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度评测——以北京中轴线研究为例
城市记忆空间研究
城市记忆空间的研究初探摘要: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其延续性,思考城市的未来。
在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浪潮的推进之下,保存、开发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但是现在的城市中大量的无记忆空间的出现,使城市文脉合记忆遭到很大的破坏。
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呈动态发展变化的,因为记忆不像历史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模糊的,甚至消失不见。
关键词:城市;记忆;空间1、城市记忆空间的空间形态在城市记忆空间中,空间是发生各样活动的容器,虽然人们在最初产生记忆的时候,往往是对空间中的事件和活动产生产生记忆,但是空间却给这些活动提供了可能和场所,也就是说空间是事件的容器。
任何事件和活动都是不能脱离空间发生的,就像人们的生活一样,一定会有限制在某一个范围中,可是空间的形态却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丰富多变的。
1、1点状记忆空间——记忆点城市记忆空间中的点是指单个的独立的记忆要素,也就是记忆单元。
点的形态有不是唯一的,它可以是一处景观、一个建筑,或者一个雕塑、一件家居,甚至是一口古井、一棵古树、一扇门、一个传说。
它们的形态和样式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可以给人们带来某种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同样的一个独立“点”,如果将它从记忆空间中移开,那么它就可能会失去它的意义。
其实城市记忆空间是由无数的这种点的集合。
如果说城市记忆空间是一棵树的话,那么这些记忆点就是这棵树上的枝叶。
1、2 线性记忆空间——记忆线和灵活、多样的点状记忆空间比起来,线性记忆空间要稳定得多,并且需要很多同样属性的记忆点规律有序的排列。
也就是说点与点的联系可以形成线,记忆线的存在需要点的加强。
巴黎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中轴线的延伸都离不开点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任何类型的记忆点都能凑成记忆线,一定要具有同样属性、在同样的环境中可以形成平衡状态的记忆点。
走进北京中轴线
走进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北京中轴线概述 (2)二、北京中轴线的地理与文化背景 (2)2.1 地理概述与北京城的布局 (4)2.1.1 地理特点与环境影响 (4)2.1.2 北京城的规划与布局 (6)2.2 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碰撞 (7)2.2.1 中轴线上的宗教建筑群 (8)2.2.2 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体现 (9)三、北京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 (10)3.1 天安门与长安街 (11)3.1.1 天安门的历史与象征意义 (12)3.1.2 长安街的现代与文化交流 (14)3.2 天坛与祈年殿 (15)3.2.1 天坛的历史与建筑设计 (15)3.2.2 祈年殿的建筑美学与文化涵义 (17)3.3 紫禁城与故宫 (17)3.3.1 故宫的规模与建筑特点 (19)3.3.2 太和殿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20)四、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管理 (21)4.1 保护措施与现状评估 (23)4.1.1 中轴线保护的法律法规 (24)4.1.2 现存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25)4.2 管理策略与发展规划 (26)4.2.1 界面与区域划分管理 (28)4.2.2 协同发展与未来规划 (29)五、北京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 (30)5.1 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新中轴线 (31)5.1.1 现代丘比特溢现代风貌 (32)5.1.2 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结合 (33)5.2 全球视野下的中轴线与城市发展 (34)5.2.1 与其他中轴线城市的对比 (35)5.2.2 全球文化交流的前景与中轴线未来的责任与挑战 (37)一、北京中轴线概述北京中轴线,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地带,是一条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位的历史名街。
它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全长约公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典范之一。
中轴线的两侧分布着众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等,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繁荣与辉煌。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时间:2002.7-2002.11主管总工:王景慧项目负责人:邓东朱子瑜主要参加人:董珂张播范嗣斌陈振羽王宏杰一、项目背景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公里,宽度约1000米。
目前,传统的中轴线及其两侧的许多历史地段已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区,并随城市的扩展向南北方向延伸,北端正在规划奥林匹克公园,南部也在逐步发展之中。
目前,无论是宏观上中轴线与城市整体的关系、核心范围内的功能与空间布局,还是微观上具体项目实例及重要节点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明确、不完善之处。
北京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面貌的改变使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定空间形态等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规划构思北京旧城曾被誉为是“古代中国都城计划的无比杰作”,以中轴线为核心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
项目组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轴线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战略展望,得到这样的认识:中轴线是体现“中国气质”的精神象征,是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和体现北京职能的轴线,它整体代表了民族精神、大国气度,古都神韵,是集中展现着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粹的一条轴线。
