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东乡县教研室徐克平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
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1.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
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
“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
如此才能使听和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
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当今教育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随着知识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的快速变革,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逐渐兴起。
一、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首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潜能。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个性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共同解决问题、讨论和分享,促进知识的构建和深化。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共同探索和创造新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学生参与决策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参与教育决策。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唯一的决策者,学生被动接受和执行。
然而,现代教育认识到学生在教育决策中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评价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兴趣和需求。
这种学生参与决策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人,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师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变革的挑战。
总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趋势。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 新理念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
(二) 重新认识学生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
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
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
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达到教学目的。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意思。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和实施者,需要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教学的成功进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取得一些重要的教学效果。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意去学习语文。
教师还能够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和实际的活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
他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中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不过,虽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过分重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他们可能会过于严格地指导学生,不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主导地位产生抵触情绪,觉得自己的学习受到了限制,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下降。
这种教学模式也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他们可能会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忽视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影响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学生为主体-课堂得灵魂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得教育,也就是新课程得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得“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主角”,少数学习好得学生就是“配角”,更多得学生充其量就是陪衬得“演员”,甚至就是观众或听众得弊端,使更多得学生成为学习得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得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laVVs。
(一) 新理念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得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得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得或低效教学。
yKne6。
(二) 重新认识学生许多成功得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得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得掌握可能比较就是更快、更多。
她们得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得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得知识,学生已经了解得清清楚楚了。
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得生活经验与实践积累。
这其中就包含大量得数学活动经验,特别就是运用数学得解决问题得策略。
IC6Vm。
(三) 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得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得起点,了解学生得得准备状态,这就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得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就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得学习所必须掌握得知识与技能?学生就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得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得就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得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得点拨与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得导入来了解。
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得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得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种教学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潜力。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他们负责设计教学内容和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教学:教师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和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学习目标。
2. 合作学习: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交流思想,提高学习效果。
3. 问题导向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馈和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并与学生一起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通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成长。
以学生为主体__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
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1.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
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
“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
如此才能使听和做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
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比如阅读课以前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语言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认识与实践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认识与实践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正确理解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主要宗旨。
而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强调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只强调学习的结果,不研究学习过程和方法;只强调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不仅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更主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那么,师与生,教与学,究竟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引导”、“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他更是振聋发聩地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否则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房子”就只能是一个式样。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考虑设计教学,以激发和完善学生的内因为宗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主动探究。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侧重于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二、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教学参与意识。
要搞好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抓学生预习十分重要。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通过预习,既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在上课时能引起较大的注意,学得更有针对性、更主动积极。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当今教学模式中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义得非常清楚,即教师作为主导者,而学生则则作为主体,其他家长及师长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作为主导者,他们应该处理和控制教学会议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内容、进度的安排及课堂的纪律等,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
另外,教师要明确他们的教学目标及学习成果而并有效的给出对学生的方向指导及操作解决方案。
同时,学生作为主体,他们也有责任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做到领会教师知识的结构以及概念的完整性,尽可能多地发挥想象力,运用自身知识,努力完成作业。
另外,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和老师一起积极思考,加深自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双方同时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要充分体现企业家精神,勤奋好学,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创新,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独特性,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
只有在双方都认真尽职的情况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的效用。
综上所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相当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给出指导和操作解决方案;学生要勤奋学习,以便在教师的引导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最后的教学目标。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
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
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
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
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
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
