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版 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义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了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该标准全面提出了新时期下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和教学目标。
本文将对新标准中的学业质量解读,并提出一些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数学课程的学业质量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思想品质和学科核心素养。
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基石。
学生需要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
思想品质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教育的要求,强调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运算和推理能力,以及问题解决和建模能力。
新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学习和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去,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拓展活动、数学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思考能力。
数学思维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例如,可以通过提出典型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除了学业质量的解读,教学思考也是实施新标准的关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情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贯穿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现代社会,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因此学习数学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育部于2024年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于初中数学课程做了全面的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结合新的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广大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参考。
一、课程目标1.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
2.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1.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基本概念包括数字、代数、几何、函数、统计与概率等方面的概念,基本技能包括数字运算、代数运算、几何图形的绘制和变换、函数的概念与运用、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方法等。
2.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应用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数学的历史与文化数学的历史与文化是数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理解数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和实验来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修订版)变化与解读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修订版)变化与解读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
该标准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规定和调整,下面将就标准的变化与解读以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说明。
一、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解读1. 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应用。
新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设置了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应用题的比例、无理数和负数的实际应用等。
2. 强调数学能力的综合发展。
新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新标准对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层次安排,确保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连贯性和累积性。
各年级的内容设置更加合理,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二、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 注重理解与实践相结合。
新标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我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理解知识的含义和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3. 适应性学习和拓展学习。
新标准对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我在学习过程中尽量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学习,同时也积极拓展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4. 做好总结和复习。
新标准的教学内容更为系统完整,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做好总结和复习,以及时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确保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一、引言2024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课程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将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核心内容入手,解读初中数学的课例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析,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程标准。
二、课程标准理念1.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思维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
课例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培养多元智能的数学素养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数学素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课例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强化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课程标准对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进行了明确定义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课例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核心知识和方法。
三、课例式教学模式解读1.基于真实案例的问题导入课例式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通过真实的案例或问题引入课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初中代数方程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小明和小华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小明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向B地行去,小华25分钟后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在小明和B 地之间的路上追赶上小明。
问A点与B点的距离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先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引入代数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理解和掌握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2.学生合作探究和发现在引入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实践来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
以初中几何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利用纸板和剪刀制作三角形,并观察三条边的关系,然后总结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性质”的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让他们发现并理解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性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一、主要变化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围绕“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做了调整。
1.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些微变化2022版课标明确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概况为三方面(“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并将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由2011版课标中的十个关键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发展为2022版的十一个方面: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增加了量感,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这一改变能更强烈的感觉到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更偏具体,更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和意识的培养。
2.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还是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进行,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综合与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方式,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
(1)数与代数数与代数里面,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了初中,把常见的量的学习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
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内容的调整,势必会引起教学重点的变化。
调整后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就彻底被划分成了“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2)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变化不大,但是侧重点有所调整。
2022版课标中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相关内容,加强了动手操作。
(3)统计与概率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把百分数放到了统计与概率里,放到该领域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之一,它对初中数学课程的要求和标准都有详细规定。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解读,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教学要求。
一、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针对初中数学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在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下,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空间、函数与图像、数据与概率四个方面。
在每个方面,都包含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数学技能。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够有所收获。
三、教学方法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对初中数学课程的要求,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评价方式针对初中数学课程的评价,教师需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要求,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采用日常测验、课堂表现、作业评价等形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通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调整和学生辅导,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水平。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定,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进行了全面规定。
其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解读,并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说明,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贯彻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明确了初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习惯,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在此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课例,介绍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
二、课例一:解方程的图象法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解一元一次方程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通常通过算式的方法来解方程。
然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角度地呈现数学知识和方法。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引入图象法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直线的图象特点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对应于图象上的点,从而将抽象的方程用直观的图象表示出来。
通过多个具体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和求解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课例分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例题,例如2x+3=7,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x=2的结论。