以此确定以“中国气质之体现,传统精髓之传承”为主题,并由此来确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详细的设计要点以及建设实施项目建议。
三、空间布局从城市宏观尺度上来看,北京中轴线与北京未来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和整体城市功能布局等功能因素密切相关。
从北京经济和社会现状发展条件来看,中轴线宜上收下展,轴线向南部的延伸,随着与两条轴向发展带联系趋弱,最终融入两带间的绿楔之中。
在这种模式下,中轴线将成为成未来北京城市的“双十字”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南北中轴线与东西长安街构成的“大十字”轴,是未来北京城市功能结构中至为重要的政治文化核心轴线,它控制和组织了未来北京东西南北的各大城市主要功能片区;南北7.8公里传统中轴线与东西朝阜大街构成的“小十字”轴,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心轴线,它对北京名城的整体保护、古都神韵的展现具有重大意义。
写作素材: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中轴线
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开篇的话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出现过许多朝代,有的王朝一统天下,封疆万里;也有的王朝各自分立,割据一方。
不论是哪个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皆设置有自己的统治中心——都城。
这些都城是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王朝发展最繁荣的地方,也是社会影响最广泛的地方,如汉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元明清时期的北京。
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大多数都是经过精密规划才建造起来的。
而在古人的都城规划中,中轴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一座都城是这个朝代的核心,那么,中轴线就是这座都城的核心,也就是一个朝代核心中的核心。
当然,历代都城的中轴线并不是同样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今天北京的中轴线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发展变化的最终见证。
中轴线是北京城的生命线,在城市发展史与建筑艺术史上,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给予其高度赞誉。
他说:“贯通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一曲用建筑演绎的华丽乐章,这样的比喻恰当而富有意义。
当然,这样的优美乐章也是有其前奏的。
北京中轴线的完美呈现,离不开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发展与积累,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
何谓中轴线中国古代文献,并没有明确提及“轴线”一词,更别说“中轴线”了。
直到清末民初,著名建筑学家乐嘉藻在其代表作《中国建筑史》中提出,“中干之严立与左右之对称”。
这是在描述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的特点而涉及到后世所谓的“中轴线”。
而真正明确提出“中轴线”这一概念并阐释其文化内涵的,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绪论中指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组合而成,其最突出的,就是主要中线的设计。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图11
鼓楼是历史上中轴线的北端点。这里的城市结构和
空间关系基本保持完好。
图12前门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传统,将改造成新的文化 商业区。
图13永定门是北京所有城门当中最精致的。20世纪60年 代初在修二环路的时候被破坏,最近重修以保持中轴线的 完整。
图1 4奥林匹克公园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 术,是中轴线在北边的新端点。它标志着北京城的公共空 间翻开了新篇章。
图3北京城的区域位置符合风水理论。北边的山阻挡了冬 天冷冽的风.和北部平原的入侵。东西部的群山为北京城 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南边的低地和湿地疏导城内的暴雨. 补充水系统。
图4中国古代城池总能看到轴的关系。
《考工记》里理想
的城池图表明建造一座大城要遵循的原则。
图5随着城市规划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仍然遵循轴 线原则。重要的建筑物一般都建在中轴线上。
毁了.埋在了煤山之F。 北京城的新的中靶线及紫 禁埔依然继承元朝大都的 中轴线,并向南伸展。在 明朝中期,南城叉建立了 外域.中轴线的延伸至南 端的先农坛{0天坛。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 布局和中轴线gB没有发生
调蠢的关系 风水上中轴线和北京的关系
根据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或者说是直觉环境科学.住 宅、村庄和城市的理想位置是背阴朝阳.坐南朝北.背山 面水.左右成被山环抱之势(图2)。这原mI不仅表明
o-----------------…‘_‘
蓬
b…_一一
田10 田1
Imagel Imagel0
署一
围1 2 Imagel2
研究结果 研究根据北京城的发展历史把中轴线分成三个部分。 通过仔细地研究空间结构、土地使用以及中辊线上的城市 风景.我{门确定了每个部分的具体问鼢(圈i1)。 中央部分的问题中轴线上的一些中史建筑物己经不 要存正了。由于中轴线上没有控制好六规模的建设.空 徊的整体感被一些现代建筑破坏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 改变以及传统住宅区的消失.当地的^文文化和商业文化 在衰落。要解决好保护历史和满足现代变通之间的矛盾。 北京原来有一个完整的循环水系统.有湖、河道、湿地, 还有能排暴惩.集货运,客运.观光于体的淘渠。水系 统蜿蜒穿过中辘线.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遭到了很大的破 坏。其中有些中车由线上的水道己经不见了(国12)。 南边的同题南边的总体芨展要落后于北边,但是发 展的压力还是集中在中轴线上。南由轴线上新建的楼罕 主要是商业楼群.白天车流辆和人流量都很天.到晚上就 一片寂静。南苑是由轴线的南端.从1905年以来在总体计 划巾一直作为首都的南大门.不过它的空瓦形态和特征都 有待确定(图13)。 北边的问题北二环和奥杯匹克公园之间延长的中轴 线已经看不出来了。两删的建筑物的高度被控触在30米到 45米。地重线、建筑群相空间关系变得很单调。这一部分 成为应对快速交通的动脉。际了实现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
