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口头传统的电子媒介化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媒介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
媒介文化与传统的口头传播相比具有更大的传播范围和更高的传播速度,其影响力和深度也更为广泛。
媒介文化涵盖了各种传媒形式,包括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这些媒介能够将信息以多种形式传递给大众,从而影响和塑造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例如,电视节目和电影的受众数量庞大,它们通过故事情节、演员表演等方式传递了各种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同样,互联网的普及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塑造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
媒介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
媒介的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可以跨越国界和地域限制进行传播,大大拓宽了受众的范围。
其次,媒介文化具有高速度的传播特点。
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给全球各地的受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再次,媒介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媒介通过各种手段和技术,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和塑造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媒介文化对社会和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媒介文化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理解。
它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鼓励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并有助于塑造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在个体层面上,媒介文化通过传递信息和娱乐内容,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对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然而,媒介文化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过载可能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理解产生困难。
大量的信息流入人们的生活,过于碎片化和快速的传播速度可能导致人们无法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接收到的信息。
其次,商业化对于媒介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商业的利益导向使得一些媒体更关注点击率和收益,可能会追求轰动效应,忽视真实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媒介文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广泛的传播范围、高速度的传播特点和强大的影响力,在社会和个体层面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文化传播学通论知识点总结
文化传播学通论知识点总结一、文化传播的内涵和基本概念1.文化的内涵和定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
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科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念、习俗和传统等多种元素。
文化具有多样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传递和交流文化内容、知识、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过程。
它是文化传递、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文化传播的形式和途径1.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口头传播是人们通过口语、肢体语言等方式传递文化信息的形式,是最早的传播方式之一,包括口头传统、口头文学、口语宣传等形式。
书面传播是人们通过文字、符号等方式传递文化信息的形式,是一种高度发达的传播方式,包括书籍、报刊、网络等形式。
2.新闻传播和娱乐传播新闻传播是指通过新闻媒体传递社会事件、政治动态、经济信息等时事内容的传播方式,是社会公共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娱乐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娱乐节目、活动、媒体等方式传递娱乐内容和文化产品的传播方式,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消遣和社交活动。
3.数字传播和网络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传播和网络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数字传播是指通过数字化媒体和技术传递文化内容和信息的传播方式,包括数字音频、视频、电子出版物等形式。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讯等网络平台传递文化内容和信息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全球化的传播方式。
三、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1.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文化传播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和交融,增进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2.文化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传播对个体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塑造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个体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参与。
媒介的演替与人的“主体性”递归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及审思
媒介的演替与人的“主体性”递归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及审思一、概述在当代文化与哲学的广阔视域下,探讨媒介的演替及其对人的“主体性”影响,无疑触及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个体存在本质的关键节点。
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作为媒介理论的先锋学者,其媒介本体论思想为我们剖析这一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
基特勒的核心观点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形构社会现实、塑造认知模式与主体性的强有力力量。
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内涵,特别是他如何阐述媒介技术从口头传播、书写、印刷到电子与数字媒体的演进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如何被不断地重构与递归。
基特勒的理论突破了传统人文学科中人的主体性自治神话,揭示出主体性是在与不断变迁的媒介环境的互动中被动态地构建和再生产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将审视媒介演替的技术史维度,更将批判性地探讨这一进程如何影响人类感知、思维习惯乃至整个文化生产与接受模式。