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2 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则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应运而生。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它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的实施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
最后,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成功。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由课程信息、课程学习、学习工具、案例示范、资源库、在线测试等模块组成。
网络课程是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来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实施教学活动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克服强调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片面性。
一个网络教程,要想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则教程必须易于控制,随时可以后退或者前进,其中还要有视频教程,讲解要通俗易懂,且旁边要有文字注释,以达到快速实效的效果。
再者,一方面要根据接受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课程组织者和设计者,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设计选择媒体和相关资源、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策略、设计形成性练习;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发现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按照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设计综合实践内容的步骤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课程还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而定,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解答,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或者增添一些图文,这样也许更易于学生的理解。
同时,网络教程的模块也很重要。
第一,不能太花俏;第二,不能太复杂,要简明扼要;第三,要易于操作。
所谓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网络教程中一样可以体现。
专题学习网站是近年来人们致力于探索的、着眼于俺自主引导原则、围绕主题、网络资源、开展建构主义下的学习,同时关注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站建设形式。
通过运用网站,使学习内容主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活动网络化、学习评价多元化,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学习。
如何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如何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学生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目前被广泛倡导的教学方法,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只有教师具备了扎实的学科素养,才能够准确、清晰地传授知识点,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
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布置、优秀的教学设备和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最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还应该引导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
而教学模式的选择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一教学模式注重以教师的指导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是一种灵活多样、有益有效的教学方式。
下面就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引导,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具有专业的语文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法,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提高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学习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东乡县教研室徐克平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
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1.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的积极使用者。
我们总是看到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回答着,教师则在那里激情高昂地唱独角戏,还常常会听到教师的口头禅:“我讲过多少遍,你怎么还是不会?”“讲过多少遍”指的是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过,似乎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你怎么还是不会呢?”这是把学生当成语言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典型表现。
“讲过多少遍”并不表示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只是做了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表达意义服务,做到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结合。
如此才能使听和做
互相促进和融合,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逐步学会做一个积极的语言的使用者。
2.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
当一个学生答不出问题或者出了洋相,其他学生是嘲笑一番还是伸出援助之手?对教师的教学是不是采取协作而不是抵触的态度?有没有主动为教师提供自身信息,告诉教师自己的需要、强项和弱点,希望教师组织怎样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如果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共同管理能力,往往会产生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比如阅读课以前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语言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课堂上进行互相交流。
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先回答,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给予补充。
我发现,学生提到的问题常常恰恰是本课的重难点,有时候学生的回答也会很精彩。
他们的发言得到及时肯定,成就感有了,学习的兴趣更大了,也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3.教师要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策略。
语文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过程中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
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就有很大的随意性。
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确定专题培养目标,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学习中的策略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争取全体学生的提高。
教师要把策略培训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
针对学生出现的策略问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意义交流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完成这些交际活动的同时,既能学会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
意义,又能使自己的策略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教师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学生始终没有解决基本句子句型的内化策略,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一次或多次集中加以训练。
4.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作为着眼点,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去做的是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展现开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个性。
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创设疑问情景,强化动机,采取悬念激发的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课之后,我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欣赏荷花之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讨论得很热烈。
(2)鼓励质疑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敢于挑战权威,提出创新观点。
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问题,从这个课堂实例中,我进行了反思,觉得自己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做得太差了,恰恰是这位学生的创新个性给了我启发。
(3)催化迁移不断求新——教师不应该等待学生旧知识技能向新的迁移,或者任其自然。
催化迁移才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
例如,学生学习定语从句一段时间以后,我就随时补充,进行点拨,引导学
生掌握句型结构,并把这种旧的结构运用到句中去,逐步形成识别组合从句的技能,对他们今后独立学习有较大的帮助。
(4)发散思维提倡多变——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寻求变异,以达到扩展和深化的目的。
例如在教完某一成语后,我给学生留的作业之一是给一幅幽默图片配上文字说明。
这样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可以说既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体会了幽默,又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关键要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不是图书馆阅览室,这里所进行的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不是随意选择的自学活动。
如果没有教师的协调、促进和指导,学生的主体性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主体性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并不等于学生有无限制的选择自由。
例如,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时,学生只有做什么和怎样做好它的自由,而没有不做它的自由。
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后盾。
1.鼓励学生为自己确立学习目标。
学生有了目标并落实到每堂课的学习中就有了不断奋进的动力。
调查研究发现,影响语文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它占14%。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例如,在学习复句时,我要求学习较差的学生懂得意思,能从材料中把它找出来,可以做替换练习就行了;对于一般学生,我要求他们理解意义,会造句,能表达;对于
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找出相同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并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对于那些学习很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既进行句型转换又说出包含结构的短文,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内容。
以上这些,学生自由选择,如果上课来不及做,就作为家庭作业。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习到新东西。
3.创造积极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
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
因此,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的学生踊跃发言,即使答错了,也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因为别的学生没有举手),答对的学生则分析他们思维的高明之处,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欣赏。
课堂活动中减少强制性的规定,尽量多给学生一点选择,学生就能在比较宽松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参加活动,尽量发挥出水平。
4.尽量用学生学过的语言进行教学。
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既有语言交流的愿望又学到很多实际有用的语言,独立表达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把语言学习和交际任务结合起来。
在学习词汇时以短语为最小单位,尽量通过对话、故事等形式的教学,在话语的层面上介绍语言。
在学习语法时,和交际任务结合起来。
语法形式被用来完成交际任务,
语法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体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我认为主要就是表现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最终走上自我教育的“我会学”的路子。
总之,我们提倡学生主体,并不排斥教师指导,两者相互为用。
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因教师的指导而发挥更好的积极性作用,学习上不走弯路;从教师方面说,可以教学相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