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历史文献述略
_锡伯族历史探究_述评

2009年1期(总第48期)满语研究 MANCHU ST UD I ES№1,2009(General№.48) 《锡伯族历史探究》述评晓 俣2008年5月,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吴元丰、赵志强两位先生的合著《锡伯族历史探究》,这是元丰、志强两位先生从事满文工作30年来有关锡伯族历史研究的论文集。
因同为“满字号”学人,元丰赠书予我。
翻检拜读之际,感叹不已。
元丰、志强均为锡伯族,来自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1975年,两人毕业于察布查尔自治县第一中学,同年通过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即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考试,成为“满文干部培训班”学员。
1978年进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满文组,从事明清历史档案工作,重点参加满文档案整理与翻译。
时至今日,从业已满30年。
元丰先生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主任,先后主持编译出版了《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1994)、《清代鄂伦春满汉文档案汇编》(2001)、《清内阁蒙古堂档》(2005)、《珲春副都统衙门档》(2006)和《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1999)等四百余册档案史料和目录,同时还在满文文献、清代边疆史地、少数民族历史和中琉关系史等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
志强先生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满学研究所所长,他潜心研究入关前的满文文献,历经数年推出专著《旧清语研究》(2002),对实录中摘出的旧清语进行全面的解读,澄清了多处歧义。
志强先生随后于2007年又出版专著《清代中央决策机制研究》,以大量满文档案为据,探讨后金———清代中央决策问题,推进了清代官制问题研究。
志强先生发表的满文清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亦达50余篇。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事期间,元丰、志强先生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尝试开展一些学术研究。
在选择研究领域时,他们想到了自幼在察布查尔听老人们讲述过的本民族历史故事,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是否是真的,乾隆皇帝是否真得允诺锡伯族驻防新疆满60年后返回东北老家,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都像谜团一样纠结在他们的心里。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锡伯族与锡伯国

历史上消失的古国——锡伯族与锡伯国一、锡伯族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是由鲜卑遗留的一支发展而来。
其族名本是锡伯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
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据史料记载,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
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
12世纪下半叶,蒙古人在统一东北过程中,锡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蒙古军,不少人逃入人烟稀少的森林,成为后来史称“林中百姓”的一部分。
战争中,洮儿河、绰尔河流域锡伯人部族的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不少农业用地被辟为草原牧地。
元代,泰州等地的锡伯人回到绰尔河、洮儿河流域,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属辽阳省管辖。
明末,兀良哈三卫蒙古大部南迁,科尔沁部扩张到兀良哈三卫地区,洮儿河、绰尔河等地区为其控制,自此,锡伯人又处在了科尔沁蒙古人统治之下。
女真人建州部崛起。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尔沁部联合锡伯、叶赫、哈达、乌喇、辉发、卦尔察、朱舍里、讷殷8部,以抗击努尔哈赤,结果九部联军败绩,史称“九部之战”。
此后,努尔哈赤用安抚手段,对主动归服者赐予“佛满洲”之称,与满洲人一视同仁。
不少锡伯贵族投奔努尔哈赤,即历史上的“锡伯满洲”,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职,被称为“锡伯世管佐领”。
九部之战后,努尔哈赤根据盟旗制度将科尔沁蒙古人分为十旗,锡伯人被编入科尔沁蒙古十旗。
锡伯族简介PPT课件

锡伯族的饮食文化
锡伯族以小麦、玉米、稻米为主食, 辅以各种蔬菜和肉类。他们善于制作 面食,如馕、面条、饺子等。
酒在锡伯族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 们喜欢饮用自家酿造的黄酒,这种酒 味道醇厚,营养丰富。在宴请客人时, 主人会敬酒以示尊重和热情。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传统节日
锡伯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相应的庆祝活动和 传统习俗。
锡伯族的文学与艺术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既有口头文学如传说、故事、民歌等,也有书面文 学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中,民间文学在锡伯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 海兰格格》、《罕王私访》等民间故事和传说,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锡伯族的艺术也独具特色。绘画方面,既有民间绘画如年画、窗花等,也 有专业绘画作品。雕刻方面,锡伯族的雕刻艺术多用于建筑和家具上,技艺精湛 。剪纸也是锡伯族的传统艺术之一,剪纸作品形象生动,富有装饰性。
03
锡伯族的语言与文字
锡伯族的语言
锡伯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与满语、鄂 温克语、鄂伦春语等语言有亲缘
关系。
锡伯族语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 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音 节分明、元音和谐、形态变化丰
富等。
锡伯族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和 谦辞,体现了该民族注重礼仪和
尊重长辈的文化传统。
跨民族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 合作,互相学习借鉴优秀 文化和经验,促进共同进 步和发展。
跨文化传播
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推动 锡伯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 舞台,增进国际社会对锡 伯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THANKS
感谢观看
尽管如此,锡伯族语言中也有一些汉 语借词和表达方式,这些借词和表达 方式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
《锡伯族档案史料》简介