还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画出解方程的图象,并通过图象的变化来理解方程解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满足数学知识的传授,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课例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在数学课程方面的课例式解读主要包括初中数学各个学科内容的具体解读和示例,以及相关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介绍。
本文将就这些内容逐一展开,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所帮助。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概述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代数、几何、数论、函数与方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也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等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2.代数代数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代数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多项式、一元二次方程、整式的加减乘除、因式分解等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和实际应用来帮助学生理解代数知识。
比如,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代数知识,让他们明白代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几何几何是初中数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科。
在几何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相似、全等、角度、三角形、圆等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和物体,从中引发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兴趣,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几何知识。
4.数论数论是初中数学中的一部分,学生在数论中需要学习素数、合数、公因数、倍数、约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数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数论知识。
5.函数与方程在函数与方程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函数的概念、函数关系、函数图像、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解三元一次方程等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应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与方程的知识。
6.教学方法和策略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探究式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教育部发布的一项重要文件,从课程设置、内容要求、教学要求等多个方面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规划。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有着详细的教学要求。
本文将针对初中数学的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分析,以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的课程设置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测量、统计与概率等五个部分。
在这些部分中,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包括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数与代数则是帮助学生掌握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函数与方程则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函数的概念,以及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几何与测量则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图形测量能力;统计与概率则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因此,根据这些课程设置,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要求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的内容要求主要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测量、统计与概率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的基本概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性质、数的表示、数的运算等基本概念;在数与代数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数的性质、有关数的性质、分式运算等;在函数与方程部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初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在几何与测量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直观和几何图形测量能力;在统计与概率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因此,根据这些内容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数学的基本概念、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与测量、统计与概率等方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第一部分:引言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中,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也需要根据新的标准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本文将通过课例式的解读,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实际教学中的指导和启示。
第二部分:认识数学首先,我们需要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并不是一种枯燥的计算和公式,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思维方式。
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数学概念和方法,例如通过食物分配问题引入比例和分数的概念,通过购物问题引入整数的概念等等。
第三部分:课例式解读接下来,我们通过课例式的解读来具体了解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
课例一:引入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比例和分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比例和分数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过程:老师可以通过一个食物分配的实际问题引入比例和分数的概念,例如:小明和小红一起买了10块巧克力,按照3:7的比例分给他们吃,问他们各吃了多少块巧克力?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并通过分数的计算来解决问题。
课例二:引入问题解决教学内容:方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老师可以通过一个购物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例如:小明去商店买了一些水果,总共花了30元,其中苹果每斤3元,香蕉每斤2元,小明买了多少斤苹果和香蕉?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方程,通过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课例三:培养创新意识教学内容:图形的性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图形性质的理解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图形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性质,例如:如何用最少的直线将一个六边形划分成尽可能多的三角形?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图形性质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内容解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内容解析2022年4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
从2001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课程标准》的变化能够反映出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下面笔者重点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变化谈谈对于《数学课标(2022年版)》的学习体会。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应该说,新课标的“新”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的变化上,而且其他任何变化都是基于这个变化而来的。
不仅2022年版新课标如此,2001年版、2011年版的课标也都如此!2001年之前,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在目标设定上没什么大的变化,始终是“双基”;2001年,《数学课标(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双基”,提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目标”;2011年,《数学课标(2011年版)》将“三维目标”进一步提炼为更具数学意味的“四基”“四能”;2022年,《数学课标(2022年版)》则在《数学课标(2011年版)》的基础上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以“三会”统领“四基”“四能”。
同时,《数学课标(2022年版)》还增加了正确价值观目标,即“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了“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了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由此可见,仅从课程目标来看,上述变化是《数学课标(2022年版)》对前两版课程标准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变化1.课程内容编排的变化前两版课程标准都把小学阶段分为了两个学段,即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
而《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把小学阶段分为三个学段,即第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
前两版课程标准都在每一学段内部按照四个领域来编排,而《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整个小学阶段按四个领域编排,每个领域再按学段顺序呈现。
2023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和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难看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需要有整体视角和结构性思维。
比如,数学学科要培养的学生的“三会”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就是一种居于上位的具有统领作用的概括性提炼,而“三会”素养的培育需要落实到中观层面的“四基”“四能”等方面,更进一步细化,在小学阶段又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等11个关键词。
这种层级划分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但也会产生“不聚焦”的感觉。
郑毓信教授在《语言教学:从语文到数学——“数学教育杂谈”之五》中谈及:与泛泛地强调育人功能相比较,数学语言教学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因此,将“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的语言”并列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不合适,应更加突出“思维”的核心地位,“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应该成为数学教育重要的目标。
为此,他在《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进一步提出,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即由主要依靠教师(和书本)指导下进行学习逐步转向为更自觉的学习,包括通过同学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进行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这是育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人最为核心的素养表现。
核心素养的提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知识更新太快、社会变化太快,当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时,唯有热爱学习、不断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根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标准、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局部: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22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局部由原来的根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根本性质、课程根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局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彩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22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根本素养。
三、根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2022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22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1).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根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2)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二、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
2022年版课标的前言部分指出了本次课标修订的五条原则
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增强了学段衔接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增强了指导性
二、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
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本次修订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课程目标的制定既有延续,又有发展,更有创新凝聚了 我国一代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二、新课标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
(3)关于“课程内容的呈现” 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 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对比“2011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呈现只有“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寥寥数 语,“2022版课标”则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也更具体了。比如首次提出要“适 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本次课标修订关于学习样态的创新举措之一。其后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主要采用主题式学习,第 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等。
