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_共10篇完整篇.doc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_共10篇范文一:综合实践学科课程标准阜康市天龙小学综合实践学科课程标准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强化过程性评价
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过 程的观察和记录,及时 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 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 升。
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 指导能力,为学生提供 更优质的实践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实践与反思
引导学生在模拟实践后进 行反思和总结,提炼经验 和教训,促进知识内化和 迁移。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
01
02
03
04
合理分组
按照学生兴趣、特长等因素进 行合理分组,搭建多样化的探
究式学习平台。
明确任务与目标
为每个小组分配明确的探究任 务和目标,确保学习活动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合作与交流
、研修和学术交流活动。
设立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研修班和访学等活动。
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不 同学校、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
经验分享和合作研究。
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探索和研究 ,支持教师申报相关课题和项
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内外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建立
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实 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社会资源引入途径和方式选择
社会资源调研
了解当地社会资源情况,包括博 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企业等
,为引入社会资源提供依据。
合作协议签订
与相关社会资源单位签订合作协 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
保资源的稳定供应。
资源引入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源 引入方式,如组织学生参观、邀 请专家讲座、开展校企合作等。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 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简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是根据教育部对小学课程的要求和发展需求制定的。
该标准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档将对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标准内容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程内容:包括科学实验、社区服务、艺术表演、体育活动等。
3.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探究和合作,提供多元化的研究方式。
4. 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包括日常观察、作品评价和能力评价等。
标准的意义1.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 培养创新思维: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促进全面发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多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才能,促进全面的个人发展。
实施建议1. 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
2. 教师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
3. 资源支持: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能够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
结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为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获得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贯彻这一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得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与社会其她人员理解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得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得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得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得需求。
每一个学生得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得需要、兴趣与特长,都有自己得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得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得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得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得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得性质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学生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得综合运用得实践性课程.在新得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得功能与价值.与其她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得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与解决问题、体验与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得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得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得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得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得丰富多彩得学习体验与个性化得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得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得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得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得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得指导,不包揽学生得工作。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课标(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综合实践教学是小学三年级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标依据《小学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本课标。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意义;(2)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操作技能和表达方式;(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1. 主题活动(1)科学探究:观察、实验、记录、分析;(2)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关注社会热点;(3)文化艺术:欣赏、体验、创作、表演;(4)劳动技能: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烹饪;(5)生活实践:环保、健康、安全、理财。
2. 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2)采用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3)结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2)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如作品、论文、表演等;(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四、教学安排1. 教学时间:每周1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 教学进度:根据年级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
3. 教学组织: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如《综合实践活动》等。
2. 教学辅助材料:如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
3. 教学场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
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应
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和学科知识的结合。
学校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
根据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中的纯理论知识教授,而是将实践活动融入课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大纲旨在为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关键技能,培养创新和合作精神。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他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课程内容1. 科学实践活动-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种植植物、组装简单电路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
- 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天文现象、探索自然界规律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艺术实践活动- 学习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参与戏剧表演和手工制作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和动手能力。
3. 体育实践活动- 学习基础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等,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 进行户外探险和团队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社区实践活动- 参与社区义工活动,如清洁环境、帮助老人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参观工厂、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了解社会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四、实施方法1. 组织课内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
2. 安排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科学展览、艺术节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创设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室、艺术工作室和运动场地等实践场所,提供合适的工具和材料。
五、评估方式1.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估。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明确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全面发展。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实验探究、社会实践等,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同时,学生在实践中也能够学会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和交往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和交往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合理分工合作等技能,为将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另外,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一些实用的技能,如烹饪、编织、种植等,还能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适应社会环境。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培养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通过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将对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标准要求,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可以根据标准要求,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可以根据标准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共同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落实好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 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完整版)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制定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培训计划,确保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工 作坊等,满足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
加强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培 训计划和内容,确保培训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
注重活动的合作性,提倡学生 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模拟法
创设生动情境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事件 ,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 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学 习的参与度和兴趣。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模 拟实际工作中的情境,培 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础知识。
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 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
注重过程与方法
01
02
03
04
重视活动的实践性,强调学生 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如观 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进
行实践活动。
强调活动的探究性,引导学生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结合学科知识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 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 中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
生活化实践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 于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跨学科整合
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 考,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 知识整合。
02
课程内容与要求
多样化主题选择
情境互动
鼓励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互 动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 ,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 学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区内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环境资源――社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景观等。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二、课程内容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展开,既要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社区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社区、了解社区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实践课程。
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教育课程。
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企业、政府机关等,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教育课程。
通过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施方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社区参观。
学生到社区参观,了解社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产业等,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访问。
学生到家庭访问,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实践。
学生到农村、工厂、企业等劳动实践,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调研。
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调研,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活动。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模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21]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 制定日期[2022年11月1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 审核日期[]批准[师范学院院长] 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中的技能训练课程(2)课程任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是小学教育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中技能训练课程。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意味这小学教师队伍中急需培养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开设,就是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教师培养的现实需要,以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为依据,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三个篇章的理论以及大量案例的安排,从教学法的方面指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施课程。
(3)课程的衔接:前导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二、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2、具备应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获取并学习与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的能力。
3、初步具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教学的融合,学生应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整体规划课程的能力,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课程作评价的能力,同时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构建更契合时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的教育理念。
2、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为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3、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关爱儿童生命成长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设计按照“以课程模块为本位,案例和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课程项目为辅助”的总体设计要求,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需求,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 3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3 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与社会其她人员理解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与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
与其她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与解决问题、体验与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
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与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与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与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
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与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就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与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与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与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与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
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她人与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与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与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与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与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与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
要手段,而且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与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与学校根据实际确定。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