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源诸诠集都序

合集下载

8_9世纪流传于吐蕃的禅宗派别考_兼论宁玛派与禅宗的思想渊源

8_9世纪流传于吐蕃的禅宗派别考_兼论宁玛派与禅宗的思想渊源
∼ “心但无心无思 ,犹如明镜” , λ 等等 , 强调百物不思 , 这正是慧能所反对的 “ : 若百物不思 ,念尽除却 ,一念 ( 坛经》 断即死 ,别处受生 。 ” 《 第 17 节 ) 依照他的观 点 ,人的前念 、 今念 、 后念 ,念念相续 ,不曾断绝 ,这是 一种自然的本来状况 ,如果认为地强行将其卡断 ,便
视 。但慧能的南宗已转向主要以 《金刚经》 为依凭 。 慧能在拜见五祖弘忍之前 “忽见一客读 , 《金刚经》 , ( 坛经》 惠能一闻 ,心明便悟” 。《 第 2 节) 他自己在后 来的传法过程中也劝人习修此经 “ : 善知识 ! 若欲入 甚深法界 、 入般若三昧者 , 直修般若波罗蜜行 , 但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 即得见性 , 入般若三昧 。 ” ( 坛经》 《 第 28 节) 所以从所尊奉的经典上来看 ,摩诃 衍在吐蕃所传播的当是北宗禅 。 从思想内容上看 , 吐蕃僧诤中印度僧人的第一 ζ λ 个问题就是 “ : 今看心 , 除习气 , 出何经文 ?” 印度僧 人对这个问题如此重视 , 据此判断这是摩诃衍在吐 蕃宣传的一个重要观点 。不仅在开篇 “看心” , 这个 问题后来还被再次提及 , 摩诃衍在自己上给吐蕃赞 { λ 普的奏章中也有这样的陈述 “ : 其习禅者令看心” 。 “看心” 是北宗禅的一个重要修习方法 , 北宗禅的创
73
期) ,等等 。但是 , 学者们在论及传入吐蕃的禅宗时 往往对 “禅宗” 这一提法以一种较为笼统的姿态对 待 ,或者认为当时传入吐蕃的禅宗派别就是摩诃衍 代表的派别 ,这都是值得商榷的 。由这个问题还会 引发另外一个问题 : 宁玛派中的禅宗思想究竟源自 禅宗的何门何派 ? 根据各种资料分析 ,8 到 9 世纪 传入吐蕃的禅宗派别可以确定的有净众 、 保唐宗 ; 北 宗 ; 南宗 。 净众 、 保唐禅是形成于西蜀的一个禅宗派别 。 这一派肇始于智诜 ( 609~702 年) 。宗密 《禅源诸诠 集都序》 把当时的各种禅宗流派分为十宗 ,又统为三

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思想, 哲学, 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

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序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

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凸现着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了它对禅宗爱好者的持久魅力。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禅宗以其特殊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这种研究,正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禅宗研究以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为主。

敦煌佛教文献的发现,历史学理论与传统的文献考据结合,使禅宗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如胡适即是以文献学的、历史学的视角研究禅宗,他的《楞伽宗考》、《荷泽大师神会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自成一家之说,具有开创意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了禅宗研究的方向。

1949年以后,人们常用哲学的方法论述禅宗历史、思想,侧重于揭示禅宗的思想价值。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领域出现了相当活跃的景象,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撰写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其一,采取以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等。

其二,采取文献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如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话录》(中华书局,1996年),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李申、方广錩《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

其三,采取思想史方法进行研究。

如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吴立民、徐荪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等。

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

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

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禅思想吴言生内容提要:“即心即佛”是大乘经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禅宗内部普遍流行的思想。

在禅宗史上,马祖道一大师由于标举“即心即佛”而使得“即心即佛”进一步为禅门所重,引起了禅宗对其意义的长期探讨与追寻。

在马祖禅思想中,与“即心即佛”相联系的“非心非佛”,也同样引起了禅宗的高度重视。

本文通过对禅宗典籍中有关“即心即佛”的资料进行梳理,以期对宗门对“即心即佛”的禅体验作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力图将“即心即佛”放在禅宗语境中予以审视,以禅宗文献的自身来“说明”其意义,以禅说禅。

关键词:马祖道一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见性成佛破除执著作者简介:吴言生,陕西师范大学佛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禅学》主编一“即心即佛”的思想溯源1.大乘经典《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六十华严》卷十)《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马祖开示时称引《楞伽经》的这两句经文,见《景德传灯录》卷六。

圆悟克勤评论道:“‘马大师尝举《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乃云:‘诸人要识佛语心么?只尔如今语便是心,心便是佛,故云佛语心乃是宗也。

此宗无门乃是法门,古人太煞老婆,拖泥涉水。

若一举便透,犹较些子。

或穷研义理,卒摸索不著。

”’(《圆悟录》卷十五,参《圆悟录》卷十六、《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指出这两句出自《楞伽经》的,则有《碧岩录》卷二、《无门关序》、《宗镜录序》、《宗镜录》卷一、卷五十七、卷八十三、卷一百,《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等。

2.唐前禅者2—1.傅翕小b王铭》:“慕道真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

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

执空滞寂,于此漂沉。

”(《善慧大士录》卷四《心。

王铭》,《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联灯会要》卷三十,《五灯会元》卷二,《禅门诸祖师偈颂》下之上,《居士分灯录》卷上)2—2.宝誌《大乘赞》:“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珍贵的禅宗史书——读武汉大学吕有祥教授点校的《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珍贵的禅宗史书——读武汉大学吕有祥教授点校的《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

