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无为而治可以用在个人修行方面,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人文领域,儒家的知天命,尽人事是一种特别好的做法。
天时、地利、人和,顺天时、处地利、用人和,凡事只要努力去做了就好。
仁者爱人,作为人,我们必须学会关爱别人,也要学会关爱自己。
做到了这些,只是有了追求,一个人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才是生命的意义。
所以,儒家提出了希贤希圣,内圣外无的理论,所谓内圣,就是修身,外无就是致用。
论儒家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现代意义
要 的借 鉴 意 义 。
关 键 词 :儒 家 ;传 统教 育 ;价 值 取 向 ;现 代 意 义 中 图分 类 号 :B 2 .5 2 2 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0 8—68 ( 00 O 0 0 7 1 2 1 ) 1— 17—0 3
On t e Co t mp r r i n fc n e o e Tr d t n l u to l u s Ad o a e y Co f ca im h n e o a y S g i a c ft a ii a i h o Ed c i n Va e v c t d b n u i n s a
谭 敏
( 门大学 教育 研究 院 ,福建 厦 门 3 1 0 ) 厦 6 0 5
摘
要 :儒 家传 统教 育 的 价值 取 向 融 合 了对 人 的发 展 与对 社 会 发展 的 双 重 关 注 :一 是 为 己之 学 , 关 注人
的 非 功利 性 发 展 ;二 是 建 国君 民 ,教 育 为 先 ,发 掘教 育对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大 意 义 ;三 是 内 圣外 王 , 体 现 人 的发 展 与社 会 发 展 的 紧 密 联 系。 这 些 传 统 的 教 育 思 想 对 于如 何 处 理 “ 人一 社 会 一 教 育 ” 三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有 着 重
无论 是 西方 还是 东方 ,教 育 的价值 取 向问题 一直 是争 论 的焦 点 。从教 育功 能 的角度 上看 ,主 要存
在 “ 体论 教育 ” 与 “ 具论 教育 ” 之 争 。“ 体论 教 育 ” 侧 重 于教 育 培 养人 、发 展 人 的基本 功 能 , 本 工 本 “ 工具论 教 育” 则更倾 向于教 育促 进社会 发 展 的使 命 ,审 视古 老 的 中华 文 明 ,我 们会 发 现儒 家 教 育思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儒家的哪些思想对现代有借鉴意义?儒家思想又被人们称为儒教或儒学,是由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
儒学最初只是指的司仪,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了一种思想体系,并且将尊卑等级的“仁”作为该体系的核心。
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或价值取向,是他们看待、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归纳起来,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肯定人的现实价值,尊重人的生命在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之前,对人的现实价值持完全肯定态度的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
在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中,人生存在现实世界的意义得到了充分肯定,儒学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是中心。
中国古代的“天命论”,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上天安排的结果,体现了上天意志。
这种说法虽然与宗教的“上帝创世论”相似,但是也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儒家思想中的“天”主要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是现在所讲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虽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不是主要的。
而最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天命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不是要求人们为“天”献身和殉道,或者去追求“天国世界”,而是借助“天”来证明在现实世界行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观规律)办事,以达到天为人服务的目的。
第二、主张顺应和合理满足人的欲望不同的文化流派中,对人类本性的看法和处理方法都不一样,甚至差别巨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人类的本性给予了肯定和承认,提出应该对人的欲望予以合理的满足,而不是采取诅咒式的态度。
如对人类“性”的理解,儒家认为“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的这种本能的欲望应该得到合理的满足。
第三、“仁者爱人”,充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基本权利“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的基本会归纳起来就是人们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解读
【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列国行
• 孔子对通过卜筮探求天意的做法 持否定态 度,他认为天命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 中, 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消 极地服从天命的安排,放弃自己的努力, 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 • 存而不论: • 未知生焉天死,未事人焉事鬼神 •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 历史
孔子退修诗书(明《圣迹图》)
• • • • • • •
主要内容 伦理学:仁义、忠孝 政治学:礼,正名,仁政 认识论:生而知之 方法论:中庸 历史观:信而好古 天命观:知天命畏天命
吴彬(明)孔子杏坛讲学图
• • • • •
天命观:畏天命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在:天生德于予HL文不在兹乎KR天丧予YY 外: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行废命 内:五十知天命
陆九渊主心即理,王守 仁(号阳明)主心外 无物、心外无理。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4)新儒家(科学化) 晚清:严复、康有为等引进西方进化论和资 产阶级民主思想,即所谓新学。 《大同书》 谭嗣同《仁学》 民国: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 冯友兰、钱穆; 新时期: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杜维明、余英时等。