通过分析基特勒的洞见,本文力图展现一个由媒介技术深刻嵌入并不断演化的人类主体性图景,进而为理解当下数字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一个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简要介绍媒介的发展历程和人的“主体性”概念在探讨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媒介的发展历程和人的“主体性”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媒介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口头传统到书写、印刷、电子媒介,再到今天的数字网络时代,每一次技术的变革都深刻影响了人类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社会结构。
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媒介技术的演进逻辑,而且反映了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人的“主体性”概念,源于哲学领域,涉及个体意识、自我认知、自主决策等方面。
在媒介理论中,人的“主体性”通常与个体如何通过媒介表达自我、构建身份和参与社会互动相关联。
随着媒介技术的演变,人的“主体性”表达和实现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在口头传统中,个体通过直接的语言交流构建社会关系和自我认同而在数字网络时代,个体通过网络平台的多媒体表达和社交互动来塑造自我形象和参与公共讨论。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指一种以民间口头传统为基础,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传承流传的文学形式。
其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民间文学也经历了一些变异和转变。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变异民间文学主要以口头传统为基础,因此语言在其传承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
随着地域和民族的不同,方言和口音的差异导致了语言的变异。
例如,相同的故事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方言版本,甚至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这种语言变异既是地域差异的体现,也是民间文学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二、文本修改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学的文本也经过一系列的修改和演变。
一方面,口头传统的特点使得文本在不断重复和传唱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差异。
口耳相传的特点使得民间故事和传说经常被不同的讲述者加入了个人色彩和衍生故事,并在传述中不断演绎和修改。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一些传统文本可能面临濒临失传的困境。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传统文本可能会经过改编和改写,被用于表达现实中的情感和问题。
三、文化融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在人类历史上,各个民族和文化群体的交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融合使得不同文化间的民间文学发生了相互影响和借鉴。
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可能在不同文化中得到不同的诠释和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异性。
四、现代媒介和数字化时代的影响随着现代媒介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民间文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异。
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民间文学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传统口头传统的衰弱。
文字和视频记录的普及以及新兴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民间文学的形式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变为了书面记录和电子媒体传播,这也导致了民间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变异。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其独特性和多样性的体现。
语言的变异、文本的修改、文化融合以及现代媒介和数字化时代的影响,都是民间文学变异性的原因和影响。
简述人类传播演进的基本规律
简述人类传播演进的基本规律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交流和传播是其基本需求之一。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演进。
人类传播演进的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口头传播为起源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口头传播。
在语言出现之前,人们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来交流和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信息传递效率较低,范围较窄。
然而,口头传播为后来的传播方式奠定了基础。
二、书写的出现和传播方式的扩大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书写技术的发展,人类传播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书写的出现使得信息能够被记录下来并传播给更多的人。
文字的传播方式不再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而是通过书籍、纸张等载体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范围。
三、印刷术的推动和大众传媒的兴起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书籍的制作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大规模化。
印刷术的出现不仅加速了书籍的生产速度,降低了成本,还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兴起。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人们能够更迅速地获取各种信息,同时也能够更方便地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四、互联网时代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将人类传播演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方式获取各种信息。
而社交媒体的兴起,则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传播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人们能够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 等社交媒体平台,随时随地地发布和获取信息,实现了即时传播和互动交流。
五、个性化传播和定制化服务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传播和定制化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人们对于传播方式和内容的选择越来越注重个人兴趣和需求。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纷纷推出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种趋势使得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传播效果也更加精准和有效。
电子媒介传播的特性及其功能
内爆:界限、区别消失 过去和未来 遥远和眼前 各个领域已经没有界限 意义内爆为无休止的信息
超现实
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非 真实超过真实,比真实还真实。