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
课改十年磨一剑
这次修订虽然历时不长,但是变化很大,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在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方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发展 素质教育方面,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 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历史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规律。从2001~2011年,从2011~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几乎是按照“每10年一大修”的节律,先后公布了实验稿、2011年版、2022年版,真 可谓“课改十年磨一剑”。如今,我们国家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我们 面临课程改革的下一个10年,面临着整整一代人的成长蓝图和发展规划,需要我们静下 心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 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
本文将对该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分析,以便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
一、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规定初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具备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包括: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数学分析和证明、数学建模和应用。
针对以上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课程内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图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与图像、几何变换、概率统计等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下面我们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4年版)》中的一个具体数学课例来进行解读:【课例】使用二次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比如,可以通过以下课例来引入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题目:某地每年新建小汽车的数量是固定值a,并且每年报废的汽车数量是已有汽车数量的1/4。
已知第一年报废的汽车数量是2辆,且第五年报废的汽车数量是8辆。
请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以下问题:1.求第一年和第五年新建的汽车数量;2.求第一年和第五年总共拥有的汽车数量;3.如果某地每年新建的汽车数量是60辆,求第五年新建的汽车数量。
该课例中,学生需要首先确定报废汽车数量与年限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二次函数模型。
然后利用该模型,通过二次函数图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清思路,正确使用二次函数图像和函数性质进行分析,最终得出问题的解答。
通过这样的课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1. 修订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对《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了修订。
2. 修订原则《标准》修订遵循以下原则:1.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2. 坚持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3. 坚持实践性、创新性和合作性。
4. 坚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
3. 主要修订内容3.1 课程目标《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
修订后的课程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3.2 课程内容修订后的《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注重数学本质,强化数学基础,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内容,删除了一些繁难、偏僻的知识点。
同时,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3 教学建议《标准》提出了针对教师教学的建议,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倡导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3.4 评价与考试修订后的《标准》对评价与考试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减少单一的纸笔测验。
同时,提出了针对学生、教师、学校和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课程的全面实施。
3.5 课程实施《标准》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强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
4. 结语《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旨在适应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大家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不同学段主题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新课标把“数与代数”原有的六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反比例,调整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常见的量移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称为数与运算,加强了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其中包含探索规律、式、正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式上升,不一定是知识点本身,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 析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 年级,可以有这样的问题,从小学一直到初中三年级,不断地 出现,但是,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加,随着视野的增加,对问题 分析的深度不断增加。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 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 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这是修改后的一个重要变化。原来,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 现在希望学生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思想。
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
(3)统计与概率 统计内容的主要变化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 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 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 二学段)。
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新的课程基本理念表述由“6条”改为“5 条”
原课标: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 —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新增)—— 教学活动(合并)——学习评价——信息技 术
3、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重新表述了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 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 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 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 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 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下面我们就2011修订版与2001版课标 相比较所体现出的变化具体的进行解读。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和实施建议,并有附录。把其中的“内容标 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 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 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变化
1、核心理念的表述由“三句”变“两句”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
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
五、关于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
1、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内容的增、删和调整 (1)数与代数 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在教学要求上有新的变化。 第一学段 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提高要求)
提出了培养学生“四个问题”能 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关于课程目标 的变化 “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 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 验。
(2)图形与几何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整体上看,降低要求)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
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
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
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
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 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 言与工具。
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 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பைடு நூலகம்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 形状”。
第二学段 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
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 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 ①增加的内容: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回归)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回归)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 (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 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这种变化从“数据分析观念”核心词的表述也可以看出。
(4)综合与实践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 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 意识的重要途径。
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 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 不同学段的特点。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 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新增)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要求“降”中有“升”)
2.依据课标,找出差距。 (1)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 ●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 ●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 ●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 ●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 ●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 ●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 ●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 ●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 ●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 ●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2)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满堂” ●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 (3)避免教学中的“四个虚假“ ●虚假地自主学习 ●虚假地合作交流 ●虚假地自主探究 ●虚假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明确了“四基”课程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
想、基本活动经验)。 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1) 是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 (2) 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 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4) 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3.结合教学,有效指导。
以新理念规范教学设计 以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以“四基”衡量基本要求 以“四个关系”改进教学方法 以“四个问题能力“检验基本目标的达成 以个性创新体现教学的特色 以全面发展评价是否有效
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六、新的主要关键词(10个核心关键词)
2001版: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 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2011版:数感、符号意识(修改)、运算能力 (增加)、模型思想(增加)、空间观念、几 何直观(增加)、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增加)、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七、用修订课标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
1.提纲挈领,领悟课标。 (1)理解课标理念 (2)明确“四基”要求 (3)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4)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 (5)提高“四个问题”能力( (6)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