孔子塑像
仁政,包括两个 相互联系的方面, 即经济上实行惠 民政策,政治上 对民宽刑罚而重 教化。 省刑罚,薄税敛
孔庙成化碑
小结: 儒家伦理思想是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 地主阶级利益的道德理论。儒家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 究,试图以道德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
。 孔庙鸟瞰
以仁为本
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
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儒家君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儒家君子观是以“君子”为人格理想的社会伦理观,通过塑造道德高尚的君子形象,提倡道德修养、仁爱和社会责任,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儒家君子观强调道德修养与自我完善。
君子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和声名利禄,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和内心的丰盈。
在现代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缺失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儒家君子观提倡个人通过道德修养、努力实践仁德、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引领社会风尚,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其次,儒家君子观注重仁爱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君子以仁爱为核心,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平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加,需要通过儒家君子观来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君子观提倡的仁爱精神激发了人们的同理心和关爱之情,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君子观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引导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调和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再次,儒家君子观重视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
君子视社会责任为己任,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
儒家君子观告诉我们,作为个人和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参与到实际行动中。
儒家君子观所强调的“见义勇为”、“行善积德”等观念,可以引导人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发展中追求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儒家君子观还具有教育意义。
儒家君子观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具有道德修养和良好品质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学生品格的养成。
儒家君子观强调的品德教育、心灵培养和个人修养,可以帮助年轻一代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以博学多才著称,并最终以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集大成者名世。
他的思想主张不仅伟大而且能跨越时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而纵观其一生奋斗的轨迹,却以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为第一要务。
春秋时期是崇尚武力和刑罚的时代,据鲁史《春秋》记载,当时列国间的军事行动达到四百八十三次,这些行动都是军事行动几乎都是以兼并和勒索贡赋为直接目的,倚强凌弱,受苦的还是无辜的百姓。
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暴力倾向和人民痛疾的现实,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为政》里面提到自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会像北极星一样,稳居其所而众星拱卫。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伟大政治主张在现世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崇尚德治,把以德治国作为治国理念,虽然中国有军队,也进行军事演练,但是中国还是奉行德治的理念,坚持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主张,给人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快速而稳定地发展。
反观伊拉克、以色列等国家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让人民终日生活在战火中,惶恐中。
这样的做法,让国家怎样能繁荣富强?要实现以德治国,孔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意见。
首先,孔子提出正身的理念,孔子对“正身”的重视,是因为他知道为政者的影响力对国家和百姓有多么直接的关系。
在孔子看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就是说,领导人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
这就是“上行下效”。
正身的理念在当代社会也得到重视,国家领导人和下属官员都应做到“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为政者端正自己为下属和社会做出榜样,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信服,颁布的政策才能顺利的实施。
如今政府官员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由此可见,他们不重视正身问题,不能好好地约束和要求自己,让私欲冲昏了头脑,成为欲望的奴隶。
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会生活的诠释,并使其落实于操作层面,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就能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也将更加美丽,我们人类也将更加健康、更加幸福、更加快乐!