大家说:北京中轴线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北京中轴线的定义与特点 (3)二、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 (4)2.1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5)2.2 现代对北京中轴线的认识与发展 (7)三、北京中轴线的构成要素 (8)3.1 地理位置与空间布局 (9)3.2 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 (10)3.3 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 (11)四、北京中轴线的城市影响 (12)4.1 城市形象与品牌塑造 (13)4.2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15)4.3 社会文化与旅游体验 (16)五、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与传承 (16)5.1 保护规划与政策支持 (18)5.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8)5.3 传承与发展策略 (20)六、结论与展望 (21)6.1 研究成果总结 (22)6.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23)一、内容概括本文深入探讨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其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中轴线作为北京古城的核心规划,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也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显著特色。
文章详细分析了中轴线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象征,揭示了中轴线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和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轴线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唤起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并探讨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而在这座城市的中心,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它不仅是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北京中轴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现状评估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价值,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北京中轴线,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线路,起始于元大都的丽正门,终止于明清两朝的钟鼓楼,全长约公里。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城市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很羞愧直到研一才拜读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本著作。
作为一本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书籍,《城市意象》对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依林奇之见,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通过调查访问和图示两种方法对美国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意象作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等问题做了论述。
林奇启发性的观点,使得意象一词引起普遍的关注,成为设计与规划界通用的术语,也带动了许多追随者和类似的研究。
1 概况之双城意象《城市意象》虽然不算晦涩,但需要时间来体会其中的语言。
我想就北京和杭州两个相对较熟的城市为例,对书中提及的一些问题方法尤其是五元素简要分析,再提出自己的拙见。
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北京和杭州作为中国的两个大城市拥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多的压力。
这是宏观上的愿望,但作为一个家园,在普通市民脑海中的城市意象才能真正表达出城市的意蕴。
北京不负首都之名,拥有了一系列首都应有的意象。
层层外扩的环路和四通八达的主路开阔大气,从明清时代延续下来的正南正北朝向布局的道路和建筑体现出这座城市的严谨沉稳。
北京中轴线: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脊梁
历史新史记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北京独有的神韵。
没有这神韵,北京与其他大城市也许没什么分别,而支撑起北京文化风貌的恰是中轴线。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达钟楼,全长7.8公里。
梁思成先生曾赞美说:“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中轴线的历史沿革在国家形成之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观念就已经存在。
城市的中轴线体现到城市规划中,目前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
到了周代,《周礼·考工记》则明确规定了都城的结构、建筑的内容和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但实际上,直到唐代以后,我国都城才出现了明显的南北中轴线。
北宋都城开封则将此理想的都城营造规划落为现实。
北京的中轴线起源于金中都城市中轴线,距今860多年。
金朝海陵王弑君篡位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将其改名为中都大兴府,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形成了一条南起金中都城丰宜门,北止通玄门的纵贯全城南北的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宣阳门、应天门、大安殿、仁政殿等。
这种建筑规模和形式是金朝向宋朝仿效的结果,亦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文化的结果。
