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发展,综合课程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成为中小学教育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的开发、设计和实施日益受到重视。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中小学生参与的技能锻炼,综合能力训练,健康行为习惯培养和实施科学原理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种课程包括体育、实践工程、艺术、语言、计算机、社会实践等多种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1、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
2、有效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过程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更便于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吸收知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一)照课程实施的特点来划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根据其本身的实施特点分为技能练习型、实践类比型、知识教学型和理论研究型。
(二)照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根据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和实践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分为体育课程、实践工程课程、艺术课程、语言课程、计算机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
(三)照目标设定的方式来区分从目标设定的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分为实用技能练习型、文化知识拓展型和科学思维训练型。
(四)照主体角色来分类从主体角色的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分为教师指导型、学生自主型和多方参与型课程。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握好课程设计思路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牢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以激发活动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思路,开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可实现性的课程设计。
(二)强实施的科学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注意以实验设计的思想推动学生的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以增强学习的科学性。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科学探究:开展科学实验、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文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演出、书法、绘画、摄影、音乐、舞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4. 体育活动:开展体育竞赛、健身活动、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家务劳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观念。
6.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四、课程实施1. 教学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采取班级教学、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
2. 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等方面。
4.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活动场所。
五、课程保障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 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 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 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 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 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 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 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专题教育
可将有关专题教育,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 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 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 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 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防止将专题教育 简单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在国家宪 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 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 活动。
要求和办法,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 将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教 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对取得 显著成效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2.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督查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包括课程开
设情况及实施效果,纳入中小学课程实施监 测,建立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反 馈改进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 部门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作为检查督 导的重要内容。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 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 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 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 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 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 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 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 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 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解读精品课件
未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 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和实践项目。
持续深化改革建议
加强师资培训
完善课程资源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训,提 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投入,完 善实践基地、设备等课程资源,为课程的 深入开展提供保障。
推进课程整合
家校互动平台搭建
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及时沟通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表现 和进步。
家长志愿者队伍建设
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协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社会资源引入和利用
社会资源整合
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如博物 馆、图书馆、科技馆等,为学生
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中小学 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实践 机会。
鼓励社会参与
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 整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中,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实践机会,推 动课程的深入开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
后的科学原理。
艺术与人文整合
02
通过艺术表现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
精神。
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整合
0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各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
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探究式教学法应用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01
02
03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 高综合素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开展区域教研活动
组织区域内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教研活动,促进学校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程实施
水平。
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积极与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实施提供社会支持和资源保障。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建设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形成多 元化的课程建设模式。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方面,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
方式进行评价。
结果性评价
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如作品 、报告、演示等,通过评价成果的 质量、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 评价。
相结合原则
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 既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重视学 生的实践成果。
02
课程实施建议与要求
课时安排及教学组织形式
课时安排
建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 周安排2-3课时,确保学生有足够 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多 样化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主动探究。
教师角色定位及专业素养提升途径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 评价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 持。
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式探索
01
02
03
04
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通 过观察、指导、批改等方式对 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 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
我认知和自我发展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解读
5.能主动进展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良好的语感。学会
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开展、学习生 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 用习惯,具有安康负责的信息伦理。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 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 开展安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