从经济管理方面来看:正当大陆进行“文化大革命”,批判儒家思想的时候,临近的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却正在悄悄进行着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崛起,而他们全都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运用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指导自己的工业建设。这一实例证明,启示人们去重新思考儒家思想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人甚至提出“第三种工业文明”,进而提出“现代新儒家学”的概念。这说明儒家的思想不仅可以用来建设精神文明,而且可以用来搞工业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人类物质文明。
子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先行。“外王”思想中,儒家提出了一套治国安邦的思想。如孟子的“民本思想”,他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得民心是得天下之所在。故此,孟子主张推行“仁政”,即要“制民恒产”,因为民有恒产才有恒心,无恒产则无恒心,仁政是王道政治的
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整合功能
一定的思想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基础上产生并体现出其文化价值。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指出:“在一切文化现象中都体现出某种文化价值,由于这个缘故,文化现象或者是被产生出来的,或者是即使早已形成但被故意地保存着的。”[3]儒家文化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特点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就是它对于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具有极强的凝聚功能和整合功能。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在政治方面和教育方面有影响。
1、政治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世界道德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
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思想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当今国际社会,强国侵略弱国的现象加剧,经济危机也频频发生,地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整个世界孕育在隐藏的不安定中。
而孔子思想中理想化的道德体系建构和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恰恰适合于当下的社会语境,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认同。
2、教育方面: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
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
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
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
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实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
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为己之学观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影响-最新文档
《论语》为己之学观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影响《论语》为己之学观是孔子阐释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
它贬抑功利的虚浮的学风,倡导高尚的务实的人格, 对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思潮过于膨胀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非常必要、有益。
一、《论语》为己之学观概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1], “古” ,象征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今”, 代表当时的现实社会。
“为己” , 即完善人格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人” ,即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赞赏。
以“为己”否定“为人” ,意味着儒家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 陶冶情操,完善自我,以成就理想的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
(一) “为己”的意义蕴涵着对“仁”的深刻的道德追求在《论语》里, “为” ,不同的读音, 其意义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如果念去声(wei), 则作为介词, 义“为了、对于”, 表明为学修身的指向性在于自己而非在于他人; 如果念阳平(wei), 则作为动词,义“修为、成就” ,强调为学修身的目的性在于“内圣外王”。
无论哪种念法,“为己” ,都是指道德上的自我涵养,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培养和外化内在品性以求“仁” , 即在身心修养上博采众家之长、“万物皆备于我” [2]; 二是规范和内化外在行为以循“礼” ,即约束自己的言行, 使之与社会相适应协调, 并把社会价值系统中所蕴含的美好道德内化为自我德性。
(二)“为己”的价值在“内圣外王”的道德实践中实现“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3], 在人的生命中, 自我价值“求”的路径无非两条。
一是“求在外” , 即求功名、求富贵、求长生。
这种求如果能够做到, 在儒家看来也是可喜可贺的,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1] 。
二是“求在内” ,即求诸己。
人的一生可以没有荣华富贵, 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则是不假外求,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所以有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1] 的说法。
儒家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礼崩乐坏,杀伐不断,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那似乎已经是一个无法挽救的世界了。
