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23.核舟记学习目标——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看简介魏学咿(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

明末散文家,著有《茅檐集》(8卷),但《核舟记》未收录,却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早期的微雕艺术代表魏学咿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刻。

当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3.关于体裁“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课文采用什么结构方式来介绍“核舟”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作者是怎样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的?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象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

《核舟记》导学案优秀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优秀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核舟记》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重难点1.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前置预习⒈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文言虚字的用法。

课堂流程环节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学习目标2分钟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二自主学习2独学10分钟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2.重点字词: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启窗而观:启,翻开。

而,顺承关系石青糁〔sǎn 〕之:之,代词,代字迹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者,……的人东坡右手执卷端:执,拿绝类弥勒:绝类,极像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属,类似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倚,倚靠。

衡,同“横〞。

假设啸呼状:假设,好似。

状,形状,样子。

假设听茶声然:然,……的样子3.把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⑴罔不因势象形。

译句:学生自己做,检测学生的自学预习情况组长组织检查,纠错,落实17 猫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比照的写法。

2、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世原那么。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任务1、学习并掌握8个词语读音和意思:污涩、怂恿、婢女、蜷伏、惩戒、怅然、诅骂、红绫2、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第一、二局部,了解第一、二只猫的故事,体会作者对第一、二只猫的感情。

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学生说一说自己喜不喜欢猫,为什么?【知识链接】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明审核人:李秀荣名言警句 :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亚里士多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23 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鱼()奇()诎右臂支船()2、解释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2 )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 )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合作探究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四、布置习题: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和参考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和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研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精湛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能以径寸之木(3)为宫室、器皿、人物(4)罔不因势象形(5)尝贻余核舟一(6)盖大苏泛赤壁云(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8)高可二黍许(9)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0)其两膝相比者(11)如有所语(12)绝类弥勒(13)矫首昂视(14)船背稍夷(15)钩画了了(1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嘻,技亦灵怪矣哉!二、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找出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三、分析课文:1、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2、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四、研读课文:1、研读课文第1段,想一想:本段从哪三个方面来介绍雕刻者技艺的高超?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找出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小而表现范围广的句子:说明构思精巧、技术高超的句子:2、研读课文第2段,想一想:本段为什么要介绍核舟的尺寸?3、研读课文第3段,想一想:(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头的三个人物的?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2)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人物此时此地什么样的心态?4、研读课文第4段,想一想:(1)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2)“舟尾横卧一楫”,暗示小舟处于什么状态?5、研读课文第5段,想一想:这段文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6、研读课文第6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五、整体研读从全文看,雕刻者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六、小结本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核舟记》导学案2(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2(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1 答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yī)器皿(mǐn)罔(wǎng)贻(yí)八分有奇(jī)轩( xuān)箬( ruò)糁(sǎn)髯(rán )衣褶( zhě)袒(tǎn)诎(qū)2、《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3、重要词语解释:明有奇巧人(特别手巧)罔不因势象形(无不)石青糁之(涂)其两膝相比者(靠近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珠可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如“历历在目”)其船背稍夷(平“化险为夷”的“夷”为“平安”)钩画了了(清清楚楚今有“清晰明了”)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4、古今异义词:可古义:大约许古义:左右今义:许可、可能今义:表许可尝古义:曾经曾古义:竟然,还今义:尝试、品尝今义:曾经5.一词多义为:①制,做。

“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②是。

“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曰:①叫做。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

“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

“明有奇巧人”。

②jī,零数,余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①动词,表存在。

“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

“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

“其人视端容寂”。

(三)1、核舟奇巧(灵怪)2、<一>、(1)概述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奇巧),点出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总说)<二>、(2--5)具体介绍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分说)<三>、(6)在总述核舟概貌的基础上赞美,点名中心(总说)(四)、1、由主到次,以空间方位为序。

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核舟记》表格式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第11课】

《核舟记》表格式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第11课】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但是。

①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动词,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动词,是
③ 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动词,雕刻

①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人
②其两膝相比者:……的(两膝)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⑧其两膝相比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⑨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倒装句,数词后置
⑩细若蚊足:倒装句,状语后置
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倒装句,定语后置
教学反思
课题
《核舟记》(二)
主备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序号
学习目标
1.字字对译,整体翻译文章;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
④石青糁之:代词,代指刻字的凹处。
⑤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代指竖起的左膝。