作者: 吴元丰;赵志强
出版物刊名: 满语研究
页码: 138-142页
主题词: 科尔沁部;伯都讷;女真人;汉文文献;档案史料;索伦营;新满营;锡伯营;扶余县;鲜卑族
摘要: 锡伯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为83629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境内。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锡伯,在我国的汉文文献中,又作西北、席北、席帛、洗白等,皆同名异字。
锡伯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
关于锡伯族源,至今说法不一。
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是东胡的一支;一说锡伯族与满族同源,是女真人的后裔;一说锡伯族与鄂伦春同族。
相比之下,第一种说法稍占上风。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而言,明末清初,锡伯族生息繁衍于我国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流域,隶属于科尔沁蒙古。
清初,将蒙古科尔沁部编旗时,其所属锡伯人也被一并编入旗下。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将锡伯人从蒙古抽出,编入满洲上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分驻齐齐哈尔、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和乌拉吉林(今吉。
《锡伯族历史与文化》介绍

,
提 出 了
。
由东 胡 分 化 出 拓 跋 鲜卑 由拓 跋 鲜卑 分 裂 出 室 韦 又 由 室 韦 分 出 踢 伯 折 疆 的 锡伯 族 是 二 百 二十 多 年前
。
的学 术观 点
。
即 清 乾 隆年 间 由 祖 国 的 东 北 迁 来 的 这 一 问 题 首先 引 起 了 史 学 界 的 关 注
,
,
了 它 之 所 以 长期 存 探i寸
在 的原 因
真
、
。
锡 伯 族 作 为我 国 古 代 北 方 的 少数 民 族 之 一 蒙古
、
自形 成 之 门 起
I 1 j .
、
,
就 与匈 奴
、
契 丹
、
女
。
索伦
、
达 斡 尔 以及 维 吾 尔
,
、
哈萨 克
,
,
、
汉 等 民 族 发 生 了 直 按 或 间 接往 来
新妞 社会 科 学
]
侠; 。 年 弟 ;哄 吃
《 锡 伯 族 历 史 与 文 化 》 介 绍
博
牙 俘
户 8
9 9沙 华{ 人 民 共 阳国 成 立 拍 周 年 1 前夕 年
。
一
,
’
{族 厉 史 与 之化 》 一 甘由 新 验 人 民 出 踢仔
、
版 社 出版 余 万字
,
。
二 才 书 由 折 疆 社 会利 学 院厉 史 研 究 所 件 克 力
,
—
回屯 ,
。
、
“
兵屯
”
、
踢伯 族 西 迁 后
营
、Hale Waihona Puke ,随 即 编 制 了 八 旗 一 一 踢伯 营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锡伯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锡伯族今天,我们将一起认识一个不太为人熟悉的民族锡伯族。
锡伯族最早起源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
现在,他们主要居住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塔克拉玛干地区以及西藏的墨脱、拉萨、那曲等地。
他们的宗教以佛教为主,为藏传佛教的十五个小宗派之一。
他们形成了一个保存着独特民族文化的“锡伯族文化矩阵”,包括锡伯族民俗、语言、文字、历史和宗教等元素。
锡伯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他们曾是青藏高原唯一的政权,受到玛坝朝汗王朝、藏传佛教、古兰经和九州政权的影响,历经崛起和衰落,逐渐形成今天的一个政治社会组织。
锡伯族的文化也相当丰富,他们的民族文化以藏传佛教为基础,通过唢呐舞蹈、锡伯民歌和锡伯族舞等多种民族文化活动传播,并重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锡伯族有自己的文字,古怪而又精巧,结合了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新疆的某些地方被广泛使用。
此外,他们的宗教也相当丰富。
锡伯族人信奉的是佛教,他们将佛教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由此形成了各种宗教仪式和习俗,如佛门婚礼、佛门藏传活动等。
他们的宗教也影响他们的生活习俗,他们遵守宗教规矩,如戒酒戒色、有礼貌待人等。
此外,锡伯族也有自己的特色佳肴。
在他们的餐桌上,酸奶、奶粥和兔肉汤等都是深受欢迎的佳肴,他们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如每日早晚吃酸奶,每年冬天把山羊肉放到冰桶里冷藏,常用芝麻油做饭等。
在总结锡伯族文化时,不得不提到他们独特的民族服饰。
锡伯族服饰以红、蓝、紫为主色,既充满着民族特色,又流露出对自然的尊重,同时将意境的元素融入其中,它的仪式性也为锡伯族的传统文化添加了几分神秘感。
本文从介绍锡伯族的起源、文化、宗教、风俗、服饰等方面,简要介绍了深藏于大漠西部的锡伯族的历史与文化。
正是由于这个深沉而优雅的民族文化,使锡伯族在新疆具有非凡的地位和家喻户晓的文化地位,同时也为全国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精神财富。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