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
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效劳 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的目标:
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历,形 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效劳,适应社会 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社会效劳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 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语文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 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 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根本 的语文学习方法。
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防止机械的、单一的 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 效劳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 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 方法的理解、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强调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落实规划纲要的精神,基础教育必须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
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的要求。
一、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答。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经济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
在全球化时代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都需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
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10多年的时间内,是国际上成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组织最多的一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国际上成立的各类合作性组织近千个。
联合国各组织在国际上在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解决各种分歧与冲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各种组织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论坛、会议,讨论的主题都是与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的时代主题。
各国政府首脑频繁出访,加强对话与沟通。
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依存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
“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
解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解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成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来源:教育部新闻办人民教育2017-10-30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它都有哪些活动方式?随小编一起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
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
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
《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意 识,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发 展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态度,培 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基础教学部 教育心理教研室 张振宇副教授 E-mail:zhangzhenyumathe@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虽然各国开设的课程名称各不相同,但都注重学生综合 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 养。虽然国外的研究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支 持,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分析与阐述,对 实践层面的研究关注较少。 目前国内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的探索及其 相关政策的保障和理论支撑的研究己有部分著作相继问 世,诸如李臣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从理论 上梳理了活动课程的发展历史。郭元祥著的《综合实践 活动课的理念与框架》、廖先亮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的理论与方法》等,从课程的实质与价值、理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目标、过程等做出了较为全面 的阐述。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实施的实践层面 的策略、模式研究却几乎空白。
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统一的“综
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 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的课程。主要有:① 自然与社会研究(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STS);②设计学习 (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简称PDL);③社 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cipating learning)。 尽管美国在各州范围内的不同学区和学校实施的 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五花八门,但都体现了 主体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生活生 成性等基本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解读》(3-6年级)
解读(3-6年级)
综合教研部 李晓 2009年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什么只有 指导纲要而没有课程标准?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什么 样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 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 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 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 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生活态度
在问题情境中,善 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积极完善它
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 特长和不足,树立人生 理想,积极进取
年
级 的
激发好奇心和求 知欲,初步养成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 围环境中的问题, 激发探究的热情
具
从事探究活动的
体
态度,发展探究
考察科学发现的历
目 标
问题的初步能力
程,感受并初步养 成从事探究活动所 必备的精神和品格
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
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
内在动机,帮助小学 实
督促和激励小学生的实 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
生确定活动和探究的 方向
施
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 的持续进行
教师的 有效指
导
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 结果呈现方式
小学
三年级
拓宽小学生的思 维,将体验与探 究活动引向深入
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 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
息伦理
目标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 对人才的新要求,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 素养为主要目的的
学习活动。
定义
在实践学习中了解 信息社会的含义, 体验和分析信息技 术对学习和生活带
来的影响
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 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 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解决实际问题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一、前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本指导纲要。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劳动实践、技术制作、技能培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
4. 信息与技术教育: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5.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心理素质。
6. 艺术教育: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7. 体育与健康: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四、课程实施1.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实施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2.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4.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5.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课程实施工作。
2.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小 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个超棒的东西!你知道吗?这可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纲要,它就像是我们在学习旅程中的神奇地图。
以前呀,我们总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然后自己埋头做题。
但有了这个纲要,一切都变得不一样啦!它鼓励我们走出教室,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亲身体验那些书本上没有的精彩。
比如说,我们可以一起去大自然里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感受四季的变化;或者去社区做小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爷爷奶奶。
而且哦,这纲要还让老师们有了新的魔法,能设计出更有趣、更有挑战的活动。
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让我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懂。
对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还能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呢!说不定你会发现自己是个画画小天才,或者是个组织活动的高手。
总之呀,这个纲要就是要让我们的学习变得超级有趣,让我们成为更厉害、更全面发展的小朋友!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棒呀?稿子二嗨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好好唠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这纲要啊,就像是给咱们学习生活开的一扇新窗户。
以前咱们总是觉得学习就是在教室里,对着书本和黑板。
现在可不一样啦!它告诉我们,学习可以在田野里,看着庄稼生长;可以在工厂里,了解产品怎么制造;还能在博物馆里,和历史文物对话。
