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

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

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一一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一一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_共10篇完整篇.doc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_共10篇完整篇.doc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_共10篇范文一:综合实践学科课程标准阜康市天龙小学综合实践学科课程标准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

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二、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

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简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是根据教育部对小学课程的要求和发展需求制定的。

该标准旨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档将对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标准内容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课程内容:包括科学实验、社区服务、艺术表演、体育活动等。

3.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探究和合作,提供多元化的研究方式。

4. 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包括日常观察、作品评价和能力评价等。

标准的意义1.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 培养创新思维: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促进全面发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多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才能,促进全面的个人发展。

实施建议1. 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践活动。

2. 教师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

3. 资源支持: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能够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

结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3为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获得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贯彻这一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得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与社会其她人员理解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得产生背景综合实践活动得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得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得需求。

每一个学生得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得需要、兴趣与特长,都有自己得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得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得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得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得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得性质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学生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得综合运用得实践性课程.在新得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得功能与价值.与其她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得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与解决问题、体验与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得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得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得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得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得丰富多彩得学习体验与个性化得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得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得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得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得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得指导,不包揽学生得工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对这门课程的要求和指导,旨在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一、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 实践技能培养:包括手工制作、实验操作、调研方法等;2. 创新实践:通过创意设计、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预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 学科融合: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5. 综合实践项目:开展综合实践项目,如科技展览、文化艺术展示等。

三、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1. 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 项目驱动:通过开展综合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践案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5.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四、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1. 实践成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2. 过程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 个人评价: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个人素质;4. 团队评价: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和协作能力;5. 反思评价:评估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应
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和学科知识的结合。

学校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
根据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中的纯理论知识教授,而是将实践活动融入课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大纲旨在为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关键技能,培养创新和合作精神。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他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课程内容1. 科学实践活动-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种植植物、组装简单电路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

- 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天文现象、探索自然界规律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艺术实践活动- 学习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参与戏剧表演和手工制作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和动手能力。

3. 体育实践活动- 学习基础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等,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 进行户外探险和团队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社区实践活动- 参与社区义工活动,如清洁环境、帮助老人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参观工厂、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了解社会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四、实施方法1. 组织课内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

2. 安排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科学展览、艺术节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创设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室、艺术工作室和运动场地等实践场所,提供合适的工具和材料。

五、评估方式1.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估。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范本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范本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范本一、总则为规范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制定本规定。

二、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特点,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考察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了解社会情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 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参与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和社区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3. 科技实践活动:包括科学实验、科技创新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 美育实践活动:包括艺术欣赏、书法绘画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5. 健康实践活动:包括体育活动、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

三、课程实施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和协调,各科任教师负责指导和评价。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进行分类设置,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实践活动。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评价与考核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分为两个层次:平时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 平时评价主要侧重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和态度等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3. 终结性评价采取考查、实践报告、展示等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操作和综合能力。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和考核结果将纳入学生的学籍档案,并作为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负责任人的重要依据。

五、保障措施1. 实行分类管理,设立专门的实践活动课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和职责。

2. 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素质评价水平。

3. 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场所,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4. 加强与社区、家长的合作,共同推动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六、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将视情节轻重采取以下措施:1. 轻微违规行为,给予口头警告或书面警告。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明确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总体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全面发展。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实验探究、社会实践等,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同时,学生在实践中也能够学会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和交往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和交往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合理分工合作等技能,为将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另外,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一些实用的技能,如烹饪、编织、种植等,还能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适应社会环境。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培养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通过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将对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标准要求,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可以根据标准要求,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可以根据标准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共同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落实好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是指对综合实践课程所应具备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和规范。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示例:一、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内容1. 科技创新与实践:包括科技创新思维方法、科技创新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等内容。

2. 创意与设计:包括创意思维方法、创意设计过程等内容。

3. 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包括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社会实践的参与与反思等内容。