收稿日期:2023-06-14作者简介:刘晓(1988 ㊀),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编审㊂珍贵的禅宗史书读武汉大学吕有祥教授点校的‘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刘㊀晓(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河南郑州㊀450000)摘㊀要:‘僧宝正续传“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相继辑录了从北宋末年到明末清初,前后近600年重要禅师的言行资料,弥补了以往灯录传记的缺失与不足,承续了‘禅林僧宝传“,有其特有的风格和重要的史料价值㊂‘僧宝正续传“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的整理出版为学术界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以期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㊂关键词:‘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禅师;灯录;史料价值中图分类号:G25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7-0136-031㊀学术背景㊀㊀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㊁传承好㊁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㊁弘扬民族精神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㊂㊀㊀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合刊本,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21年12月出版,2023年5月‘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一等奖㊂‘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的点校出版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㊂中州古籍出版社是专业从事古籍整理及学术著作出版的地方出版社,建社以来出版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及古籍整理图书㊂由中州古籍出版社策划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㊁中国佛教史著名专家杨曾文教授及黄夏年教授主编的‘中国禅宗典籍丛刊“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多部,其中‘禅源诸诠集都序“‘大慧书“‘马祖语录“‘禅林僧宝传“‘正法眼藏“等,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好评㊂‘正法眼藏“(上下册)荣获 2016年全国优秀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㊂㊀㊀禅宗,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古代印度的菩提达摩为第一世初祖㊂禅宗的名称开始于唐朝㊂初祖菩提达摩传承衣钵至第二世慧可,慧可传承衣钵至第三世僧璨,僧璨传承衣钵至第四世道信,道信传承衣钵至第五世弘忍禅师门下,后分成北方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说和南方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说两个宗派㊂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北方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说宗派逐渐走向式微,而南方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说逐渐盛行㊂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最典型㊁流传最广㊁影响最深远的佛教流派,对宋明理学的产生㊁发展㊁成熟具有重要影响㊂‘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不晓得禅宗答应能否两字,却便道: 洒家记得㊂ 明徐渭‘次苏长公雪“诗之一: 翩如巾舞玉人纤,皎似禅宗戒律严㊂ 禅宗虽然自称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 ,但实际上记述历代禅师言行且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比其他佛教流派多,卷帙浩繁,体裁各异,有单人专集,有多人合集,有大型语录集(如各种‘传灯录“)等㊂在浩繁的禅宗文献资料中,‘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承续‘禅林僧宝传“,有其特有的风格和较高的史料价值㊂631第43卷第7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年7月2㊀基础文献补缺漏㊀㊀武汉大学吕有祥教授常年从事中国佛学教学与研究,校注译释多部佛教典籍,已出版的‘古尊宿语录“‘出三藏记集“‘佛说本生经“‘大慧书“‘禅林僧宝传“等被学术界广泛参阅利用㊂吕有祥教授还参与了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藏经㊃续编“的点校工作,独立承担了‘中华大典㊃哲学典㊃佛教哲学卷“‘中华大典㊃宗教典㊃佛教义理卷“的编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佛教典籍整理经验㊂㊀㊀吕有祥教授点校的‘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点校精当,注释言简意赅,对两书重要的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整理,重新整理了两书目录,介绍了两书作者和内容价值,书后辑录的古今有关评论的文献资料,如:清超永编的‘五灯全书“卷第七十三‘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五世随录广润巨灵自融禅师“,清潘耒的‘遂初堂别集“卷二‘广润巨灵禅师塔铭“,陈垣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六‘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㊂㊀㊀‘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以收录在‘卍续藏经“中的版本为底本,对原书疑有衍㊁脱及误刻字㊁通假字㊁异体字均作了校勘记,对书中的生僻字和部分名词作了适当注释[2]㊂对现存‘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进行整理,虽然以禅宗史为主,但文献中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包括社会㊁人文及禅僧与朝野儒者士大夫的交往㊁儒佛的交流等,为读者了解禅宗史提供了便利㊂因此,两书的校注出版为佛学研究者和佛教爱好者提供了可靠㊁方便利用的文本㊂3㊀内容丰富记述全㊀㊀宋代禅师觉范惠洪为补以往灯录很少记述禅僧事迹之缺,创新编撰‘禅林僧宝传“,独具风格,自成一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记言与记事兼顾㊂以往的僧传着重记述高僧的生平行事而略于记述语录,灯录则着重于记述禅僧机缘语句而略于记述生平行事[3]㊂‘僧宝正续传“记言与记事并重, 既载其语言,则当兼记其行事 ,较完整地记载了禅师的思想言行,充分展现了禅师的面貌风骨㊂二是对禅师言行的记述篇幅相对平衡㊂点校本‘僧宝正续传“卷二宝峰文准㊁卷四圆悟克勤禅师㊁卷六径山宗杲禅师等禅师的言行有4~5页,其他禅师的语录有2~3页,相对平衡,而灯录对言行的记录偏轻偏重,有的内容较多,有的内容较少㊂三是 依仿史传,各为赞辞 [4]㊂两书仿照‘史记“‘高僧传“‘续高僧传“的方式,在人物传记后作一简要评语,对传主进行评价㊂评语既有助于加深对传主的认识,也能展现作者的见识与境界㊂四是时序为主,兼顾平衡㊂在人物的编排顺序方面,以往灯录按禅门法脉相续之次第编列,而‘禅林僧宝传“则以时序为主,兼顾同派禅僧,相对集中㊂‘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与‘禅林僧宝传“一脉相承,为学者了解禅师思想言行提供了较全面的史料㊂4㊀史料内容属上乘㊀㊀‘僧宝正续传“和‘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相继辑录了从北宋末年到明末清初重要禅师的言行资料,弥补了以往灯录传记的缺失与不足㊂4.1㊀‘僧宝正续传“的相关情况㊀㊀‘僧宝正续传“7卷,南宋禅师祖琇(生卒年不详,大约在南宋初期绍兴至隆兴年间)为补续‘禅林僧宝传“而编撰㊂‘禅林僧宝传“收录81人传记,始于唐末曹山本寂禅师(840 901),迄于北宋末黄龙惟清禅师(? 1117),少数是唐末五代禅僧,多数是北宋禅僧㊂‘僧宝正续传“辑录的禅师传记,按生卒年记载,最早为卒于北宋末年的圆通旻禅师(1046 1114),最晚为卒于南宋初期的径山宗杲禅师(1089 1163)㊂‘僧宝正续传“辑录两宋百年间的禅师,是对惠洪‘禅林僧宝传“的补续[5]㊂该书初写于1159年以前,由于寄给正贤禅师(? 1159)审阅,后增入正贤㊁宗杲㊁道震的传记,全书的完成应在宗杲禅师卒后,即1163年后㊂㊀㊀‘僧宝正续传“共收录30人传记㊂前六卷收录南岳下十二世至十五世临济宗禅师27人传记㊁青原下十二世曹洞宗禅师一人传记;第七卷收录2人传记,作者得之于无尽藏 异书 ,视之为唐末传奇僧人,故 特撰次之 ;卷末附 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 ,驳斥觉范的古塔主有 三失 的言论,为古塔主辩解㊂4.2㊀‘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的相关情况㊀㊀‘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15卷,清代自融(1615 1691)鉴于明清灯录迭出,但 其文不一且繁 , 参差疑滞,似又莫能释而定之 ,为正本勘误,自融历经20余年, 采考宋建炎以至明末五百岁尊宿不可唐捐之实录 ,弟子性磊加以拾遗补辑而成㊂关于‘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所收录南宋㊁元㊁明三代禅师的人数,自融在‘南宋元明僧宝传序“中称97人㊂性磊在‘南宋元明僧宝传后叙“中说,自融所集者53人,磊所补者41人,合为94人㊂㊀(下转第140页)731刘晓:珍贵的禅宗史书㊀方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即 叶子 的出现㊂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提道: 古书皆卷,至唐始为叶子㊂ [8]人们开始认识到装帧方式与文献的内容与功能相适应的重要性,旋风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作诗工具书的使用需求而产生的,是书籍从 卷子 向 册子 转变的过渡时期,开启了册页装的先河,是卷轴装向蝴蝶装㊁包背装转变的基础㊂旋风装的外表虽然仍未脱离卷轴的形式,但改变了收卷方向,转变为翻阅式阅读㊂旋风装的第一页全幅粘在底纸上,次页紧挨左侧粘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次页翻开阅读完背面后第三页又紧挨粘贴,使阅读具有连续性㊂这种活页的设计方式对于后世的双面书写册页书籍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旋风装作为册页装的最初形式,是我国书籍装帧方式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步㊂4㊀结语㊀㊀装帧方式的变化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在唐代诗歌兴盛的情况下,卷轴装与书籍的使用产生矛盾,唐代诗歌兴盛使文人对类书和韵书的使用更加频繁,旋风装的出现满足了唐代作诗时对书籍翻检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㊂旋风装作为我国古籍装帧方式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出现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卷轴装形制从唐代起开始向积叶成册 演变;阅读方式开始由单页 展开式 向多页面 翻阅式 转变[9]㊂参考文献:[1]㊀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1.[2]㊀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5.[3]㊀刘鹏宇.唐代图书形制发展研究[J].兰台世界,2013(23):135-135.[4]㊀欧阳修.归田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42.[5]㊀张邦基.墨庄漫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98.[6]㊀王恽.玉堂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68.[7]㊀钱曾.读书敏求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83.[8]㊀程大昌.演繁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272.[9]㊀叶筠筠.梵夹装对中国册叶装书籍形制的影响[J].装饰,2009(1):95-97.(编校:孙新梅)(上接第137页)㊀这是因为卷二 祖㊁奇二首座 二人合传,卷十 楚石㊁愚庵㊁梦堂三禅师 三人合传,所以比自融说的97人少了3人㊂准确地说,‘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有94篇,收录97人㊂如果加上最后 拾遗 中的一人,全书收录98人传记㊂在该书收录的98人中,南岳下十五世至三十三世共十九代临济宗尊宿87人,青原下十三世至三十五世共二十三代曹洞宗尊宿11人,其中宋朝禅僧45人,元朝禅僧15人,明朝禅僧38人㊂所收禅僧起自佛灯守珣(? 1134)㊁真际德止(1100 1155),迄于博山元来(1575 1630)㊁天童圆悟(1566 1642)㊁雪峤圆信(1571 1647)㊂从序记可以看出,‘南宋元明僧宝传“大概成书初刊于1664年,再刻于1677年,重刻于1685年㊂5㊀结语㊀㊀‘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两书承续衔接,辑录宋末到明末清初近600年120余名重要禅师的言行,是考察和研究禅宗历史和思想的宝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㊂陈垣先生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将‘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列为主要佛教史书之一,对其名目㊁异名㊁著者的履历㊁卷数的异同㊁版本源流㊁内容体制及历史上有关的其他问题等,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引经据典,加以考辨分析,同时言及祖琇的‘僧宝正续传“及其他撰述[6]㊂‘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㊁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㊂ [7]‘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仅见于20世纪初日本刊行的‘卍续藏经“,未见单行本流传㊂因此,两书的点校整理出版为学术界研究中国佛教史㊁中国禅宗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㊂参考文献:[1][7]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EB/OL].[2023-05-04].ht-tps:///s?id=1729809137117220239&wfr=spider&for=pc.[2][3][5]㊀祖琇,自融,性磊.僧宝正续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M].吕有祥,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1:1-11.[4]㊀慧洪.禅林僧宝传[M].吕有祥,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11.[6]㊀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8-159.(编校:孙新梅)041张惠:从唐诗兴盛看装帧方式的演变。