教育承传电子媒介传播功能正面舆论监督社会教育文化娱乐提供服务负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有利于社会麻醉与控制形成低俗化的教育环境思想平面化导致文化沉沦电子传播的传播功能深层思考电子媒介改变世界重新部落化
广播电视的媒介特性与社会功能
-易前良-
纲要
媒介传播怎样塑造和改变世界? 媒介传播的五次革命 电子媒介的传播特性 电子媒介的正、负社会功能
根据上面的话,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1]机器的意 义就在于机器本身;[2]机器的意义只是因为它是一种 形式和手段;[3]人们用机器所做的事情,是内容,内 容是决定性的;[4]机器改变了人的各种关系,它起决 定性的作用。
技术主义传播学派(多伦多学派,英尼斯、麦 克卢汉)的观点
媒介的意义不只是形式和科技上的,对 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起决定性作用。
传播媒介的五次革命
语言 文字 印刷术(报纸) 无线电(广播、电视) 计算机(第四媒体)
英尼斯:传播的偏向性
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 因此,不同时时期的传播媒介有不同的控制偏 向性。
1、偏向时间的媒介:易于长久保存,却难于 运输传播(口头传统、羊皮纸、石头)
2、偏向空间的媒介:易于运输传播,却难于 长久保存
电子媒介传播功能
舆论监督 社会教育 文化娱乐 提供服务
正面
负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 有利于社会麻醉与控制 形成低俗化的教育环境 思想平面化,导致文化沉沦
电子传播的传播功能(深层思考)
电子媒介改变世界 重新部落化:感官和谐 地球村
以麦克卢汉的方式理解网络媒体
以麦克卢汉的方式理解网络媒体马歇尔·麦克卢汉是本世纪影响最大也最负争议的传播学者:他以一种无所不知的智者的形象横空出世,将媒介的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种随时喷薄而出的激情对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指点江山。
尽管有人说他的学说是在说“梦话”,对其频频发难,但是在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人们生活越来越多的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联系麦克卢汉对电子媒介的高度推崇,不能不令人佩服他对人类未来的走向具有惊人的洞察力。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
人们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媒介的内容之上,比如说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
但是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本身的形式就是在传递着一种讯息;他认为人类每引入或发明一种媒介,那么媒介本身会作为人的某种功能的延伸,必然会为人类的社会或生活带来某种新的尺度和形态。
麦克卢汉着重指出了在印刷品时代,由于人们习惯于进行机械的,线形的思考,因而对于媒介自身的形式缺乏关注;但是随着电力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介更多的是带给人们一种整体的,集合的感觉,媒介本身的结构和外型越来越凸显出来了。
麦克卢汗在此举了立体派画家与传统画家的区别:他们不再强调透视的技巧,而是迅速将抓住事物的整体感觉将其呈现出来。
这与网络和传统纸质媒体的区别何其相似!比如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读者在传统媒体上只能按部就班的读一篇报道及相关评论,如果是一个连续报道,某些读者可能还需要查找前面的报道,甚至可能还有相关背景资料媒体无法提供完全,需要读者在别的地方搜寻;还有,如果读者希望知道别人对此事的看法那么他还需要专门花时间与人沟通和交流。
那么在网络媒体上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比如说前不久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甘朱事件”。
如果受众在某知名网站上点开一个专题来看的话,那么他应该很快就能获得对此事的整体印象。
大部分网站报道该事件的专题都会包括:甘德怀的基本情况及本人发言,朱苏力的基本情况及本人发言,甘的支持者及其言论,朱的支持者极其言论,网站本身的报道和言论,事件相关人士的基本情况和言论,网友的评价,相关网站的链接等等。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概述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概述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口传文化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然而,尽管传统媒体的兴起,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包括口头传统、口口相传、民间故事等,从而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的意义在于其传承和弘扬了一个社会或群体的独特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传统经典了解和学习的过程通常发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宗教活动中。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信仰,对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和文化认同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口传文化经典传播也是一种交流和互动的方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互动,信息可以更直接地传递,观点可以更直接地交流。
这种传播方式强调了个人的参与和互动,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与之相比,现代技术传播媒介存在着信息过载和传递失真的问题。
尽管如此,口传文化经典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口传文化经典传播的范围有限。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电子设备、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获取信息。
这导致了传统的口传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和忽视。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人们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受限,很难找到时间和机会参与口传文化的传播和分享。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口传文化经典传播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
首先,口传文化经典传播可以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感体验。
它通过语调、表情和身体语言等元素,使信息更加活跃和生动。
这种亲密的交流方式可以建立起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理解。
其次,口传文化经典传播可以保护传统文化,使其不会被时间和现代化的冲击所淘汰。
通过口头传统和口口相传,社会的文化传统可以保存下来并且对后代进行传承。
为了促进口传文化经典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机构和家庭应该重视口传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学校可以设置课程和课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学习和体验口传文化经典。
家庭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和互动,让家庭成为传承口传文化的场所。
媒体传播的演变及其特点
媒体传播的演变及其特点媒体传播是指信息通过各种媒介手段传递给公众的过程。
从古代的口耳相传到现代的多媒体传播,媒体传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媒体传播的起源、印刷媒体的兴起、电子媒体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崛起等方面来描述媒体传播的演变及其特点。