想象一下,我们一起去做个小调查,研究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多有意思!或者亲手做个小实验,看看科学的奥秘,是不是超酷?这纲要还特别贴心,它知道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不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爱好。
所以呀,给了我们好多选择的机会,让我们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而且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咱们能学会和小伙伴们更好地合作。
一起完成任务,一起解决难题,那种感觉可太棒啦!还有呢,这也能让爸爸妈妈看到我们不一样的一面。
不再只是会读书的孩子,还是能动手、能思考、能创造的小能手!所以呀,让我们一起拥抱这个纲要带来的变化,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快乐成长,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出自中国哲学家司马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使中小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和提炼学习内容,有助于深化理论、掌握新知识、熟悉新技能,它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提出指导纲要。
一、理论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应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应该体现学生在发展全面健全的身心、学习优秀的学习能力、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社会习惯等方面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包括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重点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在语文课程方面,针对不同学期的不同内容,应提供适当的讨论、阅读、写作、表演等各种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情感和审美能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将各种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以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各种自然实验、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活动的作用,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管理规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安全、师生之间的和谐,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效果等要素,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五、考核评价为了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应建立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突出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原则,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这可以使学生安全、规范的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规范的课程教学效果。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生发展身心、学习优秀学习能力、形成完善道德品质和良好社会习惯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校特点,应提出更加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指导纲要,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提供坚强的支撑和保障。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指导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指导纲要简介本教材指导纲要旨在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并确保其与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相一致。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机会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教材组成本教材指导纲要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1. 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和目标:阐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明确其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2. 教材内容框架: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内容框架,包括各学科的内容和跨学科主题,以及对应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3. 教学策略和方法:介绍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项目制研究、问题解决和合作研究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学生评价和反馈: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的指导方法和工具,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提供个性化支持。
5. 教师指导和培训: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培训,使其能够有效引导和支持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本教材指导纲要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并结合教材内容框架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
建议与建议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实践,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 结合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
- 鼓励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 定期评估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确保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指导纲要旨在引导学校和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和质量保证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希望本教材指导纲要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拓展,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讲讲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你知道这纲要有多重要吗?就好比是我们在实践活动这片大海里航行的指南针!
比如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同学们去研究当地的传统文化。
这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同学们得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那些古老的魅力。
想想看,当他们深入了解到那些传统技艺背后的故事,该有多兴奋啊!就像找到了宝藏一样!
再比如,组织一次社区服务活动。
这可不是简单地去帮忙扫个地啥的哦!而是真正地融入社区,和那里的人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想办法去解决。
这多有意义啊!这就像是给社区注入了一股温暖的力量,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不只是玩玩而已,它能培养我们好多能力呢!像什么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在其中得到锻炼。
这不就像是给我们的能力库不断添砖加瓦嘛!
还有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也不是旁观者哦!他们就像引航员,引导着学生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他们会给予指导,会鼓励,会帮助同学们克服困难。
同学们之间呢,也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这多棒啊!大家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那种团结一心的感觉,真的让人热血沸腾!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指引。
它让我们的实践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它,让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1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结构性突破。
2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
3体现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4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课程的内涵1界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平均每周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2主要含义(1)是必修课程。
(2)是经验性课程。
(3)是实践性课程。
(4)是一门综合课程。
3所涵盖的教学内容:(1)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2)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和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等。
4四大指定领域之间的关系及作用(1)关系: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
(2)作用: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完善了健康、和谐、积极的素质结构;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探究意识,养成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中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新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三、课程的特征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四、课程的基本价值1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3优化课程结构,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制度的创新。
五、基本理念1主张实践性学习,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现实与未来的需要3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组织活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其教育功能4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追求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5重塑学校文化,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第14页/共17页
五、关于组织管理问题
• 三级责任主体 • 国家:明确课程设置及其建设标准,宏观指
导与管理等; • 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包括教师研修、课
程资源与共享机制建设、实施情况督查等; • 学校:组织实施主体,明确实施机构与人员、
进行校级层面整体规划,加强与社会各部门、 机构、人员横向联系等。
社会服 务
• 野外考察、社 会调查、研学 旅行
考察探 究
• 手工制作、动 漫创作、创客 活动
设计制 作
职业体
验
• 模拟情境、与 现实岗位中体 验
第12页/共17页
• 四类实践方式取向各有侧重, 活动要素也有所区别,但没有绝 对界限,都蕴含着古老的知行合 一思想,强调以用促学,注重隐 性知识、暖知识的获得和跨界学 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 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 的)。
《指导纲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应从学生的真实 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自小 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句话,在2001年 写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 对课程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 性较大动学科方面有哪些 主要变化?