但是,孔子却带领着一群弟子四处云游,主张积极入世,以求挽救世道人心。
儒家的这种积极入世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十分可笑的。
但是,我认为在当今社会,这种入世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小到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问题,积极入世的思想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指导。
关键词:孔子入世责任勇气实践正文:面对纲常殆废的动乱社会,儒家积极投身于乱世之中,企图通过“人”这一主体的努力来实现政治的和平。
而面临着人口膨胀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等问题的人类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积极入世的思想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善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而改善全人类的生活。
一.儒家入世思想教导我们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1)孔子的入世之路在那个道德沦丧、暗无天日的时代里,人们看到的只有战火的硝烟、政权的变更、官员的腐败和生活的残酷。
许多当权者为了升官发财,贪图享乐,将肩上的民生大任抛到九霄云外。
部分迫于生计的人则选择了与腐败官员同流合污,一起剥削压迫百姓,苟且偷生。
还有少数虽关心民间疾苦,但因认为时代无法改变就不用勉强去做的知识分子也选择了归隐山林。
因此百姓只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这时候,只有怀揣着自己伟大的政治理想,心系百姓的孔子,仍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四处宣传仁政思想,主张积极入世,为国为民效力。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不理解,既然入世的道路那么艰辛,社会又不能改变,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要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呢?明“知其不可”为什么还要“为之”呢?我想这也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和那些隐士一样,他们都在忧世,担忧这个国家,担忧这个社会,只是做法不同罢了。
隐士可以丢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管,只管自己去种田,只求自己内心的安宁清净,但是孔子丢不下。
浅议儒家入世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浅议儒家入世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的入世在当代社会具有一点功的现实意义,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关注政治变化,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进取,乐观入世。
儒家是入世的,它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研究和探讨是很深刻的。
儒家是现实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在困苦时候,先把自己生活料理好,有了基础再向完成更远大的抱负。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集大成者,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精准的对人的研究,对当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指导着现世的人们。
关键词:儒家,入世,现实意义,积极进取儒家的入世精神在当代的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里浅薄的理解儒家的入世,最简单的来讲就是把自己放在现实社会的活动当中,有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进取心,也有正常不违反伦理道德的私心,在自己的社会圈子中努力证明自己,靠实力来有所作为。
杜维明说过“一个基督徒可以不关心政治,可以不参与社会,可以不顾及文化,只追求自我的修行,到达彼岸,超脱一切。
但是儒家不可以。
“儒家式的”一定是关切政治,参与社会,热心文化的。
所谓的儒家式的就是入世的,现实的。
”一.儒学思想的入世思想孔子说,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至于学,学什么?是学习人际往来,学习独善其身后兼则天下。
这是一个过程,在社会中磨砺成长的一个过程。
孔子一生年幼丧父,青年丧母,官宦世家到他败落,连士当的都畏首畏尾,在游说过程中四处碰壁,他还是不卑不亢,不屈不挠,有那一股子韧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总之就是出世。
因为他不能逃避,他有重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社会是他发展的平台,而山林,峡谷僻静之处必不是他的栖息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忧道不忧贫”等都充分反映了孔夫子乐观进取的社会担当意识,积极向上,要有所作为。
亚圣说过“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这正好说明了孟子的发扬的儒学思想,以人为本,大千社会纷纷扰扰,而正是很多人作为一个个的介质组成了这纷扰的世界,如大家都消极避世,隐居山林,社会不会发展,世界也不会再多姿多彩,生老病死往复循环,白来世界走一遭。
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化的现代价值浅谈儒家⽂化的现代价值 ⽂化(汉语拼⾳wén huà,英⽂culture),是⼈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化和⾮物质⽂化。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浅谈儒家⽂化的现代价值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家! 浅谈儒家⽂化的现代价值篇1 孔⼦是我国历史上⼀位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缔造的儒学,⾃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别具⼀格的⽂化内涵。
⾯对全球化⽂化浪潮的冲击与融汇,对儒家⽂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
⼀、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化的创始⼈,孔⼦⾸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公德体系中居核⼼地位。
孔⼦说:“夫仁者,⼰欲⽴⽽⽴⼈,⼰欲达⽽达⼈。
”⼜说:“⼰所不欲,勿施于⼈”(均出⾃论语),这就表明,“仁爱”既是⼀种责任,也是⼀种义务,更是⼀种推⼰为⼈的利他风尚和助⼈为善的精神,要求⼈们做到“互利互惠”。