古代媒体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和文字书写。
在此之前,人们依靠口述将信息传达给彼此。
但由于口耳传播的限制,信息传播的范围有限。
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文字书写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这极大地拓宽了传播范围。
一些重要的事件和知识可以通过文字传达给更多的人。
但由于文字的制作相对较为费时费力,传播速度较慢。
印刷媒体的出现是媒体传播的重要突破。
印刷媒体最早出现在中国,随后传入欧洲。
印刷机的发明使得大规模的印刷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印刷媒体的兴起也使得新闻和书籍等传播得以更广泛地面对公众。
新闻报纸和书籍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来源。
电子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
电报、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迅猛。
电子媒体的传播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能够迅速将新闻和事件传播到全球各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而且,电子媒体还具有多媒体的特点,能够同时传播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新媒体的崛起是媒体传播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新媒体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将传媒、通讯和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时地获取和分享信息,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新媒体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传播者和接收者,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
媒体传播的演变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速度、广度和互动性。
首先,媒体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从几天几个月的传播时间,到几秒甚至几毫秒的即时传播。
其次,媒体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从受众有限的口耳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再次,媒体传播的互动性越来越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加入到传播中,参与到信息的生成、发布和分享。
人类媒介发展史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
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
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
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德国著名释义学者加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类有了语言,所以有了一个“世界”,同“世界”有了一种“关系”,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
“无论我们用什么语言,我们获得的只是一个更为扩大的方面,一种世界观。
”换句话说,人类驾驭了语言,也就拥有了一个动物类所没有的丰富的“语义世界”。
由此而知,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与此同时,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达。
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认为,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规则与说话的规则相同,思维也就是内向操作语言。
而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人类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语言使这一本质区别得以落实,使人类有了作为高级生物的独立的意义。
此外,语言还体现了媒介的最基本的功能,即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当中,要保证其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
这种信息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的产生使这种要求得到相当的满足。
尤其是在以口语传播为主的时代,人类主要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以小规模、近距离的群体生活、部落生活为主。
媒介事件的发展历程
媒介事件的发展历程媒介事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传播和口头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媒介事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在古代,人们使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
无论是政治宣传、商业广告还是文化传承,都依赖于个体传递信息的能力。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书信、史书等文本形式来记录和传播信息,这标志着媒介事件进入了第一个阶段。
在工业革命时期,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媒介事件的发展。
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范围得到了空前拓宽。
人们通过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政治、经济等各类信息。
特别是报纸的普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20世纪初,电子媒介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媒介事件的发展。
无线电和电视的兴起,使信息传播不再受地域限制。
人们可以通过广播和电视节目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资讯。
尤其是电视的普及,使信息传播更加直观、生动。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进步,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媒介事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
网站、博客、社交媒体等成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主要平台,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交流意见,并对事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互动。
而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媒介事件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人们通过手机APP可以进行音频、视频的实时传播,以及社交媒体的实时分享和评论。
无论是新闻报道、网络直播还是短视频,都成为热门的媒介事件形式。
目前,媒介事件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时代。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分析,为人们带来个性化的推送和定制化的服务。
同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加沉浸式地参与媒介事件,体验更丰富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
总的来说,媒介事件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互联网媒介的发展阶段。