少数民族风情之新疆锡伯族新疆的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族也有在东北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人肯定会问新疆的锡伯族是怎样起源的呢?一、起源乾隆二十九年,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政务,从盛京调来1020名锡伯族官兵,后建成锡伯营,锡伯营是集军事、行政、生产三项功能于一体的组织,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之后,这一队伍就在新疆伊犁生根发芽,一直为新疆建设做贡献,不仅丰富了新疆的民族文化,更为新疆的艺术发展、经济发展等作出了贡献。
二、艺术贡献(1)锡伯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也可称音素文字。
锡伯文共有40个字母:6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10个拼写外来词的字母。
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人处于多民族语言包围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包括学习俄语。
锡伯族一般都会讲汉语、俄语、维语。
因此,伊犁的锡伯族被誉为“天才翻译”。
(2)锡伯族的民歌艺术。
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利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3)锡伯族的乐器。
蝴蝶琴又名多姆多昆,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绰伦外形酷似葫芦,因此也叫葫芦琴。
锡伯族先民用刀将葫芦一劈为二,将猪膀胱套上去,两根羊肠线作弦。
到了现代,绰伦由最初研制的2根弦发展到今天的4根弦。
琴弦的声音仿佛马头琴的柔美,音色优美清脆,真是演唱情歌的最佳乐器。
(4)锡伯族的文学。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
民间文学为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民歌、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格言等。
我国历史最久远古老的民族——锡伯族

我国历史最久远古老的民族——锡伯族锡伯族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1]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
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汉族。
简介锡伯族,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
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起源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信仰过去锡伯族的宗教信仰较杂,曾经有过对天、地、日、月、星等的自然崇拜;对鲜卑兽、狐狸、蛇、虫、古树、人参等动、植物的崇拜;对土地神“巴纳厄真”、谷神、瘟神、牲畜神“海尔坎”、灶神“肫依妈妈”、门神“杜卡伊恩杜里”、娘娘神、河神“罗刹汉”、山神“阿林乌然”、引路神“卓尤恩杜里”、猎神“班达玛法”、柳树神“佛多霍玛法”和渔神“尼穆哈恩杜里”等神的崇拜;对灵魂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
锡伯族源资料研究成果及新信息

锡伯族源资料研究成果及新信息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锡伯族的来源和历史渊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从现有的相关史料资料和学术研究中,我们可以窥见锡伯族的历史变迁以及其文化传承的特点。
本文将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一些新的信息和线索,以期对锡伯族的源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历史文献中的锡伯族史料记载中最早提到锡伯族的是元朝时期的《元史》。
《元史》记载了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兴衰以及其与元朝的关系。
其中关于锡伯族的记载较为详尽。
然而,由于研究方法和语言限制等原因,锡伯族的源流一直以来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近年来,随着史料研究的深入,关于锡伯族源流的讨论有了一些新的突破。
二、基因研究的新发现近年来,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进步,一些关于锡伯族的基因数据也被获得并研究。
研究表明,锡伯族的基因与东北亚地区的其他民族存在密切联系。
同时,以核DNA分析也揭示了锡伯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渊源关系。
这些基因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为锡伯族的源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文字记载的解读古代文字是研究民族源流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锡伯族的源流研究中,古代文字的解读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锡伯族的语言文字是锡伯文,自古以来一直作为该族的主要交流方式。
近年来,锡伯文的研究成果有了显著的进展,很多古代文献得以解读。
这些古代文献不仅提供了关于锡伯族历史的珍贵信息,也为研究锡伯族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遗址考古的新发现考古学是研究古代文明和历史的一门重要学科。
近年来,一些与锡伯族有关的考古遗址的发现为锡伯族的源流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遗址中的遗物和构造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形态以及文化特征等。
经过考古学家的勘探和研究,我们对于锡伯族的历史活动和文化传承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五、古籍著述的整理与研究古籍著述也是锡伯族源流研究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一批关于锡伯族的古籍著述得到了整理和翻译。
这些古籍涉及了锡伯族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锡伯族的源流和民族性格等问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锡伯族的介绍

编入八旗 在清朝初期,自“九部之战”之后,随着九大部族的衰败和爱新觉罗家 族的强盛,东海女真锡伯部逐渐归附于建州女真,并被陆续编入满洲八 旗。锡伯部编入满洲八旗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种是顺应形势,主动投奔的,如“锡伯部之巴达那,弃其祖先之地, 率丁三十名来投有功,升为防御”。(《满文老档》)。这部分人不仅 直接成为旗兵,且被授以官职。 另一种是被征服后收编为旗兵或家奴的。如:“天聪二年(1628年) 八月丁丑黎明,驰击希尔哈、席伯图、英汤图诸处,俱克之。翌日,遣 精骑追捕败军,至兴安岭,获人畜无算,抗拒者杀之,其降者编为户 口。”(《清太宗实录》卷四,21页)。又如:“天聪八年(1634年) 三月丙子巴思翰、康喀尔、松盖、得尔格往略蒙古希尔哈、席伯图地方, 获马四十一匹,妇女幼丁二百一十七口以还……上令,即以所获,赏出 征将士有差。”(《清太宗实录》卷十七,38页)。 综上所述,被征服者或被“编为户口”成为八旗的战士,或被“赏出征 战士”沦为这些将士的家丁。 除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锡伯族被陆续编入满洲八旗之外,还有第三种即 由蒙古八旗转入满洲八旗的。 这些锡伯人原本依附于蒙古科尔沁部,天命四年(1619年)科尔沁蒙 古陆续臣服后金王朝,自崇德元年 (1636年)至顺治五年(1648年) 先后设立科尔沁十旗,于是这部分锡伯人被分编各旗,成为蒙古八旗的 一部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于全国驻防兵源紧缺,加之东 北防务的需要,清政府咨文科尔沁王公、台吉等,悬赏要求献出所属的 锡伯、卦尔察披甲者。在此情况下,科尔沁王公,台吉们遂将其所属的 原女真锡伯、卦尔察、达虎儿(达斡尔)丁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八名全数 进献。其中可披甲者一万一千八百一十二名,共编八十四牛录,其中锡 伯七十四牛录,派驻齐齐哈尔、伯都讷和乌拉三城。至此,东海女真锡 伯部全部纳入满洲八旗旗籍之下。民族源自日西迁节
察布查尔的锡伯文化

