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

合集下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

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

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一一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一一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

(完整版)(完整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完整版)(完整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2024年度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024年度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024年度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一、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2.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4. 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内容:1. 自然观察活动:通过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大自然,并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观察记录,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动手实践活动:开展一系列的手工制作、实验、游戏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义务植树和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 艺术创作活动:通过绘画、手工制作、音乐和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并了解更多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

三、活动安排:1. 自然观察活动:时间:3月至4月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树木、花草、昆虫等,记录生长变化,制作观察笔记。

2. 动手实践活动:时间:5月至6月内容:a. 家庭手工制作: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制作手工艺品,如剪纸、折纸、串珠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b. 科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凝固、植物的喷水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社区服务活动:时间:9月至10月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 艺术创作活动:时间:11月至12月内容:开展绘画、手工制作、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体验活动:时间:全年安排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并了解更多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

四、活动评估:1. 每个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了解他们的收获和困难,以及对活动的评价,以不断改进活动内容和组织方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标准范文(四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标准范文(四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标准范文一、指导思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实践,在活动中逐步养成具有基本的生活,劳动能力,观赏和辨别的能力,同学之间互相间的交往、协作能力,逐步的观察分析,采访、调查等能力,以及能初步掌握对小课题的研究、探索、实验的方法,把在各科中学到的技能,在实践中能综合运用,同时又不断增加知识,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年级基本情况: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三、活动目标: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法的变革。

4、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方法,利用网络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四、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及时间。

本学期,五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按班级为单位开展。

各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以保证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现结合我校特色教育和语文书中的资源,提供如下备选课题,各班可选择其中一个课题(班与班之间不要重复),开展相应的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

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

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课标(3篇)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课标(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综合实践教学是小学三年级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标依据《小学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本课标。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意义;(2)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操作技能和表达方式;(3)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1. 主题活动(1)科学探究:观察、实验、记录、分析;(2)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关注社会热点;(3)文化艺术:欣赏、体验、创作、表演;(4)劳动技能: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烹饪;(5)生活实践:环保、健康、安全、理财。

2. 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2)采用探究式、合作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3)结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方式(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2)结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如作品、论文、表演等;(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四、教学安排1. 教学时间:每周1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2. 教学进度:根据年级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

3. 教学组织: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如《综合实践活动》等。

2. 教学辅助材料:如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

3. 教学场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应
该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和学科知识的结合。

学校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
根据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

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小学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中的纯理论知识教授,而是将实践活动融入课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大纲旨在为2024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指导,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关键技能,培养创新和合作精神。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他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和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课程内容1. 科学实践活动-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种植植物、组装简单电路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技能。

- 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天文现象、探索自然界规律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艺术实践活动- 学习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参与戏剧表演和手工制作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和动手能力。

3. 体育实践活动- 学习基础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等,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 进行户外探险和团队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社区实践活动- 参与社区义工活动,如清洁环境、帮助老人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参观工厂、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了解社会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四、实施方法1. 组织课内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

2. 安排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科学展览、艺术节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创设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室、艺术工作室和运动场地等实践场所,提供合适的工具和材料。

五、评估方式1.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

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

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年级)
———————————————————————————————— 作者:
———————————————————————————————— 日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考察探究活动 6.我们的传统节日》_0

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考察探究活动  6.我们的传统节日》_0

综合实践活动课《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活动设计背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受西方文化的浸润,更注重西方的洋节,尤其是小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知道西方的许多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知道的却寥寥无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把“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在教材中。

教材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丰富,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主要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活动设计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几大传统节日,知道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的风俗。

2.通过搜集、交流、汇报、展示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活动准备:活动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民族传统节日传说及习俗的资料;教师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一、创设活动情境: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一首描写春节的诗,还记得吗?你们有谁能来背诵一下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大家能一起背诵吗?(生齐背)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元日也就是什么节日吗?生:春节师:对。

你回答的真棒!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日,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感受一下灿烂的民族文化。

(板书:中华传统节日)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三篇)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三篇)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立的一种课程,下面是一些关于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规定:1.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年龄特点,明确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2. 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资源,确定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体育运动、生活实践、科技实验、艺术表演等方面。

3. 课程计划: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前,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制定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详细教学计划,包括每个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具体活动项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4. 教学方法: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实地考察、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5. 教学评价: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展示、自评和同伴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6. 安全保障:在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校要注重安全保障,确保学生的身体和财产安全。

教师要对活动场所和教学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以上是关于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的一些要点,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落实。

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规定(二)实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为了管理这门课程,学校应该制定一些管理规定,以确保教学质量和顺利开展。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管理规定:1.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确保所有教师和学生都明白课程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2. 课程大纲:制定详细的课程大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要求等。

大纲要尽量具体、可操作,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引,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3_6年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3_6年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3-6年级)课程名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类型:国家课程教学材料: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莒南县十字路镇第二中心小学刘敬霞授课时间:2012年9月1日----12月30日共40课时授课对象:九年义务教育3—6年级学生授课教师:语文教师【学期课程总目标模块总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一)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课程内容标准及教学安排】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

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

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

最新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整理)

最新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整理)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一、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具体目标是:(一)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

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

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l.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三、实施建议(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1.2. 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途径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指导 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同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育计划教案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育计划教案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育计划教案一、活动背景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年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习兴趣。

本教案立足于三年级学生特点,结合课程标准,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意识。

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三、活动内容本教案包含以下六个方面:1.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主劳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社会服务: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4. 文化艺术: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 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6. 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四、活动安排1. 劳动教育:每学期安排2次,共计4课时。

2. 科学探究:每学期安排4次,共计8课时。

3. 社会服务:每学期安排2次,共计4课时。

4. 文化艺术:每学期安排2次,共计4课时。

5. 体育锻炼:每学期安排4次,共计8课时。

6. 环保教育:每学期安排2次,共计4课时。

五、活动实施1. 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教室、校园环境的打扫,培养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

2. 科学探究:开展户外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3. 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 文化艺术:举办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5. 体育锻炼:组织学生参加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6. 环保教育:开展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与同伴的互动情况。

最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最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们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社区教育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市委宣传部命名为“社区教育试点学校”以来,已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十二年的实践与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专家的热情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有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凸显学校特色。

它的确立与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1.生活理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体验理念。

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3.资源整合理念。

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WORD 格式整理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

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

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

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

“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整理)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整理)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一、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三、具体目标是:(一)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

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

一)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l.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三、实施建议(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1.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途径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指导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同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
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

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
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

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确定。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需遵循下列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

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