从宣传和传递到互动和参与,媒介事件的形式和方式不断变化和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事件将进一步向着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媒介的功能基础知识
媒介的功能基础知识1. 引言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了解媒介的功能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媒体对个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媒介的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四个主要功能:传递信息、创造和维持社交关系、形塑和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提供娱乐和消遣。
2. 媒介的基本概念媒介是指任何可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或技术。
它可以是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互联网)、口头传统等形式。
媒介的存在使得信息能够以更高效、更广泛的方式传达和共享。
3. 媒介的主要功能3.1 传递信息媒介最基本的功能是传递信息。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新闻、娱乐、教育等内容。
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互联网,媒介都扮演着信息的传递者和中介的角色。
媒介可以把信息从源头传达给接收者,帮助人们了解世界、扩展知识和观点。
3.2 创造和维持社交关系媒介除了传递信息,还具有创造和维持社交关系的功能。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经验、分享观点和意见。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结识新朋友,保持和老朋友的联系,这种社交网结构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社交资源。
3.3 形塑和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媒介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媒介通过传播各种信息、观点和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道德标准。
媒介可以塑造和传播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广告媒体通过呈现美好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购买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推动了消费社会的发展。
3.4 提供娱乐和消遣媒介不仅能够传递信息和影响社会文化,还能提供娱乐和消遣的功能。
电视、电影、音乐和游戏等媒介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选择。
通过观看电影、听音乐或者玩游戏,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4. 结论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具有传递信息、创造和维持社交关系、形塑和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提供娱乐和消遣等基本功能。
中国古代媒介形态演变
中国古代媒介形态演变目录一:媒介在古代的定义二:非语言传播媒介(二)体外实物媒介1:时间媒介1)表意载体可分割型2)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2:空间媒介1)表意载体可分割型2)表意载体不可分割型三:小结一:媒介在古代的定义媒介在中国古代是分开使用的。
“媒”更多是对媒人和媒婆等中间牵线的人的简略称呼,后来引申为事物出现的诱因,而“介”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物体。
在史前文明到现代文明,人类的交往和沟通(即传播:communication)是媒介产生的直接动因。
如果将承载传播功能的实物都归纳到媒介范畴,人的肢体也可视为一种简单直接的媒介,它所产生的表意符号为非语言符号的体态语言。
其他的媒介符号大体可分为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和听觉上的非语言符号。
在本文探讨的范畴只限于事物,尽量避免带入过多含混不清的定义。
二:非语言传播媒介非语言传播媒介就是拥有社会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的解释、发出、接收甚至反馈的除言辞以外的人类属性和行为1。
当人类使用自然物体来对抗自然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时,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交往开始了质的飞跃。
非语言媒介包括体态符号媒介和体外实物媒介,如“结绳记事”、烽火、狼烟、信号弹、玉石、岩画,雕刻等等。
其中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新闻传播媒介我们把它们划归到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形态范畴之中。
1常淑敏:《试论史前媒介生态中非语言媒介的演变》,《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第2期。
(二)体外实物媒介(一在王青的作业里)实物媒介就是早期人类共同约定或习俗产生的可以被整体社会认同的表意物体和事项。
不仅包括与语言文字声像有关的,与通讯有关的实物,而且本身是被传播的内容和承担表意的载体。
例如原始时期的结绳记事、贯穿整个人类文明进化的战争信号——烽燧、狼烟、还有充满艺术气息的岩刻、壁画以及乐器等等。
这些实物由于人类沟通交流的需要被生产出来,这些被生产出来的实物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按照哈罗德·英尼斯的理论将体外实物媒介分为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二者的区别在于时间媒介有被完整保存的可能性,而空间媒介有破除距离桎梏的能动性。
信息的传播发展史
信息的传播发展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进步。
从最早的口头传播到现在的数字化传播,信息的传递渠道和速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开始,探讨信息的传播发展史。
一、口头传播人类社会起源于原始部落,那时的人们主要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交流信息。
当时的信息传播主要依靠人们的口述和记忆,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给后代。
这种方式虽然受限于传递距离和人数的限制,但是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来记录信息,这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扩大。
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被长期保留和传递,同时也解决了口头传播容易产生失真和遗忘的问题。
二、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是信息传播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15世纪,德国的古腾堡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大规模印刷成为可能。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大量的书籍开始在社会上流通,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
印刷术的发明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科学家们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书籍的形式传播给其他人,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推动科学的进步。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更快地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三、报纸和杂志的兴起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报纸和杂志开始成为主流的信息传播媒介。
报纸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各种时事新闻和社会动态。