禅宗永嘉集序

禅宗永嘉集序

禅宗永嘉集序 唐庆州刺史魏静述闻夫。

慧门广辟。

理绝色相之端。

觉路遥登。

迹晦名言之表。

悲夫。

能仁示现。

应化无方。

开妙典于三乘。

畅真诠于八部。

所以发挥至赜。

悬梵景于昏衢。

光阐大猷。

泛禅波于欲浪。

是以金棺揜耀。

玉毫收彩。

孤标灵鹫之英。

独负成麟之业者。

其唯大师欤。

大师俗姓戴氏。

永嘉人也。

少挺生知。

学不加思。

幼则游心三藏。

长则通志大乘。

三业精勤。

偏弘禅观。

境智俱寂。

定慧双融。

遂使尘静昏衢。

波澄玄海。

心珠道种。

莹七净以交辉。

戒月悲花。

耿三空而列耀。

加复霜松洁操。

水月虚襟。

布衣蔬食。

忘身为法。

愍伤含识。

物物斯安。

观念相续。

心心靡间。

始终抗节。

金石方坚。

浅深心要。

贯花惭洁。

神彻言表。

理契寰中。

曲己推人。

顺凡同圣。

则不起灭定而秉护四仪。

名重当时道扇方外。

三吴硕学辐辏禅阶。

八表高人风趋理窟。

静往因薄宦。

亲承接足。

恨未尽于方寸。

俄赴京畿。

自尔已来。

幽冥遽隔。

永慨玄眸。

积翳忽丧金錍。

欲海洪涛。

遄沈智楫。

遗文尚在。

龛室寂寥。

呜呼哀哉。

痛缠心腑。

所嗟一方眼灭。

七众何依。

德音无闻。

远增凄感。

大师在生。

凡所宣纪。

总有十篇。

集为一卷。

庶同归郢悟者。

得意忘言耳。

今略纪斯文。

多有谬误。

用俟明哲。

非者正之禅宗永嘉集 唐慎水沙门玄觉撰大章分为十门。

慕道志仪第一。

夫欲修道。

先须立志。

及事师仪则。

彰乎轨训。

故标第一。

慕道仪式。

戒憍奢意第二。

初虽立志修道。

善识轨仪。

若三业憍奢。

妄心扰动。

何能得定。

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净修三业第三。

前戒憍奢。

略标纲要。

今子细检责。

令粗过不生。

故次第三明净修三业。

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颂第四。

前已检责身口。

令粗过不生。

次须入门。

修道渐次。

不出定慧。

五种起心。

六种料简。

故次第四。

明奢摩他颂也。

毗婆舍那颂第五。

非戒不禅。

非禅不慧。

上既修定。

定久慧明。

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颂也。

优毕叉颂第六。

偏修于定。

定久则沈。

偏学于慧。

慧多心动。

故次第六明优毕叉颂。

等于定慧。

令不沈动。

使定慧均等。

舍于二边。

三乘渐次第七。

定慧既均。

则寂而常照。

禅源诸诠集都序__分析

禅源诸诠集都序__分析

《禅源诸诠集都序》分析
一、背景概述
自达摩开宗以来,因为当机施教的方便不同,在不立文字、离言绝虑的教法上,也分出许多的派别。

后人按方法不同,把它们分为五家七派(或分灯禅)。

宗密禅师在本文中谓禅宗可分为三: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

本序对“禅”的内涵的解析以及对时期禅宗的“三宗”的划分,有颇分精辟的说明,对后代禅宗研究影响甚大。

二、主要内容
1、息妄修心宗(有)———蜜意依情说相教———看心说
其修行方法的重心在于“背境观心,息灭妄念”,这里还特别列举了神秀禅师的话“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中的观点,所谓“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

同时也把天台宗“二十五方便”的内容作为“趣入禅境方便”。

2、泯绝无寄宗(空)———密意破相显性教———息心说
这里已经把“息心”的含义诠释得非常清楚了,所谓“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心既不有”或“心无所寄”。

并且把具有这一禅法特色的宗派“石头、牛头下至径山”也指出来。

3、直显心性宗(中道) ———显示真心即性教———离二边说
诸法都是以真性为基础而成立的,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的。

这里指的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禅法,“一念不生”即离诸分别执著,有相无相,是善是恶,一概不执;然内心是了了分明的“灵知不昧”,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有洪州宗与荷泽宗二家。

三、拟讨论问题
1、以什么标准进行的划分?。

禅宗思想的科学解读

禅宗思想的科学解读
《五灯》:217
禅宗公案举例
昔有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轨则,有 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晚间见老宿外归, 遂去问讯。老宿怪讶,遂问童子曰:“阿谁教 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唤其僧来, 问:“上座傍家行脚,是甚么心行?这童子养 来二三年了,幸自可怜生,谁教上座教坏伊。 快束装起去。”黄昏雨淋淋地,被赶出。
落浦《浮沤歌》状“量子泡沫”
秋天雨滴庭中水,水中漂漂见沤起。 前者已灭后者生,前后相续何穷已。 本因雨滴水成沤,还缘风激沤归水。 不知沤水性无殊,随他转变将为异。 外明莹,内含虚,内外玲珑若宝珠。 正在澄波看似有,及乎动著又如无。 有无动静事难明,无相之中有相形。 只知沤向水中出,岂知水不从沤生。 权将沤体况余身,五蕴虚攒假立人。 解达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
《都序》论主观依赖性
《禅源诸诠集都序》还有:“心境互 依,空而似有故也。且心不孤起,讬境 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现。心空即境 谢,境灭即心空。未有无境之心,曾无 无心之境。如梦见物,似能见所见之殊, 其实同一虚妄,都无所有。诸识诸境, 亦复如是。以皆假讬众缘,无自性故,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量子场论引入时空量子化的概念, 从而可以解释真空中物质粒子生生灭灭 的过程。由于量子的不确定性,粒子可 以从“无”中而生,格里宾: “如果说 在足够短的时间之内,粒子的可用能量
具有内禀的不确定性,… ,那么就没有
理由阻止整车的粒子“无中生有”地出 现,随后又相互复合而消失。”
物质存在性的禅宗观点
主要源自佛教的般若性空观,其代 表思想主要反映在《肇论》之中。特别 是其中的“不真空论”(应解读为“不 真∣空论”)篇,便是用中观双遣方法 来论述万物不真为“空”的思想。这里, 禅宗空论也讲物质没有真实性,也讲万 物为空,但却很好地处理了空无与色有 的关系,能够更好地解释物理世界的本 性。