察布查尔的锡伯文化作者:刘大先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18期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过伊犁河往南,大约17千米就是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大约有1/5的锡伯族人定居在这里。
锡伯族在全国大约有20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新疆。
东北的锡伯族已经基本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说到锡伯族文化,几乎都要和察布查尔联系在一起,这里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其民族特性。
锡伯族的西迁古代的锡伯族最早居住在嫩江支流绰尔洮儿河一带,从事狩猎、打渔活动,史称“打牲部落”。
虽然和满族并非同宗,但是也被编入了八旗之中。
关于他们的祖先,学术界各有说法。
古史记载的须卜、东胡、鲜卑、室韦等等都或多或少与之有些联系,现在民间普通的锡伯人都认同自己是古代鲜卑民族的后代。
察布查尔并非锡伯族祖居之地,这里的锡伯族都是军人的后裔,这背后是一个族群从东往西迁徙的伟大故事。
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政府在平息了北疆准噶尔头目的叛乱之后,接着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
当时,沙俄虎视眈眈,而新疆其时虽有满、汉、蒙古及索伦官兵驻守,但仍有些兵力不足。
1764年,清政府由盛京(今天的沈阳)等17个城市征调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3275人西迁伊犁地区戍守边防。
锡伯人于当年农历四月十八在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集会辞行,经过今日的外蒙古乌里雅苏台等地,历时一年零三个月于次年农历七月到达伊犁,组建成锡伯营。
作为清政府的边防部队,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
后来,农历四月十八日就成为锡伯族的重要节日——“西迁节”。
从地图上看,西迁的锡伯人横贯了整个北部中国,如果不算上阴雨冰雪和其他因素的阻隔,他们实际上只用了半年就完成了如此漫长的迁徙。
最让人惊叹的是,途中有婴儿诞生并得以存活,在他们到达伊犁的时候,人口居然增长了100多人。
这中间有多少悲辛、离合、欢欣、抗拒、挣扎,后人已经很难想象。
锡伯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述评

Review to the Research of Soci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Xib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作者: 李云霞
作者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沈阳110034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2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锡伯族;历史;文化;研究述评
摘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俄罗斯学者深入新疆伊犁地区学习研究锡伯语、锡伯文化,搜集锡伯族的相关资料,至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
一百余年来,锡伯族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还有哪些不足,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本文在全面梳理古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一百余年来锡伯族研究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和评述,旨在推动锡伯族研究的不断深入。
锡伯族的迁徙记

锡伯族的迁徙记锡伯族是伟大祖国56个民族之一,在历史上是个弱小民族。
远古时锡伯是古代鲜卑的后裔,他们在黄河流域建立过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
随着历史的风雨进程,由东胡分化出拓拔鲜卑,由拓拔鲜卑分出室韦,有室韦后变为锡伯。
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东胡族的一支,最初生活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
北魏开始以室韦为称号,迁移到大兴安岭中段,之后以锡伯为称号,活动在以淖尔河中心的地带,明代以前活动在以伯都讷(吉林省扶余县)为中心的东至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起嫩江、南抵辽河的广阔地区。
明末清初,隶属蒙古科尔沁部。
清崇德、顺治年间,科尔沁编旗时,被编入科尔沁十旗。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将科尔沁蒙古十旗中的锡伯族全部抽出,编入满洲上三旗。
锡伯族南迁盛京地区是在康熙年间,主要是齐齐哈尔,吉林乌拉伯都讷(吉林省夫余)等地驻防八旗满洲中锡伯族官兵、附丁和家眷。
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盛京地区的防务,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廷就曾移吉林锡伯佐领,骁骑校各16、锡伯兵1400人于盛京,充驻防兵额。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巡视东北,发现盛京各地驻防满洲八旗军的军备废弛。
而当时的锡伯人,尚保持民族固有的特性,作战勇敢,善于骑射。
康熙大帝考虑边疆防务,决定降谕旨:“由锡伯人选其身强力壮者,披甲代替。
”遂于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699—1701)将其编入满族八旗。
安置在伯都讷和齐齐哈尔两地的锡伯官兵,包括附丁和家眷,先后分三批南迁盛京各地,补充满、蒙八旗军官兵的缺额。
其经过:第一批迁移的,是安置在伯都讷地方的锡伯人,共30牛录。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移伯都讷锡伯佐领。
骁骑校各21人,锡伯兵1400名于盛京,充驻防兵额。
第二批和第三批,是迁移安置在齐齐哈尔地方的锡伯人,共24牛录。
这部分锡伯人,康熙帝先是谕令迁到归化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4牛录分为两队,每队12牛录。
分两次迁徙,后因盛京各地急需补充兵额,故谕令改迁盛京。
锡伯族