元朝军队攻入金中都后,将金朝的宫殿付之一炬,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因此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至元四年(1267年),刘秉忠、也黑迭尔奉元世祖之命,开始在金中都城的东北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号称元大都。
这次都城的营建恪守《周礼·考工记》的规定,真正地将“左祖右社”的观念落实到了建设中。
在城东齐化门(今朝阳门)修建了太庙,在城西平则门(今阜成门)修建了社稷坛,凸显了中原文化“忠”和“孝”的观念。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大都降格为了北北京中轴线: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脊梁│文庞博北京中轴线上的正阳门城楼。
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
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不久前,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要将中轴线历史建筑群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启动申遗工作,使得中轴线文化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提到北京中轴线,一位叫夔中羽的老学者曾在七八年前曝过一场“公案”,但对其中细节,知道的读者并不多。
皇帝龙椅不能歪,中轴线原本应该沿着子午线指向正南正北如果要问,北京中轴线的方位指向是什么?你很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正南正北呗。
的确,你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
现存的北京中轴线,是当年建造元大都的时候就确定下来的,后来历经明清两代都城未曾改变。
当年的元朝重臣刘秉忠在规划设计元大都时,首先就确定了中轴线的位置,那就是今天的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神武门、地安门鼓楼、钟楼正门的门缝连接线。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中正”的观点一直贯穿其中。
更何况,这条中轴线非同小可,故宫就是以此中轴线的位置次第铺展建造的。
换句话说,元、明、清三代历朝皇帝的龙椅就摆在这条中轴线上。
如果中轴线的指向不是正南正北,岂不是说,皇帝的龙椅都坐歪了吗?还有一条依据可以支持你的判断。
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在中轴线的两个不同的地方分别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
在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这也就暗示着中轴线实际就是沿着子午线的方向。
这里我们要稍微做一点科普了。
什么是子午线呢?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讲,子午线就是地球的经线,是代表一个地方正南正北的方向。
中国古代没有经纬度的说法,只是将周天分成十二份,用十二个地支来代表。
正北方用“子”来代表;正南方用“午”来代表。
不管站在什么地方,凡是由正北到正南的中正线都称子午线。
因为古代建房乃至建造皇宫署衙多为坐北朝南,所以风水术语上便叫做子山午向。
所以,恭喜你,你认为中轴线的指向是正南正北应该是正确的。
为设计航拍中轴线建筑的飞行路线,发现中轴线有点向左歪但是,有一个叫夔中羽的老先生,却在七八年前发现事情有点儿不太对劲儿。
北京中轴线
看到照片中间这条路吗?对,这就是北京的中轴线,从尽头的永定门城 楼开始,它会笔直地穿过北京城。
1:46
清冷的秋雨,清冷的街道。现在前门步行街的建筑 也是近年来建成的,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种古城 风情。让我们共同祈祷这些建筑可以长命百岁,因 为至少在100年后,这些建筑也可以称为“历史建 筑”了。虽然这里的建筑缺乏历史感,但这里的吃 食还是非常有历史感的,著名的全聚德烤鸭店、都 一处烧麦馆什么
中轴线的形成
• 元大都实际上确定了现有轴 线的具体方位和走向。作为 中国封建政权中央集权的巅 峰,明清两朝耗数十代时间 打造和完善着中国最具皇权 象征意义的城市,整个帝都 围绕着紫禁城南北和东西方 向延伸,这种规划的影响到 现在依然明显。
中轴线的形成
• 实轴中轴线的特点便是,其 轴线并不是实际的道路,而 是在轴线上坐落了各种建筑, 以此来反应和强调整个轴线。
这是一个秋雨绵绵日子,是预示着北京准备完全进入冬季的日子。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天气绝对不是他们希望的,但绝对是我喜 欢的,因为这样的天气正好可以徒步。于是,我决定从位于北京中 轴线南部端点的永定门,步行到北部的端点钟楼。
这是1957年被拆除,又在2004年复建的永定门。11:07,我 从这里出发。
中轴线对北京城市布局的影响
图示高亮区域为改革开放后中 轴线上重点发展的区域,可见 影响直至4环以外。
北京的中轴线,是帝都百余年权力中心的真实写照,中轴线上的每座建筑,每块青 砖,都烙下了数个王朝兴衰沉浮的记忆,中轴线文化是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典型的 中央集权的表现,也是在用建筑和地理去书写一个权力中心的诞生和兴起,而百年 后,这些过往的象征似乎在新兴城市发展的冲击下残破不堪,却又在其中默默的书 写着仍属于数个世纪前的往事,而新时代下的中轴线,在活力和创新下展现着自己 蜕变后的文化精神。
北京旧城中轴线保护析论(续一)
高一些, 才能充分体现新中 轴线的气 究工作。现在从报上看到这些看法和
魄。据说,有人主张在奥体中心北边 建一个50 0多米高的双子座高塔 ,以 还主张新中轴线南端也应建一些超高 观点后,既感到自己过去的一些观点 存在不足,又总感觉对有些问题现在 18年 ,党中央和 国务院在对 93
允许建一些较高的建筑,只要不超过 中轴线恢复完整,又能为展示北京古 城市总体规划 的批复 》中进 一步指
鼓楼高 度即可。在故宫两侧,东侧已 城和现代规划建设提供一个场所.实 有不少楼房无需控制太严,西侧有三 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出: 要将北京 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安
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
+
矗 z & 、
维普资讯
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了世贸组织后,北京大大加快了城市 现代化建设与旧城改建的规模。在此 形势下 ,根据国务院 “ 批复 ”的原 深入的分析论证,是非常必要的。 l 、北京旧城中轴线保护规划中
应创什么样 的一流
是保护一座建筑、一组建筑或几组建 破坏,中轴线保护就是一句空话。 3 、北京 旧城 中轴线两端的保护 如前所述,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不 和整体格局的问题。具体到旧城中轴 应该如何考虑 线的保护,关键在于中轴线附近新建
则. 对中轴线上几个节点的设计进行 筑的问题,而是保护名城的整体风貌
故宫在中轴线上的中心作用发生了变 只要不众的活动 此观点的 依据是,城市中心区 “ 张在钟鼓楼之间及钟楼以北地区,兴 寸土 中心 后来在旧 城中 轴线南、 北端点 寸金,寸土必争”,不能光为保护祖 建一个传统形式和现代风格相结合的
是保护内容应 以点代线”