《禅源诸诠集都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禅源诸诠集都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禅源诸诠集都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禅源诸诠集都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禅源诸诠集都序》是有关唐代禅宗思想史的著作。

王维和黄庭坚诗歌中的“绕路说禅”

王维和黄庭坚诗歌中的“绕路说禅”
[ 2】陈平原 : 《 学的都 市与都 市 的文 学一一 中国文学 史有 待 文
彰 显 的 另 一 面 相 》 ,社 会 科 学 论 坛 ( 术评 论 卷 ), 2 年 , 学 09 0 第3 期 ,第 3 2页
市 的文 化 象 征 , 又是 解 读 宋 代扬 州 城 市 文 化和 时代 精 神 的文
中 国分 文学砑统
王 维 和 黄 庭 坚 诗歌 中的 “ 路 说 禅, 绕 ,
。 陈 婷 婷
摘 要:拥有 “ 诗佛”之称的王维和 “ 江西诗派”之 宗的黄庭 坚和佛法都有着深厚 的渊源,可以说他们笔下的禅
诗也分别代表 了唐宋诗坛 的特点和最高成就。笔者从 中撷取一个角度 ,探讨他们禅诗 中 “ 绕路说禅” ( “ 遮诠” ) 手法的运用 ,一叶知秋 ,以此窥见两位 大诗人禅诗背后的禅悦 思想。 关键词:王维 黄庭坚 禅诗 遮诠
对 立 就这 样 被 调 和 了。 宋 代扬 州词 中 内涵 相 互对 立 的 三 组意 象 符 号 既 是扬 州 城
[ 】【 菲 利普 ・ 1 法】 潘什梅 尔著 ,漆竹 生译: 《 国》,上 海译 法
的是 物欲 充 分 满 足之 下绝 尘 脱 俗 的精 神 漫 游 。 内心 不断 追 求 文 出版 社 , 1 0 版 , 第 18页 。 8 年 9
文 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 的 努 力和 追 求 。
[4]张 京媛主 编 : 《 历 史主义一 与文 学批评 》 ,北京 大学 出 新
代 文 人 穿行 雅 俗 之 问 , 实现 物 欲 与 精 神 的双 重 满 足 ,构 建 新 版 社 , 1 3 版 , 第 1 页 。 9 年 9 0 0
王 维在 其 “ 客 合 一 ” 的 山水 禅 悟 诗 中 ,常 借 用 “ 路 主 绕 说禅 ”的 “ 遮诠 ”方 式 来 表 达禅 机 。王 维 “ 多禅 意 ” 的艺 诗 术 旨趣 的 生 成常 和 这 种 “ 诠 ” 的表 达 方式 密 不 可 分 。他 在 遮 “ 谛 ”与 “ 谛 ”间 , 权 借语 言的 表述 ,转 达 出 了语 言之 真 俗 外 的真 如本 体 ,让 人 感 到 意象 欲 出、 造化 已奇 的禅 性 。王 维

