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完整版)(完整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简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是根据教育部对小学课程的要求和发展需求制定的。
该标准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档将对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标准内容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程内容:包括科学实验、社区服务、艺术表演、体育活动等。
3.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探究和合作,提供多元化的研究方式。
4. 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包括日常观察、作品评价和能力评价等。
标准的意义1.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 培养创新思维: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促进全面发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多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才能,促进全面的个人发展。
实施建议1. 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
2. 教师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
3. 资源支持: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能够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
结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为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获得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贯彻这一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课标(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综合实践教学是小学三年级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标依据《小学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本课标。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意义;(2)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操作技能和表达方式;(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1. 主题活动(1)科学探究:观察、实验、记录、分析;(2)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关注社会热点;(3)文化艺术:欣赏、体验、创作、表演;(4)劳动技能: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烹饪;(5)生活实践:环保、健康、安全、理财。
2. 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2)采用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3)结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2)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如作品、论文、表演等;(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四、教学安排1. 教学时间:每周1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 教学进度:根据年级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
3. 教学组织: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如《综合实践活动》等。
2. 教学辅助材料:如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
3. 教学场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均匀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余人员理解和实行综合实践活动,特拟订本大纲。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拥有独到性、详细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专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足发展创建了空间。
现在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拥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加、研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供给了时机。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鉴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亲密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和社会生活、表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系统中,综合实践活动拥有自己独到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余课程对比,综合实践活动拥有以下特征:(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睁开形式,重申学生的亲自经历,要修业生踊跃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观察”、“实验”、“研究”、“设计”、“创作”、“想象”、“反省”、“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觉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敬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别需要,其课程目标拥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拥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重申富裕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建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论与结果均拥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敬学生的兴趣、喜好,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表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需的指导,不承揽学生的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
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应
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和学科知识的结合。
学校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
根据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
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
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完整版)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是指对综合实践课程所应具备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和规范。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示例:一、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内容1. 科技创新与实践:包括科技创新思维方法、科技创新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等内容。
2. 创意与设计:包括创意思维方法、创意设计过程等内容。
3. 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包括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社会实践的参与与反思等内容。
4. 信息获取与处理:包括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整理和信息呈现等内容。
5. 交流与合作:包括团队合作、沟通技巧、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内容。
6. 社会责任与道德观念:包括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设计和引导学生面临实际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和实施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4. 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和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和地区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实践、体验和探究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该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和自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5、合作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6、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自主管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教学课程标准(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合实践教学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素质。
本课程标准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综合实践教学的内涵、原则和方法;(2)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3)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创新实验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4)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素质。
三、课程内容1. 综合实践教学概述(1)综合实践教学的定义、特点及意义;(2)综合实践教学的内涵、原则和方法;(3)我国实践教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1)实践教学项目的选题与立项;(2)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实施;(3)实践教学项目的成果评价。
3. 实践教学环节(1)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2)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与反馈;(3)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
4. 实践教学案例分析(1)国内外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2)实践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3)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5. 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1)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2)实践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3)实践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四、教学安排1. 学时分配本课程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
2. 教学方式(1)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实践教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实践教学的内涵、原则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对这门课程的要求和指导,旨在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一、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 实践技能培养:包括手工制作、实验操作、调研方法等;2. 创新实践:通过创意设计、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 学科融合: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5. 综合实践项目:开展综合实践项目,如科技展览、文化艺术展示等。
三、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1. 实践探究: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 项目驱动:通过开展综合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践案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5.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四、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1. 实践成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2. 过程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 个人评价: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个人素质;4. 团队评价: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和协作能力;5. 反思评价:评估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制定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培训计划,确保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工 作坊等,满足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
加强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培 训计划和内容,确保培训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
注重活动的合作性,提倡学生 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模拟法
创设生动情境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事件 ,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 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学 习的参与度和兴趣。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模 拟实际工作中的情境,培 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础知识。
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 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
注重过程与方法
01
02
03
04
重视活动的实践性,强调学生 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如观 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进
行实践活动。
强调活动的探究性,引导学生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结合学科知识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 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 中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
生活化实践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 于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跨学科整合
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 考,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 知识整合。
02
课程内容与要求
多样化主题选择
情境互动
鼓励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互 动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 ,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 学习。
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概述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标准,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该课程。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自我评价能力。
课程内容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 实践技能:学生应研究和掌握各种实践技能,如实验操作、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等。