这种观 点主张 ,对 旧城 中轴线的保 宫、天安门,南保正阳门 ( 因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
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摘要】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是北京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条轴线,连接了古代和现代北京的发展脉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影响与展望等方面对这两条轴线进行了思考。
在历史背景部分,我们探讨了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在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部分,我们分析了这两条轴线的规划理念和实际建设情况。
在影响与展望部分,我们探讨了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促进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等重要性。
通过对这两条轴线的思考,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北京中轴线、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城市形象、保护、实施、影响、展望、思考。
1. 引言1.1 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的思考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是北京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城市发展的未来愿景。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要关注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的脊梁,连接着故宫、天安门、王府井等重要文化景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南北延长线则延伸至奥林匹克公园、首都机场等现代城市地标,展示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实力和现代化风貌。
在规划设计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尊重传统建筑风格,保留历史遗迹,传承文化血脉。
也要着眼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交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实施阶段,要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和市民之间的合作与共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同时要注重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构建宜居城市,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展望中,我们希望北京中轴线及南北延长线规划建设能够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展示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成就。
图说北京城市中轴线
城市中轴线是北京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贯穿城市古今的重要文脉,作为古代都城规划和历史文化的结晶,侯仁之先生认为中轴线代表了北京空间结构的最大特点。
中轴线集中体现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建中立极”的都城规划思想,并形成了“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北京城格局。
对于这样一条重要的城市轴线,其形象不仅出现在明清两代的宫廷绘画中,也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和遗产保护的基础以及无与伦比的魅力城市风貌。
清代帝王南巡图中的京师气象以元大都的兴建为契机,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肇始于元代,至明清臻于成熟,北京城的格局也在明清正式形成。
事实上,在明清时期,宫城内的景象并不为普通民众所见所知,民众能了解的仅有永定门至前门段以及钟鼓楼一带,也不包括皇家坛庙,表现较完整的京城图像多出现于由明清两朝宫廷画师所描绘的宫廷绘画尤其是记录帝王巡幸、庆典等的叙事性绘画中。
在描绘清代帝王出行的《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以下简称《南巡图》)中,以中轴线贯穿的城市整体形象尤为突出。
在康熙和乾隆朝完成的两幅清帝《南巡图》中,如果将整幅图比作一首恢宏壮阔、起伏跌宕的乐曲,那么“序幕”和“终曲”均为由中轴线奠定的壮丽北京城,《南巡图》中渐次展开的不同地理形貌、各式建筑、民俗百态都成为居于天下之中的京城的延伸和注脚,直至皇帝结束南巡回銮,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太和殿、金水桥、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正阳门(前门)、永定门■晏晨康熙回銮经过正阳门五牌楼〔源自《康熙南巡图》第十二卷局部(清)王翚〕档案文化50随着视野逐渐出现,京城中轴壮美秩序再一次展现。
为何在以南方为表现主题的帝王南巡图中要突出展现中轴引导的京城景象?这就要从清朝的“中央—地方、帝京—江南”的对应关系中寻找答案。
南方(江南)在清王朝的统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它不仅在地理上与京师形成对峙,更关键的是作为一种正统的汉文化意象对来自关外的满族统治者构成隐含潜在威胁,因而必然成为被朝廷压制征服的对象,而帝王南巡正是君临南方、皇权一统的实际行动表达。
中轴线:一条永恒的金线
中轴线:一条永恒的金线作者: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20年第03期建筑大师梁思成眼中的北京中轴线是这样的:“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这条纵贯古都南北的中轴线,重如脊梁,灿若金线。
说起北京、北京历史文化,相信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到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自元代至今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建筑的对称轴。
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古城的灵魂与脊梁,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这条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古代建筑的精髓,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彩印记。