锡伯族饮食
•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 面食以发面饼居多,也吃馒头,拉面和韭菜合子 其中全羊宴尤为出众。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 烤馕,喝面茶 ,牛奶。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 养,多以牛、羊肉为主。有一段时间冬闲时锡伯 族还常进行狩猎,野鸭、野兔、野鸭、野兔、黄 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锡伯族习惯制 作各种腌菜、咸菜,每年秋末, 家家都用韭菜, 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 锡伯族称之为 “sas qiyonjiyo”,即“花花菜 有时 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 。
喜利妈妈
• 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名曰“索 绳”,上系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摇篮、铜钱、 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 物。其中嘎拉哈(借“背”音)表示辈数,即添 一辈人,加一个嘎拉哈;小弓箭表示男儿,添一 男孩,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布条表 示女孩,这一辈有几个女孩,就有几块布条;摇 篮、小靴鞋等表示子孙满堂;箭袋表示男儿长大 之后,成为骑射能手;铜钱表示生活富裕;木锹、 木叉等表示农业丰收。
萨 满 舞 春
锡 伯 贝 伦
射箭
锡伯族语言文字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人使用锡伯语,属阿尔 泰语系 满-通古斯 语族 满语支。锡伯族在元朝时期学用蒙语蒙文,被满族征服后,开 始接受满族文化,使用满语满文。新疆的锡伯族不但保存了本民族的 语言文字,而且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俄罗 斯语等。由于兼通几种语言,因此锡伯族曾被誉为“翻译的民族”。 分布在西北、东北的两大部分锡伯族,他们在语言文字使用上存在着 一些差异。 • 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自治县的锡伯族,许多人都还懂得锡伯语和锡伯 文字,并且办有锡伯文版的报纸,还出版有锡伯文书籍。自治区人民 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都设有锡伯文编辑室。在北京居住的锡伯族也 有一部分人精通锡伯语和锡伯文。但是,居住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 老年人还会说锡伯语,年青人会锡伯语的则已寥寥,有的仅仅能说部 分锡伯语口语词汇。更多的锡伯族则已经转用汉语汉文。
锡伯族历史源远流长

锡伯族历史源远流长,其先民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鲜卑人。
鲜卑属于上古东胡的一支,西周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散居鲜卑山(大兴安岭)者便以鲜卑为名。
东汉以前,其祖先拓拔鲜卑主要活动在以大兴安岭“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带,以渔猎为生。
原臣属匈奴的鲜卑人,逐渐强大起来,到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形成几个大的部落,陆续扩张南迁至中原地区,并建有国家政权。
慕容氏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
秃发氏建有南凉。
拓跋氏建有代,后改称魏,史称北魏。
自北魏以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在汉族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并融入汉族。
当拓跋鲜卑(北部鲜卑)的主体不断南迁并入主中原时,其中一部分仍居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及黑龙江、嫩江、辽河流域一带,这部分人后来被称为“失韦”,也就是今天锡伯族的来源。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19万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只有锡伯族才有的节日:西迁节和抹黑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传统节日。
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764年,清朝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伊犁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伊犁的锡伯族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的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了伊犁。
2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锡伯族都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姿态刚健、节拍明快的贝伦舞,载歌载舞,并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等活动,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锡伯资料小结

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梁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与东北锡伯族间有了来往,更把“四、一八节”提念起来。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锡伯族的这个节日,每年的“四、一八节”日到来时,市政府与市民委都要召开茶话会,电影招待会,和锡伯族一起欢度这个传统的光荣节日。从1982年开始,在“四、一八节”时,沈阳市锡伯族群众,到北陵公园集会,举行纪念活动。介绍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与经过,讲述西迁戍边的意义,激励锡伯族人民继承祖辈光荣传统, 锡伯族西迁节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在门口用红线挂上一副小弓箭,长到五六岁就开始学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等地的锡伯人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起源※
西迁节是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的民族传统节日。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 锡伯族西迁节
)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从此,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祖先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这一天遂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关于锡伯族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锡伯族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报告
五年一班关苏敦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民族是锡伯族,是一个很特殊的民族。
为什么我是锡伯族人呢?锡伯族的历史与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决定调查调查锡伯族的历史与现状。
二、调查方法
1、从网络以及各种有关中华各民族的书籍中寻找关于锡伯族的资料。
2、问奶奶。
从奶奶口中得知锡伯族的一些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锡伯族的历史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
于北朝建立了北魏。
他们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
18世纪,清政府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人西迁。
2、锡伯族的现状
锡伯族现有人口17万余人。
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辽宁省、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以及吉林省都有锡伯族人。
3、听奶奶说我的家族是锡伯人的后代,祖籍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的锡伯屯。
锡伯族是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英雄的民族。
四、结论
1、锡伯族是一个有十七万人口的、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的民族。
2、锡伯族人民既聪明又能干。
清政府将部分锡伯族人西迁时,他们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修建了一条长一百多公里的大渠——察布查尔大渠。
3、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所以被称为“射箭民族”,我也为这个“射箭民族”——锡伯族而自豪。
锡伯族的起源?