古今禅藻集1

古今禅藻集1

古今禅藻集1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八古今禅藻集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古今禅藻集二十八巻明释正勉性仝编其裒辑则释普文也普文字理庵正勉字道可并嘉兴人性字蕴辉应天人所録皆释子之作而不必其有闗于佛理曰禅藻者犹曰僧诗云尔所载上起晋支遁下讫性所自作以朝代编次每代之中又自分诸体中间如宋之恵休唐之无本后皆冠巾仕宦与宋之道潜老而遘祸官勒归俗者不同一概収之未免泛滥又宋倚松老人饶节后为僧名如璧陆防老学庵笔记称为南渡诗僧之冠与葛天民卒返初服者亦不同乃遗而不载亦为疎漏至宝月行路难钟嵘诗品明言非其所作载搆讼纳赂事甚悉而仍作僧诗皆未免失于考订他如巻一之末独附赞铭诔赋葢以六朝篇什无多借盈巻帙然以此为例则诸方偈颂孰非有韵之文正恐累牍连篇汗牛难载扵例亦为不纯特其上下千年网罗颇富较李防唐僧?秀集惟取一朝之作者较为完具存之亦可偹采择焉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巻一明释正勉释性同辑晋诗四月八日讃佛诗支遁【二十三首】三春迭云谢首夏含朱明祥祥令日防朗朗?夕清菩萨彩灵和然因化生四王应期来矫掌承玉形飞天鼓弱罗腾曜散芝英绿澜頽龙首缥蕋翳流铃芙蕖育神葩倾柯献朝荣芳津沛四境甘露凝玉瓶?祥盈四八?黄曜紫庭感降非情想恬泊无所营?根泯灵府神条秀形名圆光朗东旦金姿艳春精含和总八音吐纳流芬馨迹随因溜浪心与太虚冥六度起穷俗八解濯世缨慧泽融无外空同忘化情咏八日诗三首大块挥冥枢昭昭两仪映万品诞游华澄清凝?圣释迦乘虚防圆神秀机正交养卫恬和灵知溜性命动为务下尸寂为无中镜其二真人播神化流渟良有因龙?兠术邑漂景阎浮濵伫驾三春谢飞辔朱明旬八维披重蔼九霄落芳津?只献万舞般遮奏伶伦淳白凝神宇兰泉涣色身投步三才泰?声五道泯不为故为贵忘竒故竒神其三缅哉?古思想托因事生相与图灵器像也像彼形黄裳罗帕质元服拖绯青神为恭者惠迹为动者行虚堂陈乐饵蔚然起竒荣疑似垂微我谅作者情于焉遗所尚肃心拟太清五月长斋诗炎精育仲气朱离吐凝阳广汉?凉变凯风乘和翔令月肇清斋徳泽润无疆四部钦嘉期洁己升云堂静晏和春晖夕惕厉秋霜萧条咏林泽恬愉味城傍逸容研冲?防防运宫商匠者握神标乘风吹?芳渊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长亹亹维摩虚徳音畅遐方罩牢妙倾?絶致由近藏畧畧微容简八言振道纲掇烦练陈句临危折婉章浩若惊飚散迥若挥夜光寓言岂所托意得筌自丧霑濡妙习融靡靡轻尘亡萧索情牖颓寥朗神轩张谁谓冥津遐一悟可以航愿为海游师櫂柂入沧浪腾波济漂客?归防道场八关斋诗三首【并序】间与何骠骑期当为合八关斋以十月二十二日集同意者在吴县土山墓下三日清晨为斋始道士白衣凡二十四人清和肃穆莫不静畅至四日朝众贤各去余既乐野室之寂又有掘药之怀遂便独住于是乃挥手送归有望路之想静拱虚房悟外身之真登山采药集岩水之娱遂援笔染翰以慰二三之情建意营法斋里仁契朋俦相与期良晨沐浴造闲丘穆穆升堂贤皎皎清心修窈窕八闗客无楗自绸缪寂黙五习真亹亹励心柔法鼓进三劝激切清训流凄怆愿?济阖堂皆同舟明明?表圣应此童防求存诚夹室里三界讃清休嘉祥归宰相蔼若庆云浮其二三悔启前朝双懴暨中夕鸣禽戒朗旦备礼寝?役萧索庭賔离飘飖随风适踟蹰岐路隅挥手谢内析轻轩驰中田习习陵电击息心投佯步零零振金策引领望征人怅恨孤思积咄矣形非我外物固巳寂吟咏归虚房守真玩幽?虽非一往游且以闲自释其三靖一潜蓬庐愔愔咏初九广漠排林篠流飇洒隙牖从容遐想逸采药登崇阜﨑岖升千寻萧条临万亩望山乐荣松瞻泽哀素桞解带长陵陂婆娑清川右冷风解烦怀寒泉濯温手寥寥神气畅钦若盘春薮达度冥三才怳惚丧神偶游观同隠丘愧无连化肘咏怀诗五首傲兀乘尸素日往复月旋弱丧困风波流浪逐物迁中路髙韵益窈窕钦重?重?在何许采真游理间茍简为我养逍遥使我闲寥亮心神莹含虚映自然亹亹沈情去彩彩冲怀鲜踟蹰观象物未始见牛全毛鳞有所贵所贵在忘筌其二端坐隣孤影罔?思劬偃蹇收神辔领畧综名书渉老咍【一作怡】双?披庄玩太初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俯欣质文蔚仰悲二匠徂萧萧柱下逈寂寂防邑虚廓矣千载事消液归空无无矣复何伤万殊归一涂道会贵冥想罔象掇?珠怅怏浊水际几忘映清渠反鉴归澄漠容与舍道符心与理理宻形与物物疎萧索人事去独与神明居其三晞阳熈春圃悠缅叹时往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尚想天台峻髣髴岩堦仰泠风洒兰林管濑奏清响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丹沙映翠濑芳芝曜五爽迢迢重岫深寥寥石室朗中有寻化士外身解世网抱朴镇有心挥?拂无想隗隗形崖颓冋冋神宇敞宛转元造化缥瞥隣大象愿投若人踪髙歩振防杖其四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逸想流岩阿朦胧望幽人慨矣?风济【一作滋】皎皎离染纯时无问道睡行歌将何因灵溪无惊浪四岳无埃尘余将逰其嵎解驾辍飞轮芳泉代甘醴山果兼时珍脩林畅轻迹石宇庇微身崇虚习本照损无归昔神暧暧烦情故零零冲气新近非域中客逺非世外臣惔怕【一作?泊】为无徳孤哉自有隣其五坤基葩简秀干光流易頴神理速不疾道防无陵骋超超分【一作介】石人握?揽机领余生一何散分不谘天挺沈无冥到韵变不?蔚炳冉冉年往逡悠悠化期永翘首希?津想登故未正生途虽十三日巳造死境愿得无身道【一作理】髙栖冲黙靖述怀诗二首翔鸾鸣昆崿逸志腾冥虚惚怳回灵翰息肩栖南嵎濯足戱流澜采练衔神蔬髙吟漱芳醴颉颃登神梧萧萧猗【一作椅】明翩眇眇育清躯长想?运夷倾首俟灵符河清诚可期戢翼令人劬角敦大道弱冠弄双?逡巡释长罗髙步寻帝先妙损阶?老忘怀浪濠川达观无不可吹累皆自然穷理增灵薪昭昭神火传熈怡安冲漠优防乐静闲膏腴无爽味婉娈非雅弦恢心委形度亹亹随化迁咏大徳诗遐想存?哉冲风一何敞品物缉荣熈生涂连惚怳既丧大澄真物诱则智荡昔闻庖丁子挥刃在【一作任】神往茍能嗣冲音摄生犹指掌乘彼来物间投此黙照朗迈度推巻舒忘怀附罔象交【一作大】乐盈胷襟神防流俯仰大同罗万殊蔚若克甸网寄旅海沤乡委化同天壤咏禅思道人【并序】孙长乐作道士坐禅之像并而讃之可谓因俯对以寄诚心来参焉于衡轭图岩林之絶势想伊人之在兹余精其制作美其嘉文不能黙已聊着诗一首以继于左其词曰云峯竦太荒落落英防布回壑伫兰泉秀岭攅嘉树蔚荟微逰禽峥嵘絶蹊路中有冲希子端坐摹【一作摩】太素自强敏天行弱志欲无欲【音喻】玉质陵风霜凄凄厉清趣指心契寒松绸缪谅岁暮防衷两息间绵绵进禅务投一灭官知摄二由神遇承蜩累危九累十亦凝注悬想元气地研几革麤虑冥怀夷震惊泊然肆幽度曽筌攀六净空同浪七住逝虚乘有来永为有待驭咏利城山居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动求目方智黙守标静仁茍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玉洁其岩下金声濑沂濵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长啸归林岭萧洒任陶钧文殊师利讃童真领?致灵化实悠长昔为龙种觉今则梦逰方愡恍乘神浪髙步维耶乡擢此希夷质映彼虚闲堂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梵释钦嘉防闲邪纳流芳弥勒讃大人??度弱丧升虚迁师通资自废释迦登幽闲弥勒承神第圣録载灵篇乘干因九五龙飞兠率天法鼓震?宫逸响亮三千晃晃凝素姿结跏曜芳莲寥朗高怀兴八音畅自然恬智冥微妙缥眇咏重?盘纡七七纪应运莅中幡挺此四八姿映蔚华林园亹亹?轮奏三摅在昔缘维摩诘讃维摩体神性陵化昭机庭无可无不可流浪入形名民动则我疾人恬我气平恬动岂形影形影应机情?韵乘十哲颉颃傲四英忘期遇濡首亹亹讃死生善思菩萨讃和吐清气挺兹命世童登台发春咏髙兴希遐踪乘虚感灵觉震网发童防外见慿寥廓有无自冥同忘髙故不下萧条数仞中因华请无着陵虚散芙蓉能仁畅?句即色自然空空有交映迹冥知无照功神期发筌悟豁尔自灵通月光童子讃灵童绥神理恬和自交忘?规愍昏俗统体称月光心为两仪蕴迹为流溺梁英姿秀干竺名播赤县乡神化诡俗网?罗挚逰方丘岩积陈疴长驱幸玉堂汲引兴有待冥归无尽场戢翼栖髙嵎凌风振竒芳庐山东林杂诗慧远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羣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逰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一作留】心叩?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报罗什法师偈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微涉动境成此穨山势或相更相乘触理自生滞因縁虽无主开途非一世时无悟宗匠谁将握?契末【一作来】问尚悠悠相与期暮岁十喻诗【十首之一】罗什一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会意意尽无防处既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赠沙门法和【传曰凡为十偈辞喻皆尔】心山育明徳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逰石门诗【并序】庐山诸释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絶众阜辟三泉之防并立而开流倾岩?映其上防形衣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竒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覩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絶迳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防而开途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歴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竒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靣柽松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隠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乃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音之有寄虽髣髴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欢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防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防笃其情耶并三复斯谈犹昩然未尽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巳哉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忽闻石门游竒唱发幽情褰裳思云驾望崖想层城驰步乘长岩不觉质有轻矫首登灵阙若凌太清端坐运虚轮转彼?