溯·前世传奇“中轴线”是一个建筑术语。
中国的古人没有明确提出“中轴线”这一词汇,但它明显存在于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格局中,这源于中国古人北极崇拜的居中观。
都城中轴线是轴线发展的极致,它所展示和承载的是一座象征天下统治中心的城市“脊梁”。
无论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具有明显中轴规划的曹魏邺城,还是具有极其规整的棋盘式格局的唐代长安,抑或是出现三重城墙套合形式的北宋汴京,都反映出中国历代努力追求形成都城中轴线。
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营建成功,才出现了最接近《周礼·考工记》提出的理想都城的模式,从而初步确立了今天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整体轴线架构更加明确,皇城地位进一步突出,成为体现皇权至上和传统礼制最为成功的模式。
探·大国意蕴北京中轴线是古都北京的灵魂和脊梁。
它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天桥、内城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越过景山万春亭、寿皇殿、万宁桥、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长约7.8公里,将北京的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串联起来,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了“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思想。
中轴溯往_从北京旧城中轴线看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制。五门即天安门、端门、午门、太 和门及乾清门。三朝即午门外为“外 朝”,太和门内太和殿之廷为“治 朝”,乾清门内乾清宫之廷为“燕 朝”。从三朝的布局可以看出其与五 门的关系。各朝各门都沿南北中轴线 布置,这条以象征政权的三朝为主, 结合五门而构成的宫城中轴线,便是 全城规划的主轴线。北京的规划采用 门、朝重叠布置,逐步引申导向“路 寝 ” ——乾 清 宫 的 手 法 , 既 强 化 了 这 条中轴线在全盘规划结构上的主导作 用,也鲜明地突出了帝居的核心地位。 2.3 吉“象”数示——古代城市规划哲 学思想的量显
2001年,北京申办 2008 年第2 9届
22
北京规划建设 BEIJING CITY PLANNING & CONSTRUCTION REVIEW 3/2002
HISTORIC CULTURAL CITY
历史文化名城
奥运会成功,北京市将奥林匹克中心 区选址于北中轴线的北端,并规划在 2008年左右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大型的 体育、展览和文化中心。在这一中心 区的北侧,为大片的森林公园,成为 北京中轴线北端的收头和高潮。
《考工记》只载有王城规划制 度,没有论及规划思想。不过规划制 度正是规划思想的集中反映,而制度 的基本精神又具体表现在王城的基本 结构上。考察《考工记》王城规划的 主体结构,对于探索王城规划思想, 理解北京城市中轴线具有重要的意 义。
概括地说,《考工记》中王城规 划的主体结构是以宫为中心,以贯穿 三朝的南北中轴线为全城规划主轴 线,联接左祖右社而形成的。就构成 这组主体结构的各个部分分析,宫是 王居,朝是政权的象征,宗庙是宗法 的象征,社代表国土。这种主体结构 的特征,一是宫城居于王城中心,二 是三朝屹立于全城规划主轴线上,三 是宗庙、社稷置于主轴线的两翼上。
《城市意象》中的五元素解读——以北京为例
城乡规划·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城市意象》中的五元素解读——以北京为例刘浩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著名学者凯文•林奇的生平,对其主要著作《城市意象》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并结合北京的城市风貌特征阐述和印证《城市意象》中的重要理论。
本文还对《城市意象》中理论的不足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林奇相关理论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对该书中涉及的某些观点与方法,通过简单的例子来阐明五种元素并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笔者的观点与看法,指出了林奇理论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元素;古都风貌[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6.16Interpretation on Five Element of the Image of the City—— A Case of BeijingLiu Haoyu(School of Architec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6,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life of Kevin Lynch, a famous American scholar, and introduces and sorts out his main book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urban styles and features of Beijing, this paper expounds and confirms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heory 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and points out the defects of Lynch’s relevant theori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Some viewpoints and methods involved in the book, especially simple examples, are used to clarify and analyze the five elements. Finally, the author’s viewpoints and opinions are explained, and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Lynch’s theory to our urban construction is pointed out.Key words: 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 five elements; the style of the ancient capital“无论城市的景观多么平淡无奇,注视城市仍使我们感到特殊的愉快。
回忆中的欣喜与慰藉——冯建逵先生谈北京故宫中轴线的实测
回忆中的欣喜与慰藉——冯建逵先生谈北京故宫中轴线的实
测
佚名
【期刊名称】《建筑创作》
【年(卷),期】2002(000)008
【摘要】无
【总页数】2页(P66-6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回忆我的老师冯纪忠先生 [J], 邹德慈