2. 创新项目:学生应参与创新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估,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3. 社会实践: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4. 跨学科实践:学生应通过跨学科实践项目,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估方式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估方式应多样化、全面性,包括以下方面:1. 实践成果: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如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
2. 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创新项目中的创造性和实际应用能力。
3. 社会责任感:评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4. 跨学科思维:评估学生在跨学科实践项目中的整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包括以下方法:1.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项目导向:通过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社会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4. 跨学科整合:通过跨学科实践项目,促进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总结中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培养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自主研究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区内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环境资源――社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景观等。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二、课程内容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展开,既要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社区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社区、了解社区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实践课程。
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教育课程。
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企业、政府机关等,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教育课程。
通过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施方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社区参观。
学生到社区参观,了解社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产业等,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访问。
学生到家庭访问,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实践。
学生到农村、工厂、企业等劳动实践,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调研。
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调研,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活动。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模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21]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 制定日期[2022年11月1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 审核日期[]批准[师范学院院长] 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中的技能训练课程(2)课程任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是小学教育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中技能训练课程。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意味这小学教师队伍中急需培养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开设,就是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教师培养的现实需要,以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为依据,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三个篇章的理论以及大量案例的安排,从教学法的方面指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施课程。
(3)课程的衔接:前导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二、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2、具备应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获取并学习与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的能力。
3、初步具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教学的融合,学生应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整体规划课程的能力,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课程作评价的能力,同时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构建更契合时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的教育理念。
2、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为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3、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关爱儿童生命成长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设计按照“以课程模块为本位,案例和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课程项目为辅助”的总体设计要求,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需求,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
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
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知识、思维、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方式的转型是研究性课程的背景;学习生命的回归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取向;学习自由的追求是研究性性学习课程的理想境界。
(一)以自主探究为核心-----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个体、小组、班集体亲历亲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实践探究,体验、表现和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主参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表现形态。
学生的兴趣是探索活动的起点。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组织广泛、灵活、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开放式活动课程。
(二)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研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量的多少。
通过运用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通过学习规则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运用概念与规则即运用科学知识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个性特长,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能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培养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
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以过程评价为尺度------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过程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运用,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像科学研究人员那样注重研究课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因此衡量评价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以正面评价、积极鼓励为主,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
三、课程设计思路《研究性学习(义务阶段)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面面向学生完整的学习和生活领域,采用课题研究类、项目设计类课程形态,利用课内课外各种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质疑研究、实践体验,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没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它的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的兴趣的满足和能力品性的提高。
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注重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使素质教育得以具体呈现,促进理想的教育生态的逐步形成。
(一)阶段目标7----9年级通过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搜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态度和道德行为,学会合作与分享,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呈现的是开放型学习态势。
凡是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均可作为学生研究的领域。
突破原有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给学生提供的是更多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渠道。
但是,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尤其是起始年级,需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所以有必要开设“研究性学习指导课”。
研究性学习指导课一般设在初一年级,分别利用一个学年进行。
每个星期安排1---2节课。
可以按照目标分层、内容、主题分层方式进行。
指导的内容一般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及其意义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3、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流程4、如何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5、如何成立课题组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6、实验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7、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8、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小论文9、如何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10、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取得的进步和收获一、什么是研究学习[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程。
既有相对独立的实体课程形态,又是一种渗透在学校教育一切活动中非实体学习方式。
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需要。
(2)认识研究性学习与个人经验、课内外各种资源和形式的整合活动。
(3)意识到研究性学习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活动建议](1)、学生阅读《14岁小姑娘讲美国教育》一文《初中生做研究课题》、《作业模拟未来生活》、《问题多学分多》等文章。
(2)、上网查阅或到图书室借阅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性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
(2)培养兴趣,从课内外学习、校内外活动中去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探究。
[活动建议]教师提供或上网查阅学习研究性学习案例。
三、研究性学习实话的一般流程[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性学习展开的三个主要阶段: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实施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2)了解问题情景阶段的知识背景准备、选题立项、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阶段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以及交流表达阶段的展示汇报研究成果、总结、反思、提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3)感受研究性学习就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
[活动建议]列举自然、社会、生活中一些事物和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能提出探究性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四、如何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内容标准](1)明确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指导如何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能科学合理地选择设计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可行的研究课题。
[活动建议](1)教师提供研究范围及相关课题目录,比如:A、观察超自然、鼓励学生交观察结果自行设计,记录在案。
B、动手制作演示教具并进行实验。
C、实地测量家居、校园面积。
D、社会环境、家庭消费、社区管理等调查。
E、对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进行比较评论。
F、研讨、自编、自演英语童话剧、语文课本剧等。
(学生自由选择)(2)学生选题后召开课题评审会。
五、如何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内容标准](1)明确成立课题组的目的意义和组织形式,了解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了解制定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活动建议](1)从个人专题中进行筛选,确立专题。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讨论课题组分工及个人的工作计划。
六、课题实验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内容标准](1)了解课题实验“开题报告、方案评议;修正方案,实施研究,阶段小结,检查分析;完成实验,形成结论;成果展示,总结提高”等主要步骤。
(2)明确实施研究中常用的“观察、调查、文献检索与搜集、模拟、实验、研讨”等方法。
(3)注意研究活动中的渐进性、科学性和安全性。
培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意识、自律意识和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建议](1)进行开题报告模拟训练。
(2)利用观察、调查等方法进行专题探究。
七、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内容标准](1)了解搜集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分析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
(2)能通过访谈、查阅书刊杂志、调查问卷、上网等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筛选和整合。
[活动建议](1)在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搜集与分析整合的练习。
(2)请指导老师辅导A、如何访谈;B、如何录音、摄像;C、如何设计问卷调查提纲;D、如何查阅文献资料。
(3)交流获取资源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
八、如何撰写研究结题报告和小论文[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结题报告和论文的基本特点、格式和一般写法。
(2)设计《形成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表》。
(3)介绍几种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案例、小论文等。
九、如何展示研究性学习的体会与收获[内容标准](1)了解研究性学习项目完成以后的交流研讨是研究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辩论会、展览会、演讲会、出墙报、编小报、制作网页等都是展示活动的形式。
(2)能够客观地分析、辩证地对待活动中的成绩和失误,能正确对待他人的建议,正确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