杂志则更加注重特定领域的深入报道,满足人们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报纸和杂志的兴起也催生了新闻业的发展。
记者通过采访和报道的方式,将各种新闻事件及时传递给读者。
报纸和杂志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广播和电视的出现20世纪初,无线电的发明使得广播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接收器收听广播,及时了解各种新闻和娱乐内容。
广播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人们可以在家中或者汽车上收听广播,随时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数字技术驱动下媒介演进及趋势
数字技术驱动下媒介演进及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形式也在快速演变。
从最古老的口头传播,到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新型媒介形式,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媒介演进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首先,数字技术推动了媒介的数字化与信息化。
数字技术提供了更为高效、精准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可快速传播到全球各地,并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
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传播方式,传统媒介需要通过实体媒介传播,而数字媒介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全球传播。
其次,媒介形式的多样化是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媒介演进趋势之一。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得信息,而且信息种类也多种多样。
现代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获得新闻、娱乐、学习、社交等不同内容的信息。
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也为媒介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虚拟现实的出现,意味着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场景,将娱乐、游戏、旅游等领域的传统媒介融入到数字媒介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空间限制。
第三,数字技术的催生,带来了新兴媒介行业的崛起。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移动互联网媒介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涵盖了传媒、电商、金融、教育等行业。
这些新兴媒介行业在传播方式、媒介特性、用户行为等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对传统行业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冲击。
最后,数字技术驱动下媒介演进的趋势还促使一些传统媒介转型。
传统媒体所依赖的纸媒、电视和广播等媒介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急需转型。
传统媒体也在逐步拓展自己在数字媒介领域的版图,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依托自身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内容和服务。
总之,数字技术驱动媒介的不断演进与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其演化的过程中,数字技术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媒体行业从业者来说,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一方面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媒介演进趋势,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媒体行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文化是指一种特定社会或群体所共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它是社会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文化是指媒体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文化形态,它与传统的口头和书面传播方式不同,利用了视觉、听觉和传媒等技术手段,将信息、知识和观念传递给大众。
媒介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媒介文化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现代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它们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媒介文化具有多种特征。
首先,媒介文化具有大众性。
媒体的覆盖范围广泛,可以迅速传播信息到全球,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知识和视野。
其次,媒介文化具有多样性。
不同类型的媒体满足了人们对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需求,使得文化多元化成为可能。
再次,媒介文化具有互动性。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相比,现代媒体可以实现用户与内容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最后,媒介文化具有商业化趋势。
媒体作为一种产业,通过广告收入和赞助等形式,实现了商业化运作,这也为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媒介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是传达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媒体,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和观念,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促进文化多元化和交流。
其次,媒介文化是培养个人和社会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与特定媒体内容的互动,形成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念,从而认同特定的媒介文化。
再次,媒介文化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媒体作为舆论阵地,可以传递新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媒介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虚假信息和低俗内容的泛滥给社会带来了困扰。
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容易,但也导致了信息的真实性和质量的下降。
其次,媒介文化的商业化可能会影响媒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传媒艺术与媒介文化
传媒艺术与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然它的定义可能因人而异,但大多数人或许会同意,媒介文化是广泛的、动态的、全球性的,并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媒介文化的发展出现在媒介的发展包括“口头传统、文字、印刷、电影和电视、广播、互联网”,而媒体艺术则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传媒艺术是关于媒体技术、媒介语言和视觉文化的交叉领域。
它所指的媒体技术是一种可以创造和增强艺术程序和产物的技术,这种技术涉及到了诸如:计算机程序、虚拟现实、智能系统、数字进化等方面。