①其两膝相比者:代词,他们的。
②而竖其左膝:代词,他的,指佛印的。
③其人视端容寂:代词,那,那个。
④则题名其上:代词,指船底。
⑤其色墨;其色丹:代词,它的,指字的。
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代词,指代船。

①启窗而观:表承接。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
二、生僻字注音:
罔wǎng贻yí黍shǔ箬ruò糁sǎn髯rán褶zhě诎qū髻jì戌xū篆zhuàn
三、重点词语解释:
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3、【为】做。这里指雕刻。

核舟记导学案学生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学生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学生版及答案《核舟记》导学案一、基本情况1. 本文作者是谁?《核舟记》的作者是鲁迅。

2. 《核舟记》是在什么时候发表的?《核舟记》于1932年发表在《新小说》杂志上。

二、文本理解1. 核舟何意?请解释。

核舟是指用星期波斯王子奥斯曼,通过他的故事,说明君主政治对人民的残害。

2. 文中提到的猫、鼠和轻舟又代表着什么?猫代表统治者、鼠代表被统治者、轻舟则象征着灯籠法。

三、文本分析1. 鲁迅通过《核舟记》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鲁迅通过《核舟记》揭示了封建统治下人民受到的压迫和残酷。

2. 你认为文章中所揭示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存在?可以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情况对比,探讨并反思。

1. 你如何理解文中提到的“至简至少”?这种态度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2. 你认为人民在现代社会中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导学案回答:一、基本情况1. 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核舟记》于1932年8月在《新小说》第19期上以《奥斯曼》为题发表。

二、文本理解1. 核舟是指星期波斯王子奥斯曼手中的核舟,象征着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害。

2. 猫代表统治者,鼠代表被统治者,轻舟象征着灯籠法的宣传。

三、文本分析1. 鲁迅通过《核舟记》反映了封建统治下人民遭受的压迫和不公,并呼吁国家应该实行变革政治体制,关心人民福祉。

2. 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许多类似的问题,例如部分地区的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等,因此我们要警惕并努力改善现状。

1. “至简至少”意味着追求简单的生活和至少的需求,这种态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有的资源,控制消费欲望,拒绝奢华生活。

2. 在现代社会,人民应当积极参与政治,保护自己的权益,倡导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让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和权利。

通过对《核舟记》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更能够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成为有担当的青年一代。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一、基础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头到尾长度八分多一点,高度两分左右。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核舟记(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核舟记(含答案)

11 核舟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一、基础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3、通假字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5、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7、积累文中倒装句(1)尝贻余核舟一(2)又用篆章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初读课文,将文章第3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23、核舟记学案答案

23、核舟记学案答案

23、核舟记班级姓名学号一、明确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罔.不(wǎnɡ)轩敞..(xuānchǎnɡ)峨.冠(éɡuān)衣褶.(zhě)矫.首(jiǎo)椎髻..(zhuījì)壬戌..(rén xū)贻.(yí)箬篷(ru? pénɡ)黍.(shǔ)糁.(sǎn )多髯.(rán)篆.章(zhuàn)楫.(jí)八分有奇..(y?ujī)诎.右臂(qū)2、文学常识《核舟记》的作者是朝的,它选自一书,书的编者是朝的。

明魏学洢《虞初新志》清张潮3、解释下列词语: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罔不..(无不、全都)因.势象.形(顺着、就着)(模拟,这里指雕刻。

)尝贻.余核舟一(赠)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八分有.奇(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高可.二黍许.(大约)(上下)如有所语.(说话)其两膝相比.者(靠近)绝类..弥勒(极像)矫.首昂视(举)不属..(不相类似)诎.右臂(弯曲)衡.木(同“横”)珠可历历..数(分明可数的样子)若.听茶声然.(好像……的样子)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曾.不盈.寸(竟然)(满)王毅叔远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盖简.桃核修狭..者(挑选)(长而窄)4、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2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2