• 一是在文本表述上,保留原来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将原来 的“社区服务” 修改为“志愿服务” 。
• 二是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式:“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 业体验等方式进行”
•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目标更具体,强化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 四是学分由原来的23学分,调整为14学分。研究性学习6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日前,中小学教师期盼已久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与大家见面。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指导纲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请介绍《指导纲要》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答:《指导纲要》的发布意义重大,很有必要。
一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中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而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补上实践育人短板。
二是全面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迫切需要。
加强和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必须搭建好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并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
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对该课程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
记者:据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是本世纪初课程方案设置的一门新课程,《指导纲要》的研制挑战较多。
请介绍一下研制过程。
答:为确保《指导纲要》的先进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研制过程中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广泛调研。
包括对有关地区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经验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系统总结,为《指导纲要》研制提供了现实依据;对相关政策文献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200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印发的、要求在中小学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的100多个文件进行了系统梳理,作为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的直接参考;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9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最新发展动向等进行了研究,为《指导纲要》制订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是专题研讨。
先后召开10余次研讨会,围绕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活动形态与要素、学校课程规划与教师指导,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专题教育、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反复研讨,使《指导纲要》能在理论上站得住,实践上行得通。
三是征求意见。
召开由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代表和有关高校、专业研究机构课程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
通过网络征求各地中小学骨干教师、教研员及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有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还书面征求了各省(区、市)、中央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
提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了审议。
在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对《指导纲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记者: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是什么关系?《指导纲要》对此有些什么规定?答:《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本属性: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
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
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记者:学校除上课外,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指导纲要》对此有什么规定?答: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
《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记者:学校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来强化育人效果、实现育人目标呢?答:增强活动育人效果,对活动过程的设计、组织、跟踪指导是关键。
为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指导纲要》,提炼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主要方式,将课程方案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从活动方式角度进行了分类,规定了党团活动要求,对各类活动方式的内涵和要素作了梳理和必要规范,为各类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如社会服务主题内容可以各不相同(公益劳动、环保志愿者等等),但都必须让学生经历发现服务对象及其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等关键环节,才能收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用“上课”的方式去“教”学生,而要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
《指导纲要》还对活动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教师如何加强指导给出了具体建议。
记者:十多年来,研究性学习一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指导纲要》是怎么考虑的?答: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都要引导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强化主动探究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指导纲要》中所强调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形式,其他几种活动方式,也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
如设计制作不是机械的动手操作,而要有创见,提高创意实现能力。
记者:《指导纲要》附件分类型、分学段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并对活动目标、内容、方式等做了简要说明。
请谈谈这方面的主要考虑。
答:向学校推荐活动主题,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中央有关部门专题教育要求。
当前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环境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都有充分的体现。
二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好地落地。
调查中发现,不少学校感到活动类课程设计难度较大,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为此,提供基本活动示例,加强对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让不会做的学着做,让会做的做得更好,使该课程可操作、能落地。
记者:《指导纲要》真正落地,离不开基层学校和老师。
对此,教育部有什么要求?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重大,各地和学校要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予以加强。
一是多措并举确保开设到位。
各地和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所需要的教师、场地设施、网络资源、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所有中小学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必要条件。
要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课程实施过程督查、师生安全保障等机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
二是不断提高研修水平。
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指导纲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深入研究具体活动内容和方式等,防止用上课方式“教”学生活动,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教师培训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开展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研讨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支持。
三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按照《指导纲要》精神,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管理和指导的机构及专业人员,推动建立校际间及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实施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情况为重要内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各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强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
强调跨学科开放性根据《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教育部教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它将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同时,这也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动目的。
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学。
《指导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
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实际上,学校除上课外,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什么不同?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解释说:“早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确立了该课程的独立地位。
但在实践中,仍有一些地区和学校把它当作学科课程的简单补充或延伸,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课。
《指导纲要》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在实践中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同等对待,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一步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指导纲要》在提出“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的总目标基础上,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方面提出目标。
《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