中经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观化决疑庐山诸沙弥谋始创大业问道叩?篇妙唱发幽防观化悟自然观化化已及寻化无间然生皆犹化化化化更相纒宛转随化流漂浪入化渊五道化为海孰为知化仙万化同归尽离化化乃?悲哉化中客焉识化表年咏怀诗史宗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虚者带索被?裘浮游一世间泛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老山丘陵峯采药触兴为诗帛道猷连峯数千里脩林带平津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茒茨隠不见鸡鸣知有人闲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答苕华诗竺僧度机运无停住倐忽岁时过巨石防当竭芥子岂云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巳恤他答僧佉叱【髙僧传云张奴题槐树而为歌】张奴蒙蒙大象内照曜实显彰何事迷昏子纵惑自招殃乐所少人往苦道若翻嚢不有松栢志何用拟风霜闲豫【一作预】紫烟表长歌出昊苍澄虚无色外应见有缘乡岁曜毘汉后辰丽传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之九方亦见流俗子触眼致酸伤畧謡观有念宁曰尽矜章答张奴偈佉叱悠悠世事惑滋损益使欲尘神横生悦怿惟此哲人渊觉先见思形浮沫瞩影遄电累踬声华蔑丑章弁视色悟空翫物伤变舍纷絶有断习除恋青条曲防白茅以荐依畦啜麻隣岸饮洊慧定计昭妙真曰眷慈悲有增深想无倦净土咏无名释金绳界寳地珍木防瑶池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宋诗怨诗行慧休【十一首】明月照髙楼含君千里光巷中情思满断絶孤妾肠悲风荡帷帐瑶翠坐自伤妾心依天末思与浮云长啸歌视秋草幽叶岂再阳暮兰不待岁离华能几芳愿作张女引流悲绕君堂君堂严且秘絶调徒飞?江南思幽客海隂路留戍淮阳津垂情向春草知是故乡人杨花曲葳蕤华结实宛转风含思掩涕守春心折兰还自遗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深堤下生草髙城上入云春人心生思思心长为君白纻歌二首琴瑟未调心已悲任罗胜绮彊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如疑桃花水上春风出舞袖逶迤鸾照日徘徊鹤转情艳逸君为迎歌心如一少年窈窕舞君前容华艳艳将欲然为君娇凝复迁延流目送笑不敢言长袖拂面心自煎愿君流光及盛年秋风【一作秋歌】秋风嫋嫋入曲房罗帐含月心思伤蟋蟀夜鸣断人肠长夜思君心飞?他人相思君相忘锦衾瑶席为谁芳【一作徒为芳】秋思引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思君末光光已灭悲望如思何楚明妃曲琼台彩楹桂寝雕薨金闺流耀玉牖含英香芬幽霭珠彩珍荣文罗秋翠纨绮春轻骖驾鸾鹤往来仙灵含姿绵视微笑相迎结兰枝送目成当年为君荣赠鲍侍郎玳枝兮金英緑叶兮紫茎不入君玉杯低彩还自荣想君不相艳酒上视尘生当令芳意重无使盛年倾悼武丘法网法师慧琳怀游君之虎丘悼冥灭之庐岭惟采录于中京念提携于畨境情飘飖于双峦思纒绵于两省何绸缪兮无极心所存兮腷臆阅严冬兮已谢借隆暑兮既息四运纷其邅回情期窅以长匿茍来縁之匪亡巻生年以增恻齐诗估客乐寳月【齐武帝布衣时同寳月游樊邓及登祚追忆往事命月作此四章奏之管?】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其二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其三大艑珂峩头何处发?州借问艑上郎见侬所欢不其四初发?州时船出平津泊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行路难君不见孤雁关外发酸嘶度?越空城客子心肠断幽闺思妇气欲絶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髪行路难行路难夜闻南城汉使度使我流泪忆长安梁诗防诗寳志【隋书云梁武帝与志公坐重云殿公忽起舞歌乐须臾悲泣赋此云云自天监至大同三十余年江表晏然至太清二年台城防帝享国四十八年所言五十里也太清元年八月十三而侯景自悬瓠来降在丹阳之北子地也景作乱始自戊辰岁至午年帝崩】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佞臣作欺妄贼臣灭君子若不信吾言龙时侯贼起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防诗【周广顺中江南伏山圮得白石函二八广八寸中有铭云维天监十四年秋八月寳公埋于此山当时名臣陆倕王筠姚詧而下皆莫晓其义问之曰在五百年后方应词曰】若问江南事江南自有慿【防石虎李煜事】乘鸡登寳位【以丁酉年李氏有国也】犬吠入金陵【宋开寳七年甲戌伐江南也八年国灭】子建司南斗安仁秉夜灯【当王师围城其南曹彬其北潘美也】东隣家道阙随虎遇明君【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呉越钱?俶举国入朝家道关无钱也】奉和武帝三教诗智藏心源本无二学理共归真四执迷丛药六味增苦辛资缘良杂品习性不同循至觉随物化一道开异津大士流权济训义乃星陈周孔尚忠孝立行肇君亲老氏贵裁欲存生由外身出言千里善芬为穷世珍理空非即有三明似未臻近识封岐路分镳疑异尘安知悟云渐究极本同伦我皇体斯防妙鉴出机神眷言总归辔回照引生民顾惟慙宿植邂逅逢嘉辰愿陪入明解岁暮有攸因和受戒诗【庾肩吾有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慧令泬寥秋气爽揺落寒林疎风散飞廉雀浪动昆明鱼是日何为盛证戒奉皇储愿陪升自在神通任巻舒犯虏将逃作慧慕【从周入齐夜渡砥柱见梁词人丽句文苑英华作顔之推】客子倦艰辛夜出小平津马色迷闗吏鸡鸣起戍人露鲜花敛影月照寳刀新问我将何去北海就孙賔咏独杵捣衣慧偘非是无人助意欲自鸣砧照月敛【一作怜】孤影乗风送逈音言捣双丝练似奏一?琴令君闻独杵知妾有専心闻侯方儿来冦羊皮赎去士马革敛还尸天下方无事孝廉非哭时吊范贲慧约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二洲歌二首法云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啼将别共来长相思其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欢将乐共来长相思陈诗咏山慧标【八首】灵山蕴丽名秀出写蓬瀛香炉带烟上紫葢入霞生雾卷莲峯碧嵓开石镜明定知丘壑里并伫白云情其二峨眉信重险天目本仙居金华抱丹灶玉笥蕴神书幽人披薜荔怨妾采蘼芜紫岩无暮雨何时逢故夫其三丹霞拂层阁碧水泛蓬莱鳌岫含烟耸莲崖照日开松门夹细叶石磴染新苔能令平子见淹留未肯回咏水骊泉紫阙映珠浦碧沙连岸隔莲香逺流清云影深风潭如拂镜山溜似调琴请君看皎洁知有澹然心其二长川落日照深浦?清风弱桞垂江翠新莲夹岸红船行疑泛逈月映似沈空愿逐琴髙戱乘鱼入浪中其三曾添疎勒井经涌贰师营玉津花色亮银溪锦碛明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持将符上善利物动髙情咏孤石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崖成二鸟翼峯作一茎莲何时发东武今来镇蠡川赠陈寳应送马犹临水离旌稍引风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和偃法师游故苑昙瑗丹阳松叶少白水黍苗多浸滛下客泪哀怨动民歌春溪度短葛秋浦没长莎麋鹿自腾倚车骑絶经过萧条四野望惆怅将如何游故苑洪偃【三首】龙田留故苑汾水结余波怅望伤游目辛酸思绪多凉飔惨髙树浓露变轻萝泽葵犹带荇池竹尚【一作下】侵荷秋风徒自急无复白云歌登吴升平亭萧萧物晚肃肃天望清旅人聊策杖登髙荡客情川原多旧迹墟里或新名宿烟浮始旦朝日照初晴独游乏徒侣徐步寡逢迎信矣非吾托赏心何易并游钟山之开善定林息心宴坐引笔赋诗杖策步前岭褰裳出外扉轻萝转防宻幽径复纡威树髙枝影细山尽【一作昼】鸟声稀石苔时滑屣虫网乍粘衣涧傍紫芝晔岩上白云霏松子排烟去堂生寂不归穷谷无还往攀桂独依依临终诗智恺千月【一作秋】本难满三时理易倾石火无恒焰电光非久明遗文空满笥徒然昩无【一作复】生泉路方幽曀寒陇向凄清一随朝露尽惟有夜松声咏孤石定法师逈日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岩隈恒洒浪树杪镇揺风偃流还渍影侵霞更上红独拔羣峯外孤秀白云中北周诗五苦诗法师【七首】生苦可患身为患生将忧共生心神恒独苦宠辱横相惊朝光非久照夜烛几时明终成一聚土强覔千年名老苦少时欣日益老至苦年侵红顔既罢艳白发宁久吟阶庭唯仰杖朝府不胜簮甘肥与妖丽徒有壮时心病苦拔劒平四海横戈却万夫一朝床枕上回转仰人扶壮色随肌减呻吟与痛俱绮罗虽满目愁眉独向隅死苦可怜凌云志忽随朝露终长辞白日下独入黄泉中池台既已没坟陇向应空唯当松栢里千年恒劲风爱离谁忍心中爱分为别后思几时相握手呜噎不能辞虽言万里隔犹有望还期如何九泉下更无相见时五盛隂【佛书有五隂之喻谓以聚沫喻色水泡喻爱阳焰喻想芭蕉喻行幻事喻识言皆空虚也】先去非长别后来非久亲新坟将旧塜相次似鱼鳞茂陵谁辨汉骊山讵识秦千年如昨日一种并成尘定知今世土还是昔时人焉能取他骨复持埋我身过徐君墓延陵上国返枉道访徐公死生命忽异欢娯意不同始往邙山北聊践平陵东徒解千金劒终恨九泉空日尽荒郊外烟生松栢中何言愁寂寞日暮白杨风饮马长城窟法师长城征马度横行且劳羣入氷穿冻水饮浪聚流文澄鞍如渍月照影若流云别有长松气自解逐将军隋诗爱妾换马法宣朱鬛饰金镳红糚束素腰似云来躞蹀如雪去飘飖桃花含浅汗桞叶带余娇骋先将独立双絶不俱标和赵郡王观妓应教桂山留上客兰室命妖娆城中画眉黛宫内束纎腰舞袖风前举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今日管?调游三学山智?秀岭接重烟嵚岑上半天絶岩低更举危峯断复连侧石倾斜涧回流泻曲泉野红知草冻春来鸟自传树锦无机织猿鸣讵假?叶宻风难度枝疎影易穿抱袠依闲沼策杖戯荒田游心清汉表置想白云边荣名非我愿息意且萧然缁素祖道新林感赋昙迁平生本胡越闽吴各异津联翩一倾葢便作法城亲清谈解烦累愁眉始得伸今朝忽分手恨失眼中人子向径何道慧业日当新我住防江侧终为松下尘沉浮从此隔无复更有因此别终天别迸泪忽霑巾言离广府还望桂林去留怆然自述赠怀逵【三首】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戱拟四愁聊题两絶我行之数万愁绪百重思那教六尺影独步五天陲其二上将可陵师匹士志难移如论惜短命何得满长祗哀速终灵裕今日坐髙堂明朝卧长棘一生聊已竟来报将何息悲永殡。