4. 信息获取与处理:包括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信息整理和信息呈现等内容。

5. 交流与合作:包括团队合作、沟通技巧、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内容。

6. 社会责任与道德观念:包括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设计和引导学生面临实际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和实施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4. 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和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校和地区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实践、体验和探究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该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和自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5、合作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6、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标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自主管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制定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培训计划,确保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工 作坊等,满足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
加强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培 训计划和内容,确保培训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注重活动的合作性,提倡学生 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完成任务 ,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模拟法
创设生动情境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事件 ,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 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学 习的参与度和兴趣。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特定角色,模 拟实际工作中的情境,培 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础知识。
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 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
用。
注重过程与方法
01
02
03
04
重视活动的实践性,强调学生 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如观 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进
行实践活动。
强调活动的探究性,引导学生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结合学科知识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 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 中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
生活化实践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 于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跨学科整合
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 考,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 知识整合。
02
课程内容与要求
多样化主题选择
情境互动
鼓励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互 动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 ,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 学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区内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环境资源――社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景观等。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二、课程内容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展开,既要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社区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社区、了解社区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实践课程。

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教育课程。

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企业、政府机关等,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教育课程。

通过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施方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社区参观。

学生到社区参观,了解社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产业等,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访问。

学生到家庭访问,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实践。

学生到农村、工厂、企业等劳动实践,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调研。

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调研,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活动。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模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

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

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强化过程性评价
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过 程的观察和记录,及时 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 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 升。
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 指导能力,为学生提供 更优质的实践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实践与反思
引导学生在模拟实践后进 行反思和总结,提炼经验 和教训,促进知识内化和 迁移。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
01
02
03
04
合理分组
按照学生兴趣、特长等因素进 行合理分组,搭建多样化的探
究式学习平台。
明确任务与目标
为每个小组分配明确的探究任 务和目标,确保学习活动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
合作与交流
、研修和学术交流活动。
设立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研修班和访学等活动。
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不 同学校、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
经验分享和合作研究。
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探索和研究 ,支持教师申报相关课题和项
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内外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建立
加强校内资源整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实 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社会资源引入途径和方式选择

社会资源调研
了解当地社会资源情况,包括博 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企业等
,为引入社会资源提供依据。
合作协议签订
与相关社会资源单位签订合作协 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
保资源的稳定供应。
资源引入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源 引入方式,如组织学生参观、邀 请专家讲座、开展校企合作等。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 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21]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 制定日期[2022年11月1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 审核日期[]批准[师范学院院长] 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中的技能训练课程(2)课程任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是小学教育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中技能训练课程。

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

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意味这小学教师队伍中急需培养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开设,就是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教师培养的现实需要,以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为依据,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三个篇章的理论以及大量案例的安排,从教学法的方面指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施课程。

(3)课程的衔接:前导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二、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2、具备应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获取并学习与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的能力。

3、初步具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课程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教学的融合,学生应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整体规划课程的能力,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课程作评价的能力,同时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构建更契合时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的教育理念。

2、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为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3、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关爱儿童生命成长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设计按照“以课程模块为本位,案例和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课程项目为辅助”的总体设计要求,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需求,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

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

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

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1、教育学原理①大教育学原理。

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

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

时间长,空间广。

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

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xx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

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

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

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

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

?②情境教学原理。

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

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xx人际情境和“xx、智、趣”的学习情境。

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

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

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

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

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

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了简单地按顺序复现不同科目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造成知识专门化。

可以说,情境教学原理使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③探究教学原理。

传统学校教育课程是以教师“告诉”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这种教育方式所能传递的只是学问知识或者说科学知识。

而相对于科学知识还有一种体验知识。

体验知识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对象与情景时,体验知识就会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探究学习特别注重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即注重知识的体验过程。

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指定探究的步骤,形成探究的环境,为学生的的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地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学不到许多科学的“事实”,但他学会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领会了一种探究精神,并体会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

因此,本课程将体验知识纳入其中,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学问知识的能力。

并且体验知识的纳入,也将弥补传统分科课程非人性化的不足,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特质。

④活动教学原理。

人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而活动(外部活动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联接点。

因此活动教学努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

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

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

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

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

其次,xx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

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①xx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

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

所以(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

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

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

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

②xx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

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xx、信念、价值观的培养。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

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

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xx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补。

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

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

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xx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

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多元性。

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xx智能。

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

而且,这七种智能应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

(二)差异性。

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

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

(三)实践性。

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

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

(四)开发性。

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

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

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