锡伯族的起源?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
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
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
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
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
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
此后又往南迁徙。
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归属于唐。
辽代,受契丹统治,多数人开始从事农业。
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
元代,开始被蒙古族统治。
元、明至清初,锡伯族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
1593年,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与努尔哈赤交战兵败,从此,锡伯族开始部分地归属满洲。
1636-1648年间,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
1692年科尔沁蒙古统治者将所属锡伯族军民进献给清政府,从此锡伯族摆脱了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开始被满族统治阶级控制,并被编入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
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抽调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徙到伊犁。
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锡伯族军民迁到察布查尔地区后,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
从1765年组成锡伯营到伊犁辛亥革命,锡伯族一直是战时从征,平时生产,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
锡伯族大事记

锡伯族大事记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清政府将原属科尔沁蒙古的锡伯族一万四千余抽出,单独编牛录驻防齐齐哈尔、伯都纳、吉林乌拉等地,隶满州八旗之上三旗,即正黄、镶黄、正白三旗。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清政府将吉林驻防之二十牛录,计一千披甲,附丁两千,调到京师驻防。
1699年——1701年(康熙三十八年至康熙四十年):清政府将原驻防在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地的锡伯官兵,分三批调到盛京地区驻防,计54个牛录。
史称锡伯族南迁。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锡伯众人民、筹集白银六十两,买民房五间,始建“太平寺”,俗称“锡伯家庙”。
1752年(乾隆十七年),太平寺增修了山门、正殿(中殿),和配殿。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从盛京(沈阳)抽调驻防兵四百零四名前往新疆伊犁地区戍边。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从盛京抽调锡伯兵一千名去云南征战,于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战争结束后又回到盛京。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罗卜藏等人重修太平寺并增修了前殿。
1803年(嘉庆八年七月十六日,),袭爵领催柱林泰,庙祝花山保,领催明保和阿丹珠恭立太平寺,汉文石碑各一筒。
锡伯族大事记(二)1958年月8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参观团中有五名锡伯族成员来沈访问。
1959年5月9日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调查组的肖夫和吉庆两位锡伯族同志来沈调查。
1980年7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的米文平等同志,在该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大兴安岭北段东麓的嘎仙洞内,发现拓拨魏祖庙石刻祝文,从而提示了拓拨鲜卑的发祥地,为探索锡伯族族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1980年新疆社会科学院的肖夫同志重访故土,来沈调查。
为编写《锡伯族筒史》搜集、调查了大量的资料。
1980年八九两个月,沈阳锡伯族关庆华同志随辽宁学习团访问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同胞。
1982年8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射箭队,参加亚洲射箭锦标赛的预选赛在沈阳举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有参考价值。如《锡伯族历史名人——特纳》等是民国三十六年