禅源诸诠集都序(选)

禅源诸诠集都序(选)

禅源诸诠集都序(选)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二、说断惑灭苦乐教。

说三界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断业惑之集,修道证灭。

以随机故,所说法数一向差别,以拣邪正,以辨凡圣,以分欣厌,以明因果。

说众生五蕴,都无我主,但是形骸之色,思虑之心。

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凡愚不觉,执之为我。

宝此我故,即起贪(贪名利荣我)嗔(嗔违情境,恐侵损我)痴(触向错解,非理计校)等三毒。

三毒击于意识,发动身口造一切业,业成难逃(影随形,响应声),故受五道苦乐等身(此是别业所感),三界胜劣等处(所居处,此是共业所感)。

于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

身则生老病死,死而还生。

界则成住坏空,空而复成。

劫劫生生,轮回不绝。

无始无终,如汲井轮。

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此上皆是前人天教中世界因果也。

前但令厌下欣上,未说三界皆可厌患,又未破我。

今具说之,即苦集二谛也。

下破我执,令修灭道二谛,明出世因果,故名四谛教)。

不是我者,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今推寻分析,色有地水火风之四类,心有受(领纳好恶之事)想(取像)行(造作一切)识(一一了别)之四类(此四与色,都名五蕴)。

若皆是我,即成八我。

况色中复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别。

皮毛筋肉肝心肺肾,各不相是(皮不是毛等)。

诸心数等,亦各不同,见不是闻,喜不是怒。

既有此众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为我。

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多主纷乱。

离此之外,复无别法。

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便悟此身心等,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非一体。

似我人相,元非我人。

为谁贪嗔,为谁杀盗,谁修戒施,谁生人天(知苦集也)。

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恶(断集谛也)。

但修无我观智(道谛)。

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得须陀洹果,乃至灭尽患累,得阿罗汉果(灭谛)。

灰身灭智,永离诸苦(诸阿含等六百一十八卷经,婆沙俱舍等六百九十八卷论,皆唯说此小乘及前人天因果。

部帙虽多,理不出此也)。

唐代诗僧文化的几个问题

唐代诗僧文化的几个问题

诗僧,作为一种文学或文化现象,早在东晋时就出现了。

东晋以来,以诗名世的释子皆代不乏人,如支遁、道遒、惠休、宝月等皆享有诗名,但在东晋至唐的三百多年中,据清丁福保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所载,诗僧的总人数也不多,仅三十余人,还不成为一个阶层或群体。

诗僧真正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或群体,应该足唐代的事。

从诗僧人数上看,见于《全唐诗》的诗僧有115人,其中。

53人入了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约占辛书总人数的七分之一;从僧诗数量来看,《全唐诗》中收僧诗2913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的十五分之一。

诗僧人数和僧诗数目在唐代诗人和唐诗中所占的不小的比例,都充分说明了唐代诗僧已是一支人数可观的创作队伍,已形成一个特殊的阶层或群体。

但是,由于诗增和僧诗在唐代璀璨夺目的众多诗人和诗派中显得并不十分出色,所以这种文学或文化现象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虽然近年宋情况已有所改变,出现了一些有相当水平的论文和专著,但它们各有其侧重点,也还留下了一些有待弥缝的空白余地。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唐代诗僧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诗僧群体人格和群体思想的双重性与多元化以及僧诗的审美特征等问题,略陈管见,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一、唐代诗僧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唐代诗僧在时空分布上有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即在时间上大多数诗僧都产生于中唐大历以后,据《全唐诗》所载,初盛唐诗僧仅有十二人,只占唐代苜余位诗僧的十分之一。

唐代大多数诗僧是出现于中晚唐的,正如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说:“唐诗僧,自中叶以后,其名字班班为当时所称者甚多。

”①在地理空间上,诚如刘禹锡《澈上人文集序》中所说:“世之言诗僧者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

”②南宋尤袤《全唐诗话》”僧可朋”条也云:“南方浮图,能诗者多矣。

”③中唐最早,批诗僧多集中于江南一带,除刘禹锡所提及的几个之外,其他如皎然、道标、寒山、拾得等也都是活动于江南一带。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唐代诗僧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以上特征的呢?请让我们先宋讨论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唐代诗僧会大量涌现于中唐以后的问题。