它所指的媒介语言是指在不同的媒体形式上进行的艺术创作,从传统的绘画、摄影到数字随机成像、虚拟现实作品。
传媒艺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融合媒介语言和技术来突出人们面对当今世界不断变化的身份、文化和社会问题。
与传统艺术相比,传媒艺术对媒介的设备、形式和语言有严格的要求。
传媒艺术家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掌握数字和电子力学、懂得数字信号处理和数据编程方面等专业技巧和工具来创作。
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意和技术能力的结合,更包括了创作过程中技术、媒介和艺术形式的融合变化。
在新的媒介文化中,传媒艺术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娱乐方式,更是重要的社会实践。
它承载了日新月异媒体技术的文化、政治、社会历史和时代痕迹。
它是媒介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在视觉意义上的,也兼备着音乐、电影、电视、网络等不同语言和形式。
通过庞大有效的创作实践,传媒艺术家们成功地创造了全新的媒体类型,重新定义了新的文化思维,在这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探索过程中, 页面交互、物理装置、 3D印刷、创“智能”软体等就是决定作品呈现方式的关键部分。
总而言之,传媒艺术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媒体文化,还可以激发我们对这种现代文化的重新思考和探索。
在媒介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所带来的挑战下,传媒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并提供媒体文化的新议题。
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
? 人类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新媒体的传播 时代。每个传播时代都有它的优劣。包括新媒体传播 时代的传播也有很多缺陷,信息也有好坏,在这种容 易传播,容易复制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现象。如果是虚假信息,低俗信息这 样影响会更坏。
新媒体传播
? 1946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出现 ? 1950s末,调制解调器的出现,解决计算机与电话的兼容 ? 1960s末,美国军方阿帕网(ARPANET)实验 ? 1971年第一台芯片电脑:集成电子新时代 ? 1970s末,通讯卫星 ? 80年代初互联网民间化,个人计算机和在线网络日益流行 ? 数字光纤网络:宽带和压缩技术 ? 1989-94, 网络浏览器、万维网、搜索引擎… … ? 有500个频道的光缆电视,移动电话,无线上网… … ? 新的媒介环境:
办了第一家电台, ? 1930s,美国建立全国商业广播网,欧洲
公共服务广播(BBC)
电子传播时代的特点
? 突破传统媒体介质,集文字、图片、视频、音 频等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播形式为一体
? 电子传播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影、电视 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二是影视提供的 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三是与语 言文字、印刷术的发明不同,电影、电视从它 们诞生的那天起,就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 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印刷传播时代
? 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唐代雕版印刷, 11世纪,我国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术,完成了人类信息传播革命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人 类第一次具有了大批量、高速度复制信息的能力。
? 印刷术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利用 印刷术可以大量地复制、高效率地得到信息,文化得以 广泛地传播,文化垄断被打破,加快了新思想、新观念 的传播。印刷术的产生和流传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 断和在传播上的特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牢笼, 开始了文艺复兴,进而又导致了工业革命,并推动了社 会的不断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口头传统的电子媒介化现代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类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的重要维度。
诸多新形态的媒介形式,如广播、电影、电视及络已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并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紧密,对社会形态及人类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基于此,20 世纪60 年代,海曼鲍辛格(HermannBausinger)在著作《Folk Culture in s World of Technology》中提出将现代科技世界作为民俗的自然语境,现代传播媒介作为科技世界中的重要面向得以进入到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
美国民俗学者琳达戴格(Linda Dgh)对现代传播媒介与民俗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
她在《American Folklore and the Mass》中详细探讨了录音、电视、电影、络等多种现代传播媒介形式对于传统民俗的利用与改造,同时也对因现代电子传媒而新生的民俗现象予以关注。
受此影响,当下口头传统的研究视域也由口头-书面的探讨转向口承-书写-电子传媒的三维观照。
杨利慧立足于神话,对电子传媒时代的神话传承进行综合研究。
孙正国以《白蛇传》为分析对象,对口头形态、书面形态、戏剧形态、影视形态和络形态的口头传统进行个案研究,认为现代传播媒介给予《白蛇传》从内容到影响多个层次的有力推动。
王杰文的《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则以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中二人转表演的风波为切入点,对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媒介中口头传统的境遇予以关注。
由此可见,电子媒介已成为口头传统朝向当下研究中的重要社会语境和急需拓展的学术视域。
电子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了口头传统的传播模式,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建构力量,更是重塑了当代口头传统的传承形态。
在此研究视角下,本文将以温州鼓词这一口头传统为个案,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细致梳理温州鼓词在广播、录音机、DVD 这三种电子媒介中传播的过程,并突破将电子媒介视为均质化媒介语境的研究取向,探讨不同形式的电子媒介化温州鼓词如何呈现差异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对电子媒介与口头传统传承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一、温州鼓词:浙南标志性地方口头传统温州鼓词,俗称唱词,也称为瞽词盲词,以瑞安的城关话为标准音,以板腔体为唱腔音乐,以吟调为基本曲调,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说唱艺术。
在演唱时,艺人登上小高台,左手执三粒板,右手拿琴槌,前置放扁鼓、牛筋琴等乐器,自奏自唱,或白或演,生旦净末丑独具一身。
温州鼓词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叙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男女爱情故事,以表现忠奸斗争,颂善惩恶为主要内容。
清末至解放初期,无论是城镇还是乡间,庙会祭祀还是夏日乘凉,温州处处都可听见鼓词的琴声音韵,终年不绝。
特别是每年八月,逢温州地区民间纪念当地女神陈十四娘娘诞辰,各地村舍的庙宇举办陈十四娘娘祭祀,延请鼓词先生演唱以女神的传奇经历为内容的大词①《南游》,连唱七天七夜,非常隆重。