2.未实现的设计——回忆冯纪忠先生主持的松江博物馆设计 [J], 张遴伟
3.在回忆中寻求心灵的慰藉——鲁迅《朝花夕拾》创意解读 [J], 宁建英
4.回忆著名教育学家王逢贤先生--兼谈王逢贤先生的教育学科学化思想 [J], 刘立德
5.编辑的大胸怀真功夫实干劲——谈陆费逵先生做出版对当代出版人的启示 [J], 李惠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刍议北京城中轴线研究十要点
刍议北京城中轴线研究十要点张妙弟【摘要】Beijing City's Axis was formed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has developed so far through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continuous practice of many ancient capitals.In the field of Beijing cultural research,the issue is on a heated discussion that Beijing City's Axis was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membership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Ten points of the research on Beijing City's Axis will be listed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search on Beijing City's Axis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membership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北京城中轴线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经过多个古都的不断实践,在明代形成并发展至今的。
当下的北京文化研究领域,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北京城中轴线申遗问题,文章列举了北京城中轴线研究的十个要点,对推动北京城中轴线研究和申遗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名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9)003【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北京城;中轴线;申遗【作者】张妙弟【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1当下北京,文化领域热度最高的事情莫过于中轴线申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 120 份, 收回 113 份。 被调查人员分别对每个节点的六个指标给予 打分,分数为 0、1、2、3、4、5 六个档次。指标程度高,则分数高。例如:该地对中轴线 格局的价值体现程度极高,则在价值体现程度一栏给予 5 分;若没有体现,则给予 0 分。 计算调查问卷每项所得平均分,得出各项节点的各项指标分数如表 2 所示: 表 2:影响城市记忆六大因素分析结果 指标体系 景观节点 永定门 前门大街 天安门广场 故宫 景山公园 万宁桥 钟鼓楼 北辰路 奥林匹克公园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1) 保护力 度 0.4 3.0 3.9 4.3 3.5 3.1 3.2 1.4 3.1 3.2 2) 价值体 现程度 1.2 2.5 4.9 4.6 3.4 0.2 4.0 0.1 4.2 4.7 3) 居民参 与程度 3.4 4.2 4.7 3.4 4.9 0.9 1.2 1.6 4.2 4.6 4) 空间环 境状况 4.1 4.8 4.6 3.4 4.0 1.2 3.2 1.2 3.0 3.2
5
4、问题分析
4.1 部分节点保护修复的效果不佳
调查显示, 中轴线上有部分节 点记忆度较低, 其中影响因素最大 的是保护力度, 也就是说不同节点 修缮情况、保护的程度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对节点的认知度差别巨大,也就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是否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以故宫和永定门这两个节点为例,进行了比较。 故宫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迹; 早在 1961 年北京故宫就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987 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虽然由原来的皇家大院变为 现在人人都能亲近的博物院,但整体空间格局、建筑 形制等都与明清时期相同, 修缮与改造的过程在最大 程度上保护了历史原貌。 永定门是明清外城中规模最 大、最重要的城门,是古代北京格局中轴线南端的起 点。但是 1957 年永定门城楼、箭楼、瓮城就全部被 拆除。虽于 2004 年复建,但复建过程并没有按照原 貌进行,只是在原箭楼的位置建立了城楼,如图 9 所 示。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人们对永定门的复建很是 失望。它的重建不仅未能恢复原有的空间格局,而且 破坏了其重要的价值,失去了原本建筑的雄伟风貌, 造成文化保护、延续历史的记忆断层。因此,对于古 城历史文化遗产, 在改造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实质性的 尊重其原貌,深刻挖掘其价值韵味。 图 8:故宫、永定门城市记忆影响因素分析
2.3 城市记忆度评测人群
本次调研的人群主要为北京中轴线附近的居住居民和前来游览的游客。 采取随机访问的 方法选取调研对象进行访问。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 120 份,收回 113 份。经过统计,被访对 象中 46-55 岁的中年人居多(32%) ,如图 4 所示;而居住时间上,居住满 20 年以上的居民 居多(26%) ,如图 5 所示。
图 4:调研对象年龄组成
3
图 5:调研对象居住时间
3、中轴线城市记忆度评测内容
3.1 城市记忆度测评的指标体系
此次调研选取的保护力度、价值体现程度、居民参与程度、空间环境状况、宣传力度、 交通可达性六方面因素对于城市记忆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因此, 特别邀请了城市规划专业 人士 10 人对其进行一个权重分析。 六项因素对城市记忆的影响总分为 10 分, 专业人士对其 影响程度的高低分别进行打分,取平均分得出权重结论如表 1: 表 1:记忆度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结果 评测指标(i) 权重(f) 1)保护力 度 2 2)价值体 现程度 2 3)居民参 与程度 2 4)空间环 境状况 1 5)宣传力 度 1.5 6)交通可 达程度 1.5
4
2.2 城市记忆度评测地点界定
本次研究以北京中轴线为主要对象,起于北京永定门,止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全长 18 公里。调研重点选取该中轴线上 10 个景观节点,其基本信息如图 2 所示:
1 2 3 4
参考文献【10】 参考文献【11】 参考文献【3】 参考文献【5】 2
图 2:中轴线景观节点信息
图 13:游客居民活动类型分布
7
4.3 未能打造出整体的城市意象
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整个中轴线中,中段中轴 线与北中轴线各有一段线状节点的城市记忆度差距 很大,这两段线状节点分别是前门大街段和北辰路 段。具体来看调查数据,其空间环境尺度相差甚大, 如图 14, 也反应了中轴线缺乏整体统一的城市意象。 比较两地的空间环境状况, 我们发现前门大街作 为商业步行街, 道路两侧由诸多店铺围合, 设置了供 居民休息的基础服务设施; 北辰路则主要为机动车交 通服务, 虽然中间留有一定空间建造绿化带, 但行人 可达性较差主要起到的是景观作用; 除此之外, 城市 图 15:街道空间尺度分析 图 14:人口活动分布
家具布置不足,道路尺度过大,缺少绿化等问题都成为影响其城市记忆度的因素。 尽管都是构成中轴线的线性节点,但缺少完整城市设计,不同地段景观环境差距甚大, 未能打造出整体中轴线意象,使得人们很难形成对中轴线的普遍共识。
4.4 各节点之间的连贯性欠佳
虽然北京中轴线知名度很高,但是真正从头到 尾完整走过中轴线,并游览过所有节点的市民或游 客并不多。通过意愿调查,我们发现人们很愿意通 过实地走访来了解中轴线。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实地走访给人们的感觉完 全不同于博物馆、书籍、影视、网络,能让人们真 切的体验参与其中。构成中轴线的著名节点中,天 安门、故宫、奥林匹克公园有固定的旅游团会去游 览,游客很多;而如景山公园等,附近居民或慕名
6
5) 宣传力 度 1.2 4.2 4.3 4.2 3.2 2.3 4.0 3.4 3.6 4.7
6) 交通可 达程度 2.2 4.3 4.3 4.1 3.4 2.4 2.3 2.3 3.1 3.4
根据表 2 数据计算其各个景观节点的城市记忆 n
Fi 10 M(i) 。其中,
45 岁以上居民城市记忆度
45 岁以下居民城市记忆度
图 7:分年龄的居民城市记忆度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居民中, 不同年龄段的对与中轴线景观节点的记忆度不 同,如图 7 所示,45 岁以上的居民对中轴线的记忆度明显高于 45 岁以下居民的记忆度,因 此在宣传中轴线的过程中,重视对青少年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i 1
n 表示节点 n 的城市记忆, Fi 表示测评指标 i 的权重, M(i) 表示对于景观节点 n 的
测评指标 i 的城市记忆分数。
4
3.2 各个景观节点的城市记忆度
图 6:中轴线重要景观节点城市记忆度 根据图 6 我们可以看出, 天安门的城市记忆度在十个景观节点中排名第一, 万宁桥的排 名是第十名。十个景观节点的城市记忆度不尽相同,分析已得数据,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个 结果的原因。经过数据的整理分析,选定相关联的景观节点,指导我们下一步的调研。我们 主要运用了深度访谈和意象地图的方法, 着重分析两个相关性景观节点在对其城市记忆结果 影响最大的某项因素上处理方式的优劣。在此阶段我们对 50 个市民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访 谈,并要求绘制了北京中轴线意象地图。
3
2
一书中提到了人们记性记忆的方式。东南大学朱荣博士的论文《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 中
引入了城市以及载体、并有机结合“主体-客体” 、 “使用者-表现者” 、 “时间-空间”等方面 的研究来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探讨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 《城市记忆的测度与传承——以 杭州小营巷为例》 中引入了影响城市记忆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以及对城市规划专业人士的访谈, 我们得到了影响城市记忆度的六个 因素,分别是保护力度、价值体现程度、居民参与程度、空间环境状况、宣传力度、交通可 达性,我们以此为依据展开研究。
4.2 不同节点公众参与程度差异大
图 9:故宫和永定门改造过程 城市记忆度反应了城市物质和 精神元素在市民心中的认知程度, 因此调动起广大公众参与到节点游
6
览中,是提高城市记忆度的重要方法。 如中轴线上景山公园与钟鼓楼属于相 邻的节点, 受访人群几乎全部知道这两个节 点, 说明公众对其认知程度都较高。 但在居 民参与程度指标中,两个节点有很大的差 距,如图 12 所示。 景山公园原本是皇家园林, 普通百姓难 以涉足, 但现在已经改造成北京市级公园之 一。 如万春亭, 就是景山公园著名景点之一, 站在其上可以总览中轴线全景, 常常游人如 织。 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调查数据, 景山 公园日最大客流量可逾万人次。 然而, 钟鼓 楼也是中轴线上的著名节点, 且距离景山公 园不远,其游客数量却很少。图 13 表示了 两个节点人口活动分布状况, 可以直观感受 两个景观节点的居民参与情况。 通过访谈, 我们发现人们非常怀念老北 京城的的钟鼓声, 它体现了浓厚的京味儿文 化。 相对于单纯的游览走访, 其实人们很愿 意重闻钟鼓之声, 甚至参与钟鼓重奏的活动 中。 因此, 在发掘中轴线重要景观节点的功 能价值过程中, 可以着重考虑人们的可参与 性, 在亲身体验下延续人们古老而深刻的记 忆。 图12:景山公园、钟鼓楼城市记忆度 影响因素分析 图 11:民国时期、八十年代天安门改造 图 10: 天安门广场、 万宁桥城市记忆度影响分析
1、研究背景
北京城市中轴线(图 1)是北京城市格局中最 值得保持、最富有原创精神的城市建设基准。在新 时代背景下,亟待创造出既能够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又能够显示 21 世纪国际化大都市格局的中轴线。 现实状态中,沿中轴线方向建设的新的完整意义上 的现代化城市中心,与旧城中轴线体系共生。 而城市记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持续更新的 过程 , 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 , 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指 导。研究北京中轴线的城市记忆,对于指导北京市 城市建设,保护古都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增强城市记忆,还有利于增 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增加城市软实力,塑造城市的场所精神与文化。2002 年,青 岛市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 ,其后武汉、柳州、大连、上海等城市也相继开展了这一工 程。2007 年底,北京开展了首个城市记忆规划招标——“宣武区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规划” 。 本文旨在研究核心问题是通过调查中轴线重要景观节点的城市记忆度以及影响其城市 记忆度的因素, 对北京市中轴线目前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加强中轴线整体城市记忆度提 图 1:北京市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