第一卷禅源诸诠集

第一卷禅源诸诠集

第一卷禅源诸诠集此土著述第1565部禅源诸诠集四卷唐圭峰山沙门宗密禅师述禅源诠序道不能自鸣。

假人而鸣。

鸣虽不同。

道则未尝不同也。

苟不同不足以为道。

如仲尼之一贯。

老聃之无为。

释氏之空寂。

人异道同。

此其证也。

况夫禅教两宗同出于佛。

禅佛心也。

教佛口也。

岂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

奈何去圣时遥。

师承各异。

教者指禅为暗证。

禅者目教为渐修。

明暗未得其公。

顿渐罔知攸定。

迭为诋毁殆若仇仇。

非但鼓之空言。

抑且笔之简册。

世道日下。

弊将何如。

昔圭峰禅师患之。

遂将教禅诸祖著述章句旨意相符者。

集为一书。

名曰禅源诸诠。

以训于世。

将使两家学者知一佛无二道。

四河无异味。

言归于好。

永无败盟。

源诠之功。

岂易量哉。

予每见南方此弊尤甚。

安得人有是书一洗旧习。

咸与惟新兴念至此。

未尝不废食而叹也。

今雪堂总统大师。

若有所契。

特捐衣长复新诸梓。

以广流传。

千里走书俾为序引。

裴公相国既述于前。

自视何人敢此凌躐以贻识者之诮。

然而此书平生所爱慕者。

何幸挂名其间。

故不让也。

大德七年七月住昆山荐严无外惟大序。

禅源诠序禅源诠者。

唐圭峰禅师之所作也。

佛之道广周法界。

而细入微尘。

非有非空。

无内无外。

后之学禅者。

志穷实相。

以言语为苛纤。

设教者。

务核真诠。

以空寂为诞肆。

离为异门。

莫明统一。

岂佛之道本然哉。

于是以教三种证禅三宗。

谓依性说相。

即息妄修心。

破相显性。

即泯绝无寄。

显示真心。

即直明心性。

江汉殊流而同归智海。

酸碱异调而共臻禅味。

至于空宗性宗之别。

顿修渐修之殊。

莫不会其指归开示正觉。

然又虑末学之易惑而难悟也。

则又旁行为图朱墨以志之。

自顿觉至成佛。

十重为净。

自不觉至受报。

十重为染。

净染之源由于圣凡。

心法悉具真妄。

是名藏识。

不觉则迷真逐妄历劫轮回。

顿觉则舍妄归真随顺解脱。

虽然学者要知真如阐教如标月指。

若复见月。

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则诠图两忘。

愚智通为般若。

垢净俱证菩提。

南岳天台南侁北秀。

与达磨东来宗旨无有差别。

尚何禅与教之分哉。

唐大中时。

裴相国休为之叙。

复手书是图。

付金州延昌寺。

论圭峰禅师宗密的方式论模式

论圭峰禅师宗密的方式论模式

论圭峰禅师宗密的方式论模式宗密(780-841年),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县)人,世称圭峰禅师,且身肩二任,既是华严宗第五祖,又是禅宗荷泽系的四传门生(注:(见张漫涛主编:尽管胡适对宗密自称为荷泽系人疑心其为“攀龙附凤”《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六辑,页(259-295),但本文仍以传统说法为准。

),是唐朝闻名高僧。

尽管后世禅宗徒对他很有轻视、指责之意,(注:如明代四高僧之一蕅益智旭贬抑宗密为“知见宗徒,支离矛盾”(见《灵峰宗论》,卷五)。

)可是宗密以他大量的著述博得了后人,专门是近现代佛教学者的高度评判,如任继愈先生等人评定他为“唐朝中后期最大的禅宗学者”,(注:任继愈总主编:《佛教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第1版,页302。

)吕澂先生判定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国佛家最顶峰的思想”(注:吕澂:《华严原人论通讲》,载《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

但是,毋庸讳言的是,与其他禅宗徒,专门是后期五家七宗禅宗风气相较,宗密确实显得与“时期潮流”格格不入。

那么,宗密什么缘故会博得后世学者的高度推崇呢?他与禅宗主流为何有鸿沟存在呢?钱穆先生在《读宗密〈原人论〉》一文里有所探讨,以为要紧缘故在于宗密“显已转入哲学家境路”,具体点说,“在宗教修行精神上,不见有特著处,然在哲学思维上,实能有所组织,自寻一系统”。

(注:见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四辑《华严典籍研究》,页359-375。

)只是,宗密在“哲学思维”上表现出哪些特点,钱先生除因袭前人所谓“偏在文字知解上”这一笼统说法外,实未能有所阐发。

加拿大华裔学者冉云华教授在其所著的《宗密》(注:冉云华:《宗密》,台北大东图书公司,1988年版。

)一书中,对宗密的“哲学思维”赞赏有加,而且专辟一节论述其“和会”思想。

但遗憾的是,未能集中论述一下宗密“哲学思维”的特点,亦未能点明最能表现“和会”精神的方式。

据笔者看来,宗密因此能取得理论上的成绩,全在于他独特的方式论;宗密与禅宗主流有“参商之隙”,(注: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后简称《都序》),卷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录自《频加精舍大藏经》)
九、悟修顿渐似反而符者,谓诸经论及诸禅门,或云先因渐修功成,豁然顿悟;或云先须顿悟方可渐修;或云由顿修故渐悟;或云悟修皆渐,或云皆顿;或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如上等说,各有意义。言似反者,谓既悟即成佛,本无烦恼,名为顿者,即不应修断,何得复云渐修。渐修即是烦恼未尽,因行未圆,果德未满,何名为顿。顿即非渐,渐即非顿,故云相反。如下对会,即顿渐非唯不相乖,反而乃相资也。
问:是者即收,非者即拣,何须委曲和会?答:或空或有,或性或相,悉非邪僻。但缘各皆党已为是,斥彼为非,彼此确定,故须和会。
问:既皆非邪,即各任确定,何必会之。答:至道归一,精义无二,不应两存。至道非边,了义不偏,不应单取。故必须会之为一,令皆圆妙。
问:以冰杂火,势不俱全;交矛刺盾,功不双胜。诸宗所执,既互相违,一是则有一非,如何会令皆妙?答:俱存其法,俱遣其病,即皆妙出。谓以法就人即难,以人就法即易。人多随情互执,执即相违。诚如冰火相和,矛盾相敌,故难也。法本称理互通,通即互顺,自然凝流皆水,镮钏皆金,故易也。举要而言,局之则皆非,会之皆是,若不以佛语,各示其意,各收其长,统为三宗,对於三教,则何以会为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门,各忘其情,同归智海。……
冬时,有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辩华竺之音也。然亦非离真性别存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
禅源诸诠集都序(节选)
作者: [唐]宗密
……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维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
二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能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石头、牛头下至径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与此相应,不令滞情於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心自亡,则於怨亲苦乐一切无碍。因此便有一类道士、儒生、闲僧,泛参禅理者,皆说此言,便为臻极,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为法。荷泽、江西、天台等门下亦说此理,然非所宗。
三直显心性宗者,说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非因非困,非善非恶等。然即休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列相等。於中指示心性,复有二类,一云,即今能语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了此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於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於心。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具备真证也。二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三自知。不籍缘生,不因境起,知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行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出。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以宗。……
上来十意,理例昭然,但细对详禅之三宗,教之三种,如经斗称,足定浅深。先叙禅门,后以教证。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右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相对,一一证之,然后总会为一味。
今且先叙禅宗。初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复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须明解趣入禅境主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宴默,舌柱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牛头、天台、惠稠、求那等,进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别。
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又真性则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在乘禅,若顿司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今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者,顿同佛体,回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传一人,后代已有计所凭,故任千灯千照。
十、师资传授,须识药病者,谓承上传授方便皆先开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禅。性不易悟,多由执相。故欲显性,先须相破执。破执方便,须凡圣俱泯,功过齐祛。戒即无犯无持,禅即无定无乱。三十二相者是空花,三十七品皆为梦幻。意使心无所著,方可修禅。后学浅识,便但只执此言为究竟道。又以修习之门,人多放逸,故复广说欣厌,毁责贪恚,赞叹勤俭,调身调息,粗细次第。后人闻此,又迷本觉之用,便一向执相。唯根利志坚者,始终事师,方得悟修之旨;其有性浮浅者,才闻一意,即谓已足,仍恃小慧,便为人师,未穷本末,多成偏执。故顿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乱如楚汉。洗足之诲,摸象之喻,验於此矣。令之所述,岂欲别一本集而会之,务在伊圆三点。三点各别,既不成伊,三宗若乖,焉能作佛。故知,欲识传授药病,须见三不乖,须解三种佛教。
暨乎法久成弊,错谬者多。故经论学人疑谤亦众。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播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
二、禅有诸宗互相违反者,今集所述,殆且百家,宗义别者,犹将十室,谓江西、荷泽,北秀、南侁、牛头、石头、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立守传法,互相乖阻。有以空为本,有以知为源;有云寂默主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见今朝暮分别为作一切皆妄,有云分别为作一切皆真,有万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心;有以经律为所依,有以经律为障道。非唯泛语而乃确言,克弘其宗确毁余类,争得和会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