在城镇里,听词是市民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专门供鼓词艺人卖票坐唱的词场和词园数量可观,常常人声鼎沸,宾客满座。
20 世纪50 年代,新中国成立,政府收回了固定词场的管理权,将其改造为文化场所,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鼓词演唱被定性为迷信活动,词场或是被清除,或是被改造成为政府文化场所,鼓词艺人群体严重缩减。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娱乐消费方式迅速占领民众的生活,温州鼓词现场演唱急剧衰退。
面对现场演唱衰退的困境,平词②利用电子媒介技术获得了新生。
温州鼓词的电子媒介化突破了传统鼓词的演唱场域,与现代社会城镇民众的审美旨趣和观赏方式相契合,深受欢迎。
男女老少围坐录音机和电视机周围观听鼓词演唱已成为温州新时期的风俗,各类鼓词音像制品也随着温州人的脚步被带出国门,传播至世界各地。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温州鼓词却依靠电子媒介技术走出了一条民间文化的扩张之路。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电子媒介化已成为温州鼓词重要的传播形态,深刻地影响着温州鼓词的现代传承。
二、广播鼓词:新生的人民艺术20 世纪50 年代,瑞安和温州两地的电台相继开设了广播曲艺场栏目,播放越剧、莲花、道情、鼓词等各类戏剧、曲艺,作为标志性地方口头传统,温州鼓词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广播曲艺场一个星期播放两次,一次半个小时左右。
在娱乐方式匮乏的社会里,喜闻乐见的曲艺表演十分受欢迎,每逢广播曲艺场开始时,高音喇叭下都是人头攒动。
词学弗起,只讨饭,在当地社会,鼓词演唱是最为卑微的职业选择,只比做乞丐的讨饭稍微体面些。
1949 年解放之后,在新中国的文艺政策之下,温州鼓词成为文艺轻骑兵被收编入政府的文化管理体系,进入到权力和威信象征的官方媒体进行演唱传播。
对于下里巴人的温州鼓词而言,无疑是一种新生。
人民广播电台作为20 世纪80 年代之前的主流媒体,是由各级政府掌控的宣传喉舌,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是其主要目的。
挤身进入广播媒体的温州鼓词并不是简单地将词场中的表演原封不动地搬进广播电台的录制室,而是必须根据人民广播电台特殊的媒介属性进行调整,从题材、内容到表演都必须符合人民广播电台宣传正确价值观的艺术标准。
温州知名鼓词艺人潘爱国在接受访谈时说①: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就有人到政府的广播台去鼓词表演了。
虽然也是唱词,但都不是原来的那些词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去的,先交一个作品上去,等那边的人审核过了才能去。
唱的也都是新词,这些新词就是反应那个年代的社会的词,大多是新编的,你自己有水平就自己编,自己编不了也可以请别人来编,也有的是政府的文化部门编好了请人去唱,各种情况都有。
温州鼓词历来是唱古的,以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要内容,极少有反映现实的题材。
而在为20 世纪50 年代,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政策指导之下,温州鼓词突破传统,出现了大量以现代革命故事和现代新事物为题材的鼓词,以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为目的进行演唱。
广播成为20 世纪60 年代现代鼓词最为重要的传播媒介。
文化大革命时期广播曲艺场遭到了停播,直至1978 年才恢复录制播放。
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温州、瑞安两地的人民广播电视台延请大批名师录制温州鼓词进行播放。
1987 年,由温州市文化局、中国曲协浙江分会、温州市曲协编印的《温州鼓词选(一)》收录了部分在20 世纪80年代由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的鼓词。
在词目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一定数量的描述社会新现象、宣传现代价值观的现代鼓词,如《法庭擒鹰》《谁之罪》《启事的启示》等。
其中,鼓词《法庭擒鹰》通过记叙一场现代法律诉讼,塑造了一位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商人的民族工商业者的形象。
无论是故事主题、情节还是融入英语词汇的词文设计都充满了鲜明的现代特征,符合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下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宣传意图。
除了现代题材的鼓词之外,20 世纪80 年代的广播鼓词并不排除传统鼓词的演唱,但具有明确的取舍标准。
进入人民广播电台的传统鼓词从故事主题、情节内容及唱词上都要符合主流媒体宣传正确健康价值观的指导原则。
因此,在传统温州鼓词词目中,言情、武侠、神话等题材的鼓词因其明显缺乏宣传教育功能而很少进入广播录制演唱,历史类、公案类的鼓词则更受广播媒介的青睐。
对于通过价值观审核的传统鼓词,如《猴王出世》、《拳打镇关西》、《西门豹除巫》等,需要在内容和词文表达上作进一步的修改,将部分低俗的内容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以书面化的语言替代口语化的唱词。
在录制时,艺人需要一字不差地演唱提交至广播电台的审核稿,无任何自由发挥的可能。
无论是现代鼓词的大量播放还是传统鼓词的严格审核,都展现了温州鼓词在人民广播电台这一宣传贯彻政府意志的主流媒体中作为人民艺术的新生。
从乡间里巷到广播录制室,广播鼓词经历了全面的改造,以观众为中心的娱乐价值让位于政府的宣传教育,书写和知识成为鼓词创作的重要规则。
广播鼓词也因此摆脱了鼓词演唱作为低微谋生手段的下里巴人形象,转而成为文艺轻骑兵融入到政府的文化建设事业中。
三、录音带鼓词:传统的复兴20 世纪80 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量先进的西方电子产品进入到国内,录音机就是其中之一。
此时,温州鼓词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十余年的禁唱之后初次解禁。
但经历过改造的鼓词艺人一时间并不敢在公众场合进行演唱。
因此,当录音机进入到民众的生活时,鼓词艺人受流行音乐带的启发,对着录音机将文革期间被禁唱的鼓词录制下来,灌制成录音带,进行交换欣赏,偶尔也有零星的销售。
媒介技术的进步引领全新的变革,录音机的普及不仅给民众带来了快捷且强大的传播方式,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政府监管的空白使录音带的传播更为自由。
技术的便利和相对松散的政策环境激发了民众的主动性,他们自发地将传统温州鼓词与现代电子媒介技术相结合,使鼓词演唱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重新进入到民众的生活之中,促进鼓词演唱在解禁初期得以迅速地恢复。
随着鼓词录音带买卖活动的日益增多,个体艺人的录制活动逐渐发展为集体的行为。
少数鼓词艺人购买设备,自设录音棚,批量邀请艺人演唱录制,进行市场化的销售。
与人民广播电台相比,录音机拥有完全不同的媒介属性。
作为一项人人能够习得且自由的传播媒介技术,它轻易地打破了强加广播鼓词上的政治桎梏和技术限制,使录音带鼓词在制作传播上摆脱上层精英的操控,以民众的审美趣味为主要导向。
因此,录音带鼓词将具有明显政治宣传意图的现代鼓词排除在外,近百部词目均为传统鼓词,而且大多数是具有一定听众基础的起房词。
此外,相对于广播电台对于鼓词录制表演的严格审查和监控,录音带鼓词的录制过程是相对自在的表演。
,著名鼓词艺人林秀珍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今参与过一系列广播、录音带和VCD 鼓词的录制,对现代电子媒介中温州鼓词的表演和传播有着丰富的经验性认识。
在谈及录音带鼓词录制的情况时,她说:录录音带的时候完全没有经验,也没人管,现场演唱什么样子,录起来就什么样子,对着录音机就唱开来。
一般不会看词本,那时候都没有词本,有也都是个故事,没什么好看的,都是靠自己的脑子唱出来的,对着录音机演唱的时候没有特别多的拘束,就当前面有观众的样子。
艺人在录制鼓词录音带时并不受书面化的词本和监制人员的控制,重新居于中心主导的地位,凭借表演实践的身体记忆和情景模拟进行相对自然的表演,最大限度地再现传统温州鼓词的表演。
录音带鼓词是以鼓词艺人为主导的将新兴电子媒介技术与传统温州鼓词相结合的产物。
在平民化的电子传播媒介之中,录音带鼓词迎合民众对传统温州鼓词的欣赏期待,传统词目全面复兴,在相对自在的表演中着力再现观演互动情景,表现出强烈的复归传统的特征。
四、VCD 鼓词:视觉化的叙事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VCD 机迅速取代了录音机,成为家庭必备的娱乐电器。
温州鼓词的电子媒介传播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进入到视听全面呈现的VCD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