《核舟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学习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 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练的诵读课文;二、 学习重难点:三、 知识链接: 四、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 ) 器皿( )罔( )贻() 八分有奇( )( )轩()箬()糁()髯(…)衣褶()袒()诎()(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_代作家 _________________ 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 ______________ 编选到《虞初新志》, 《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2•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 (1)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人( ) 石青糁之 ( ) 钩画了了 ()(3) 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 )5) —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罔不因势象形 ( 其两膝相比者(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左手倚一衡木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古义: ________________ 许V<今义: _______________r古义: ________________比4,今义: _______________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中轩敞者为舱 通计一舟,为人五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1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1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1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第 2 页 共 9 页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13.《核舟记》导学案主备人 詹志忠 复备人 授课时间 审核人:授课人 班别 小组 学生姓名课题:《核舟记》魏学伊 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课时:2课时一、目标导学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二、自主预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 ) 器皿.( ) 罔.( ) 贻.( ) 八分有.奇( )轩.( )箬.( )糁.( ) 髯.( ) 衣褶.( ) 袒.( ) 诎.( )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 代作家 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 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

2.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1)重要词语解释:明有奇巧..人( ) 罔不..因势象形 ( ) 石青糁.之 ( ) 其两膝相比.者 ( ) 钩画了了..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通假字:长约八分有奇( ) 左手倚一衡木 ( ) 诎右臂支船 (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4)古今异义词: 古义: 古义:可 许今义: 今义:古义: 古义: 尝 比今义: 今义:(5)一词多义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核舟记》学案练习及答案

《核舟记》学案练习及答案

版本苏教版课题《核舟记》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学习重点:1、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见教参P2102、重点字词。

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启.窗而观:打开,顺承关系石青糁(sǎn )之.:代词,代字迹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的人东坡右手执.卷端:拿绝类..弥勒:极像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类似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倚,倚靠。

衡,同“横”。

若.啸呼状.:若,好像。

状,形状,样子。

若听茶声然.:……的样子其船背稍夷.:平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

曾,尚,还。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

为,动词,刻。

3、全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请为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略4、文中介绍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并据此归纳。

)中轩敞者为舱,船头坐三人,舟尾横卧一楫。

5、课文分述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

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先主后次,先中间后两边,不仅显示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结构上对称的美,也使文章在结构谨严之中,产生了很强的层次感。

(二)达标测评: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作用见教参P2042细读两篇短文,找出课文有“为”字的句子,整理在下面,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23、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23.《核舟记》导学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主备人:李明审核人:李秀荣名言警句 :艺术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现事物的内在意义.—亚里士多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

,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

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二年级语文学科24课《核舟记》导学案班级姓名执笔人:郭文审核初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作者、作品简介:《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2、朗读课文并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篆.章()矫.()衣褶.()诎.()楫.()椎髻..()壬戌..()虞.山()3、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粗通文意。

二、学习研讨1、范读,学生听读、自由读、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

需重点掌握的词语: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 12.如有所语.()2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 ()15.矫.首昂视 (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 ( )23.长曾.不盈.寸()()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5、按要求填空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1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5、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6、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3超。

17、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18、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的神态看出来。

6、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巩固延伸东坡画扇(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

”须臾扇至。

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

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逾:走出。

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2)适.父死(3)至懊恨不胜而去.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B、非故负之也(故意)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D、即以付之曰(把)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4.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轼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表现了他怎样的为人?一课一得1业:家业。

适:正好。

去:离开。

2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卖。

3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译文东坡到钱塘就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绫绢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我父亲刚刚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

”东坡凝视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

”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

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

”那人流泪拿扇边答谢苏东坡边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欣赏喜欢苏东坡的人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

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

这篇文章表现了苏东坡为证宽和.为人仁厚。

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也是大画家,大书法家。

他尤其喜欢画枯木竹石,书法则自成一家。

东坡画扇这则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苏东坡书画在当时的影响,而且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他为政的宽和,为人的仁厚。

东坡画扇比喻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一)、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词51、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贻:古义:赠。

今义:贻误,贻害)2、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许:古义:左右。

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

(矫:古义:举。

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

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古义:挑选。

今义:简单。

)(三)、词类活用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4、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5、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为.字共三十有四)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6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告诉(此中人语.云)13、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14: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5、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二、课文内容理解1、整体感知: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3、文章结构: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

4、本文写作特色: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7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