⼀⽅⾯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正当利益,另⼀⽅⾯⼜要惠及他⼈,利他益众。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矗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化的重要部分。
“孝”更是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
⼀个不“孝”的⼈,谈何为⼈,谈何做⼈,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P154)“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赏。
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儒家将为学的重点指向自我。
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
“为己”思想由孔子提出后,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前提为后期儒学流派所继承,“为己之学”得到进一步展开。
传统儒家从先秦孔孟荀到宋明朱子王阳明,坚持了“学者为己”“为己之学”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对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关切。
的为学宗旨。
在当今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人役于物、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的人类的尴尬境地,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对传统儒家的“为己之学”赞赏有加,认为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的为己之学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他说:“在儒家的传统里,学做一个完善的人不仅是一个首要关切的问题,而且是终极关切和全面关切的问题。
”[2](P49)学者为己是儒家的一贯之道。
那么,为己之学的具体含义及其在价值导向上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以笔者浅陋之理解,其含义似可包括:为学性质上的学做人与为学内容的道德性;为学动机的为己性与为学目的的成己性;为学过程的涉己性与为学效果的己为性。
“在儒家看来,学就是学做人。
”[2](P49)真正的学问就是学做人,而不是出自其他的考虑。
诚然,如果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我们无一例外地都可以称是人,这是我们与生俱有的权利。
但是,如果从伦理学或哲学的意义上看,成为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学的过程。
因此,学做人意味着道德上的完善,人格的确立及精神境界的升华。
儒家之“学”虽有认识论的意义,包括知识经验的积累,但更主要地应理解为自我道德修养。
儒家把他们的学问称为“圣人之学”,它所关注的焦点是人如何成就德性完善人格的问题。
“儒家学做人的观念表明,通过个人努力,人类有可能变得‘神圣’。
”[3](P4)学做人的圣人之学也就是为己之学。
或者说学做人是为己之学的性质,而学道德或道德修养是为己之学的内容。
儒家虽然并不排斥智性甚至主张“尊德性而道问学”、“必仁且智”的,但却是以尊德性为优先价值,以仁为本的。
为己之学的起点必然是为学动机的为己性,这里的“为己”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个人主义意义上的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而是说作为人际关系中心的自我,是道德修养的主体和核心,是为学的起点。
按照儒家的思维方式,自我处于各种关系的核心,因此,要外王必然要内圣,要实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均要以个人的自觉修养为基础。
学者为己的启发意义,也许可以被理解为自我修养的一种命令,内在的认识自己是在外部世界正确行为的前提。
“为己,欲得之于己也。
为人,欲见之于人也。
”[4](P226)为己之学指向自我以实现圣贤人格为指归;为人之学以求人知,是一种功利价值。
因此,儒家所言之学就是在于强调修己成圣的优先性与根本性。
起点与核心是人自身,那么在为学的过程中必然是始终涉己的,这种为学过程要有效果、取得成就,也必须依赖于自己的努力。
既然进行道德修养是为己之学的内容,那么,这种学的过程必然是一种价值认识或道德认识的过程而非事实与科学认识,后者要尽量避免主观性参与,才能达致对客观真理的接近,而前者恰恰要结合主体的需要、情感、意志、行为等才能进行。
道德思考或道德思维,就是一种切己或涉己的思维,即对自己如何处理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采取何种手段或行为,以及关于这一系列行为、手段的意识进行思考,道德思维的实质,就是解决自我的意识、思想、情感、行为是否应当的问题。
以应当为实质内容的道德思维,是为己切己的,所谓“为己”,是指所思维的应当首先是为自己立法而不是为人立法,就是在日常为学和行为实践中,时时存有“为我”的思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想一想我应当不应当如何。
事事处处联系自身的思想、行为而进行反思,因而必然时时处处涉己。
学与切己自反相结合,是儒家道德思维的一个鲜明特色,道德思维就是要把所获得的知识同己身相联系,从中明了做人的道理。
道德思维总是离不开主体自身——“我”,总要以“我”为整个思维的支点。
舍弃了“我”,其思维则不具有道德的意义,或者说不属于道德思维。
在道德思维中,“我”是轴心、是重心。
道德思维的目的,就在于使“我”有所得,在于通过自省,来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增进理性、完善人格。
为己之学不仅在思维中是切己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涉己的。
既然道德修养或为己之学要切己涉己,那么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成就,即使自己的人格境界有所提升,就只能靠自己的作为和努力。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论语·卫灵公》。
下引该书只注篇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自身之内,不在自身之外,如何实现这种价值,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只能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别的什么力量,因此,儒家所讲的为己,只能是自为,而不是他为,是靠自己的躬身践履。
儒家认为,自我修养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为不为的问题,这就必须从自我做起。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
”[1](《述而》)“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1](《泰伯》)“仁以为己任”就是说这是做人的责任,完全是自己的事,只能靠自己去实现。