(1947)新疆特克斯县苏福林锡伯文手抄本;又如《萨拉春》、《记朱萨 满》等,这些对于研究锡伯族历史人物有参考价值。 三、汉语锡伯族历史文献 汉语的锡伯族历史文献主要来源于有四个:官修政书、地方史 志、文人笔记和民间游记以及家族谱牒等资料。 1.官修政书。官修政书主要是指清代和稍后成书的《八旗通 志》、《钦定盛京通志》、《皇朝通志》、《清朝通典》、《大清一统志》、《钦 定大清会典事例》、《朔方备乘》、《元秘史注》、《圣武记》、《清史稿》、 《皇朝掌故汇编》、《皇朝琐屑录》等,总字数达五万左右。这些资料除 论及锡伯族源、族名、活动地域、迁移情况外,主要记录了清代锡伯 族在东北的驻守台站、防守卡伦、从征保边、垦荒造田和被频繁调遣 的历史事实以及与周围民族的关系等。 2.地方史志。这部分资料分为东北和新疆两个部分。东北部分 主要来源于清代或民国初成书的《黑龙江外记》、《柳边纪略》、《吉林 通志》、《吉林外记》、《岫岩县志》、《凤城县志》、《开原县志》、《呼兰府 志》、《黑龙江志稿》、《黑龙江乡土录》、《东三省舆图说》、《东北地方 沿革及其民族》、《辽海丛书》等,总字数达三万。新疆部分主要来源 于清代和民国年问成书的《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新疆舆图风土 考》、《西陲总统事略》、《西陲要略》、《新疆识略》、《新疆图忐》、《伊犁 府志》、《锡伯营总管档房事宜》等,字数有九万余。这些资料分别论 及了锡伯族的族源、族名、活动地域、迁徙情况、屯垦戍边、平叛战 乱、民族关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对新疆锡伯族西迁后 的活动记录更为详尽。 3.文人笔记和民问游记。一些文人笔记和民间游记等也极具参 考价值,如杨宾的《柳边纪略》,博明的《西斋偶得》、《新疆游记》等。 4.家族谱牒。谱牒是重要的文物资料。民间的家族谱牒中关于 锡伯族的记载也很多,目前在沈阳、大连、新疆等地都搜集到了许多 有价值的谱牒,除瓜尔佳氏(关氏)之外,还有其他姓氏的家谱,这些 谱牒资料为探讨锡伯族族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如在沈阳发现的 《完颜家族谱》、《锡伯族安佳氏宗谱》等对于研究盛京锡伯族有极为
注:①本文所使用的敦煌文献均来自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台湾:新文丰出 版公司印行.1985年),在标示上采用了学术界的通行标准。其中,“英国国家 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献斯坦因(stein)编号”简作“S.”,“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 煌文献伯希和(Pelliot)编号”简作“P.”。 参考文献 f1 1谭蝉雪.敦煌民俗fMl.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出版发行,对锡伯族史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锡伯族历史
档案都是首次公布,它的编译出版填补了锡伯族史料的空白,为锡 伯族历史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锡伯族史的研究范围得以拓宽,社 会影响渐渐扩大,引发了大量的著述。这些著述的有关章节及文章, 都直接或间接引用了清代满文档案史料,使之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 度。如1993年,贺灵和佟克力编撰37万字的《锡伯族史》就是立足
于掌握了这些已经公布的清代满文档案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设置
如此之多系统而全面的章节。如果不掌握这些满文档案资料。要达 到目前如此深度和广度,是不可能的。 2.《锡伯族民间散存清代满文古典文献》。2008年,在“全匡I少数 民族优秀图书出版资金资助项目”的大力资助下,将锡伯族民间保 存的仅有的几十件满文古典文献影印出版为《锡伯族民间散存清代 满文古典文献》。共收录了44件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原件,少数为 佚失原件的复印件或传抄件。 二、锡伯文的历史文献 1.已出版文献。根据佟克力《锡伯族研究资料和研究综述》中列 举的资料来看,目前已出版的有四部:《清代锡伯族档案史料选编》、 《锡伯族历史资料拾零》、《锡伯骑兵连纪实》和《锡伯族习俗志》。《清 代锡伯族档案史料选编》收录的是清代满文档案中有关锡伯族史料 389件,内容涉及东西北锡伯族在清代的经济、政治、文化、驻防出 征、迁徙屯垦等方面的活动情况,均系第一手资料。《锡伯族历史资 料拾零》由肖夫搜集整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办公室编。收录了 沈阳“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碑原文、《锡伯营档房事宜》部分原件、伊 犁八庙原名称、察布查尔尚学会章程、清代从京城至伊犁的站名称 和数目等珍贵史料。《锡伯骑兵连纪实》由吴连胜撰写。作者以亲身 经历记述了1944年组建的锡伯骑兵连在新疆伊犁爆发的“i区革 命”中,为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同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斗争的事迹。
万方数据
能纠正以往的错误,维护历史的本来面貌。”文中就列举锡伯族原住 地的考证一例。众学者利用满文档案中关于锡伯族历史的文献把阎 崇年关于锡伯族原住于都伯纳的观点推翻,就是满文文献对锡伯族 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之一。 1.《清代锡伯族档案史料选编》。《清代锡伯族档案史料选编》的
诗》、《拉希罕图之歌》、《杂诗佚文集》、《锡伯文化》、《锡伯族迁徙考 记》等;戏剧曲子类,如《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根据其汉文 剧本翻译、改编为锡伯文剧本。(3)翻译文学类。锡伯族是一个“天才 的翻译民族”,精通数种语言,有着良好的文学翻译传统。由于历代 许多佚名译者和念说者的辛勤劳作,汉族的《三国志演义》通过再创 作,成了妇孺皆知的诗歌体《二三国之歌》。其他如《西游记》、《东周列 国志》、《岳飞传》、《包公传》等均有锡伯文译本流传。(4)人物传记 类。这类历史文献主要是一些锡伯族历史名人,对研究锡伯族历史
碉
口辽宁社会科学院董丽娟
摘要锡伯族的历史文献,散见于各种明末清初的书籍、官方文献(文书、档案等)、方志、民间游记、民间文学、考古发现的碑
刻以及与锡伯族有关各民族的历史记栽中。 关键词锡伯族历史文献概述 锡伯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活动在历 史舞台上,为构建中国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7年10月,由国家民委组织实施的国家“十一五”时期重点文化 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正式出版。《提要》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 洁的文字,客观准确全面地介绍了锡伯族书籍类、铭刻类、文书类、 讲唱类等古籍文献的情况。除上述从体裁上对锡伯族历史文献的分 类外,还可以从记载锡伯族历史文献的语言种类方面对其划分。如 《旧满洲档》、《满洲实录》、《满文老档》等都有关于锡伯族的记载。除 了满文史料和相关记载外,在汉文、蒙古文史料当中也散存着一些 关于锡伯族的记载,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此外,一些保存完好 的碑刻,也是记载锡伯族历史和文化的宝贵文献资料,同样具有极 高的史料价值。 一、满文历史文献 在清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满语满文被尊为“国语国文”加以推 广和运用,尤其是清朝中央政府更是以法律手段来严格推行,这使 满语满文成为官方的语言文字,形成了卷帙浩繁的满文档案。这些 用满文记载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职官、调迁、屯垦、文化、社会生 活、风俗惯制、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关系和涉外关系等问题的 历史文献资料,可谓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这些档案都是当时大臣写 给皇帝的奏折、题本、朱批、实录、圣训、玉牒以及与外国往来的国书 等重要文件,是用满文书写的,都是清朝国家机关在处理具体公务 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记录,具有原始性、客观JI生、可靠性和系统性。这 些档案不仅填补了以往研究清史与满族史中因缺乏重要史料而出 现的空白;同时,它也是研究我国其他各兄弟民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其中就有很多关于锡伯族的记载,这些资料的发掘、收藏和整理对 锡伯族历史的研究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清史专家王钟翰认为满文 档案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为珍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 赵彦昌在《满文档案与清代民族史研究》一文中指出:“以满文 档案为依据来研究民族史能够使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更有说服力.并 蔗汁酿造的甘蔗酒。在唐五代敦煌的酒店中出售的胡酒应该不会缺 少甘蔗酒。当时与敦煌l临近的高昌王国除酿造葡萄酒外,还用梨、 桃、桑葚等造酒,并且水果造酒方法大致与葡萄酒相同:将葡萄汁、 梨、桃、桑葚等放入器皿中,密封发酵,一定时日以后,取出在锅中熬 制,滤去渣滓,即得葡萄酒和各种果酒。敦煌号称瓜果之乡,在敦煌 文书中出现大量果园,说明当时水果有一定数量的产出,如S.2074
《吐蕃占领敦煌时期某寺白面破历》记载:“六月十五日,出白面j
斗,修桃园众僧,付萦。”S.m53((乙巳年或某寺诸色人破历算会残 卷》载:“豆二斗,修桃园载:“粟三斗,沽酒,大众下桃来就僧统院分时看判官等 用。”S.6981((年代不明诸色解斗破历》载:“粟一斗,下奈子日就园看 判官用。”“奈”,俗称“沙果”,也是当时较多出现的一种果子。除了葡 萄、桃、奈之外,在敦煌种植的水果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北方所有的 水果,有梨、果子、杏、枣、胡枣、胡林子等。在接受了西域传来的酿造 果酒的方法之后,敦煌肯定会有果酒出现。所以各类果酒也应是唐 五代敦煌酒店中出售的胡酒品种。
那。”P.2863((李吉子等施^疏七件》:“诃梨勒一颗,充乳药。”s.5901 《某僧向大德乞药状》中列有多种药名,其中就有诃梨勒。敦煌卷子 P.3378:“疗人腹皮痛不_tlzTY:当归、艾、诃梨勒,煎汤服之差(瘥)。” 敦煌本地似并不种植诃梨勒,在敦煌使用的诃梨勒应是由西域胡商 贩运而来。当地店铺中就有诃梨勒出售,P.3644《店铺招徕叫卖口 号》日:“某乙铺上且有:橘皮胡桃瓤,栀子高良姜,陆路诃黎勒,大腹 及槟榔……”除药用外,诃梨勒最主要的用途是酿酒。李肇《唐国史 补》卷下载:“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 勒、诃梨勒。”唐代韩鄂所著《四时纂要》卷四记载了酿制这种酒的具 体方法:“诃黎勒、毗黎勒、庵摩勒,以上并合核用,各三大两。捣如麻 豆大,不用细。以白蜜一王卜,新汲水三斗,熟调,投干净五斗瓮中,即 下三勒末,搅和匀,数重纸密封。三四Et开,更搅。以干净帛拭去汗, 候发定,即止。但密封,此月(指阴历八月)一日合,满三十日即成。味 至甘美,饮之醉人,消食,下气。须是八月合即成,非此月不佳矣。”敦 煌是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此种胡酒应该可以在市面上经常见到, P.2629((归义军衙内酒破用历》载:“廿一日支纳诃梨勒胡酒一瓮”, 可能就是以诃梨勒为原料酿制的酒,应与“三勒浆”相去不远,敦煌 胡人较多,以胡法酿酒也不足为奇。敦煌城中有许多粟特人开的酒 店如康家店、安家店、何家店、石家店、曹家店等,诃梨勒胡酒或许是 粟特酒店经营酒类的一种。 三、果酒 果酒.顾名思义是用水果酿造的酒。之所以把果酒归入胡酒一 类,是因为其酿造方法并非来自中原内地,而是来自域外。敦煌文书 P.3033((印度制糖法》中就记载有“甘蔗其下来水造酒也”,就是用甘