那么,儒家的为己之学传统,其价值导向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第一,儒家的为己之学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旨在强调一种道德价值而非功利价值。
这一方面是指为己之学的内容是德性心性,另一方面也是儒家的一种价值导向。
在儒家学说中之所以会出现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冲突,穷根溯源,与儒家(先秦)的“学而优则仕”的办学宗旨和“内圣外王”的最高理念有直接的关联。
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各国的养士之风与私学兴起,使“学而优则仕”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自然也就成为各家及儒家的办学宗旨,与此相关联,儒家把利禄视为为学的当然所得,认为“学也,禄在其中矣。
”[1](《卫灵公》)功名利禄虽不为儒家所完全排斥,但必须在符合仁义道德的情况下才是被允许的。
儒家的基本价值导向是重义轻利,以义取利,因此,在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方面必然强调道义为先的价值导向。
内圣外王是儒学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模式,儒家坚持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只有从内圣中才能开出外王。
另一方面,内圣还必须走向外王,不仅要成圣成德,独善其身,还要成名成功,兼善天下。
儒家既然要求外王之功,那么“学以求人知”、“学以求功名利禄”,自然会成为儒学的应有之义。
甚至应该说,成就外王之功是儒者自我完善、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来,由“内圣外王”的理念所导致的为己与为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种矛盾中,儒家坚持为己之学的导向,为己之学就是内圣之学。
从孔子儒家的“为己之学”中,鲜明体现了人的内在德性价值的优先性和首要性。
儒家这种强调人的德性价值的人文关切虽然有超时代的永恒价值,但也不免有其理想化的色彩和在现实中的软弱无力,但这种提升人性的人文关怀精神仍然是可贵的。
第二,是对人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的弘扬,是对人不受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役的独立精神和人的主体性的肯定。
修心、进德、成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实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最后达致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要人们善养浩然之气,要有“大丈夫”气概。
苟子说:“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货物,必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5](《荀子·修身》)这种内在精神诉求就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安身立命之所不在彼岸,也不在来生,而是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中,在自己的现实存在之中。
这实际上就是在自己身上实现人生的理想,找到人生的归宿。
而“为己之学”就是这种安身立命的唯一正途,以主体实现为最高原则,以自我实现为旨归,自安其身,自立其命,以实现自身心灵的安宁,而不为外物所动。
第三,是对为学的正确学风的倡导,对功利的、虚浮的不良学风的贬抑。
儒家既然把修德成性看作为学的内容,把弘扬人的德性内在价值看作其为学宗旨,那么,自然认为能够达致这一目标的为己之学是一种正确的、良好的学风,并对那种追求外在的虚名,把为学当作谋利进身的工具的不良学风进行批评。
因此,为己之学是一条由本及末由体及用的正确道路,而为人之学却以学求人知,追求功名利禄,不但不能成就自我,反而丧失了自我,更无以成就万物,这是一条逐末忘本的歪门邪道。
虽然人性中也不免有功利的一面,为学也不免有追求功名利禄的一面,不能完全排斥学以致用的工具性价值,但儒家的价值观仍然是坚持以修身养性为为学正途、根本和基础而反对一味追名逐利的不良学风。
儒家为己之学传统对于当代的社会生活、民众价值趋向及学风教风有什么积极意义呢?第一,对于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提升价值理性、弘扬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思潮过于膨胀的偏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的,旨在提升人的德性,使人格的道德价值理性得以弘扬。
因此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或德性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智性主义文化。
如果以马克斯·韦伯创造的概念来讲的话,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价值理性得到提升和弘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工具理性比较发达的文化,这是指西方有着悠久和深厚的科学主义文化传统。
中国近现代,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我们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经过这之后的科玄论战,似乎使科学主义成为一种人生观,并对大众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以弘扬人的德性的孔门儒家则被作为“孔家店”打倒了,我们从外面请来了两位先生,却遗弃了自己固有的“毛里斯”(道德)小姐。
虽经新儒家的奋争、创造性转化和弘扬,但似乎效果仍不显著。
科学技术的引进,科学精神的弘扬,对促进中国现代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科学的实证与实用性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人们的工具理性而使人本意识丧失。
重科学轻道德、重才轻德、重功利轻道义、重外在事功而轻内在的安身立命是有偏失的。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功利主义文化成为社会主导意识,这固然对中国当代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但这种偏面化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上急功近利意识与物欲的膨胀,使人们在物欲横流中丧失了自我或对自我灵魂与精神的关照。
身临这样的社会背景,笔者以为仍需要弘扬儒家的德性主义的为己之学传统,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当代民众精神生活的价值趋向上,儒家的为己之学传统对于引导民众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提升民族精神气质有积极作用。
儒家的德性主义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内在幸福的关怀,是对人性的提升和弘扬,现代功利主义文化引导人们追求外在的物质利益和外在幸福,这两者虽然都是需要的,但当代文化似乎更为重视后者而漠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